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之争凸显海南旅游规划缺失

万泉河之争凸显海南旅游规划缺失

一、万泉河纠纷凸显海南旅游规划缺欠(论文文献综述)

吴育强[1](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琼海泮水共享农庄规划研究》文中指出

徐张洋[2](2019)在《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解决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大量出现,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之一。随着各地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对新增国有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国有建设用地的大量闲置已经严重影响了土地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查处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政府先后出台相应法规与条例,以促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但是,由于土地管理制度层面的缺失以及源自土地开发商投机行为等复杂原因,致使闲置土地现象至今难以根治,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顽疾。本文以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调查处置的实践为线索,通过实证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处置难点等问题,并以国家政策和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对如何有效预防闲置国有建设土地的形成以及合理处置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本文研究结论为:(1)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总量较大,且主要分布在全市经济相对较好的嘉积城区和博鳌镇,以住宅与商业用地所占比值最大,而政府对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处理工作较为滞后,后续问题较多。(2)造成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因素主要有城市规划调整、未严格实施净地供应、政府颁布有关政策影响以及企业缺少开发意识和其自身资金较为缺乏等。(3)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处理难点主要体现在责任主体的判定较为困难、政府原因导致的闲置土地处理措施效果有限、被法院查封的土地暂时难以处置、无偿收回土地难度大等几个方面。(4)有效解决闲置国有建设用地问题应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以“多规合一”成果完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联席供地制度、坚持日常巡查管理、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完善闲置认定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等,同时为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将暂时难以开发的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实施临时利用。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具体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建议为本文的研究亮点。通过对闲置国有建设用地产生原因、处置难点的分析,探索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进一步革新当前土地管理模式,有效缓解闲置土地判定难、处理难和再利用难,预防土地资源出现浪费,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林芯[3](2019)在《环境公益诉讼视角中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制化研究 ——以海南为例》文中提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历届政府对旅游业的培育和发展,使海南旅游已经形成了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资源、环境、政策优势,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海南岛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地理空间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生态环境脆弱,抵抗外来干扰能力较差。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海南时发现全省多个填海旅游项目未批先建,多个自然保护区被旅游项目侵蚀,旅游资源不同程度遭到破坏。旅游资源具有双重属性,不仅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超过环境承载力,将会造成旅游生态环境的迫害和生态系统的失衡。平衡发展旅游业与旅游资源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旅游资源保护问题确有必要。基于国内外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公益诉讼角度切入,深入分析海南旅游资源保护现状、立法现状,利用SPSS20.0软件,采用差异性分析,定性定量探讨旅游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得出主要结论为海南旅游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是立法理念滞后;存在“谁都管”凸显“保护真空”的问题;“手段软”凸显公众参与性不强。同时,结合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以海南旅游资源保护领域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为样本,分析公益诉讼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创新性地提出了公益诉讼视角中旅游资源法制化建设路径建议,旨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港),特别是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进程中,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吴姮[4](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海南民宿营销问题及创新策略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海南民宿呈现出地域分散、规模小、单体经营等特点,由于传统营销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互联网+"背景,描述了民宿经营商的互联网推广方式、信息化管理水平等现状,针对从现状中总结出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不当、网络营销范围窄效果差、民宿经营者专业素质不高、客户信息管理落后等问题,对创建海南民宿App这一创新策略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刘璇[5](2019)在《文化与情怀植入对海南民宿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战略和乡村民宿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的背景下,基于文化与情怀植入的民宿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目前的民宿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不清晰、缺乏特色文化支撑、“讲故事、讲情怀”的家的感觉缺失、同质化问题严重、民宿协会作用甚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海南民宿的发展。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海南民宿的文化与情怀植入的研究,探索文化及情怀的植入对海南民宿行业的发展影响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我国民宿的发展。本文的结构包括:首先、论文交代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并且厘清了与本文相关的概念,并梳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文献。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分析,研究发现,民宿的文化与情怀植入是新时代下发展乡村民宿的重要途径。