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亚文化形态

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亚文化形态

一、论中国文明进程中的潜文化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施静[1](2018)在《南通土布服饰研究》文中认为南通土布服饰是江苏南通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是以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通色织土布与蓝印花布在内的土制纺织品为原材料的传统土布服饰。秉承中国传统汉服饰文化精髓,融入南通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在与区域人群意识与情感的融合中,南通土布服饰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审美取向、民俗特征和艺术形式。中国汉服饰研究多数集中于汉族服饰整体的评述上,地方性的平民服饰用布虽有研究但也多数从纺织制造的角度进行研究。至于南通地域平民的服饰研究也只在南通土布研究中零星有所涉及,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这种研究现状,笔者针对南通土布服饰展开相关的探讨。本文以南通话为方言的人群流传下来的传统土布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史籍、资料、土布研究的相关成果等进行分析,集中对口操南通方言的老南通群体居住的集中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参与当地人相关的仪式活动,调研本地相关博物馆藏,对南通土布服饰的历史渊源、民俗遗风、服饰形制、工艺遗存、审美文化,思维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南通土布文化的物态、行为、精神的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对南通地方政府所推崇的文化产业经济有着积极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内在联系如下。(1)对南通土布服饰存在的“文化生态”1进行研究与分析。论文通过对南通地理自然条件,成陆历史进行梳理,对南通特有的亚文化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南通土布服饰用布的历史、品类和用途进行了脉络整理,并对南通地区的民俗文化遗风进行了田野调研和资料整理。对南通土布服饰文化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的梳理,为后续研究打好铺垫。(2)论文就南通土布文化的物态形态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田野采风和博物馆调研,对遗存的土布服饰进行分类整理,并参考汉服研究的服饰服制中首服、主服、足服体系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具有南通特色的土布服制体系。探讨了南通以巾帕为主形式的土布首服,以褂子、长袍子、马褂子、襦裙与围裙、1-2-3裤子为代表的土布主服,以及不同鞋口形状和装饰特色的土布鞋,并进行实物特征说明。此外还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儿童服饰和包袱饰品进行了阐述。另一方面,就土布服饰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了民间制作技艺遗存要点,并解析了和尚领襁褓衫裤工艺、女式土布单衣、土布鞋纳底与上帮工艺要点,基本涵盖了典型土布服饰的工艺要点。并对土布服饰纹样进行了归纳总结。(3)论文就南通土布文化的行为形态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考察和民间采风,结合地方民俗文献对相关的南通地区民俗进行整理与分析,整理出婴幼儿服饰中的民俗、服装裁剪缝制民俗、婚庆中的服饰民俗、丧葬中的服饰习俗等服饰文化现象,并记录了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服饰行为,包括穿衣搭配、服饰礼仪、服饰裁剪与制作等。(4)论文就南通土布服饰文化的精神形态进行研究。在土布服饰文化精神形态的研究中着重于从人对服饰的审美与象征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论文结合土布服饰所在的“生态场”进行分析,分析了服饰审美形成的客观因素,提炼出南通土布服饰审美特征。通过对服饰文化的物态象征与行为象征所带来精神需求满足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分析其思维模式与根源。借助中国象征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南通土布服饰中的象征现象进行特征提炼,并论证了土布服饰文化表层象征系统和象征深层系统,厘清了土布服饰物质、行为与精神形态三者之间的关联,揭示了服饰文化精神形态产生的机制和内在关系。(5)论文就南通土布服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分析了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进行南通土布服饰文化传承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以产品开发案例实践论述了借用“文化基因”原理实现文创产品开发的设计方法与途径;并对文创产品开发中文化基因的保留量、消费者本原需求中的矛盾、特色区域文化元素保留、文创产品的实用价值与体验价值进行了探讨。

