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山白沙枇杷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

洞庭山白沙枇杷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

一、洞庭东山白沙枇杷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有伟[1](2019)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东山镇杨湾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乡村规划中,地域文化作为集中体现其空间范围内人群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特色要素,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愈发得到重视。苏南水乡地区有着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聚落,其经济发展良好,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村庄整体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领先性,苏南水乡的乡村规划策略也应有其独特的工作思路。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苏南水乡地区的乡村规划策略进行研究,具有显着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对苏南水乡地区乃至其他地域的乡村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应通过对水乡地区地域文化的探索,结合苏南水乡的规划策略研究,寻求传承和重塑水乡地域文化特征的方法。本文以地域文化为视角,把苏南水乡置于地域文化与乡村规划的分析框架中,分析乡村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阐明了乡村地域文化与乡村自然人文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结合苏南水乡的地域文化资源给出合理的苏南水乡地域文化特性。随后,分析苏南水乡地域文化的现状,分别从物质空间、意向感知和社会活动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明确其面临的巨大挑战,并提出当前苏南水乡乡村规划应对方面的不足。通过对苏南水乡地域文化的详细梳理,提出相应的乡村规划策略,旨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详尽处理好地域文化所面对的一系列矛盾。分别通过对现有的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活性织补,逐步修复其衰退的发展态势;再以风貌重塑策略,完善其完整的空间感知序列,使地域文化得到良好的彰显;最后从苏南水乡的社会生活系统出发,以发展利用的眼光,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促使保护与开发的均衡。结合苏南水乡地区——苏州市东山镇杨湾村的乡村规划,在乡村规划的层面对苏南水乡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提升。研究杨湾村在地域文化层面所进行的举措及思路,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以点带面,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找到一条平衡的苏南水乡乡村的发展之路。

牟婷[2](2019)在《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太湖流域的苏州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从空间生活的角度,探讨古村落的传统生活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契合程度。苏州古村落作为江南传统美好生活的主要发源地,将审美意识体现在了建筑、空间、日常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上。传统空间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空间特色可以反映居民们的审美价值和实践过程,传统空间中有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保护传统空间即保护了人们的“乡愁”。本文从苏州古村落的生活空间体验、传统空间的审美观念切入,以解析传统空间构成与形态传承与演变,来领会传统空间的审美意义;强调保护传统空间也即保护人们的美好生活为逻辑主线,对苏州古村落这一完整的社会单元进行空间评价,来探讨如何在当今时代来保护和体现传统空间的美。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传统空间之所以美,重点是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了完整的文化空间、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基于这一观点,论文重点研究两个问题:(1)当今社会下的古村落该如何回归这种美;(2)如何将传统生活美拓至于现代的村落生活中。笔者认为除了要保护个体实物例证外,更应注重延续历史文脉的空间意象、增加传统生活中的交往空间。除了保护建筑这些物质存在,更应注重保护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空间。基于此观点,本文在最后两章论述了传统空间的传承意义并探讨了传统空间的保护与重构的方法,认为对传统空间的保护或重构都应将传统空间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尊重人们在空间中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来决定空间本身是否具有现实价值。要保护人们在传统空间中进行审美实践的权利;尊重传统空间中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的情感需求;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修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特别是传统生活和空间保护及优化提供一点意见及建议,进而能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蒋雪琴[3](2019)在《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发展,“特色小镇”已成为全国层面推行的重要发展模式。而在当前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特色小镇的特色发展也往往偏重于产业经济建设,景观特色往往被弱化,容易导致同一个区域内的小镇景观优势资源不同景观资源表达却同质化。在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旅游异常火热的情况下,农业特色小镇已然成为了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捷径,在江苏省就公布了 105个农业特色小镇名录。苏州作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先行区,拥有平原水网的地域格局特色,研究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水乡同质化环境下的景观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苏州市辖区范围内的4个农业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特色小镇、农业景观以及景观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资源概况和乡村景观、农业景观、城镇景观以及特色小镇的评估指标体系等建立了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将苏州农业特色小镇中的景观资源分为生产景观资源、生活景观资源、生态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5大类36个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由于这4个小镇大多未确定规划范围,申报名录也是按镇域资源申报,因此本文从小镇所在地更大尺度范围的区域—镇域范围的景观资源入手,对4个小镇所在的5个镇进行景观资源评价,根据各项评价结果分析各小镇可利用景观资源的差异之处,找出其优势景观资源。最后基于各镇的优势景观资源提出小镇的差异化发展建议,其中,望亭镇稻香小镇应以创意化的水稻大田景观为其特色景观发展方向,震泽镇蚕桑文化小镇应注重营造蚕桑传统技艺体验型景观,东山金庭枇杷小镇应主打枇杷文旅+自然生态游型景观,角直镇水八仙小镇应向多元化的渔乐体验型景观上发展。

