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部分超基性岩铂族元素分布特征及赋存

西藏部分超基性岩铂族元素分布特征及赋存

一、西藏某些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田胜男[1](2020)在《黑龙江鸡东五星铜镍铂钯矿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五星铜镍铂钯矿床是典型的岩浆硫化物矿床,矿区位于敦密深大断裂的东南端,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佳木斯—兴凯地块。本文在前人工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成矿理论,以现代测试技术为支撑,对五星铜镍铂钯矿床的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年代学、岩石成因及成矿动力学演化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如下:五星矿床的矿体产于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中,辉石岩相、辉长岩相比较发育。其中辉石岩相为主要的含矿岩相,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典型的铜镍硫化物矿床金属矿物组合;矿石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海绵陨铁结构。矿床中的贵金属矿物主要以铂、钯矿物为主,主要是在岩浆熔离作用阶段的硫化物液相中聚集起来的,与铜、镍都是在硫化物结晶阶段析出的,随后伴随着磁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的结晶而析出。本文获得辉石岩、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516.7±4.1Ma和514.8±3.4Ma,表明五星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为寒武纪。基性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揭示:岩石富集LREE,具有一定程度的Eu异常(δEu=0.611.34),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其Cr、Ni、Sc/Y与Mg#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关,P2O5和TiO2与Mg#呈负相关关系,再加上较低的Nb/La比值(0.120.45)、Nb/Ce比值(0.030.18)、Nb/Ta比值(1.6913.64)和Zr/Hf比值(15.4628.74)暗示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的程度较小,其亏损Nb、Ta以及接近的Th、Ta值与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特征相似,暗示该矿床可能是碰撞后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白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499.5±2.9Ma,与基性杂岩构成双峰式火成岩,其属于偏铝质低钾拉斑玄武岩,富集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具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680.78),其较低的A/CNK值(0.910.94)、10 000Ga/Al比值(1.762.36)、和Zr饱和温度(731770℃)与I型花岗岩的特征并与火山弧型花岗岩的特征相近,其与暗示五星矿床成矿构造背景为碰撞后伸展。寒武纪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来源于岩石圈地幔,源区遭受了流体交代作用在岩浆分异演化的过程中受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酸性岩石来源于下地壳熔融,经历了磷灰石和含钛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即五星双峰式火成岩中的基性岩石和酸性岩石不是同源岩浆演化而成,各自对应独立的成岩过程。以脉岩形式侵入基性杂岩中的石英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6.6±2.1Ma和201.6±1.3Ma,是矿床成矿成岩时代的上限值。石英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斑岩都具有富集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其明显的Eu负异常及高SiO2、FeOT、Zr+Nb+Ce+Y含量和高Zr饱和温度,低Al2O3、MgO和P2O5含量的特征,与A型花岗岩的特征相似,表明该区在晚三叠纪为造山后伸展背景。

邱智垠[2](2019)在《云南墨江县金厂超基性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镍矿成矿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墨江金厂超基性岩体位于扬子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滇西南哀牢山断裂带西侧的云南省墨江县内,该岩体侵入于中下志留统并在墨江金镍矿区东侧广泛出露,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哀牢山超基性岩带西亚带”。金厂超基性岩体主要由蚀变橄榄岩和蚀变方辉橄榄岩组成,广泛发育蛇纹石化,绿泥石化,滑石化,褐铁矿化,石棉化及菱镁矿化等。在空间上,镍矿化发育在超基性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本文通过对墨江金厂超基性岩体和镍矿石的岩石学,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系统讨论了超基性岩的岩浆来源、性质、演化过程以及镍的富集过程,取得了如下认识:1.通过对金厂超基性岩体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墨江金厂超基性岩体为方辉橄榄岩-橄榄斜方辉石岩,该岩体经历了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岩体的MgO/FeOT的值介于3.235.55之间,m/f指数为2.865.91,属于含镍的铁质镁铁-超镁铁岩,而K2O+Na2O含量低,显示拉斑玄武岩系列的特征。2.金厂超基性岩体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总量都很低,微量元素约为原始地幔丰度的0.051倍。稀土元素相对其他微量元素稍高,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的分馏作用较弱,铕具有正异常的特征。镍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略有不同,呈现轻稀土富集的趋势,表明可能涉及额外的金属来源。3.金厂超基性岩体和四十八两山镍矿石的铂族元素特征类似,说明镍矿石中的铂族元素主要来源于超基性岩。墨江金厂超基性岩可能是由交代作用形成的亏损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的。硫在原始岩浆中已趋于饱和,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4.金厂超基性岩体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岩浆源区具有类似洋中脊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扬子中上地壳混染作用。结合其大地构造背景,金厂超基性岩体的形成可能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古特提斯洋的打开有关。

蔡鹏捷[3](2019)在《柴北缘开屏沟超基性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找矿的指示》文中认为超基性杂岩是指具有不同岩相和不同化学成分组成且与地幔相关的岩石。超基性杂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应地幔岩浆的形成机制与其演化的过程,同时能够用于揭示其岩石成因模式。此外,超基性杂岩是大陆环境下独特的地幔岩浆作用、金属聚集的产物,与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铬铁矿床密切相关,也是对地幔的组构、壳幔作用、及其流体反应及相关元素迁移和富化等深部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相关矿床的成因(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和铬铁矿)解释及其矿产的勘查等具有相当重要意义。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位于我国西部的青海省境内,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沿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呈NWW-SEE向展布。北侧是祁连地体,南侧为柴达木地体,东接秦岭造山带,其西端被阿尔金断裂所切割,是一个形成于早古生代的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碰撞复合型造山带。