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弱 GPS 测量中的一些误差

减弱 GPS 测量中的一些误差

一、GPS测量中若干误差的削弱(论文文献综述)

曹宇剑[1](2020)在《基于CORS的移动RTD及其精度评测方法》文中指出CORS是社会经济与建设发展至今GNSS应用的更高演变,是可以快速、高精度获取空间数据和地理特征的空间信息系统,基于CORS的移动RTD测量具有定位时间短、效率高的优势,且CORS的建立对伪距差分定位精度有着明显的提升。本文针对基于CORS的移动RTD及其精度的评测问题,结合CORS的评测标准,提出了一套新的误差评测体系,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从系统误差评测和用户端误差评测两个方面对基于CORS的移动RTD精度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系统误差评测中,伪距差分定位技术可以消除公共误差部分,本文设计了静态定位精度试验、多路径效应测试、通信链路延迟误差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等,对系统误差进行了评测。研究结果表明,多路径效应测试所选45个基准站点的有效观测量均大于85%,MP1和MP2值均小于0.5,通信链路误差测试所选45个基准站点的通信延迟均保持在20ms左右,最大延迟误差不超过100 ms,静态定位测试获取了 GPS/BDS双星融合和单北斗两种模式的静态定位坐标,与已知观测点坐标对比,在x方向的中误差分别为±0.37 cm、±0.41 cm,在y方向分别为±0.36 cm、±0.43 cm,在h方向分别为±1.22 cm、±1.48 cm。(2)在用户端误差评测中,本文进行了多种载体、多种地形的移动RTD试验,采用了固定基线长度检测法和固定几何轨迹检测法两种方法。研究成果表明,固定基线长度检测方法在长时间、大面积、多地形的测试中,可以有效的检测出移动RTD的精度,所选的6条移动RTD测试线路,其平面精度均优于0.3 m,高程精度优于0.6 m。固定几何轨迹检测方法采用的是步行移动测量的方式,测试人员在经过固定点位时,会停留并观测一段时间,研究结果为移动RTD的定位精度为0.262 m,当停留在固定检测点时,定位精度会有明显提高,说明定位精度受运动状态的影响较大。(3)在进行车载RTD试验中,山区、平原、高原不同地形区域的车载RTD平面精度分别为0.26 m、0.2 m、0.22 m,明显为地形因子对定位精度产生了影响,导致这两处区域测试精度较低。同时,受到道路因子的影响,高速路线部分的车载定位精度优于相应国道路线的定位精度。在船载RTD试验中,试验线路1和试验线路2的平面精度分别为0.17 m和0.083 m,高程精度为0.397 m和0.215 m,试验线路1周边山脉较多,而试验线路2周边多是农田和河滩,受到地形因子影响,线路2的船载定位精度优于线路1,车载与船载试验对比分析,由于水面宽阔且遮挡较少,船载移动速度也较低,在数据采集过程更加稳定,所以船载RTD的定位精度要优于车载RTD的定位精度。

