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弹性管理的几点看法

关于实施弹性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实施柔性化管理之略见(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延[1](2021)在《汽车行业精益化供应链构建与分析(上)》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行业供应链体系涵盖零件加工、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制造、物流运输以及将产品交付给用户的全过程。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谋求更大发展空间,需要打造精益化供应链体系,本文按照供应链的阶段属性,将汽车供应链划分为生产链和营销链两部分,并围绕各自特点对其精益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

姬溪曦[2](2021)在《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社会各界都开始重新审视“工匠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使我国在培养工匠型人才方面有了更清晰的理论借鉴和价值判断,对弘扬“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战略转型时期,发扬“工匠精神”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指引。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动力变革的强大人力资源支持。因此,在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发力之际,通过对H省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试图找出有利于中职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选取了H省10所中职学校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内容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具体研究了三方面内容。第一个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主要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行为和职业追求五个维度展开;第二个方面论述了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动机归因理论;第三个方面剖析了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目标、课程、教学、师资、评价和工匠文化等因素;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包括调查设计及实施和调查结果分析两部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将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因素从微观到宏观分为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国家因素;第四部分为对策研究,结合调查分析,并在对比德日“工匠精神”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改进H省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对策。基于第三部分的影响因素分析此部分也从个体、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在个体层面上关注学生心理建设和职业规划方面;在学校层面上从培养目标、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教学评价和文化建设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国家层面上主要从国家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福利保障、政策倾斜、文化氛围等方面为切入点,整体上从不同角度为优化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对策与建议。

贾银宝[3](2019)在《B公司汽车装焊车间用胶量精益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代,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工业革命,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无论是在生物工程、新材料和移动互联网,还是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都有着非常突出的创新。制造业正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进行快速融合,不断涌现出新的经营模式,包括供应链精准管理、网络协同创新还有个性化定制等。总体来看,精益管理理论在国外得到较好的研究,其成熟程度也相对于国内来说更高。特别是很多学者结合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益管理应用的探索,从而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现代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重点都集中在对零件、人工的成本控制上,往往会忽略辅料成本的重要性。本课题以B公司为例,就其汽车装焊车间的涂胶量进行精益规划研究。B公司在白车身制造过程中大量应用涂胶技术,而且在涂胶规划及管理方面控制得不严。目前该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已经开启了后百万时代,涂胶粗放管理导致的辅料浪费问题越发突出,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为了避免浪费,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合理准确的胶辅料定额规划是进行精益生产的基础。如果胶辅料规划用量太少,最严重的情况是可能会导致相应车型停产,大大影响公司的产能。相反,如果胶辅料规划用量过多,会产生大量库存,从而占用公司大量预算,与精益生产和管理的理念相悖。同时,胶的保质期一般在3到6个月,进口胶的物流周期最短也需要45天;所以无法及时消耗的库存胶将会有很大的报废风险。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胶辅料定额对公司精益生产和管理非常重要。本文将主要从B公司装焊车间用胶量的需求定额管理。以实际调研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统计分析来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合理的解决之法。对装焊用胶量进行合理优化,达到公司制定的单车用胶成本降低7%的目标。制定装焊车间辅料定额规划流程,对后续车型装焊用胶量的规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B企业装焊车间的装焊用胶为辅料研究对象,预期从辅料精益规划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车间辅料耗损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从辅料规划中的用量分析方面出发,通过调研、统计计算和实际管理改善来实现目标。用量定额方面,首先通过分析现状对占据车间辅料成本最大辅料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统计,逐步实验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对其进行用量优化。