柴北缘内的超基性岩主要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造山带石榴橄榄岩(胜利口),大洋蛇绿岩型橄榄岩(都兰),以及碰撞后岩浆结晶侵入型(冷湖、牛鼻子粱)。开屏沟超基性岩位于柴北缘鱼卡地体与绿梁山地体之间,且具有镍矿化显示,目前对该区超基性岩研究资料很少,它的岩石成因与矿化关系是什么?有趣的是,它西北部落凤坡超基性岩还含有铬铁矿床,这两个超基性岩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对这些岩体与成矿之间的许多科学问题尚需系统研究或论证。本文主要探讨俯冲带壳幔混合作用与超基性质杂岩的成矿作用之间的关联。通过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PGE元素,单矿物电子探针、LA-ICP-MS微量,包裹体激光拉曼等实验手段。确定了柴北缘开屏沟纯橄榄全岩具有高的Mg#、Mg/Si和Ni值,同时具有相对难熔的HREE和HFSE微弱亏损特征,以及与流体活动性相关的LREE和LILE的轻微富集;橄榄石具有较高的Fo值(90.1192.77)与NiO含量(0.320.45wt.%)、低的CaO(<0.02wt.%);PGEs的原始地幔标准化与交代橄榄岩和残留橄榄岩近似;两组变质锆石年龄为459.5±3.6Ma和417.5±2.7Ma,对应εHf(t)为-0.719.45和-11.96-1.2,分别反映了洋壳流体(或早期大陆俯冲板片流体)和陆壳流体交代的性质和时限。证实了开屏沟橄榄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遭受不同来源流体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而获得地壳特征。开屏沟纯橄榄内铬铁矿具有明显核边结构,核部为铝铬铁矿,具有相对高Al2O3,低FeOT、TiO2、Cr#特点,也指示寄主原岩形成于SSZ(俯冲带)环境,是地幔橄揽岩与具有MORB(洋中脊玄武岩)亲缘性的熔体相互反应形成产物。核部铝铬铁矿为岩浆型铬铁矿,通过计算得到其结晶温度平均为1372℃,结晶压力平均为2.96GPa,ΔlogfO2平均为-1.42,表明其形成于地幔软流圈。边部为高铁铬铁矿,具有低Al2O3,高FeOT、TiO2、Cr#特征,指示铬铁矿边部受到蛇纹石化蚀变作与富Fe流体的共同作用。铬铁矿由核到边部Fe3+/Fe2+比值升高,Ni硫化物包裹体增多,同时NiO组分增加,都指示了Ni随着氧逸度的升高而发生迁移并富集,也证实了地壳流体作用会导致橄榄岩中镍的富集。此外,对落凤坡超基性杂岩研究发现,落凤坡铬铁矿的环带结构,具有富含Al贫Fe的核部。其核部具有高Cr#(81.54-85.72)和低Mg#(25.27-36.00)的特征。这些特征及其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是典型的蛇绿岩铬铁矿。此外,铬铁矿核心中的Cr-Mg-Ti-Al关系表明,主岩应该来自俯冲带环境(SSZ)中的前弧岩石圈。含铬铁矿角闪辉石岩中的岩浆锆石的年龄为483.1±3.5 Ma,而变质锆石的年龄为434.2±2.1 Ma。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的εHf(t)分别为-6.35至2.94和-7.96至2.58。全岩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负Nb,Ta和Ti异常,这与CAA-OAB(CAA:大陆弧安山岩,OAB:海洋弧玄武岩)的模式一致。铬铁矿具有低的总铂族元素(PGE),但它们具有高IPGE/PPGE(IPGE:Os,Ir,Ru;PPGE:Pt Pd,Rh)比率。此外,铬铁矿中含有地壳硅酸盐,氯化物和碳酸盐包裹体(顽辉石,镁方解石,水氯镁石和白云石)和较高的变质级夹杂物(如刚玉和菱镁矿)指示了壳物质的循环作用。总之,落凤坡铬铁矿提供了关于柴达木地块和祁连地块之间海洋中发生的弧的证据。确定了落凤坡铬铁矿具有深部循环成因,早期(480Ma)形成于弧前SSZ蛇绿岩环境,铬铁矿在434Ma时发生了变质作用。落凤坡铬铁矿的核部形成于高压(3.3-3.5GPa)和高温(1283-1294℃)条件,指示在上地幔条件下发生了含有铬铁矿的超基性岩的结晶和再平衡。铬铁矿中的壳源矿物包裹体也表明向上迁移的岩浆穿过平板窗口,它们会同化俯冲物质(地壳)而促进铬铁矿结晶。通过总结收集现有资料,确定了(1)有利铜镍矿成矿的基性-超基性岩m/f为1.58.5,而有利铬铁矿成矿的基性-超基性岩m/f为6.512.5。同时,含铬铁矿的基性-超基性岩具有高MgO,低Cao,K2O,TiO2,Al2O3,Na2O,P2O3特征,而含铜镍矿的基性-超基性岩则相反。(2)铜镍矿基性-超基性岩全岩具有高的PPGE/IPGE比值(0.06343.75,平均16),Pd/Ir>1,铬铁矿基性-超基性岩全岩具有低的PPGE/IPGE比值(0.000420.34,平均0.55),Pd/Ir<1。(3)铜镍矿基性-超基性岩内铬铁矿尖晶石具有高TiO2,高Fe#,和Cr#与Mg#较大变化范围的特征;而铬铁矿基性-超基性岩铬铁矿尖晶石则具有低TiO2,低Fe#,低Mg#与高Cr#特征。利用上述判别指标,指示开屏沟超基性岩具有镍成矿潜力。

李玥[4](2017)在《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文中指出攀西地区是我国岩浆型铁矿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产地,该地区赋矿岩体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的重要组成,对研究矿床成因和地球深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选取典型钒钛磁铁矿矿床-攀枝花矿床和红格矿床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系统研究了钒钛磁铁矿矿石的矿物学特征和化学组成特征,以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研究发现,攀西地区的红格和攀枝花岩体发育典型的岩相分带韵律,岩体组成岩石类型主要为辉长岩、辉石岩、和橄辉岩。依据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基性程度变化趋势等特征划分出多个岩相带,在岩相带内部又可见岩体呈暗色与浅色条带交替出现,组成岩石中的主要矿物(钛磁铁矿、钛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普通辉石、斜长石、橄榄石、磷灰石、角闪石等)在相对含量、共生组合类型,组构特征、化学组成等矿物学特征及地化特征也呈现出韵律变化。岩相带的出现指示岩浆的多期次活动,岩相带中的韵律特征又进一步指示了岩浆结晶顺序,钒钛磁铁矿的化学成分特征暗示成矿物质起源于峨眉山地幔柱,通过对比岩相带中不同类型岩石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可发现Fe、Ti、V等元素的相对含量与分布规律也显示出与组成矿物变化相似的演变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岩浆成因的钒钛磁铁矿矿床集中分布以高钛玄武岩为主的火成岩岩内带,含铜镍硫化物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不仅较集中地分布在火成岩省的内带,同时还出现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外带(南部和北部边缘),说明其空间选择性不强,推测在内带与低钛玄武岩浆有关,在外带则可能与高钛玄武岩浆有关。钒钛磁铁矿床和多数岩浆硫化物矿床发生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浆活动最为剧烈的内带反映出大量连续的玄武岩浆供给对大规模成矿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的成矿作用与地幔柱动力学过程密切。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床是由原始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发生橄榄石、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使得残余岩浆形成富铁钛的镁铁质岩浆,当进入浅部时,铁钛氧化物和橄榄石、斜长石成为液相线矿物,经重力分选在中下部形成钒钛磁铁矿矿层,残余岩浆固结成岩;沿着岩浆房底部,多期次新岩浆上侵补给形成有规律的韵律层。由此可知,矿物的种类、产状、共生组合和化学组成可以推演岩浆成矿过程中的反应和变化,通过对不同赋矿岩体的对比,进一步丰富并完善“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的成因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高媛[5](2011)在《四川省丹巴县杨柳坪Ni-PGE矿床岩矿特征及PGE赋存状态的研究》文中指出杨柳坪Ni-PGE矿区位于四川省丹巴县城东南,共划分为杨柳坪、正子岩窝、协作坪及打枪岩窝等4个矿段,本文主要研究范围为杨柳坪和正子岩窝两个矿段,矿体主要分布于区内超基性岩杂岩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两矿段的岩矿特征、PGE赋存状态及PGE分布规律。这些研究不仅能作为解决选矿工艺中提高PGE回收率的依据,而且可作为了解成矿过程中铂族元素分散、富集规律的重要资料,有助于解决矿床成因、元素运移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为找矿勘探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杨柳坪和正子岩窝矿段的岩石特征较为相似,但也存在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矿段的侵位深浅和上地幔部分熔融程度有关。