吕佳凝[2](2020)在《基于GPS-InSAR数据融合的地表三维形变模型建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GPS、InSAR作为两种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其在地壳运动监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愈发显现重要性。然而这两类技术的优缺点明显,GPS技术在对地观测时可根据接收机频率调整观测时长,因此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而InSAR受限于SAR卫星的重返周期,其对地观测时间分辨率较低;GPS受限于设备的购置与安装费用,对地观测模式是空间分辨率低的点观测,而InSAR对地观测模式属于大面积带状观测,空间分辨率较高;GPS对地表水平形变的监测精度较高,而InSAR对垂直形变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因此GPS技术与InSAR技术的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类不同观测数据的融合不仅可以满足地表变形监测对高时空域分辨率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度。如何将这两种不同观测数据进行最优融合作为地学领域热点研究内容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还对国家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依托近代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对GPS-InSAR融合算法做了以下相关研究:1.分析了InSAR、GPS两类观测数据中主要误差影响性质,针对两类观测数据之间的系统性差异,提出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融合算法。算法以InSAR观测值中难以避免的系统误差入手,以高精度GPS三维形变作为先验信息,利用InSAR成像几何关系将高精度GPS三维形变投影到InSAR视线向上进而为InSAR观测值施加强约束,应用拟合推估算法同时去拟合InSAR观测值中残余误差的整体趋势性影响和局部随机误差的影响,进一步提高GPS-InSAR融合解算地表三维形变场的精度。经模拟实验和实测实验验证,基于拟合推估算法的GPS-InSAR联合解算函数模型能较好的削弱InSAR观测值中残余误差,很大程度上提高解算出的三维形变场的精度。2.针对常规GPS-InSAR融合多为静态平差求解,只能获取地表的平均三维形变速率,无法动态的反映地表形变特征,论文提出基于Kalman滤波的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模型。该方法利用时序的GPS、InSAR观测数据之间的时空关联性建立三维地表形变的状态方程,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地表三维形变动态估计,得到地表三维形变序列结果,提高形变场的时间分辨率。此方法能有效地融合不同传感器和不同成像几何获取的不同时间跨度的GPS、InSAR观测数据,基于初始形变场,可以解算不论是GPS数据亦或InSAR数据在任一获取时刻的三维形变场。该算法成功应用于西安形变场的解算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大大提高变形监测的时间分辨率,还能获取高精度的地表时序三维形变场。3.对汶川Mw7.9级地震进行了精细化滑动分布反演。将本文提出的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融合模型应用与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的建立。获取了震区高精度同震三维形变场。并以获取的高精度三维形变场为约束,利用Okada弹性矩形位错理论对汶川地震破裂带进行了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数据约束下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联合解算的高精度三维形变场可以对断层滑动分布提供更精细化的反演。

王瞧[3](2019)在《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基测控系统是我国航天测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通过传统误差标校方法对地基测控系统的测量误差进行标定和校准,以保证地基测控系统的测量精度。传统标校方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标校后的测量残差仍然较大,其中测距的系统误差的残差达10米以上,测速的系统误差的残差达5cm/s以上。其次,传统标校方法属于近距离、低动态或静态标校,难以反映真实动态场景的实际误差变化情况。针对传统标校方法存在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星地差分GPS技术的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新方法。该误差标校方法采用装载了星载GPS接收机的皮纳卫星作为标校卫星平台,该接收机与装载于地面测控站的GPS接收机形成差分测量系统,为地基测控系统提供测量误差标校服务。围绕该误差标校方法,针对星地间存在的高动态相对运动、星地间共性误差相关性弱和载波相位模糊度固定等关键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差分GPS技术的实时和事后星地基线测量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得到高精度的误差标校结果。采用星载双频GPS接收机和SPIRENT导航信号模拟器构建了地面半实物仿真平台,对基于星地基线测量的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误差标校方法的缺点,提出了星地基线测量方法及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方案。建立了地基测控系统测距和测速误差模型及其求解方法。(2)针对GPS星地差分基线测量应用场景下的观测误差处理问题,量化分析了星历误差、电离层延迟及对流层延迟等误差源在星地双差观测值上的等效距离误差,并给出了各误差源的改正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对定位精度因子对星地基线测量精度进行了评估。(3)系统研究了 GPS接收机数据质量分析与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观测仰角、伪距LG组合差分量的伪距粗差探测方法,该探测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类型接收机的伪距粗差探测。分析了 TurboEdit改进方法的周跳探测能力,该改进方法能准确探测出1~2周的小周跳。分析归纳了 GPS接收机的钟跳类型,提出了基于接收机钟差估计的钟跳探测与修复方法,该方法可修复接收机的毫秒级钟跳,使伪距观测和载波相位观测保持一致性。鉴于传统的载波平滑伪距方法易受电离层延迟的影响,推导了基于电离层估计的载波平滑伪距新方法,通过该方法平滑后的伪距不会出现偏移现象。(4)研究了事后星地基线测量算法,以及相应的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方法。以抗差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为滤波策略,推导了抗差自适应因子和观测噪声的等价方差-协方差矩阵的求解方法。在星地基线测量算法中,建立了星地相对动力学模型及接收机观测噪声的动态跟踪模型,提出了基于LAMBDA算法的逐级模糊度固定策略,给出了用于提升星地基线测量精度的固定区间平滑算法。通过半实物仿真对基于事后星地基线测量的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事后基线测量的相对位置精度(3Drms)为17cm以下,相对速度精度(3D rms)为1mm/s左右。通过事后标校,地基测控系统测距的系统误差的残差降低到15cm左右,测速的系统误差的残差降低到1cm/s以下。(5)研究了实时星地基线测量算法,以及相应的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方法。分析了实时星地基线测量算法和事后星地基线测量算法的不同之处,给出了实时星地基线测量中对流层延迟的估计模型。通过半实物仿真对基于实时星地基线测量的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实时基线测量的相对位置精度(3D rms)为1m以下,相对速度精度(3D rms)为3mm/s左右。通过实时星地基线标校,地基测控系统测距的系统误差的残差降低到40cm左右,测速的系统误差的残差降低到1cm/s以下。综上,以皮纳卫星为标校卫星平台,本文基于实时和事后星地基线测量算法对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展了地面半实物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事后标校时,测距的系统误差的残差降低到15cm左右,测速的系统误差的残差降低到1cm/s以下。实时标校时,测距的系统误差的残差降低到40cm左右,测速的系统误差的残差降低到1cm/s以下。

