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试验数据预测压裂后最小产量的方法

一种利用试验数据预测压裂后最小产量的方法

一、利用测试资料预测压裂后最低产量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邱林豪[1](2020)在《苏里格西区致密产水气藏动态分析及产水影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苏里格西区开发逐步深入,低产低效井日益增多,气井产量低、普遍产水急需开展气藏生产指标分析,提出产水气井合理工作制度及适合高含水气藏实际生产情况的合理工作制度,提高气井最终采气量及气田最终采收率,有效指导苏里格气田高效开发。本文针对苏里格西区的现阶段存在上述问题以及最终目的,在苏西地区基本地质概况基础上研究地层水特征并研究该地区气水分布规律,并根据产气量将研究区820口井进行分类,对研究区的压力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目区块内单井原始地层平均为30.37Mpa,对研究区储量进行计算分析,苏47、苏48动储量分别为103.85×108m3、97.89×108m3。根据气井无阻流量对于气井的产能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对于气井产水进行地层压力测试、流压测试、探液面测试、气液两相计量测试、生产特征分析等进行产水井核查,其中具有产水特征井数在测试井数中的平均占比为65%。并对其进行产水影响因素分析,包括地层物性,地层含气饱和度大小,人工改造,以及气井配产等因素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开发建议,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于三类井生产进行单井机理模型模拟,研究并验证各个因素对于气井生产和气井产水的影响,综合给出合理工作制度,以减少气田产水并提高气井采气量以及最终采收率。

林旺[2](2019)在《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压力产量动态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致密油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成为我国石油产量接替的重要资源。但我国的致密油藏大多为陆相沉积,沉积环境复杂,成因多样,储层差异较大,吼喉细小,渗透能力差,需要进行大规模体积压裂,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才能进行有效生产。大规模压裂后,储层改造区与未改造区交叉存在,渗流规律更为复杂,加大了对压力与产量开发动态分析的难度,开展致密油藏水平井大规模压裂后压力与产量动态模型及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1)通过对当前致密油藏储层物性特征与开发进展的文献调研与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水平井大规模压裂是致密油藏得以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根据致密油藏水平井压裂开发的井距、压裂段间距与裂缝带大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小井距密切割、小井距多级分段压裂、大井距密切割和大井距多级分段压裂4种渗流物理模型;(2)根据致密油藏主要渗流特征,结合提出的4种渗流物理模型,建立了包括双线性流、组合双线性流、三线性流和五区多线性流在内的4种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开发试井模型,并求解得到了4种模型的试井典型图版,分析了井距、段间距、压裂带宽度、不同区域储层物性对试井典型图版的影响规律,为致密油藏水平井压裂试井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3)在4种试井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拟合得到了边界控制流阶段4种模型无因次井底压力计算公式,结合Blasingame递减曲线的构建方法,建立了4种渗流模型对应的Blasingame产量动态分析模型,绘制了Blasingame曲线分析图版,建立了储层参数与动态储量计算方法;(4)运用C#语言编写了致密油藏压力与产量动态分析软件,包括了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试井分析、产量动态分析、产量递减分析、产量预测等功能,为致密油藏有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技术与手段的支持,并在长庆长7致密油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任江丽[3](2019)在《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文中指出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的马尼特坳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相变快等特点,在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油层,勘探开发前景较为乐观,从北到南划分为北洼、中洼及南洼三个洼槽带。前人的研究多是对南洼槽的区域地质特征或其某一方面展开的,对中-北洼漕内部单一油藏的深入剖析与综合研究很少,对区内重要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更少。H区作为中-北洼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由于研究区的地层划分结果与南洼漕及相邻凹陷不一致,构造系统解释不合理,导致勘探开发方案与实际钻井、注水见效差异大。如今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真实情况如何,构造组合及沉积相类型对油气成藏有什么影响,油气成藏模式是什么样的,勘探前景怎样,开发调整措施如何制定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区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沉积学等理论知识,在深入研究H区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等地质特征之后,建立了主产区目的层的储层预测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该区控制油气成藏的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了主要油气成藏模式和剩余油横纵向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成果,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同时开展主产区综合调整措施优选。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引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井震联合方法,应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进行H区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对比结果表明应将前人笼统划为腾一段的油层组,细分为腾一下段、阿I+II段、阿III段及阿IV段等5个含油层系。2、采取层位自动追踪、多线联合解释、三维立体显示等多种地震解释手段,由点-线-面完成研究区构造解释,平面上断层展布特征细分为四组类型,剖面上组合样式也较多,构造圈闭形态多样,以交叉断块、复杂断块为主。凹陷在早白垩世之后经历了快速沉降期、稳定沉降期、回返期、消亡期四期主要变化阶段。3、根据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及其参数结合测井相研究,综合判断H区腾一下段及阿尔善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相两种类型。