其次,本文着重分析了海南的文化与情怀资源,并在以连理枝民宿和黎母山“学而山房”民宿作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民宿的文化与情怀植入设计。研究认为,民宿业主应在周围生态环境允许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与相关机构合作和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打造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具有人情味的活动项目。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及研究文献,提出研究假设、构建了本文的模型框架,选取文化、情怀、配套设施为自变量,选取体验感为中介变量,选取海南民宿发展状况为因变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民宿入住游客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反馈的数据来探究文化与情怀等变量对民宿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海南民宿文化现状及问题。海南当前的文化资源有:黎苗文化、海岛文化、红色文化;所拥有的情怀资源有:海南的农垦情怀、黎母山情怀、古宅古遗址情怀。同时海南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文化内涵不清、缺乏特色文化的支撑;“讲故事、讲情怀”的家的感觉缺失;同质化严重;行业协会作用甚微。(2)文化、情怀对民宿行业发展状况均具备显着正向影响关系,并且标准化影响路劲系数分别为0.361以及0.323;文化、情怀能够通过体验感间接正向影响民宿行业发展状况,二者对体验感的正向影响程度分别为0.233,0.369;体验感能够直接影响民宿行业的发展,正向影响程度为0291,因此体验感在文化、情怀对民宿行业的发展状况的影响关系中具备部分中介效应;配套设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对体验感的正向影响结果为0.318,配套设施也通过体验感来间接影响民宿行业的发展状况,在这里体验感起到完全中介效应。(3)对本文的启示及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模型,主要得到以下启示:文化、情怀对民宿行业的发展状况影响较大;体验感是文化及情怀植入效果的直观体现,能够直接影响民宿行业的发展状况;配套设施是保障民宿行业发展的基本因素。随后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措施:加强海南民宿文化及情怀的植入力度和植入特色;加强海南民宿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民宿入住游客的体验感。本文的研究创新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内容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不足体现在:衡量指标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未考虑问卷调查过程中收集问卷的准确性;研究展望是:探究文化及情怀植入民宿的标准以及文化和情怀植入效果的评价体系;探究海南民宿文化及情怀植入的影响因素和植入策略、植入资源挖掘等等;探究海南民宿文化及情怀植入的外部人员、资金、技术、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合理地将海南本土文化和乡土情怀植入到民宿的设计与经营中,发展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特色民宿,摆脱海南民宿的发展瓶颈、促进民宿产业快速且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邓须军[6](2018)在《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对于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不仅决定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对于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研究是林业经济研究的热点,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之一。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以及最大的经济特区,森林资源的变动对于旅游、经济林建设以及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进行研究,该区域具有较明显的热带特色和岛屿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系统,自然资源的变化对岛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着手,探讨森林资源变动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间的关系,深层次揭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探讨他们之间的协调性,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因素,并进一步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林业理论、协调发展理论、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理论、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利用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序关系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森林资源变动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森林资源变动与状态参量间的关联分析,形成时序和动态的协调分析框架,对三者间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行表征,并进一步对森林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利用DEMATEL研究方法对协调发展影响关键因素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构建协调发展机制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经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确定了森林资源变动下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机理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对协调发展演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海南森林资源的变动特性以及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自身规律,建立了以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的协调演化、森林资源环境与社会间的协调演化及经济与社会间的协调演化。通过协调演化机理的分析,揭示了海南热带森林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演化轨迹,从协调衰退型到经济主导型再到协调发展型进行转变。(2)构建了森林资源变动下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在国内学者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根据海南的实际状况,构建了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在考察森林资源变动条件下,明确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和社会与生态之间以及三者间的理论关系。选取协调度表征相关的系统参量,利用各参数对子系统的状态进行描述,从而形成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初选评价指标体系为1个目标层,3个系统层和31个指标,依据森林资源的变动趋势和规律对初步选取的参量指标,运用了灰色关联度模型确定目标变量和状态参量关联关系,按照关联度的排序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为1个目标层,3个系统层的20个指标。(3)运用了序关系分析模型以及协调度模型确定协调度根据选取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序关系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经济发展B1、社会发展B2和生态发展B3所对应的权重为0.3092,0.2577,0.4329。利用协调度模型对海南1993-2015年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对协调度进行动态评估和分析。