闫志强[4](2018)在《GPS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提高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效果,保证矿山测量工程质量,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曲矿地测中心通过技术研究,分析了GPS测量技术原理以及在矿山测量中应用领域,总结了GPS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确保矿山测量工作安全高效开展。

薛映俊[5](2018)在《SSA、EMD与ICA在GPS信号去噪及多路径效应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PS以其诸多优点广泛应用在测绘领域。GPS测量技术与常规测量技术相比虽有许多优势,但测量过程中会受到卫星、大气以及接收机等多种误差源的影响。其中大部分系统误差可以通过误差改正模型、双频观测、差分测量等手段来消除,但观测随机噪声、多路径效应等偶然误差由于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和规律性,因此难以消除。这些误差附着在GPS信号上,最终影响定位精度。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对观测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GPS信号去噪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信号去噪方法的分析。对信号滤波去噪方法,包括SSA、EMD以及ICA等的原理、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针对EMD方法的模态混叠问题和ICA方法需要多通道观测量作为输入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联合降噪方法,该方法充分结合两者的优点,以下简称EMD-ICA滤波降噪法。2.GPS观测随机噪声的去噪分析。通过GPS仿真信号的去噪实验验证SSA、EMD以及EMD-ICA三种方法的去噪能力。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有效分离GPS仿真信号中的随机噪声信号。通过对比分析发现,SSA方法的去噪效果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方法,EMD-ICA方法略优于EMD方法,说明EMD-ICA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克服EMD方法的模态混叠问题。3.GPS多路径效应分析。利用多路径效应的周日重复性特点,对位移序列中的多路径效应进行提取和改正。首先在实测GPS数据基础上利用SSA、EMD、EMD-ICA三种去噪方法对连续三天位移时间序列进行降噪处理,建立各天多路径误差改正模型;再利用第一天多路径改正模型对其他几天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多路径效应改正。结果表明,与EMD、EMD-ICA相比,SSA方法建立的多路径模型对临近几天的多路径效应误差削弱效果最好。