研究区阿Ⅳ段沉积期经历了两次湖退和两次湖进,形成阿Ⅳ2、阿Ⅳ4两套较厚储集层,腾一下段以湖相沉积为主,为研究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及区域盖层。4、筛选出腾一段、阿尔善组的优势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和均方根属性,再应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模型,从储层预测模型中可以获得沉积微相、砂体分布、油气成藏面积等地质特征,最后依据前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区主产油层的四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阿Ⅳ1砂组的下生上储式砂体侧倾尖灭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在本区取得突破。5、在前期综合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建模软件使其三维可视化,建立了研究区的岩相模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属性模型,结合生产资料对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6、联合应用储层预测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可以使地质特征三维可视化,使研究区的地质认识更全面,更透彻。综合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联系实际生产情况,在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的同时,完成了H区提高采收率的措施调整方案。H区是典型的复杂断块低孔、低渗油田,本文研究中所用的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储层预测、及相控建模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可推广应用到类似油田。

杨孔航[4](2019)在《杏七区东部Ⅳ块钻关前后压力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PETREL软件建立了该区块断层模型、三维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和相控下的属性模型,属性模型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和有效厚度模型。进行了压力拟合敏感性参数研究,研究了影响平均地层压力和单井流压的敏感性参数,根据平均地层压力拟合情况,确定了该区块地层水压缩系数、地层原油压缩系数、岩石压缩系数和综合压缩系数4个参数;根据单井流压拟合情况,给出了不同措施条件下,确定了该区块不同措施井的油水井表皮系数、近井地带渗透率和井指数的调整范围。对试井解释地层压力对数值模拟地层压力进行了校正,应用动液面测试资料对数值模拟油井流压进行了校正,并对区块地质储量、单井地层压力、平均地层压力、单井流压、产液量、含水率、单井含水率、产油量等指标进行了历史拟合。拟合指标能够满足精度要求。研究了3套不同井网、4种不同沉积相、75个油层钻关前后压力、流体变化规律,分析钻关前后开发指标变化。进行了钻关方案优化及钻关后注水恢复方式研究,根据钻关前后压力、流体变化规律,从满足钻关要求和对开发指标影响最小的原则,设计了4套钻关和钻关后恢复注水方案,通过钻关及恢复注水阶段的压力、产液、产油和含水率变化,给出了最优的钻关及恢复注水方案。

樊爱彬[5](2019)在《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油田的开采效果,往往采取储层压裂改造技术。根据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低渗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及地应力研究,结合水平井分段压裂、定向井分层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对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进行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不仅为流一段高效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后续流三段低渗油藏高效压裂开发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论文依托涠洲11-4N油田二期的开发方案(ODP),在流一段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和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岩石力学实验和地应力室内实验,建立了流一段砂岩和泥岩的动静态弹性参数的相关模型,得到了垂向、最大水平、最小水平地应力梯度;通过实验和测井参数,建立了各井岩石力学参数剖面和地应力剖面;基于成像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确定了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即N125°E-N130°E。分析表明,涠洲11-4N油田水平注水井不适合压裂,为了满足压裂后的1:1配注要求,建议注水井以接近破裂压力注水。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优选,初步筛选出5口可压裂井,并进行了排序。以模糊数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压裂后初期日产油量为定量评价指标评价,从中优选出2口井建议进行压裂措施(B11H井和B15井),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压裂效果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涠洲11-4N油田二期具有一定的压裂潜力,2口优选压裂井压裂后前3年累产油增加10.2万方,采油速度增加3.96%,20年累产油增加1.1万方,压裂效果明显。

陈寅生[6](2019)在《饶阳凹陷路44断块低渗储层压裂改造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留西油田沙三段油藏路44断块油井多次压裂生产效果依然表现出低产、低效的问题,在分析目标区块地质特征基础上,根据现场生产实际制定了压裂效果产量评价方法,定量分析了影响压裂效果的地质和工艺因素,进行了压裂工艺适应性分析,开展了压裂选井选层的方法研究,并利用Fracpro PT模拟软件依次对油井和注入井的压裂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套低产井的整体压裂方案。结果表明:路44断块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且表现出中等偏弱的水敏和酸敏、无速敏的特征;压裂后,高产井有4口,中产井有6口,低产井有2口;影响压裂效果的地质和工艺因素由强到弱的顺序分别为: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砂比、排量、加砂强度、砂量和总挤入量;压裂液具有良好的黏度稳定性、携砂性、破胶性和低伤害率的特点;通过模糊识别方法明确了路44断块理想的压裂井层的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特征参数范围依次为:6m-25m、12%-16%、6×10-3μm2-30×10-3μm2和40%-70%;同时支持向量机法对区块18个压裂井层的日增油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吻合度较好。通过对油井和注入井压裂裂缝长度及其导流能力的优化显示,裂缝长度及其导流能力分别在60m-80m和20μm2·cm-30μm2·cm时,井组产量最高;注水井则以不进行压裂为宜,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体压裂方案进行了设计,最优方案为:裂缝长度为80m,裂缝导流能力为30μm2·cm,且对注水井不开展压裂工作,从而对提高路44断块压裂开发效果与施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利用整体压裂方案对部分中低产井进行压裂的效果良好。

