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建设邓小平理论教育工程

科学建设邓小平理论教育工程

一、科学构建邓小平理论教育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裴[1](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逐渐走向教育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重要的“源与流”。“源”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和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为其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前驱先路、创臻辟莽的作用;“流”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中的教育实际紧密相结合,在各革命根据地范围和全国范围内,初步开展了内容丰富、富于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办学实践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实践,这些初步的、具有实践特色的探索,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重要实践根基。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知。实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构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而开始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由邓小平开其端,经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继续发展并基本成熟。包括邓小平时期的初步形成(1978—1992年)、江泽民时期的基本形成(1993—2001年)、胡锦涛时期的趋向成熟(2002—2011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进的此三个阶段中,各个时期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其中在各个时期列举的微观层面的重大教育政策、教育文件、教育法律法规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发展演进的实践依据,同时,根据每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了其演进特点、成效。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发展,增添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集中代表的新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教育事业和各项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时期,此一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以“教育扶贫”、“新高考”政策、“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并根据此一时期教育政策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实践永远不会停止脚步,时代仍在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虽已届“不惑”,今后仍需跟上时代的潮流,从理论与实践等发面继续完善补充。如增强教育自信,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制定教育政策的营养,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等。

程明喜[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郭梅[3](2012)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我国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通过高等教育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众多国家的既定国策,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最终落实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由于我国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对既有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引起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社会需求、学生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提高本科生培养环节的针对性和操作实践的有效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本科人才需求的角度而提出的。首先,在宏观上明确了完善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与原则,在该原则指导下,结合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工程与高等教育学分制实施中的弊端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高校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提出了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评估方法,并将其实际运用在了青岛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中。本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人才培养与质量保障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及政策启示。本文围绕中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问题,主要开展了如下7个方面的研究:(1)以管理学和教育学的大量文献为研究起点,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概念、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生质量、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评述;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2)基于传统的有关本科生质量的研究焦点多侧重关注高校自身如何完善与改革,但实际上,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教育质量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更是涉及了多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一现实,根据系统性原则,并在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基础上,本文从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研究、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对策、推行学分制正名的对策、高校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设计、本科生质量评估与分析方法等六个方面,构建了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架构。(3)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高校自身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分析了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理念。旨在从国家与社会的宏观层面,到高校的中观层面,再到教师与学生的微观层面,详细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中应持有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本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4)依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从培养面向具有创新能力与素养的本科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实施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分别从有关创新教育工程的宣传、普及创造规律、原理和技法方面的培训、改变教育模式、奖励创新行为、改变高考招生方式、改变学校评价体系和资助方式、面向文凭异化的用人制度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工程应该采取的措施。(5)在对高校本科生质量的社会需求进行跟踪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校自身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标准管理机制,基于已建立的质量标准提出进行教学计划的设置与安排,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对高校师资培训的建议,同时加强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动态跟踪与测评,构建全方位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从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高校教师及学生四方建立本科生培养质量协调机制。(6)对我国高校现有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了其缺陷及不足,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基于学分制正名的教学机制完善对策。(7)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建立了基于社会需求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借鉴质量功能展开原理(QF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提出了高校本科生培养质量缺陷分析方法。最后,将其应用到青岛大学本科生质量评估中,明确了青岛大学本科生培养阶段的重点。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吴晓燕[4](2011)在《从文化建设到社区认同:村改居社区的治理》文中研究表明在农业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些村庄被改建或拆建成社区,农民通过集中居住成为了居民或市民。在这种新社区中,因生存空间转换、生计模式改变、规则意识重建以及治理资源缺失等因素的困扰,使社区治理面临困境。其中人的文化理念的适应性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通过以新居民为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来重建其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以形成新的身份认知和社会认同,成为社区有效治理的现实挑战。成都市龙华社区的"新市民教育工程"便是为了应对这一治理困境进行的探索,本文探讨了这一工程的绩效、运作机制和限度,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陈文生[5](2011)在《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是党和国家未来和希望所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大学生未来的成才和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必须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伴随着高度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思想、生活和文化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激烈。以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更是不断受到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影响,这无疑会给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内容、机制设计和有效载体。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现状分析,探索构建以实效性为导向的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机制,全面整合各种师资资源、教学渠道,力求使其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作。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现状,并得出结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模式需要创新。第四部分以山东大学在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为例,利用回归法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影响党的基本知识认知程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分析了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要遵循系统性、主体性、实效性、实践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国内外实际等原则。第六部分分别从教育师资、教育内容、教育渠道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论述构建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机制。第七部分是结语,对论文做了总结。