发展指数测算的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指数水平低且不够稳定,其中最低值为1998的0.0667,最高值为2014年的0.2473,发展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指数表现出较为平稳的上涨,最低值为1998年的0.1286,最高值为2015年的0.2193;生态发展指数要高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最低值为1993年的0.2313,最高值为2015年的0.3100,在生态发展方面表现的较为优异。通过对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生态及三者协调度分析,其结果显示两两系统间大多数处于一般协调和优良协调阶段,尤其在2003年之后表现较明显。从三系统协调度来看,2008年是一个分界点,2008年之前都处于一般失调和勉强协调,之后为一般协调和优良协调,其中最低值为1998年0.2259,最高值为2013年的0.9212。通过结果可以表明,海南通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水平都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三者的协调度表现的越来越好。(4)运用了理想值求取模型、不确定性方法评价了发展度,利用优化模型对森林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借助“相对量”的思想对发展度进行重新思考,利用实际值与理想值的相对量来对发展度进行表征。利用DEA分析方法的C2R模型的对理想值进行测算,借助不确定性分析的集对方法对实际值和理想值度量发展度。计算的结果表明:在1993年至2015年期间,系统发展度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其中2009年前发展度都低于0.5,之后发展度高于0.5,2014年达到期间的最高值0.6812。而协调发展度最低值为1998年0.1038,为严重失调,最高值为2015年0.6196,为一般协调发展。通过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在设定的20个林型配置方案中,依据效益值作为标准,5种方案为可行方案,其中方案6和方案11生态效益相对较高;方案5和方案6经济效益较高;方案11社会效益较高,方案6综合效益最高,作为森林结构调整的优选方案。由此可见,海南建省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还需不断进行调整。(5)运用了 DEMATEL模型分析了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利用DEMATEL研究方法对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进行计算,建立坐标系确定各影响因素所在的象限位置,确定了国际旅游岛战略、森林资源保护和补贴政策以及森林法的实施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了区位因素、居民受教育程度、林业经营者和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四个次关键因素和区位因素、居民受教育程度、林业经营者和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和自然条件、森林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热带经济林发展和林业投资五个被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三者协调发展机制及调控手段,分别是治理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监督机制及援助机制。同时提出了倡导绿色发展、完善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承载力、推进岛屿一体化建设、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与布局等建议和对策。

沈晓明[7](2018)在《政府工作报告——二○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海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海南,殷切期望我们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沈晓明[8](2018)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海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海南,殷切期望我们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加快建设经济

李巍[9](2017)在《海南省三亚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城镇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必然趋势。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对新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实现新型城镇化,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提出了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几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国全面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三亚作为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应根据自身独有的资源和特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带动三亚各项产业稳步快速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城镇化主要模式及其发展经验,通过对三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尝试为促进三亚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符合实际、可靠有效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选题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城镇化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发展的必要性进行研究,为下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奠定必要基础。第三部分是结合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和经验,尤其是琼海市就地城镇化的特色与经验进行实证分析,获取建设三亚新型城镇化的有益启示与建议。第四部分是分析三亚市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发展条件,对三亚现有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索。第五部分是对如何有效运用三亚优势资源,解决现存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以此为三亚城镇化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张睿[10](2016)在《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黎族民歌是黎族文化中最为绮丽的明珠。多年来,广大音乐工作者一直致力于黎族民歌的搜集、整理,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数十部黎族民歌集,为黎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近年来,黎族民歌研究取得了较有成效的喜人成果,但多数研究局限于黎族民歌本身,而对于更深层次的探究则相对匮乏,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民歌源于生活,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它是语言的升华,是情感的凝练,因而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景观才是民歌传承的真谛,故民歌文化的探究应当成为音乐工作者倾心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研究的立足点定位为"黎族民歌文化",旨在通过对大量黎族民歌的分析、厘定,并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去窥探黎族民歌文化的璀璨蕴意,同时也期盼本研究能够推进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长足发展,同时也希冀本研究能够促进、充盈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民歌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抒怀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的口 口相传足以见证这种艺术形式是黎族人交流中至关重要的情表方式。