张甜[7](2019)在《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对垣平1致密油储层损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垣平1储层为致密油储层,一般需要对其进行压裂改造才能获得经济产能。压裂液由于其不仅起到携砂与造缝的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来源。故正确有效地评价压裂液性能,研究损害机理,对压裂液配方的优选以及致密油储层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X射线衍射和薄片鉴定实验,对垣平1储层岩石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性能的测试以及助剂的优选,对压裂液的配方进行优化;通过岩心驱替实验、CT扫描实验以及SEM实验研究了损害机理,评价了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实验结果显示:垣平1储层全岩矿物以石英为主,黏土含量平均30.15%,填隙物以方解石为主;压裂液配方最优为0.2%~0.25%高分子聚合物+0.3%助排剂+1.2%稳定剂+0.05%~0.08%破胶剂、交联比50:1,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破胶液伤害率达到18.65%,优化后的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对岩心的伤害率仅为10.68%,渗透率随闷井时间增大变化不大,在21%左右。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垣平1储层为典型特低孔特低渗储层,显示致密特性且非均质性较强;储层损害主要来自聚合物破胶液中微粒对储层孔隙孔喉的堵塞,与破胶液中微粒的大小和含量有关,而闷井并不会促进微粒降解或者粒径变小,故而储层损害情况无明显改善。

张亚文[8](2019)在《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W油田阜宁组砂岩储层,受沉积环境的影响,砂体纵向上叠置式展布,目的层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并受到泥质、灰质的影响,储层物性建模难度加大,饱和度关系中非阿尔奇现象明显,影响储层参数的计算精度。另外,储层物性差导致自然产能很低,基本上需要进行储层压裂改造后才能有产量,目前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预测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的方法,种种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测井解释的作用,也给工程上带来困扰。为了提高研究地区低渗透储层参数精度,为工程措施预测储层改造后产能,发挥测井解释的作用,论文以岩石物理实验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资料为主要手段,结合目标区地质特点、试油试采情况以及工程措施参数,开展了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首先,在研究地区开展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工作,利用直方图与趋势面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建立了本地区的标准化对应数据表,从而消除不同系列测井仪器所造成的误差。同时,通过研究地区的岩心资料、录井描述以及测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地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特征与“四性”关系,了解储层基本特征。其次,在储层参数中分析对其影响因素的同时,以岩石物理为基础,建立适用性更好地孔隙度、渗透率、灰质含量和泥质含量模型。在对低渗透储层传统实验中,设计毛管自吸实验,更好地建立适用于低渗透储层的饱和度模型。此外,在动静态模量的转换关系中,考虑孔隙度的影响,较好地得到泊松比的动静态转换关系,准确求出地层的脆性指数,为评价地层的可压性提供技术支持。然后,依据试油、单井生产资料,以声波时差、深感应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建立常规流体性质和压裂后流体性质的解释图版和解释标准,重点对压裂储层进行储层分级,考虑到地层合试情况较多,因此将正常的油层和压裂为油层的储层定义为Ⅰ储层,压裂为油水同层的储层定义为Ⅱ储层,压裂后仍然没有产能的储层定义为Ⅲ储层,这也是为工程措施前提供初期判断。最后,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储层品质参数、脆性指数以及压裂施工参数方面,研究了其对产能的影响。认为在W油田中,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深电阻率、脆性指数以及实际施工压力与产能分级有很好的关系,采用Fisher判别法建立级别划分的模型,验证符合率达到80%,处理效果能满足生产需要。

常勇军[9](2018)在《无限级分段压裂工具设计及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非常规资源量大,储层致密、非均质强,必须通过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在地层中形成尽可能多的人工裂缝,才能够经济有效的开发。但如何实现非常规储层的无限级分段压裂及高效快捷施工,仍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而目前国内外的装置技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难题。本文针对致密油气藏改造对工具无限级分段的需求,首先针对新型滑套需要具备的无限级、可开关等特点进行了开关原理研究与结构设计。建立了基于凹槽与凸齿啮合原理的新型滑套开关方法,结合排列组合等理论,通过改变凹槽与凸齿群参数实现了新型滑套无限级设计的方法。针对分段压裂工具特有的凸齿-凹槽结构,基于有限元分析理论建立了钥匙开启过程非线性接触动力学模型,通过大量的模拟数据认识到了钥匙凸齿和滑套本体凹槽关键位置的应力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并展示了整体钥匙工具、弹簧片与弹簧结构在下入与座封过程中的接触应力特征,对有施工风险的部分提出了改进结构设计。为了研究滑套工作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及可靠性,基于CFD方法建立了滑套内筒冲蚀模型。通过大量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滑套内部冲蚀特征,获得了滑套结构、流体速度等因素对冲蚀破坏分布规律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降低冲蚀的设计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内嵌“占位环+高耐冲蚀环”设计,有效延长了滑套抗冲蚀寿命。