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药品市场混乱的宏观策略研究

化解药品市场混乱的宏观策略研究

一、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宏观策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鑫[1](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张丽斯[2](2020)在《清平中药材市场形态演变及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平中药材市场位于广州西关地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集散地型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清平市场现今的市场规模和地位由西关地区悠久的商业活动、成行成市的中药材行业发展而来,具有较明确的发展阶段和特点。随着旧城更新工作对历史脉络愈加重视,政策影响下市中心批发业态的外迁,以及人们对市场空间更高的公共性需求,清平市场将进入下一个转型阶段。本文通过历史梳理、现状调研,分析清平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动因和空间特征,从市场与城市、市场与街区、市场建筑自身出发探讨改造措施,使其适应新时期旧城更新需求,为其他专业市场的改造提供借鉴。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提出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要阐述专业市场的发展和分类,明确清平市场的类型划分,确定研究范围。第二章引入分析方法,对已有的市场建筑研究、理论进行综述。类型形态学是一种从时间维度阅读城市物质空间的研究方法,在国外已有较多讨论,对我国研究城市形态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利用类型形态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市场的演变进行解读。第三章以时间为脉络,系统梳理清平市场发展的各阶段,总结其阶段特征和形成动因,提出市场发展所面临挑战和机遇。第四章着重清平市场物质空间的分析。提炼出各时期中的形态分布特点、典型街道类型和建筑类型,分析各类型的空间特点及优劣。分析其现存物质空间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潜力,为市场改造策略制定提供切入点。第五章为案例借鉴。从城市、社区、建筑三个尺度,分析已有的市场改造的案例,探讨市场如何回应城市需求、处理与社区的关系,并通过形态设计、功能调整等措施视线自我更新,为清平市场的改造提供思路和借鉴。第六章为改造策略研究。以清平市场二期项目为例,明确清平市场现状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改造潜力,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市场改造策略。探讨市场如何回应旧城区历史保护要求,在保持商业活力的同时,为城市创造公共空间,形成新一代清平与城市的对话。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及研究意义,提出不足之处。

李博[3](2020)在《《计数计划》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日本推理小说,一直享誉世界,对于我国读者来说更是倍感亲切。本文以日本着名推理作家黑川博行的早期代表作《计数计划》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研究对象。该作在内容上聚焦社会现实,讲述了一桩颇具讽刺意味的恐吓勒索案件;在语言上使用了大量的日本关西方言、警察隐语、各行各业的行话,以及富有时代特征的流行用语等,是一部特色鲜明的社会派推理小说。鉴于上述原文文本特征,笔者选用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作为本报告的指导理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语言学为基础,主要包含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关联翻译法等内容。其中,本文主要从文本类型及语义、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本次的翻译文本,而交际作用与读者反应的概念则贯穿于始终。笔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发现,在推理小说日译汉过程中广泛存在着,源语、目的语表达习惯、语法结构相异,目的语词义空缺,原文文化意蕴流失等现象。对此笔者从词汇与句子两大层面,主要分析了在警察隐语、标准化的专有名词、地域方言等涉及文化特色内容的翻译中,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具体运用。笔者期望此次翻译实践能够为我国日本推理小说的翻译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张宏旭[4](2019)在《医药市场的生态哲学解析》文中提出医药市场的生态哲学解析首先要对医药市场进行解读。医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医药市场主要是人的医药市场,是人们买药卖药的地方。医药市场有它的自己的构成、本质、特性与存在的目的。医药市场的主体由药品的消费者与销售者组成,作为他们交易买卖的药品就是医药市场的客体,同时药品具有多种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的属性。医药市场自然维度的解析从作为生物个体的人开始。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他们需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这种特殊的属性直接影响着我国医药市场的空间构成。药品作为医药市场的客体是由人们创造的,它们的存在必然要符合人的生物属性需求。医药市场的发展随着朝代的更迭也各有特点,远古时期医药生态系统是自然本身的构成。农业文明下的医药生态系统覆盖了远古时期的医药生态系统。工业文明下的医药生态系统是制药技术的丰功伟绩。现代技术下医药市场有机整体的构成更加多样化。医药市场社会维度的解析涉及医药市场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发展。医药市场的生态平衡发展不仅对整个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也关乎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医药市场中的人、医药企业、医疗组织等相关责任主体在药品安全中的行为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医药市场消费者的生态责任、医药法人与医疗组织的生态责任、医药市场及其监管体系三方面为切入点,解析医药市场的生态平衡,剖析我国医药市场生态发展的病因并提出相应办法予以完善解决,这是从社会维度对医药市场的研究。

蒋继彪[5](2017)在《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文中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关系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纵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中医是我国真正对西方社会和科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对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在大多数国家仍处于补充和替代地位,面临的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壁垒,影响了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影响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及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相关主要内容如下:(1)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分析从已开展的中国际化工作、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以及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中医国际化的实践,从中医教育、中医从业人员、中医科研,以及中医立法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外中医发展概况;总结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的四大特点:①中医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三种主要范式;②中医临床广泛开展,但以针灸临床为主;③中医科研逐步开展,呈现良好发展势头;④中医立法缓慢推进,但前景呈乐观趋势。