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汗水”备课

“文学与汗水”备课

一、《文学和出汗》备课一得(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1](2019)在《农村初中生物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初步研究 ——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应用于富强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它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以师生互助、生生互助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文章以富强镇中心学校为例,从在教学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遵循生物的新课程标准,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应用在富强中学生物课堂进行探索研究。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以及相关文件后,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市里的重视以及实用性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转变势在必行,而且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富强中学生物教学在实验室、师资力量以及生物学受重视程度等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和培训学习,我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多维考虑,确定目标;先学后教,教师引导;小组协作,共同探究;点拨提升,归纳总结;达标练习,实现高效。这种“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总结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研究课题过程中,一直尝试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带入到日常教学当中,通过科学有效的尝试以及不断地深入研究,逐渐在实践中找到适用于富强中学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文中列举出了两个教学实例及其导学案,并根据阶段检测成绩和课堂效果得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了相关的一些结论。虽然这次的课题就要结束了,但是关于“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研究会一直进行下去。

孙世梅[2](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田本娜,胡艳,柴净净[3](2017)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上)》文中认为任何理想的实现首先都要从修身做起。我这大半辈子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学好自己,做好自己。这是因为我是当老师的,孔夫子早就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那么,我个人的这种成长和观念是从哪儿来的呢?主要是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来。

贺文哲[4](2017)在《对外汉语“学生教师”教学焦虑现状调查 ——以陕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在研究生实习期间,观察到很多同处于对外汉语教学实习阶段的“学生教师”都会出现以焦虑为主的负面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汉语推广过程中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从教心理、教学手段、知识储备,关系着今后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汉语推广。在现有关于教师心理状况的文献中,很少有将关注点放在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上的。但事实上,国际汉语教师因学生年龄差距大、学习动机多样、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而所受到的教学压力,并不亚于其他学科教师。综合以上因素,笔者从三方面对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2015级和部分2016级硕士研究生(均有教学经验)进行了教学心理中的焦虑现象探究:首先,“学生教师”是否存在教学焦虑,程度如何?其次,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教学焦虑?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哪些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教师”缓解焦虑状态。论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手段和研究现状等。其中主要阐述了教师焦虑与教学焦虑的定义、表现、成因、影响及测量手段,重点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师与教学的焦虑研究。第二部分简要阐述了焦虑定义、特点以及现今对本文有指导意义的焦虑理论。这些流派从不同角度对焦虑现象进行了理论建构和探讨,其中重点介绍了状态——特质焦虑理论。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此次的研究过程、对象与工具,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说明。此次调查对象为国际汉学院的七十七名硕士研究生,采用的调查工具是在他人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汉国教“学生教师”教学焦虑问卷》,以及状态——特质应用性焦虑量表(S-TAI)和访谈。经以上手段得到的有效调查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后得出:焦虑普遍存在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生教师”之中,大部分人都属于一般焦虑。不同课时经验、教学经历、所教授的科目、所处教学环境与本科专业对焦虑影响不明显。但通过对比自编焦虑问卷和S-TAI可知:教师在备课、上课状态下的焦虑值与焦虑总体水平呈正相关,即处于教学状态中的教师更容易焦虑。教师的课时经验与教师的备课、上课状态呈负相关,即课时经验越丰富的“学生教师”,焦虑度相对越低。第四部分结合调查结果,详细论证了四类可能导致“学生教师”教学焦虑的可能因素。它们分别是:能力型因素、任务差异因素、工作反馈因素、工作交往因素等。其中能力型因素(包括个人知识储备与性格、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针对引发“学生教师”教学焦虑的四点原因,结合研究对象的双重身份给出参考建议:学生身份层面,“学生教师”应该扎实学好学位课程、进行集体备课演练,以及做到自我提升。实习教师身份层面,“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焦虑观、注意与他人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培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提出不足。