完成装焊胶用量定额制定的流程优化,对其未来用量进行合理规划和降本增效。本文对生产工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胶料消耗组成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文中主要还是对B公司在2017年用胶量进行统计分析,说明统计计算的具体流程,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找出各种胶料损耗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在对所提出的建议及方案进行实践之后,分析其产生的效果,对比方案优化前后对B公司的影响,包括生产成本的影响与产品质量的影响。优化方案对B公司的成本及产品质量都有较明显的良性影响,在坚持现有改善方案的同时,继续在生产工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益处,对公司的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基于精益生产的汽车装焊车间用胶量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贯穿于产品开发至批量生产前的各个阶段。在进行工艺的精益规划之前,应掌握精益生产的操作准则,才能对装焊车间用胶量的精益性进行有效的评估。介绍的方法都已在实际的项目中运用,期望随着更多项目的开展,可以积累详实的数据和经验,促进汽车装焊车间用胶量的精益化及标准化发展。

翁洁[4](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互联网经济蔓延渗透至各行各业,制造业企业也在其中。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目前的重点业务——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也不例外。其所在行业面对的市场呈现出产品客户定制化,全产业链在线化,操作运营的智能化以及技术运营生态化的特点,这对C公司的运营提出了各方面的挑战和要求。而目前C公司的组织架构、基础设备、信息系统、运营效率等无法满足市场提出的新要求,出现了业务增长放缓、客户满意度降低的状况。可见C公司基于十年前的传统业务制定的战略和组织定位,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变化的需要,成为制约新业务发展的瓶颈。本文利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思路,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对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据此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了战略矩阵,并借助IFE,EFE矩阵进行定量分析,为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做出了适当的战略选择。再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思维、新工具,为C公司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确定适应目前发展状况的总体战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目前需要推行WO战略,鼓励创新,利用先进的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对商业模式、资源利用、供应链运营进行优化,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对自身运营效率、管理效率进行改善与提高,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持续高速的发展。本文还从改进商业模式、优化组织改革、引进先进信息系统、储备高技术人才、加强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孙小萌[5](2014)在《SG公司库存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库存管理对企业治理来讲举足轻重,库存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营运资本周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公司的运营系统会产生重大作用。随着新兴管理工具的不断涌现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库存管理有了更多的内容和重要含义,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都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系统科学的发展让库存管理研究不能单单从某一片面的视角去研究,从整个公司的运营管理系统去研究库存管理逐渐成为热点。加强库存管理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服务价值,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且可以间接提升企业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当前形势下的基于供应链系统的库存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与深化,为解决企业库存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和手段。研究电站锅炉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就是要把整个企业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把内外部供应链系统整合在一起进行剖析研究,进而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最优库存解决方案,从而在提升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寻找整个企业运营系统的最优库存管理方案。本论文本文首先针对SG公司的库存管理的现实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基于企业现有库存管理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库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基于整个公司最优库存决策考虑提出了SG公司库存管理的解决方案,对于电站锅炉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改进具有十分巨大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孔春辉[6](2012)在《以师为本 ——国立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围绕大学管理问题而进行的一番历史探索。当前,大学的教师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管理理念、机制、制度、方法到教师评价、组织文化均受到人们的质疑。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缘于大学对如何才能切实履行自身职能缺乏清醒的认识。传承文化和创新学术是大学的本职,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教师的本务,大学本职的实现以大学教师务本为前提。大学的基本职能提醒我们,要走出当前大学教师管理的困境,大学应当在树立师本理念的基础上实施师本管理,即一方面认识到教师为大学立足和发展的根本,一方面依靠教师办学,确保教师在大学事务中的管理主体地位,同时创造条件协助教师发展,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大学的发展。