陈玲[4](2018)在《苏南地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晰;近年来,苏南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经济、资源等条件和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其休闲农业呈现快速扩张和特色化发展的趋势。因此,研究苏南地区休闲农业的特色小镇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在梳理国内外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基本特征以及规划思路与要点进行总结;剖析苏南乡村地区的区位、政策环境以及资源、产业等优势,认为该地区具备建设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条件,但面临诸多挑战。在探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开发路径、目标以及规划原则基础上,以产业、空间、文化、环境为切入点,提出立足沪宁地区、创新农旅融合发展,彰显鱼米之乡、强化乡村农业本色,统筹地域业态、优化乡土休闲主题,挖掘个性资源、塑造水乡休闲特色的产业发展策略;优化水乡功能布局,培育农旅复合空间,维育水网生态肌理的空间规划策略;保护地域乡土文化,沿袭水乡建筑风貌,还原乡村田园风味的文化传承策略;打造宜居美丽乡村、提升农旅服务设施、优化水乡自然美景的环境提升策略。

汤秀明[5](2018)在《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前景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枇杷是云霄县的特色果品和优势水果,其产业发展对促进云霄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区域合作、产业联动、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云霄枇杷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内外部条件,总结出云霄发展枇杷产业具有自然条件适宜、历史人文悠久、交通区位便利等竞争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大、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对云霄枇杷产业的发展存在种植规模分布零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培训配套不到位,社会服务体系缺乏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基于上述分析研究,从云霄枇杷产业总体规划制定、政府的作用、区域合作、产业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销售渠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云霄枇杷产业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枇杷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成立枇杷质检中心和育种基地、发展配套企业等措施。

王化坤,陆爱华,高志红,袁卫明,常有宏[6](2018)在《江苏枇杷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为找准江苏省枇杷产业症结,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于2017年4—5月对全省枇杷产业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阐述和分析了江苏省枇杷栽培历史、生产现状、发展趋势等,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提出了制订全省产业规划、完善发展扶持政策、加大品种技术研发、加强品牌树立和三产融合、做大绿化苗木产业等一系列发展策略。

柳俊义[7](2016)在《农业文化视野下云霄枇杷产业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大以来,农业文化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强调要在整合基层农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地区产业发展。云霄枇杷具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新时期开发利用好枇杷文化资源,并运用到枇杷产业中去,促进二者相互融合,创新枇杷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大量收集总结国内外学者从农业文化角度提升产业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以云霄枇杷产业为研究重点,以文化产业化理论、文化软实力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访谈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以及SWOT分析法等,从农业文化视野下对云霄枇杷产业提升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本文主要对云霄枇杷产业的历史沿革以及目前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指出云霄枇杷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历史悠久,在枇杷的品牌建设、标准化规范、龙头企业发展以及枇杷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次,深入挖掘云霄枇杷现有的文化资源,涉及农耕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节庆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和经济文化资源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以云霄明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访谈对象,总结分析其在利用枇杷文化资源开发枇杷产业的良好经验及做法,提出了要强化支撑,发展文化设施、宣传品牌,加强渠道建设、创新模式,推动转型升级的三点启示以供借鉴。再者,是通过构建云霄枇杷文化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得出云霄枇杷文化资源价值较高,但挖掘过程中有一定的开发限制的总体结论。而后,是从农业文化的角度,对云霄枇杷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总结云霄枇杷的内外部发展条件,指出云霄枇杷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战略选择。最终,基于前已述及的云霄枇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提升策略,主要包括:建设基础设施,夯实文化基础;强化政府主导,提高调控力度;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打造节日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等。