而这种情表方式是通过民歌的演唱来实现的,黎族民歌的演唱之所以能够映现其独特的民族风格,意义在于黎族民歌的演唱包括黎族人对于自身声音的驾驭,同时也包括他们对于民歌文化的体悟,黎族民歌文化的彰显才是演唱黎族民歌至今的重要价值体现。换言之,浸透于歌词与曲调中的民歌文化彰显黎族族性发展的演进历程;展现黎族人民善良果敢、热情好客等性情特质;映现黎族人民生活情态的民俗特征。故此,研究黎族民歌文化是秉持黎族民歌演唱风格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解析大量的黎族民歌,探析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及其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分为引论、正文(七章)。第一章: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理论视界。其一,从阐释音乐人类学的思维理路入手,就其研究音乐文化的终极目标展开论述,解读音乐人类学"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二,阐明民歌文化研究需要音乐人类学的价值指向与理论牵引。民歌依存于人、依存于人的生活,具有现实性、群体性,是人对于周边事物的一种情感表态。因此,在音乐人类学的视域下看待民歌,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亦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传承方式。在这样的理论视域中,我们能够追悟到的民歌蕴意,不仅在于民族音乐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探析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更加全面地、真切地彻悟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其三,论述音乐人类学对于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思想引领。主要从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对于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指导意义、音乐人类学的历史研究视角对于黎族民歌文化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音乐分析的理论观点对于黎族民歌演唱特征、音乐特征研究的思路牵引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对于黎族民歌文化价值研究的指导意义四个方面来阐述。依据音乐人类学观点,从文化根基上把握黎族民歌,扩展黎族民歌研究的视野;进而以音乐人类学的思想引领黎族民歌文化的研究,探寻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感司内蕴于黎族民歌的文化精神等等,这对于黎族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第二章:黎族民歌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民歌是劳苦大众的心声。不同时期的民歌反映黎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从不同角度映射着黎族人民对于人类起源、劳动、生活、社会变革、民风民俗的视见,这是黎族发展进程中黎族人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形塑的体现,是丰盈的民歌文化的基垫。本章主要从黎族的族源及其族性特点、黎族的历史与文化、黎族民歌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及其演进规律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通过零散的古籍记载到歌词的抒情达意,着重梳理黎族民歌文化日益丰厚的繁荣过程,并从世代绵延的民歌文化发展中提炼总结民歌衍展的演进规律。第三章:黎族民歌的田野调查纪要。田野调查是音乐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本章主要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真实、客观地记录黎族民歌的遗存状态,主要以依存于宴饮中的民歌、婚俗仪式与祭祀仪式中民歌的现状,以及对民歌传承人、民间歌手的访谈为依据,论述黎族民歌的现实生存境域。通过田野调查,亲睹原生态黎族民歌歌唱的本真韵味,感受民歌背后的丰硕文化,体悟黎族民歌文化的真正意谛。第四章: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黎族民歌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的。歌唱是黎族民歌传承、沿革的唯一方式。本章主要根据黎族民歌的历史发展进程、黎族民歌的田野调查及相关文献,总结、提出并阐释了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主要从黎族民歌的歌词特征、黎族民歌的演唱形式、黎族民歌的唱调特点以及黎族民歌的润腔特征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第五章:黎族民歌的音乐特征。本章通过整理、剖析大量民歌阐述黎族民歌的题材分类、曲体结构、旋律、节拍节奏及调式等特点。其中,黎族民歌中装饰音的作用,由宫、商、徵、羽四音列构成的调式音阶等都为黎族民歌的民族色彩增添了更为浓重的一笔。在阐述民歌本体的同时,也从文化的视角解析了黎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包括具有黎族特色的民歌曲调、节奏节拍、调式等音乐特征,而成为别具匠心的民族文化。第六章: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是黎族民歌承袭至今的意义所在,是黎族人视待黎族民歌的认知评价,因此,探析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对于秉承黎族民歌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一、黎族民歌彰显民族精神的价值。民族精神的特质展现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黎族民歌对于凝聚黎族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黎族同胞民族认同感的营造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二,黎族民歌对于追求社会进步与美好生活的价值不容忽视。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夙愿,黎族人民亦如此。他们亲善友爱、果敢坚韧,对于自由平等的社会、对于美好的生活充满着希冀,而民歌则成为黎族人民此时的意表方式,用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战胜磨难、勇敢的前行。其三,黎族民歌呈现多重审美的价值。黎族民歌的实用之美、愉悦之美、自由之美以及动态之美,无不展现于短小精悍的民歌之中,而这些多重美感的民歌亦展现着黎族人乐观向上、与时俱进等性格特点。其四,就黎族民歌引领黎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展开详细的阐述。黎族民歌不仅是黎族音乐中的重中之重,同时对于其他姊妹艺术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海南地方音乐文化来说也是支柱性的文化艺术,故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第七章:黎族民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所以研究黎族民歌文化,包括黎族民歌文化历史、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音乐特征、文化价值等等,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黎族民歌。因此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一,通过实地调研,论述黎族民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并加以分析。其二,总结反思黎族民歌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其三,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试图为推进黎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路径。

二、万泉河纠纷凸显海南旅游规划缺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泉河纠纷凸显海南旅游规划缺欠(论文提纲范文)

(2)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内研究进展
        2.国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国有建设用地
        2.闲置国有建设用地
        3.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处置
    (二)相关理论基础
        1.市场供求理论
