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复低水平,寻求高层合作

不重复低水平,寻求高层合作

一、勿低层次重复 求高水平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鲁庆伟[1](2016)在《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互联网与大数据正以我们难以预测的速度发展,使信息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目前,作为一种极具高速发展态势的新型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研究已经成为信息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吉林省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的问题成为一个障碍,制约着经济发展。为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吉林省也开始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从而为信息服务业提供了发展与创新的良机。由于需要全面认识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现状,有必要对其发展与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发展水平、现实状况,对吉林省信息服务业未来发展提出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通过构建产业投入、产业转化、产业产出3个一级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模、生产能力、理论成果、发明成果、经济效益6个二级指标,以及18个三级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对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由分析结果得出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水平与其他省市差距较大,但未来发展走势还是呈上升状态。根据以上对比结果,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吉林省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分析,了解其在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根据定性定量结果,提出吉林省信息服务业“产业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并探索出实现这一构想需要分三个阶段逐步进行,而且针对构想的实现提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培养人才机制和政策法规制度等促进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和创新的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杨澄[2](2014)在《基于ERG理论的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劳工组织前任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在《Decent Work》报告中对“体面劳动”的含义作了详尽说明: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等方法,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等。纺织服装业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体面劳动在我国服装业中的实施与推进颇受关注。为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劳资双方需要找到互相平衡和评价的标准,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只有共同努力,提高、落实和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才能有望为劳资矛盾提供新的解决途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若干服装加工企业和品牌企业中的生产一线员工、非生产一线员工、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主进行问卷调研、访谈及实地考察,结合ERG需要理论,建立了切实可行的体面劳动激励机制,为劳资矛盾的解决和体面劳动的实施推进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体面劳动相关概念理论与国内外体面劳动发展现状通过文献查阅与案例分析,阐明体面劳动相关概念的理论、组织机构和标准;从国际、国内、我国服装业这三个层面依次论述劳动力市场及体面劳动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以及体面劳动激励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结合国情选定适合作为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依据的ERG需要理论。②体面劳动的评价在缓解劳资矛盾时的机理及作用基于被调查的全体员工对体面劳动各指标的满意度和重视度数据,分别建立体面劳动满意度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及体面劳动激励需求模型。通过员工及企业管理者对于体面劳动的理解、评价和支持度等方面的调查,结合员工对体面劳动满意度和重视度解析以及企业管理者/企业主对员工的评估与期待,在明晰劳资双方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缓解劳资矛盾的有效方法,以此提升员工满意度和提高企业效益间维持平衡,提升劳资关系稳定度。③不同类型劳动者的体面劳动评价与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我国服装业从业人员中的生产一线员工与非生产一线员工进行界定,通过聚类分析并结合ERG需要理论的三个需要方面,将被调查员工分为不同需要类型员工,结合体面劳动激励需求模型,根据“受挫-回归”原理,建立可转化的持续激励机制,为企业缓解劳资矛盾提供更具弹性的多元化解决方案。本论文将体面劳动概念从生产一线延伸至非生产一线,拓宽研究范畴,使定量体系适用细分度得到提升,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与普适性。针对不同需要层次的从业者建立了基于体面劳动的员工激励机制理论体系,在实际实施中,通过对员工的阶段性反馈调查判断员工类型和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和不断调整激励措施,这种激励机制具有灵活性和持续性,力图为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理论和实施方法。

徐影[3](2009)在《基于SEM的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是高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新技术复杂性的提高和不同学科、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加上新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加剧都加大了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风险。为了摆脱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企业认识到同其他企业联合起来分担风险、共享资源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研发联盟成为许多企业的明智之选。然而目前研发联盟面临着很高的失败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失败的伙伴选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提高研发联盟成功率、提升联盟绩效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从提升联盟绩效的角度对其在建立研发联盟过程中的合作伙伴选择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为高技术企业正确选择联盟合作伙伴,降低联盟失败率,提升联盟绩效提供借鉴。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深入分析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对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高技术企业建立研发联盟的意义,并对联盟伙伴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再次,对研发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联盟绩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影响联盟伙伴选择的“联盟后效应因素”,并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最后,利用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并在对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技术企业有效选择研发联盟伙伴的对策建议。