包梦醒[8](2016)在《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与红茶的品质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1)苏州洞庭山碧螺春与红茶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碧螺春茶叶不同等级质量品质存在显着差异(P<0.05),并且同一产品品质不够稳定;部分企业碧螺春茶存在水分超标现象,其余理化品质均符合国家标准;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余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2)通过调查结果发现,目前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发展优势明显,但在种植、生产加工方面均有不合理的因素;红茶发展前景广阔,但工艺尚待优化。具体表现为:“小”且“散”的茶叶种植方式仍然存在;企业认证认可尚未形成主流;具备有效质量追溯制度的企业较少;红茶发酵的工艺控制差别比较大;影响力大的企业或品牌相对较少;机械化程度较低。(3)采用SWOT分析苏州洞庭山茶叶发展的优劣势、机遇及挑战等,综合评价该地区茶叶发展的潜力,对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及红茶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整合茶树土地,培育竞争主体;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创新能力;修改现行标准,推进机械生产;掌握质量安全,发展电子商务。综上所述,苏州洞庭山茶叶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也存在着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对策,该地区茶叶产业必将有更美好的前景。

邓亚平[9](2015)在《苏州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村落凝聚千百年地域文化精髓,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特性,活态民俗文化原真完整,唤起人们记忆里的乡愁,古村落民俗文化成为当前旅游市场的热点内容,其相关保护与开发也同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苏州杨湾古村为研究案例,顺应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计划开展旅游开发规划的实证研究,探讨民俗文化旅游的规划开发模式,以期为杨湾民俗旅游提供开发思路和实际指导。论文整体研究侧重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尊重真实、尊重岁月,从民俗学—旅游学—规划学,三个理论思考维度顺次展开。首先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详实的实地调研,对杨湾古村民俗文化做分类梳理,凝练文化内涵与特色;然后以旅游学的视角评估杨湾古村的民俗文化,完成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逐级筛选,并通过指向型评估法将其划分为生活体验型、价值考察型、休闲观光型、娱乐参与型和自在型五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最后基于旅游规划维度,分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要求及杨湾实境现状,提出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的基本框架。依据规划原则及开发思路,探讨四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旅游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差异化需求,并从其规划内容、原则、模式几个方面做出讨论,指引杨湾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而对杨湾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做出总体规划布局和重点工程安排。

葛雯[10](2014)在《苏州传统村落旅游产品规划研究 ——以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文中指出传统村落以其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迎合了城市居民放松度假、文化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人们对传统村落价值认识的提升,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传统村落多侧重于单个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且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这不利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传统古村空间集群视角出发,以苏州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探讨传统村落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新的思路。首先,解析了旅游产品、传统村落旅游产品概念,以及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构建了本文研究传统村落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框架,即在价值链理论、生命周期理论、集群理念三者共同的指导下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规划。其次,在分析了陆巷—杨湾村落集群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分别从价值链和生命周期的角度对集群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运用价值链理论,指导村落集群传统农业、古建文化、民俗文化、生活体系四类核心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延伸旅游产品的价值链;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陆巷、杨湾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旅游发展特征,对旅游资源和核心产品的做差异化的开发,并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调控策略。最后,在集群理念下对陆巷—杨湾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整合性规划。通过旅游资源、产品体系、空间布局、旅游形象、运营保障五方面的整合规划,提出“一带两区”的空间布局,建立“三线四系列”的旅游产品体系,树立“江南太湖岛屿型传统村落生活体验”的旅游品牌形象,并提出分阶段的运营开发策略,以保障集群旅游产品的有序开发。