        2.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3.成本收益理论
        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
二、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琼海市土地利用状况
        1.地理概况
        2.土地利用结构及特点
        3.国有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情况
    (二)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调查情况
    (三)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特点
    (四)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形成原因分析
        1.城市规划编制滞后及各部门规划存在冲突
        2.净地出让制度落实不到位
        3.受政策影响土地无法开发建设
        4.土地存在遗留问题未解决
        5.企业自身原因导致土地建设停滞
三、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处置难点分析
    (一)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处置情况
    (二)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处置中的主要问题
        1.原因认定难以明确
        2.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处置措施效果有限
        3.无偿收回执行困难
        4.被司法查封的土地难以处置
        5.闲置土地盘活利用限制多
四、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处置对策建议
    (一)通过“多规合一”完善规划体系
    (二)建立土地供应联席制度
    (三)对建设用地实施动态监测
    (四)坚持闲置土地台账式管理
    (五)完善闲置土地认定标准及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1.明确司法查封闲置土地的认定和处置方式
        2.丰富和创新闲置土地的处置方式
        3.统一闲置土地有偿收回的标准
        4.健全由政府主导的共同责任机制
        5.应弱化国土部门在闲置处置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六)闲置国有建设用地的临时使用方案
        1.临时开发为城市绿地、共享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项目
        2.临时利用建设科技服务融合发展的创新项目
        3.作为园林苗木用地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环境公益诉讼视角中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制化研究 ——以海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
        1.5.1 关于公益诉讼的研究
        1.5.2 关于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
        1.5.3 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2 公益诉讼的主要内涵与主要特征
    2.1 公共利益与公益诉讼
        2.1.1 公共利益的概念
        2.1.2 公益诉讼的概念
        2.1.3 公益诉讼的特征
    2.2 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特征
        2.2.1 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征
        2.2.2 环境公益诉讼的类型
        2.2.3 环境公益诉讼的价值
3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与旅游资源保护的法理学基础
    3.1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3.1.1 公共信托理论
        3.1.2 环境权理论
    3.2 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学理论基础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生态资源公平正义理论
        3.2.3 自然资源物权理论
4 海南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及立法现状
    4.1 海南旅游资源概况
        4.1.1 自然风光
        4.1.2 人文景观
    4.2 海南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外部环境分析
        4.2.1 政治环境
        4.2.2 经济环境
        4.2.3 社会人文环境
        4.2.4 科技环境
    4.3 海南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内部环境分析
        4.3.1 价值(Value)
        4.3.2 稀有性(Rareness)
        4.3.3 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
        4.3.4 组织(Organization)
    4.4 海南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现状
        4.4.1 自然旅游资源保护法规
        4.4.2 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4.4.3 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保护法规
5 国内外环境公益诉讼在旅游资源保护领域的实践
    5.1 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在旅游资源保护领域的实践
        5.1.1 英美法系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
        5.1.2 大陆法系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
    5.2 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在旅游资源保护领域的实践
    5.3 海南旅游资源保护领域的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5.3.1 昌化江、珠碧江等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
        5.3.2 三亚小东海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
        5.3.3 上溪、尖岭天然热带季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
        5.3.4 铜鼓岭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
        5.3.5 文昌湖山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
        5.3.6 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
        5.3.7 海南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案
    5.4 海南旅游资源保护领域环境公益诉讼案例特点分析
6 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
    6.1 问卷调查设计
    6.2 样本频数分析
    6.3 样本特征与认知差异性分析
        6.3.1 关于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认知差异
        6.3.2 关于海南旅游资源保护现状的认知差异
        6.3.3 关于海南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现状的认知差异
        6.3.4 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对旅游资源保护作用的认知差异
        6.3.5 关于海南检察机关开展的系列环境公益诉讼专项行动的认知差异
    6.4 样本特征与行为差异性分析
        6.4.1 关于是否关注过旅游资源被破坏事件的行为差异
        6.4.2 关于是否参与过保护旅游资源的活动行为差异
    6.5 关于样本特征的多重响应分析
        6.5.1 关于对身边发生旅游资源受到侵害,倾向采取何种方法维护
        6.5.2 关于当下海南旅游资源保护的困境主要原因
