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一、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劲东[1](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危怀湘[2](2019)在《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对缓解疼痛、缩短结痂时间、以及免疫细胞水平变化影响,了解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优点。方法:选取125例年龄22-71岁之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B组,65例)与对照组(A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单纯阿昔洛韦滴注治疗。研究组除给阿昔洛韦外,还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观察和记录接受治疗后1天、3天、7天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疼痛缓解时间,水疱脱痂时间,并抽取静脉血查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CD4、CD8、CD4/CD8比值、IL-6、IL-10、及TNF-α值)。同时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受教育程度、治疗前疼痛评分,水疱数量、免疫细胞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A组相比,B组患者症状改善、疼痛缓解以及脱痂时间均明显缩短,治疗效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天、3天、7天VAS评分较前均有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对应的时间点比较,治疗后B组每个对应的时间点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的免疫功能水平,包括CD4+、CD8+以及CD4+/CD8+,两组比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D8+水平降低,CD4+、CD4+/CD8+指标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D4+、CD4+/CD8+表达更高,CD8+降低幅度更明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A组比较,B组症状改善情况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明显高增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间患者IL-6、IL-10、TNF-α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自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0、TNF-α炎性因子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治疗后IL-6、IL-10、TNF-α差异有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对缓解疼痛、缩短脱痂时间、降低VAS评分均明显优于阿昔洛韦治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相关。

邓婧靓[3](2011)在《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观察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外用香连金黄散配合内服中药、西药,对照组外用二味拔毒散配合内服中药、西药。患者于治疗后第1、2、3、5、7、10、12、14天复诊,观察各组患者主客观症状的改变,并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若患者14天疼痛未愈,在第30天随访,记录是否出现后遗神经痛,并记录出现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分别为:治疗组痊愈率55.88%,总显效率82.35%,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痊愈率48.48%,总显效率72.73%,总有效率87.8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药治疗时间和后遗神经疼痛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临床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的红斑消退,止痛,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在治疗后的第2、3、5、7天的皮损积分、疼痛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用香连金黄散与二味拔毒散均有疗效,但前者在皮损消退,疼痛缓解方面优于后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朱慧婷[4](2011)在《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效果评价》文中指出背景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方法,作为一种既能贯彻持续质量改进(CQI)又能节约资源的标准化治疗模式,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较为缺乏,而将CP应用于皮肤疾病中医诊疗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故如何在临床路径中有效发挥皮肤科外治结合内治优势、如何在临床路径实施中有效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通过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印证中医效宏价廉的优势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处置差异较小,但住院费用差别较大,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我们选择带状疱疹制定并实施中医临床路径,以期通过非同期对照研究,完善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并评估其疗效,评价该路径实施的经济学效益,初步建立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经济学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制定皮肤科其他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提供参考和可借鉴的经验。目的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初步探讨该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经济学效益,为路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借鉴国内外近年来对临床路径研究和运用所取得的经验,按照路径制订原则及方法,构建并优化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应用该路径对带状疱疹急性期住院患者进行初步观察和评价。自2009年09月至2010年10月连续纳入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的患者55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用药、临床疗效、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变异及处理、满意度调查等指标。同时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既往病案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实验室指标住院前后改善情况。