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纳米药物载体

新型纳米药物载体

一、新型纳米药物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邹湘才[1](2021)在《负载芬戈莫德智能型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其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可靶向多种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增殖、死亡、运动、血管生成等生理过程。研究表明该药物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肿瘤异常。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将FTY720用在纳米药物载体中针对甲状腺癌的治疗报告。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两种新型的刺激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负载FTY720用于甲状腺癌的治疗。1.pH响应型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癌研究将丝素蛋白(SF)作为壳材料覆盖在纳米硒颗粒(Se NPs)上,然后将HAIYPRH(T7)多肽接枝到SF-Se NPs表面,最后将FTY720加载到T7-SF-Se NPs上。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载体呈球形(100~150 nm),稳定性好,包封率高。酸性条件下,FTY720@T7-SF-Se NPs的pH响应使其能够更快并且释放更多的FTY720。温度(25℃)和pH(pH7.4)恒定的情况下,FTY720的释放量和速率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H保持不变的情况下,FTY720的释放量和速率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所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在10~50 g/mL浓度范围对3T3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且其在体外溶血率均低于5%的。体外和体内生物分布研究表明,所制备的pH响应靶向纳米药物载体可有效地在肿瘤区域蓄积,增强了杀死癌细胞的能力。体内体外的抗癌研究进一步证实,FTY720@T7-SF-Se NPs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FTY720@T7-SF-Se NPs对荷瘤裸鼠主要器官的损伤较小,说明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综上所述,FTY720@T7-SF-Se NPs极有潜力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应用于甲状腺癌的治疗。2.超声响应纳米泡(nanobubbles,NBs)的构建和其对甲状腺癌诊疗一体化的研究本研究以T7肽修饰的脂质体为壳,以液体氟碳(PFP)和治疗药物FTY720为内芯,设计了可超声响应的诊疗一体化纳米泡FTY720@PFP/T7-NBs。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泡为球形(180-210nm,稳定性良好,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9.03%和87.34%,Zeta电位为-45 mV。在低强度超声聚焦(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的辐照下,FTY720@PFP/T7-NBs 释放 FTY720 的效率明显提高,且LIFU功率越高,该载体释放FTY720的能力越强。此外,所制备的NBs(10-100 g/mL)对3T3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且其溶血率均小于5%。在LIFU辐照条件下,FTY720@PFP/T7-NBs对甲状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裸鼠移植肿瘤模型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 FTY720@PFP/T7-NBs在LIFU辐照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在体外和体内超声造影实验中,所制备的FTY720@PFP/T7-NBs在LIFU的介导下均显示出增强的超声显影效果,说明FTY720@PFP/T7-NBs有很大的潜力作为增强造影剂用于超声成像的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FTY720@PFP/T7-NBs在有或无LIFU介导的条件下,对荷瘤裸鼠主要器官的损伤都比较小,说明制备的纳米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综上所述,FTY720@PFP/T7-NBs可用于肿瘤组织的超声对比增强成像,并且具有药物靶向递送的潜力,可作为一种甲状腺癌诊疗一体化的新方法。

洪沙沙[2](2021)在《基于β-环糊精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化疗药物的半衰期短、选择性差、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何提高化疗药物的效率和降低其副作用是化学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尺寸小、表面易修饰以及具有独特理化性质的功能化纳米材料被广泛用于化疗药物的输送和癌症的治疗研究中。基于纳米材料构建的多功能药物载体,不仅可以有效负载化疗药物,使其特异性靶向到肿瘤部位,实现在肿瘤细胞内的精准释放,还可以与新型癌症治疗方法,如光热治疗、化学动力治疗和饥饿治疗等联合使用,以提高抗癌效果。因此,开发新型的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β-环糊精衍生物、聚吡咯和聚多巴胺等功能化纳米材料,构建了三种多功能的纳米药物载体,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和喜树碱(CPT)的靶向输送和多模式联合治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述了癌症的治疗方法,并分别对纳米药物载体和基于环糊精的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β-环糊精衍生物合成简单、生物相容性好,可以与疏水性药物分子形成主客体包合物,解决药物溶解性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章基于β-环糊精衍生物、Fe3O4纳米粒子、聚吡咯以及具有靶向识别功能的透明质酸,构建了一种多功能靶向纳米药物载体。该药物载体对DOX的载药量高(447 mg/g)、生物相容性好,并且可实现对DOX的p H和近红外光双重刺激响应释放。第三章:光热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在癌症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光热转换材料在激光照射下,产生的过高热不仅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对药物载体的摄取,使药物从载体中加速释放,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效率。鉴于此,我们设计合成了掺杂温敏染料罗丹明B(Rh B)的聚吡咯纳米材料,并在其表面修饰聚多巴胺薄层,用以共价键接乳糖酸修饰的β-环糊精衍生物,构建了靶向纳米药物载体。DOX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负载到β-环糊精的空腔中,或者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附在聚多巴胺的表面,最高负载量为326.6 mg/g。该药物载体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η为31.7%),并且在光热治疗过程中可用于对温度的实时检测(热敏度SR为1.44%°C-1)。MTT实验表明该药物载体毒性较低,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负载DOX后,可以实现对SMMC-7721细胞高效地化学/光热协同治疗。在近红外光照射下,通过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观察到Rh B的荧光强度随着肿瘤细胞内的温度升高而逐渐下降。该药物载体对合成用于化学/光热协同治疗的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四章:化学动力治疗是由内源性化学能触发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天然化合物单宁酸(TA)不仅与聚多巴胺有相似的黏附特性,而且易与Fe3+络合,形成金属-多酚络合物,用于化学动力治疗。因此,本章工作继续使用PPy纳米材料作为光热转换材料,β-环糊精衍生物作为疏水性抗癌药物喜树碱(CPT)的载体,同时加入了TA-Fe3+络合物以及可用于负载葡萄糖氧化酶(GOD)的叶酸功能化的牛血清蛋白,构建了用于化学/光热/化学动力协同治疗的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PTF-CD-BSA-FA/CPT/GOD)。在肿瘤细胞中,GOD催化分解葡萄糖,持续不断地为化学动力治疗提供H2O2,然后Fe3+被TA快速还原成Fe2+,催化H2O2生成高毒性羟基自由基。我们用活性氧探针DCFH-DA捕捉羟基自由基,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探针被自由基氧化后产生的绿色荧光。除了自身可直接作为化学动力治疗的药物外,该纳米药物载体中的β-环糊精空腔可用于负载CPT(负载量为151 mg/g),同时其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η为38.02%),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其对A549肺癌细胞具有优异的化学/光热/化学动力协同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根据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张羱[3](2021)在《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分析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癌症是人类生命的全球公共威胁之一。基于纳米材料,开发多功能药物递送系统用于精准诊疗是分析传感与纳米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论文针对目前刺激响应纳米药物载体构筑繁琐、多疗法协同实现复杂、纳米二氧化硅在药物递送与传感领域缺乏有效整合的不足。围绕简化药物载体的合成、优化多疗法协同策略、构筑分析传感引导的新型诊疗一体化体系为目标。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表面功能化调控后分别构建了谷胱甘肽(GSH)、p H/GSH响应的靶向纳米药物载体。同时基于二氧化锰(MnO2)纳米材料的光学吸收、氧化特性与降解产物Mn2+的芬顿活性,在GSH传感的同时实现了治疗试剂的递送,开发了一种新型诊疗一体化体系。