笔者认为,以教师为本处理大学和教师的关系并不妨碍以学生为本处理大学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妨碍以学生为本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民国时期的大学管理留给我们的历史美感与当前大学管理不尽人意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因而以民国时期的重要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简称国师)为对象展开研究,以期从国师的师本理念和管理实践中析出师本管理的大致形态,为今日的大学管理提供借鉴。国立师范学院于1938年创办于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她是在抗战建国的洪流激荡教育领域,国民政府深刻认识到各级学校的教师肩荷甚巨,非经人格的、科学的、专门的训练不足以任重致远,毅然创立师范学院制度以重振高等师范教育的背景下诞生的。国师办学的环境相当艰苦,既要忍受战云笼罩下的颠沛流离,又要面对削减与通胀下的经济困境,既遭受着国民政府统制政策下的政治文化挤压,又遭遇到社会上部分人对师范教育的歧视,但国师在辗转流徙中弦歌不辍,在经济困境中正常运转、较好地应对了政府的统制政策,增进了师范学院的声誉,办学业绩令人瞩目。国师的办学成就得益于她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教师和大学的关系上,国师的历任院长均认为“教员为学校之命脉”,对大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校长和教师的关系上,他们都认为校长要依靠教师,要与教师和衷共济。为了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历任院长把握和创造了新兴师范学院附载无限希望、掌校者的人格魅力、学院管理层丰富的人脉关系、学院优良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等优势,以聘人以诚、优其待遇、瞄准机会、群策群力、慰留不止等策略克服和扭转学院在延聘教师方面的劣势,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地延揽良师。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多途发挥教师的力量,并努力从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和乐氛围、添置图书资料、维持出版工作、鼓励学术交流、改善教师待遇、审查与聘任相结合确定教师资格等方面助推教师发展。国师实施师本管理,教师们既表现出基于文化抗战使命的精神自觉,又体现出基于传统师道认同的品学自律,既做到了学科规约过程中的教学自主,又通过良善的院务决策机制实现了行政民主。教师们的抗战意识随着国难的加深而日益浓烈,他们将自身视为文化战士,将文化视为抗日救国的重要防线,试图通过教学来构筑文化长城,在此精神旨归之下,他们的学行表现出相当的使命感和表率性。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建国可以且必须通过教育移人来实现,他们对中国传统师道怀有高度的认同和积极的追求,为了培养出中等学校的健全师资,他们特别重视恢张中国传统师道,特别重视砥德砺行由己及人。在教学方面,教师们在专业规约程度不高的现状下顺势而为,在课程设置上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在课程标准及教材配置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上能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而各行其是。在学院管理方面,教师们借助学院扁平的组织结构和开诚布公的决策过程,和院长民主协商院务,协力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总之,由教师主导、从教师出发、以教师为中心是国师院务管理上的鲜明特点。国师因为实施师本管理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首先,教师队伍数量充裕、质量优良。教师与学生人数成合适的比例且各个学科都聚集了相当多的、能形成团队的人数。教师队伍当中资深学者、中年骨干和青年才俊云集,使国师这所年轻的学府骎骎然有与老牌大学并驾齐驱之势。其次,教师们恪守本务,在忠于教学职守的同时淬勉学术研究。教学方面,他们顺应培养健全师资的时代要求,从陶冶学生精神、加强基本科目、充实专门科目、训练专业知能等方面对学生展开了全方位的素质训练;科研方面,他们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研撰不断,做学问不趋附政治和流俗,不盲从前人和权威的观点,不迷信外族和外邦的学说,不受私人感情的羁绊,表现出唯真理是求的、独立的治学节操,同时,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他们在研究上体现出强烈的致用意识,或直接为抗战输送军事理论和斗争方略,或为战时教育出谋划策,或推动国家法制理论建设,或深入一线研究国民经济,或以各种作品响应抗战建国之国策。其三,由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学院的办学规模迂回扩展,教学成绩出类拔萃,研究成果享誉学林,创造了不辱使命的办学业绩。借鉴历史是为了走向理想。国师的办学历史有力地说明了大学应当树立起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应当创造条件实施师本管理。国师的成功告诉我们,要实现师本管理,校长的卓见和诚意是前提,教师的觉悟和水平是基础,机制的良善是保障。国师的不足告诉我们,教育的独立和大学的自治是实现师本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总结国师可供借鉴的经验,反思其尚待克服的不足,今日的大学应在寻求自治的基础上,从切实履行基本职能出发确立师本理念,大学管理者应拿出十足的诚意实践师本管理,以真正造福于教育。

李雅云[7](20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通过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研究了政党与司法的关系,论文在第一章首先从政党与司法关系的一般理论展开论述,分析了政党为什么要影响司法、政党与司法的紧密关联是什么,政党影响司法受到那些拘束和局限,政党与司法应当保持怎样的边界和距离。论文还概括了政党影响司法的模式,政党与司法存在什么样的紧张关系。本论文认为,党本身的转型、司法的转型、社会的转型这三个要素影响一个关系——政党与司法的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司法。三个要素不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上,三个要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该变化对于党与司法关系的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论文在第二章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转型与发展,对党领导司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个角度,分析了政党转型使党领导司法在方式方法上所发生的调整和变革。政党制度和党的建设的发展,对于党领导司法的历史演变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司法权地位的升降和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对司法的态度和对司法的认识,司法权的角色定位实际上是由执政党决定的。不同的国家带来不同的政党制度。不同国家的政党制度,决定了政党与司法的互动模式大不一样,各国政党与司法的关系有巨大差异。即使是一国中的同一政党,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目标不同,导致党与司法的关系也发生不同变化。本论文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党的地位和处于执政党的地位时,对待司法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哪些不一样的变化。