通过纳入临床路径患者资料和回顾性研究资料的比较,初步探讨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经济学效益。结果1路径组与回顾性研究组一般情况、基础病情、医疗付款方式、中西医结合治疗率无差异。2路径组中医证型较回顾性研究更加集中、更加切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规范。中成药针剂的选用与中医辨证分型基本一致,针灸治疗的方法有所丰富,西医治疗药物的选择基本遵循了廉、效的原则。3住院天数方面:路径组的住院天数与08年、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06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施临床路径之前平均住院天数逐年上升,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住院天数较前缩短,少于临床路径的标准住院日。4住院费用:路径组与08年、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06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年的住院费用与08年、07年有显着性差异。提示06年到08年住院费用总体呈上升趋势,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住院费用较08年、07年降低,与06年住院费用无差异。对住院费用明细进行比较,实施路径后西药费、中成药费、化验费有所下降;中草药费、检查费、治疗费、床位费差异不大;放射费逐年上升。5临床疗效:路径组痊愈47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0例。疗效与08年(P<0.05)、07年(P<0.05)、06年(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实施临床路径后,疗效较实施路径前有所提高。6随访:后遗神经痛发生率11.11%。实施临床路径与非路径的治疗方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无影响。7病人满意度评价:纳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对住院治疗效果、服务态度较满意,但对治疗过程中等待检查、等待办理出入院手续满意度略低,应从优化出入院手续办理流程、加强科室协作缩短检查等候时间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8变异分布和意义:55例病人住院期间共发生了302项变异。8.1由系统因素引起的变异4条,可以通过医院协调、与相关科室沟通,提高效率、避免因等待会诊或检查而延长住院天数。8.2因医护人员因素造成的变异达38条,其中36条与习惯性检查用药有关,考虑到这部分检查主要与目前医疗环境、医疗安全有关,可以考虑对临床路径的方案进行修订,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方案,增加腹B超、凝血、传染病系列为入院常规检查。8.3患者因素产生变异22条,可通过加强对医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患者的交流改善,患者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说服患者尽可能舍弃。8.4疾病因素引起变异238条,可以考虑将外治法的规范操作和适用范围细化,将常见基础疾病和常见临床症状相关变异对应的检查和用药作为路径常见变异的补充,写入路径治疗方案中,为临床提供指导。8.5按照住院日期来算,变异最多出现在入院第一天,且大部分集中在加做的检查以及医生习惯用药上。8.6按照变异管理难易程度来算,56.95%的变异是可以通过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学习、提高诊疗水平、加强路径管理、科室间沟通解决的变异,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尚需要增加变异分析讨论的频次,及时发现可控变异并找出解决办法。9医疗付款方式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相关性分析9.1医疗付款方式与住院天数的关系不同医疗付款方式患者在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医疗付款方式对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无影响。9.2医疗付款方式与住院费用的关系医疗付款方式是带状疱疹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之一。医疗保险和公费患者的住院费用高于自费患者,可能与医保和公费患者要求住院全面检查、经济方面无支付压力有关。结论本研究采用非同期历史对照的方法,对带状疱疹急性期住院患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临床路径应用后带状疱疹急性期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实施临床路径前缩短,住院费用有所下降。②通过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将优化的带状疱疹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实施路径后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疗效优于实施临床路径前。体现了中医多个疗法联合、简便廉效的优势。③应用临床路径可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明确进一步提高临床效率的切入点——整合住院流程、科室间合作。④变异的研究初步提示本院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的下一步改进方面可能在:加强相关科室沟通、缩短检查或会诊时间;适当增加入院常规检查项目保证医疗安全;明确规范常见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对应检查和用药;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规范用药,各种外治法的适用皮损特点和切入时间;特殊部位带状疱疹外治法和用药的调整等方面。

谭强[5](2010)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蛇串疮60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四川省中医院蛇串疮住院患者的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情况,总结治疗方法,为进一步形成行业认可的、可供推广应用的蛇串疮中西医结合治疗路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其中中青年组31例,中老年组29例,观察两组患者性别、病程、部位、中西医联合用药等基本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辨证、中成药、外用药、抗病毒药、止痛药、神经营养药、糖皮质激素等具体治疗的药物选择上无明显差异,同时在抗病毒、止痛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上亦无差异,但在中成药、外用药及神经经营养治疗时间上中老年组略高于中青年组。两组患者疗效无差异,但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上有轻微差异,即中老年组略高于中青年组。结论:我院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内服中药+抗病毒药+神经营养药+中成药+外用药+糖皮质激素+止痛药)适用于18-75岁的蛇串疮患者,且疗效好、疗程短、费用低,可为蛇串疮中西医结合治疗路径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李光磊[6](2009)在《复方芜荑制剂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复方芜荑制剂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分型中的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月5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经检查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筛选其中分型为角膜内皮炎者,年龄在21~73岁之间。