杜玲玲[5](2016)在《成为自己 ——对一位乡村残疾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残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分布在教师队伍中的某些地方,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青春。纵观以往的研究,只有寥寥数人对其进行过报道,除了歌功颂德,陈述生活不易,再无其他。由此可见,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很少,几乎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和价值。本研究则是选取这样群体中的一个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教育教学现场和生活现场,对其真实的生存境遇、内心世界、成长历程进行细致、深刻的观察和真实的言说,揭示在社会背景、社会关系、社会歧视等现实下,他们是如何生存,他们生存背后反映出的独特性以及精神依托、教育教学思想、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是怎样的,以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以期优化这类群体或者个体的生存境遇,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本、发挥更大的潜能影响一代人。本研究从整体上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了解残疾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主要包括求学经历、婚恋过程、工作状态,进而对残疾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在纵向上是以生活史的研究方法深描残疾教师生存现实,在横向上是以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深究残疾教师生存现实,通过对残疾教师生存现实的描述阐释其生存状态,分析他是如何“成为自己”的。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案五个内容;第二部分运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从文化资本的“争夺”、经济资本的“欠缺”、社会资本的“获得”阐释了研究对象的求学生活;第三部分融合吉登斯的例行化概念从例行化的一天、课堂教学透视、教育活动素描、惯例中的特例分析了研究对象的教育教学生活,第四部分描述了研究对象从择偶、恋爱到婚姻的曲折的婚恋生活:第五部分首先揭示了残疾教师在自我构建方面的压力,表现在“不合群”的人际关系之痛、“难处理”的组织关系之扰、“愁发展”的自我实现之困,最后从人、教育、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残疾教师是如何通过自我构建“成为自己”的。作为结束语,第六部分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给相似群体的一些建议,即残疾教师在依靠社会支持等外部力量争取过有意义的生活的同时,自己也要努力做有意义生活的创造者。

彭依依[6](2014)在《新中国初期农民业余文化学校教育活动研究(1949-1958)》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初期的农民业余文化学校(简称民校),主要包括冬学和常年民校两种形式。民校作为新中国初期农民业余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将中央教育和农村政策顺利推行到农村基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其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教育史研究的基本范式,从教育活动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对1949-1958年这十年的民校教育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梳理,主要从民校的组织管理活动、民师选聘活动、日常教学活动、农民学习活动等主线出发,分析民校的发展节律,展现民校有代表性教育活动的具体场景和演进过程,总结民校的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献汇编、档案资料、期刊论文以及部分口述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侧重阐述此期民校的组建机构、组织动员、校务管理、培训民师、文化教学、生产教学、农民学习等活动的过程和细节,通过具体、微观的、鲜活的教育活动史例,立体展现民校教育活动的全景全貌,探析民校教育活动与新中国农民教育体系嬗变之间的内在关联。

闫娜[7](2014)在《初中物理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 ——以八年级物理教材内容为例》文中提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电子科技产品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的学习形式、学习材料甚至学习内容、学习习惯都在不断的改变着。纸质阅读正在被电子阅读取代,课堂上运用的纸质教材也正在被电子教材取代着。电子教材不仅包含纸质教材内容,还能够利用电子平台,用更多的形式和手段来展示教材内容,实现集视频、动画、图片和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形式的教材,把它装载在终端阅读设备中,利用在线功能还可以实现及时反馈、家校沟通等。电子教材能否顺利走进课堂除了决定于技术手段的进步还决定于电子教材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可行。本文的最终目标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物理知识特点,设计出一本合理的有可行的初中物理电子教材。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目前有关电子教材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强调了中学物理电子教材设计的。接着调查市面上的电子学习类产品,分析其优缺点,为电子教材的开发积累一手资料。最后着手研究八年级物理教材内容,利用iebook进行初中物理电子教材的开发。本文主要结果如下:第一:利用iebook软件以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上册第一章内容为蓝本开发了部分电子教材。然后做了简单的反馈,对30名使用了电子教材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学生还是普遍喜欢电子形式的物理教材。第二:总结出了初中物理电子教材设计的四种模式。即物理概念课型,物理规律课型,实验课型和基本工具使用课型。这四种课型基本可以包括初中物理全部内容了。第三:运用电子教材这种集多种媒介于一体的优势,革新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张释元[8](2013)在《教师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变革之“基”》文中认为20世纪60、70年代,课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教师价值取向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近二三十年以来,教育改革的研究也证明了:没有教师价值取向的改变就没有教育改革的真正发生,以教师价值取向为核心成分的教师文化是教育改革关键的要素。教师文化研究指出,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教师文化结构最稳定和核心的部分,是学校文化转型的关键。没有教师价值取向的转型就没有学校文化的转型,也就没有教师文化结构的改变,当然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这些理论研究与我个人过去的中小学实践相映照,彰显了我对教师价值取向的研究旨趣。