(2)中医国际化的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的理论分析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生态资源优势,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文化、行政、地理和经济距离。基于意义建构理论,通过对中医药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减少或消除中医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3)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制度距离、管理距离、经济距离,以及地理距离等六个方面,对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东西方医学的文化差异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②中医的核心诊疗方法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③中医疗效的心理信任度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④东道国的卫生制度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⑤东道国的政策支持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⑥中医药规范化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⑦国际中医机构管理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⑧中医诊疗费用对中医国际社会立法产生正向显着影响。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则不显着。(4)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的问题主要涉及标准化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翻译问题、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国际化人才问题等五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外的问题则主要涉及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高、中医的话语权问题,以及针灸的西化问题等六个方面,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5)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基于政府主管部门、中医行业组织和中医机构,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快推动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国外政府间以及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医行业组织需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独特作用,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以及中医国际认证等方面的工作。中医机构则需要发挥其在中医国际化过程中的角色主体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深入开展高水平中医科研合作,以及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等,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的进程。

王志涵[6](2014)在《A医药公司高值医药耗材市场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家刚刚成立的跨国医药公司,A公司致力于将最佳的治疗选择及病患更好的生活质量带到中国。本文聚焦的是其产品线中的一款麻醉剂(气体),处在同类型产品的高端市场,属于高值耗材。因为医药耗材已经成为患者医疗支出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该产品在带给患者更加舒适的手术以及更佳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相关支出,虽然对患者及医疗有所贡献,但无形中也加剧了社会“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不但对于高值耗材市场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中的关于耗材支出环节,也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分析完全基于实际工作,结合MBA的基础理论知识,将分为“绪论”,“宏观分析”,“行业分析”“企业分析”以及“处方链”和“结论”这六部分来,运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层次剖析,使得到的结论有理有据,同时也有着较强的参考及借鉴意义。

尹冬梅[7](2013)在《我国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中医政策的系统分析是中医政策评价的必然要求中医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在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发展中衍生出的问题,中医处于消极、萎缩的状态,乃至走向被异化和边缘化,严重影响了中医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中医的全局发展。八十年代的四次重要会议成为奠定中国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为中医院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保障。至九十年代,中医院实施分级管理制,推进示范中医医院建设,形成了基于标准化管理、目标管理和办院导向调控等科学的中医医院管理模式。2009年,国家出台了《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2012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国2015年的中医院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因此,政策导向成为中医兴衰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中医发展态势的风向标。(二)中医院发展反映中医事业和中医政策发展的现实和轨迹中医院是实施中医发展的执行者,也是中医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试金石,更是中医走向现代化,迈向世界的桥梁。因此,中医院的发展轨迹和政策模式变迁,能深刻折射出中医发展的潮流、变迁、问题和兴衰。它对于建立有效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中医事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健康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三)明确中医院问题的社会环境和根源是政策分析的核心我国近三十年来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及随之演化涌现的医疗问题在中医院也难以规避。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和政策导向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同样在中医院发生发展,也制约中医院的发展。因此,中医院既有综合医院面临的投入不足、“以药养医”的困境,也存在自身发展的障碍与瓶颈。中医院发展中的历史困扰和现实发展过程中的双重压力,成为制约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格局处于困境的重要因素。中医院发展面临比综合医院发展更为复杂的困境。现有有关中医院发展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中医院经济利益和效益、成本投入和收入、国家补贴与收益,中医院和综合医院的规模比较、中医院面临的困境,更多停留于问题的文字描述和现象分析,而对于中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缺乏系统评价和分析。迄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医政策对中医发展的大跨度、多维度和全局性的研究,因而也就难以全面准确的评价中医政策对中医院发展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期望未来能制定出有助于中医良性发展策略和中医院问题化解的高价值政策的将成为一种奢望。