杨思涛[4](2007)在《走向生态现代化 ——海南现代化路径选择历史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地处热带季风地区,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这里光热充足,四季如春,被称为没有冬天的海岛。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环境,这里长期以来拥有最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海南开始低水平、开放型的工业化,使得海南经济总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由建国时的49.2%锐减到1988年海南建省前的22.3%。直到1988年海南建省后,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生态环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而言,海南资源浩劫、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趋势仍在继续。为保护南中国这块蓄势待发的绿洲,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发展道路,海南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辟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居于这样的认识和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本文主要围绕“走向生态现代化”这个课题,拟简要而系统地阐述海南的生态现代化之路,对海南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全文由提要、前言、结语、注释、参考文献和八章内容组成。绪论主要阐述当前本课题先行研究成果和海南在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引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海南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活动对海南脆弱的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一章扼要介绍海南前现代化开发的历史,较为系统地回顾了海南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沿革;第二章简要回顾了海南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从而引发出人们对海南现代化发展的争议和思考,同时还就海南当前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就海南四大现代化产业——农业、现代制造加工业、海洋产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和特点,以及四大产业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发展现状、形成的品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研究,最后详细地分析了四大现代化产业发展与国内外相比存在的差距;第七章着重阐述海南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现状及信息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状况、发展差距;最后一章借助前面的研究和分析,围绕“健康岛、生态岛”为奋斗目标,结合海南生态现代化的国内外背景、自身条件和面临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四条海南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宏伟措施,力争在环境治理、产业选择、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实现生态现代化预期目标,希冀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生态现代化。全文结合海南实际,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大量运用第一手档案资料、政府公报、政府文件、文献专着、报刊杂志等原始资料,结合选择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采用历史过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力求比较全面、系统、客观的揭示海南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和其他发达地区与国家存在的差距,使海南充分吸取全球地域现代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为海南今后全面实现现代化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南的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

苏江明[5](2004)在《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浪潮下,在跨国公司不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地方化生产组织、区域发展规划中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的背景下,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区域的发展呈现了不均衡的状态。同在一国之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常常是荣衰共存,发展与停滞同在,区域内主体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的相互依赖超越了地方自然禀赋而成为决定区域产业活力的关键。产业集群——这个产业的地理群集现象正引起全球蜂涌般的研究热潮。 “相”的意思为容貌、样子、外观,也可以解释为某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本文题目为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意思是指从本文主要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多种其他角度对产业集群这个生命体的生态特征、表象以及影响它的外围环境所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如何形成、运动、发展、如何与外界反应以及呈现出何种表征。本文按照集群是什么、如何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规律、运行机制,产业集群有什么,以及有什么外部影响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本文从多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各章之间以探索产业集群的本质、演化动力、演化规律,内部结构和外部影响因素为主线的。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思路和逻辑体系。主要介绍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研究热潮兴起的由来,以及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完成介绍文章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任务,提纲挈领的把本文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相应的说明。 第二章产业集群理论发展实际上是对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了一个理论综述,本文将有关理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马歇尔为代表的集聚(agglomeration)理论,该理论主要回答了产业集群系统理论中why的问题。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区位理论,该理论主要回答了产业集群系统理论中的where的问题,就是在企业何处集聚,选择这个区域的原因是什么。而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集群理论则主要是回答了what的问题,即什么是集群,集群有什么内容,什么好处,如何促进集群优势的形成?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各种理论的发展作了一个梳理。同时通过对最新研究的把握和归纳提出了未来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在第三章产业集群的本质认识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的对象——产业集群下了一个定义并就产业集群的特点、功能、类型展开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力图在这些基础上揭示产业集群的本质,提出产业集群本质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介于企业与市场间的中间组织。