超基性岩多属于斜方辉石橄榄岩,岩石类型中杨柳坪矿段有角闪石岩产出,而正子岩窝未见此类岩石,正子岩窝有菱镁矿黑云片岩产出;正子岩窝矿段的岩石类型相对杨柳坪矿段丰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岩体是拉斑玄武岩岩浆系列的产物;属于地台区由基性岩浆分异而形成的超基性岩;超基性岩属于贫钙的镁铁质岩;超基性岩大部分位于低铝质区。两矿段的矿石类型、构造及结构极为相似,说明其矿床类型及形成条件较为相似。矿石类型主要有:熔离型铂镍矿石、热液型细脉浸染状矿石及斑杂状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海绵晶铁构造、块状构造和脉状构造为主;常见的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共结结构、包含结构、结(网)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等。两矿段的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镍辉砷钴矿、黄铁矿、钛铁矿及赤铁矿等。此外,还可见少量的红锌矿、赤铜矿、斑铜矿、铜蓝和自然金;磁黄铁矿中普遍含有少量的镍元素,最高可达6.9%,最低为1.18%,Ni/Fe原子比在0.03—0.08之间。在选矿基础上,对在偏光显微镜下选出的疑似铂族元素矿物进行电子探针测试,分析发现这些矿物并非铂族元素矿物,由此推断铂族元素矿物颗粒是极为细小的,因此,选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PGE元素在矿物中的赋存状态及规律。研究发现:1)铂族元素矿物颗粒多分布在0.5μm—2μm间,其数量少,但是种类繁多。两矿段均以Pd、Pt矿物为主,且Pd矿物多于Pt矿物;杨柳坪矿段主要是以Pd的碲锑化物、Pd的锑化物和砷铂矿为主,其次为Ru-Os的硫化物;正子岩窝矿段铂族元素矿物种类主要为:砷铂矿和Pd的碲锑化物。2)正子岩窝矿段的辉石及橄榄石中含有少量的铂族元素矿物;在杨柳坪矿段菱镁矿滑石片岩的菱镁矿中也发现有铂族元素矿物存在。3)铂族元素矿物大多赋存在磁黄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等金属矿物中。其中磁黄铁矿中的铂族元素矿物最多,其次为磁铁矿和黄铁矿,而针镍矿、赤铁矿、黄铜矿、镍辉砷钴矿中的铂族元素矿物较少。不同金属矿物中赋存的铂族元素矿物种类也不尽相同。两矿段磁黄铁矿中的主要铂族元素矿物为Pd的碲锑化物及锑化物;杨柳坪矿段磁铁矿中赋存有铂族元素矿物,矿物种类多为砷铂矿及Os-Ru的硫化物。此外,在磁铁矿中首次发现了Os-Ir的氧化物,其成因还需进一步研究。Ni与铂族元素矿物有一定的关联性,含PGE磁黄铁矿中Ni的含量普遍较高。Cr与铂族元素矿物成矿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含铬元素的磁铁矿的形成环境有利于铂族元素矿物的聚集。4)两矿段的代表性矿物成因组合为Pd—Pt的Te—As—Sb—Bi矿物。铂族元素矿物结晶顺序:杨柳坪铜镍矿床及矿化体中,铂族元素矿物的主要成矿阶段为:第一阶段与磁铁矿同时形成;第二阶段是伴随Fe、Ni、Cu的硫化物沉淀形成的。正子岩窝矿段的铂族元素矿物主要成矿期是与Fe、Ni、Cu的硫化物沉淀大致同时形成。初步推断该矿床主要是由原地熔离成因形成的。针对PGE矿物的赋存规律,对PGE综合利用的选矿方法采用机械选矿法。具体选用重力选矿法(重选法)、磁选法、浮游选矿法(浮选法)三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此外在金属矿物成分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多数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四方硫铁矿中含有Ni元素,应在选矿过程中考虑Ni的回收问题。

苏昌学[6](2009)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川矿床作为一个世界级超大型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铂族元素生产基地,不仅是铜、镍、铂族等多种金属元素超常富集的产物,也是典型的地质条件和完整的成矿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随着金川矿床勘探的不断深入,坑道及钻探揭露大量的地质信息,提供了大量新的矿床地质信息。随着成矿理论和测试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为系统深入研究金川矿床铂族元素的富集机理及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在成矿环境、成岩成矿时代、岩石特征方面,通过与全球硫化镍矿床的对比分析,认同金川矿床产出环境为地台边缘裂谷环境,具有地台区地质特征;根据K—Ar法和Sm-Nd法同位素测定,推测金川岩体形成于长城纪晚期;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特征,表明金川原始的含矿岩浆属于高镁质拉斑玄武岩浆。在前人总结提出的深部熔离一分期贯入的金川矿床成矿模式基础上,应用液态硫化物结晶分异理论,紧密联系岩浆成因、演化及地幔源区性质和构造环境;同时开展稀土元素、硫同位素、矿物流体包裹体成分和温度的测定,研究铂族元素赋存状态、矿物学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着重研究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铂族元素结晶分异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探讨铂族元素的富集机制及成矿作用,建立铂族元素成矿模式。金川铂族元素成矿模式包括岩浆源特征、岩浆上侵动力、岩浆上侵方式、岩浆的深部熔离作用、同化作用、结晶分异作用、重力滞后作用等,导致在岩浆房中产生贫PGE+Au的含矿岩浆、含PGE+Au的含矿岩浆、富PGE+Au的富矿岩浆和硫化物残余岩浆的分层体系。经历了早期岩浆喷发、三期岩浆上侵定位,含矿岩浆上侵就位后就地熔离和聚集,以及后期的气化热液、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和矿床的后期改造等,导致产生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成矿模式,形成复式超基性岩体和复式矿体,这就是深部熔离一脉动侵入一多次贯入成矿模式。正是这一个成矿模式致使在一个面积1.34km2的小岩体中,赋存了世界级的超大型矿床。正是这一成矿机制,可能是唯一能够使“小岩体成大矿”的机制。

高亚林[7](2009)在《金川矿区地质特征、时空演化及深边部找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铜、镍、铂族金属资源保障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提高该类矿产资源的研究程度,创新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理论,完善成矿演化模式认识,指导已知矿床深边部找矿工作,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赋存于超镁铁质岩的金川矿床,是目前世界第三大在采硫化铜镍矿床;金川矿区也成为我国最大的Ni、Cu、PGE金属资源供应基地,其Ni产量占全国88%,PGE占90%,Cu占13%以上。经过近五十年的开采,金川部分富矿体已逐渐被开采殆尽,资源危机已开始显露端倪,如何在金川矿区深边部找到新的接替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金川超基性岩浆侵位期次、岩浆演化模式为研究主线索,以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作用机制、就位机制、岩浆演化—成矿模型、Ⅰ-⑥富铜隐伏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为重点内容,以预测矿区深边部找矿靶区服务矿山生产为目的。这无论对指导金川矿区深部和边部找矿,扩大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还是对完善成矿理论认识应用于其他类似矿区找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收集和综合分析大量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urpac软件,建立了矿床三维可视化模型,明晰、直观地表现了矿床含矿超基性岩体、主矿体、矿区主要构造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通过对超基性岩体空间关系、形态特征的分析,认为:金川超基性岩体分为东、西两段和东、中、西三个成矿富集块段。东段岩体以出现大量的含斜长石岩相为主要特征,西段岩体以不出现或只局部出现斜长二辉橄榄岩异离体与东段岩体相区别。从东、西成矿富集块段往中富集块段,岩体和赋存矿岩相的基性程度增高,形成矿体的成矿元素富集程度增高。(2)在对Ⅰ-⑥隐伏矿体同位素测年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收集前期同位素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试用发展的、联系的态度来解释,初步认为:金川矿床主矿体的形成时间为8~10亿年;Ⅰ-⑥等富铜隐伏矿体一般侵位于8亿年左右:镍特富矿体侵位时间为8亿年前。这对矿床所在区域成矿环境演化以及指导深边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从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和矿石特殊地球化学特性等方面,与Ⅱ-①主矿体进行对比,总结了Ⅰ-⑥隐伏矿体的矿化规律,并指出其既有岩浆熔离作用的特点,又有后期改造作用的特征,其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富含Cu、PGE岩浆深部熔离-脉动贯入、构造活化富集和后期热液叠加。探讨了来源于地幔深部的高镁玄武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和阶段岩浆房熔离分异时,富(镍)矿岩浆和矿浆之间存在富(铜)矿岩浆。此外,Pb、S同位素表明,该矿体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但曾被少量地壳物质混入。(4)岩(矿)体的定位受含矿岩浆、矿液活动中心的控制,而最关键的控制因素还是与岩浆、矿液活动中心相连接的岩浆通道的出口。通过对比分析各矿区主矿体的主要地质特征和研究Cu、Ni、Pt、Pd、Au、Ag等元素的富集规律,指出:Ⅱ矿区Ⅱ-①矿体6~8行深部可能为含矿岩浆、矿液活动的富集中心:Ⅰ矿区与Ⅱ矿区结合地段、Ⅱ矿区1号矿体与2号矿体结合地段、Ⅲ矿区南侧等三片为重点找矿预测区。(5)在评价物、化探、遥感技术和新技术方法等勘查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金川铜镍矿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分别适用于金川铜镍矿山深部和边部寻找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