因些,需要要对过去三十年的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深入研究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全面分析总结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间题、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它既是中医院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中医政策制定依据和需求。本研究将立足于当前我国中医院生存现状、发展状况,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对我国中医发展相关政策、中医院发展轨迹和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采用文献评阅,系统分析中医院发展中的问题和根源机制;充分利用长周期的调查数据,对中医院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根源机制进行多维度论证和时间趋势分析,为科学的预测问题,防患未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将对我国未来中医院发展政策研制思路和相关政策制定的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内容分析,对于建国以来我国中医事业和中医院的发展环境、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医院政策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进行文献评阅,系统梳理中医事业发展和中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重要性和严重性排序,以确定焦点问题。在此基础上,调查了我国3省(市)13个样本县中的中医院和综合医院在1995-2007年间,在医院规模、运营情况、人力资源、财务状况和设备配置等几大方面的指标情况。对每一指标,从变化趋势(纵向)和中医院/综合医院间比较(横向)两大维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和论证了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最后,结合意向调查、机构调查结果和文献评阅,基于医院补偿作用机制模型,对于焦点问题的确证、严重程度、根源及其作用机制等开展深入分析,明确了中医院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及其根源机制。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我国中医院发展轨迹1、我国中医院发展环境及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医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稳步提高。中医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变化:中医医院人员由“离散化”的个体组成联合门诊诊所,发展为办起不同所有制体制下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医院;中医医院“独大”发展,转变为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所等联合发展;从注重中医医院的规模扩张,发展为注重规模效应的同时更加注重特色效应和功能效应。中医医院的发展历程可分为5个时期:初步创立时期、经受挫折时期、恢复发展时期、科学管理时期和市场竞争时期。2、我国中医院发展的政策变迁本部分以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事件为时间节点,对近30余年各阶段中医院发展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我国中医政策发展经历五个阶段。阶段一(1979-1984年):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阶段二(1985-1991年):扩大医院自主权、定额包干;阶段三(1992-1999年):转换经营机制、适当引进市场机制加快医院发展;阶段四(2000-2008年):“三医”联动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阶段五(2009年至今):新一轮医改推进、加强公立医院改革。3、我国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变迁中医机构由1987年的1806所增至2012年的39305所;床位数由1987年的146491张增至2012年的613582张:中医机构职工数由1987年的220117人增至2012年的818775人。在中医院长足发展的同时,当前宏观政策使得医疗机构为了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追求高新检查,不得不“以药养医”。此时,中医院的劣势即十分明显,而针对中医特色的相关政策则局限于继承发展中医、加强中医队伍建设和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方面,无法解决中医医院运行中面临的经营亏损、政策亏损、发展困难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逐步走向了“西化”的道路。(二)我国中医事业发展及中医院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评阅,对我国中医事业发展和中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界定、罗列和归纳。以不同关键词从多种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库涵盖我国当前卫生事业相关的所有数据库,排除与所界定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获得1982-2013年间共计348篇文献,纳入文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对纳入文献评阅的,分析和归纳出中国中医院发展事业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按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提供的“子模—概念—指标”维度,进行归纳,结合进一步的饱和度分析界定和明确我国中医医院运行中存在的28类主要问题。通过地域、领域和级别层次,对归纳得到的28类划分了不同的等级,并赋予相应权重,提及频率以综合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对28类问题的严重程度按重要性排序。对问题严重和重要程度序位处于优先位次的确定下列问题为焦点问题:1)“中医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2)“尚未制定层次较高、体系完整的中医药法,中医药事业相关政策未能考虑中医特点,有关行业标准需要调整。这两大问题即为造成当下我国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中医院西化”这一重要现象和问题的宏观政策原因和内在根源机制。(三)我国县级中医院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通过整理课题组前期积累的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结合当地同期GDP增长水平,整合分析了1995-2007年间我国县中医院系统在医院规模、人力资源、运营情况、医院财务、仪器设备等方面的系统变化,对我国县中医院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纵向维度)。同时,本研究也对我国县级综合医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与中医院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横向维度),以更进一步完整清楚的界定中医院发展的问题的实质。1、县中医院发展规模全面大幅提升,但与县综合医院相比呈现相对萎缩状态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县中医院规模明显改善,职工人数、院均床位数在80年代至90年代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在1995-2007年的13年间又翻了一番。院均固定资产增加10倍以上,且中医院固定资产的总体规模平均增长速率高于GDP的增长。尽管中医院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额绝对数量不断增加,相对于县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中医院实则表现为相对萎缩的趋势。