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调试运行

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调试运行

一、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工艺调试及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谢宇轩[1](2010)在《三级人工快渗系统运行及微生物分布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和城乡建设速度的提高,日常生活中所需消耗的水资源量逐步增加。于此同时,生活和生产过程当中排放的废水也在增多,其中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占据很大比例。对于当前城市污水处理方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是土地处理法,其中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钟佐燊等提出的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被多次的实际工程应用证实是一种有效简便,可行性好的处理工艺方法。但同时CRI系统也具有易堵塞和对高氨氮生活污水处理效果不佳的缺点。针对以上的这些缺点,本文着重研究在传统人工快渗工艺基础上提出的三级串联式人工快渗系统的运行,及用其处理以高氨氮为特点的学生生活污水,观察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对高氨氮污水的处理效果,及分析其体系内部微生物种群数量分布的变化规律,力求从微观角度解释这种新式的三级串联式设计为传统人工快渗系统带来的改进。实验结果证明改进后的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对COD、氨氮、TN去除率分别是76.95%,94.47%和47.38%。较传统人工快渗系统分别提高了3.14%, 4.47%和20.7%,对TN的去除提升效果最明显。最终出水污染物浓度除了TN外,其他均能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微生物分布分析的结果表明,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由于采用了新式的复氧方式,每一级子系统近表层位置好养细菌总数都大于传统人工快渗处理系统,使得硝化作用更加完全,对氨氮的去除率上升,并为反硝化作用的进行提供前提条件。并且第三级子系统通过提高水位设置饱水带控制DO浓度,使反硝化细菌数目明显增加,加强了反硝化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菌种的复杂性为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创造条件,而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并有助于TN的去除,最终使得TN的去除率相比传统人工快渗系统有了很大的提高。

刘家宝[2](2006)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简称CRI系统)是在对各种类型土地处理系统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普遍存在的水力负荷低、单位面积处理能力小等问题提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和人工构造湿地系统,并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CRI系统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工程效果分析等方面急待加强。本研究通过中试实验再到实际工程,系统的分析了已建立CRI系统的运行效果、系统内微生物分布规律、前处理系统等,优化设计了快渗池结构以及填料组成。深圳市已建成人工快渗系统运行正常稳定,出水水质良好,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在出水水质指标中,COD、BOD、SS、NH4-N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中的A标准,并且长期运行水质仍然能够得到保证,但是TN、TP不能达到标准。各微生物类群广泛地分布于快渗池中,但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好氧细菌在数量上比放线菌、真菌、厌氧细菌多出2个数量级。在空间分布上,各类微生物都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数量逐渐减少的规律,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析系统表层微生物数量与水质净化效果的关系发现:好氧菌数量与COD、BOD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极显着,有机物的净化主要依靠好氧菌的分解作用。硝化菌、亚硝化菌的数量对NH4-N的去除贡献极显着,与TN去除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系统反硝化反应不充分,使相关性不是很显着。反硝化菌的数量与TN去除率相关性显着。快渗池运行中,淹水期要小于落干期,因此属于厌氧菌的反硝化菌不利于在快渗池运行中发挥作用,使得系统出水硝态氮含量偏高,总氮的处理效果不理想。在快渗池底部增设了饱水层,处于长期淹水状态的厌氧条件为反硝化菌提供了发育的环境,在饱水层内,反硝化菌将硝态氮还原为气态氮,硝氮和总氮的浓度都相应降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有所提高。工程实验表明,在滤料内均匀混入一定比例的铁屑以及木炭,利用木炭的强吸附作用以及铁屑的微电解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对总磷的处理效果。库坑现场实验表明,复合滤料对总磷的处理效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工快渗前处理工艺对整个系统正常、稳定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进入快渗池的污染物浓度,提高系统的水力负荷,减小系统的占地面积,防止快渗池堵塞现象的发生。通过技术比较,混凝沉淀工艺作为人工快渗系统的前处理方式在技术搭配上是十分理想的。不仅可以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状污染物质,还可以通过化学作用去除污水中的磷,弥补了快渗池总磷除磷率低下的不足。尽管CRI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近年来刚刚产生的一种新技术,目前还处于技术完善阶段。冬季运行、氮磷有效去除、针对高浓度废水处理时复氧问题等还需要得到很好的解决。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CRI系统研究,不断完善该技术,改善出水水质,并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为进一步实验污水资源化、节约水资源做出贡献。