杨剑[8](2009)在《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方早寒武世广泛分布富有机质的黑色岩系,是PGE、Au、Ag、Ni、Mo、V等的重要载体,常产出Ni-Mo-PGE矿床、V-Cu-U矿床、磷矿床和重晶石矿床等大型-超大型金属和非金属矿床。黑色岩系也是沉积岩中的一种烃源岩,与化石能源有直接关系。黑色岩系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地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黔北是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发育的典型地区,前人已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全面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结合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研究黔北地区黑色岩系的矿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查明黑色岩系物质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黑色岩系形成环境、元素来源、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本文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岩矿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确定了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岩性序列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岩性段,即黑色硅岩(下硅质层)、磷块岩(磷矿层)、多元素富集层(镍矿层和钼矿层)、黑色条纹状碳泥质硅质岩(上硅质层)、黑色碳质伊利石页岩。为了查明黑色岩系的矿物组合特征,对各类岩石样品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主要由粉砂岩、页岩、石煤、硅岩、碳酸盐岩、磷块岩、重晶石岩等组成,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伊利石、绿泥石、磷灰石、黄铁矿、重晶石和方解石等,其中镍-钼多元素富集层中硫化物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闪锌矿、毒砂、辉钼矿、针镍矿、砷镍矿、辉砷镍矿、辉铜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基于研究区的大地构造、岩石地层和古生物特征,确认黔北遵义地区黑色岩系形成的岩相古地理环境为近滨-远滨相,即浅水陆架区,向东逐渐转变为斜坡-盆地区,即深水陆棚区。深大断裂构造成为含矿物质来源的构造通道,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提供大量的成矿物质和“热源”。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定早寒武世及其以前,研究区发育一系列深大断裂并长期活动,沿深大断裂发生较强的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控制了区域地质构造的发展和矿产的分布,对黑色岩系中多元素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测定岩样有机碳和有机硫含量,目的是为了查明黑色岩系的有机质丰度。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5.481%,最高达9.29%,有机硫含量平均为4.532%,最高达23.30%,富含有机碳和有机硫。黑色岩系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菌类生物。有机硫,连同黄铁矿,指示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缺氧还原环境。有机质成熟度是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反映。黑色岩系氯仿沥青“A”族组分中,具有高饱和烃、低芳烃和高非烃的族组分分布特征,表现出以富含类脂化合物和蛋白质为特点的低等水生生物来源的腐泥型有机质的特点。黑色岩系干酪根显微组分绝大部分为腐泥组,干酪根类型为Ⅰ型(腐泥型),此类型干酪根与细菌和藻类有关。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证实,黑色岩系是较好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高,达到生油门限或高成熟(交替作用)阶段。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检测出生物标志化合物,从分子级水平探讨地质体中有机分子化合物的演化规律。黑色岩系高主峰碳、较小的∑nC21-/∑nC22+值和(nC21+nC22)/(nC28+nC29)值,可能与成岩后期作用有关。黑色岩系OEP为1.04~1.12,奇偶优势比接近于1,无奇偶优势或具有微弱的奇偶优势,表明低等海洋浮游生物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黑色岩系Pr/Ph值为0.80~1.18,小于1或近于1,显示出还原或弱还原沉积环境。黑色岩系各岩样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别意味着沉积时古海洋环境的变化。黑色岩系δ13CPDB值为-23.74‰~-31.63‰之间,总体属于L型无定形干酪根,且更富轻碳同位素(12C)。剖面上从磷块岩→镍矿层→钼矿层,δ13C值逐渐减小,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缺氧还原环境逐渐增强,在钼矿层δ13C值减小到最低值,代表了最大海进期,之后在黑色页岩δ13C值增大,海平面有所下降,缺氧还原强度减弱。热演化温度是成岩成矿的重要因素。黑色岩系样品的固体沥青反射率测定结果为5.25%~6.27%,折算出来的镜质体反射率为3.645%~4.455%,得到黑色岩系的受热温度为92℃~250℃。按照干酪根和微体藻类化石颜色指标,大致确定该地层的古地温为60℃~110℃。结合前人黄铁矿热电系数法测温(100℃~240℃)和包裹体均一法测温(226℃~230℃和113℃~153℃),判定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受热温度介于60℃~250℃之间,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估计为200℃~250℃,属中、低温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并以低温(200℃以下)沉积成岩成矿作用为主。为了探明黑色岩系中贵金属元素的来源,系统测定了样品Au、Ag、PGE含量。结果表明,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在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富集层,特别是钼矿层中得到富集。从贵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参数、配分模式来判定,黑色岩系不具有地外物质的性质,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不是来源于地外,而是来自沿着深大断裂上涌的海底岩浆喷溢,元素的异常富集是海底含矿热卤水与正常海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稀土元素总量(∑REE)在多金属元素富集层之钼矿层中出现峰值,达315.12×10-6。La/Sm均大于1,代表地幔热柱或异常型,暗示黑色岩系形成时有地下深部物质介入。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为曲线右倾斜,LREE富集型。δEu=0.52~0.87<1,δCe=0.68~0.88<1,Eu、Ce均呈负异常,表明黑色岩系形成于缺氧的还原沉积环境。REE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显示出Ce负异常,LREE<HREE,北美页岩组合样标准化曲线近于水平,反映了海相热水沉积特征。