张兴海[6](2010)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多重重要意义。本文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及其研究的社会意义和对人的意义,提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问题。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对一个恢弘的社会背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正发生着足以改变原来固有结构和局势的变化,以高新技术为推动,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蔓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内进行着的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一种新型社会正在生成。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和文化形态的内容,依附于社会经济政治基础之上,在社会重大变革形势下,价值观念的冲突异常激烈,新型价值观念的确立异常艰难。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冲突,交锋在价值取向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上,价值观念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是价值冲突的两个明显特征,价值冲突正由表及里向纵深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发展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共长、侵袭与消融双向、对普世价值的关注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重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今天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工作的宝贵财富。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新的特点,变动性、相对性、矛盾性是变化的主要特征。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趋向日常生活本身同时,也告别空洞虚假而回归于人的价值真本。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方式上更加隐性,在目标上落脚于多层的实际,在原则上向人本回归,在视野上不断的开放。新时期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发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改进和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面向未来,在机遇和桃战中建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模式的建构,首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依据和运用科学人性论、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哲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搭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体系。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分为梯次性四种目标:基础目标、主要目标、主导目标、理想目标。按照大学生价值观实际状况,遵循整体性、开放性原则,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分为基础内容和主导内容。改进和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是新时期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是在以对传统方法继承创新为基础,努力探索运用新方法,大胆借鉴国外青年价值观教育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实践经验。从审美发展、综合发展、主体发展几个方向着力,有效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发展,在机遇和挑战中建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系统工程。

吴晓燕[7](2010)在《村改居社区的治理:从文化建设到社区认同——成都市龙华社区“新市民教育工程”的绩效、限度与方向》文中指出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一些村庄被改建或拆建成社区,农民通过集中居住成为了居民或市民。在这种新社区中,因生存空间转换、生计模式改变、规则意识重建以及治理资源缺失等因素的困扰,使社区治理面临困境。为实现社区的有效治理,成都市龙华社区实施了以"新市民教育工程"为载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本文探讨了这一工程的绩效、运作机制和限度,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蔡国英[8](2007)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教育保障——在2007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总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FFBO11148课题成都子课题组,谢家训,刘琳[9](2006)在《《成都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报告(撮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成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之必需。成都市有了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工作实践。以人为本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体系、良性互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结构体系、面向市场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控制体系、三位一体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保障体系的“四大基本要素”使城乡教育一体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漆权[10](2006)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中提出