7 旅游资源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旅游资源保护法制化建设路径
    7.1 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7.1.1 旅游资源保护理念滞后凸显立法缺陷
        7.1.2 旅游资源保护“谁都管”凸显“保护真空”
        7.1.3 旅游资源保护“手段软”凸显公众参与性不强
    7.2 环境公益诉讼角度中旅游资源保护法制化建设路径
        7.2.1 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7.2.2 严格旅游资源保护执法监管
        7.2.3 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司法保护
        7.2.4 强化旅游资源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互联网+”背景下的海南民宿营销问题及创新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海南民宿营销现状分析
    (一) 互联网推广方式及效果
    (二) 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 品牌占有率
    (四) 市场占有率
三、海南民宿营销问题
    (一) 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 品牌意识淡薄
    (二) 互联网销售渠道单一, 移动互联网应用不足
    (三) 顾客信息管理落后, 信息化程度低
    (四) 网络营销范围狭窄, 周边产品信息及服务不周全
四、创建海南民宿App的可行性分析
    (一) 民宿类App的迅速发展
    (二) 政府的支持
    (三) 以“森林客栈”为借鉴为象, 打造精致化、精品化、个性化的民宿App
五、总结

(5)文化与情怀植入对海南民宿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民宿
        2.1.2 乡村旅游
        2.1.3 民宿文化和情怀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海南民宿产业发展概况及民宿文化情怀现状
    3.1 中国民宿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2 海南民宿产业的发展概况
    3.3 海南民宿的文化和情怀资源
        3.3.1 文化资源
        3.3.2 情怀资源
    3.4 海南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文化内涵不清、缺乏特色文化的支撑
        3.4.2 “讲故事、讲情怀”的家的感觉缺失
        3.4.3 民宿风格同质化严重
        3.4.4 行业协会作用甚微
4 海南特色民宿的文化及情怀植入案例分析
    4.1 连理枝民宿
        4.1.1 连理枝民宿概况
        4.1.2 经营理念
        4.1.3 文化及情怀分析
        4.1.4 自然民俗与连理枝民宿旅游开发
    4.2 黎母山的“学而山房”民宿
        4.2.1 黎母山民宿概况
        4.2.2 “学而山房”民宿的发展历程
        4.2.3 文化及情怀资源开发分析
5 文化与情怀植入对海南民宿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模型构建
    5.2 测量问项选取及度量标准
        5.2.1 测量问项选取
        5.2.2 测量问项度量标准
    5.3 问卷编制及调查实施
        5.3.1 问卷编制
        5.3.2 调查实施
        5.3.3 问卷描述性统计
    5.4 文化及情怀植入对海南民宿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4.3 因子分析
        5.4.4 相关性分析
        5.4.5 影响路径系数分析
        5.4.6 实证结论
6 结论、政策建议及不足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的创新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热带森林的概念
        2.1.2 热带森林资源
        2.1.3 协调发展
        2.1.4 机制
    2.2 基础理论
        2.2.1 现代林业理论
        2.2.2 协调发展理论
        2.2.3 可持续经营理论
        2.2.4 绿色发展及循环发展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2.2.6 制度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海南经济社会与热带森林资源变动状况
    3.1 海南经济社会概况分析
        3.1.1 自然状况
        3.1.2 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状况
        3.1.3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状况
    3.2 海南森林资源状况及结构变动
        3.2.1 林地资源结构动态变化
        3.2.2 林种结构动态变化
        3.2.3 林龄结构动态变化
        3.2.4 林分起源结构动态变化
    3.3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效益分析
        3.3.1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
        3.3.2 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3.3.3 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
    3.4 海南森林资源变动产生的影响
        3.4.1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使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较大
        3.4.2 天然林资源短缺,阻碍了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3.4.3 森林资源结构差,使生态功能水平下降
        3.4.4 森林资源林分起源变化,影响热带农业的发展
        3.4.5 人工林规模的增加,带动了天然橡胶业和纸浆业
        3.4.6 森林资源变化影响居民的生存环境
    3.5 本章小结
4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机理
    4.1 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特征
        4.1.1 协调发展的复杂性
        4.1.2 协调发展的层次性
        4.1.3 协调发展的动态性
        4.1.4 协调发展的不确定性
    4.2 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自组织因素
        4.2.2 他组织因素
    4.3 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演化机理
        4.3.1 森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化
        4.3.2 森林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演化
        4.3.3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演化
    4.4 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轨迹
    4.5 森林资源与各子系统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度表征
    5.1 基本思路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5.2.2 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和程序
        5.2.3 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5.2.4 评价指标的筛选
    5.3 指标权重的判定
        5.3.1 权重判定的方法
        5.3.2 序关系分析法对指标的赋权
        5.3.3 权重的判定
    5.4 协调度模型构建及测算
        5.4.1 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5.4.2 协调度测算
    5.5 本章小结
6 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度表征
    6.1 基本思路
    6.2 指标理想值的确定
        6.2.1 指标理想值求取模型构建
        6.2.2 理想值确定
    6.3 不确定性分析与协调发展度测算
        6.3.1 不确定性方法的选择
        6.3.2 发展度测算
    6.4 协调发展度确定