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富集层也是其他微量元素(如Mo、Se、As、Sb、Tl、Ni、U、Pb、Bi、Cu、Cs、Zn、V等)的富集体。微量元素总量在钼矿层达到最高(110759.11×10-6)。δU>1,表现为缺氧沉积环境。微量元素富集系数高,U/Th>1,表明受到较强的热液活动的影响。岩石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是沉积物形成环境和成岩变化的综合反映。黑色岩系富含有机质,粘土矿物成分高,Ni-Mo矿层以硫化物矿物为主,表明元素赋存状态主要为硫化物态、有机质结合态和粘土矿物吸附态等。根据上述研究,结合前人成果,简要阐述了PGE、REE、Ni、Mo、Au、Ag、V、U、Cu、Pb、Zn、As、Sb、Tl、Se等元素在黑色岩系中的赋存状态。在全面分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背景,探讨了黑色岩系的形成环境和多金属元素富集规律:在542Ma左右的寒武纪早期,黔北地区发育古热液喷口,沿深大断裂发生多期次海底火山喷溢和侵入活动,深部热源物质上涌,与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一道形成具一定温度的热卤水,进行热水循环或热水活动。热卤水在流动过程中,大量溶解元古代武陵期基性-超基性岩物质中的有用元素,进一步形成含矿热卤水,这种含矿热卤水是黑色岩系多金属元素的直接来源。在滞留、还原的台缘斜坡带(水深200m左右),表层水中繁衍着大量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生物生产力高,大量生物死亡下沉,向海底提供充分的有机物质,遗体腐烂分解吸收大量溶解氧,造成大洋中层水体缺氧还原环境,致使形成的黑色岩系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在多金属元素的迁移聚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区早寒武世缺氧事件(环境)可与全球大洋缺氧事件对比。多金属元素矿化经历了沉积期、成岩期、后生期和表生期各个阶段。矿化温度以低温(200℃以下)为主。黑色岩系沉积以来,铂族元素(包括Au和Ag)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了重新分配(成岩期)、迁移与富集(后生期)。表生期只在地表不深处有一定作用。黑色岩系形成环境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查明黑色岩系的成因、构建多金属元素的富集模式、探索黑色岩系型矿床的成矿机理奠定了基础,以促进黑色岩系型矿床,特别是铂族元素矿床的找矿工作。

唐冬梅,秦克章,刘秉光,孙赫,李金祥[9](2009)在《铂族元素矿床的主要类型、成矿作用及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铂族元素(PGE)矿床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它可以赋存于不同的岩石类型、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内生PGE矿床与不同的岩浆类型及热液活动有关。由于铂族元素特殊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且难熔于普通的酸、碱等,故铂族元素成矿具有特殊性。PGE矿床可划分为岩浆型、热液型、火山块状硫化物型(VMS)和外生型四大类型。岩浆型又可分为铜镍硫化物型、铬铁矿型和磁铁矿型,热液型主要有斑岩型和夕卡岩型,外生型包括黑色页岩型和砂铂矿型。本文讨论了各岩浆演化过程中:(i)硅酸盐和氧化物的分异,(ii)富Fe矿物(橄榄石、辉石、磁铁矿、铬铁矿)的分异,(iii)岩浆的混染,(iv)不同成分、硫不饱和的岩浆的混合等,都可以导致岩浆中硫达到饱和,一旦形成不混熔硫化物熔体,硫化物富集,将形成有经济价值的PGE矿床。同时,成矿还受温度、Ni和Cu含量、体系中其它组分和硫逸度的控制。岩浆后期的热液蚀变会改变PGE的含量和品位,但典型的铂矿床一般没有遭受热液蚀变作用的显着影响。本文指出了铂族元素矿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PGE矿床的物质来源、PGE演化过程中的分配规律、铂族元素矿物(PGM)的赋存状态,并对以后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指出西藏(蛇绿岩套铬铁矿亚类和俯冲增生弧斑岩型Cu-Au矿)和新疆(碰撞后二叠纪岩浆Cu-Ni硫化物型和黑色页岩型)是我国寻找PGE矿床的最有利地区。

唐冬梅,秦克章,刘秉光,孙赫,李金祥[10](2008)在《铂族元素矿床的主要类型、成矿作用及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铂族元素(PGE)矿床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它可以赋存于不同的岩石类型、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内生 PGE 矿床与不同的岩浆类型及热液活动有关。由于铂族元素特殊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且难熔于普通的酸、碱等, 故铂族元素成矿具有特殊性。PGE 矿床可划分为岩浆型、热液型、火山块状硫化物型(VMS)和外生型四大类型。岩浆型又可分为铜镍硫化物型、铬铁矿型和磁铁矿型,热液型主要有斑岩型和夕卡岩型,外生型包括黑色页岩型和砂铂矿型。本文讨论了各岩浆演化过程中:(i)硅酸盐和氧化物的分异,(ii)富 Fe 矿物(橄榄石、辉石、磁铁矿、铬铁矿)的分异,(iii)岩浆的混染,(iv)不同成分、硫不饱和的岩浆的混合等,都可以导致岩浆中硫达到饱和,一旦形成不混熔硫化物熔体,硫化物富集,将形成有经济价值的 PGE 矿床。同时,成矿还受温度、Ni 和 Cu 含量、体系中其它组分和硫逸度的控制。岩浆后期的热液蚀变会改变 PGE 的含量和品位,但典型的铂矿床一般没有遭受热液蚀变作用的显着影响。本文指出了铂族元素矿床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 PGE 矿床的物质来源、PGE 演化过程中的分配规律、铂族元素矿物(PGM)的赋存状态,并对以后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指出西藏(蛇绿岩套铬铁矿亚类和俯冲增生弧斑岩型 Cu-Au 矿)和新疆(碰撞后二叠纪岩浆 Cu-Ni 硫化物型和黑色页岩型)是我国寻找 PGE 矿床的最有利地区。

二、西藏某些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某些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鸡东五星铜镍铂钯矿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0章 绪论
    0.1 选题意义及依据
    0.2 研究区范围
    0.3 研究历史及现状
    0.4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区域地层
        1.2.1 元古界地层
        1.2.2 古生界地层
        1.2.3 中生界地层
        1.2.4 新生界地层
    1.3 区域构造
    1.4 区域岩浆岩
    1.5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2章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2.1.1 古生界地层
        2.1.2 中生界地层
        2.1.2.1 流纹岩样品描述
        2.1.2.2 流纹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2.1.2.3 流纹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1.2.4 流纹岩成因
    2.2 矿区构造
    2.3 矿区岩浆岩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3.1 含矿岩体地质特征
        3.1.1 岩体特征
        3.1.2 岩相带划分
        3.1.3 岩石类型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2.1 矿石类型
        3.2.2.2 矿石结构构造
        3.2.2.3 矿石矿物组成
        3.2.2.4 贵金属矿物
        3.2.3 矿床共(伴)生矿产种类及其特征
        3.2.4 矿化期与矿化阶段
        3.2.5 围岩蚀变
    3.3 铂族元素特征
    3.4 矿床成因
第4章 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1 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1.1 样品描述
        4.1.2 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定年分析结果
        4.1.3 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4.1.3.1 主量元素
        4.1.3.2 微量元素
    4.2 白岗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2.1 白岗岩样品描述
        4.2.2 白岗岩定年分析结果
        4.2.3 白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2.3.1 主量元素
        4.2.3.2 微量元素
