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之我见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之我见

一、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闫生,冯韶文,刘涛[1](2021)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体育保健班学生时常作为体育教学中被忽略的群体,由于其班级构成人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科学、安全、有效地提高保健班学生的体质健康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等科研方法对目前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高校应提升对保健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视,增添专门的康复设施,加强运动监督和康复指导;增加体育教学部门同医院的合作,共同开设医疗康复和体疗康复内容;丰富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自主进行锻炼的兴趣;加强体育保健班学生的课外辅导和课外体育锻炼,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改进体育保健课的考评方式,合理制定评价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通过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的困境进行反思,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优化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张文文[2](2021)在《终身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阶段,终身体育思想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深刻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是现代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不仅丰富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还为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体育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体育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还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体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研究公共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课余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随机抽取延安大学非体育专业7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大学体育教学前、公体课教学期间、公体课结束后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调查。并访问10名公体课教师,咨询他们关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内容。得出以下结论:(1)开设公体课期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强度、时间、频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在上升。(2)不开设公体课期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强度、时间、频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在下降。(3)大学四年期间了解体育知识的人数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增多。(4)学校尽管开设了一年半的体育专项课学习,但有的学生课余参与体育项目与上课所学习的内容并不相同,学生课内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形成一体化。(5)大学体育教学对帮助学生养成课余参与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力是很小的。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课余参加体育锻炼的关联度较弱。(6)影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有: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学校的场地设施、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自身的惰性、学生运动技术、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作业繁多、手机电子设备、天气。建议:(1)教学内容方面要增加理论课的学习、引进新兴项目供学生学习。(2)学校要增加每门选项课的人数,使每位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3)给大三、大四学生安排一定的体育选修课。(4)学校要加强体育器材的配备与管理,保障每位学生都能拥有锻炼场地。(5)体育教师要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强化学科专业知识、改进专项技能、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以此保证教学顺利开展。(6)帮助学生改变对体育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刘玉玺[3](2020)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文中提出为满足体质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需求,推进体育教育公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分析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继而构建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和设计支持该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出:该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各校在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上差异较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强但信息化手段使用较少。该课程教学资源有待扩充,教师学历、职称整体结构较为合理,部分高校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针对性指导教材配备不足。该课程教学环境有待优化,各高校均未建设适用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情感环境。(2)研究以生命教育、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四大学科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主动调适等六大原则,构建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确立以提高个体的生命健康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为主的课程目标,配备人力资源、课程教材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设计无障碍化的物质环境和和谐互动的情感环境,采用德尔菲法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灵活使用分类式教学、运动处方式教学等5种课程实施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关注体质弱势群体三维生命健康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准则层总排序为健康体适能(0.3174)>技术技能(0.1887)>心理适能(0.1820)>理论知识(0.1686)>运动参与(0.1433)。(3)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包括四方面:完善由课程管理小组、院系学生负责人和校合作医院三方联合的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机构保障;配备课程计划、教学监控等四大制度,形成管理制度保障;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和鼓励现有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优化硬件设施配置、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和加大教师酬金激励,强化资金配备保障。

朱磊[4](2020)在《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对本科教育质量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颁布的几次文件都提到了高校教育质量问题,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要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做出健全和完善。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势必要先对高校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健美操作为大学体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目前甘肃省普通高校先后开设了不同程度的大学体育健美操课程,但由于健美操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体育项目,若要使健美操持续的、多元化的发展,就必须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将健美操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了解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的基本情况,重点考察其教学现状,剖析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来提高健美操的教学质量。通过对甘肃省8所高校的720名学生,24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现状,分析出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对健美操的认知和教师专业素质,其次是教学方法、内容、评价等。在所调查的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年龄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特点,并且外出培训的人数和次数都相对较少,这也是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2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评价不全面。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的考核基本以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为主,评价内容偏重于最终的教学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进步,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3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内容上较为单一。沿用的都是2014年更新的大众健美操套路和自编套路,没有及时更新,这与学生的期许有所出入,理论知识的教学涉及不多,并且没有延伸和扩展。4目前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主,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只重视学生技术学得怎么样,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也没有创新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不能及时的掌握和创造知识技能的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较少。5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场地设施较为完善。在所调查的八所学校,健美操教学所需场地设施较为完备,都有充足的室内场地,并且镜子、把杆等比较齐全。

