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部队心理教育

加强部队心理教育

一、加强部队的心理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静[1](2020)在《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我国幅员辽阔,高原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在高原地区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众多,边境地区形式复杂多变。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新兵是高原军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兵战斗力的重要保障。高原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给军人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急进高原新兵不仅面临高原环境的习服,还处于对军营环境的持续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身心压力更大,需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适应。既往研究大多仅对高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研究,动态追踪研究较少;关注常驻高原军人较多,关注急进高原军人少,对急进高原新兵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急进高原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间点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追踪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急进高原新兵身心适应、心理健康维护、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训练计划提供数据参考。对象和方法整群抽取某部急进高原800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0名新兵作为固定追踪研究对象,分别在新兵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神经质量表(Nf)、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等作为测评工具,对急进高原新兵的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失眠、高原反应等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同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调查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开展急进高原新兵心理保障服务提供依据。结果1.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及抑郁特点(1)状态焦虑阳性率为30.1%,特质焦虑阳性率为31.4%,抑郁阳性率为19.5%。(2)急进高原新兵SDS得分显着高于平原新兵(P<0.01),SAI、TAI得分显着低于平原新兵(P<0.01)。(3)TAI得分“≤18岁”组显着高于“≥21岁”组(P<0.05),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4)SAI与PTSD、AIS、Nf以及高原反应呈正相关,TAI与PTSD、AIS以及Nf呈正相关,SDS与PTSD、Nf以及高原反应得分呈正相关。2.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阶段变化特点(1)焦虑阳性率和STAI得分阶段差异显着(P<0.01),STAI得分呈下降趋势,SDS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除“20岁”和“≥21岁”SDS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SDS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27)0.05)。除“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但与急进高原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9岁”、“20岁”组在S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19岁”、“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AI、TAI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入营集训期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SD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西部新兵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东部新兵SAI、SDS得分显着高于西部和中部新兵(P<0.05)。(5)双亲组新兵S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TAI得分在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单亲组新兵SAI、TAI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进入高原3个月得分降低。(6)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3.急进高原新兵失眠状况的阶段变化特点(1)AIS总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2)各年龄组AIS总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显着高于“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0.05)。(4)西部地区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东部新兵AIS总分显着高于中部和西部新兵(P<0.05)。(5)不同家庭结构新兵AIS总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新兵AIS总分在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低于留守儿童新兵(P<0.05)。4.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阶段变化特点(1)自杀意念阳性率为1.7%~2.8%,自杀意念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除乐观因子外,自杀意念各因子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望因子、睡眠因子以及SIOSS总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除“21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SIOSS总分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8岁”和“19岁”SIOSS总分显着高于“20岁”组(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不显着(P>0.05)。(5)不同来源地新兵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西部地区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不同家庭结构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时间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双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单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进入高原3个月下降(P<0.05)。(7)不管童年时期是否有留守经历,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8)“非独生子女”组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IOSS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独生子女”组阶段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子女结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反应动态变化特点(1)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1.9%~4.0%,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TSD得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18岁”、“19岁”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呈现显着差异(P<0.05);“≤18岁”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19岁”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5)除中部地区外,新兵PTSD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新兵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西部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5)。(6)单亲组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1)。双亲组的新兵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7)非留守儿童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8)非独生子女新兵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训练压力大、家庭的原因、战友不好相处;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主要有:听心理健康讲座、文体活动、心理训练、与心理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认为需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学常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以及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调适;最希望开展的心理训练为: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团队协作、角色适应。7.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通过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及阶段变化特点、影响因素、心理服务需求的分析,结合既往高原军人心理干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即:以“让新兵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素质”为目标,重点关注“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两个关键阶段,遵循“发展性、教育性和预防性”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心理辅导”四种形式,开展“角色适应、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五项内容的心理健康维护。结论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明显的阶段差异和人群特点,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以及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来源地条件与高原差异较大、家庭情况不好的新兵,应给予重点关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2.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应当充分考虑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阶段变化特点、不同人群间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特点。

