论师范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

论师范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

一、试论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何瑞茁[1](2021)在《论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深度融合 ——以吉安A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要从起步和应用阶段升级到融合创新的新阶段。2020年,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创新带来的教育形态和就业市场的变革。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越来越重视,表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课堂上讲解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由何而来,只听不思考,教学效率不高,这是目前教育教学亟待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教学创新,探索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下,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方式,形成既顺应学生的情况和又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方法。为找到加强中职教育中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本人对中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实践展开了探究与分析。借助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案例法,以吉安A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分析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在学生实践方面发挥一定作用,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实现中职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吉安A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探讨基于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提升吉安A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深度融合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

余建芳[2](2020)在《线上“金课”建设——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所有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涉及内容多而且广泛,仅仅依靠现有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线上"金课"的建设符合当下教学的迫切需要,加大在线"金课"建设力度,全面高效地开展在线"金课"建设,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举措。

曾琴[3](2020)在《海南省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再次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提出建立各级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以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陆续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职业教育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我国各省市不断实践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抓住机遇,构建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本研究在明确了研究起缘,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进行后续研究。本研究以海南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的收集和分析,总结了海南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况。从海南职业教育对口单招、专升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出发,梳理了海南省现有的职业教育升学路径,职业教育纵向升学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升学的“立交桥”基本畅通,但是从更细致的角度可以发现,海南职业教育升学的通道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升学“立交桥”仍需继续完善。笔者通过访谈法和最新文献的收集总结,选取了海南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和领导进行访谈,从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意愿、升学考试的弊端,职业教育横向和纵向升学渠道的畅通程度和现代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合作的深度出发,总结出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问题,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对比分析,为完善海南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海南省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存在着政府政策支持不足、学生升学意愿不强、升学考试存在弊端、横向和纵向升学渠道不够畅通、职业教育试点项目院校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领导决策、加大职业教育宣传提升学职业教育认可度、改革升学考试、畅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深化职业院校合作和职业教育升学衔接的保障措施等角度提出了完善海南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的建议。职业教育升学是完善职业教育“立交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经研究及时了解海南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后续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一些基础。

陈立丽[4](2020)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职院校均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课程,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和素养进行培养。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和教学,在实践与实施期间,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缺乏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教学应用。这种情况会降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也会使课程改革和教育质量不理想。所以,结合问题加大改革力度至关重要。

郑木莲,张金昊,田艳娟,李洪印[5](2019)在《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微胶囊技术在材料自修复领域应用逐渐频繁,但在我国沥青路面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介绍微胶囊自修复机理、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及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评价方法,并指出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应为研发多功能、无污染微胶囊,深入分析自修复机理,探究微胶囊在路面内部受力状态,设计可模拟实际路面情况的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为将其推广到实体工程中奠定基础。

邱娜[6](2018)在《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通讯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教育在信息时代下也迎来新的变革,将新媒体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再次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这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喜欢个性与自我、热衷新鲜事物等特点,本研究通过系统总结梳理传统课堂和网络课程的优缺点,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尝试在高职院校中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首先对混合式教学和微信平台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阐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对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获得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论支持。其次,对微信平台的功能、特点和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对微信的应用现状调查,对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再次,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参考ADDIE教学设计模型,设计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框架,并对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进行阐释分析。最后,本研究选取了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教学实例,依据自己提出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模型开展教学实践。通过最终的教学评价,证明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在微信平台教学搭建、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方面均有一定的成效,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之路,也为本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曹维祥[7](2018)在《浅析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文中认为分析了现阶段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的需求出发,阐述了该课程改革.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要增加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电子商务应用基础、物联网应用基础等模块,优化传统课程内容,实施混合式教学,采用过程性考核.指出通过课程改革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能基础,引导各专业学生契合"互联网+"机遇,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张超,孟莉,耿涛[8](2010)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在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文中指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高专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如今,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材版本众多,许多教材虽标注高职高专适用,但往往却并不符合高职高专实际。论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对应的反思。