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一、牛血清蛋白修饰的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用于还原响应药物释放。利用牛血清蛋白内生的二硫键与较高的分子量,将其同时作为响应官能团与纳米阀门,简化了还原响应纳米药物载体的构筑。本章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表面氨基化后通过酰胺反应组装叶酸改性的牛血清蛋白,设计合成了还原响应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用于表阿霉素的递送。探讨了GSH触发的药物释放、叶酸介导的肿瘤细胞识别与细胞毒性等性能。论证了将牛血清蛋白同时作为响应官能团与纳米阀门可行性。二、肿瘤微环境响应纳米药物载体用于阿霉素与化学动力试剂递送。化学疗法与化学动力疗法的整合为改善肿瘤细胞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策略,但锰基芬顿试剂仍面临反应活性弱,活性氧生成受微环境限制的挑战。立足牛血清蛋白在简化刺激响应药物载体合成上的优势,对介孔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工程组装,依次修饰Fe3+络合的聚多巴胺与叶酸改性的矿化MnO2牛血清蛋白分子,便捷的实现了两种芬顿试剂的整合。通过考察载体在细胞内外的芬顿效应,双芬顿试剂显着增强了载体活性氧生成能力,改善了单一锰基化学动力试剂的缺陷。为简化化疗/化学动力疗法相协同的新型治疗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思路。三、可降解SiO2@MnO2复合物用于GSH检测与诊疗一体化。将分析传感策略与药物递送相结合为开发新型诊疗一体化体系,为实现纳米二氧化硅在药物递送与传感领域的有效整合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方案。本章以染料掺杂二氧化硅(FS)为核,负载亚甲基蓝的多孔MnO2为壳,表面改性聚乙二醇后制备了可降解的药物载体FSMP用于GSH传感与光动力/化学动力协同治疗。其中FS为能量给体,MnO2同时作为能量受体、芬顿试剂与光敏剂亚甲基蓝负载场所,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建立了对GSH的传感方法;此外,FSMP在传感过程中生成Mn2+的同时释放光敏剂,激光照射下实现了光动力/化学动力协同,证明了FSMP在丰富分析传感引导的诊疗一体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四、DMSN@MnO2药物载体用于GSH双模传感与肿瘤细胞检测。以氨基化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原位还原KMnO4,对其进行叶酸改性,负载喜树碱(CPT)后得到靶向纳米药物载体CPT/DM-FA。利用CPT的荧光特性与MnO2的光吸收能力,建立了GSH荧光传感方法。同时,基于MnO2的氧化活性诱导3,3’,5,5’-四甲基联苯胺变蓝与GSH介导的褪色过程,实现了CPT/DM-FA对GSH的紫外传感。通过紫外传感方法原理与不同数量肿瘤细胞内GSH总量差异,CPT/DM-FA可实现肿瘤细胞检测,在开发多功能纳米平台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骆强[4](2021)在《荧光磁靶向载药纳米粒的组装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癌症己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然而,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存在着毒副作用大、部分机体功能丧失等缺陷。本文利用功能纳米材料具有的诸多优势,分别构建了以盐酸阿霉素(DOX·HCl)和去氢骆驼蓬碱(HM)为抗癌缓释药物的两种磁性荧光载药纳米粒子,探索了Fe3O4最佳制备条件,并考察了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Fe3O4/CTS@CQDs载药前后的各项性能,以期为癌症治疗中高靶向性给药和体内成像提供有效方案。(1)经影响因素分析,Fe3O4最佳制备条件是反应温度为80℃、体系p H控制在10、Fe3+与Fe2+的摩尔比2:1.5为最佳,平均粒径为19.27 nm;饱和磁化强度52.5 emu·g-1;(2)MTT法检测,以Fe3O4为基体的Fe3O4/CTS@CQDs几乎不会对人体正常肝细胞(HL-7702)造成伤害,基本符合医用材料生物安全性的要求;(3)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Fe3O4/CTS@CQDs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4.70emu·g-1,Fe3O4/CTS@CQDs-HM和载Fe3O4/CTS@CQDs-DOX的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21.17 emu·g-1和19.96 emu·g-1,且上述材料的剩余磁化强度和矫顽力都为零;(4)粒径测试结果表明,纳米药物载体Fe3O4/CTS@CQDs平均粒径为58.78nm,Fe3O4/CTS@CQDs-HM和Fe3O4/CTS@CQDs-DOX的平均粒径分别为91.74nm和97.90 nm;(5)载药能力实验结果表明,Fe3O4/CTS@CQDs对HM的载药率为18.07%,包封率为20.07%;对DOX·HCl的载药率为24.95%,包封率为27.73%;(6)体外缓释行为研究表明,两种磁性荧光载药纳米粒的体外缓释行为均遵循p H依赖性,即释放环境p H越小,药物释放率越高;(7)血液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磁性荧光载药纳米粒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血率都基本符合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要求;(8)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磁性荧光载药纳米粒均对人体正常肝细胞(HL-7702)具有较小毒性;对肝癌细胞(HepG2)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性依赖,流式细胞检测表明两种载药纳米粒子可以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9)荧光成像结果表明,Fe3O4/CTS@CQDs荧光效果明显;两种载药纳米粒子与肝癌细胞(HepG2)混合培养后,药物均能从载体释放并进入细胞,使细胞带有明显的荧光,使其在细胞成像等生物学研究方向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张愿愿[5](2021)在《多功能SPIO纳米载体双模式成像引导的光热协同化疗透皮治疗浅表肿瘤的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纳米药物因具有靶向性、可控释放性和高生物利用度等优势是当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尽管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发出各种多功能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递送至肿瘤部位的有效性仍饱受争议。对于浅表肿瘤,经皮给药是一种有吸引力的给药方式,其直接施药药于肿瘤部位,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全身毒性。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是新颖的成像和药物递送系统,其具有极强的磁响应性、较好的载药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虽然SPIO具有作为透皮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因皮肤屏障的阻碍限制了其在肿瘤透皮治疗中的应用。透皮肽TD能增强纳米药物透皮效率,TD修饰的SPIO纳米载体有潜力克服皮肤屏障对SPIO的阻碍。此外,基于纳米粒子的多模式联合疗法是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而成像技术对于追踪纳米药物的体内分布至关重要。因此,研制基于SPIO纳米粒子的、TD修饰的纳米药物以实现成像引导的多模式透皮治疗浅表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优化的溶剂置换法,在SPIO表面修饰阳离子脂质和透皮肽,同时负载近红外探针和化疗药物阿霉素,成功制备出(+)T-SiDs纳米粒子,用以达到高效的纳米粒子透皮,进而实现MR/NIR成像引导的联合化疗与光热治疗浅表肿瘤,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制备并表征了(+)T-SiDs纳米粒子。根据TEM,SEM以及DLS实验,(+)T-SiDs大小均一,水合粒径约50nm,表面带正电荷,在低温下能够稳定保存长达一个多月。进一步的评估表明,(+)T-SiDs具备良好的光热性能和光热稳定性、优异的肿瘤细胞靶向能力、可控的药物释放能力以及高效的皮肤渗透能力;此外,其包封率高达90%以上。其次,评估了(+)T-SiDs体内外MR/NIR双模态成像效果。(+)T-SiDs纳米粒子的横向弛豫率可达185.18 mM-1 s-1,大约是商业上常用的磁共振造影剂Resovist的1.3倍左右。体内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T-SiDs纳米粒子能够通过T2磁共振成像的方式追踪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体内的近红外荧光成像结果表明,(+)T-SiDs纳米粒子能够作为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最后,基于小鼠的乳腺癌模型,验证了(+)T-SiDs纳米粒子体内光热协同化疗治疗浅表肿瘤的疗效。结果表明,(+)T-SiDs纳米粒子能够高效地透过皮肤,从而实现在肿瘤部位的积累;在光热与化疗协同作用下,其能显着地抑制甚至是根除肿瘤,并且在体内不会对主要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脏以及肾脏)造成明显的损伤。本文研制的(+)T-SiDs纳米粒子具有高效的透皮效率、优异的双模式MR/NIR成像能力以及显着的光热与化疗协同疗效,为透皮治疗浅表肿瘤提供了新的策略。