        6.4.1 协调发展的判定
        6.4.2 协调发展度计算及评价
        6.4.3 协调发展度的结果分析
    6.5 协调发展下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及模式开发
        6.5.1 森林资源结构的优化
        6.5.2 森林资源的开发模式
    6.6 本章小结
7 森林资源变动下海南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7.1 基本思路
    7.2 方法选择和应用
        7.2.1 方法的选择
        7.2.2 DEMATEL方法及实施步骤
    7.3 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7.3.1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7.3.2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海南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8.1 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8.1.1 可持续性原则
        8.1.2 系统性原则
        8.1.3 市场导向原则
        8.1.4 开放合作原则
        8.1.5 科学性原则
    8.2 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分析
        8.2.1 经济与生态是协调发展的核心
        8.2.2 社会发展是经济和生态的外延
        8.2.3 经济、社会和生态在协调发展中相互制约
    8.3 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机制的框架
    8.4 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8.4.1 治理机制
        8.4.2 市场机制
        8.4.3 利益分配机制
        8.4.4 合作机制
        8.4.5 援助机制
    8.5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政府工作报告——二○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一)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激发特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 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十二个产业。
    (三)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不断提高海南的国际竞争力。
    (四)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在服务国家战略、具有海南特色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五) 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六) 着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发展新格局。
    (七) 着力建设海洋强省, 扛起守好祖国南大门的国家担当。
    (八)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增进海南百姓福祉。
三、2018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 关于深化改革开放
    (二) 关于扩大有效需求
    (三)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五)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六) 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主要名词解释

(8)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三、2018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关于深化改革开放
    (二)关于扩大有效需求
    (三)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六)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主要名词解释

(9)海南省三亚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新型城镇化研究趋势的判断
    (四)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 研究方法
        2. 可能的创新点
二、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一) 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1. 城镇化相关概念
        2. 新型城镇化内涵
    (二) 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
        1. 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及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 中心城市带动与辐射区域发展理论
        3. 空间经济网络布局理论
    (三)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
        1. 实现三亚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必然要求
        2.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3. 实现三亚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4. 实现统筹三亚市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
        5. 有利于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1. 美国的城镇化
        2. 德国的城镇化
    (二)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1. 东南亚国家的城镇化
        2. 拉美国家的城镇化
    (三) 滨海国家城镇化的特色做法
    (四)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基于琼海市就地城镇化的特色与经验分析
        1. 琼海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与成就
        2. 琼海市就地城镇化的经验分析
    (五) 国内外不同城镇化模式对三亚的启示
四、三亚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条件分析
    (一) 区位条件与资源条件
        1. 区位条件
        2. 资源条件
    (二) 基础设施条件
        1. 交通状况
        2. 其它基础设施条件情况
    (三) 社会经济概况
    (四) 投资环境及本地特色旅游业发展
    (五) 三亚市城镇化现状
        1. 城镇化率与政府财政实力
        2. 就业和住房状况
五、三亚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 土地征收与保障制度不能有效衔接
    (二)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 海洋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四) 候鸟性旅游带来的空城化
    (五) 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六、三亚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一) 利用空间资源促进充分就业
        1. 根据气候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
        2. 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加大创新力度转变就业模式
        3. 陆海统筹,加强海洋资源开发
    (二) 全面改善旅游居住环境
        1. 借力“双城”“双修”,大力提升旅游地产社区环境
        2. 全面实现“居者有其屋”
        3. 加快民宿业的发展
    (三) 全力打造高品质休闲旅游业
        1. 倡导滨海国际旅游规模化发展
        2. 完善滨海国际旅游相关配套软硬件建设
        3. 滨海国际旅游业带动其它产业健康发展
七、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对三亚市“双修”“双城”实践感受的访谈提纲