过去对教师价值取向的理论探索指明了:教师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的核心和关键;教师价值取向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和教学行为具有深刻作用;教师价值取向具有稳定性、弥漫性、共享性等特点;教师价值取向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教师价值取向包括工具主义取向和目的取向等等。但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它是以何种方式影响教师行为与教育改革的,如何进行改变等等理论问题还未得解。为此,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个案中学教师价值取向实然样态的解释,揭示教师价值取向是什么,教师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变革中的作用,以及其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价值取向是指影响教师教学实践行动的观念体系,是在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的激发下,指导教师选择教学行为的指令。它蕴藏于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之中,深藏于教师的观念体系之内,隐含在教师的教学言语、思维和行为之里,潜藏在学校制度和教师创造物的背后,很难通过观察或者问卷得出,因此,适合做质的研究。为了探索学校文化与教师价值取向的关系,以及教师价值取向在学校教育变革中的运作状况,采用了个案研究的设计。以J中学为研究个案,通过对J中学教师的观察、访谈、临床研究等方法搜集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工具对资料进行整理,探寻J中教师的价值取向结构,揭示价值取向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以及课程教学中的运作,理解价值取向对学校教育变革的作用,以及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中的“点”,因此,采用以学校文化现象的“面”着手,以价值取向的“点”着力,再返回到学校文化现象的“面”的研究思路,从假设构想到实证研究再到应然探索的研究路向,旨在提高研究的信度与内在效度。在对J中学学校文化的实证研究中,运用了叙事的文本撰写方式,采用整体透视和焦点透视的形式展现J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及其存在状态。首先,对J中学教师价值取向进行整体透视,平面展现教师价值取向结构及表现形态。其次,选择极端教师个案进行焦点透视,纵深探究价值取向在教师实践中的运作情形。焦点透视的目的是揭示教师个体与群体的悖论式价值取向的存在状态,展现教师价值取向的冲突与整合,为进一步阐释教师价值取向与学校文化及教育变革之间的关联提供数据支撑。价值取向是文化建构的,对价值取向的探究离不开学校文化。因此,研究以J中学学校文化为着眼点,以价值取向的实践样态为着力点,以极端教师故事为支撑点,描绘一幅教师价值取向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图景,展现教师在价值追求中的尴尬、矛盾、整合与超越的观念形态,为教师文化与学校文化重建提供依据。就J中学学校文化而言,纵向梳理学校发展的基本历程,勾勒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通过对学校文化类型(横向维度)与学校文化层次(纵向维度)的分析,解读J中学学校文化的特征。从总体上看,J中学学校文化呈现“认干”、“无言的竞争”与“看堆”等主要特征。这与J中学发展过程中的崛起阶段有很大关联,学校是在全体成员以教学为中心,全体教师勤奋、奉献,“好学生”的加盟等系列程序的推动中“翻身”的。这一过程使学校成员共享了“知识越多越有利”、“学生不看不行”等价值观,为J中学教师价值取向结构铺设了建构情境。整体透视J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他们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五种价值取向,即知识取向、能力取向、情感取向、道德取向及应试取向;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为权威控制取向与非权威控制取向;在课堂教学方面表现为任务取向、整饰取向与替代取向。从特点上看,J中教师价值取向呈现核心与边缘取向共同运作于学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结构中,信奉的价值取向与践行的价值取向并存于教师个体的价值观念系统中。依据劳伦斯·哈里森的进步文化与停滞文化的分析框架,学校中的教师价值取向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别。消极价值取向表现为保守、僵化的知识观、学生观与人才观,是学校教育变革的“负能量”;积极价值取向走向教师的自我超越以及对学校文化的自觉,将变革作为行动的指导价值,是学校教育变革的“正能量”。通过对J中教师价值取向的整体透视,筛选出极端个案——道德取向型教师和情感取向型教师。她们处于学校教师价值取向结构的边缘,与学校核心价值取向之间呈虚性和谐状态,彼此间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并存于学校文化结构中。他们持有的价值取向虽然与学校核心价值取向不同,但他们的教学行动能够“完美”地达到学校的目标,旨在突出了从行动的视角研究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考试作为价值目标,并不是彻底牵制教师行动的纲领,而是教师的价值取向指导了教师的实践,缩小了考试目标与行动选择之间的张力。通过对J中学个案研究,提出了超越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校整体教师价值取向观,提出了以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价值取向一般结构。通过对个案中学教师价值取向与学校文化及学校教育变革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了教师价值取向是学校变革中“看不见的手”,是学校文化重建的“密码”。为此提出学校教育变革作为一种指向教师价值取向转型的介入式变革理论,以构建变革取向与学习型的学校文化。

吴艳芳[9](2013)在《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感觉统合训练旨在根据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需要,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作出适当反应。其目的不在于增强运动技能,而是促进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功能正常发挥,改善儿童的学习成绩、运动协调和语言方面的功能,改善大脑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处理。感觉统合训练和游戏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都具有各自的内在价值,对幼儿的发展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能把两者的价值相互融通,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价值取向在于充分挖掘蕴藏于感觉统合训练与游戏两种活动中的共同价值,以发挥二者的共同作用,最大可能的实现其对于幼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有助于实现游戏的工具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另一方面,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有助于实现训练效果、情感价值的平衡。