唐晓斌[3](2004)在《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工艺调试及运行》文中指出概述了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工程概况和工艺概况,重点介绍了工程调试及试运行情况,最后结合实际对SBR工艺特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莫凤鸾[4](2004)在《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本研究结合工程实践石岩人工湿地和甘坑人工湿地进行探索研究,内容包括前处理、不同填料、不同植物、不同深度、回流系统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工程效益分析,并就如何管理维护中、大型规模垂直流人工湿地提出了有意义的见解。研究结果表明: (1) 人工湿地的预处理系统非常必要,水解酸化池内置有弹性立体填料的系统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ODcr去除率范围:30%~53.5%;BOD5去除率范围:32.5%~66%,为后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提供可靠稳定的水质。 (2) 影响整个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前处理效果、水力负荷、填料、填枓深度、植物生长状况等。 (3) 采用四种新型湿地填料效果均比一般采用的砂砾级配填料效果好。不同新型填料对CODcr和BOD5的去除差异不大,但对PO4-P、NH3-N的去除差异较明显。对污染物的整体去除效果规律:微生物填料>铁-碳填料>石灰石填料>活性生物钙填料。因此针对不同处理对象特征选用不同的填料。 (4) 芦苇和风车草去除污染物效果都较好。再力花和象草对CODcr和BOD5及PO4-P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NH3-N的去除很差,去除率分别为14.3%,23.7%。因此应针对不同的处理对象特征选用不同的植物。 (5) 对湿地池三处不同深度出水的水质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污染物在不同深度的去除情况变化规律为:PO4-P、NH3-N:75cm>60cm>45cm;CODcr、BOD5:60cm>75cm>45cm。 (6) 系统回流处理效果较好,CODcr的去除从一次处理出水浓度61.6mg/L降至34mg/L;BOD5的去除从一次处理出水浓度26.2mg/L降至8mg/L;PO4-P的去除从一次处理出水浓度3.91mg/L降至1.06mg/L;NH3-N的去除从一次处理出水浓度26.7mg/L降至18mg/L。 (7) 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投资成本低、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和景观效果好等优点。 本研究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处理规模、工艺组合及新型填料的选用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突破,为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实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工艺调试及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工艺调试及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三级人工快渗系统运行及微生物分布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1.2 高氨氮浓度污水常见处理问题
        1.2.1 高氨氮浓度污水的划分与危害
        1.2.2 高氨氮污水常用处理技术及存在问题
        1.2.3 CRI 处理系统的提出和发展
        1.2.4 三级串联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提出
2、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研究
    2.1 实验污水性质
    2.2 工艺流程及试验装置
        2.2.1 实验装置
        2.2.2 运行参数设计
        2.2.3 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最佳水力负荷的确定
        2.2.4 实验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2.3 实验运行与结果
        2.3.1 传统人工快渗系统(1#柱)实验运行与结果
        2.3.2 三级串联人工快渗系统(2#柱)实验运行与结果
        2.3.3 污染物去除结果分析与讨论
3 关于CRI 系统堵塞状况的研究
    3.1 CRI 系统运行堵塞状况的描述
    3.2 关于堵塞问题的讨论
4. 微生物分布特性及其与体系中污染物去除的拟合讨论
    4.1 微生物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4.1.1 微生物试验的样品采集
        4.1.2 待测各项微生物指标的详细测定方法
    4.2 关于系统DO 值测定的分析
    4.3 CRI 系统中菌种分布指标测定结果
        4.3.1 1#柱和2#柱中菌种分布数量表
        4.3.2 人工快渗系统中菌种分布分析
    4.4 关于结果和污染物去除过程的拟合和讨论
        4.4.1 COD 的去除
        4.4.2 氨氮的去除
        4.4.3 TN 的去除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土地处理系统
        1.2.1 土地处理系统工艺类型及其特点
        1.2.2 土地处理系统的优缺点
    1.3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现状
        1.3.1 人工快渗系统的基本特征
        1.3.2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工程实践及处理效果
        1.3.3 人工快速渗滤设计和运行参数研究
    1.4 研究出发点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CRI 系统实用工程运行效果综合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工艺流程
        2.1.2 工程设计
    2.2 工程运行与水质净化效果
        2.2.1 工程运行情况
        2.2.2 工程监测结果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预处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
        2.3.2 主反应单元―快渗池对污染物的去除