宋佳[6](2018)在《GNSS区域对流层实时建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己经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气象预报、海洋测绘、工程测量、环境监测等诸多种领域。但由于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对流层折射的影响,使得信号传播发生延迟,且传播路径发生弯曲,严重影响GNSS定位精度的提高。同时,实时化、高精度精密单点定位(PPP)需求的日益增多,对流层延迟误差成为制约PPP定位精度提高与收敛速度提升的主要误差来源,该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对流层经验改正模型被相继提出。在PPP解算中,干延迟通常采用经验模型进行改正,湿延迟常作为参数用估计方法得到。由于对流层延迟与测站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导致PPP收敛时间较长,且高程方向的精度提高困难。同时,由于对流层延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且经验模型所需要的气象参数不能够准确获得,易受到气象元素误差的影响,因而常用的经验模型在应用于小区域范围内时,会造成较大的模型误差,进而对定位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区域CORS网参考站实测数据,分别对对流层干分量与湿分量构建相应的非气象参数的实时区域天顶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以此来提高PPP定位精度以及缩短收敛时间。具体工作如下:(1)系统研究削弱或消除对流层延迟误差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常用的对流层延迟经验模型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梳理和研究区域天顶对流层延迟模型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为构建区域实时对流层延迟模型提供指导。(2)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流层延迟的干分量和湿分量分别建模的区域对流层实时改正模型。将对流层干分量采用加权反距离OFCs模型进行建模,同时将湿分量进行高程归化后应用顾及位置的加权反距平面拟合模型。该方法克服了气象参数误差的影响,不需要用户站的气象参数,便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区域天顶对流层延迟结果,且将其作为PPP中对流层参数的先验约束,进而可以提高PPP收敛时间和定位精度。(3)基于中国广东和新疆地区CORS网实测数据,对比本文提出的方法所构建的模型与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和OFCs模型。结果表明,新构建模型在新疆和广东两个区域内获得的天顶方向的对流层延迟改正精度相当,且均比参数估计方法和OFCs模型精度提高约1cm和2cm。(4)通过实时动态PPP解算,对比分析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对PPP定位精度和收敛时间的影响。对新疆和广东两个区域的最终定位结果进行综合地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在E、N和U三个方向的精度改进百分比的均值为40%左右,且提高收敛速度,收敛时间平均缩短10分钟左右。

赵卫平[7](2017)在《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测量技术发展和仪器设备更新,GPS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矿山测量,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技术,GPS技术具有测量效率高、时间短、精度高等优点。在进行矿山测量过程中,通过采用GPS技术能够实时、动态、快速测量矿山的现场情况,并能降低成本,提高测量作业效率。本文主要针对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展开讨论,以供读者参考。

李川[8](2017)在《GPS多路径误差削弱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多路径误差与观测环境密切相关,表现为一时空环境效应,难以构建准确数学模型消除其影响。另外,多路径误差在基线两端不具有空间相关性,运用现有差分技术也无法很好消除。经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长延迟多路径误差已得到大幅度削弱,但残余的短延迟多路径误差仍是GPS高精度测量中主要误差源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中多路径误差为研究对象,从观测数据后处理入手,采用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方法对多路径误差进行研究,探讨GPS测量中多路径误差削弱的技术与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如下:(1)载波相位双差模型中多路径误差分析。根据GPS载波相位基本观测方程,建立载波相位双差观测模型,对模型中残余误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双差模型中卫星钟差和接收机钟差得到消除,对流层、电离层延迟以及星历误差等具有空间相关性误差得到大幅度削弱,残余项主要包含多路径误差及观测噪声的影响。(2)多路径误差特性研究。根据多路径误差产生机理,深入研究单一和多个反射信号的多路径误差函数模型,详细分析多路径误差的时空环境效应、产生类型、影响幅值、频率特征以及周日重复特性。(3)研究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路径误差估计。根据多路径误差在历元间的时变特性,以多路径误差大小、变化速率、加速率作为状态变量,建立多路径误差状态空间模型,利用标准卡尔曼滤波从双差固定解的坐标残差序列中估计出多路径误差。由于多路径误差在历元间具有相关性,致使过程噪声在历元间也具有相关性。标准卡尔曼滤波假设过程噪声和观测噪声为不相关的高斯白噪声,因此利用标准卡尔曼滤波对多路径误差进行估计时,很难保证其估计精度。基于有色噪声卡尔曼滤波理论,本文研究了过程噪声为有色噪声的多路径误差估计方法。(4)研究基于粒子滤波的多路径误差估计。顾及粒子滤波对系统观测噪声和过程噪声没有限制,在非高斯、非线性系统状态估计中应用广泛。以多路径误差状态空间模型为基础,利用粒子滤波从双差固定解的坐标残差序列中估计出多路径误差。由于粒子滤波在迭代过程中会出现权值退化和有效样本枯竭问题,本文应用重采样算法,研究基于重采样粒子滤波的多路径误差估计方法。(5)多路径误差改正。利用上述多路径误差估计方法从监测站第一天的坐标残差序列中估计出多路径误差,并根据多路径误差的周日重复特性,对之后各天的坐标序列进行改正,以此削弱多路径误差的影响。