最后通过结合我国产业集群的具体特征和问题的研究提出建设我国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建议。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 第四章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的研究是基于生态学的角度通过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产业集群,希望通过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得以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同时通过认识产业集群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以便企业或者政府采取相应的对策应付各阶段的问题以实现经济体发展的持续性。 第五章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通过一些数理模型的搭建,解释集群内部一些运行机制的内在原理,同时也揭示集群正常运转和发展的条件。认为要素的正常流动是产业集群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学习是集群能力增长和不断进行创新的途径,而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知识共享是产业集群形成所带来的好处和集群集聚力增强的原因之一,信任是集群内企业各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基础并促进集群企业发挥协同效应达到“1+1>2”效果 第六章产业集群群内环境分析通过入群企业与群外企业成本变化的比较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并对群内企业和集群的关系,以及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本章提出了产业集群的“三圈”结构,对产业集群的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各要素对集群的贡献和地位作用作了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组成关系的“客机”模型。 第七章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提出了产业集群间的三种关系:共生、寄生和竞争。分析了这三种关系的原理、内涵以及结果。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将促进企业加速创新建立竞争优势并实现“1+1>2”的效果,并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认为产业集群与其地理区位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他们密切相关,互相联系,并通过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进化。 第八章结束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对中国产业集群和国外产业集群的一些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提出中国产业集群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并针对我国产业集群如何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以及促进我国高新区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1.将东方管理学的“五缘”引入对产业集群形成起因的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对产业集群的本质进行考察。根据我国产业集群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2.从全新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进行解释和阐述,并对如何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提出建议。 3.对产业集群运行的要素流动、创新、学?

二、勿低层次重复 求高水平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勿低层次重复 求高水平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信息服务业的定性研究
        1.2.2 对信息服务业的定量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主成分分析法
        1.4.2 SWOT分析方法
        1.4.3 其他分析方法
第2章 信息服务业概述
    2.1 信息服务业内涵
        2.1.1 信息服务业概念和特点
        2.1.2 信息服务业的分类
    2.2 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3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3.1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现状
        2.3.2 我国信息服务业创新水平现状
        2.3.3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趋势
第3章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水平评价
    3.1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总体状况
        3.1.1 传统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3.1.2 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3.2 构建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水平评价体系
        3.2.1 建立信息服务业指标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3.2.2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3.3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水平横向比较分析
        3.3.1 比较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3.3.2 横向比较评价模型的测算
        3.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3.4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水平纵向比较分析
        3.4.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4.2 纵向比较评价模型的测算
        3.4.3 结果分析
第4章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SWOT分析
    4.1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优势分析
    4.2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劣势分析
    4.3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机会分析
    4.4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挑战分析
第5章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5.1 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的战略构想
    5.2 关于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和创新的政策建议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ERG理论的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引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引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内容及方法
        1.3.1 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特色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面劳动文献综述和理论架构
    2.1 体面劳动的相关概念与组织机构
        2.1.1 体面劳动的概念与延伸
        2.1.2 国际劳工组织及劳工标准
        2.1.3 企业社会责任
    2.2 国内外体面劳动发展现状
        2.2.1 国际劳动力市场的体面劳动
        2.2.2 我国劳动力市场与体面劳动
        2.2.3 我国纺织服装业体面劳动发展现状
    2.3 体面劳动的激励机制理论
        2.3.1 激励机制相关理论