二、洞庭东山白沙枇杷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洞庭东山白沙枇杷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东山镇杨湾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作为举国之策促进乡村发展转型
        1.1.2 地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面临多重挑战
        1.1.3 苏南地区乡村地域文化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案例选取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2 案例选取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框架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地域文化
        2.1.2 乡村规划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地域文化理论相关研究
        2.2.2 乡村的地域文化研究
        2.2.3 地域文化的乡村规划实践
    2.3 简要评述
第三章 苏南水乡地区的地域文化研究
    3.1 苏南水乡的演变历程
        3.1.1 传统乡村聚落阶段:吴越乡土特色的孕育和成熟
        3.1.2 现代化演变阶段:传承主体流失和要素剧变
        3.1.3 城乡一体化阶段:区域联结并有新的介质介入
    3.2 苏南水乡地域文化内容与构成
        3.2.1 物质空间要素
        3.2.2 意向感知要素
        3.2.3 社会活动要素
    3.3 苏南水乡地域文化特性
        3.3.1 复杂多样性
        3.3.2 流动变化性
        3.3.3 有机协调性
        3.3.4 被动性
    3.4 苏南水乡地域文化面临的挑战
        3.4.1 物质空间层面:从稳固到衰退
        3.4.2 意向感知层面:从连续到破碎
        3.4.3 社会活动层面:从原真到流变
    3.5 苏南水乡乡村规划应对的不足
        3.5.1 注重空间规划,缺乏动态支撑
        3.5.2 政府意志强大,公众参与较弱
第四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策略
    4.1 织补活性的物质空间格局
        4.1.1 自然环境织补:特色田园的复兴
        4.1.2 聚落肌理织补:整体界面的修复
        4.1.3 公共设施织补:人居环境的完善
    4.2 重塑完整的意向感知序列
        4.2.1 街道形态重塑:视觉体验的延续
        4.2.2 建筑风貌重塑:形象品质的统一
        4.2.3 特色节点重塑:历史记忆的诠释
    4.3 营造均衡的社会生活体系
        4.3.1 传统生产营造:产业价值的激发
        4.3.2 民风民俗营造:特色名片的展示
        4.3.3 本地生活营造:多元利益的协调
    4.4 具体实施措施
第五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杨湾村规划实践
    5.1 杨湾村概况
        5.1.1 地理区位条件
        5.1.2 发展历史
        5.1.3 村庄现状
        5.1.4 杨湾村村庄地域文化概况
        5.1.5 小结
    5.2 杨湾村规划中的地域文化宗旨
        5.2.1 村域范围内地域文化要素的整体发展
        5.2.2 杨湾自然村地域文化要素的重点保护
    5.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杨湾村规划策略
        5.3.1 要素清单对内容的细致把控
        5.3.2 分层次规划明确核心与路径
        5.3.3 协调保护与开发关系促进持续发展
        5.3.4 资源产业化挖掘文化潜力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相关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国古村落空间生活的相关研究
        二、苏州传统古村落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释义
        二、古村落的“传统空间”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构思
第一章 苏州古村落的空间要素和审美观念
    第一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日常生活要素
        一、传统劳动生活要素
        二、多元主体的社会生活要素
        三、礼制为先的信仰文化要素
    第二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社会经济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结构的变迁对村落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古村落传统空间的审美观念
        一、空间审美构成各要素
        二、关于古村落传统空间审美心理的分析
        三、江南文化的独立性
        四、江南居民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演变
    第一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生态环境与村落空间
        二、交通需求与水网路网布局
        三、文化心理与建筑形态
        四、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
    第二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构成
        一、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二、空间的布局与围合
        三、空间序列分析
        四、空间的区域与边界
    第三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传承
        一、传统空间观在村落布局中的体现
        二、生活方式在空间生活中的传承
        三、空间审美观念在民居中的体现
    第四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整体空间构成形态
        二、街巷空间形态演变
        三、空间尺度变化与空间体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村落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
    第一节 传统居住空间与现代生活需求
        一、民居空间的需求与空间界面上的变化
        二、民居空间需求与空间天际线
    第二节 传统公共空间与现代生活
        一、古村公共空间与空间中的人际交往
        二、街巷尺度与现代交通
    第三节 生产劳动空间与现代生活
        一、古村落的田园空间
        二、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型
    第四节 景观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审美
        一、景观节点的空间节奏
        二、街巷的转折与变化
        三、田野景观的审美
    第五节 传统空间传承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一、构建传统空间的“场所精神”
        二、维持乡土环境,留住“乡愁”
        三、生产方式与多元化的生活状态
        四、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古村落空间的更新与重构
    第一节 空间审美的断裂与追寻
        一、生态环境恶化、传统风貌难控制
        二、空间审美的“象”的消失
        三、地域文脉的空间叙事
    第二节 古村落保护中“人”的因素
        一、村落空心化的现状
        二、村落发展中的“人”的分析
    第三节 古村落更新的选择
        一、古村落更新的现存模式
        二、建筑信息评估与整合
        三、村落改造的生态补偿
    第四节 古村落传统空间的当代重构
        一、传统空间意识下的现代村落
        二、传统空间的当代重构策略
        三、构建符合当代生活的交往空间
        四、特色小镇和特色村落构建
    第五节 传统空间优化对于古村落保护的意义
        一、理顺空间逻辑,促进村落更新
        二、评估空间审美价值,凸显村落特色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村落活力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苏州东西山明清古建筑名录
    附录2:苏州古村落环境要素构成表
    附录3:常见民居铺地形式
    附录4:墙体分类表
    附录5:古村历史建筑调查样表
    附录6:徐湾村现状建筑实地调查表
    附录7:古村落游客调查问卷及采集数据
    附录8:古村落居民调查问卷及采集数据
作者简介