二、科学构建邓小平理论教育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构建邓小平理论教育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
        (二)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为视角,研究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
        (三)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具体角度,研究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政策
        (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视角进行研究
    三、本研究若干概念辨析
        (一)政策及其相关概念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难点
        (一)基本思路
        (二)基本框架
        (三)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根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一、陈独秀与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二、恽代英与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教育思想
        四、革命时期中共教育政策在根据地的实践
    第三节 新中国前30年中共教育政策的初步探索及其实践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酝酿
        二、1957-1965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初步探索
        三、“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日益“左”倾化
        四、1977-1978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局部恢复与调整
        五、此期党的教育政策实践的“得与失”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初步形成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指导教育体制改革的各种政策
        三、“八九风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一、江泽民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二、世纪之交的重要教育行动计划与法规
        三、高校大规模扩招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四、基本形成时期教育政策演变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趋向成熟
        一、胡锦涛的教育思想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与发展
        三、“两基攻坚”教育政策的实施
        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颁布
        五、趋于成熟时期教育政策的成效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提出背景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
        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内容与实践
        一、“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
        二、“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及“双一流”学科建设
        三、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
        四、中小学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五、从严治教与师德师风建设
        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变的特点
        一、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施策”
        二、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三、由“拿来主义”到“本土化建设”
        四、由“投入不足”到“教育经费达到或超过4%”
第四章 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一、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
        一、认清当前的教育国情及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
        二、推动教育政策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与程序的科学化
        三、落实教育政策督导机制常态化
    第三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
        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1978-2011年各级各类教育政策简表
附录Ⅱ 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具体教育政策的演变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我国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型国家战略对大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1.2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创新型国家战略具有关键作用
        1.1.3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薄弱加剧人才的供需矛盾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本科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理论综述
    2.1 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概念
        2.1.1 高等教育质量
        2.1.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2 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生质量研究
        2.2.1 本科教育质量的地位
        2.2.2 有关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2.3 有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方式研究
    2.4 有关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2.5 关于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2.5.1 国外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5.2 我国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6 对完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
        2.6.1 需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对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理念与利益诉求
        2.6.2 需要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工程
        2.6.3 需要实施真正的学分制
        2.6.4 需要建立完备的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
        2.6.5 需要确定明确的本科生质量评估与缺陷分析方法
第3章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架构
    3.1 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需求分析
        3.1.1 国家需求分析
        3.1.2 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分析
        3.1.3 个人与家庭需求分析
        3.1.4 需求的结构分析
    3.2 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1 本科教育的目标
        3.2.2 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因素
    3.3 高校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3.4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框架的构建
第4章 完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与原则
    4.1 国家层面关于高等教育理念分析
    4.2 社会层面的本科高等教育理念
    4.3 学校层面的本科质量管理理念分析
    4.4 教师层面的教育质量理念分析
    4.5 学生层面的教育质量理念分析
    4.6 中国本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5章 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策略分析
    5.1 我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5.1.1 传统观念影响严重
        5.1.2 “传道者”创新导向不强
        5.1.3 素质教育障碍重重
        5.1.4 文凭异化的干扰
    5.2 创新教育工程及其作用分析
    5.3 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策略
第6章 基于学分制正名的普及高等教育对策研究
    6.1 学分制特点及作用分析
    6.2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有效实行学分制的原因分析
        6.2.1 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6.2.2 高校自身的原因
    6.3 推进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对策与建议
第7章 高校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
    7.1 需求信息的跟踪与分析
    7.2 质量标准的管理机制
    7.3 质量状况的测评与分析
    7.4 教学计划的管理机制
    7.5 师资培训与管理
    7.6 教学质量协调管理机制
    7.7 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第8章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8.1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8.1.1 社会需求调查
        8.1.2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
    8.2 本科生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8.3 本科生培养质量的缺陷分析
        8.3.1 质量机能展开理论概述
        8.3.2 运用质量机能展开理论进行本科生质量评估的合理性分析
    8.4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估方法在青岛大学的应用
        8.4.1 质量需求指标重要度的确定
        8.4.2 竞争性指标的确立
        8.4.3 质量规划矩阵的建立
        8.4.4 质量特性的确立
        8.4.5 重要度的转换与质量设计
        8.4.6 质量屋的构造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
    9.3 研究局限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附录一 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
附录二 企业对当前学校培养的本科生及其他毕业生现状评价表

(4)从文化建设到社区认同:村改居社区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基础
二、村改居后新居民社区的治理困境
    1. 社区新居民面临的困扰
    2. 相关治理各方面临的困境
三、以社区文化建设为载体的“新市民教育工程”:绩效与机制
    1. 新市民教育工程的绩效分析
    2. 新市民教育工程的运作机制
四、“新市民教育工程”的限度与方向
    1. 新市民教育工程的限度
    2. 从文化建设走向社区认同