李卫卿[2](2020)在《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军事训练的管理教育中,军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已被纳入《空降兵新兵训练大纲》的必训课目,是部队战斗力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降兵作为机动作战部队,以伞降方式执行作战任务是其基本的空降方式,跳伞是空降兵部队官兵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但跳伞训练带有较高的危险性,风险高、强度大,官兵在心理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或多或少的会表现出心理障碍:如厌倦、恐惧、焦虑等。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跳伞伤的发生率很难控制。本研究以空降兵某基地2019年9月入伍的300名新兵为例,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结合跳伞实践,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构建跳伞训练中心理障碍干预策略的基本框架,探讨心理障碍的现象和发生的原因,分析心理障碍与人格特点的关系,进而对心理障碍的干预提出指导性建议。本研究中主要以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其它量表作为辅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验法,采集四个时间点(开始训练的第一阶段结束、进行心理干预措施后、第一次跳伞前两天、最一次跳伞后)分别对300名新兵作全面测量,对比观察整体跳伞员的心理状态。研究观察发现:1.首次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在第一阶段训练完后,经过测试表现出心理障碍的新兵有209人,我们通过心理干预训练,在第二次测试中有130人,人数有大幅度的下降,新兵的训练积极性和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我们的干预训练是有效的。2.干预效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第三次测试中(跳伞前2天)新兵的不良心理反映整体上又有所提升,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干预措施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有一个保质期,在外界新的应激源或真正“临战”时,个别同志的心理状态就会反弹。这个现象就要求我们的班长骨干及伞训教员掌握这个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有备无患。3.跳伞员跳伞结束后的心理健康同样要引起重视。虽然测量结果中,新兵的总体心理状态趋势良好,但通过观察,个别新兵的心理状态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过来,尤其是发生过跳伞特殊情况的跳伞员,需要我们采取多种应对方式,指导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对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提出如下建议:1.政府征兵层面,空降新兵征召时注重心理素质的测试;2.军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空降新兵的心理训练策略要体系化、具体化、细化;3.军校教官的层面,要拓展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障碍干预的技能;4.新兵的自我教育层面,要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心理障碍;5.基础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6.官兵人际关系教育层面,要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友爱的人际氛围”控制不良心理。

韩立宁[3](2018)在《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后,习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应对重大安全风险问题的重要性,要求各级要认真分析研究,严密部署防范重大安全问题发生,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可以说军队中事故案件的发生牵动着军队高层领导的决策部署,直接影响着部队战斗力。从历史上发生事故案件的一般规律看,事业大干快干、改革大破大立,装备技术大发展大创新,这种形势下事故案件会高发多发。调查和剖析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因素就是心理问题。目前,心理问题是影响部队安全的重要消极因素。由此得知,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有助于帮助官兵更好的成长进步,能够有效提升武警部队官兵战斗力提升。整篇文章着重于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武警“两看”勤务入手,较为系统地研究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探讨预防和矫治“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患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是结合有关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根据自己多次深入部队检查调研所得研究收获,分析判断影响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并针对产生原因认真剖析;第三部分总结武警“两看”勤务对官兵心理的一般要求;第四部分是从部队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研究适合武警“两看”执勤官兵的心理教育方法。文章主要有以下个方面的独创性的想法和见解:一是结合部队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采取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等具体方法,从社会变革、家庭环境及执勤环境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了影响“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各种因素;二是通过从“两看”勤务入手,探索提出了在“两看”执勤部队中心理教育要从预防和矫治心理疾患、培养塑造良好心理素质两个角度开展;三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习分析借鉴国内外军队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开展心理训练的任务、原则及方法,努力为武警部队执勤官兵更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训练提供帮助。