胡培培[5](2020)在《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够毕业;同时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早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该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因素,并且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当中。在《纲要》的指导下,昆明市普通高校对体育学习评价作出了改进,但仍不够全面和系统。健美操选项课作为大学体育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在课程学习评价上还受传统评价思想的影响,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主体单一,所以,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健美操选项课学生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调查发现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存在以下问题:评价内容过于强调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考核,忽略了学生情感、交往合作和意志因素的考查;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学生自评和互评,过于强调学习结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2.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及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实际情况,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问卷咨询后,对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最终构建出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包括:学生体能(0.216)、运动知识(0.132)、运动技能(0.216)、学习态度(0.175)、情意表现(0.132)和交往合作(0.129)。3.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的6个维度由15个二级指标构成,分别为:身体形态(0.0598)、身体机能(0.0585)、身体素质(0.0976)、健美操理论知识(0.0457)、体育保健知识(0.0421)、科学健身知识(0.0442)、基本技能(0.0821)、成套技能(0.1339)、课堂纪律(0.0656)、课中参与(0.0576)、课外体育锻炼(0.0518)、情感(0.0689)、意志品质(0.0631)、生生合作(0.07)、师生合作(0.059)。4.三级评价指标包含52项观测点,分别为身体形态2项、身体机能2项、身体素质6项、健美操理论知识4项、体育保健知识2项、科学健身知识3项、基本技能3项、成套技能5项、课堂纪律4项、课中参与3项、课外体育锻炼2项、情感6项、意志品质4项、生生合作4项、师生合作2项。5.根据三级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最终构建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量表,量表中每个观测点都给出了参考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参考权重值,根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内容进行评分。

杨鑫源[6](2020)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纳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形成的全新教育思想与理念。全纳教育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人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每个人在兴趣、能力、需求和特征方面都是独特的;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性的不同和各自的差异化学习能力;学校应当接受全部学生,同时能够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内避免歧视和排斥,创造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纳教育的理念基础上,为提高体弱、病后恢复期及不适宜进行正常体育活动的少部分学生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其目的是提高此类学生的体质,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式,在全纳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通过对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的调查,从不同层面了解、分析当前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为体育保健课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建议,提高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学生主要由四种不同类型组成:残疾型、病症型、损伤型和体弱型,在这当中损伤型人数占比最高,达到47%。多数的学生对于体育保健课持非常喜爱或较喜爱的态度,占85.4%。体育保健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只达到了32.4%。2.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学院(部、系)的领导较为重视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学生进入体育保健班学习的审批程序较为规范;大部分高校制定了体育保健课教学大纲,且多数教师能够依据大纲进行备课和教学。3.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以非剧烈性的有氧运动项目为主,且多数高校进行理论课的教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偏多,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使用偏少;教学评价体系结构安排比较合理,然而在部分学校中也出现了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和片面的状况。4.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教师的职称以讲师与副教授居多,学历方面以硕士居多,结构较为合理。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专职体育保健课教师数量较少。教师的授课课时数基本在每周12节以下,少部分教师存在授课课时数过多现象。5.目前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体育保健课教学的需要,但仍有少部分高校存在场地、器材不足情况。体育保健课教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授课还不够普及,需加强。