        2.3.2 建立体面劳动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2.3.3 我国服装业激励机制现状与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服装业员工体面劳动调查
    3.1 员工问卷构成设计
        3.1.1 问卷构成框架
        3.1.2 体面劳动问项指标设定
    3.2 员工问卷调查样本选择
        3.2.1 抽样方法
        3.2.2 样本量确定
    3.3 服装业员工体面劳动总体分析
        3.3.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3.2 被调查员工样本总体分析
        3.3.3 体面劳动满意度与重视度分析
    3.4 服装业员工体面劳动满意度回归模型
        3.4.1 相关分析
        3.4.2 因子分析
        3.4.3 最优尺度回归
        3.4.4 满意度回归结果
    3.5 服装业员工体面劳动重视度结构方程模型
        3.5.1 模型基本概念
        3.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3.5.4 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服装业员工体面劳动比较分析
    4.1 服装业员工工作态度比较分析
        4.1.1 聚类分析
        4.1.2 不同类型员工的择业态度
    4.2 生产一线与非生产一线员工体面劳动比较分析
        4.2.1 体面劳动总体认知比较
        4.2.2 体面劳动满意度与重视度比较
        4.2.3 不同类型员工的分布比较
    4.3 调研地区的服装业员工体面劳动比较分析
        4.3.1 体面劳动总体满意度比较
        4.3.2 各地区体面劳动的满意度与重视度比较
        4.3.3 成就感与压力源比较
        4.3.4 经济危机影响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服装业企业主/管理人员调查
    5.1 企业主/管理人员问卷构成与基本信息
        5.1.1 问卷构成
        5.1.2 被访者基本信息
    5.2 企业主/管理人员对体面劳动的态度
        5.2.1 对员工的评价
        5.2.2 对体面劳动的支持程度
        5.2.3 关于体面劳动若干问题的见解
    5.3 企业主/管理人员深度访谈实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ERG理论的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机制
    6.1 国内外服装企业员工激励案例研究
        6.1.1 薪酬激励机制
        6.1.2 竞争激励机制
        6.1.3 人性化管理激励机制
        6.1.4 激励机制的启示
    6.2 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机制
        6.2.1 ERG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6.2.2 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需求模型
        6.2.3 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机制的施行方案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一 服装业生产一线员工调查问卷
附录二 服装业非生产一线员工调查问卷
附录三 服装企业主/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四 我国服装业生产一线员工深度访谈实录
附录五 我国服装业非生产一线员工深度访谈实录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博连读期间研究成果

(3)基于SEM的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合作创新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2.1.1 合作创新的概念
        2.1.2 合作创新的模式
    2.2 战略联盟的概念及类型
        2.2.1 战略联盟的概念
        2.2.2 战略联盟的类型
    2.3 研发联盟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2.3.1 研发联盟的概念界定
        2.3.2 研发联盟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分析
    3.1 高技术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3.1.1 高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3.1.2 高技术企业的界定标准
        3.1.3 高技术企业的特征
    3.2 高技术企业组建研发联盟的意义
    3.3 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3.3.1 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的重要性
        3.3.2 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SEM模型构建
    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4.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4.1.2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4.1.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
        4.1.4 SEM的特点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4.2 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及联盟绩效分析
        4.2.1 联盟伙伴个体因素分析
        4.2.2 联盟伙伴关系因素分析
        4.2.3 联盟合作后效应因素分析
        4.2.4 联盟绩效分析
    4.3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识别
    5.2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5.3 资料分析处理与描述统计
    5.4 参数设定与估计检验
        5.4.1 参数设定
        5.4.2 参数估计值及检验
    5.5 拟合度检验与模型评价
    5.6 初始模型路径图
    5.7 模型修正
        5.7.1 模型修正依据
        5.7.2 模型修正过程
    5.8 最佳模型结果
        5.8.1 参数估计值
        5.8.2 最佳模型路径图
    5.9 假设结果检验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分析及对策建议
    6.1 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论
        6.1.1 总体假设实证结论分析
        6.1.2 具体影响因素指标实证结论分析
    6.2 促进高技术企业有效选择研发联盟伙伴的对策建议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4)走向生态现代化 ——海南现代化路径选择历史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绪论 本课题先行研究的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和生态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概述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综述
    第二节 海南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基础和研究前沿
    第三节 海南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观点比较陈旧,不太注意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
        二、视角太狭窄,过分强调工业现代化,不太强调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
        三、没有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太注意人和自然之间及其内部的协调发展
        四、没有从海南特色优势出发,把海南现代化的生态指标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南现代化的生态指标研究还是一个空白
    第四节 海南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章 海南前现代开发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海南自然条件与人口
        一、位置与疆域
        二、地形与地貌
        三、山脉
        四、河流水系