在文献分析和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从教师的素养、感觉统合训练环境、活动的组织过程、感觉统合训练方式、感觉统合训练策略、评价方式等六个方面初步形成了理论构想。根据理论构想,我们采取行动研究探索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方法及其实现方式。行动研究过程中,从幼儿生理、心理负荷的变化和感觉统合训练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两个方面考察活动的实施效果,在评价与反思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方案,总结活动经验。研究初步发现:(1)通过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研究与应用,观察得出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确实有利于幼儿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2)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能克服传统感觉统合训练中形式单调乏味,主题形式化等不足,更加符合幼儿的活动特点,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重视内容的丰富多彩,趣味性与训练性的统一,能更好的把控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4)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易于与幼儿园健康教育模式对接,也符合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精神。(5)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可以获得更多的替代性材料,弥补感觉统合器材不足或局限。

陈艳芳[10](2013)在《“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作为第三级的学校也被赋予一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力,而规划和设计校本课程必须以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主流的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而优秀的民间本土文化却在逐渐流失。因此,基础教育课程要适当加强本土文化教育,以避免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缺失。为适应新课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无锡本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视野,挖掘可资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课程开发的现实背景到课程的设计构想,再到课程的科学实施,尝试构建一种合理的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以期为无锡地区的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三章展开论述。引言简述“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缘起,界定本课题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设想。第一章“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背景。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对无锡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全面把握无锡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环境,并从中获得启示;其次,阐述“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依据,以明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构想。首先,阐明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目标的预设;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整理;最后从教材结构、单元设置和课题安排三个方面逐层阐述教材编写思路。第三章“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的科学实施。首先,对课程的组织工作进行整体架构,对课程设置进行说明;其次,依据课程的实施原则,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并辅之以教学方案示例加以说明;接着,对课程提出评价建议,包括评价的要求和方法;最后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保障措施。结语进一步明确“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的所在,并分析“无锡文学”在实际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提出建议,以求不断完善。总之,本文充分利用无锡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尝试,试图使本土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成为现行语文课程的延伸,以切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文学和出汗》备课一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学和出汗》备课一得(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初中生物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初步研究 ——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应用于富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农村学校在生物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分析
        1.3.2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及研究
        1.3.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访谈调查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教育实验法
        1.4.5 经验总结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富强镇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拜泉县富强镇中心学校简介
    2.2 富强镇中心学校学生及教师调查问卷情况简介
        2.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2.2 调查内容及结果
    2.3 拜泉县富强镇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3.1 富强镇中学生物实验室及器材准备室的完善
        2.3.2 富强镇中学师资建设的提升
        2.3.3 学生的升学压力提高了生物学科的受重视程度
        2.3.4 富强镇中学现行教学方法及效果
第三章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的过程