本论文的研究建立了滑套开关设计理论,优化了结构参数的设计,提供了施工参数选择的指导,为滑套的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亚辉[10](2018)在《基于DTS数据的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模型及实现》文中认为对于水平气井而言,气井产水会快速导致井被水淹而停产,因而水平井找水和堵水技术成为了高效开发气藏的关键技术,然而找水比较困难的局面成为了制约水平井高效开发气藏的关键因素,如何找准水平井出水位置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控水措施是目前困扰现场生产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光纤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DTS)也日趋成熟,它可以实时连续且比较准确的测试出水平井的温度(压力)分布剖面数据,然后通过对温度数据进行反演求得水平井沿程渗透率分布进而判断出出水位置,它可以避免常规生产测井注入测试难度大、耗时较长、成本较高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DTS测试数据的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理论研究,为现场解决水平井的堵水、控水技术提供技术支撑。从气藏渗流和井筒管流以及气藏和井筒的热力学机理出发,在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基础上,考虑热膨胀、热对流、热传导、粘性耗散、焦耳-汤姆逊效应以及摩擦效应等微热效应,同时将钻井表皮、非均质及非达西效应等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建立了井筒和地层的流动与热力学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井筒与地层的耦合的水平井温度剖面正演预测模型,并给出了耦合模型的求解方法及步骤,然后分析了地层渗透率、气井产量、水平井井况(井径、井壁粗糙度、等)及流体性质等对结果的影响规律。在正演模型的基础上,采用LM算法和自适应的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SMDE),建立了基于温度剖面测试数据的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模型,给出了一套计算井筒沿程渗透率分布初值的计算方法,从而加快了反演效率;针对底水气藏特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解释流程及方法,为高效获得沿水平井的地层渗透率和井筒产出剖面分布奠定了基础。采用C#语言和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对所建立的正反演模型进行了软件系统的开发。利用所开发的解释系统软件,对给定的水平井数据进行了渗透率和产出剖面的反演解释计算,反演结果表明水平井温度和渗透率分布吻合度较好,产出剖面解释也比较准确。利用文献实例数据对反演解释软件进行了验证,其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很好地分析水平井各段贡献情况及出水位置。本文研究成果为国内气藏水平井完井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对DTS测试技术的普及和实现气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利用测试资料预测压裂后最低产量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测试资料预测压裂后最低产量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苏里格西区致密产水气藏动态分析及产水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气田地质概况及气水分布规律
    2.1 地理位置
    2.2 区块基础地质特征
        2.2.1 沉积背景
        2.2.2 地层特征
        2.2.3 岩性特征
        2.2.4 孔喉特征
        2.2.5 物性特征
    2.3 地层水特征
        2.3.1 地层水赋存状态
        2.3.2 地层水产状
    2.4 气水分布规律
        2.4.1 气藏气水分布影响因素
        2.4.2 气水分布特点
第三章 苏西地区动态分析
    3.1 气井分类
        3.1.1 气井分类参数选择
        3.1.2 分类参数量化
    3.2 气藏压力计算
        3.2.1 原始压力计算
        3.2.2 目前地层压力计算
        3.2.3 井底流压计算
        3.2.4 目前生产压差计算
    3.3 动储量计算
        3.3.1 单井动储量计算
        3.3.2 区块动储量计算
        3.3.3 泄流半径
    3.4 产能计算
        3.4.1 无阻流量计算方法选择
        3.4.2 无阻流量核实
        3.4.3 气井初期无阻与物性关系
        3.4.4 单井历年产能变化
        3.4.5 区块历年产能变化
第四章 苏西地区气井产水评价分析
    4.1 苏西地区产水气井的核查
        4.1.1 产水气井核查方法
        4.1.2 产水气井动态监测分析
    4.2 参数对比,产水影响评价
        4.2.1 地层物性影响对比与分析
        4.2.2 加强未产水气井的控水
    4.3 合理开发建议
        4.3.1 合理压裂规模保证气井生产
        4.3.2 合理的人工配产保证气井稳定开发
第五章 数值模拟
    5.1 油藏模拟模型建立
    5.2 机理模型试验分析
        5.2.1 地层有效厚度对于气井生产的影响
        5.2.2 含气饱和度对于气井生产的影响
        5.2.3 裂缝长度对于气井生产的影响
        5.2.4 不同裂缝导流能力对于气井生产的影响
        5.2.5 气井不同配产对于气井生产的影响
    5.3 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压力产量动态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分析现状
        1.2.2 压裂水平井产量动态分析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致密油藏储层特征与渗流物理模型
    2.1 致密油藏储层特征
        2.1.1 致密储层沉积砂体特征
        2.1.2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特征
        2.1.3 致密储层基质喉道特征
        2.1.4 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特征
    2.2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开发渗流物理模型
        2.2.1 水平井压裂是致密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
        2.2.2 致密油藏压裂裂缝网络
        2.2.3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渗流物理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
    3.1 多线性流方法适合于致密油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求解
    3.2 任意区域渗流运动方程与状态方程
        3.2.1 运动方程
        3.2.2 状态方程
        3.2.3 无因次量的定义
    3.3 双线性流模型
        3.3.1 渗流数学模型
        3.3.2 无因次渗流模型
    3.4 组合双线性流模型
        3.4.1 渗流数学模型
        3.4.2 无因次渗流模型
    3.5 三线性流模型
        3.5.1 渗流数学模型
        3.5.2 无因次渗流数学模型
    3.6 五区线性流模型
        3.6.1 渗流数学模型
        3.6.2 无因次渗流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研究