    2.4 污染物进水浓度的影响
    2.5 人工快渗系统综合处理效果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人工快速渗滤池微生物特征及其活性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采样方法
        3.1.2 培养基与试剂制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渗池介质各类微生物空间分布
        3.2.2 基质酶活性测定
        3.2.3 硝化—反硝化作用和呼吸作用
    3.3 结果讨论
        3.3.1 系统表层微生物数量与水质净化效果的关系
        3.3.2 微生物数量与滤层厚度之间的关系
        3.3.3 微生物体积的估算
        3.3.4 微生物重量的估算
        3.3.5 微生物生长与有机质去除
    3.4 小结
第四章 CRI 系统污染物去除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4.1 CRI 系统污染物去除规律及其机理的中试研究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的运行和管理
        4.1.3 试验监测项目
        4.1.4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 现场试验系统的污染物的去除规律及其机理
        4.2.1 现场试验系统不同深度COD 的去除规律及主要机理
        4.2.2 现场试验系统不同深度氮类污染物的去除规律及主要机理
        4.2.3 现场试验系统不同深度SS 的去除规律及主要机理
        4.2.4 现场试验系统不同深度磷的去除规律及主要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RI 系统前处理技术研究
    5.1 砂滤
        5.1.1 中试试验
        5.1.2 工程应用情况
    5.2 混凝沉淀工艺
        5.2.1 小试实验
        5.2.2 现场实验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部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发展与处理机理综述
    1 前言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概述
        2.1 人工湿地的概念
        2.2 人工湿地的类型及各自的优缺点
        2.3 人工湿地的组成及其主要部分的功能
        2.3.1 水生植物
        2.3.2 微生物
        2.3.3 基质
    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3.1 湿地废水处理技术历史沿革
        3.2 国外湿地技术应用现状
        3.3 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4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
        4.1 污水净化原理
        4.2 污染物去除途径
        4.2.1 SS去除路径
        4.2.2 BOD、COD的去除路径
        4.2.3 氮的去除路径
        4.2.4 磷的去除路径
    5 人工湿地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5.1 人工湿地研究方向
        5.2 人工湿地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 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实践研究
    1 垂直流人工湿地工程的设计与运行效果
        1.1 甘坑人工湿地
        1.1.1 概述
        1.1.2 工艺流程和平面布置图
        1.1.3 本工程所选用湿地植物特点
        1.1.4 本工程所使用湿地填料特点
        1.2 石岩人工湿地
        1.2.1 概述
        1.2.2 工艺流程图和平面布置图
        1.2.3 本工程所选湿地植物和填料特点
        1.3 水质分析方法
        1.3.1 监测指标
        1.3.2 监测方法和仪器
        1.4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净化效果与分析
        1.4.1 前处理效果与分析
        1.4.2 接触水解酸化池与兼性塘处理比较
        1.5 湿地系统处理效果与分析
        1.5.1 石岩湿地系统处理效果与分析
        1.5.2 甘坑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净化效果与分析
        1.6 石岩人工湿地处理效果与甘坑人工湿地处理效果比较
    2 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特征研究
        2.1 湿地植物生长状况
        2.1.1 植物生长状况
        2.1.2 植物根系生长状况
        2.2 不同植物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填料对水质净化效果对比分析
        2.4 不同填料高度出水水质情况与分析
        2.5 湿地回流处理效果
        2.6 人工湿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2.7 效益分析
        2.7.1 经济效益
        2.7.2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研究结论
        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工艺调试及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级人工快渗系统运行及微生物分布特性分析[D]. 谢宇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2]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D]. 刘家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3]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工艺调试及运行[J]. 唐晓斌. 广州建筑, 2004(06)
  • [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实践研究[D]. 莫凤鸾. 中南林学院, 2004(04)

标签:;  ;  ;  ;  ;  

深圳市宝安区观澜污水处理厂SBR法调试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