        五、人口
        六、民族
        七、方言
    第二节 近代前海南经济发展的演进
        一、远古时代海南的发展
        二、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对海南沿海局部的开拓
        三、隋唐至南宋时期对海南环岛沿海开拓
        四、明清时期由沿海向山区纵深拓展
    第三节 近代海南经济发展概况
        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性开发
        二、国内有识之士对开发海南的运筹
        三、爱国华侨及实业家对海南所进行的开发活动
        四、革命根据地建设和解放区的局部开发活动
第二章 海南现代化发展中几个重大事件的思考与现代化实现程度
    第一节 海南现代化发展中的几个重大事件
        一、1951年中央访问团访问海南
        二、农垦大开发:大力发展战略物资──橡胶
        三、汽车事件
        四、海南建省办特区
        五、十万人才下海南
        六、开发区热
        七、房地产泡沫
    第二节 海南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争议
        一、海南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争议和决策过程
        二、创建洋浦经济开发区的争论和决策过程
    第三节 盘点反思海南发展战略历程
        一、对大力发展橡胶的思考
        二、对“以对外开放促进开发”的思考
        三、对“超常规发展”的思考
        四、对“生态省”建设不同模式的思考
    第四节 海南现代化实现程度
        一、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
        三、工业化程度分析
        四、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五、城市化水平分析
        六、海南现代化水平的量化评价
第三章 海南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生态农业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海南农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一、具有紧邻东盟各国,农产品进出口方便的区位优势
        二、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水资源丰富
        三、水域面积辽阔,渔业生产潜力很大
        四、土地适宜性广,农业生物资源丰富
        五、生态环境优良,有发展品质好和安全性高的农产品的优越条件
    第二节 海南50年来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农业恢复与平稳发展时期(1950~1957年)
        二、农业受挫、调整与再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三、结构大调整和生产大发展时期(1978年至21世纪初)
    第三节 海南“十五”期间农业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期间农业发展状况
        二、“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海南农业生态现代化的程度与国内外的差距
        一、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
        二、海南农业生态现代化存在的差距
第四章 海南工业的发展与生态化
    第一节 海南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一、港口众多,深水港优良,为发展大工业创造条件
        二、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三、具有一定的政策体制优势
        四、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第二节 海南工业发展的概况
        一、海南解放后至建省初期的工业
        二、海南建省后十年的工业快速发展期
        三、海南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国外生态工业的发展和海南工业生态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生态工业的发展及其载体
        二、海南工业的生态化问题
第五章 海南海洋产业的发展与生态化
    第一节 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
    第二节 海南发展海洋产业的两大意义
        一、全局的需要
        二、实现海南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
    第三节 海南海洋产业的概况
        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回顾
        二、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回顾
        三、海洋水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回顾
    第四节 国外海洋产业生态化发展和海南海洋产业生态化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海洋产业及其生态化发展
        二、海南海洋产业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及其与生态化旅游的差距
    第一节 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浑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二、多姿的热带风光与宜人的气候
        三、旖旎的海岛景观
        四、美丽的山岳河川风光
        五、丰富的火山、溶洞和温泉资源
        六、巨大的生物资源
        七、众多的名胜古迹
        八、多彩的民族风情
    第二节 海南旅游业的概况
        一、海南建省前旅游业的发展
        二、海南建省后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节 海南生态旅游业的水平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生态旅游的兴起、概念与内涵
        二、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
        三、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四、海南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五、海南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七章 海南的信息产业与生态化
    第一节 关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
        一、信息化的概念
        二、信息化的内容
    第二节 海南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第三节 海南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第四节 海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第五节 海南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信息产业处于快速起步阶段
        二、国内知名信息企业相继来琼投资置业
        三、境外政府及知名信息企业相继来琼寻求合作和发展
        四、省级信息产业园开始启动
    第六节 海南信息产业生态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二、海南的差距
第八章 以“健康岛、生态省”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现代化
    第一节 海南生态现代化的国内、国际背景
        一、国内、国际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二、国内、国际生态现代化的现实综合水平
        三、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第二节 海南建设生态现代化的优越条件
        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基础
        二、海南生态现代化的情景分析
    第三节 海南生态现代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海南生态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二、目前海南各项现代化的生态修正
        三、海南生态现代化的运河路径
        四、海南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图
        五、海南生态现代化的突破口
    第四节 海南实现生态现代化应采取的宏观措施
    第五节 以“健康岛、生态省”为奋斗方向,全面实现海南生态现代化的预期目标