(3)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发展
        1.1.2 特色小镇的景观特色需求
        1.1.3 苏州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特色小镇
        2.1.2 农业特色小镇
        2.1.3 景观资源
    2.2 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2.2.3 差异化战略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3.2 农业景观研究综述
        2.3.3 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2.4 相关实践案例
        2.4.1 国内相关实践案例
        2.4.2 国外相关实践案例
        2.4.3 案例启示
第三章 江苏省苏州市农业特色小镇基本概况
    3.1 江苏省特色小镇基本情况
        3.1.1 国家级特色小镇
        3.1.2 省级特色小镇
    3.2 江苏省苏州市农业特色小镇
        3.2.1 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
        3.2.2 苏州市农业特色小镇
    3.3 农业特色小镇中的景观资源类型
        3.3.1 农业生产景观资源
        3.3.2 生活服务性景观资源
        3.3.3 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3.3.4 人文景观资源
        3.3.5 社会经济资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资源评价
    4.1 AHP法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与发展
        4.1.1 AHP法简介
        4.1.2 AHP法的发展与景观评价应用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选择及建立评价模型
    4.3 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4.3.1 AHP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4.3.2 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3.3 权重结果分析
    4.4 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资源评价
        4.4.1 评价指标数据计算方法
        4.4.2 各镇生产景观资源现状及数据计算
        4.4.3 各镇生活景观资源现状及数据计算
        4.4.4 各镇生态景观资源现状及数据计算
        4.4.5 各镇人文景观资源现状及数据计算
        4.4.6 各镇社会经济资源现状及数据计算
        4.4.7 各镇综合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差异性分析及发展建议
    5.1 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差异性分析
        5.1.1 景观资源综合差异性分析
        5.1.2 景观资源单项差异性分析
    5.2 各镇“特色”景观资源及差异化发展建议
        5.2.1 望亭镇稻香小镇“特色”景观资源及差异化发展建议
        5.2.2 震泽镇蚕桑文化小镇“特色”景观资源及差异化发展建议
        5.2.3 东山金庭枇杷小镇“特色”景观资源及差异化发展建议
        5.2.4 用直镇水八仙小镇“特色”景观资源及差异化发展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
致谢