将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60眼)患者,采取随机非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30眼)和对照组30例(30眼)。对照组应用抗病毒及激素类药物,治疗组同时口服复方芜荑制剂,对两组患者治疗2月后的疗程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1)疗程方面:治疗组2月内治愈18例,疗程32d~56d,平均42.94±8.55d。对照组2月内治愈11例,疗程36d~60d,平均49.82±9.04d。二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疗效方面:治疗组轻型9眼,治愈9眼;中型13眼,治愈8眼,显效3眼,有效2眼;重型8眼,治愈1眼,显效2眼,有效3眼,无效2眼。对照组轻型10眼,治愈8眼,显效2眼;中型13眼,治愈3眼,显效3眼,有效4眼,无效3眼;重型7眼,有效2眼,无效5眼。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芜荑制剂联合抗病毒及激素类药物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缩短病程、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同时更进一步验证了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主要与病毒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的病因学说。

廖茄利[7](2009)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针灸方法及西药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分析不同针灸方法相对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的疗效差异,以及不同针灸方法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带状疱疹纳入标准的患者通过中心随机法分为基础针刺组、铺棉灸组、火针组、叩刺拔罐组、西药组。,连续临床治疗10天,每天详细观察治疗后的主症及次症变化情况,记录各项指标,进行综合疗效评分,并于试验第11天、22天、30天、60天、90天各随访一次,记录各项指标。小结:133例患者中铺棉灸组完成实验35例,临床痊愈2例(5.7%),显效19例(54.3%),有效13例(37.1%),无效1例(2.9%),总有效率为97.1%。火针组完成实验20例,临床痊愈2例(10.0%),显效14例(70.0%),有效2例(15.0%),无效1例(5.0%),总有效率95.0%。叩刺拔罐组完成试验34例,临床痊愈2例(5.8%),显效19例(55.9%),有效9例(26.5%),无效4例(11.8%),总有效率89.2%。西药组组完成试验34例,临床痊愈1例(3.6%),显效11例(39.6%),有效15例(54.0%),无效1例(3.6%),总有效率96.3%。结论:1、四组治疗带状疱疹均有效;2、铺棉灸法在缓解疼痛、促进水疱结痂、预防试验第30天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方面均优于西药组;3、火针法在缓解疼痛、预防试验第30天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方面均优于西药组。4、叩刺拔罐法在促进痂皮脱落、预防试验第30天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均优于西药组;5、此三种针灸方法都是操作方便、患者耐受度较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杨瑾[8](2007)在《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文中指出蛇串疮,西医又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西医治疗常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等;激光,窄谱紫外线局部照射,神经阻滞,微波,脉冲短波加脉冲电磁场与高电位疗法联合等物理治疗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价格相对昂贵,而且糖皮质激素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症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不宜使用。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串疮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为便宜,易于被患者接受。对头面部重症带状疱疹和坏疽性带状疱疹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蛇串疮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但蛇串疮中医内治法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中药高效复方的筛选以及益气法和补气药在该病治疗中的运用均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近10年相关治疗文献的回顾和复习,以及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本病临床治疗的学习,作者对于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提出以下两点设想:一是在辨证治疗中引入三焦辨证的方法;二是有明显归经走向的古方如川芎茶调散,瓜蒌散,柴胡疏肝散和二妙散等用于不同神经节段的蛇串疮,这些思路均有待进一步探讨及完善。

郭玉峰[9](2005)在《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其对人体的安全性,进一步规范有关标准和操作规范,促进临床推广工作。 方法:1.按随机信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病例随机分为火针赞刺组(火针组)、西药对照组(对照组)。治疗期间禁止使用与研究药物效用相近的中西药品或其他治疗方法。2.火针组32例,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疱疹区)为主,针具: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师氏火针。刺灸法:在疱疹起止两端及中间选定好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以疱疹簇为单位,呈“品”字形依次点刺。左手用止血钳夹持点燃的酒精棉球并靠近针刺部位,右手持火针于火的外焰将针烧至发白后,速刺入带状疱疹皮损部位,直入直出,深度以针尖透入疱疹皮肤达到其基底部为度。对于较大的脓疱或血疱,用粗火针刺,刺后用消毒棉球挤净脓液,再选用适当大小的火罐吸拔,并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如果出现血疱,可用火针再刺。舌苔黄厚腻,便干者火针刺后可用毫针刺丰隆、支沟;如疱液清稀,10余天不愈者,毫针刺气海、足三里并加灸。治疗结束后,以消毒棉球擦净局部皮肤表面,涂以龙胆紫。于就诊第1、2、3天每日治疗一次,以后隔日(第5、7、9天)治疗一次,总共治疗不超过6次。对照组32例,丽珠威每次0.3g,每日两次饭前空腹服用。于就诊第一日起开始服药,连用9天,治疗结束。并对每簇疱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涂以龙胆紫。间隔2~3日换药一次。3.观察指标:带状疱疹症状、体征(刻下疼痛分级、局部痒、烧灼感、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皮损面积、水疱数、疱疹簇数、水疱性状、溃疡、丘疹)的变化,疼痛量表—视觉模拟量表(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等。疗效判定标准:症状体征量化记分总积分,单项症状(皮疹面积,疼痛等)疗效判定标准,时效性判定标准,安全性判定标准。 结果:1.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及两组内症状体征量化记分总积分比较。火针赞刺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火针赞刺与口服丽珠威对急性带状疱疹的症状体征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间症状体征综合评定水平即量化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火针赞刺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对降低急性带状疱疹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火针赞刺法在降低急性带状疱疹综合评分方面优于口服丽珠威。2.火针赞刺组与对照组,两组间修订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李云英,安勤[10](2000)在《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文中指出