许翔杰[4](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辛阔林[5](2015)在《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陆军作为我军的主要军种,是陆地作战的主力。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术界对陆军地位的评价出现不同声音,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行,陆军兵源质量有下降趋势。陆军新兵中独生子女比率偏高,新兵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有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有74.1%的新兵在生活、训练、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适应障碍,有36.4%的新兵表明有逃避军训的想法和倾向。而官兵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军队首长始终关注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加强在新形势下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探索适合我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维护我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教育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聚焦陆军新兵心理健康问题,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研究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研究陆军新兵不同阶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研究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心理骨干工作现状;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构建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专家咨询,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实践验证。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部分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设计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研究。通过对陆军新兵集训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动态变化研究,了解不同集训阶段新兵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阐明陆军新兵心理的发展规律、一般特点及阶段性特点。根据新兵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提出陆军新兵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第三部分是陆军新兵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通过抽样问卷调查,了解陆军新兵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时间、人员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基层部队心理骨干工作现状和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情况。综合以上调查,分析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人员、教育监督等方面的具体需求。第四部分提出了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了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提出了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基本常识、适应性、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耐挫能力和创造能力、自我意识和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人际关系、性教育和婚恋观等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第五部分提出了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提出了政治优先、重视主体、全员参与、全面优化、资源整合、健康发展、实践验证和严格保密八项原则。提出了信息获取法、知识灌输法、环境磨练法、团体心理训练法、朋辈心理辅导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法六种方法。提出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优化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四种途径。第六部分是构建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在充分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通过陆军部队实地调研,提出了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体系结构包括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教育人员选拔和培训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评价反馈体系6个子体系,并对体系内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七部分是构建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借鉴生态学模式的观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分为个人效果、组织效果和辅助效果三个层次,通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群抽样陆军两个建制旅的全体新兵,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下一步,将在对陆军部队大规模调研,验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为部队开展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杨帆[6](2013)在《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不断改革,基层部队官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心理品质产生了深刻变化,使得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具有丰富的内容,搞好心理辅导的管理,以培养官兵过硬的心理素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部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是当今军事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参照国外基层部队心理辅导的相关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明确了基层部队心理辅导的原则,并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关系,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作为部队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手段,必须加强融合。指出了基层部队心理辅导必须遵循的主动性、提升性、保密性等六大基本原则,这是开展心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基层部队心理辅导工作的现状和规划,总结归纳了心理辅导的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和拓展训练模式,每种模式都是特定时代和环境的产物,新时期基层部队心理辅导也必须找到相适应的心理辅导模式。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基层部队官兵和部队环境产生了重大变化,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加大了基层部队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度。受其影响心理辅导必须做出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创新,克服现有的滞后管理模式,加强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完善心理辅导组织机构的构建和评估机制,通过常态化的心理宣传教育,使官兵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意识,主动进行自我求助和外部求助,遏制心理问题产生的萌芽。心理辅导是现代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基层部队心理辅导的实施及心理辅导机构的管理,在基层部队工作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陈苏曼[7](2012)在《消防部队心理教育的探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消防部队参与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救灾救援的任务。实践证明,除了精良的设备,高素质的队伍之外,消防官兵的心理素质,关系到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也是保证部队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赵永亮[8](2011)在《部队基层开展心理教育疏导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要扎实有效地开展部队基层心理教育疏导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体系和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王恒[9](2009)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咨询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内容之一,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军队各项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军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新变化,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部队建设面临新课题,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加强和改进,心理咨询的方法不失是一个好的方向。本文首先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异同,提出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心理咨询方法的必然性。其次,文章着重分析了当前部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即:心理适应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盲从与功利心理问题,挫折心理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第三,分析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咨询的应用,详细解释了部队心理咨询的原则,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咨询涵括的主要内容。最后论述了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主要要求,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匡玲[10](2009)在《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结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的结合,对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基层建设规律、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更好地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必须加强对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本文基于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的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阐述思想与心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了实现“结合”的理论基础。通过三个具体案例的介绍与分析,论证了开展“结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揭示了“结合”的应用边界,归纳出了开展“结合”需把握的三个原则。结合上述案例,分析了军队基层目前在“结合”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开展“结合”的具体构想:在组织保障上,完善现有的政治工作体系和制度;在人才队伍上,以基层政治干部为主要依靠力量;在内容方法上,将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实践应用上,将“结合”渗透到基层各项重要工作中去;在外部条件上,积极营造有利于“结合”开展的内外环境。本文主要创新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对“结合”如何解决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有了明确的解答,揭示了“结合”的应用边界;构建了心理教育疏导的“四级网络”。