2、县中医院医院运营状况大幅提升,但提供服务呈现与县综合医院趋于同质化现象反映医院运营状况指标中的院均年诊疗人次,年门诊人次和年住院手术人次等在县中医院逐年递增。其中,院均年诊疗人次增加了一倍,院均年住院手术人次增加3倍多,标志着县中医院的诊疗能力经过长期支持扶持已经改观。西医检查技术在中医院运营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传统中医诊断技术在中医中作用减弱。县中医院也越来越依靠西医诊疗技术,中医西化在基层医院逐渐成为一种趋势。3、县中医院人力资源发展呈现西化倾向县中医院人力资源构成明显改善,实现了中医院人力资源跨越式发展。中医院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66%,表明中医院人员素质大幅提升。然而,无论是医技人员还是领导管理层人员,中医院的总体水平低于同级综合性医院。县级中医院院均中医医技人数逐年递增的同时,其占医院职工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07年仅占县中医院职工数的22.6%,跌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在县中医院的中医医技人员队伍不断萎缩的同时,西医医技人员的队伍却不断扩大,至2007年,西医医技人员所占比例已超过60%。4、县中医院院均年收入增加,药品收入是中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成为中医院重要的补偿机制1995至2007年13年间,县中医院院均年收入由1995年的136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077万元,绝对数量增长近6倍。其中,政府的财政拨款由1995年的724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830万元,但财政拨款占收入比例从1995年的52.9%下降到2007年的32.5%;药品收入则从1995年的38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361万元,上升了近10倍。从2000年起,中医院收入中药品收入所占比例超过财政拨款,达到36.2%,到2007年中医院收入中药品收入所占比例已经占到了整个财务收入的41.6%。5、中医院药品收入中西药收入比例增加,西化趋势明显1995年至2007年间中医院西药占药品收入的比重进一步增加,由1995年的61.3%增加到了2007年的80.1%,增幅接近20%。而以往中医院主要使用的中成药和中草药收入则继续萎缩,由90年代中期的15.8%锐减到2007年的4.1%。中医院依靠自己的传统药物已难以为继。中医药治疗率逐年降低表明中医特色的逐渐丧失。6、中医院仪器配备整体提升,已达同级综合医院水平,但与综合医院重复率高,仪器配备体现西化的倾向1995至2007年间,县级中医院仪器配备迅速大幅改善,院均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从1995年的7.6台猛增至2007年的46.2台,增加了6倍以上。中医院院均万元以上仪器购置台数相对于综合医院购置台数的比例从1995年的76.0%上升到2007年的96.3%,表明县级中医院仪器配备,已经接近和达到同级县综合医院规模,但与同级综合性医院设备重复度高,特别是治疗性设备重复度更高。中医院的治疗性仪器在在使用时间率、每日诊疗人次、每千元投入周诊疗人次上不断提升,表明目前中医院在治疗手段上不断趋同于综合性医院,日益依靠西医的治疗仪器和手段。(四)焦点问题产生根源分析及策略构建1、中医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高度认同中医院发展依赖国家宏观的政策财政投入难以保证时,县级中医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一困境严重制约了中医院的发展,甚至是中医事业的发展。2、“中医院西化倾向”是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实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中医院的“药品消耗以西药为主,中医院盲目购置增强西医诊断能力的医疗器械,中医医技人员对中医院地位持否定态度”等问题,在中医院更为盛行。中医院西化倾向成为中医院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表现突出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受到中医服务的组织者、提供者和消费者各方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同。3、中医院补偿途径是中医院西化倾向的重要作用机制,中医政策未能考虑中医特点是中医院西化倾向的重要宏观政策根源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政府对中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服务定价是不合理的,导致了县级中医院功能运转和人员开支难以维持。县级中医院在与县医院的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使其作为经济实体生存难度更大。对于该问题,各方均有很高的认同率,其中以县级中医院认同率最高,高达93.4%,而卫生行政部门对该问题也有较高的认同率,高达85.2%,且在2000年时相关认同率与90年代相比则有显着增加。在国家财政投入日渐萎缩的状况下,由于中医政策与西医政策的同质化,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一样,转向服务收费补偿途径,中医院寻求西医服务方式,尤其是西医能增收的服务项目。由此,日益加剧了中医院的一种“西化倾向”,对此各方都有较高的认同率,且这种认同率在2000年后更为明显。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政策制定科学化程序、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多维度组合评价法、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和焦点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分析等多种方法,形成了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以及相应对策构建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实际调查结果和多重论证,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2、采用文献内容分析,首次系统分析建国以来中医事业和中医院发展的轨迹,全面梳理和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院发展的政策变迁历程和脉络,为长时期、大尺度把握我国中医事业、中医政策和中医院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3、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评阅、专家咨询、机构调查和意向调查等方法对于我国中医院发展过程的问题进行了界定和论证,经过“理论—调查—理论—调查”反复论证的过程,明确了我国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和作用机制。4、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分析了我国县中医院从1995至2007年间发展情况的时间趋势,并与同时期县级综合医院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中医院发展过程的共性以及特性问题。

宋田[8](2012)在《城市公共卫生组织的变迁及其新单位制特征 ——以S市Y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组织结构和制度特征的变化。改革从农村经营方式变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逐步扩展到农副产品市场和小商品市场,为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初步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并开展了对城市中小工商企业的改制,对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单位体制改革,是以中小工商企业这些经济类单位组织为突破口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用市场化机制改造大型国有企业的同时,也把事业单位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市场机制。医疗体制改革成为卫生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制度背景。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不断调整政策,试图将卫生事业单位发展成为同市场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组织。