赵睿[9](2016)在《基于工程GPS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测量不确定度提出以后,虽然有一部分学者针对GPS接收机和手持GPS的不确定度评定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工程GPS测量数据的综合性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仍十分稀少。为了使工程项目的施工者充分认识到所使用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更好地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将GUM法与工程GPS数据特点相结合提出了适合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案。研究从理论出发,针对观测方法、测量环境、作业程序、仪器设备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分析了工程GPS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过程中的各项误差来源及其等效距离偏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误差概率分布进行研究,确定了工程GPS单点定位与相对定位误差所遵循的概率分布特点,并指出了工程GPS单点定位误差并不完全遵循正态分布;提出并建立了合理的工程GPS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以GUM法为基础,结合工程GPS单点定位与相对定位误差的概率分布特点,分别提出了两种适合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案,并完成了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通过已有工程GPS控制网实测数据对评定方案进行检验和分析,确定了方案的可行性。

吴国宏,杨金林,王玉川[10](2016)在《GPS在某水利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及精度分析》文中认为简述GPS定位原理及GPS测量的优点,并根据静态GPS测量资料阐述静态GPS在某水利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包括选点、布网、外业观测与内业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及精度分析。

二、GPS测量中若干误差的削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测量中若干误差的削弱(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ORS的移动RTD及其精度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GNSS伪距差分定位原理及误差分析
    2.1 GNSS定位基础
        2.1.1 时间系统
        2.1.2 坐标系统
        2.1.3 卫星坐标计算
    2.2 GNSS伪距差分定位原理与模型
        2.2.1 GNSS伪距差分定位原理
        2.2.2 GNSS伪距差分定位模型
    2.3 GNSS定位误差源分析
        2.3.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2.3.2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2.3.3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2.3.4 其他误差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CORS的移动RTD评测体系构建
    3.1 评测体系架构
    3.2 CORS系统误差检测方法
        3.2.1 CORS的基本构成
        3.2.2 CORS技术的特点
        3.2.3 CORS的评测体系
    3.3 移动RTD定位精度检测方法
        3.3.1 固定几何轨迹检测方法
        3.3.2 固定基线长度检测方法
        3.3.3 地形、道路因子检测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CORS系统误差检测试验及分析
    4.1 静态定位精度试验
    4.2 多路径效应试验
    4.3 通信链路延迟试验
    4.4 数据完整性试验
    4.5 时间、空间可用性试验
    4.6 本章小结
5 移动RTD试验及分析
    5.1 研究区域及路线选取
    5.2 车船载移动RTD测试
        5.2.1 车载试验分析
        5.2.2 船载试验分析
    5.3 固定几何轨迹移动RTD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GPS-InSAR数据融合的地表三维形变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PS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进展
        1.2.2 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进展
        1.2.3 GPS-InSAR数据融合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组织
第二章 GPS-InSAR数据融合原理及方法
    2.1 高精度GPS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
        2.1.1 GPS静态相对定位基本原理
        2.1.2 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2.1.3 GPS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2.2 InSAR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
        2.2.1 InSAR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2.2.2 InSAR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2.2.3 InSAR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2.3 GPS-InSAR数据融合基本方法
        2.3.1 直接分解法
        2.3.2 解析优化法
        2.3.3 最小二乘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拟合推估在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地表三维形变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拟合推估基本原理
    3.3 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数据融合模型