    3.1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产生的背景
        3.1.1 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
        3.1.2 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3 教师发展水平改变的需求
    3.2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一般模式
    3.3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走入富强镇中学生物课堂的意义
        3.3.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3.2 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3.3.3 培养学生的语言、总结和表达能力
        3.3.4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章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拜泉县富强镇中学的应用探索
    4.1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应用于富强镇中学的对策研究
        4.1.1 教师思维需要转变
        4.1.2 如何科学地进行分组
        4.1.3 规范学生行为,确保课堂秩序
        4.1.4 鼓励学生发言,打造高效课堂
    4.2 拜泉县富强镇中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2.1 新授课教学模式
        4.2.2 复习课教学模式
    4.3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在富强镇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3.1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
        (二)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4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在富强镇中学的应用效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5.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二、研究背景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级教师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育价值
        (四)教育价值取向
        (五)教学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二)数据的整理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一)Y教师:业精于勤
        (二)S教师:钻之弥坚
        (三)X教师:独辟蹊径
        (四)L教师:行稳致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人”的立场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二、秉持“双基”为基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二)“放电影”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后记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的家庭, 我的教育
     (一) 我的家庭
     (二) 犟强的母亲
     (三) 求学之路
二、早期学术之旅
     (一) 提前毕业, 开启终身学术之门
        1. 入职昌黎女子师范学校
        2. 扎实的师范教育
     (二) 重返母校, 成为学科教学法教师
        1. 重返母校
        2. 成为教育系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

(4)对外汉语“学生教师”教学焦虑现状调查 ——以陕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教师焦虑
        1.4.2 教学焦虑
        1.4.3 教师教学焦虑测量
        1.4.4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焦虑
第2章 焦虑理论概述
    2.1 焦虑的定义
    2.2 焦虑的特点
    2.3 焦虑的理论流派
        2.3.1 存在主义学派
        2.3.2 精神分析学派
        2.3.3 行为主义学派
        2.3.4 认知主义学派
        2.3.5 状态特质焦虑理论
第3章 “学生教师”焦虑情况调查研究
    3.1 调查对象
        3.1.1 国际汉语“学生教师”概念界定
        3.1.2 基本情况
    3.2 调查工具
        3.2.1 汉国教“学生教师”教学焦虑问卷
        3.2.2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3.2.3 半结构式访谈
    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 问卷分析
        3.4.1 被试者的基本情况
        3.4.2 焦虑总体水平
        3.4.3 教学焦虑与以上各因素相关情况
    3.5 个人访谈调查
        3.5.1 个人访谈的基本情况
        3.5.2 个人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学生教师”教学焦虑源分析
    4.1 能力型因素
        4.1.1 个人知识储备与性格
        4.1.2 教学能力
        4.1.3 小结
    4.2 任务差异型
        4.2.1 学生汉语水平
        4.2.2 教学任务
        4.2.3 职业角色
        4.2.4 小结
    4.3 工作反馈型
        4.3.1 学生成绩
        4.3.2 外部评价
        4.3.3 小结
    4.4 工作交往型
        4.4.1 与学生的交往
        4.4.2 与其他教师的交往
        4.4.3 小结
第5章 缓解“学生教师”教学焦虑的策略
    5.1 学生身份层面
        5.1.1 扎实学好学位课程
        5.1.2 参与集体备课
        5.1.3 注重“学生教师”同行间的交流
        5.1.4 关注自我提升
    5.2 实习教师身份层面
        5.2.1 对焦虑有正确的认识
        5.2.2 参加教研培训学习
        5.2.3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5.2.4 增加交流合作
        5.2.5 善于自我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成为自己 ——对一位乡村残疾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生活史:个人研究旨趣
        (二) 教育社会学:专业敏感性导向
        (三)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时代背景的应和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乡村残疾教师的相关研究
        (二) 教师生存状态的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乡村残疾教师