刘长青[9](2009)在《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家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支持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培养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的教育。项目教学模式是立足岗位要求,基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真正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思想精髓。《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入门课。它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选择了项目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言”部分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及目前的教学现状,指出了项目教学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高职人才的重要意义。在文献综述中列举了国内学者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点,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教育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论文第二部分阐述了项目教学内涵、项目教学的特征、项目教学主要的理论依据。分析了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项目教学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实际应用,首先对教学的支持性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围绕着和专业相关的主题,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基础、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FrontPage应用设计了六个具体的项目,分别是项目一:电脑配置及管理,项目二:利用网络搜索聊城旅游信息,项目三:使用Word制作聊城旅游景点介绍材料,项目四:使用Excel分析聊城旅游市场,项目五:使用PowerPoint制作聊城旅游景点宣传片,项目六:使用FrontPage制作聊城旅游网站。最后提出了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方案,描述了在旅游管理班进行教学实验的经过,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是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比总体成绩及对照班的成绩要高,学生对项目教学的方法、策略、形式都非常认可,对计算机课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第四部分分析了项目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运用的优势、应注意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展望。

张超,孟莉,耿涛[10](2009)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文中指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也一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热点。本文对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细致的研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试论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论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深度融合 ——以吉安A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的融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1.1.2 吉安A职业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3 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深度融合刻不容缓
    1.2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5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技术
        2.1.2 教育信息化
        2.1.3 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融合
    2.2 相关理论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3 信息技术工具
        2.3.1 问卷星
        2.3.2 QQ
        2.3.3 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
        2.3.4 校园网络资源平台
第3章 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深度融合教学方式
    3.1 课前分析
        3.1.1 学生情况分析
        3.1.2 教师情况分析
        3.1.3 知识体系分析
    3.2 样本研究说明
    3.3 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原则
    3.4 教学模型
第4章 分阶段教学设计对比
    4.1 第一阶段教学设计对比
        4.1.1 17、18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前教学设计
        4.1.2 19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前教学设计
    4.2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
        4.2.1 17、18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前教学设计
        4.2.2 19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前教学设计
    4.3 第三阶段教学设计
        4.3.1 17、18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前教学设计
        4.3.2 19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前教学设计
第5章 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5.1 第一阶段教学应用实施研究
        5.1.1 第一轮实践
        5.1.2 第二轮实践
        5.1.3 实践结果分析
        5.1.4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
    5.2 第二阶段教学应用实施研究
        5.2.1 第一轮实践过程
        5.2.2 第二轮实践过程
        5.2.3 实践结果分析
        5.2.4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
    5.3 第三阶段教学应用实施研究
        5.3.1 第一轮实践过程
        5.3.2 第二轮实践过程
        5.3.3 实践结果分析
        5.3.4 第二轮实践评价与反思
    5.4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升华
    5.5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推广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6.1 结论
    6.2 不足
    6.3 建议
        6.3.1 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建议
        6.3.2 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问卷调查
附录 B Excel测试题
附录 C 第一阶段教学效果访谈记录
附录 D 第二阶段教学效果访谈记录
附录 E 第三阶段教学效果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2)线上“金课”建设——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现状
    1. 教师团队编写适用学生教材
    2. 存在问题
三、关于线上“金课”
    1. 线上“金课”的由来
    2. 线上“金课”应用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意义
四、线上“金课”建设思考
    1. 教师转变观念
    2. 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做到所有资源网上共享
    3.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线上学习平台
    4. 教学团队不断完善学习资源与考试资源
    5. 预期效果
五、总结

(3)海南省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教育升学“立交桥”的内涵研究
        (二)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的政策研究
        (三)国外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概况研究
        (四)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五)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的纵向衔接研究
        (六)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的横向互通研究
        (七)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保障条件研究
        (八)海南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建构现状研究
        (九)总结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
        (二)考试制度
        (三)升学“立交桥”衔接纽带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难点
    五、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一)创新点
        (1)研究视角的创新
        (2)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海南省职业教育与升学考试
    一、海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海南省职业教育政策演进
        (二)中等职业教育
        (三)高等职业教育
    二、海南省职业教育升学方式
        (一)高职对口单招考试
        (二)专升本考试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
第三章 海南省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的现状与不足
    一、访谈基本情况
        (一)访谈的目的与内容
        (二)访谈具体目标和实施
    二、海南省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中高职学生升学意愿不强
        (三)升学考试存在弊端
        (四)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的不足之处
        (五)试点项目院校合作深度不足
第四章 完善海南省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领导与政策规划
    二、提升职校学生的升学意愿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二)适度加强中高职应试化教学,为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做准备
    三、完善升学考试制度
        (一)增加对口单招录取批次,改革“专升本”考试内容
        (二)提高技能竞赛免试升学的招生比例,完善各类奖励制度
    四、调整各层次职业教育结构
        (一)深化职教纵向衔接,实现职业教育层次上移
        (二)贯通职教横向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开放沟通
    五、深化试点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
        (一)合理设置课程,实施课程一体化衔接
        (二)促进试点院校资源交流共享,提升考核与评估的质量
    六、完善职教育升学”立交桥“的衔接支撑保障措施
        (一)建立海南新型资历框架体系
        (二)建立学分银行
        (三)探索职教高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期刊类
    二、政策类
    三、专着、学位论文类
    四、报刊类
    五、其他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2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2.2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2.3 结合不同教学方式
3结语