毕圆圆[7](2020)在《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中保健班学生群体占比越来越大,由于免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他们的体质健康容易被我们所忽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他们的体质健康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五禽戏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项目之一,适合大众练习。本研究探讨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健身效果,为保健班学生体育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采用整体抽样法,对安徽师范大学2018、2019级保健班各抽取2个班学生(各50名,其中备选20名)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018级2个班为实验组、2019级两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五禽戏锻炼,每周2次、每次练习5遍;对照组以保健体育课程理论学习为主,并推荐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如:快走、散步等)。采用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心、肺机能)、身体素质(握力、平衡)指标进行测试和评价,并集合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探讨五禽戏对体质弱势学生各指标的影响。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影响不显着。但对体成分总成绩有着积极的改善趋势,能够使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在健康的状态下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2)在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收缩压在统计学意义上呈显着性差异。其余指标舒张压、心率以及台阶实验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肺活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会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3)身体素质方面,通过五禽戏的练习,左右手握力、双足闭眼、左足睁眼、右足睁眼以及平衡总成绩均有显着性的提高,表明五禽戏的练习可以提高保健班学生的力量素质以及平衡能力,但是对柔韧素质的影响还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4)五禽戏适合高校保健班体育课程教学,有着良好的健身效果,对保健班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张峰[8](2019)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公共体育的内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解决传统体育模式下体育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南师大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等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创新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师大教学大纲文本结构的更改,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是运动训练课程班、艺术类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花样跳绳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升运动技术技能,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学术传承,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的使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南师大在大学体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未到达预期的设想,因此内涵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第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刻,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运动技能目标,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设新型项目和课时比较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活动内容没有针对女生多的特点进行开设,影响“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教师队伍中缺少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师生配备比不能达标。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体育场地年久失修,器材破旧,场馆收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廖亚琴[9](2018)在《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生活质量的研究》文中指出体育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之中普遍存在但是经常备受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经常处于大众的视野之外,“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之后,全民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体育的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以及近年来大学生的整体体质与健康问题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另外对高校保健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所有有关于高校保健班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研究存在较大的空白。与此同时,心理生活质量这一概念的提出比较晚,目前国内外有关心理生活质量的研究屈指可数。但关于体育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学生的心理生活质量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以赣南师范大学体育保健课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考察学生的体育保健课的情况,心理生活质量的现状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和基本对策。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保健课的基本情况以及心理生活质量的内涵、现状等。研究主要从体育保健课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生活质量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的体育锻炼情况,身体形态情况,身体机能情况,身体素质情况等。体育保健课学生的心理生活质量情况,主要包括体育保健课学生的心理生活质量分析、体育保健课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影响体育保健课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因素。提升体育保健课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对策,包括构建适合性体育保健课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体育弱势群体课外体育活动;建立赣南师范大学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检测、干预机制;加强非正式的对体育保健课学生的社会支持等。

李虹[10](2017)在《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以集美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集美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保健课教学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影响病残学生的体育兴趣及认知、学习能力的形成;体育保健课教学目标滞后于大学体育培养目标,不能与其有效对应与衔接;教学内容缺乏实质性,使保健班学生在运动兴趣、体育能力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受到了限制,无法保障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终结性学习评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影响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向。