(4)苏南地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休闲需求引导农业转型升级
        1.1.2 城乡统筹推动农旅产业融合
        1.1.3 休闲农业促进特色小镇培育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循环农业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休闲农业相关研究综述
        2.3.2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综述
    2.4 相关实践综述
        2.4.1 国外相关实践综述
        2.4.2 国内相关实践综述
第三章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概述
    3.1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内涵解析
        3.1.1 概念解构
        3.1.2 内涵解析
    3.2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条件
        3.2.1 基本特征
        3.2.2 发展条件
    3.3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培育思路与发展构想
        3.3.1 培育思路
        3.3.2 发展构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南地区建设休闲农业特色小镇适宜性分析
    4.1 概述
        4.1.1 区位特征
        4.1.2 政策环境特征
    4.2 苏南地区建设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优势分析
        4.2.1 资源优势
        4.2.2 产业优势
        4.2.3 空间演变优势
    4.3 苏南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4.3.1 休闲农业特色需提升
        4.3.2 水乡田园风貌需强化
        4.3.3 乡土文化特性需深化
        4.3.4 服务设施配建需改善
        4.3.5 水乡生态环境需美化
        4.3.6 政策、服务支撑体系需优化
    4.4 苏南地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4.4.1 促进乡村地区民生改善
        4.4.2 保护与传承吴地水乡文化
        4.4.3 推进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4.4.4 创新开拓农业、休闲旅游多元空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南地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5.1 苏南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基本路径
        5.1.1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特色化发展路径
        5.1.2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目标构建
        5.1.3 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5.2 产业发展策略
        5.2.1 立足沪宁地区,创新农旅融合发展
        5.2.2 彰显鱼米之乡,强化乡村农业本色
        5.2.3 统筹地域业态,优化乡土休闲主题
        5.2.4 挖掘个性资源,塑造水乡休闲特色
    5.3 空间组织策略
        5.3.1 优化水乡功能布局
        5.3.2 培育农旅复合空间
        5.3.3 维育水网生态肌理
    5.4 文化传承策略
        5.4.1 保护地域乡土文化
        5.4.2 沿袭水乡建筑风格
        5.4.3 还原乡村田园风味
    5.5 环境提升策略
        5.5.1 打造宜居美丽乡村
        5.5.2 提升农旅服务设施
        5.5.3 优化水乡自然美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前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概述
    2.1 国外研究概况
    2.2 国内研究概况
        2.2.1 枇杷产区分析
        2.2.2 产业化经营及其优化
        2.2.3 枇杷农业文化
第3章 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现状
    3.1 云霄县枇杷生产的基本情况
    3.2 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2.1 品牌建设基本形成
        3.2.2 初步实现产业的标准化建设
        3.2.3 枇杷基地雏形基本建成
        3.2.4 基本确定产业发展组织形式
第4章 云霄县枇杷产业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S)
        4.1.1 自然条件适宜
        4.1.2 历史人文优势
        4.1.3 交通区位优势
    4.2 劣势分析(W)
        4.2.1 种植规模呈零散分布,经济效益低下
        4.2.2 产品结构不合理,枇杷集中上市导致市场价格下跌
        4.2.3 缺乏技术经验丰富劳动力,技术培训配套不到位
        4.2.4 云霄枇杷产业发展主导模式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弊端
        4.2.5 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缺乏
        4.2.6 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差,营销物流体系不发达
    4.3 机遇分析(O)
        4.3.1 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发展
        4.3.2 消费观念改变促发展
        4.3.3 结合旅游资源联动发展
        4.3.4 电商微商发展助力产业提升
    4.4 挑战分析(T)
        4.4.1 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
        4.4.2 枇杷资源产业化
第5章 研究案例—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概述
    5.2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5.2.1 高标准、规范化的生产种植
        5.2.2 重视技术创新,培育适合不同消费市场的新品种
        5.2.3 成立行业委员会,建立单一准入机制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全球统一销售
    5.3 新西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启示
        5.3.1 制定并严格执行生产质量标准,精细化管理生产种植
        5.3.2 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科研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
        5.3.3 实施以“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为特色的品牌营销,统一对外销售管理
第6章 云霄县枇杷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6.1 云霄县枇杷业发展的思路
    6.2 云霄县提升枇杷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6.2.1 制定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6.2.2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6.2.3 加强周边区域战略合作,发挥产业联动
        6.2.4 延伸枇杷产业链,发展上下游产业
        6.2.5 扩宽销售渠道,建立发达的现代营销网络
        6.2.6 加快云霄县枇杷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6.2.7 利用枇杷文化资源发展枇杷文化产业,提升枇杷产业附加值
        6.2.8 提高采后商品化水平,走高端消费路线
第7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江苏枇杷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历史
2 产业现状
    2.1 枇杷分布及栽培现状
    2.2 发展趋势
        2.2.1 栽培面积和区域不断扩大
        2.2.2 设施栽培发展加快
        2.2.3 品种持续优化
        2.2.4 综合利用得到深化
        2.2.5 物联网+枇杷初步应用
3 产业优点和缺点
    3.1 优点
        3.1.1 种质资源丰富, 品种高度进化
        3.1.2 栽培技术先进, 生产水平较高
        3.1.3 果品质量优异, 市场前景广阔
        3.1.4 地方特色产业, 政府高度重视
    3.2 缺点
        3.2.1 土地资源有限, 影响规模化发展
        3.2.2 生产主体分散, 影响标准化生产
        3.2.3 从业人员老化, 影响新技术推广
        3.2.4 果园地形复杂, 影响设施和农机应用
        3.2.5 冬季低温冻害, 大小年现象突出
4 发展策略
    4.1 制订全省产业规划, 科学指导产业发展
    4.2 完善发展扶持政策, 创建产业保障体系
    4.3 加大品种技术研发, 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4.3.1 培育推广抗寒、优质枇杷新品种
        4.3.2 加快药肥双减技术的研发推广
        4.3.3 重点突破设施栽培技术
        4.3.4 加大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
    4.4 加强品牌树立, 促进三产融合
    4.5 深度挖掘绿化潜能, 做大绿化苗木产业