二、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观察和记录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标本采集及检测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症状恢复情况对比
    2.2 治疗后水疱消退数量百分比情况
    2.3 临床疗效分析
    2.4 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有效率分析
    2.5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细胞数量比较
    2.7 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多项指标比较
    2.8 治疗安全性对比
讨论
    3.1 带状疱疹病因不明,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带状疱疹可能导致以下因素改变
    3.2 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作用机制
    3.3 臭氧大自血对相关免疫细胞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3.4 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作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3)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数估算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3.3.1 基础治疗
        3.3.2 治疗组
        3.3.3 对照组
        3.4 疗程
        3.5 注意事项
        3.6 疗效评定
        3.6.1 观察指标
        3.6.2 疗效评价标准
        3.7 安全性评价
        3.8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病例入组情况
        4.1.2 病例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4.2 两组均衡性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4.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4.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2.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4.2.5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症量化总积分比较
        4.3 疗效分析
        4.3.1 两组患者皮损积分比较
        4.3.2 两组患者疼痛积分比较
        4.3.3 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4.3.4 外用药治疗时间比较
        4.3.5 总体疗效比较
        4.3.6 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疼痛情况分析
        4.4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性比较
        4.4.1 性别与疗效关系
        4.4.2 年龄与疗效关系
        4.4.3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4.4.4 发病部位与疗效的关系
        4.4.5 中医辨证与疗效的关系
    5 讨论
        5.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则治法
        5.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5.2.1 现代医学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5.2.2 治疗
        5.3 香连金黄散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结果分析和机理探讨
        5.3.1 结果分析
        5.3.2 本课题立题依据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7.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治疗的研究概况
        1.1 化学药物
        1.1.1 抗病毒药
        1.1.2 止痛药
        1.1.3 神经营养药
        1.1.4 糖皮质激素
        1.1.5 免疫调节剂
        1.2 物理治疗
        1.2.1 神经阻滞疗法
        1.2.2 星状神经节阻滞
        1.2.3 硬膜外阻滞
        1.2.4 椎旁神经阻滞
    2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2.1 带状疱疹的中医内治
        2.1.1 辨证论治
        2.2 中医外治法
        2.2.1 膏剂
        2.2.2 散剂
        2.2.3 针灸治疗
        2.3 现代名医经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4)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进展
        1 带状疱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带状疱疹临床表现、诊断及流行病学
        3 西医治疗
    第二章 带状疱疹中医研究
        1 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
        3 中药内服治疗
        4 中医外治
        5 针灸
    第三章 临床路径国内外开展现状
        1 临床路径的内涵与发展
        2 临床路径的特点
        3 临床路径的优势
        4 临床路径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
    第四章 建立并实施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探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的建立
        1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的表单制定
        2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
    第二章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和评价