但是,由于事业单位职能的公共服务的天性与市场化营利机制的纠结,卫生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现代性普惠要求与医疗体制改革市场化经营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进入2000年以后,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受到了质疑,卫生医疗体制的改革进程与卫生事业单位组织的变迁都呈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在以往的单位制研究中,学者们对单位组织的一般特征做以分析,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单位组织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呈现出来的体制特征和结构特征,新单位制理论在新二元社会背景下对不同单位类型的组织做了理论预设。本文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新单位制视角考察城市公共卫生组织的特征,是本文的研究和讨论的重点。本文的研究对象Y医院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既保留了国家的公共职能属性,为民众提供公共医疗服务,又兼具市场性特征。这种市场性特征致使无论是医院自身还是医院中的个体都产生了分化。这种分化是转型时期组织特征发生变化的新单位制特征。本文通过城市公共卫生组织与其他类型单位组织之间的比较,可以探寻出城市公共卫生组织自身具备的特征。在面对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性宗旨受到侵害的问题上,应恢复医疗资源配置在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使公共医疗服务不再是差别性服务,选择性服务,而是具有普惠性的服务。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的关键性基础研究,可能在于医疗卫生组织体系与组织成员关系的再认识,在于专业人员的技术资本与国有公共服务人员身份关系的再认识。

白军锋[9](2010)在《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文中提出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医药产品中的绿色代表—天然药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药产业因而将成为了21世纪全球医药领域的朝阳产业和战略产业。笔者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结合笔者在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多年的工作经历,从而对当前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对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从中发现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主要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中药农业方面(中药资源的分布状况研究滞后、中药材资源品种减少及质量下降、中药材种植养殖资源质量不稳定);中药工业方面(产业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融资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品牌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弱);中药材销售体系尚未形成;中药创新研发环节薄弱;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结构不合理;影响中药产业发展的机制不健全;缺乏中药产业发展综合协调机构;陕南三市药检所基础设施薄弱,检验检测能力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等。最后,针对陕南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环境,从宏观上提出总体策略:政策支撑、信息支撑、技术创新、资本投入、物流支撑;微观上解决热点问题:以GAP认证为方向,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以GMP认证为突破,发展陕南制药工业;建设现代中药材市场及物流体系;加快建立和健全中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药品注册工作,推动中药新药研发;支持陕南三市和宝鸡市药检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测检验能力;做好中药知识产业保护工作;加大人才培养;以“走出去”发展战略为目标,推动我省中药产业的国际国内交流等等。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以期通过分析研究,找出陕南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所遇到问题的症结,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掌握发展方向,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方法,为进一步探索中药产业的深入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董伟,王颖,汤善健,朱道立,林尚立,梁鸿,陈文,傅华,叶奎英,王朝昕,曾雁冰,郭连增,励晓红,李程跃,李松光,崔欣,孙梅,苌凤水,罗力,吕军,郝模[10](2010)在《医院追求高价药巍然成风,降价药品百姓难以见面:以2000-2008年上海市医疗机构青霉素使用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对2000-2008年上海样本医院购药前100位中青霉素类药品销售额、加权价、剂型、规格以及不同价位药品销售情况分析,明确医院恶性补偿机制下,药品降价措施对医院青霉素购药用药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医院青霉素类用药占抗感染类比重、加权价格逐年下降;青霉素类药品剂型规格逐年增多,新剂型规格首年价格最高,此后年份逐渐下降,降到一定程度则退出市场;同剂型同规格的同种药品中,医院偏爱使用高价位药。可见,在恶性循环机制下医院"喜见高价药",药品降价措施效果难以惠及患者。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等问题,必先解决医院恶性循环机制。

二、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宏观策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宏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1.2.6 文献评述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1.3.1 市场失灵理论
        1.3.2 财政相关理论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1.3.5 理论评述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1.4.3 财政支持机制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4.2.3 回归结果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7.6.3 加强人员交流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清平中药材市场形态演变及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市场建筑的转变
        1.1.2 类型形态学的引入及作用
        1.1.3 选取清平中药材市场的原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释义
        1.3.1 专业市场
        1.3.2 形态演变
    1.4 专业市场发展沿革、分类及特点
        1.4.1 专业市场发展沿革
        1.4.2 专业市场分类及特点
    1.5 研究对象、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市场建筑研究综述
        2.1.1 清平中药材市场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市场建筑相关研究
        2.1.3 国外市场建筑相关研究
    2.2 类型形态学研究概述
        2.2.1 国外类型形态学理论缘起及特点
        2.2.2 国内类型形态学引入
        2.2.3 类型形态学理论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平中药材市场发展历史