二、加强部队的心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部队的心理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
    2.1 研究一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特点
    2.2 研究二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追踪研究
    2.3 研究三急进高原新兵睡眠障碍的追踪研究
    2.4 研究四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的追踪研究
    2.5 研究五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的追踪研究
第三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及心理干预模式的探讨
    3.1 研究六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分析
    3.2 研究七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的探讨
第四章 总讨论
    4.1 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
    4.2 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分析
    4.3 急进高原新兵失眠障碍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4.4 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特点分析
    4.5 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分析
    4.6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
    4.7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干预理论模式的建立
    4.8 本研究的创新性
    4.9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4.10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调查
附录2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2)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空降兵
        2.跳伞训练
        3.心理障碍
        4.军事素质
        5.心理素质
        6.个性心理特征
    (二)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理论基础
        1.心理防护理论
        2.心理干预理论
        3.心理应激理论
三、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基本情况调查表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辅助量表
    (三)跳伞训练中新兵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
        1.恐高心理
        2.厌倦心理
        3.焦虑心理
        4.怀疑心理
        5.自卑心理
        6.过度紧张心理
        7.余悸心理
    (四)跳伞训练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高空跳伞环境因素
        2.长时间跳伞因素
        3.跳伞环境体验不真实因素
        4.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5.外部环境因素
四、心理障碍干预的实施过程
    (一)计划
    (二)行动
        1.入伍评估
        2.建立心理档案
        3.对照筛选
        4.“对症下药”——干预策略的实施
    (三)观察
        1.首次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
        2.发生跳伞心理障碍与不同气质特征的关系
        3.缺乏空中尤其是高空行为体验是导致跳伞过程中心理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
        4.集体效应在实际跳伞过程中对新兵心理的支持作用巨大
    (四)反思
        1.心理干预的效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2.在某些特殊时期新兵的心理状态无法掌控
        3.注重培养新兵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心理障碍干预策略的优化及管理建议
    (一)政府征兵层面,空降新兵征召时要注重心理素质的测试
    (二)军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空降新兵的心理训练策略要体系化、具体化、细化
        1.跳伞地面训练阶段
        2.跳伞实施阶段
        3.跳伞结束阶段
    (三)军校教官的层面,要拓展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障碍干预的技能
    (四)空降新兵自我教育层面,要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心理障碍
        1.放松入静法
        2.调整呼吸法
        3.暗示训练法
    (五)基础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官兵人际关系教育层面,要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友爱的人际氛围”控制不良心理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常用心理测量量表
附录2 :跳伞观测手记
致谢

(3)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背景
    1.2 研究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对官兵心理健康及其管理研究现状
        1.3.1 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国外研究
        1.3.2 官兵心理健康管理的国内研究
第二章 心理健康管理理论和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分析
    2.1 心理健康管理的概念
    2.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2.2.1 新兵入伍展示自我积极主动,但心理承受能力偏弱
        2.2.2 武警“两看”任务以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对心理的影响
        2.2.3 官兵面临重大选择时容易引发心理波动
        2.2.4 官兵身患疾病时容易引发心理疾患
        2.2.5 官兵执行重大任务时容易引发心理应激障碍
    2.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表现和研究方法
        2.3.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问题的表现
        2.3.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的研究方法及结果
第三章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结果
        3.3.1 被试官兵基本情况
        3.3.2 研究分析结果
第四章 影响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因素分析
    4.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4.1.1 受资源配置变化的影响
        4.1.2 受社会利益机制变化的影响
        4.1.3 受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
        4.1.4 受社会活动多样化的影响
    4.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4.2.1 受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4.2.2 受家庭压力的影响
    4.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环境的影响
        4.3.1 受驻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4.3.2 受执勤单位和执勤设施的影响
        4.3.3 受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4.3.4 受日常管理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4.4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对象的影响
        4.4.1 受憎恶心理的影响
        4.4.2 受紧张情绪的影响
        4.4.3 受同情心理的影响
    4.5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受执勤形式的影响
        4.5.1 受监区看押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2 受武装押解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3 受武装追捕影响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4.5.4 受武装逮捕对象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第五章 针对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5.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积极预防和矫治官兵心理问题
        5.1.1 普及心理知识,有效消除官兵思想疑惑
        5.1.2 开展心理测查,建立官兵心理健康档案
        5.1.3 渗透心理辅导,积极预防问题发生
        5.1.4 适时心理干预,增强心理教育实效
    5.2 运用心理训练方法,培养武警“两看”执勤官兵优良的心理素质
        5.2.1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任务
        5.2.2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原则
        5.2.3 武警“两看”执勤官兵心理训练的方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两看”官兵心理应激问卷调查