论文在第三章主要论述司法的改革和转型对党领导司法方式的变革提出了那些需求。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司法体制发生了怎样的改革?司法在功能上发生了怎样的转型?司法权在国家权力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权重和所承担的职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我国的司法制度本身也在进行改革、转型和发展,这也影响了党领导司法发生嬗变。本文提出执政党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不断强化司法的职能,依法规范人大和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的影响方式。本论文有两条平行的主线:一是政党与司法的关系以及这个关系发生的变化。具体到我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二是影响这一嬗变的因素是什么,该因素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社会转型是引起政党转型和司法转型的主要因素,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对于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发生巨大影响。党如何领导司法,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中国的社会状态决定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和司法机关都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都面临要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挑战。本论文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不会放弃对司法的领导,即“党领导司法”不会发生实质上的改变。这既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缘由和在司法方面的理论认识决定的。但是从历史上看,党领导司法的方式方法的确发生了许多变革,今后更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于叶青,李丽君[8](2010)在《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柔性化研究——学习理论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培训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比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对于那些以知识型员工为核心的企业,柔性的员工培训管理更具有实际价值。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培训现状存在着培训目标不长远、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效果不明显等诸多弊病,因此,对企业培训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将认知指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目标设置理论、需求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这些与员工培训紧密相关的学习理论运用于现代企业培训中,旨在寻求企业培训的最佳途径并形成一套柔性的培训体系,使员工培训成为企业获得长足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于叶青[9](2010)在《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培训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运行的快速变化与发展,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由此,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柔性管理理念不断进行探索和应用。“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管理”而言的,实行“柔性管理”的企业讲求管理软化,重点突出“人本管理”的思想,给员工以深层的人文关怀,从而实现和谐管理的目的。它代表了未来企业管理的潮流和方向。同时,柔性管理并不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份,而是对传统管理方式强硬、重物轻人、手段单一、缺乏弹性的辩证否定,是在保持适度刚性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管理的柔性,使企业管理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更灵活,更有效。企业柔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型员工,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学习,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很快学会原本不会的东西,培训这样的员工要求员工培训更具柔性。本文以学习型组织模式和企业大学模式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充分阐述。文章首先对培训理论的发展进程进行论述,从而引出现代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学习型组织和企业大学这两种先进的培训模式。然后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总结现今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将我国企业的培训现状与企业大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改善我国企业培训的启示。最后在分析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柔性培训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从构建柔性培训系统、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联系、塑造学习型组织和营造企业的学习文化这四个方面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培训体系。本文的研究旨在规范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并将柔性管理理念在企业培训中发扬光大,使企业培训更具人性化。

董平,孔昭君[10](2009)在《从经典动员模式到敏捷动员模式》文中指出国民经济动员事业的发展,促使它从经典动员模式走向敏捷动员模式。文章分析了经典动员模式的局限性,阐述了敏捷动员的体系结构、敏捷动员的运行机制、敏捷动员的驱动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敏捷动员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最后讨论了敏捷动员的实现方式。

二、实施柔性化管理之略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柔性化管理之略见(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行业精益化供应链构建与分析(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益化供应链
    1. 精益生产链
    2. 精益营销链
二、生产链的精益策略