    3.4 算例分析
        3.4.1 模拟数据算例分析
        3.4.2 实测数据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Kalman滤波的GPS-InSAR数据融合建立时序三维形变场
    4.1 引言
    4.2 Kalman滤波模型基本原理
    4.3 基于Kalman滤波的GPS-InSAR融合模型建立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合GPS-InSAR数据反演汶川Mw7.9 级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5.1 引言
    5.2 反演基本原理
        5.2.1 断层几何参数的非线性反演
        5.2.2 断层滑动分布的线性反演
    5.3 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融合模型解算汶川Mw7.9 级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
        5.3.1 研究区域背景
        5.3.2 震区InSAR数据及下采样
        5.3.3 震区GPS数据与插值
        5.3.4 基于拟合推估的GPS-InSAR融合模型解算震区三维形变场
    5.4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5.4.1 断层模型的建立
        5.4.2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5.4.3 断层正演模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标校方法发展现状
        1.2.2 标校卫星发展现状
        1.2.3 星载GPS导航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4 文献调研小结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标校方案设计与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模型
    2.1 标校卫星平台介绍
    2.2 标校总体方案设计
        2.2.1 标校作业流程设计
        2.2.2 标校数据处理流程设计
    2.3 标校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2.4 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模型
        2.4.1 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模型
        2.4.2 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模型的求解方法
        2.4.3 地基测控系统测量数据模拟产生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PS星地差分基线测量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GPS基本观测模型
        3.2.1 原始观测量
        3.2.2 GPS观测的线性组合模型
    3.3 星地差分GPS系统中的主要观测误差及其改正方法
        3.3.1 星历误差分析
        3.3.2 电离层延迟改正方法
        3.3.3 对流层延迟改正方法
        3.3.4 星载GPS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方法
        3.3.5 其他观测误差源的改正方法
    3.4 星地基线测量精度预算
        3.4.1 双差观测值上的等效距离误差预算
        3.4.2 相对定位精度因子
        3.4.3 星地基线测量精度预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S接收机观测数据质量分析与控制
    4.1 引言
    4.2 伪距粗差探测
        4.2.1 粗差探测方法
        4.2.2 粗差探测方法的仿真分析
    4.3 周跳探测与修复
        4.3.1 TurboEdit方法及其缺点分析
        4.3.2 TurboEdit改进方法的性能分析
    4.4 接收机钟跳探测与修复
        4.4.1 接收机钟跳分类及其影响分析
        4.4.2 毫秒级钟跳探测与修复方法
    4.5 载波平滑伪距新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事后星地基线测量的标校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抗差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5.3 星地基线测量的相对动力学模型
        5.3.1 地面站运动学模型
        5.3.2 低轨卫星动力学模型
        5.3.3 星地相对动力学模型
    5.4 星地基线测量的观测模型及观测噪声的随机模型
        5.4.1 观测模型
        5.4.2 观测噪声的随机模型
    5.5 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固定方法
        5.5.1 整周模糊度固定-LAMBDA方法
        5.5.2 基于LAMBDA算法的逐级模糊度固定策略
    5.6 星地基线测量算法流程
        5.6.1 算法流程
        5.6.2 固定区间平滑方法
    5.7 事后星地基线测量算法仿真分析
        5.7.1 仿真场景设置
        5.7.2 仿真算例分析
    5.8 事后误差标校仿真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时标校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实时星地基线测量算法
        6.2.1 实时星地基线测量面临的问题
        6.2.2 实时星地基线测量算法流程
    6.3 实时星地基线测量算法仿真分析
    6.4 基于实时星地基线测量的误差标校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在学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4)GPS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GPS技术原理及优点
    1.1 技术原理
    1.2 优点
2 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应用
    2.1 在矿山控制测量中应用
    2.2 在矿山地形测量与施工中应用
    2.3 在矿山测量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2.4 在其他测量工作中应用
3 GPS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4 实际应用分析
5 结束语