        1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前准备
        2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结合临床路径方案的执行情况分析
    2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3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变异对改进路径方案的意义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三、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附录2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纳入筛选表
    附录3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病人知照流程图
    附录4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表
    附录5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6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皮损及疼痛情况评价表
    附录7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回顾性调查表
    附录8 英文缩略语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蛇串疮60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中医病的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证的诊断标准
        1.1.3 西医病的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观察内容
        1.3.1 一般情况
        1.3.2 治疗情况
        1.3.3 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处理
        1.5 一般资料
        1.5.1 所有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1.5.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5.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5.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1.6 治疗资料
        1.6.1 中医治疗情况
        1.6.1.1 两组患者入院中医辨证比较
        1.6.1.2 两组患者中成药治疗比较
        1.6.1.3 两组患者外用药治疗比较
        1.6.2 西医治疗情况
        1.6.2.1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比较
        1.6.2.2 两组患者神经营养治疗比较
        1.6.2.3 两组患者止痛治疗比较
        1.6.2.4 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
        1.7 两组患者合并症(会诊)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
        2.4 性别与疗效独立性分析
        2.5 发病部位与住院时间独立性分析
        2.6 发病部位与疗效独立性分析
        2.7 合并症与疗效独立性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蛇串疮的中医治疗
        3.1.1 中医辨证治疗
        3.1.2 中成药治疗
        3.1.3 外用药治疗
        3.2 蛇串疮的西医治疗
        3.2.1 抗病毒治疗
        3.2.2 神经营养治疗
        3.2.3 止痛治疗
        3.2.4 糖皮质激素治疗
        3.3 合并症情况
        3.4 治疗方法总结
        3.5 疗效分析
        3.6 性别、部位对该病的影响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5.1 样本量较小的问题
        5.2 观察不全面的问题
        5.3 主观差异的问题
        5.4 中医辨证治疗的问题
        5.5 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2 现代名医经验研究
    3 中西医治疗进展
        3.1 中医治疗进展
        3.1.1 中医内治法
        3.1.1.1 疏风清热解毒法
        3.1.1.2 清肝泻火解毒法
        3.1.1.3 清热除湿解毒法
        3.1.1.4 化瘀通络解毒法
        3.1.1.4.1 行气活血化瘀法
        3.1.1.4.2 养阴通络止痛法
        3.1.2 中医外治法
        3.1.2.1 膏剂
        3.1.2.2 散剂
        3.1.3 针灸治疗
        3.1.3.1 针刺治疗
        3.1.3.2 灸法治疗
        3.1.3.3 火针治疗
        3.1.3.4 刺络拔罐
        3.1.3.5 针灸并用
        3.1.3.6 针罐合用
        3.2 西医治疗进展
        3.2.1 化学药物
        3.2.1.1 抗病毒药
        3.2.1.2 止痛药
        3.2.1.2.1 非甾体类抗炎药
        3.2.1.2.2 麻醉性镇痛药
        3.2.1.2.3 三环类抗抑郁药
        3.2.1.2.4 抗惊厥药
        3.2.1.3 神经营养药
        3.2.1.4 糖皮质激素
        3.2.1.5 免疫调节剂
        3.2.2 物理治疗
        3.2.2.1 神经阻滞治疗
        3.2.2.1.1 星状神经节阻滞
        3.2.2.1.2 硬膜外阻滞
        3.2.2.1.3 椎旁神经阻滞
        3.2.2.2 光疗
        3.2.2.2.1 红外线
        3.2.2.2.2 紫外线
        3.2.2.2.3 激光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复方芜荑制剂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研究概况
        1.1 病名及症状
        1.2 病因病机
        1.3 治法方药
        1.4 中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1.4.1 中药抗单纯疱疹病毒的研究进展
        1.4.2 眼局部用药的进展概况
        1.4.3 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抗复发研究方面的进展
    2.现代医学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研究概况
        2.1 解剖及生理
        2.2 病因
        2.3 临床诊断及实验室诊断
        2.3.1 临床表现
        2.3.1.1 症状
        2.3.1.2 体征
        2.3.1.3 实验室诊断
        2.4 鉴别诊断
        2.5 治疗
        2.5.1 抗病毒药物
        2.5.2 肾上腺皮质激素
        2.5.3 免疫调节剂
临床研究
    1.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选择标准
        1.1.2 病例来源
        1.1.3 一般资料
        1.1.4 临床分型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1.2.2 检查方法
        1.2.3 疗效判定标准