    3.1 市场前身:形态成型期
        3.1.1 明清以前
        3.1.2 明清时期(1368-1912)
        3.1.3 民国至建国初期(1913-1977)
    3.2 清平1.0:清平农副产品市场(1978-2000)
        3.2.1 自发形成与政策推动
        3.2.2 与需求相适应的丰富业态
    3.3 清平2.0:清平中药材市场(2000-2019)
        3.3.1 管理模式转变
        3.3.2 规划中的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平中药材市场形态演变
    4.1 区位演变
        4.1.1 演变特点
        4.1.2 形成动因
    4.2 街道形态
        4.2.1 清平市场街道分布
        4.2.2 清平市场街道平面演变特点
        4.2.3 近代以来医药街形态类型
        4.2.4 街道剖面尺度
        4.2.5 小结:街道的主角
    4.3 建筑类型
        4.3.1 类型一:组成市场街的建筑单元
        4.3.2 类型二:街市空间
        4.3.3 类型三:多层综合体建筑
        4.3.4 类型四:高层综合体建筑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市场的改造策略
    5.1 规划层面的市场改造策略
        5.1.1 构建市场网络的城市策略
        5.1.2 将市场打造成城市名片
    5.2 社区层面的市场改造策略
        5.2.1 容纳社区活动
        5.2.2 营造街道公共空间
        5.2.3 织补街区肌理
    5.3 建筑层面的市场改造策略
        5.3.1 形态升级:大屋顶策略
        5.3.2 功能升级:复合化
        5.3.3 历史价值的挖掘和再策划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平3.0:清平市场二期改造策略研究
    6.1 现状问题梳理及改造策略框架
        6.1.1 现状梳理
        6.1.2 改造策略框架
    6.2 宏观策略
        6.2.1 基于旧城保护的开发强度数值制定
        6.2.2 区域发展定位
        6.2.3 区域内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
        6.2.4 构建慢行街区
    6.3 中观策略
        6.3.1 渐进式更新:分区分时序建设
        6.3.2 区域统筹:优化市场与交通的相互关系
        6.3.3 文化提升:打造多功能文化社区
    6.4 微观策略
        6.4.1 首层营造城市广场空间
        6.4.2 屋顶空间利用
        6.4.3 建筑立面回应旧城区风貌
        6.4.4 单体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计数计划》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一、引言
二、翻译背景及意义
    (一)翻译背景
    (二)翻译意义
三、作家及文本介绍
    (一)黑川博行简介
    (二)《计数计划》简介
    (三)文本分析
四、翻译过程概述
    (一)译前准备、着手翻译及后期校对
        1.译前准备
        2.着手翻译
        3.后期校对
    (二)翻译难点及解决之道
        1.翻译难点
        2.解决之道
五、翻译理论
    (一)彼得·纽马克简介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简介
    (三)理论选择原因
六、翻译实例分析
    (一)语义翻译理论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词汇翻译
        1.警察隐语处理
        2.意译与解释性翻译
        3.注释性翻译
        4.职称处理
    (二)语义翻译理论与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句子翻译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医药市场的生态哲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医药市场及其相关概念解读
    2.1 医药市场、生态哲学及其相关概念
    2.2 医药市场的主体—人
    2.3 医药市场的客体—药品
第3章 医药市场自然维度的生态解析
    3.1 自然人维度的医药市场解析
    3.2 药品自然维度的医药市场解析
    3.3 医药市场的生态系统发展解析
第4章 医药市场社会维度的生态解析
    4.1 医药市场中消费者的生态责任
    4.2 医药市场中医药法人与医疗组织的社会生态责任
    4.3 医药市场多元化及其监管体系生态解析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际化理论综述
    2.2.2 中医国际化的文献综述与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国家距离理论
    2.3.2 软实力理论
    2.3.3 跨文化传播理论 第三章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3.1 国内中医国际化实践
    3.1.1 已开展的中医国际化工作
    3.1.2 已签署的政府间合作协议
    3.1.3 已出台的中医国际化政策
    3.1.4 已具备的中医国际化基础
3.2 国外中医国际化发展状况
    3.2.1 中医教育
    3.2.2 中医从业人员
    3.2.3 中医立法管理
    3.2.4 中医科研
3.3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医国际化五大资源与国家距离理论分析
4.1 从供给侧分析中医国际化具备的五大资源
    4.1.1 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
    4.1.2 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4.1.3 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4.1.4 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
    4.1.5 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4.2 从需求侧分析中医国际化面临的四大距离
    4.2.1 文化距离
    4.2.2 行政距离
    4.2.3 经济距离
    4.2.4 地理距离
4.3 意义建构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3.1 意义建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4.3.2 意义建构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3.2.1 创造性转化的涵义
    
4.3.2.2 中医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医国际化国家距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5.1.1 理论基础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1 调查问卷设计前的专家访谈
    5.2.2 调查问卷的设计指导思想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的测量量表
5.3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5.3.1 调查问卷的收集
    5.3.2 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5.3.3 研究变量体系的说明
5.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潜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5.5.2 回归分析
5.6 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国际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1 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1.1 标准化问题
    6.1.2 知识产权问题
    6.1.3 翻译问题
    6.1.4 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6.1.5 国际化人才问题