    4.3 成矿后脉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4.3.1 样品描述
        4.3.2 定年分析结果
        4.3.3 成矿后脉岩地球化学
        4.3.3.1 主量元素
        4.3.3.2 微量元素
第5章 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成岩成矿时代
    5.2 岩石成因
        5.2.1 寒武纪岩浆岩
        5.2.2 成矿后脉岩
    5.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5.3.1 五星铜镍铂钯矿形成背景
        5.3.2 中生代岩浆活动动力学背景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云南墨江县金厂超基性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镍矿成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
        1.1.1 研究目的任务
        1.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一哀牢山群
        2.2.2 古生界
        2.2.3 奥陶系
        2.2.4 志留系
        2.2.5 泥盆系
        2.2.6 石炭系
        2.2.7 二叠系
        2.2.8 三叠系
        2.2.9 侏罗系
        2.2.10 白垩系
    2.3 区域构造
        2.3.1 红河深大断裂
        2.3.2 哀牢山深大断裂
        2.3.3 九甲—安定深大断裂
        2.3.4 阿墨江大断裂带
    2.4 岩浆岩
        2.4.1 侵入活动
        2.4.2 喷发活动
    2.5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5.1 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2.5.2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
        2.5.3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2.5.4 交代(接触)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2.6.1 主要矿产简介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地层
        3.1.1 第四系
        3.1.2 三叠系
        3.1.3 泥盆系
    3.2 构造
        3.2.1 断层
        3.2.2 褶皱
    3.3 岩浆岩
        3.3.1 超基性岩
        3.3.2 基性岩
        3.3.3 酸性岩
    3.4 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
        3.4.1 区域变质作用
        3.4.2 区域动力地质作用
        3.4.3 热液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特征
    3.5 镍矿床地质特征
        3.5.1 镍矿体的规模、形态和产状
        3.5.2 镍矿石类型
        3.5.3 镍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章 分析与测试
    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4.1.1 主量元素
        4.1.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4.1.3 铂族元素(PGE)
        4.1.4 锶-钕同位素
    4.2 测试结果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2.3 稀土元素
        4.2.4 铂族元素
        4.2.5 锶-钕同位素
第五章 讨论
    5.1 超基性岩源区性质
    5.2 蚀变的影响
    5.3 地壳混染作用
    5.4 结晶分异与部分熔融
    5.5 初始岩浆与母岩浆
    5.6 铜镍硫化物成矿过程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柴北缘开屏沟超基性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找矿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造山带超基性杂岩
        1.2.2 俯冲隧道上覆地幔楔中的壳幔相互作用
        1.2.3 交代作用对超基性岩中镍的富集作用
        1.2.4 柴北缘开屏沟地区超基性杂岩研究现状
        1.2.5 超基性岩含矿性判别标志
    1.3 研究内容和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实验分析方法
    2.1 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2.2 全岩铂族元素分析
    2.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微量元素
    2.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2.5 电子探针矿物成分分析
    2.6 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2.7 单矿物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3.1 柴北缘造山带地质背景
        3.1.1 柴北缘地质概况
        3.1.2 柴北缘的超基性岩
    3.2 鱼卡-绿梁山地区地质背景
        3.2.1 鱼卡地区
        3.2.2 绿梁山地区
第四章 开屏沟-落凤坡超基性杂岩地质特征
    4.1 开屏沟橄榄岩地质特征
        4.1.1 岩体地质概况
        4.1.2 岩石与矿物学特征
        4.1.3 矿化特征
    4.2 落凤坡超基性杂岩地质特征
        4.2.1 岩体地质概况
        4.2.2 岩石与矿物学特征
        4.2.3 矿化特征
第五章 开屏沟橄榄岩成因及其指示意义
    5.1 测试结果
        5.1.1 锆石U-Pb、微量及Lu-Hf同位素
        5.1.2 锆石内部包裹体
        5.1.3 全岩主、微量和稀土特征
        5.1.4 铂族元素特征
        5.1.5 橄榄石主量特征
    5.2 讨论
        5.2.1 开屏沟橄榄岩成因
        5.2.2 锆石的指示意义
        5.2.3 对柴北缘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指示
    5.3 小结
第六章 俯冲带中流体交代作用对镍的富集
    6.1 测试结果
        6.1.1 铬铁矿尖晶石特征
        6.1.2 蛇纹石主量特征
    6.2 讨论
        6.2.1 铬铁矿尖晶石环带成因
        6.2.2 铬铁矿尖晶石温度、压力及氧逸度变化
        6.2.3 源区性质与构造环境
        6.2.4 两期流体的交代作用对镍富集
    6.3 小结
第七章 俯冲再循环超基性岩
    7.1 测试结果
        7.1.1 铬铁矿尖晶石特征
        7.1.2 锆石U-Pb、微量及Lu-Hf同位素
        7.1.3 全岩主微量稀土、铂族元素特征
        7.1.4 铬铁矿尖晶石包裹体
    7.2 讨论
        7.2.1 铬铁矿尖晶石组成及其意义
        7.2.2 变质和原岩时代
        7.2.3 对柴北缘早古生代构造的指示
    7.3 小结
第八章 基性-超基性岩含矿性判别指标的对找矿的指示
    8.1 含矿基性-超基性岩(铜镍与铬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8.1.1 含矿基性-超基性岩主量元素特征
        8.1.2 含矿基性-超基性岩铂族元素特征
        8.1.3 含矿基性-超基性岩铬铁矿元素组分
    8.2 基性-超基性岩铜镍与铬铁矿判别讨论
        8.2.1 m/f比值特征
        8.2.2 全岩主量元素
        8.2.3 全岩铂族元素的判别标志
        8.2.4 铬铁矿尖晶石元素的判别
    8.3 判别验证
    8.4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9.1 主要结论及认识
    9.2 创新点
    9.3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矿物成因指示研究现状
        1.2.2 钒钛磁铁矿的矿物学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变质岩
第3章 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3.1 区域成矿特征概况
    3.2 典型矿体地质特征
        3.2.1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