    4.1 Laplace变换与数值反演
    4.2 双线性流模型
        4.2.2 模型求解
        4.2.3 压力动态分析
    4.3 组合双线性流模型
        4.3.2 模型求解
        4.3.3 组合双线性流压力动态分析
    4.4 三线性流模型
        4.4.2 模型求解
        4.4.3 三线性流压力动态分析
    4.5 五区线性流模型
        4.5.2 模型求解
        4.5.3 五区线性流压力动态分析
    4.6 其它情况对模型的修正
        4.6.1 表皮因子对模型的修正
        4.6.2 井筒存储系数对模型的修正
        4.6.3 双重介质储层对模型的修正
    4.7 本章小结
5 致密油藏常规产量递减方法适应性研究
    5.1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典型产量递减模式
    5.2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常规递减方法适应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Blasingame产量递减分析方法研究
    6.1 Blasingame曲线分析方法
        6.1.1 Blasingame理论曲线的建立
        6.1.2 实际数据的处理
    6.2 双线性流Blasingame曲线
        6.2.1 Blasingame曲线制作
        6.2.2 Blaingame曲线特征分析
        6.2.3 参数拟合
    6.3 组合双线性流Blasingame曲线
        6.3.1 Blasingame曲线制作
        6.3.2 Blaingame曲线特征分析
        6.3.3 参数拟合
    6.4 三线性流Blasingame曲线
        6.4.1 Blasingame曲线制作
        6.4.2 Blaingame曲线特征分析
        6.4.3 参数拟合
    6.5 五区线性流Blasingame曲线
        6.5.1 Blasingame曲线制作
        6.5.2 Blaingame曲线特征分析
        6.5.3 参数拟合
    6.6 Blasingame曲线拟合方法
    6.7 本章小节
7 软件研发与应用
    7.1 致密油藏压力与产量动态分析软件的研发
    7.2 实例应用
        7.2.1 实例油藏概况
        7.2.2 产量评价与动态储量计算
        7.2.3 产量递减分析
    7.3 本章小节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已发表论文
    已录用待刊论文
    专利

(3)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域及主要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流程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开发现状
    2.3 地层特征与地层划分对比
        2.3.1 地层特征
        2.3.2 确定标志层
        2.3.3 地层划分与对比成果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构造解释
        3.1.1 单井层位标定
        3.1.2 三维构造解释
        3.1.3 构造变速成图
    3.2 结构特征
    3.3 断裂特性
        3.3.1 平面构造特性
        3.3.2 纵向构造特性
    3.4 平面上构造区块单元的划分
        3.4.1 东部洼槽带
        3.4.2 西部洼槽带
        3.4.3 东部缓坡带
        3.4.4 东部鼻状构造带
        3.4.5 中部断垒带
        3.4.6 西部鼻状构造带
        3.4.7 西部反转带
    3.5 构造的演化过程
        3.5.1 断陷形成早期
        3.5.2 断陷稳定期
        3.5.3 断陷萎缩期
        3.5.4 回返抬升期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测井相
    4.2 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类型
        4.2.1 扇三角洲沉积
        4.2.2 湖相沉积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3.1 单井相分析
        4.3.2 连井相分析
        4.3.3 沉积演化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五章 储层预测模型
    5.1 地震属性的筛选和优化
        5.1.1 均方根振幅(振幅统计类)
        5.1.2 地震波弧线长值(频谱类统计类)
        5.1.3 平均信噪比(地震道相关统计类)
        5.1.4 平均瞬时频率(复地震道统计类)
    5.2 反演难点及解决办法
        5.2.1 构造破碎,断裂发育
        5.2.2 地震资料纵向分辨低
        5.2.3 测井曲线数据差异大
        5.2.4 波阻抗重叠严重,砂泥岩无法有效识别
        5.2.5 纵向反演层系多
    5.3 反演方法的优选
        5.3.1 常规反演方法
        5.3.2 反演方法优选
        5.3.3 稀疏脉冲反演基本原理
    5.4 反演关键参数的确定
        5.4.1 确立反演流程
        5.4.2 优选反演参数
    5.5 反演模型检验
    5.6 油气成藏研究
        5.6.1 成藏条件与机制
        5.6.2 油气成藏模式
        5.6.3 潜力层系的成藏特征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
    6.1 地质建模目的
    6.2 建模方法简述
        6.2.1 确定性建模方法
        6.2.2 随机建模方法
    6.3 建模技术路线及流程
    6.4 模型建立
        6.4.1 构造模型
        6.4.2 岩相模型
        6.4.3 属性模型
    6.5 模型验证
    6.6 剩余油分布特征
        6.6.1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6.6.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七章 勘探开发实践应用
    7.1 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寻找储量接替潜力
    7.2 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7.3 强化注水系统,保持老井固有生产能力
        7.3.1 油井转注
        7.3.2 扩大油层水驱波及体积
    7.4 加大油层改造措施,提高油井产量
        7.4.1 老井压裂
        7.4.2 解堵驱油
    7.5 调整方案总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4)杏七区东部Ⅳ块钻关前后压力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地质模型
    1.1 地质概况
    1.2 地质建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拟合
    2.1 开发历程
    2.2 储量拟合
    2.3 实测压力
    2.4 压力拟合参数敏感性分析
    2.5 压力拟合
    2.6 产液量拟合
    2.7 含水率拟合
    2.8 累产油拟合
    2.9 单井含水率拟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钻关前后压力、流体变化规律