6.2 国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1 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尚未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
    6.2.2 中医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拓展
    6.2.3 国外中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6.2.4 国外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能力有待提升
    6.2.5 中医的话语权问题
    6.2.6 针灸的西化问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快推进中医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7.1 基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策略
    7.1.1 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不同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
    7.1.2 加强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际环境
7.2 基于中医行业组织的中观策略
    7.2.1 夯实国内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
    7.2.2 建立中医国际认证中心,加强对国外中医机构的标准化管理
    7.2.3 发挥中医行业组织在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7.3 基于中医机构的微观策略
    7.3.1 发挥中医临床疗效优势,提高国外民众的心理认同
    7.3.2 以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为抓手,建设好海外中医药中心
    7.3.3 大力开展中医国际教育,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
    7.3.4 深入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揭示中医科学内涵
    7.3.5 推动中医跨文化传播,提高国外民众的文化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国际化典型案例分析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A医药公司高值医药耗材市场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问题陈述
    1.2 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案
    1.3 论文重点说明
第2章 宏观背景介绍及分析
    2.1 宏观背景介绍
        2.1.1 Political Factor政治因素
        2.1.2 Economic Factor经济因素
        2.1.3 Society社会因素
        2.1.4 Technological Factor技术因素
        2.1.5 Environmental Factor环境因素
        2.1.6 Law法律因素
    2.2 宏观背景分析
        2.2.1 SWOT汇总宏观背景分析
        2.2.2 SWOT制定宏观战略
第3章 麻醉行业及产品介绍及分析
    3.1 麻醉行业概况介绍
        3.1.1 麻醉药品监管及基本分类
        3.1.2 麻醉方法分类及其市场规模
    3.2 高值麻醉药品供应链分析
    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竞争
    3.4 产品特性及FAB分析
    3.5 SWOT制定策略
第4章 企业内部介绍及分析
    4.1 企业成立概况
    4.2 企业产品分析
    4.3 企业架构分析
    4.4 企业SWOT分析
    4.5 宏观、行业、企业SWOT分析汇总策略
第5章 产品处方链分析
    5.1 产品处方链介绍
    5.2 产品处方链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我国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 中医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中医政策的系统分析是中医政策评价的必然要求
        (三) 科学的回顾分析评价中医院发展政策是制定中医发展战略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 具体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评阅
        (二) 机构调查
        (三) 意向调查
        (四) 专家咨询和论证
        (五) 二次资料利用
    三、质量控制方法
        (一) 进行预调查和调查员培训
        (二) 现场质量控制
        (三) 数据录入质控
        (四) 缺损值处理
    四、主要分析方法
        (一) 数据录入与数据库建立
        (二) 样本地区和机构相关指标时间趋势回归分析
    五、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我国中医院的发展轨迹
        一、我国中医院发展的政策变迁分析
        二、我国中医院管理机构的发展变迁
        三、我国中医院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中医院发展的状况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中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收集、确定问题数量
        (一) 问题收集的思路与方法
        (二) 文献概况
        二、问题界定与论证
        (一) 问题收集
        (二) 问题归类
        (三) 问题搜集的饱和程度判断
        (四) 问题界定与论述
        (五) 形成问题系统
    第三部分 明确我国中医院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对问题重要性的排序
        (一) 中医院的基本目标
        (二)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重要性进行排序
        (三)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与层次分析法的结合应用
        二、对问题严重性的排序
        三、对问题可解决性的判断
        四、问题的综合排序
        (一) 四类问题的优先顺序
        (二) 每类问题内部的优先顺序
        五、关键问题与焦点问题确认
    第四部分 我国中医院发展现状变迁分析
        一、我国中医院机构发展中的规模变迁分析
        (一) 我国中医院医院发展变化分析
        (二) 小结
        (三) 建议和对策
        二、我国中医院运营情况深度分析
        (一) 我国中医医院运营状况变化
        (二) 小结
        (三) 建议和对策
        三、我国中医院医院人力资源分析
        (一) 我国中医医院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小结
        (三) 建议和对策
        四、我国中医院医院财务情况变化分析
        (一) 我国中医医院财务投入变化及现存问题
        (二) 小结
        (三) 建议和对策
        五、我国中医院仪器设备情况变化分析
        (一) 我国中医医院仪器设备配备基本情况及问题
        (二) 小结
    第五部分 焦点问题产生根源的意向论证及应对策略构建
        一、中医发展的存在问题的根源机制分析
        (一) 意向调查论证中医发展中的焦点问题
        二、意向调查论证焦点问题的严重程度
        三、焦点问题根源分析
        (一)县级中医院西化倾向的根源和作用机制模型
        (二) 意向论证中医院西化倾向作用机制
        四、小结
        (一) 中医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高度认同中医院发展依赖国家的政策
        (二) “中医院西化倾向”是中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三) 对中医的认同度持续低迷,使中医院发展雪上加霜
        五、建议和对策
        (一) 回归中医特色发展,重塑中医形象
        (二) 根据焦点问题和根源分析结果制定我国中医院发展远景目标和政策