        3.2.2 红格钒钛磁铁矿
第4章 矿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4.1 矿石矿物类型
        4.1.1 矿石矿物
        4.1.2 脉石矿物
    4.2 矿石成分特征
    4.3 矿石组构特征
        4.3.1 矿石构造
        4.3.2 矿石结构
    4.4 矿物组合的分带韵律特征
    4.5 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5章 主要元素赋存状态与分布规律
    5.1 主要元素赋存状态
    5.2 主要元素分布规律
    5.3 小结
第6章 矿物的成因指示研究
    6.1 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6.2 成因指示意义分析
        6.2.1 矿物组合的标型意义
        6.2.2 成矿物质来源
        6.2.3 成矿期次和成矿过程
        6.2.4 矿床成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四川省丹巴县杨柳坪Ni-PGE矿床岩矿特征及PGE赋存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论文研究工作概况)
    1.4 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第3章 矿区岩石学特征
    3.1 杨柳坪矿段岩石学特征
    3.2 正子岩窝矿段岩石学特征
    3.3 杨柳坪矿段和正子岩窝矿段岩石特征对比
第4章 矿区矿石学特征
    4.1 杨柳坪矿段矿石特征
    4.2 正子岩窝矿段矿石特征
    4.3 杨柳坪和正子岩窝矿段矿石特征对比
第5章 铂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5.1 取样及分析方法
    5.2 杨柳坪矿段铂族元素的赋存状态
    5.3 正子岩窝矿段铂族元素的赋存状态
    5.4 杨柳坪矿段和正子岩窝矿段铂族元素赋存状态的比较分析
第6章 PGE 元素赋存规律的研究
    6.1 铂族元素矿物与赋存岩石矿物的关系
        6.1.1 铂族元素矿物在辉石中的赋存状态
        6.1.2 铂族元素矿物在橄榄石中的赋存状态
        6.1.3 铂族元素矿物在菱镁矿中的赋存状态
    6.2 铂族元素矿物与赋存金属矿物的关系
        6.2.1 铂族元素矿物在磁黄铁矿中的赋存状态
        6.2.2 铂族元素矿物在磁铁矿中的赋存状态
        6.2.3 铂族元素矿物在黄铁矿中的赋存状态
        6.2.4 铂族元素矿物在赤铁矿中的赋存状态
        6.2.5 铂族元素矿物在针镍矿中的赋存状态
        6.2.6 铂族元素矿物在黄铜矿中的赋存状态
        6.2.7 铂族元素矿物在镍辉砷钴矿中的赋存状态
    6.3 铂族元素之间的关系
        6.3.1 铂族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6.3.2 铂族元素矿物的成因组合类型
        6.3.3 铂族元素矿物形成的成因及规律
    6.4 铂族元素富集成因探讨
第7章 PGE 矿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法
第8章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6)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金川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前长城纪沉积建造
        2.2.2 中、新元古代沉积建造
        2.2.3 晚古生代沉积建造
        2.2.4 中、新生代沉积建造
    2.3 区域构造
        2.3.1 成岩成矿前构造
        2.3.2 成岩成矿期构造
        2.3.3 成岩成矿后构造
    2.4 区域构造演化
    2.5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2.6 变质作用
    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金川矿区及矿床地质
    3.1 地层
    3.2 矿区构造基本格架
    3.3 岩浆岩
    3.4 金川超基性岩体地质特征
        3.4.1 岩体空间特征
        3.4.2 岩相特征
        3.4.3 岩体形成时代讨论
    3.5 金川矿床地质
        3.5.1 矿体成因类型
        3.5.2 矿石类型及特征
        3.5.3 矿石结构构造
        3.5.4 矿石矿物特征
        3.5.5 成矿期、矿物生成顺序与共生组合
        3.5.6 铂(族)矿体空间特征
第四章 金川矿床地球化学
    4.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4.2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
    4.3 矿物地球化学
    4.4 过渡元素地球化学
    4.5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6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7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4.8 矿物流体包裹体成分测定
    4.9 矿物包裹体测温结果
第五章 金川矿床铂族元素富集规律
    5.1 铂族元素含量
    5.2 铂族元素的丰度及其变化规律
    5.3 硫化物对铂族元素丰度的影响
    5.4 铂族元素的分异
        5.4.1 铂族元素相互关系分析
        5.4.2 铂族元素的因子分析
    5.5 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5.5.1 Cu/Pd
        5.5.2 (Pt+Pd)/(Os+Ir+Ru)
        5.5.3 Pd/Ir
    5.6 铂族元素配分曲线
    5.7 铂族元素赋存状态
        5.7.1 铂(Pt)
        5.7.2 钯(Pd)
        5.7.3 锇(0s)
        5.7.4 铱(1r)
        5.7.5 钌(Ru)
        5.7.6 铑(Rh)
        5.7.7 金(Au)
    5.8 铂族元素富集规律
        5.8.1 铂族元素在矿石中富集
        5.8.2 铂族元素空间富集
第六章 金川矿床铂族元素成矿作用探讨
    6.1 铂族元素的富集机理
    6.2 铂族元素的演化与热液作用
    6.3 铂族元素富集与铜镍成矿关系
    6.4 铂族元素与金银的富集关系
    6.5 含矿岩浆的形成与演化
        6.5.1 岩浆起源与演化
        6.5.2 早期喷发
        6.5.3 岩浆上侵特征
    6.6 金川矿床铂族元素成矿机理
        6.6.1 深部熔离成矿作用
        6.6.2 岩浆就地熔离富集作用
        6.6.3 岩体、矿体就位机制
    6.7 气化热液与热液叠加成矿作用
    6.8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7)金川矿区地质特征、时空演化及深边部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经济发展的需要
        1.1.2 理论创新,完善成矿认识的需要
        1.1.3 总结规律,指导找矿工作的需要
    1.2 国内外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进展
        1.2.3 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体系及其演化
        2.1.1 大地构造体系
        2.1.2 构造体系演化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沉积建造
        2.2.2 岩浆活动
        2.2.3 变质作用
        2.2.4 区域构造
        2.2.5 区域构造演化及与基性超基性岩形成的关系
    2.3 区域重力和磁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2.4.1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2 地球化学块体分布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对比研究
    3.1 地层
    3.2 矿区构造基本格架
    3.3 岩浆岩
    3.4 金川超基性岩体地质特征
        3.4.1 岩体规模、形态与产状
        3.4.2 岩体底板的三维形态特征
        3.4.3 超基性岩体的岩相组成及分布特征
        3.4.4 含矿率
        3.4.5 超基性岩体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3.5 各主矿体地质特征
        3.5.1 矿体成因类型
        3.5.2 各矿区主要矿体地质特征
        3.5.3 各矿区主要矿体的矿化特征
        3.5.4 各矿区主要矿体地质特征对比
        3.5.5 就地熔离型底部贫矿与深部熔离贯入型富矿特征对比