    3.1 钻关前后压力变化规律
    3.2 钻关前后流体变化规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钻关方案优化及注水恢复方案
    4.1 钻关及恢复注水方案设计
    4.2 不同方案压力变化
    4.3 不同方案开发指标预测
    4.4 钻关及恢复注水方案优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优选压裂井方法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现状
        1.2.3 模糊数学方法在压裂选井选层中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流一段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分析
    2.1 构造特征
    2.2 岩性及物性特征
        2.2.1 岩性特征
        2.2.2 物性特征
    2.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2.4 储层分类评价
    2.5 温压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一段储层地应力研究
    3.1 岩石力学实验原理与实验仪器
        3.1.1 岩心纵横波速
        3.1.2 单轴抗压强度
        3.1.3 三轴抗压强度
    3.2 力学性质实验结果分析
        3.2.1 岩心三轴实验
        3.2.2 纵横波波速相关关系
        3.2.3 内聚力、内摩擦角的确定
        3.2.4 动静态弹性参数相关关系
    3.3 地应力研究
        3.3.1 地应力大小确定
        3.3.2 地应力方位确定
        3.3.3 地应力剖面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一段储层注水能力研究
    4.1 注水量计算
    4.2 应用实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一段压裂选井选层及产能预测研究
    5.1 压裂选井选层方法
    5.2 定性优选方法
        5.2.1 压裂井区/油组优选
        5.2.2 压裂井层优选
    5.3 定量评价方法
        5.3.1 模糊数学方法
        5.3.2 油藏工程方法
        5.3.3 数值模拟法
    5.4 产能预测模型建立
        5.4.1 流一段3 井区L_1Ⅲ油组产能预测
        5.4.2 流一段3 井区L_1V油组产能预测
        5.4.3 流一段6 井区L_1V油组产能预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饶阳凹陷路44断块低渗储层压裂改造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藏的划分标准
        1.2.2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1.2.3 压裂增产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路44 区块地质特征分析
    2.1 构造特征
    2.2 储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流体性质
    2.5 敏感性分析
    2.6 生产特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44 区块压裂井效果评价
    3.1 油井压裂效果评价
        3.1.1 地质因素分析
        3.1.2 施工因素分析
        3.1.3 失败井分析
    3.2 影响压裂效果的地质因素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法
        3.2.2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
        3.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3.2.4 三类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3.3 影响压裂效果的工艺因素分析
        3.3.1 单因素分析法
        3.3.2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
        3.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3.3.4 三类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3.4 压裂工艺适应性分析
        3.4.1 压裂规模和地层参数间的关系
        3.4.2 施工参数和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3.4.3 改造效果和施工之间的关系
        3.4.4 油田压裂液体系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裂选井选层方法研究
    4.1 基本原则
    4.2 选井选层方法
        4.2.1 模糊识别方法
        4.2.2 支持向量机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路44 区块油井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5.1 现场试验及净压力拟合
        5.1.1 路43-35 井拟合结果分析
        5.1.2 路43-13X井拟合结果分析
    5.2 压裂参数优化
        5.2.1 方案设计依据
        5.2.2 油井压裂参数优化
        5.2.3 水井压裂参数优化
    5.3 整体压裂方案设计
    5.4 现场应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对垣平1致密油储层损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致密油储层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致密油储层定义及其特征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水力压裂及聚合物压裂液
        1.2.1 水力压裂技术及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作用
        1.2.2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
    1.3 垣平1储层开发现状及基本特征
    1.4 致密油藏压裂液损害机理研究
    1.5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垣平1致密储层基本性质研究
    2.1 垣平区块致密油藏物性分析
    2.2 垣平1致密油储层矿物组成
        2.2.1 实验样品及方法步骤
        2.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垣平1致密油储层孔渗性研究
        2.3.1 实验样品及方法步骤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 垣平1致密油储层润湿性研究
    2.5 垣平1致密油储层温压特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垣平1致密油压裂液性能评价及优化
    3.1 压裂液性能要求
        3.1.1 压裂工艺对压裂液的要求
        3.1.2 垣平1储层地质条件对压裂液的性能要求