    1. 生产计划锁定
    2. 平准化生产
    3. 生产计划兑现率
    4. 准时化
    5. 标准化
    6. 合理的物流模式
    7. 自働化
    8. 信息系统(数据化)
三、营销链的精益策略

(2)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一、“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动机归因理论
    第三节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要素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
        四、师资队伍
        五、评价体系
        六、工匠文化
第三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调查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和访谈设计
        四、调查过程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二、教师结构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四、课程体系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六、工匠文化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七、校企合作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第四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个体因素
        一、学生的求学目的与中职学校的育人目标存在偏差
        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高导致对自身发展缺乏信心
        三、学生只为学历的功利心导致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第二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学校因素
        一、中职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二、中职学校实训课程欠缺,产学结合落实不到位
        三、中职学校教学方式单一,不能真正实现学徒制教学
        四、中职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结构仍需优化
        五、中职学校评价体系不科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六、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热情
    第三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国家因素
        一、我国培养“工匠精神”的制度环境不完善
        二、社会对工匠型人才的定位存在偏差
        三、经济发展制约“工匠精神”的养成
第五章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一、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二、日本“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第二节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职业环境,打造工匠文化
        二、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三、深化“产学合作”机制,促进工学融合
第六章 改进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第一节 个体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
        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第二节 学校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找准定位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以传授应用型知识为核心,重整课程体系
        四、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产学结合的教育优势
        五、制定严格的教学评价标准,发挥教学评价的督促作用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培养“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第三节 国家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加大国家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
        二、借鉴德国的制度保障体制,提高技工人才的福利待遇
        三、拓宽技能等级认证渠道,制定科学的奖励机制
        四、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树立大国工匠典范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3)B公司汽车装焊车间用胶量精益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精益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介绍
    2.1 精益规划相关概念介绍
    2.2 流程优化、流程再造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B公司简介及汽车装焊车间用胶现状
    3.1 B公司简介
        3.1.1 B公司概况
        3.1.2 公司发展现状
    3.2 B公司汽车装焊车间用胶现状
        3.2.1 B公司装焊涂胶方式介绍
        3.2.2 B公司装焊用胶的种类和作用
        3.2.3 B公司涂胶量对车身质量的影响
    3.3 装焊用胶的消耗组成介绍及目前定额方式
        3.3.1 工艺用量
        3.3.2 剩余胶量
        3.3.3 排胶量
        3.3.4 冲胶量
        3.3.5 差异值
    3.4 B公司胶用量定额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焊涂胶量的定额统计分析
    4.1 装焊用胶量的统计分析
        4.1.1 装焊用胶量计算统计流程
        4.1.2 装焊用胶量计算统计结果及分析
    4.2 装焊涂胶设备对用胶量的影响分析
        4.2.1 手工涂胶设备参数用胶损耗的分析
        4.2.2 自动涂胶设备参数用胶损耗的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B公司流程优化及方案实施
    5.1 B公司汽车装焊车间用胶量优化
        5.1.1 B公司对涂胶设备参数进行固化
        5.1.2 对手工涂胶员工动作过程改善
        5.1.3 装焊用胶进行管理
        5.1.4 减胶优化
    5.2 B公司汽车装焊车间生产管理规划
    5.3 B公司汽车装焊车间仓储管理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B公司装焊用胶量精益化效果分析
    6.1 B公司精益化方案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6.1.1 用胶量优化对后续工序质量问题的影响
        6.1.2 用胶量优化后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6.2 B公司装焊用胶量优化实施效果分析