李林[6](2021)在《无载体、自靶向纳米药物同时抑制恶性骨肿瘤增殖与骨溶蚀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恶性骨肿瘤可根据其肿瘤来源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在青少年中发病率高,进展迅速,治疗效果不佳;继发性恶性骨肿瘤在多种癌症晚期普遍存在,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期,降低了生活质量。手术和放疗等治疗方式可局部抑制肿瘤生长,对症处理急迫症状,但难以控制多发、转移性恶性骨肿瘤的进展,化疗作为系统性疗法,在恶性骨肿瘤治疗手段中必不可缺,但化疗巨大的毒副作用以及药物耐药性的出现也使得其对于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效果进入瓶颈。导致化疗药物对恶性骨肿瘤这类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药物靶向性的缺乏,利用纳米技术与骨靶向元件可以为药物提供靶向性,但目前的技术多需要引入纳米载体,这增加了合成难度与潜在生物安全问题;原因之二是恶性骨肿瘤与肿瘤附近骨微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即恶性骨肿瘤细胞与骨微环境中的破骨细胞之间通过各自所分泌的细胞因子进行相互促进,级联放大的过程。因此,切断恶性骨肿瘤细胞增殖与肿瘤区域破骨激活之间的联系对提高恶性骨肿瘤治疗效率也有着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设计一种可同时抑制恶性骨肿瘤增殖和骨溶蚀的纳米药物:肌醇六磷酸/顺铂(CPPA),该药物是由天然化合物肌醇六磷酸(PA)与化疗药物(CDDP)通过简单的“一步法”合成的,二者通过酸响应动态化学键连接,无需载体引入,同时肌醇六磷酸具备高效骨靶向性能及抑制破骨分化的能力,CPPA纳米药物可同时解决化疗导致药物效果不佳的两大原因,为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1、利用“一步法”将化疗药物CDDP与小分子化合物PA进行连接,通过调整反应物浓度使二者组装为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表征反应过程及合成产物CPPA的理化性质;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PPA纳米药物的3D肿瘤细胞球穿透能力;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CPPA纳米药物的体外溶血程度及促小鼠成纤维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能力;利用血常规、肝功能检测评估CPPA纳米药物的血液毒性与肝毒性。2、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CPPA纳米药物与羟基磷灰石骨片的结合能力;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PPA纳米药物与小鼠成骨细胞基质的结合能力;利用MTT实验检测CPPA纳米药物在中性及酸性环境中杀伤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骨肉瘤U2OS细胞的能力;利用凋亡荧光双染试验评估CPPA纳米药物促MDA-MB-231细胞及U2OS细胞凋亡的能力;利用体外破骨分化诱导实验评估CPPA纳米药物抑制小鼠骨髓巨噬分化为破骨细胞的能力;利用蛋白质凝胶电泳及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实验探索CPPA抑制破骨的分子机制。3、利用病毒转染技术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骨肉瘤U2OS细胞;利用这两种细胞构建小鼠胫骨荷瘤模型;利用这两种模型检测CPPA纳米药物体内骨靶向能力与代谢分布;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检测CPPA纳米药物体内对恶性骨肿瘤增殖的抑制能力;利用显微计算机分层扫描技术检测CPPA纳米药物体内抑制骨破坏的能力;利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在组织层面验证CPPA纳米药物促进恶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破骨分化的能力;利用内脏器官HE染色检测CPPA纳米药物的生物安全性。实验结果:1、通过“一步法”,调整反应物摩尔比相等,合成的产物CPPA纳米药物具备均一的纳米粒径;CPPA纳米药物在中性环境下长时间稳定,酸性环境下可快速释放出CDDP药物;CPPA纳米药物可高效穿透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骨肉瘤U2OS细胞构建的3D肿瘤细胞球;CPPA纳米药物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基本无毒;CPPA纳米药物有极低的溶血倾向;CPPA纳米药物不会造成血细胞及肝功能损伤。2、CPPA纳米药物可高效靶向羟基磷灰石骨片及小鼠成骨细胞基质;CPPA纳米药物具有酸响应杀伤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骨肉瘤U2OS细胞的能力;CPPA纳米药物可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及骨肉瘤U2OS细胞凋亡;CPPA纳米药物可有效抑制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CPPA纳米药物可通过提高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的表达、降低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的表达来抑制破骨激活分子信号通路。3、CPPA纳米药物可在体内高效靶向恶性骨肿瘤破骨界面;CPPA纳米药物可在体内有效抑制乳腺癌及骨肉瘤小鼠胫骨荷瘤模型的肿瘤增殖,促进两种肿瘤细胞的凋亡;CPPA纳米药物可在体内有效抑制乳腺癌及骨肉瘤小鼠胫骨荷瘤模型的肿瘤临近骨组织破坏,抑制该区域破骨分化的激活;CPPA纳米药物不会造成小鼠体重的明显下降及小鼠内脏的损伤。研究结论:通过将顺铂(CDDP)与肌醇六磷酸(PA)动态连接并自组装的“一步法”可合成纳米药物:顺铂/肌醇六磷酸(CPPA),该反应简单、高效且无需载体引入,产物CPPA纳米药物具备稳定的形貌、长效的循环能力及可靠的肿瘤组织穿透能力;同时CPPA纳米药物在中性环境下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高,酸刺激响应下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此外,依靠肌醇六磷酸(PA)的活性磷酸基团,CPPA纳米药物还可靶向破骨界面,抑制肿瘤区域的破骨分化激活。诸多功能集于一身,使CPPA纳米药物在恶性骨肿瘤模型治疗中显示出优秀的疗效。

龙威[7](2021)在《抗肿瘤纳米药物递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癌症的治疗已成为全世界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已有的癌症治疗手段,包括化疗与放疗,具有普遍的细胞毒性,治疗的同时往往会对正常组织和细胞带来较为严重的毒副作用,因而如何能在传输足够剂量到病变组织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就需要特定的药物传输系统。阿霉素虽然是临床中已经应用的广普抗癌药,但其自身溶解性较差,带有心脏毒性且具有较多的副作用一直是困扰其应用的难题。另一方面,一些纳米材料粒子因具有独特的尺寸和表面结构特点使其能够装载药物并将药物转运到癌症、靶向治疗中,纳米微粒的尺寸也常常比生物体内的细胞、红血球还要小,这就为药物结合纳米材料形成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了契机。而在用纳米材料装载表阿霉素后,纳米药物载体可有效减小药物粒径,从而增加其溶解度和溶出度,提高药物的溶解性提高治疗效果。另外,纳米载体提供了封闭包覆环境,使得药物能在到达作用部位之前尽量保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有效减轻或避免毒副反应,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维持较高的生物活性。基于纳米材料技术的药物和传感器已经应用到实际的医学应用中,并且能够得到理想的治疗和诊断结果。在本研究中,我们选用溶解度较好的盐酸阿霉素作为抗癌基础药物,将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特定的表面功能化,增加其盐酸阿霉素负载的能力和靶向释放的功能,使其在肿瘤周围的弱酸性环境下获得更多的药物释放,为一体化修饰载带表阿霉素以及靶向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1.基于纳米金刚石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新型抗癌纳米药物的构建及体外评价纳米金刚石(ND)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被广泛研究,有望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巯基点击反应在ND表面引入了酯基官能团,在与水合肼进行酰肼化反应后,成功地制备了具有p H响应腙键的功能化ND基载体材料。另一方面,将自主合成的醛基聚乙二醇(CHOPEG)和盐酸阿霉素(DOX)通过形成化学键腙键连接在了载体上,提高了载体的水分散性和载药量。采用不同的仪器对ND载体的结构、热稳定性、表面形貌和粒径进行了验证性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化学反应成功地制备了这些功能化ND。酸性环境下DOX的释放速率明显大于正常生理环境下的释放速率。更重要的是,细胞活性和光学成像结果表明,ND基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治疗效果,能够成功地将DOX转运到Hep G2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这种新型的ND载体将成为细胞内药物控释和肿瘤治疗的候选载体。2.基于二硫化钼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新型抗癌纳米药物的构建及体外评价二硫化钼(MoS2)是继氧化石墨烯之后最有前途的二维材料之一。它具有体积小、独特的二维形貌和光热转换能力,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缺乏特殊的表面官能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它们的表面修饰和药物的载药和控释。与纳米金刚石的修饰方法类似,本研究采用液相剥离后的酰肼化MoS2片材作为载体,使其与CHO-PEG和盐酸阿霉素(DOX)形成动态腙键,构建聚乙二醇化MoS2纳米载药系统。采用不同的仪器对MoS2相关材料的结构、热稳定性、表面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动态键的形成,成功地制备了这些功能化MoS2(MS-CO-NH)载体材料。另一方面,负载CHOPEG和DOX的MS-P-D纳米药物的释放表现出p H响应行为,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更重要的是,细胞活力和内化结果表明MS-CO-NH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S-P-D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能将DOX转运到Hep G2细胞中,并缓慢释放到细胞核中杀死癌细胞。鉴于这些结果,这种基于MoS2的新载体有望成为控制细胞内药物释放和癌症治疗的候选载体。3.基于纤维素纳米晶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新型纳米药物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生物质材料是一种直接从可再生资源中提取,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加工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在这类材料中,纤维素纳米晶(CNCs)因其良好的结晶性、机械能、小尺寸和相对高比表面积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NCs主要是通过进一步酸水解MCC来去除纤维素纤维的无序部分而形成的。其性质除了具有纤维素材料优异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可再生性外,还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大的比表面积,这无疑为其在药物递送领域药物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拔氢酯化反应在功能化纳米纤维素(CNCs)和含醛基聚乙二醇(CHO-PEG)/抗癌药物阿霉素(DOX)之间形成腙键来实现纳米纤维素(CNCs)表面功能化和载药的新策略。