        (二) 生存状态
        (三) 自我实现
    五、研究方案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过程
第1章 聆听岁月之歌——资本渗透的求学生活
    一、成绩的追逐——文化资本的“争夺”
        (一) 一样的成绩,不一样的“待遇”
        (二) 一样的努力,不一样的“结果”
        (三) 考试: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 转学:内心的动荡
        (五) 留级:好成绩的需要
    二、半工半读——经济资本的“欠缺”
    三、朋友——社会资本的“获得”
第2章 透视教育教学——例行化的学校生活
    一、例行化生活:教师的一天
    二、课堂教学透视
        (一) 仪式:源于背书
        (二) 规则:成于课堂
        (三) 惩罚:“点”到为止
    三、教育活动素描
        (一) 充满人文情怀的班级管理
        (二) 充满教育情怀的学生管理
        (三) 充满社会情怀的爱心奉献
    四、惯例中的特例:公开课和演讲
        (一) 公开课:不幸中的万幸
        (二) 演讲:我终于有一次伸冤的机会了
第3章 感受异常情感——苦涩曲折的婚恋生活
    一、苦苦寻觅——择偶
        (一) 责任与理性
        (二) 理性与现实
        (三) 现实与理想
    二、奋力追逐——恋爱
        (一) “我们那哪是顶风冒雨,是冒着生命危险”
        (二) 五月的约定
    三、举步维艰——婚姻
        (一) 最初的美好
        (二) 美好下的真实
        (三) 真实中的妥协
第4章 突围生存困境——残疾教师的自我构建
    一、障碍——残疾教师自我构建的压力
        (一) 不合群:人际交往之痛
        (二) 难处理:组织关系之扰
        (三) 愁发展:自我实现之困
    二、成为自己——残疾教师自我突破的路径
        (一) 人:学习与创造之主
        (二) 教育:唤醒与生成之路
        (三) 社会:隐蔽共同体之力
结语——残疾教师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
    一、教师自身——残疾教师做有意义生活的创造者
        (一) 忙碌中学会自我关怀
        (二) 困境中学会“诗意的栖居”
    二、社会支持——残疾教师过有意义生活的外部力量
参考文献
附录1:田野日记
附录2:几组图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新中国初期农民业余文化学校教育活动研究(1949-195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相关范畴及概念界定
第一章 农民业余文化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冬学的历史基础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校的概况与特点
    第三节 冬学转常年民校的历程与步骤
第二章 农民业余文化学校的组织管理活动
    第一节 组建管理机构
    第二节 组织动员群众
    第三节 教材编写建设
    第四节 规范校务管理
第三章 农民业余文化学校的任师教学活动
    第一节 选任培训民师
    第二节 文化知识教学
    第三节 民校政治教学
    第四节 农业生产教学
第四章 农民业余文化学校的日常学习活动
    第一节 农民的日常学习
    第二节 农民的学习心理
    第三节 民师心理及师生关系
第五章 农民业余文化学校教育活动的贡献与启示
    第一节 民校教育活动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民校教育活动的局限与缺憾
    第三节 民校教育活动的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初中物理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 ——以八年级物理教材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阅读器终端设备的迅速发展
        1.1.2 国内外电子书包的应用情况
        1.1.3 电子教材的发展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过程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过程
2 理论框架
    2.1 电子教材概念的界定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2.4 情景教学理论
    2.5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3 电子教材内容设计前的相关分析
    3.1 市面上类似电子教材的产品分析
    3.2 物理知识特点分析
    3.3 学生情况分析
4 电子教材的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不替代学生动手实验原则
        4.1.2 抽象概念形象化原则
        4.1.3 练习题分层原则
        4.1.4 提示提供原则
        4.1.5 不代替教师原则
    4.2 初二物理第一章电子教材的设计
    4.3 设计模式
5 电子教材的开发
    5.1 素材收集
    5.2 开发软件介绍
        5.2.1 开发软件的选择
        5.2.2 iebook超级精灵功能介绍
    5.3 电子教材的开发体会及案例展示
        5.3.1 开发体会
        5.3.2 电子教材案例展示
    5.4 试用反馈
6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8)教师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变革之“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的分析框架
    三、研究的取向与路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教师价值取向指向下学校教育变革的假设构想
    一、概念逻辑:概念关系演绎
    二、学校教育变革:由介入到文化
    三、教师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变革发生的根基
第三章 J中学学校文化剖析
    一、J中学学校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J中学学校文化体系分析
    三、J中学学校文化特征解读
第四章 J中学教师教学价值取向整体透视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二、关于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
    三、关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一位遭到“围攻”的“另类”教师:道德取向型教师故事
    一、“不经意”的抽样
    二、关键事件:教育观与学生观的转变
    三、遭到办公室同事的“围攻”
    四、丁丁的教学样态
    五、“不同寻常”的体罚
    六、“孤单”地行走在“践行”路上
第六章 一位“孤独”的情感教育“旅者”:情感取向型教师故事
    一、“我是这样接待新生的”
    二、“我是这样上课的”
    三、“我是这样管理的”
    四、为何不当班主任:“教师要做自己”
    五、教师应该修练内功
第七章 教师价值取向相悖的样本:悖论式价值取向
    一、言与行的悖论:“说和做两回事”
    二、素质取向与应试取向相悖:“都是中考惹的祸”
    三、课改“理想”与教学“现实”相悖
    四、“主科”教师的“抱怨”与“小科”教师的“控诉”
    五、“好好教”还是“不好好教”:“副科”教师的“无奈”
第八章 价值取向、学校文化与教育变革:基于案例的解析