    6.3 汽车装焊车间用胶量精益规划综合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5.2 国外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6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的概念
        2.1.2 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概念
    2.2 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
        2.2.1 战略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2.2.2 战略管理理论的学派
        2.2.3 战略管理的层次
        2.2.4 战略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帮助
    2.3 战略管理的模型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2.3.1 PEST分析模型
        2.3.2 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
        2.3.3 SWOT分析模型
        2.3.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模型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的发展现状
    3.1 C公司的概况介绍
        3.1.1 C公司简介
        3.1.2 C公司业务结构及组织构架
        3.1.3 C公司重点业务从乙酰基化学品转向高性能工程塑料
    3.2 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面临经营环境的巨大变革
        3.2.1 面向客户定制的柔性化
        3.2.2 全产业链在线化与数据化
        3.2.3 操作运营的智能化
        3.2.4 技术运营生态化
    3.3 互联网+时代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面临的经营困难
        3.3.1 来自需求的挑战
        3.3.2 来自自身的危机
        3.3.3 客户满意度亟待提升
        3.3.4 小结
第四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内部资源分析
    4.1 人力资源分析
    4.2 生产能力分析
    4.3 服务能力分析
    4.4 技术和研发能力分析
    4.5 财务能力分析
第五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5.1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5.1.1 政治环境的影响分析
        5.1.2 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5.1.3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5.1.4 技术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5.1.5 小结
    5.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5.2.1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5.2.2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5.2.3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5.2.4 来自行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5.2.5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5.2.6 小结
第六章 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的总体发展战略
    6.1 C公司的愿景及战略目标
        6.1.1 C公司的愿景
        6.1.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战略目标
    6.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6.2.1 SWOT因素分析
        6.2.2 SWOT矩阵的建立
        6.2.3 基于IFE和 EFE的战略选择
    6.3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战略的分解
        6.3.1 在产品方面,鼓励创新,走差异化路线
        6.3.2 在市场方面,把握时代机遇,挺进新兴市场
        6.3.3 在服务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6.3.4 在运营方面,建立面向客户的灵活响应机制
        6.3.5 在系统支持方面,引进先进工具,提高管理效率。
第七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7.1 强化市场战略,优化商业模式
    7.2 优化组织改革,提供灵活服务
    7.3 引进先进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7.4 鼓励科技创新,储备高技术人才
    7.5 加强企业文化,增强质量意识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SG公司库存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库存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库存的定义及其主要作用
    2.2 库存形成的原因
    2.3 库存管理相关理论
    2.4 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
        2.4.1 供应链的定义与目标
        2.4.2 以供应链价值增值为目的的库存管理
    2.5 相关的库存控制的基本方法
        2.5.1 供应商管理库存
        2.5.2 联合库存管理
        2.5.3 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
        2.5.4 协同计划预测调整系统
第3章 SG公司库存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SG公司情况介绍
        3.1.1 SG公司简介
        3.1.2 SG公司内部运营管理流程
        3.1.3 SG公司总体库存情况
    3.2 目前SG公司库存管理的措施
    3.3 SG公司库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SG公司库存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3.3.2 对供应商管理不力
        3.3.3 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
        3.3.4 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较大
        3.3.5 运营计划管理不统一,执行准度有限
第4章 SG公司库存的改善和控制策略
    4.1 建立高效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组织构架
        4.1.1 建立柔性化的库存管理组织构架