结果表明,PEG化CNCs负载DOX的能力较强,DOX可以从P-CNCs-D纳米药物中释放出来,具有p H依赖性。体外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药物载体(CNCs-EBO-NH)呈阴性细胞毒性,而DOX可以转运到细胞内,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在基于纤维素纳米晶与盐酸阿霉素构建新型纳米药物的研究基础上,选用了各项性能最优秀的纤维素纳米晶负载盐酸阿霉素的新型纳米药物作为体内评价的实验对象。体内评价实验分为药物体内分布和体内药效实验,其表现都很良好。与其他方法相比,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简单有效,可以同时进行表面功能化和一锅法载药。这项工作将为基于其他碳水化合物聚合物或材料的多功能纳米药物的制备开辟新的途径,并探索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王江霞[8](2021)在《新型石墨烯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光动力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病原菌感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治疗和预防这类感染,抗生素被广泛而频繁地使用,然而日益突出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使得目前以抗生素为主的抗菌疗法效率低下,因此研究人员不得不积极探索新的非抗生素类、非药物类抗菌策略来应对耐药菌感染。抗菌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潜在的可替代治疗细菌感染的方法,但由于目前开发的大多数光敏剂的疏水性较强以及光稳定性差,对有组织生物膜细菌的生存能力影响很小,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载体因其良好的药物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以石墨烯和金属-有机骨架(MOFs)为代表的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在药物传递、光动力/光热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基于此,本论文采用简单的湿化学法制备了功能化石墨烯(PEI-G)和金属有机框架(ZIF-67),并将其作为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的药物载体,通过将纳米材料与光动力疗法相结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光敏剂的抗菌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基于高负载二氢卟吩e6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Ce6)的双重增强抗菌策略我们制备了高负载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负载到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纳米材料上形成PEI-G@Ce6,Ce6在PEI-G中的载入量约为32.91%,且该复合纳米材料PEI-G@Ce6不仅提高了游离光敏剂Ce6分子的光稳定性,而且保持了光敏剂Ce6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制备的复合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同时发挥PEI-G的物理抗菌作用以及光敏剂Ce6的光动力作用,能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都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2.基于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和金属有机骨架纳米材料(ZIF-67)的高效抗菌纳米复合载体的构建第二部分,将光敏剂Ce6载入到金属有机骨架纳米材料(ZIF-67)与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复合载体中,形成复合纳米材料(Ce6/PEI-G@ZIF-67)。表征复合材料的特征峰及官能团,通过体外抗菌实验、动物伤口感染愈合实验,证明Ce6/PEI-G@ZIF-67该复合纳米材料对多种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为提高临床伤口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文哲[9](2021)在《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用于药物/基因的靶向传递》文中提出随着纳米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众多纳米载体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或药物治疗。然而,现有的基因/药物递送载体存在制备复杂、成本较高、靶向性低等缺陷,亟需解决。本论文中,我们构建了基于聚多巴胺的双靶向纳米基因递送平台以及基于纳米氧化石墨烯的具有p H响应性的药物递送平台以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两项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结合睡美人转座子的功能化PDA/DEX-PEI@HA纳米颗粒递送CRISPR/Cas9系统用于基因治疗。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将CRISPR/Cas9系统与睡美人转座子(SB)进行重组,获得了重组质粒p T2Sp Cas9。同时,以聚多巴胺(PDA)为载体,聚乙烯亚胺(PEI)为基因吸附位点,透明质酸(HA)为靶头,地塞米松(DEX)为核定位信号(NLS)构建PDA/DEXPEI@HA(PDPH)纳米颗粒用于CRISPR/Cas9的靶向递送。粒度分析结果显示,PDPH/p T2Sp Cas9-Nanog的粒径为125 nm左右。在细胞水平上,PDPH能有效地将p DNA递送到细胞内并深入细胞核。与PEI相比,PDPH的细胞毒性可以忽略不计。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DPH/p T2Sp Cas9-Nanog/SB11后,He La细胞中的Nanog蛋白被敲除,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明显减少。PCR结果证实了睡美人转座子成功将CRISPR/Cas9系统整合至细胞基因组内。(2)腙键连接的DOX-PEG-FA非共价修饰纳米氧化石墨烯用于靶向药物递送。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制备了DOX-hyd-PEG-FA聚合物。通过π-π共轭及疏水作用,将聚合物负载于NGO表面得到NGO@DOX-hyd-PEG-FA纳米药物。纳米药物中的PEG可显着提高NGO的生物相容性。FA通过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提高纳米药物的内化率。在肿瘤的弱酸性环境中,纳米药物中的腙键被分解,造成DOX在肿瘤部位的大量释放。研究结果表明,NGO@DOX-hyd-PEG-FA的粒径为150 nm左右,载药量超过100%。对NGO@DOX-hyd-PEG-FA的药物释放行为、细胞摄取能力、细胞内分布情况以及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考察,结果证明NGO@DOX-hyd-PEG-FA纳米药物对肿瘤细胞具有主动靶向性,在肿瘤的微酸性环境下能够大量释放抗癌药物,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张克举[10](2021)在《基于双硅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诸多疾病中,癌症目前已经成为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极具威胁性的疾病之一。临床上所采用的治疗癌症的技术手段普遍会对患者自身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例如药物的靶向性不足、代谢能力稳定性差、严重的毒副作用以及造成生物体的整体免疫力下降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制备出具有环境敏感性的药物载体,实现药物有效地输送及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因此,对于人体内的肿瘤微环境改变(pH、还原、温度,电、磁场和光等)具有敏感响应性的纳米药物载体广受科研人员的关注。本论文以双硅源正硅酸乙酯(TEOS)和1,2-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SE)为硅源前驱体,采用不同聚合物与杂化介孔二氧化硅(MSNs)形成多种纳米粒子复合物,赋予其具有环境敏感的优异性能,分别制备了以聚丙烯酸(PAA)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A)聚合物作为包覆层的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PNA-MSNs)、以PAA作为包封材料的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PAA-PNA-MSNs)和以PNA、PAA和壳聚糖(CTS)共同作为包覆层的复合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MSNs-CTS-PNA)。在模拟人体生理微环境下,研究了这三种新型多重敏感性复合纳米药物载体的载药性能、药物控释性能及细胞生物学评价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双硅源MSNs的制备及改性以双硅源TEOS和BTSE为硅源前驱体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为了改善MSNs的稳定性、分散性及其在药物运送载体方面的应用价值,在MSNs上引入有机官能团对其表面进行修饰。首先,以双硅源TEOS和BTSE为硅源前驱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经高速搅拌,碱性催化水解缩合、去模板等工艺,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MSNs纳米微球。然后,采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MSNs进行化学改性。探究了影响MSNs形貌的多种合成因素,如反应体系的酸碱性、模板剂的用量及搅拌速率等,并优化了合成条件。为了增大其载药量,采用水热法处理MSNs,制得了杂化型中空MSNs。经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等表征,MSNs具有分布良好的粒径(250 nm)、较大的比表面积(530 m2/g)、有序径向孔径(3.7 nm)及较大的孔容(0.57 cm3/g)。红外光谱表明MPS被修饰到MSNs上(MPS-MSNs),为下一步MPS-MSNs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药物控释领域研究提供依据。