(5)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机理
2 沥青材料自修复微胶囊制备
    2.1 沥青自修复微胶囊制备工艺
        2.1.1 吸附包裹法
        2.1.2 锐孔-凝聚浴法
        2.1.3 原位聚合法
    2.2 微胶囊原材料选择
        2.2.1 微胶囊囊壁材料选择
        2.2.2 微胶囊囊芯材料选择
        2.2.3 乳化剂选择
3 沥青自修复微胶囊性能表征方法
    3.1 微胶囊形貌与结构
    3.2 微胶囊包裹性
    3.3 微胶囊抗渗性能
    3.4 微胶囊力学性能
    3.5 微胶囊热稳定性
4 微胶囊-沥青复合材料自修复性能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6)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
        1.1.2 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是职业教育变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1.1.3 微信平台能够为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有力地工具环境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混合式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1.2.3 微信平台的应用现状分析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价值
    1.4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1 研究的问题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教学
        2.1.2 微信
        2.1.3 微信公众平台
    2.2 理论基础
        2.2.1 移动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合作学习理论
3 微信平台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1 微信平台的功能分析
    3.2 微信平台的特点分析
    3.3 微信平台教学应用的适切性分析
    3.4 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应用可行性分析
4 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4.1 基于ADDIE模型的教学设计
    4.2 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4.3 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流程构建
5 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应用
    5.1 教学模式应用的前端分析
        5.1.1 教学内容分析
        5.1.2 教学对象分析
    5.2 微信平台的功能设计与开发
        5.2.1 授权微信第三方平台管理的原因
        5.2.2 微信平台的开发与搭建
    5.3 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5.3.1 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与实施分析
        5.3.2 混合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5.4 混合式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浅析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历史沿革
    1.1 第一阶段
    1.2 第二阶段
    1.3 第三阶段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阶段主要问题
    2.1 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脱节, 不能支撑“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能要求
    2.2 课程内涵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符, 不能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要求
3 基于“双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3.1 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3.2 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3.3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3.3.1 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3.3.2 混合式教学的建设
        3.3.3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3.3.4 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方向
4 制订课程评价标准
5 结语

(8)“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在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 知识内容的重叠和陈旧问题
    1.2 重理论轻实践, 不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1.3 教材立体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1.4 教材知识点分散, 教学难以把握, 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2 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建设的反思
    2.1 教材内容应保持与时俱进
    2.2 淡化理论色彩, 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突出专业特色
    2.3 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的立体化建设
    2.4 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应采用模块化编写, 任务驱动式设计
    2.5 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的使用原则
3 小结

(9)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的方法
一、项目教学基本理论
    (一) 项目教学的内涵
    (二) 项目教学的特征
    (三) 项目教学的理论依据
    (四)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引入项目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二、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 项目教学支持性资源分析
    (二)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分析
    (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四)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
    (五) 项目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三、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思考
    (一) 项目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运用的优势
    (二) 项目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 项目教学在高职院校课程中应用的前景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试论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的深度融合 ——以吉安A中职学校为例[D]. 何瑞茁.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线上“金课”建设——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为例[J]. 余建芳. 办公自动化, 2020(20)
  • [3]海南省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研究[D]. 曾琴.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陈立丽. 信息记录材料, 2020(03)
  • [5]沥青材料微胶囊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郑木莲,张金昊,田艳娟,李洪印. 中国科技论文, 2019(12)
  • [6]基于微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D]. 邱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7]浅析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J]. 曹维祥. 菏泽学院学报, 2018(02)
  • [8]“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在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的反思[J]. 张超,孟莉,耿涛. 宜春学院学报, 2010(12)
  • [9]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 刘长青.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 [10]高职高专“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 张超,孟莉,耿涛. 计算机教育, 2009(05)

标签:;  ;  ;  ;  ;  

论师范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