        一、树立“保护式开发”的新理念,切实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
        二、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
        三、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四、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
        五、生态建设的保障措施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
        二、 本文研究的对象
        三、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逻辑体系
        一、 本文研究的逻辑结构
        二、 本文研究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 产业集群研究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
    第一节 产业集聚理论
        一、 马歇尔关于产业集聚的论述
        二、 韦伯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解释
        三、 增长极理论对集聚的讨论
        四、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的解释
    第二节 区位理论
        一、 古典的区位理论
        二、 地域生产综合体及产业综合体理论
        三、 新产业空间理论
    第三节 产业集群理论
        一、 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
        二、 GEM模型
        三、 新产业区理论及弹性专精
    第四节 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动态
    小结
第三章 产业集群的本质认识
    第一节 产业集群释义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
        二、 产业集群的特点
        三、 产业集群的主要功能
        四、 产业集群的类型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一、 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二、 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内在本质
    第四节 我国产业集群的成因、特点、现存问题及对策
        一、 我国产业集群的成因
        二、 我国产业集群的特点
        三、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对策建议:发展创新性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
        一、 从产品生命周期到产业生命周期
        二、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特性、异化
        一、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性质
        二、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异化
        三、 异化现象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分析
        一、 关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理论研究
        二、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三、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表现特征
        四、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启示
    第四节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规律以及政策建议
        一、 产业集群的兴替
        二、 把握产业集群生命规律的政策建议
    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 产业集群要素流动机制
        一、 基于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对集群要素流动机制的解释
        二、 经济学基本理论对产业集群的要素流动原理的分析
        三、 产业集群的要素流动整合
        四、 要素流动与产业集群的粘性
        五、 要素流动的集群效率
    第二节 产业集群学习机制
        一、 产业集群的学习
        二、 产业集群学习机制的模型解释
    第三节 产业集群创新机制
        一、 产业集群的合作创新模型
        二、 创新效应与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
        三、 合作创新构建产业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
    第四节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机制
        一、 知识的特性分析
        二、 集群内知识共享的先决条件-企业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
        三、 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分析
        四、 知识流动对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影响
    第五节 产业集群信任机制
        一、 产业集群内的信任
        二、 产业集群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分析
        三、 一个实证:温州市乐清低压电器集群企业间信任机制变迁
    小结
第六章 产业集群群内环境分析
    第一节 企业入群行为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第二节 企业与集群关系分析
        一、 企业与集群的相互关系
        二、 集群与企业的要素交流
        三、 集群内企业关系研究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结构与要素地位作用
        一、 核心圈
        二、 紧密圈
        三、 支持圈
    小结
第七章 产业集群外部关系分析
    第一节 产业集群群间关系
        一、 产业集群间的共生关系
        二、 产业集群间的寄生关系
        三、 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关系
    第二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 产业集群的两种效应对区域的作用
        二、 产业集群对本地企业的影响作用
        三、 产业集群在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四、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社会生态环境
        一、 地理区位环境
        二、 制度环境
        三、 人文环境
        四、 产业集群的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
    第二节 国内外集群成功经验的启示
        一、 我国部分地区的产业集群
        二、 成功产业集群的启示
    第三节 对策和建议
        一、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产业集群带来的挑战
        二、 产业集群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三、 促进我国高新区发展的主要对策
    第四节 本研究需要继续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勿低层次重复 求高水平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创新研究[D]. 鲁庆伟. 吉林大学, 2016(10)
  • [2]基于ERG理论的我国服装业体面劳动激励机制研究[D]. 杨澄. 东华大学, 2014(03)
  • [3]基于SEM的高技术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分析[D]. 徐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
  • [4]走向生态现代化 ——海南现代化路径选择历史过程研究[D]. 杨思涛. 复旦大学, 2007(07)
  • [5]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 苏江明.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不重复低水平,寻求高层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