(2)PAA-PNA-MSNs的制备及药物控释性能在第2章制备MPS-MSNs的基础上,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聚合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聚丙烯酸(PAA)为包封材料,对MSNs进行改性,制备了pH/温度双重敏感性PAA-PNA-MSNs复合纳米微球。以盐酸阿霉素(DOX)为药物模型,对PAA-PNA-MSNs的负载药物及控释药物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载体对DOX药物装载效率为62.4±2.9%;在体外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的条件下,对药物载体的控释行为进行表征,纳米药物载体累积释放10小时后,在不同的pH和温度的条件下,药物累计释放效率呈现明显的差别,分别为72±2%(pH7.4)、75±1%(pH6.5)和80±1%(pH5.0);在温度为25℃、37℃和42℃的条件下,累积释药率分别为76±2%、81±1%和84±3%;PAA-PNA-MSNs/DOX显示出良好的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能。体外细胞实验显示,空白纳米载体没有细胞毒性,而PAA-PNA-MSNs/DOX却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这些研究表明,PAA-PNA-MSNs在药物控释领域是潜在的药物递送平台。(3)PNA-MSNs的制备及药物控释性能以丙烯酸(AA)和NIPAM为聚合单体,KPS为引发剂,对第2章制备的MPS-MSNs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制备了pH/温度双重敏感性PNA-MSNs复合纳米微球,并对PNA-MSNs/DOX并且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细胞实验表明,PNA-MSNs空白纳米载体没有细胞毒性,PNA-MSNs/DOX纳米药物载体极易被人体上皮癌细胞(KB细胞)所吞噬。10小时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5±1%(pH7.4)、78±2%(pH6.5)和82±1%(pH5.0),在25℃、37℃和42℃的条件下,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8±1%、82±2%、和85±3%。实验表明,PNA-MSNs/DOX具有良好的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PNA-MSNs纳米载体在药物控释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MSNs-CTS-P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药物控释性能以第2章制备的MPS-MSNs和壳聚糖(CTS)为原料,通过KPS引发作用,AA和NIPAM以MSNs-CTS为模板发生聚合反应,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以DOX为药物模型,对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的药物装载以及药物控释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载体对DOX的装载达到良好效果(75.5±2.7%),MSNs-CTS-PNA/DOX显示出良好的药物控释行为,具有对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能。该载体的空白样不具有细胞毒性,负载药物的纳米载体极易被KB细胞所吞噬,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10小时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5±2%(pH7.4)、79±1%(pH6.5)和85±2%(pH5.0),在25℃、37℃和42℃,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8±1%、83±2%和87±2%。由于MSNs-CTS-PNA/DOX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期望MSNs-CTS-PNA复合纳米载体在药物递送及控释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新型纳米药物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纳米药物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1)负载芬戈莫德智能型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其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甲状腺癌及其治疗现状
    1.2 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与癌症治疗
    1.3 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FTY720@T7-SF-Se NPs pH响应纳米载体的构建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FTY720@T7-SF-Se NPs pH响应纳米载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FTY720@PFP/T7-NBs超声响应纳米泡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FTY720@PFP/T7-NBs超声响应纳米泡的显影及抗肿瘤功效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2)基于β-环糊精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癌症的治疗方法
        1.2.1 癌症的传统治疗方法
        1.2.2 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
    1.3 纳米药物载体
        1.3.1 纳米药物载体的特点
        1.3.2 纳米药物载体的种类
        1.3.3 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环糊精
        1.4.1 环糊精的概述
        1.4.2 环糊精在癌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β-环糊精修饰的聚吡咯磁性纳米复合物用于阿霉素的靶向传递和可控释放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Fe_3O_4@PPy-HA-CD的制备
        2.2.3 Fe_3O_4@PPy-HA-CD对阿霉素的负载和释放实验
        2.2.4 细胞毒性评价实验
        2.2.5 细胞摄取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PPy-HA-CD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2.3.2 Fe_3O_4@PPy-HA-CD对阿霉素的负载行为研究
        2.3.3 Fe_3O_4@PPy-HA-CD对阿霉素的负载行为研究
        2.3.4 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2.3.5 体外细胞成像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β-环糊精修饰的聚吡咯纳米药物载体用于温度传感和肿瘤的体外化学/光热协同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PPy-RhB-PDA-CD-LA的合成
        3.2.3 PPy-RhB-PDA-CD-LA的光热实验
        3.2.4 PPy-RhB-PDA-CD-LA对温度的荧光检测
        3.2.5 PPy-RhB-PDA-CD-LA对阿霉素的负载和释放实验
        3.2.6 体外细胞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Py-RhB-PDA-CD-LA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3.3.2 PPy-RhB-PDA-CD-LA的体外光热效果评价
        3.3.3 PPy-RhB-PDA-CD-LA对温度的荧光检测分析
        3.3.4 PPy-RhB-PDA-CD-LA对阿霉素的负载和释放行为研究
        3.3.5 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3.3.6 体外细胞成像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β-环糊精和单宁酸金属络合物构建的纳米药物载体用于肿瘤的体外化学/光热/化学动力协同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PTF-CD-BSA-FA的合成
        4.2.3 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4.2.4 对体系p H的影响
        4.2.5 光热实验
        4.2.6 对抗癌药物喜树碱的负载实验
        4.2.7 体外细胞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TF-CD-BSA-FA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4.3.2 催化性能评价
        4.3.3 降低体系p H的能力
        4.3.4 体外光热效果评价
        4.3.5 对喜树碱的负载行为研究
        4.3.6 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4.3.7 体外细胞成像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二氧化硅的概述
        1.2.1 纳米二氧化硅的结构与分类
        1.2.2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1.3 纳米二氧化硅功能化调控
        1.3.1 核壳功能结构
        1.3.2 卵壳功能结构
        1.3.3 表面官能团修饰
        1.3.4 纳米阀门
        1.3.5 分子靶向机制
    1.4 纳米二氧化硅用于药物载体的肿瘤微环境响应
        1.4.1 pH响应
        1.4.2 GSH响应
        1.4.3 ROS响应
        1.4.4 其他肿瘤微环境响应
        1.4.5 ROS介导的肿瘤微环境响应疗法
    1.5 纳米二氧化硅用于信号分子传感
        1.5.1 pH传感
        1.5.2 GSH传感
        1.5.3 H_2O_2传感
        1.5.4 其他肿瘤信号分子传感
    1.6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立题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牛血清蛋白修饰的靶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用于还原响应药物释放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靶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