胡翼鹏[2](2015)在《“被遗忘的传统”:传统的别一种存续形态》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并非总是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和把握,相反却常常以隐形的、被遗忘的形态潜伏在生活世界之中,以无意识的、习焉不察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动。一些地域性的丧礼习俗表明,"被遗忘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别一种存续形态。"被遗忘的传统"就寄寓在人们的行动之中,却游离在人们的意识之外,虽然未曾得到深入关注,但其影响作用却不容忽视。关注"被遗忘的传统",是达成文化自觉不可或缺的方面。

庞辉[3](2007)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纵观世界体育史,众多风靡全球的现代体育项目均是从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对本民族体育项目进行了研究和改造,最初仅存在于某地区、某个民族之中,后来逐渐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成为全人类喜闻乐见的体育形式和共享的体育文化财富。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史,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目前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全民体质健康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主流,使得体育短暂异化的回归,顺应了跨世纪的社会需求。由于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受场地、经费、技能学习等诸多因素限制而不能充分满足各族群众健身娱乐需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健身娱乐功能突出、所需场地器材简易,已经成为多民族地区丌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途径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和民俗性。在古今历史发展沿革中,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西方体育与边邻各国多种宗教文化的洗礼,顽强地追求着自身的存在价值与转型尝试,并逐步形成了“以非竞技化项目为主体,激发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彰显健身娱乐功能与价值”的活动形式。少数民族运动会、农牧民运动会的定期举办也使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在实践中走向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期,更加有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边疆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当前新农村的建设。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扬弃、创新”的思辨观,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发展、现状困境和未来发展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现代人类自我发展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重视传承机制与文化内容的协调作用,逐步构建多元发展模式的初步设想,旨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成果,使之在保存“民族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世界体育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并在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

许国动[4](2007)在《我国地方教育政策执行异形病理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一、问题的提出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政策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虽然教育政策从现实问题上升到政府议案,直至教育政策终结的评估和反馈之后的改进、完善或终止等是连续统一的过程,但为方便教育政策的理性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普遍认可和接受这种阶段性划分研究,以追求实践过程中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价值。教育政策执行是指政策的执行者依据政策指示和要求,

郭洪纪[5](2004)在《论中国文明进程中的潜文化形态》文中提出在中国文明进程中,"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充当了沟通人们心态和行为的特殊角色,传达着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是这些突显华夏民族心理特征的潜文化意象,成为塑造中国人的思想空间、人格行为与伦理典范的不尽源泉。

郭洪纪[6](2004)在《隐寓思维与中国潜文化形态》文中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潜文化"的概念来自自然的生命具像与人类处世哲理的深层结合,它是由人类隐寓思维所延伸出来的观念和价值。中国人常常用来拟喻或比附的某些自然物像,如龙凤、山水、玉石、松竹、龟鹤、梅荷、桑菊、蝶蚁甚至酒墨、琴棋、闺帐等等,都隐寓了极为鲜明的人性特征与道德风范,并积淀为世代人们效仿的文化模式。正是这些突显华夏民族心理特征的潜文化意像,使自然物生动、传神、具体的感性形象与儒家文化的理想精神深深融合,而这样一种具有东方文明特征的思维形式,正是塑造中国人的思想空间、人格行为与伦理典范的源泉。

李嘉[7](2002)在《西南地区民族体育之教育传承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论题基于文化人类学“文化的传承过程即教育的过程”这一观点,把西南地区民族体育的传承问题放在教育体系当中去研究。把西南地区民族体育的传承体系冠以“教育传承体系”的称谓,以民族教育、体育教育的视角去挖掘、整理民族体育传承体系的问题,试图探索国内外民族体育研究的一个“盲区”。 文中,西南地区民族体育的传承被看作;是一个以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为背景;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为连接原生文化与教育传承途径之间的纽带;以民族哲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观为指导思想;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途径;其自身还具有一定自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构功能较为完善的体系。 论文的重点在对西南地区民族体育传承途径的研究上。通过对国内外资深文献的参阅和实地调查访问,发现: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有多种途径,且互相交叉、渗透。教育作为其途径之一,自成体系,其结构、功能都较为完善。 社会教育是目前承担西南少数民族体育传承任务的主要途径。社会教育又分宗教活动、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民风民俗与民族体育的结合度是最为紧密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角色是老人(血源家庭或氏族家庭中的长者)和孩子(少数民族家庭中的年轻一代),受中国文化传统和少数民族家庭结构现状影响,老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孩子是文化的延续者。 学校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其传承功能,但潜力巨大。文中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贡献模式理论,提出可从校园文化建设、民族体育课程设置及民族体育竞技项目的训练几方面来完善学校教育之于民族体育的传承体系。