二、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1.2 调查研究法
    1.3 归纳总结法
2 高校体育保健班的构成形式
3 高校体育保健班的课程设置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2)终身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终身体育的概念
        2.1.2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1.3 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2.1.4 大学体育教学的概念
        2.1.5 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有关终身体育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延安大学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分析
    4.1 延安大学体育教学情况
        4.1.1 教学要求方面
        4.1.2 学生方面
        4.1.3 教学目标方面
        4.1.4 教学内容方面
        4.1.5 教学场地设施方面
        4.1.6 教学评价方面
    4.2 大学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4.2.1 学生参加早操和课间操的情况
        4.2.2 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情况
        4.2.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2.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2.5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2.6 大学前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3 第一学年公体课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4.3.1 公体课期间学生参加早操的情况
        4.3.2 课堂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的情况
        4.3.3 学生选课情况
        4.3.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项目的情况
        4.3.5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3.6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3.7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3.8 第一学年公体课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4 第二学年公体课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4.4.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项目的情况
        4.4.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4.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4.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4.5 第二学年公体课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5 公体课结束后第一年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4.5.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项目的情况
        4.5.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5.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5.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5.5 公体课结束后第一年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6 公体课结束后第二年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4.6.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项目的情况
        4.6.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6.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6.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6.5 公体课结束后第二年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7 学生大学四年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变化情况
        4.7.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人数变化情况
        4.7.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变化情况
        4.7.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变化情况
        4.7.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变化情况
        4.7.5 学生体育认知的变化情况
第五章 终身体育视域下影响延安大学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分析
    5.1 影响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因素指标的确定
    5.2 影响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主成分分析
        5.2.1 学校因子分析
        5.2.2 教师因子分析
        5.2.3 学生自身因子分析
        5.2.4 外界因子分析
第六章 终身体育视域下延安大学大学体育教学培育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实施对策
    6.1 学校方面采取的措施
        6.1.1 加强学校对公体课的重视程度
        6.1.2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6.1.3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6.2 教师方面采取的措施
        6.2.1 改革教学内容
        6.2.2 创新教学方式
        6.2.3 转变教学评价
    6.3 学生方面采取的措施
        6.3.1 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6.3.2 提高学生运动技术
        6.3.3 克服自身惰性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述评
    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4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4.1.1 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4.1.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1.3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4.1.4 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4.1.5 课程制约因素分析
    4.2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基础
        4.2.1 理论基础
        4.2.2 构建原则
    4.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要素构建
        4.3.1 课程目标分析
        4.3.2 课程资源分析
        4.3.3 课程环境分析
        4.3.4 课程内容分析
        4.3.5 课程实施分析
        4.3.6 课程评价分析
    4.4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4.4.1 组织机构保障
        4.4.2 管理制度保障
        4.4.3 人力资源保障
        4.4.4 资金配备保障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1.1.2 基于健美操课程的特点,内容更新的需要
        1.1.3 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教学质量
        2.1.2 健美操概念梳理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学质量相关研究
        2.2.2 健美操教学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效度检验
        3.2.3.2 问卷信度检验
        3.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4 数理统计法
4 主要研究内容
    4.1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实施情况分析
        4.1.1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现状
        4.1.1.1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目标
        4.1.1.2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内容
        4.1.1.3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方法
        4.1.1.4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评价
        4.1.2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环境
        4.1.2.1 师资队伍情况
        4.1.2.2 场地设备情况
        4.1.3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学生认知情况
    4.2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2.1 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学生选项分析
        4.2.2 影响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教师选项分析
        4.2.3 选项对比分析
    4.3 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对策研究
        4.3.1 促进健美操教师教学的创新意识
        4.3.1.1 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
        4.3.1.2 引入合理教学方法
        4.3.1.3 注重教学中评价体系的改革
        4.3.2 激发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参与意识
        4.3.2.1 改善学生对健美操的传统认知
        4.3.2.2 强化学生对健美操作用的认识
        4.3.3 完善健美操教学管理制度
        4.3.3.1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3.3.2 促进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4.3.4 健美操的校园文化环境
        4.3.4.1 丰富健美操社团活动,提升健美操影响力
        4.3.4.2 分层次进行健美操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教师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有关部门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视
        1.1.2 高等学校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的需要
        1.1.3 促进高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评价
        2.1.2 学习评价
        2.1.3 体育学习评价
        2.1.4 健美操
        2.1.5 公共体育选项课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学习评价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与任务
        3.1.1 研究假设
        3.1.2 研究任务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德尔菲法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5 数理统计法
        3.3.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分析
    4.1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开课基本情况调查
    4.2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现状
        4.2.1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的认识
        4.2.2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评价体系的满意度
        4.2.3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内容
        4.2.4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方法
        4.2.5 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主体
第5章 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5.1.1 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5.1.2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5.1.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5.1.4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5.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1 全面性原则