        2.2.3 载药量与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
        2.2.4 细胞成像与细胞毒性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SN-FA的表征
        2.3.2 载药量及药物释放考察
        2.3.3 细胞毒性
        2.3.4 细胞成像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肿瘤微环境响应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用于递送阿霉素与化学动力试剂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
        3.2.3 载药量与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
        3.2.4 过渡金属介导的芬顿反应
        3.2.5 细胞成像与细胞毒性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PPF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3.3.2 ROS生成能力评估
        3.3.3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3.3.4 肿瘤细胞识别研究
        3.3.5 肿瘤细胞药物递送与细胞毒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降解SiO_2@MnO_2纳米复合物用于谷胱甘肽检测与肿瘤细胞诊疗一体化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FSMP与 SMP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4.2.3 亚甲基蓝负载
        4.2.4 体外ROS生成
        4.2.5 GSH检测
        4.2.6 细胞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SMP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4.3.2 GSH的检测与传感机理
        4.3.3 FSMP的诊疗一体化
        4.3.4 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DMSN@MnO_2纳米药物载体用于谷胱甘肽双模传感与靶向肿瘤细胞检测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MnO_2修饰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
        5.2.3 喜树碱负载的DM-FA的制备
        5.2.4 紫外法GSH检测
        5.2.5 荧光法GSH检测
        5.2.6 细胞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DM-F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5.3.2 CPT/DM-FA的传感性能研究
        5.3.3 CPT/DM-FA 肿瘤细胞检测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荧光磁靶向载药纳米粒的组装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癌症的现状与治疗
        1.1.1 癌症的现状
        1.1.2 癌症的治疗
        1.1.3 抗癌药物
        1.1.4 靶向给药方式简介
    1.2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及其应用
        1.2.1 磁性 Fe_3O_4纳米粒子主要特性
        1.2.2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1.2.3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应用
        1.2.4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的修饰
    1.3 碳量子点简介
        1.3.1 CQDs的合成
        1.3.2 CQDs的应用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的组装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2.3.2 Fe_3O_4/CTS的制备
        2.3.3 CQDs的制备
        2.3.4 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的合成
        2.3.5 生物相容性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Fe_3O_4制备影响因素分析
        2.4.2 测试与表征
        2.4.3 生物安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对去氢骆驼蓬碱(HM)的负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HM的提取
        3.3.2 Fe_3O_4/CTS@CQDs-HM的偶联
        3.3.3 HM标准曲线的测定
        3.3.4 包封率与载药率的测定
        3.3.5 体外缓释行为研究
        3.3.6 溶血率的测定
        3.3.7 细胞毒性的测定
        3.3.8 细胞流式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测试与表征
        3.4.2 HM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
        3.4.3 包封率与载药率
        3.4.4 体外缓释行为研究
        3.4.5 溶血率的测定
        3.4.6 细胞毒性的测定
        3.4.7 细胞流式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荧光纳米药物载体对盐酸阿霉素(DOX·HCl)的负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测试与表征
        4.4.2 DOX·HCl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
        4.4.3 包封率与载药率
        4.4.4 体外缓释行为研究
        4.4.5 溶血率的测定
        4.4.6 细胞毒性的测定
        4.4.7 细胞流式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多功能SPIO纳米载体双模式成像引导的光热协同化疗透皮治疗浅表肿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肿瘤纳米药物的现状
        1.1.1 脂质体类载体
        1.1.2 聚合物胶束载体
        1.1.3 生物大分子载体
        1.1.4 无机材料载体
    1.2 纳米药物给药方式研究现状
        1.2.1 药物常规给药方式
        1.2.2 透皮给药方式
        1.2.2.1 透皮给药途径
        1.2.2.2 物理促透法
        1.2.2.3 化学促透法
        1.2.2.4 纳米载体促透法
        1.2.2.5 生物多肽促透法
    1.3 基于纳米药物的肿瘤治疗
        1.3.1 化学治疗
        1.3.2 光热治疗
        1.3.3 光动力治疗
        1.3.4 基因治疗法
        1.3.5 免疫治疗法
        1.3.6 多模态协同疗法
    1.4 基于纳米药物的肿瘤成像
        1.4.1 近红外荧光成像
        1.4.2 磁共振成像
        1.4.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
        1.4.4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1.4.5 光声成像
        1.4.6 多模态联合成像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选题意义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功能(+)T-SiDs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特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生化试剂
        2.2.2 实验耗材
        2.2.3 实验仪器
        2.2.4 细胞系及培养试剂
        2.2.5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油酸铁前体物的合成
        2.3.2 Fe_3O_4纳米粒子的合成
        2.3.3 DSPE-PEG2000-TD的合成
        2.3.4 (+)T-SiDs纳米粒子的合成
        2.3.5 (+)T-SiDs纳米粒子的基本特性表征
        2.3.6 (+)T-SiDs纳米粒子的光热性能
        2.3.6.1 光热转换效率及光热稳定性评估
        2.3.6.2 光漂白及光热稳定性分析
        2.3.7 (+)T-SiDs细胞毒性实验
        2.3.7.1 MTT分析实验
        2.3.7.2 活/死细胞染色实验
        2.3.8 细胞摄取实验
        2.3.9 体外经皮透皮渗透性研究
    2.4 结果及讨论
        2.4.1 SPIO的合成与特征
        2.4.2 DSPE-PEG2000-TD的表征
        2.4.3 (+)T-SiDs纳米粒子合成与表征
        2.4.4 (+)T-SiDs纳米粒子的光热性能
        2.4.5 (+)T-SiDs纳米粒子的体外光热化疗协同作用
        2.4.6 肿瘤细胞摄取能力的评估
        2.4.7 体外透皮渗透能力的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内外MR/NIR双模式成像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内肿瘤模型的构建
        3.3.2 体外MR成像研究
        3.3.3 体内MR成像研究
        3.3.4 体内NIR成像研究
    3.4 结果及讨论
        3.4.1 体内外体磁共振成像能力的评估
        3.4.2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能力的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热化疗协同治疗乳腺癌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细胞系及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体内肿瘤模型的构建