二、论中国文明进程中的潜文化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文明进程中的潜文化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1)南通土布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及意义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内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南通区域文化与南通土布概述
    第一节 南通独特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 南通特殊的亚区域文化
        一、南通区域的特色文化
        二、服饰文化的民俗背景
    第三节 南通土布概述
        一、历史久远
        二、品类繁多
        三、用途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通传统土布服饰种类及相关民俗
    第一节 南通土布服饰渊流概述
        一、服饰用土布的历史变迁
        二、本土居民衣着风尚的变迁
        三、南通土布服饰款式典型元素的变迁
        四、棉稻耕作文化下服饰女红
    第二节 南通传统土布服饰种类及特征
        一、巾帕
        二、主服
        三、足服
        四、儿童服饰
        五、包袱布
    第三节 南通土布服饰相关民俗
        一、婴幼儿服饰中的民俗
        二、服饰裁剪中的民俗
        三、婚庆中的服饰民俗
        四、丧葬中的服饰习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通传统土布服饰手工制作技艺遗存
    第一节 可圈可点的手工技艺
        一、模糊计量的裁剪技巧
        二、数比折叠定位技巧
        三、材美工巧的工艺细节
        四、五步夹棉技法
        五、整齐变化的手缝针法
        六、灵巧多变的指尖技巧
        七、脱卸两便的细节设计
    第二节 典型土布服饰工艺解析
        一、和尚领襁褓衫
        二、襁褓裤
        三、土布单衣
        四、土布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通土布服饰纹样
    第一节 土布服饰图案纹样的种类
        一、织布纹样
        二、印花纹样
        三、刺绣纹样
    第二节 土布服饰纹样元素与组织形式
        一、纹样元素
        二、组织形式
    第三节 纹样的服饰装饰构成形式
        一、点状构成
        二、线状构成
        三、面状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通传统土布服饰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南通传统土布服饰文化的内涵
        一、先祖汉服文化的追随与变迁
        二、身边人、事、物的感知与撷取
        三、江海棉稻农耕生活的体现与融合
        四、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与寄予
    第二节 南通民间传统土布服饰审美的形成
        一、服装礼法传承的阶层取向
        二、愉悦体验的跨越阶层性
        三、民族隐寓思维模式下的文化传承
        四、服饰服用功能型的实用主义
        五、农耕生活中服饰女红崇尚
    第三节 南通民间传统土布服饰的审美特征
        一、技艺之美
        二、实用之美
        三、搭配之美
        四、象征之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通土布服饰文化中象征体系
    第一节 象征现象与思维模式
    第二节 南通土布服饰文化中象征现象的特征
        一、数元性
        二、符号性
        三、多义性
        四、变异性
        五、区域性
    第三节 南通土布服饰象征体系
        一、表层象征系统
        二、深层象征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南通土布服饰文化传承与文创产品
    第一节 文创产业、文创产品与传统文化传承
    第二节 土布服饰文创产品开发的意义
        一、推动土布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实现文脉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化
        三、助力南通文创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文化基因”与土布服饰文创产品开发案例
        一、“文化基因”分析
        二、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三、创作实践案例分析
    第四节 土布服饰文创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中的几个思考
        一、“文化基因”保留量的把握
        二、文创产品本原需求中的矛盾
        三、特色区域文化元素的保留
        四、文创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体验价值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后记