        3.5.6 特富矿体地质特征
第四章 I-⑥富铜隐伏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4.1 I-⑥富铜隐伏矿体的矿体特征
    4.2 I-⑥富铜隐伏矿体的矿石特征
        4.2.1 含矿岩石及蚀变
        4.2.2 矿石类型
        4.2.3 矿石结构构造
        4.2.4 主要金属矿物及赋存形态
    4.3 I-⑥富铜隐伏矿体的矿化特征
        4.3.1 主成矿元素
        4.3.2 主要伴生元素
    4.4 I-⑥富铜隐伏矿体的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4.4.1 包裹体研究
        4.4.2 Pb同位素研究
        4.4.3 S同位素研究
    4.5 I-⑥富铜隐伏矿体的成因浅析
第五章 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
    5.1 岩(矿)体定位规律及控矿条件
        5.1.1 超基性岩体定位及展布规律
        5.1.2 矿体定位及展布规律
        5.1.3 成矿富集块段及其与含矿岩浆、矿液活动中心的关系
        5.1.4 岩相与成矿的关系
    5.2 成矿元素富集规律
        5.2.1 铜、镍富集规律
        5.2.2 PGE+Au富集规律
    5.3 矿床富集作用和成矿模式探讨
        5.3.1 岩浆演化过程及成岩(矿)期的划分
        5.3.2 矿床富集作用
        5.3.3 成矿模式探讨
        5.3.4 金川矿床时空演化模式及岩浆通道探讨
第六章 深边部找矿预测区及勘查方法组合研究
    6.1 金川矿床深边部找矿预测区
        6.1.1 I矿区与II矿区接合地段深部
        6.1.2 II矿区①号矿体与②号矿体接合地段
        6.1.3 III矿区南侧找矿预测
    6.2 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模式研究
        6.2.1 地勘时期金川铜镍矿床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模式简介
        6.2.2 现阶段主要技术方法简介
        6.2.3 金川铜镍矿床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模式研究
第七章 结论、问题与展望
    7.1 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图版及说明)

(8)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完成工作量
    0.5 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0.5.1 主要成果
        0.5.2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与古地理
        1.1.1 大地构造背景
        1.1.2 古地理与海平面变化
    1.2 沉积分区与沉积盆地性质
        1.2.1 沉积分区
        1.2.2 沉积盆地性质
    1.3 深大断裂与多旋回岩浆活动
        1.3.1 深大断裂的发育
        1.3.2 多旋回岩浆活动
    1.4 区域地层与地质发展简史
        1.4.1 区域地层
        1.4.2 地质发展简史
第二章 黑色岩系地层学 岩石学 矿床学
    2.1 黑色岩系地层学
        2.1.1 地层特征
        2.1.2 黑色岩系的岩性序列
    2.2 黑色岩系岩石学
        2.2.1 岩石类型
        2.2.2 矿物组合
        2.2.3 岩石化学
    2.3 黑色岩系矿床学
        2.3.1 黑色岩系含矿性与黑色岩系型矿床
        2.3.2 黑色岩系演化及金属矿化的阶段性
第三章 黑色岩系有机地球化学
    3.1 有机碳与有机硫
        3.1.1 有机碳
        3.1.2 有机硫
    3.2 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与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
        3.2.1 氯仿沥青A及族组分
        3.2.2 岩石氯仿抽提物中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
    3.3 干酪根与碳同位素
        3.3.1 干酪根
        3.3.2 有机元素
        3.3.3 碳同位数
    3.4 镜质体反射率
        3.4.1 镜质体反射率的测试分析
        3.4.2 镜质体反射率与古地温
        3.4.3 镜质体反射率与烃源岩有机质成熟程度
    3.5 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3.5.1 有机质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
        3.5.2 有机质在元素聚集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 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
    4.1 金 银 铂族元素
        4.1.1 金 银 铂族元素的测试分析
        4.1.2 黑色岩系成因与金 银 铂族元素示踪
        4.1.3 金 银 铂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4.2 稀土元素
        4.2.1 稀土元素的测试分析
        4.2.2 黑色岩系成因与稀土元素示踪
        4.2.3 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4.3 其他微量元素
        4.3.1 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
        4.3.2 黑色岩系成因与微量元素示踪
        4.3.3 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第五章 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元素富集规律
    5.1 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缺氧事件
        5.1.1 缺氧事件
        5.1.2 沉积环境
    5.2 黑色岩系的元素富集规律
        5.2.1 元素来源与介质性质
        5.2.2 热演化温度
        5.2.3 矿化年龄
        5.2.4 元素赋存状态
        5.2.5 多金属元素富集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西藏某些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赋存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鸡东五星铜镍铂钯矿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田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2]云南墨江县金厂超基性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镍矿成矿过程[D]. 邱智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柴北缘开屏沟超基性杂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找矿的指示[D]. 蔡鹏捷.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4]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D]. 李玥.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5]四川省丹巴县杨柳坪Ni-PGE矿床岩矿特征及PGE赋存状态的研究[D]. 高媛.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 [6]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苏昌学.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7]金川矿区地质特征、时空演化及深边部找矿研究[D]. 高亚林. 兰州大学, 2009(11)
  • [8]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形成环境与地球化学研究[D]. 杨剑. 长安大学, 2009(11)
  • [9]铂族元素矿床的主要类型、成矿作用及研究展望[A]. 唐冬梅,秦克章,刘秉光,孙赫,李金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 2009
  • [10]铂族元素矿床的主要类型、成矿作用及研究展望[J]. 唐冬梅,秦克章,刘秉光,孙赫,李金祥. 岩石学报, 2008(03)

标签:;  ;  ;  ;  ;  

西藏部分超基性岩铂族元素分布特征及赋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