        4.3.2 体内近红外光热实验
    4.4 结果及讨论
        4.4.1 体内近红外光热研究
        4.4.2 体内光热化疗协同治疗研究
        4.4.3 体内(+)T-SiDs纳米粒子的安全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的SCI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6)无载体、自靶向纳米药物同时抑制恶性骨肿瘤增殖与骨溶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肌醇六磷酸/顺铂(CPPA)纳米药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肌醇六磷酸/顺铂(CPPA)纳米药物体外骨靶向及抑制肿瘤增殖和破骨分化性能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肌醇六磷酸/顺铂(CPPA)纳米药物体内治疗恶性骨肿瘤及抑制骨溶蚀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恶性骨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抗肿瘤纳米药物递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基于纳米金刚石的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的构建及评价
    1 实验仪器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设计示意图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ND-SO和 ND-SO-NH的制备
        2.2 CHO-PEG的合成
        2.3 ND-SO-NH 的载药和表面功能化
        2.4 DOX在 ND-P-D中的体外释放行为
        2.5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2.6 细胞内化成像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体材料表征
        3.2 载药和释放
        3.3 细胞活力与细胞内化研究
    4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基于二硫化钼的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的构建及评价
    1 实验仪器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设计示意图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少层MoS2 纳米片的制备
        2.2 MS-CO和 MS-CO-NH的制备
        2.3 CHO-PEG的合成
        2.4 MS-CO-NH的载药和表面功能化
        2.5 DOX在 MS-P-D中的体外释放行为
        2.6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2.7 细胞内化成像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体材料表征
        3.2 载药和释放
        3.3 细胞活力与细胞内化研究
    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纤维素纳米晶的新型抗癌纳米药物的构建及评价
    1 实验仪器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设计示意图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CNCs-EBO和 CNCs-EBO-NH的制备
        2.2 CHO-PEG的合成
        2.3 CNCs-EBO-NH的载药及表面功能化
        2.4 P-CNCs-D中 DOX的体外释放行为
        2.5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2.6 细胞内化成像
        2.7 肿瘤模型小鼠体内药物分布实验
        2.8 小鼠体内抗肿瘤药效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体材料表征
        3.2 药物装载和释放
        3.3 细胞活力与细胞内化研究
        3.4 基于肿瘤模型小鼠的药物体内评价
    4 本章总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新型石墨烯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光动力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基于高负载二氢卟吩e6 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Ce6)的双重增强抗菌策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EGO和 PEI-G的制备
        2.4 PEI-G@Ce6 的制备
        2.5 纳米材料的物理表征
        2.6 光稳定性的检测
        2.7 单线态氧生成的检测
        2.8 抗菌活性的评价
        2.9 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及组织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物理表征结果分析
        3.1.1 紫外表征
        3.1.2 红外表征
        3.1.3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
        3.1.4 Zeta电位
        3.1.5 XRD表征
        3.1.6 拉曼光谱
        3.2 在水中的稳定性
        3.3 PEI-G@Ce6中Ce6 的载入量分析
        3.4 光稳定性实验分析结果
        3.5 活性氧实验分析结果
        3.6 体外对不同细菌的抗菌实验结果
        3.6.1 卡那霉素Kalamycin的抑菌曲线
        3.6.2 氨苄西林Ampicillin的抑菌曲线
        3.6.3 EGO的抑菌曲线
        3.6.4 Ce6的抑菌曲线
        3.6.5 PEI-G的抑菌曲线
        3.6.6 PEI-G@Ce6 的抑菌曲线
        3.7 动物皮肤伤口愈合实验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石墨烯(PEI-G)和金属有机骨架纳米材料(ZIF-67)的高效抗菌纳米复合载体的构建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ZIF-67的制备
        2.4 PEI-G@ZIF-67 的制备
        2.5 Ce6/ZIF-67、Ce6/PEI-G@ZIF-67 的制备
        2.6 纳米材料的物理表征
        2.7 光稳定性的检测
        2.8 单线态氧生成的检测
        2.9 抗菌活性的评价
        2.10 动物伤口感染模型及组织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物理表征结果分析
        3.2 光稳定性结果分析
        3.3 活性氧结果分析
        3.4 抗菌结果分析
        3.4.1 ZIF-67、PEI-G@ZIF-67 的抑菌曲线
        3.4.2 Ce6/ZIF-67的抑菌曲线
        3.4.3 Ce6/PEI-G@ZIF-67 的抑菌曲线
        3.5 动物皮肤伤口愈合实验结果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综述 纳米材料在抗菌光动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用于药物/基因的靶向传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基因治疗与基因递送
        1.1.1 基因治疗的发展
        1.1.2 基因递送的策略
        1.1.3 纳米材料用于基因递送
        1.1.4 睡美人转座子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
    1.2 靶向药物治疗与靶向药物递送
        1.2.1 靶向药物治疗的发展
        1.2.2 靶向药物递送的策略
        1.2.3 石墨烯的发现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提出
2 睡美人转座子-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构建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PX459、pT2BH、SB11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2.1.3 PCR扩增pT2BH质粒中的睡美人转座子序列
        2.1.4 双酶切载体序列及PX459质粒
        2.1.5 连接载体片段及PX459的双酶切产物
        2.1.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pT2SpCas9转化
        2.1.7 pT2SpCas9的鉴定
        2.1.8 pT2SpCas9-Nanog的制备
        2.1.9 pT2SpCas9-Nanog的鉴定
    2.2 实验结果
        2.2.1 PX459、pT2BH、SB11质粒的鉴定
        2.2.2 PCR扩增睡美人转座子序列
        2.2.3 双酶切载体序列及PX459质粒
        2.2.4 pT2SpCas9的鉴定
        2.2.5 pT2SpCas9-Nanog的鉴定
    2.3 本章小结
3 PDA/DEX-PEI@HA/pT2Sp Cas9-Nanog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PDA/DEX-PEI@HA/pT2SpCas9-Nanog纳米颗粒的制备
        3.1.3 PDA/DEX-PEI@HA纳米颗粒的红外光谱测试
        3.1.4 PDA/DEX-PEI@HA/pT2SpCas9-Nanog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测试
        3.1.5 PDA/DEX-PEI@HA/pT2SpCas9-Nanog纳米颗粒的凝胶缓滞测试
        3.1.6 PDA/DEX-PEI@HA/pT2SpCas9-Nanog纳米颗粒的粒径电位测试
        3.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PDA/DEX-PEI@HA纳米颗粒的红外光谱测试
        3.2.2 PDA/DEX-PEI@HA/pT2SpCas9-Nanog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镜测试
        3.2.3 PDA/DEX-PEI@HA/pT2SpCas9-Nanog纳米颗粒的凝胶缓滞测试