致谢

(10)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其研究价值
        (一) 选题的依据
        (二) 研究价值
    二、黎族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 文化、民歌与民歌文化概念的界定
        (二) 黎族民歌研究综述
        (三) 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现状缕析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尝试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创新尝试
第一章 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理论视界
    一、音乐人类学的思维理路
        (一) 追根溯源
        (二) 人本复归
        (三) 具有哲学意义的核心理论
    二、民歌文化研究与音乐人类学的价值指向
        (一) 民歌文化研究需求音乐人类学牵引
        (二) 音乐人类学与民歌文化的意义生成
    三、音乐人类学对于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思想引领
        (一) 音乐人类学的核心理念对于黎族民歌文化研究的指导意义
        (二) 音乐人类学的历史研究视角对于黎族民歌文化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
        (三) 音乐分析的理论观点对于黎族民歌演唱特征与音乐特征研究的思路牵引
        (四) 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对于黎族民歌文化价值研究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黎族民歌文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黎族的族源与族性特点
        (一) 黎族族称
        (二) 关于黎族族源探讨——骆越说
        (三) 黎族族性特点
    二、黎族历史与文化
        (一) 黎族社会历史发展简述
        (二) 黎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黎族民歌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
        (一) 古代黎族民歌的发展遗迹—从歌词中窥探原始社会的黎族民歌
        (二) 从散在的记载中审视古代黎族民歌的长足发展
        (三) 民国时期的黎族民歌文化的发展进程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黎族民歌文化的蓬勃发展
    四、黎族民歌文化历史发展的演进规律
        (一) 歌舞并存之相互促进
        (二) 劳作生活之精神需求
        (三) 民族融合之相互借鉴
        (四) 民风民俗与民歌之如影随形
        (五) 社会变革之扬弃形塑
第三章 黎族民歌的田野调查纪要
    一、原生态黎族民歌生存状态
        (一) 宴饮时的民歌对唱
        (二) 祭祀仪式中的道公的念唱
        (三) 婚俗中的民歌依存
    二、黎族民歌传承人、民间歌手专访
        (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妚大访谈(1)
        (二) 黎族创作型歌手—王建民专访
        (三) 青年黎族歌手—符花金专访
        (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妚大访谈(2)
第四章 黎族民歌的演唱特征
    一、黎族民歌的歌词特征
        (一) 方言特点
        (二) 歌词的艺术风格
        (三) 歌词韵律
    二、黎族民歌的演唱形式
        (一) 独唱
        (二) 对唱
        (三) 齐唱
    三、黎族民歌的唱调特点
        (一) 按照地域命名的唱调
        (二) 按照内容命名的唱调
        (三) 按照衬词命名的唱调
    四、黎族民歌的润腔特征
        (一) 平腔
        (二) 高腔
        (三) 甩腔
        (四) 滑腔
        (五) 哭腔
第五章 黎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黎族民歌的题材内容
        (一) 劳作民歌
        (二) 情爱民歌
        (三) 时政民歌
        (四) 风俗民歌
        (五) 故事长歌
        (六) 儿歌
        (七) 文娱歌
    二、黎族民歌的曲体结构
        (一) 一段体
        (二) 二段体
    三、黎族民歌的旋律特征
        (一) 黎族民歌旋律的运动形态
        (二) 装饰音在黎族民歌中的广泛使用
        (三) 黎族民歌的旋法特点
    四、黎族民歌的节拍、节奏特点
        (一) 四二拍及典型节奏特点
        (二) 变换拍子及节奏特点
        (三) 自由拍子及节奏特点
    五、黎族民歌的调式特点
        (一) 五声调式的黎族民歌特点
        (二) 六声调式的黎族民歌特点
第六章 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
    一、彰显民族精神价值
        (一) 维护族性特点的社会记忆
        (二) 激励民族发展的自觉
        (三)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二、追求社会进步与美好生活价值
        (一) 追求社会进步
        (二) 向往美好生活
    三、呈现多重审美价值
        (一) 黎族民歌的实用之美
        (二) 黎族民歌的愉悦美
        (三) 黎族民歌的自由之美
        (四) 黎族民歌的动态美
    四、引领黎族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
        (一) 黎族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 黎族民歌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第七章 黎族民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黎族民歌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保护与传承黎族民歌的重要意义
        (二) 黎族民歌文化保护的现状分析
        (三) 黎族民歌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二、黎族民歌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二) 存在问题的症结
    三、黎族民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路
        (一) 增强保护与传承民歌文化的自觉意识
        (二) 强化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教育传承
        (三) 注入海南旅游业,使黎族民歌传唱常态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四、万泉河纠纷凸显海南旅游规划缺欠(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琼海泮水共享农庄规划研究[D]. 吴育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琼海市闲置国有建设用地解决对策研究[D]. 徐张洋. 长安大学, 2019(07)
  • [3]环境公益诉讼视角中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制化研究 ——以海南为例[D]. 林芯. 海南大学, 2019(01)
  • [4]“互联网+”背景下的海南民宿营销问题及创新策略探索[J]. 吴姮. 现代商业, 2019(16)
  • [5]文化与情怀植入对海南民宿发展影响研究[D]. 刘璇. 海南大学, 2019(01)
  • [6]海南热带森林资源变动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研究[D]. 邓须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7]政府工作报告——二○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J]. 沈晓明. 今日海南, 2018(02)
  • [8]政府工作报告[N]. 沈晓明. 海南日报, 2018
  • [9]海南省三亚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巍. 海南大学, 2017(12)
  • [10]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D]. 张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万泉河之争凸显海南旅游规划缺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