    2.统计方法
结果
    1.两组疗程比较
    2.对照组疗效观察
    3.治疗组疗效观察
    4.两组疗效对比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选择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2.1 中医证侯诊断标准
        3.1.2.2 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3.1.6 研究终止原则
        3.2 研究方法
        3.2.1 病例数
        3.2.2 随机方法
        3.2.3 盲法设计
        3.2.4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3.3.1 一般观察项目
        3.3.2 疗效观察指标
        3.3.3 随访
        3.3.4 其他指标
        3.4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5 试验指标评价
        3.6 质量控制
        3.7 统计分析
        3.8 伦理学要求原则
        3.9 知情同意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资料
        4.2 治疗结果比较
        4.2.1 组内比较
        4.2.2 组间比较
        4.3 随访情况
        4.4 脱落比较率
        4.5 不良事件
        4.6 安全性评估
        4.7 结论
第二部分 讨论
    1 带状疱疹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1 中医古籍对带状疱疹认识
        1.2 近代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带状疱疹中医辨证分型
        1.4 四种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机理分析
        1.4.1 毫针
        1.4.2 铺棉灸
        1.4.3 火针
        1.4.4 叩刺拔罐
        1.5 其他针灸方法
    2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概况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带状疱疹发病的部位及体征
        2.4 治疗
        2.4.1 非药物治疗
        2.4.1.1 光疗
        2.4.1.2 红光
        2.4.1.3 微波治疗
        2.4.1.4 TDP治疗
        2.4.1.5 音频电疗
        2.4.1.6 离子手术
        2.4.1.7 高压氧
        2.4.1.8 磁疗
        2.4.1.9 直流电离子导入法
        2.4.2 药物治疗
        2.4.2.1 抗病毒治疗
        2.4.2.2 免疫增强药物
        2.4.2.3 止痛药
        2.4.2.4 维生素类药物
        2.4.2.5 激素
        2.4.2.6 甘草制剂
        2.4.2.7 H2受体阻断剂
        2.4.2.8 其他药物
        2.4.3 神经节阻滞疗法
        2.4.4 外用药
    3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3.1 疗效评估的相关分析
        3.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的相关问题
        3.4 脱落病例分析
        3.5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蛇串疮中医治疗现状
    1、中医文献论述
    2、病因病机
    3、中医诊断依据
    4、中医内治法
    5、中医外治法
    6、针灸治疗
    7、穴位注射
    8、综合治疗
综述二 蛇串疮西医治疗现状
    1化学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
    3局部治疗
    4心理治疗
综述三 蛇串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口服联合西药治疗
    2中药口服联合物理治疗
    3中西药联合物理治疗
病案举例
    病例一
    病例二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火针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试验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处理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标准
        2.5 安全性检测
        2.6 安全性评价
        2.7 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2.8 统计方法
        2.9 随访
    3 试验结果
        附件
    4 讨论
        4.1 选题目的
        4.2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特点及治疗原则
        4.3 有关双侧带状疱疹的探讨
        4.4 配穴组方的确定
        4.4.1 局部取穴施治,是治疗迅速起效的关键
        4.4.2 远端取穴是巩固疗效,整体观念的体现
        4.4.3 配穴分析
        4.5 治疗方法分析
        4.5.1 赞刺法—刺血疗法
        4.5.2 拔罐法
        4.5.3 火针赞刺法的临床应用
        4.5.4 本课题选择火针赞刺法的意义
        4.6 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判定标准
    2.2 治疗结果
3 讨论

四、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阿昔洛韦联合臭氧大自血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危怀湘. 三峡大学, 2019(06)
  • [3]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邓婧靓.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4]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效果评价[D]. 朱慧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蛇串疮60例回顾性分析[D]. 谭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6]复方芜荑制剂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研究[D]. 李光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7]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D]. 廖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 [8]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D]. 杨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火针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综合评价[D]. 郭玉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观察[J]. 李云英,安勤. 临沂医专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转移因子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