        4.1.2 SG公司针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柔性化组织机构
        4.1.3 建立SG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柔性化组织的工作重点
    4.2 建立统一的运营计划管理体系
    4.3 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
        4.3.1 供应商分类管理
        4.3.2 建立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4.3.3 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或联合管理库存
    4.4 进一步完善零库存管理模式
        4.4.1 零库存需要配合JIT
        4.4.2 重视零库存管理风险,配合安全库存进行风险防范
    4.5 加强信息反馈,提高绩效
        4.5.1 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
        4.5.2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4.6 加强精细化库存管理水平
        4.6.1 生产由顾客拉动,采用拉动式生产替代推动式生产
        4.6.2 消除产业价值链的浪费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6)以师为本 ——国立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既存研究的梳理与判断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国师办学之时空考察
    2.1 抗战建国与国师的创建
    2.2 国师办学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国师之师本理念与管理实践
    3.1 理念:教员为学校之命脉
    3.2 延揽:全力组建一流的教师阵容
    3.3 倚重:多途发挥教师力量
    3.4 关爱:创设平台助推教师发展
第四章 国师师本管理之特点与归因
    4.1 精神引领与文化抗战使命
    4.2 德行自律与师道遗风影响
    4.3 教学自主与专业规约境况
    4.4 行政民主与院务决策机制
第五章 国师师本管理之成就
    5.1 蔚为壮观的教师队伍
    5.2 恪守本务的教师风尚
    5.3 不辱使命的办学业绩
第六章 借鉴历史走向理想
    6.1 值得借鉴的经验
    6.2 仍需反思的不足
    6.3 师本管理之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本论题的意义
    二、本文的分析框架和创新之处
    三、论文的研究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国内关于党领导司法的学术研究综述
    六、国外相关文献的综述
    七、概念界定
第一章 政党与司法的关系
    第一节 政党政治影响司法
        一、司法与政党政治紧密相连
        二、宪法法院或者最高法院的政治功能
        三、政党与司法的边界和距离
    第二节 政党与司法关系的模式
        一、政党间接影响司法模式
        二、政党领导司法的模式
        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宏观领导司法
        四、两种模式之比较研究——以中西方的对比为视角
        五、政党间接影响司法模式之借鉴
    第三节 执政党与司法的张力关系
        一、忽略不计的张力:革命党对司法的领导
        二、张力初露端倪:“双重领导体制”在法律上的废止和实际上的存在
        三、压力替代张力:计划经济时期党对司法的领导
        四、张力的凸显、平衡与控制:转型期党对司法的领导
第二章 执政党转型与党领导司法之变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之缘由
        一、党领导司法之历史原因
        二、党领导司法之基本理论
    第二节 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与党领导司法之变
        一、革命党与执政党领导司法之不同
        二、世界范围内政党执政环境的变化
        三、执政党自身的转型与领导司法
    第三节 稳态社会与非稳态社会党领导司法之变
        一、传统的稳态社会
        二、传统稳态社会党对司法的领导
        三、非稳态社会
        四、非稳态社会党对司法的领导
第三章 司法转型与党领导司法之变
    第一节 社会转型引发司法的转型
        一、司法从与政治运动结合转向正规化、程序化
        二、附属行政型司法转向权力制约型司法
        三、政策实施型司法转向纠纷解决型司法
        四、司法主导的纠纷解决机制转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节 司法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变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司法权的塑造和监督
        二、行政诉讼制度提升我国司法权的地位
        三、党的纪检机构扶助与切分司法权
    第三节 党对司法领导方式之嬗变
        一、党领导司法的组织机构之嬗变
        二、党管司法干部之嬗变
        三、党领导司法的工作方式之嬗变
        四、党领导司法的政治方针之嬗变
结语
    一、中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党领导司法的必然性
    二、党对司法的领导方式遇到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8)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柔性化研究——学习理论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出现的误区
    1.我国企业不重视培训需求分析
    2.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方法单一
    3.培训过程中员工积极性差并且对培训的满意度低
二、企业员工培训中柔性理论的引入
三、基于学习理论的企业柔性培训体系的建立
    (一) 认知指导理论有助于明确人员培训需求
    (二) 自我效能理论有助于端正员工的态度与动机
    (三) 目标设置理论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
    (四) 诸多学习理论在培训实施阶段的运用
        1. 需求理论激发了学习需求并发展了体验式的培训方法
        2. 信息加工理论有助于提高员工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 社会学习理论发展了示范性的培训方法
        4. 成人学习理论遵循了企业员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9)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本文的研究是对企业刚性管理的升华
        1.2.2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成长
        1.2.3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柔性理论研究现状
        1.3.2 企业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研究
        1.3.3 企业柔性培训的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培训的理论基础概述
    2.1 人力资源培训领域的相关理论
        2.1.1 培训理论的产生
        2.1.2 培训理论的发展