(5)SSA、EMD与ICA在GPS信号去噪及多路径效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SSA、EMD与ICA的基本算法
    2.1 SSA基本算法
    2.2 EMD基本算法
    2.3 ICA基本算法
    2.4 EMD-ICA基本原理与算法
    2.5 本章小结
3 GPS观测信号的降噪处理
    3.1 GPS信号噪声特性
    3.2 信号去噪的评价标准
    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GPS多路径效应改正
    4.1 GPS多路径效应及其性质
    4.2 GPS多路径效应改正实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科学研究及发表论文情况

(6)GNSS区域对流层实时建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概述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方法
第二章 地球中性大气基本理论及对流层延迟改正基本方法
    2.1 地球大气的基本构成
        2.1.1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
        2.1.2 大气的分层
        2.1.3 大气基本参数
        2.1.4 大气参数对GNSS天顶对流延迟的影响
    2.2 中性大气对GNSS测量的影响
    2.3 对流层延迟改正基本处理方法
        2.3.1 外部修正法
        2.3.2 差分法
        2.3.3 经验模型改正法
        2.3.4 参数估计法
        2.3.5 映射函数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实时区域对流层建模理论与方法
    3.1 参考站对流层实时估计方法
        3.1.1 最小二乘平差法
        3.1.2 kalman滤波法
    3.2 实时区域对流层延迟建模方法
        3.2.1 含高程因子的回归模型
        3.2.2 不含高程因子的回归模型
        3.2.3 ZWD高程归化
        3.2.4 反距离加权内插模型
    3.3 基于对流层延迟的干分量和湿分量分别建模的实时区域对流层改正模型的构建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时区域对流层模型精度验证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式
    4.2 对流层与定位坐标的参考值获取
    4.3 实时区域对流层模型建模精度验证与分析
        4.3.1 模型与GPT2w模型的精度评估
        4.3.2 模型在新疆地区的对流层精度分析
        4.3.3 模型在广东地区的对流层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时区域对流层模型对PPP的影响
    5.1 模型对PPP收敛时间的影响
    5.2 模型对PPP定位精度的影响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7)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GPS技术的工作原理
2 GPS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2.1 控制测量
    2.2 地形测量
    2.3 勘探孔、矿区界线和征地界线等放样测量
3 GPS在矿山测量时的注意问题
    3.1 GPS测量过程的误差分类
    3.2 如何消除或减弱GPS定位误差
    3.3 如何提高GPS测量置信度
4 结语

(8)GPS多路径误差削弱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多路径误差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GPS系统简介及误差分析
    2.1 GPS系统组成及发展现状
        2.1.1 GPS系统组成
        2.1.2 GPS发展现状
    2.2 GPS定位中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处理方法
    2.3 GPS定位中的基本观测量
    2.4 双差观测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GPS多路径误差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
    3.1 多路径误差的产生及影响
    3.2 多路径误差的类型
    3.3 多路径误差的函数表达
    3.4 多路径误差特性分析
        3.4.1 多路径误差为一时空环境效应
        3.4.2 多路径误差与接收机抑径能力有关
        3.4.3 多路径误差的影响具有一定幅值范围
        3.4.4 多路径误差具有一定的频率特点
        3.4.5 多路径误差具有周日重复性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路径误差削弱方法研究
    4.1 标准卡尔曼滤波
    4.2 改进的卡尔曼滤波模型
    4.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路径误差估计模型
    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粒子滤波的多路径误差削弱方法研究
    5.1 粒子滤波概述
    5.2 粒子滤波基本原理
        5.2.1 动态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5.2.2 贝叶斯估计原理
        5.2.3 序贯重要性采样
        5.2.4 标准粒子滤波的缺点
    5.3 基于重采样技术的粒子滤波算法
    5.4 基于粒子滤波的多路径误差估计模型
    5.5 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部分程序源代码
        C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路径误差模型提取算法
        C2 基于粒子滤波的多路径误差模型提取算法