(2)“被遗忘的传统”:传统的别一种存续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张力
二、“被遗忘”是传统在当代的另一种存续形态
三、丧礼习俗中传统“被遗忘”的若干例证
    其一,晋陕蒙冀毗邻地域的叫夜习俗。
    其二,陕西周至、户县等地的“家祭礼”。
    其三,湖南乡村的招魂习俗与文公礼。
四、“被遗忘的传统”之日常存续形态解析
五、“被遗忘的传统”与几个类似概念的对照分析
六、结语: “被遗忘的传统”之当代存续

(3)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社会现实需要
        1.1.2 理论及方法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历史回顾与现状
    2.2 有关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
3 理论背景与研究对象方法
    3.1 理论背景
        3.1.1 民族学
        3.1.2 社会学
        3.1.3 文化人类学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访谈法
        3.3.3 田野工作法
        3.3.4 个案研究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本研究相关概念辨析
        4.1.1 民族、种族和少数民族
        4.1.2 民族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
        4.1.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4.1.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简称为民族传统体育或民族体育辨析
    4.2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考察
        4.2.1 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追溯
        4.2.2 近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艰难发展轨迹
        4.2.3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2.4 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基础与构成内容特征
        4.3.1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基础探析
        4.3.2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形态
        4.3.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总体特征
    4.4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与价值功能述评
        4.4.1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分析
        4.4.2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探讨
        4.4.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述评
    4.5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4.5.1 数量与类别
        4.5.2 场地现状
        4.5.3 "繁荣与衰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命运与困境
    4.6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未来发展和道路抉择
        4.6.1 全球化浪潮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
        4.6.2 构建多元发展模式
        4.6.3 从全球化视角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概况表
附录 B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我国地方教育政策执行异形病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病理四纬度分析
    (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潜文化”环境的存在:教育政策执行异形滋生的温床
    (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成员的“权力潜文化”,权力本位的存在:地方教育政策执行异形的根源
    (三)传统“官本位”中的“官本潜文化”,即官僚体制的缺陷:体制病理探究
    (四)“小农”意识中的“小农潜文化”现象的存在:公平觉悟的瓶颈
三、结语

(5)论中国文明进程中的潜文化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明起源与潜文化的亲缘关系
二、早期文明与潜文化的生成系统
三、儒家思想与潜文化的价值理念

(6)隐寓思维与中国潜文化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始思维在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二、隐寓思维所蕴涵的文化创造力
三、中国潜文化赖以生成的深层系统
四、自然审美情趣隐寓的潜文化意象
五、人伦道德理想蕴藉的潜文化理念

(7)西南地区民族体育之教育传承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选题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西南地区民族体育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
    3.2 传承的纽带——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性格)
        3.2.1 概说
        3.2.2 强悍好斗的民族个性对民族体育的影响
        3.2.3 温和淳厚的民族个性对民族体育的影响
    3.3 传承的指导思想——民族哲学
        3.3.1 概说
        3.3.2 少数民族价值观与体育观
        3.3.3 少数民族思维方式与体育观
    3.4 西南地区民族体育的传承途径
        3.4.1 民族体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传承
        3.4.1.1 民族体育与宗教活动
        3.4.1.2 民族体育与民风民俗
        3.4.1.3 民族体育与民族文化艺术
        3.4.2 民族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传承途径之四
        3.4.3 民族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传承途径之五
        3.4.3.1 民族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现状调查
        3.4.3.2 关于民族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体系的理论构建
    3.5 西南地区民族体育在传承中的自新能力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附录
    问卷1
    问卷2

四、论中国文明进程中的潜文化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通土布服饰研究[D]. 施静. 苏州大学, 2018(12)
  • [2]“被遗忘的传统”:传统的别一种存续形态[J]. 胡翼鹏. 人文杂志, 2015(05)
  • [3]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D]. 庞辉.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0)
  • [4]我国地方教育政策执行异形病理探究[J]. 许国动. 当代教育科学, 2007(Z2)
  • [5]论中国文明进程中的潜文化形态[J]. 郭洪纪.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 [6]隐寓思维与中国潜文化形态[J]. 郭洪纪.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 [7]西南地区民族体育之教育传承体系研究[D]. 李嘉. 西南师范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亚文化形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