        3.2.4 PDA/DEX-PEI@HA/pT2SpCas9-Nanog纳米颗粒的粒径电位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PDA/DEX-PEI@HA/pT2SpCas9-Nanog纳米颗粒的细胞学评价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
        4.1.3 纳米颗粒的转染效率
        4.1.4 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分布
        4.1.5 纳米颗粒转染的靶向抑制
        4.1.6 细胞划痕实验
        4.1.7 Western Blot检测Nanog蛋白
        4.1.8 基因组PCR
        4.1.9 细胞培养
        4.1.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
        4.2.2 纳米颗粒的转染效率
        4.2.3 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分布
        4.2.4 纳米颗粒转染的靶向抑制
        4.2.5 细胞划痕实验
        4.2.6 Western Blot检测Nanog蛋白
        4.2.7 基因组PCR
    4.3 本章小结
5 NGO@DOX-hyd-PEG-FA纳米药物的制备及表征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NGO的制备
        5.1.3 NGO@DOX-hyd-PEG-FA纳米药物的制备
        5.1.4 对照组纳米药物的制备
        5.1.5 NGO@DOX-hyd-PEG-FA纳米药物的表征
        5.1.6 标准曲线的绘制
        5.1.7 NGO@DOX-hyd-PEG-FA的载药量测试
        5.1.8 NGO@DOX-hyd-PEG-FA的药物释放
        5.1.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NGO的表征
        5.2.2 DOX-hyd-PEG-FA的表征
        5.2.3 NGO@DOX-hyd-PEG-FA的表征
        5.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5 NGO@DOX-hyd-PEG-FA的载药率测试
        5.2.6 NGO@DOX-hyd-PEG-FA的药物释放
    5.3 本章小结
6 NGO@DOX-hyd-PEG-FA纳米药物的细胞学研究
    6.1 实验方法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1.2 纳米药物的细胞毒性
        6.1.3 纳米药物的细胞摄取
        6.1.4 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分布
        6.1.5 纳米药物的内吞机制
        6.1.6 细胞培养
        6.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6.2 实验结果
        6.2.1 纳米药物的细胞毒性
        6.2.2 纳米药物的细胞摄取
        6.2.3 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分布
        6.2.4 纳米药物的内吞机制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双硅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介孔材料综述
        1.1.1 介孔材料的合成
        1.1.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1.2 环境敏感型释药系统
        1.2.1 双重敏感的释药系统
        1.2.2 三重敏感的释药系统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双硅源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及其表征
    引言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杂化型MSNs的制备
        2.2.2 杂化型MSNs的改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SNs的合成及改性
        2.3.2 模板剂用量对MSNs形貌的影响
        2.3.3 体系中pH对MSNs纳米球粒径的影响
        2.3.4 不同搅拌速率对MSNs纳米球形貌的影响
        2.3.5 MSNs纳米粒子的红外表征
        2.3.6 MSNs纳米粒子的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PAA包封的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热/pH敏感的药物控释研究
    引言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乙烷桥联型MSNs的合成及改性
        3.2.2 PNA-MSNs的制备
        3.2.3 DOX装载及PAA包封的PNA-MSNs的制备
        3.2.4 纳米粒子的表征
        3.2.5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3.2.6 细胞生物学评价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药物装载/释放
        3.3.2 纳米粒子的FT-IR表征
        3.3.3 DOX和DOX负载纳米粒子的特征
        3.3.4 纳米粒子的TEM表征
        3.3.5 纳米粒子的TGA表征
        3.3.6 纳米粒子的XPS表征
        3.3.7 纳米粒子的介孔结构表征
        3.3.8 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研究
        3.3.9 装载DOX的纳米粒子体外细胞毒性及其细胞内化行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P(NIPAM-co-AA)修饰的中空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研究
    引言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步骤
        4.2.1 PNA-MSNs的制备及药物装载
        4.2.2 纳米粒子的表征
        4.2.3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4.2.4 细胞生物学评价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药物装载/释放
        4.3.2 纳米粒子的FT-IR表征
        4.3.3 DOX和DOX负载纳米粒子的特征
        4.3.4 纳米粒子的TEM表征
        4.3.5 纳米粒子的介孔结构表征
        4.3.6 纳米粒子的TGA表征
        4.3.7 MSNs/DOX和PNA-MSNs/DOX的体外药物释
        4.3.8 装载DOX的纳米粒子体外细胞毒性及其细胞内化行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热/pH敏感的药物控释研究
    引言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步骤
        5.2.1 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的合成
        5.2.2 MSNs-CTS-PNA的药物装载
        5.2.3 纳米粒子的表征
        5.2.4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5.2.5 细胞生物学评价
    5.3 结果和讨论
        5.3.1 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
        5.3.2 MSNs和MSNs-CTS-PNA的FT-IR表征
        5.3.3 MSNs和MSNs-CTS-PNA的TGA表征
        5.3.4 MSNs和MSNs-CTS-PNA的TEM表征
        5.3.5 MSNs和MSNs-CTS-PNA与其负载DOX的纳米粒子特征
        5.3.6 纳米粒子的介孔结构表征
        5.3.7 MSNs和MSNs-CTS-PNA/DOX的体外药物释
        5.3.8 负载DOX的纳米粒子体外细胞毒性及其细胞内化行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新型纳米药物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 [1]负载芬戈莫德智能型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其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邹湘才.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β-环糊精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 洪沙沙. 山西大学, 2021(01)
  • [3]功能化纳米二氧化硅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 张羱. 山西大学, 2021(01)
  • [4]荧光磁靶向载药纳米粒的组装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骆强.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多功能SPIO纳米载体双模式成像引导的光热协同化疗透皮治疗浅表肿瘤的研究[D]. 张愿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无载体、自靶向纳米药物同时抑制恶性骨肿瘤增殖与骨溶蚀的研究[D]. 李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抗肿瘤纳米药物递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内外评价[D]. 龙威.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新型石墨烯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光动力抗菌活性研究[D]. 王江霞. 成都大学, 2021(07)
  • [9]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用于药物/基因的靶向传递[D]. 李文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双硅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D]. 张克举. 湖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新型纳米药物载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