(4)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模式
        1.4.2 培养模式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1.5 文献回顾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1.5.5 小结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概念框架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访谈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2.3.4 研究方法反思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5.1.1 两种培养形式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5.2.1 教学方式特点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6.2.1 现行带教特征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7.2.1 质量管理特点
        7.2.2 质量管理不足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7.3 小结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三、相关概念内涵定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与特点研究
    一、陆军新兵集训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调查
    二、陆军新兵心理发展特点分析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第三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
    一、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二、陆军部队心理骨干心理服务工作现状调查
    三、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第四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
    一、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第五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方法与途径
    一、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二、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三、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第六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一、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四、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五、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六、讨论
第七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评价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和参加科研工作
致谢

(6)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
        1.3.1 心理辅导相关概念
        1.3.2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的目标
        1.3.3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的工作内容
        1.3.4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的工作原则及模式
    2.1 基层部队官兵特点及心理辅导需求
        2.1.1 基层部队官兵的特点
        2.1.2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的特点
        2.1.3 基层部队官兵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2.1.4 基层部队官兵的特点对心理辅导的影响
    2.2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的工作原则
        2.2.1 主体性原则
        2.2.2 提升性原则
        2.2.3 独立性原则
        2.2.4 主动性原则
        2.2.5 融合性原则
        2.2.6 保密性原则
    2.3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的工作模式
        2.3.1 医学模式
        2.3.2 教育模式
        2.3.3 训练模式
3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现状调查实证分析
        3.1.1 问卷设计原则
        3.1.2 问卷设计方式与抽样
        3.1.3 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3.1.4 数据分析
    3.2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的现状
    3.3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模式单一
        3.3.2 心理辅导队伍力量薄弱
        3.3.3 管理体制滞后,辅导体系分散
        3.3.4 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意识不够
    3.4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4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对策研究
    4.1 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4.1.1 部队心理工作者的职责与任务
        4.1.2 部队心理工作者的素质与要求
        4.1.3 部队心理工作者的培养与队伍建设
    4.2 完善心理辅导工作模式,加强相关机构组织管理
        4.2.1 部队心理机构的管理体制
        4.2.2 部队各级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
        4.2.3 部队心理辅导机构的工作评估
    4.3 培养正确的心理辅导意识,完善心理辅导理念及体系
        4.3.1 消除心理困扰等于精神疾病的误区
        4.3.2 消除心理辅导能够一劳永逸的观念
        4.3.3 消除个人隐私被泄露的观念
    4.4 建立适应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的工作方法
        4.4.1 加强宣传
        4.4.2 分层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4.4.3 重视鼓励自我调试
        4.4.4 运用倾听的技术技巧
        4.4.5 关注弱势官兵群体的心理困扰
    4.5 对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管理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消防部队心理教育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消防部队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 重矫治, 忽略预防性和发展性
    (二) 重理论, 忽视操作性和实践性
    (三) 重个案, 忽略应用性和推广性
    (四) 重结果, 忽略长期性和前瞻性
二、消防部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 职业背景的要求使得消防官兵更加关注心理素养
    (二) 社会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对心理教育的需求
    (三) 为了开发潜能, 提高个人素质, 驱动消防官兵健康人格发展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三、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
    (一) 建立心理教育的长效机制, 完善心理教育的内容
        1. 既关注心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也注重心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继续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筛选和甄别, 做到发现一个,
        3. 心理咨询室、心理治疗室的进一步完善, 建立心理宣泄室。
        4. 有意识的开展心理教育, 把心理教育内容纳入每周
    (二) 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相联系, 加强心理素养与其他素养的紧密结合
    (三) 注重评价, 建立与消防工作实际相联系的军人心理素养评价体系
    (四) 加强部队文化建设, 优化心理环境
四、关于心理教育的几点设想