    3.2 压裂液助剂性能评价及优选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黏土稳定剂性能评价优选
        3.2.3 助排剂性能评价优选
        3.2.4 破乳剂性能评价优选
    3.3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性能评价及优选
        3.3.1 实验室评价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配方
        3.3.2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基液性能评价
        3.3.3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交联性能评价
        3.3.4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交联液携砂性能评价
        3.3.5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破胶性能评价
        3.3.6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粒径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裂液伤害评价及机理研究
    4.1 压裂液损害机理
        4.1.1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固相伤害
        4.1.2 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液相伤害
    4.2 岩心压裂液伤害实验
        4.2.1 岩心驱替设备及实验方法
        4.2.2 压裂岩心损害实验结果分析
    4.3 闷井工艺对岩心伤害评价
        4.3.1 压裂闷井油相驱替岩心渗透率实验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压裂液微粒对岩心伤害分析
        4.4.1 CT扫描分析压裂液微粒伤害
        4.4.2 电镜扫描分析压裂液微粒伤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8)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砂岩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2.2 测井技术进行产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成果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成果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测井资料预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测井资料预测处理
        2.2.1 岩心归位
        2.2.2 测井曲线标准化
    2.3 四性关系的研究
        2.3.1 物性分布
        2.3.2 岩性-含油性
        2.3.3 岩性-物性
        2.3.4 岩性-电性
        2.3.5 物性-含油性-电性
第三章 岩石物理实验设计及分析
    3.1 核磁共振实验及结果分析
    3.2 纵横波速度测量实验和三轴应力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3.2.1 测试过程与条件
        3.2.2 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3.3 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测试过程与条件
        3.3.2 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储层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4.1 泥质含量定量评价方法
        4.1.1 泥质含量求取方法
        4.1.2 检验
    4.2 碳酸盐含量定量评价方法
        4.2.1 碳酸盐含量求取方法
        4.2.2 检验
    4.3 孔隙度定量评价方法
        4.3.1 孔隙度求取方法
        4.3.2 检验
    4.4 渗透率定量评价方法
        4.4.1 渗透率模型求取方法
        4.4.2 检验
    4.5 饱和度定量评价方法
        4.5.1 束缚水饱和度求取方法
        4.5.2 残余油饱和度求取方法
        4.5.3 含水饱和度求取方法
    4.6 水相、油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4.7 脆性指数计算模型
第五章 流体解释识别方法及图版建立
    5.1 研究地区单井生产或试油资料情况说明
    5.2 不同流体性质对应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3 流体识别方法
第六章 储层改造后产能评价方法
    6.1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6.1.1 储层品质对产能的影响
        6.1.2 压裂工艺对产能的影响
    6.2 产能模型建立及效果检验
        6.2.1 产能模型
        6.2.2 产能模型效果检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无限级分段压裂工具设计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平井压裂技术现状
        1.2.2 材料冲蚀磨损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无限级滑套原理及结构设计
    2.1 无限级滑套设计原理
    2.2 滑套无限级结构设计
3 滑套工作过程中动力学行为研究
    3.1 滑套开启工具-内筒非线性接触有限元模型
        3.1.1 有限元基本思想及求解步骤
        3.1.2 非线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理论
        3.1.3 小变形弹塑性分析
        3.1.4 材料的von mises屈服准则
    3.2 钥匙机构运动模拟分析
        3.2.1 三瓣钥匙结构
        3.2.2 六瓣钥匙结构
        3.2.3 理想弹性恢复结构
        3.2.4 改进钥匙槽结构
    3.3 弹簧机构运动模拟分析
        3.3.1 弹簧体运动模拟分析
        3.3.2 弹簧片运动模拟分系
4 滑套内筒冲蚀规律研究及结构优化
    4.1 滑套内筒凹槽面防冲蚀设计面临的问题
        4.1.1 滑套内筒凹槽特征的冲蚀问题
        4.1.2 现有技术应对内筒凹槽冲蚀问题分析
    4.2 滑套内筒的冲蚀破坏模型
        4.2.1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
        4.2.2 流体-颗粒作用力模型
        4.2.3 颗粒-颗粒作用力模型
        4.2.4 冲蚀破坏预测模型
        4.2.5 几何模型、网格及边界条件
    4.3 无限级滑套内筒冲蚀机理分析
        4.3.1 速度场分布
        4.3.2 颗粒轨迹
        4.3.3 滑套冲蚀分布特征
    4.4 滑套内筒防冲蚀的结构优化
        4.4.1 不同滑槽冲蚀规律
        4.4.2 不同滑槽长度的影响
        4.4.3 滑槽台阶倾角的影响
        4.4.4 滑槽间距的影响
        4.4.5 滑套参数对冲蚀规律影响分析
        4.4.6 滑套内筒冲防蚀的结构参数优化