(9)基于工程GPS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
    2.1 GPS定位技术基本原理
        2.1.1 GPS单点定位技术
        2.1.2 GPS相对定位技术
        2.1.3 测码伪距测量
        2.1.4 载波相位观测
    2.2 GPS定位误差分析
        2.2.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2.2.2 与信号传播有关误差
        2.2.3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2.2.4 其他误差
第3章 不确定度与误差理论分析
    3.1 测量不确定度基本理论
        3.1.1 测量不确定度定义
        3.1.2 测量不确定度术语解析
    3.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3.2.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
        3.2.2 分析不确定度来源
        3.2.3 建立数学模型
        3.2.4 标准不确定度A类评定
        3.2.5 标准不确定度B类评定
        3.2.6 A类与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2.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3.2.8 扩展不确定度
    3.3 经典误差理论
    3.4 测量不确定度与经典误差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3.4.1 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的联系
        3.4.2 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区别
第4章 工程GPS单点定位不确定度评定研究
    4.1 工程GPS单点定位结果误差概率分布分析
    4.2 GPS单点定位不确定度模型影响量分析
        4.2.1 测量方法分析
        4.2.2 测量环境分析
        4.2.3 测量过程分析
        4.2.4 仪器设备分析
        4.2.5 数据处理分析
    4.3 GPS单点定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3.1 数学模型建立
        4.3.2 合成不确定度与灵敏系数
        4.3.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计算
        4.3.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3.5 扩展不确定度
    4.4 GPS单点定位不确定度检验
第5章 工程GPS相对定位不确定度评定研究
    5.1 工程GPS相对定位误差分布分析
    5.2 工程GPS相对定位不确定度模型影响量分析
        5.2.1 观测方法分析
        5.2.2 测量环境分析
        5.2.3 作业程序分析
        5.2.4 仪器设备分析
        5.2.5 数据处理分析
    5.3 工程GPS相对定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3.1 数学模型建立
        5.3.2 合成不确定度与灵敏系数
        5.3.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计算
        5.3.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5.3.5 扩展不确定度
        5.3.6 系统误差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5.3.7 合成不确定度
        5.3.8 扩展不确定度
    5.4 扩展不确定度检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GPS测量中若干误差的削弱(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ORS的移动RTD及其精度评测方法[D]. 曹宇剑.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GPS-InSAR数据融合的地表三维形变模型建立方法研究[D]. 吕佳凝. 长安大学, 2020(06)
  • [3]地基测控系统测量误差标校技术研究[D]. 王瞧. 浙江大学, 2019(03)
  • [4]GPS技术在矿山测量应用的分析研究[J]. 闫志强. 山东煤炭科技, 2018(10)
  • [5]SSA、EMD与ICA在GPS信号去噪及多路径效应中的应用[D]. 薛映俊.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GNSS区域对流层实时建模及应用研究[D]. 宋佳. 武汉大学, 2018(06)
  • [7]GPS在矿山测量中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分析[J]. 赵卫平.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3)
  • [8]GPS多路径误差削弱方法研究[D]. 李川. 重庆大学, 2017(06)
  • [9]基于工程GPS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D]. 赵睿.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2)
  • [10]GPS在某水利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及精度分析[A]. 吴国宏,杨金林,王玉川. 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6年卷, 2016

标签:;  ;  ;  ;  ;  

减弱 GPS 测量中的一些误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