        5.2.2 科学性原则
        5.2.3 针对性原则
        5.2.4 方向性原则
        5.2.5 客观性原则
        5.2.6 可行性原则
    5.3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
        5.3.1 形成学习评价指标的初始框架
        5.3.2 评价指标的含义
        5.3.3 咨询专家的遴选
        5.3.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
        5.3.5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5.4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及量表建立
        5.4.1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建立
        5.4.2 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合成权重值
        5.4.3 昆明市普通高校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量表建立
        5.4.4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验证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3.2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状况分析
    3.3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
    3.4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师资队伍分析
    3.5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条件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3.1 实验对象创新
        1.3.2 研究内容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五禽戏
        2.1.2 高校保健班
        2.1.3 体质弱势群体
        2.1.4 身体形态
        2.1.5 身体机能
        2.1.6 身体素质
    2.2 五禽戏概述及相关研究
        2.2.1 五禽戏概述
        2.2.2 五禽戏的研究现状
    2.3 高校保健班相关研究
        2.3.1 国内外高校保健班学生教育现状
        2.3.2 高校保健班学生健康研究现状
    2.4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菲尔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2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比较
    4.2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比较
    4.3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5.2 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
    5.3 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8)“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绪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健康第一”
        1.3.2 公共体育教学
2 文献综述
    2.1 “健康第一”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2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2.3 “健康第一”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回顾
    2.4 国外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回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据统计法
        3.2.5 案例分析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概况
        4.1.1 南师大着名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4.1.2 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4.2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情况
        4.2.1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4.2.2 体育教学模式
        4.2.3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4.2.4 体育课教学方法
        4.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4.3 “健康第一”理念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4.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4.3.2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条件
        4.3.3 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4.3.4 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4.4 “健康第一”理念下他山之石的借鉴
        4.4.1 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
        4.4.2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4.4.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程度的比较
        4.4.4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4.5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4.5.1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点
        4.5.2 “健康第一”理念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4.6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4.6.1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4.6.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生活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备受重视
        1.1.2 当下对体育弱势群体关注的需要
        1.1.3 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3.3 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室测试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体育保健课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3.1 体育保健康课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3.1.1 体育保健课学生锻炼的频率
        3.1.2 体育保健课学生锻炼的强度
        3.1.3 体育保健课学生锻炼的时间
        3.1.4 体育保健课学生锻炼的项目
    3.2 体育保健课学生身体形态分析
        3.2.1 体育保健课学生的身高情况
        3.2.2 体育保健课学生的体重情况
        3.2.3 体育保健课学生BIM指数情况
        3.2.4 体育保健课学生体脂情况
        3.2.5 体育保健课学生的胸围情况
    3.3 体育保健课学生身体机能分析
        3.3.1 体育保健课学生肺活量的统计分析
        3.3.2 体育保健课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析
    3.4 体育保健课学生身体素质统计与分析
        3.4.1 体育保健课学生力量素质分析
        3.4.2 体育保健课学生骨密度情况分析
        3.4.3 体育保健课学生柔韧素质分析
4 体育保健课学生心理生活质量分析
    4.1 体育保健课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统计
        4.1.1 体育保健课学生一般健康的基本情况
        4.1.2 体育保健课学生幸福感的描述
        4.1.3 体育保健课学生生活满意度描述
        4.1.4 体育保健课学生自我价值感描述
        4.1.5 体育保健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统计
        4.1.6 体育保健课学生社会支持的统计
    4.2 体育保健课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4.2.1 不同身体形态的学生与心理生活质量的关系
        4.2.2 不同身体机能的学生与心理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2.3 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与心理生活质量的关系
    4.3 体育保健课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4.3.1 体育保健课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及重视程度不足
        4.3.2 体育保健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完整性、实用性、针对性
        4.3.3 从事体育保健课学生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4.3.4 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合理性有待商榷
5 体育保健课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策略
    5.1 构建适合性体育保健课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
    5.2 加强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5.3 建立赣南师范大学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检测、干预机制
    5.4 加强非正式的对体育保健课学生的社会支持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6.1.2
        6.1.3
        6.1.4
        6.1.5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0)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以集美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统计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集美大学体育保健课学生情况调查分析
        2.1.1 体育保健班学生身体状况分析
        2.1.2 体育保健班学生自身健康状况关注程度分析
        2.1.3 体育保健班学生是否知道如何关注自身健康分析
    2.2 集美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
        2.2.1 体育保健课教学环境分析
        2.2.2 体育保健课教学目标分析
        2.2.3 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分析
        2.2.4 体育保健课教学时数分析
        2.2.5 体育保健课考核与成绩评定分析
3 集美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对策
    3.1 改变教学环境, 为体育保健课教学奠定基础
    3.2 完善教学目标, 有效落实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目标
    3.3 充实教学内容, 实现病残学生个体差异特殊需求和认知能力培养
    3.4 构建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 激发病残学生运动锻炼热情
    3.5 选择适宜教学法, 实现对病残学生的有效教学
4 结论

四、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闫生,冯韶文,刘涛.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2)
  • [2]终身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D]. 张文文. 延安大学, 2021(11)
  • [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D]. 刘玉玺. 吉林大学, 2020(08)
  • [4]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 朱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昆明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胡培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鑫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五禽戏对高校保健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D]. 毕圆圆.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8]“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D]. 张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生活质量的研究[D]. 廖亚琴.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以集美大学为例[J]. 李虹. 体育科学研究, 2017(04)

标签:;  ;  ;  ;  ;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