讨论与建议
    一、我国中医院发展轨迹见证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中医院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此起彼伏,螺旋攀升
        (二) 中医政策是中医兴衰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针对某类问题的政策必然产生新的问题
    三、“中医院西化倾向”是中医院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和重要现实问题
    四、中医院补偿途径是中医院西化倾向的重要作用机制
    五、高价值的中医发展政策是未来中医良性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城市公共卫生组织的变迁及其新单位制特征 ——以S市Y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单位制的特征与演变
    一、 传统单位体制的特征
    二、 单位体制的演变
        (一) 单位制演变研究概述
        (二) 新单位制理论综述
第三章 Y 医院组织体制的阶段性特征
    一、 传统体制下 Y 医院的组织体制特征
        (一) 资源再分配由国家控制
        (二) 特有的公共职能属性
        (三) 功能多元化
    二、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一) 市场化推动下的利益分化
        (二) 过度市场化所导致的失衡
        (三) 国家调控的内部逻辑和利益再分配
    三、 Y 医院的新单位制特征
        (一) Y 医院的公共性特征
        (二) Y 医院的市场化特征
        (三) Y 医院的组织结构特征
第四章 Y 医院组织成员的角色与地位的演变特征
    一、 传统单位体制下组织成员角色地位的流动性考察
        (一) 组织间流动性缓慢
        (二) 组织内部分化不明显
        (三) 单位人的身份属性与组织职能的简单性
    二、 市场化改革后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的分化
        (一) 组织成员的公共性特征
        (二) 组织成员的市场性特征
        (三) 组织成员对单位新的依赖关系的形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一、 城市公共卫生组织与其他类型单位组织之间的比较
        (一) 城市公共卫生组织同限制性大型国有企业的比较分析
        (二) 城市公共卫生组织同文化事业单位的比较分析
        (三) 城市公共卫生组织特有的组织特征
    二、 公益性体现何以可能?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9)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药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1.1.1 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部分省份中药产业发展政策
        1.1.3 中药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4.2 产业经济理论
        1.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2章 中药产业发展概况
    2.1 中药农业
    2.2 中药工业
        2.2.1 中药饮片生产现状
        2.2.2 中成药生产现状
        2.2.3 中药保健品现状
    2.3 中药商业
    2.4 中药知识产业
        2.4.1 中药知识产业现状及产权保护
        2.4.2 目前中药知识产业及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3.1 陕南自然环境及中药资源概况
    3.2 陕南中药农业发展现状
    3.3 陕南中药工业发展现状
    3.4 陕南中药商业现状
    3.5 陕南中药知识产业发展现状
第4章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陕南中药农业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1 陕南中药农业方面存在问题
        4.1.1.1 中药资源的分布状况研究滞后
        4.1.1.2 中药材资源品种减少、质量下降
        4.1.1.3 中药材种植养殖资源质量不稳定
        4.1.2 陕南中药农业方面问题发生原因分析
    4.2 陕南中药工业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陕南中药工业方面存在问题
        4.2.1.1 产业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
        4.2.1.2 企业融资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弱
        4.2.1.3 缺乏品牌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弱
        4.2.2 陕南中药工业方面问题发生原因分析
    4.3 中药商业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4 中药创新研发环节薄弱
    4.5 人才短缺,人员结构不合理
    4.6 影响中药产业发展的机制不健全
    4.7 缺乏中药产业发展综合协调机构
    4.8 检验检测能力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第5章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5.1 宏观策略
        5.1.1 政策支撑-中药产业的制度前提
        5.1.2 信息支撑-中药产业高效运转的基础平台
        5.1.3 技术创新-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5.1.4 资本投入-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5.1.5 物流支撑-中药产业良好运行的基石
    5.2 解决途径
        5.2.1 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5.2.2 发展陕南制药工业体系
        5.2.3 建设现代中药材市场及物流体系
        5.2.4 加快中药标准化体系建设
        5.2.5 推动中药新药研发
        5.2.6 提高检测检验能力
        5.2.7 做好中药知识产业保护工作
        5.2.8 加大人才培养
        5.2.9 推动陕南中药产业的国际国内交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四、解决药品市场混乱的宏观策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2]清平中药材市场形态演变及改造策略研究[D]. 张丽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计数计划》翻译实践报告[D]. 李博.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4]医药市场的生态哲学解析[D]. 张宏旭.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5]中医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分析[D]. 蒋继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A医药公司高值医药耗材市场战略研究[D]. 王志涵.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7]我国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D]. 尹冬梅. 复旦大学, 2013(01)
  • [8]城市公共卫生组织的变迁及其新单位制特征 ——以S市Y医院为例[D]. 宋田. 沈阳师范大学, 2012(09)
  • [9]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D]. 白军锋. 西北大学, 2010(02)
  • [10]医院追求高价药巍然成风,降价药品百姓难以见面:以2000-2008年上海市医疗机构青霉素使用为例[J]. 董伟,王颖,汤善健,朱道立,林尚立,梁鸿,陈文,傅华,叶奎英,王朝昕,曾雁冰,郭连增,励晓红,李程跃,李松光,崔欣,孙梅,苌凤水,罗力,吕军,郝模. 中国卫生资源, 2010(04)

标签:;  ;  ;  ;  

化解药品市场混乱的宏观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