    一、J中学教师价值取向结构与特点
    二、J中学教师价值取向与学校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分析
    三、J中教师价值取向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九章 价值取向与文化转型:学校教育变革的“正能量”
    一、教师价值取向:学校文化重建的“密码”
    二、学校文化转型:学校教育变革发生的“土壤”
    三、学校教育变革:教师价值取向转型与学校文化重建的“刺激物”
    四、指向教师价值取向转型的变革行动:一种介入式变革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感觉统合训练的现状
        2.1.1 感觉统合
        2.1.2 感觉统合训练
        2.1.3 感觉统合训练发展现状研究
        2.1.4 感觉统合失调与训练的相关研究
    2.2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相关研究
        2.2.1 游戏
        2.2.2 感觉统合训练与游戏的相关研究
        2.2.3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理论依据
        2.2.4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特征分析
    2.3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基本路径
        2.3.1 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教师素养
        2.3.2 开放性与游戏性融会贯通的训练环境
        2.3.3 主题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组织过程
        2.3.4 运动性与娱悦性相结合的训练方式
        2.3.5 自由选择与适当引导相结合的训练策略
        2.3.6 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 研究设计与过程
    4.1 研究方法
    4.3 研究对象
    4.4 研究过程
        4.4.1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4.4.2 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
5 研究结果
    5.1 活动方案的比较
    5.2 实施过程的比较
    5.3 训练效果的比较
6 问题与讨论
    6.1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可行性、适用性
    6.2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活动环境的设计和活动计划的制订
    6.3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
    6.4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引导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诠释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想
第一章 “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背景
    第一节 无锡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分析
        一、课程开发现状
        二、实施效果分析
    第二节 “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一、弘扬本土传统文化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节 “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二、资源条件
        三、学生因素
第二章 “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设计构想
    第一节 课程理念和目标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的目标预设
    第二节 课程内容
        一、无锡诗词
        二、无锡散文
        三、无锡小说
        四、无锡楹联
        五、无锡戏剧文学
        六、无锡民间故事
    第三节 教材编写思路
        一、教材结构
        二、单元设置
        三、课题安排
第三章 “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的科学实施
    第一节 课程组织安排
        一、整体架构
        二、课程设置
    第二节 课程实施策略
        一、课程实施要求
        二、课程实施方法
        三、教学案例述评
    第三节 课程评价策略
        一、课程评价原则
        二、课程评价方式
    第四节 课程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二、物质保障
        三、时间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文学和出汗》备课一得(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初中生物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初步研究 ——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应用于富强中学为例[D]. 陈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
  • [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上)[J]. 田本娜,胡艳,柴净净. 小学语文, 2017(Z2)
  • [4]对外汉语“学生教师”教学焦虑现状调查 ——以陕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为例[D]. 贺文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5]成为自己 ——对一位乡村残疾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D]. 杜玲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6]新中国初期农民业余文化学校教育活动研究(1949-1958)[D]. 彭依依.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初中物理电子教材的设计与开发 ——以八年级物理教材内容为例[D]. 闫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14(11)
  • [8]教师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变革之“基”[D]. 张释元. 西南大学, 2013(01)
  • [9]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初步研究[D]. 吴艳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10]“无锡文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陈艳芳. 扬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文学与汗水”备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