    4.5 滑套内筒防冲蚀性能地面评价与现场应用
        4.5.1 耐冲蚀评价系统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4.5.2 耐冲蚀方案可行行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DTS数据的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模型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出剖面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1.2.2 产出剖面测试工艺研究现状
        1.2.3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4 反演解释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水平井井筒压力温度预测模型
    2.1 水平气井单相压力模型
    2.2 水平井气液两相压力模型
    2.3 水平井井筒温度剖面模型
    2.4 气体物性参数计算方法
        2.4.1 气体定压比热容
        2.4.2 天然气偏差系数
        2.4.3 焦耳-汤姆逊系数
        2.4.4 天然气黏度计算
    2.5 地层水物性参数计算方法
        2.5.1 地层水密度
        2.5.2 地层水黏度
        2.5.3 地层水体积系数
        2.5.4 地层水的焦耳汤姆逊系数
        2.5.5 气水界面张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藏非等温渗流稳态模型
    3.1 气藏非等温流动模型
        3.1.1 物质平衡方程
        3.1.2 能量平衡方程
        3.1.3 稳态模型有限差分求解法
        3.1.4 稳态模型半解析求解法
    3.2 水平井气藏压力分布模型
        3.2.1 产纯气时地层压力分布
        3.2.2 气水两相地层压力分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井与气藏渗流的稳态耦合模型
    4.1 水平井与气藏耦合求解产出剖面
        4.1.1 等温渗流耦合模型推导
        4.1.2 等温耦合模型求解方法
    4.2 水平井与地层非等温耦合模型
        4.2.1 非等温耦合模型的建立
        4.2.2 非等温耦合模型求解方法
    4.3 单相产气温度剖面单因素分析
        4.3.1 水平井产量的影响
        4.3.2 水平渗透率的影响
        4.3.3 地层与流体总导热系数的影响
        4.3.4 天然气相对密度的影响
        4.3.5 井壁绝对粗糙度的影响
        4.3.6 水平井井直径的影响
        4.3.7 水平井轨迹的影响
        4.3.8 钻井污染表皮的影响
        4.3.9 非均质性的影响
    4.4 单相产气温度剖面多因素分析
        4.4.1 正交分析法简介
        4.4.2 试验结果分析法简介
        4.4.3 温度剖面正交试验方案设计与分析
    4.5 气井产水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1 均质定产气条件下产水量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2 均质定压条件下不同产水量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3 非均质定产气条件下产水量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4 非均质定压条件下产水量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5 不同高渗带位置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理论
    5.1 底水锥进突破时间预测模型
        5.1.1 直井底水锥进预测
        5.1.2 水平井底水脊进突破预测
    5.2 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解释方法
        5.2.1 产出剖面反演模型
        5.2.2 产出剖面反演方法
        5.2.3 渗透率分布初始化方法
        5.2.4 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流程
    5.3 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评价
        5.3.1 单相气井产出剖面反演
        5.3.2 气水两相产出剖面反演
        5.3.3 DESA反演算法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解释系统实现
    6.1 软件开发语言及开发环境介绍
        6.1.1 开发语言简介
        6.1.2 开发环境介绍
    6.2 剖面解释系统结构及实现思路
        6.2.1 解释系统结构说明
        6.2.2 解释系统实现思路
    6.3 软件界面及功能介绍
        6.3.1 启动界面介绍
        6.3.2 软件主界面介绍
        6.3.3 软件工程界面介绍
        6.3.4 数据输入界面介绍
        6.3.5 数据处理界面介绍
        6.3.6 结果显示界面介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例应用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DTS技术概要
附录2 18种常见纯物质物性参数表
附录3 BWRS方程中二元交互作用参数表
附录4 井筒与地层总传热系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利用测试资料预测压裂后最低产量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苏里格西区致密产水气藏动态分析及产水影响评价[D]. 邱林豪.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2]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压力产量动态模型与方法研究[D]. 林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D]. 任江丽. 西北大学, 2019(01)
  • [4]杏七区东部Ⅳ块钻关前后压力变化规律研究[D]. 杨孔航.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D]. 樊爱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饶阳凹陷路44断块低渗储层压裂改造适应性研究[D]. 陈寅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高分子聚合物压裂液对垣平1致密油储层损害机理研究[D]. 张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D]. 张亚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无限级分段压裂工具设计及结构优化[D]. 常勇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10]基于DTS数据的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模型及实现[D]. 李亚辉.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一种利用试验数据预测压裂后最小产量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