(9)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咨询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心理咨询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必然性
    1.1 部队心理咨询
        1.1.1 心理咨询的含义
        1.1.2 心理咨询的对象
        1.1.3 心理咨询的原则
    1.2 部队思想政治工作
        1.2.1 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1.2.2 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1.3 部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
    1.4 利用心理咨询进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性
        1.4.1 《意见》要求从我军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1.4.2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心理学原理可以有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可控性和趣味性
        1.4.3 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1.5 部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方面的已有研究与实践
        1.5.1 阐述心理咨询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异同
        1.5.2 探讨心理咨询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互补性
        1.5.3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意义
        1.5.4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
第2章 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常见心理问题
    2.1 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2.1.1 部队环境气候和饮食的心理适应问题
        2.1.2 部队环境氛围中的心理适应问题
        2.1.3 远离亲人和朋友的心理适应问题
        2.1.4 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问题
        2.1.5 任务变化中的心理适应问题
    2.2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2.3 盲从与功利的心理问题
    2.4 挫折心理问题
    2.5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第3章 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咨询方式的运用
    3.1 部队心理咨询的工作原则
        3.1.1 以受训官兵为主体性的原则
        3.1.2 提升受训官兵战斗力原则
        3.1.3 以心理健康为手段和目标的原则
        3.1.4 主动性的原则
        3.1.5 融合性的原则
        3.1.6 保密性的原则
    3.2 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
        3.2.1 针对部队官兵服务而言
        3.2.2 针对部队心理咨询机构自身而言
第4章 心理咨询应用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4.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4.2 消除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咨询观念
        4.2.1 消除心理困扰等于精神疾病的误区
        4.2.2 消除心理咨询能够立竿见影、一劳永逸的观念
        4.2.3 消除害怕个人隐私被泄漏的观念
    4.3 建立适应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工作方法
        4.3.1 加强宣传
        4.3.2 关注弱势官兵群体的心理困扰
        4.3.3 分层次开展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3.4 运用倾听的技术技巧
        4.3.5 重视鼓励自我调试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研究意义
        1.1.2 实践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
第二章 “结合”的相关理论阐述
    2.1 思想与心理的关系
        2.1.1 思想与心理相互联系
        2.1.2 思想与心理相互区别
    2.2 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2.2.1 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联系
        2.2.2 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区别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的关系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相互联系
        2.3.2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相互区别
第三章 案例探析开展“结合”需把握的原则
    3.1 应对心理问题时,需把握“结合”的“针对性”原则
        3.1.1 案例一介绍
        3.1.2 案例一分析与总结
    3.2 应对思想问题时,需把握“结合”的“互补性”原则
        3.2.1 案例二介绍
        3.2.2 案例二分析与总结
    3.3 应对思想与心理双重问题时,需把握“结合”的“主从性”原则
        3.3.1 案例三介绍
        3.3.2 案例三分析与总结
第四章 军队基层当前在“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认识有偏差
        4.1.1 认识有偏差的表现
        4.1.2 认识有偏差的原因
    4.2 能力尚欠缺
        4.2.1 能力尚欠缺的表现
        4.2.2 能力尚欠缺的原因
    4.3 机制不健全
        4.3.1 机制不健全的表现
        4.3.2 机制不健全的原因
第五章 军队基层开展“结合”的具体构想
    5.1 在组织保障上:完善现有的政治工作体系和制度
        5.1.1 健全组织机制
        5.1.2 抓好制度落实
    5.2 在人才队伍上:以基层政工干部为主要依靠力量
        5.2.1 确立一个主体
        5.2.2 建强两支队伍
    5.3 在内容方法上:把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5.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纳入心理教育
        5.3.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纳入心理咨询
    5.4 在实践应用上:将“结合”渗透到基层各项重要工作中
        5.4.1“ “结合”要渗透到军事训练中
        5.4.2“ “结合”要渗透到重大任务中
        5.4.3“ “结合”要渗透到日常管理中
    5.5 在外部条件上:营造有利于“结合”开展的内外环境
        5.5.1 优化军营内部的环境
        5.5.2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四、加强部队的心理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D]. 张仁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2]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D]. 李卫卿.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对武警“两看”勤务执勤官兵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研究 ——以武警某支队为例[D]. 韩立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4]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5]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D]. 辛阔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1)
  • [6]基层部队官兵心理辅导管理的研究[D]. 杨帆.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8)
  • [7]消防部队心理教育的探析[J]. 陈苏曼.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1)
  • [8]部队基层开展心理教育疏导工作的思考[J]. 赵永亮. 武警学院学报, 2011(03)
  • [9]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咨询应用研究[D]. 王恒. 河北大学, 2009(03)
  • [10]军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疏导结合研究[D]. 匡玲.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5)

标签:;  ;  ;  ;  

加强部队心理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