        2.1.3 培训研究领域的拓展
    2.2 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2.2.1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框架
        2.2.2 学习型组织与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关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分析
    3.1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调查问卷设计的背景
        3.1.1 企业不重视培训需求分析
        3.1.2 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方法单一
        3.1.3 培训很难调动员工积极性致使很难改善员工绩效
        3.1.4 管理理对企业培训不重视
    3.2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3.3 企业培训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
        3.3.1 多数企业只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
        3.3.2 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3.3.3 大部分企业的培训缺乏激励性
        3.3.4 企业培训需求分析不足
        3.3.5 企业培训方式单一
        3.3.6 多数企业不注重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柔性培训的依据
    4.1 企业柔性培训概念的提出
    4.2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呈现出新的特征
        4.2.1 扁平化和柔性组织的出现
        4.2.2 知识经济:从体力到脑力
        4.2.3 知识的寿命周期缩短
        4.2.4 终身任职能力成为企业的信条
        4.2.5 企业成为教育者
    4.3 知识经济时代对员工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4.3.1 学习能力
        4.3.2 沟通与合作
        4.3.3 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3.4 技术能力
        4.3.5 全球化经营能力
        4.3.6 领导力
        4.3.7 职业生涯自我管理能力
    4.4 国外实施柔性培训的成功经验
        4.4.1 国外企业柔性培训的典范——企业大学
        4.4.2 我国企业大学模式的成功案例——海尔大学
        4.4.3 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的比较分析
        4.4.4 企业大学模式对我国企业培训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培训体系的构建
    5.1 柔性培训的微观理论基础
        5.1.1 认知指导理论有助于明确人员培训需求
        5.1.2 自我效能理论有助于端正员工的态度与动机
        5.1.3 目标设置理论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
        5.1.4 诸多学习理论在培训实施阶段的运用
    5.2 企业柔性培训体系的构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柔性培训体系的实施途径
    6.1 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
        6.1.1 组织分析
        6.1.2 任务分析
        6.1.3 人员分析
    6.2 确立企业柔性培训战略
        6.2.1 内部培训战略
        6.2.2 外部培训战略
        6.2.3 内外结合战略
    6.3 针对受训者的特点设计内部培训战略方案
        6.3.1 新员工培训
        6.3.2 管理者的培训
    6.4 设计企业外部培训战略方案
    6.5 营造柔性培训体系的支持环境
        6.5.1 塑造企业学习型组织
        6.5.2 营造企业的学习文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10)从经典动员模式到敏捷动员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民经济动员
    1. 国民经济动员的实质及内涵
    2. 国民经济动员的状态和经济环境
    3. 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路线选择
    4. 动员产品供给的路径依赖与存在的问题
二、国民经济动员的经典模式及其局限性
    1. 国民经济动员的经典模式
    2. 国民经济动员经典模式的局限性
三、敏捷动员
    1. 敏捷动员的体系结构
    2. 敏捷动员的运行机制
    3. 敏捷动员的驱动机制和管理机制
四、敏捷动员系统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
    1. 动员的情境动因分类
    2. 敏捷动员的核心理念
    3. 敏捷动员的本质特征
五、敏捷动员适用性和实现方式
    1. 敏捷动员的适用性
    2. 敏捷动员的实现方式
六、结语

四、实施柔性化管理之略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行业精益化供应链构建与分析(上)[J]. 杨成延.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21(10)
  • [2]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D]. 姬溪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B公司汽车装焊车间用胶量精益规划研究[D]. 贾银宝.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7)
  • [4]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翁洁. 东南大学, 2019(01)
  • [5]SG公司库存管理研究[D]. 孙小萌.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7)
  • [6]以师为本 ——国立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D]. 孔春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7]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 李雅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8]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柔性化研究——学习理论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J]. 于叶青,李丽君. 未来与发展, 2010(02)
  • [9]企业人力资源柔性培训研究[D]. 于叶青.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3)
  • [10]从经典动员模式到敏捷动员模式[J]. 董平,孔昭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标签:;  ;  ;  ;  ;  

关于实施弹性管理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