(5)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选题的意义
    (二) 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的基本内容
        2、研究方法
    (三) 主要创新点
二.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中师资状况亟待改善
    (二)、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内容亟待整合
    (三)、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渠道亟待拓展
    (四)、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中社会因素的冲击
四、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实效性分析—以山东大学为例
    (一) 所选取样本学生基本信息
    (二) 山东大学本科生党的基本知识认识程度分析
        1、年级差别对党的基本知识认识程度的影响分析
        2、党的基本知识专题培训对党的基本知识认识程度的影响分析
        3、是否党员对党的基本知识认识程度的影响分析
        4、总体回归模型中各因素的影响分析
五、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指导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实效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
    6、结合国内外实际的原则
六、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机制设计
    (一) 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师资全员化
        1、以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领导队伍为先锋
        2、以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专职队伍为主导
        3、以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兼职队伍为补充
    (二) 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内容全程化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党的历史教育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4、入党基本知识教育
    (三) 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渠道的全新化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创新利用学生党支部教育渠道
        3、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
        5、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6、扩展红色资源教育范围,寓教育于活动中
    (四) 突出大学生在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1、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
        2、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分类开展专题教育培训
七、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价值观教育
        (一) 价值与价值观
        (二) 价值观与人生观、世界观
        (三)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四)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
第一章 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冲突
    一、社会转型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
        (一) 何谓社会转型
        (二)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冲突
    二、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冲突
        (一) 全球化的当代形态
        (二) 全球化与我国当下价值观念冲突
    三、多元文化引起的价值观念冲突
        (一) 文化与价值观念
        (二) 文化多元与价值观念矛盾
    四、我国新时期价值观念冲突的特点
        (一) 价值取向冲突
        (二) 价值判断标准的矛盾
        (三) 社会价值冲突已经进入"峰值"并且处于胶着稳定状态
        (四) 价值观念的开放性、主体性是价值冲突中两个明显特征
    五、当下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冲突趋向分析
        (一) 世界性与民族性共长
        (二) 侵袭与消融双向
        (三) 由表及里向纵深发展
第二章 新中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历史演进
    一、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一)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展回顾
        (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经验总结及反思
        (一)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经验
        (二)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反思
    三、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一)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二)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特点
    四、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 国际政治斗争更加错综复杂的课题
        (二) 吸纳先进文化与坚守民族价值观念的课题
        (三)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课题
        (四) 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与教育者权威减弱的课题
        (五) 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有效性课题
    五、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征
        (一) 方式上——更加隐性
        (二) 目标上——多层实际
        (三) 原则上——人本回归
        (四) 视野上——不断开放
第三章 构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理论视野
    一、人性论视野
        (一) 理论维度
        (二) 人性论视野下考量价值观教育
    二、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理论视野
        (一) 理论维度
        (二) 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视野
        (一) 理论维度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视野
        (一) 理论维度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指引
第四章 构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一、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模式
        (一)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简要回顾
        (二)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的构建原则
        (三) 构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
        (一)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
第五章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一、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改进与创新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 理论基础指导的原则
        (二) 开放的原则
        (三) 方向性原则
        (四) 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原则
        (五) 继承与创新结合原则
    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体系
        (一) 传统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二) 新方法的探索与运用
        (三) 国外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借鉴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
        (一) 大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审美发展
        (二)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综合发展
        (三)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主体发展
结语 面向未来,在机遇与挑战中建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程
    一、大学生的"问题"就是未来中国社会的"问题"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三、建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系统的工程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五”期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回顾
    (一)教育事业发展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三)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四)“十百千工程”顺利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加大
    (五)素质教育取得进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
    (六)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七)积极优化教育政务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当前教育的形势和任务,确立总揽未来五年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二)保持发展战略的连续性,继续抒写“五篇文章”,认真做到“六个更加注重”
    (三)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夯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三、关于2006年的工作安排
    (一)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三)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四)以高等院校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五)坚持“人才兴教”战略,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六)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四、科学构建邓小平理论教育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D]. 张裴.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我国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D]. 郭梅. 东北大学, 2012(07)
  • [4]从文化建设到社区认同:村改居社区的治理[J]. 吴晓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 [5]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 陈文生. 山东大学, 2011(04)
  • [6]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 张兴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7)
  • [7]村改居社区的治理:从文化建设到社区认同——成都市龙华社区“新市民教育工程”的绩效、限度与方向[A]. 吴晓燕. “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 2010
  • [8]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教育保障——在2007年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发)[J]. 蔡国英. 宁夏教育, 2007(02)
  • [9]《成都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报告(撮要)[J].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FFBO11148课题成都子课题组,谢家训,刘琳.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7)
  • [10]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 漆权. 江西教育, 2006(07)

标签:;  ;  ;  ;  ;  

科学建设邓小平理论教育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