(7)农业文化视野下云霄枇杷产业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农业文化提升产业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1.7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依据
    2.1 产业组织理论
    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文化产业化理论
    2.4 文化软实力理论
3 云霄枇杷产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3.1 云霄枇杷产业的历史沿革
    3.2 云霄枇杷产业发展现状
        3.2.1 品牌建设
        3.2.2 标准化建设
        3.2.3 龙头企业发展
        3.2.4 枇杷基地建设
        3.2.5 市场开拓现状
        3.2.6 农村电商助力产业提升
4 云霄枇杷蕴含的农业文化资源
    4.1 农耕文化资源
        4.1.1 传统农耕工具使用
        4.1.2 枇杷的观赏性
        4.1.3 枇杷生产工艺
    4.2 枇杷乡土文化底蕴
        4.2.1 枇杷诗歌谚语
        4.2.2 枇杷传说
        4.2.3 枇杷歌舞
    4.3 枇杷节庆文化
        4.3.1 枇杷艺术表现
        4.3.2 枇杷文化节
    4.4 枇杷饮食文化
        4.4.1 枇杷的营养价值
        4.4.2 枇杷的食用价值
        4.4.3 枇杷的药用价值
    4.5 枇杷经济文化内涵
        4.5.1 枇杷商标品牌
        4.5.2 枇杷休闲产业
        4.5.3 枇杷价值理念
5 案例分析——以明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
    5.1 基本情况介绍
    5.2 主要做法与经验
        5.2.1 政府扶持,夯实发展基础
        5.2.2 依托景点,打造生态观光园
        5.2.3 别样宣传,促进枇杷文化发展
        5.2.4 寻求合作,加强品牌宣传建设
    5.3 启示
        5.3.1 强化支撑,发展基础设施
        5.3.2 宣传品牌,加强渠道建设
        5.3.3 创新模式,推动转型升级
6 云霄枇杷文化资源价值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基本原则
        6.1.2 评价体系的引入
    6.2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6.2.1 评价方法介绍
        6.2.2 数据来源
        6.2.3 数据的处理及其过程
    6.3 综合评价
7 农业文化视野下云霄枇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7.1 优势分析(S)
        7.1.1 生产工艺娴熟
        7.1.2 枇杷文化活动频繁
        7.1.3 饮食文化价值高
        7.1.4 商标品牌知名度高
    7.2 劣势分析(W)
        7.2.1 枇杷文化弱势地位明显
        7.2.2 传统文化底蕴较为不足
        7.2.3 休闲文化产业开发不够
    7.3 机遇分析(O)
        7.3.1 产业政策支撑有力
        7.3.2 旅游产业联动显成效
        7.3.3 消费观念改变促发展
    7.4 挑战分析(T)
        7.4.1 国内外同业竞争激烈
        7.4.2 枇杷产业链延伸不足
    7.5 战略选择
8 农业文化视野下云霄枇杷产业提升对策
    8.1 建设基础设施,夯实文化基础
    8.2 强化政府主导,提高调控力度
    8.3 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
    8.4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8.5 打造节日文化,发展生态旅游
    8.6 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与红茶的品质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茶叶现状
        1.1.2 我国茶叶生产现状
        1.1.3 苏州市洞庭山茶叶产业发展优势
        1.1.4 苏州洞庭山茶叶产业发展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及红茶的品质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指标测定方法
        2.2.2 数据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的理化品质
        2.3.2 碧螺春功能性品质成分
        2.3.3 苏州市洞庭山地区红茶品质分析
    2.4 讨论
        2.4.1 碧螺春茶理化品质分析
        2.4.2 不同茶叶功能性成分分析
        2.4.3 不同红茶成分分析
    2.5 结论
第三章 苏州洞庭山茶叶生产加工现状分析
    3.1 种植现状调查分析
        3.1.1 问卷调查结果
        3.1.2 种植现状分析
    3.2 生产加工现状调查分析
        3.2.1 问卷调查结果
        3.2.2 生产加工现状分析
    3.3 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销售战略实施与控制
    3.4 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和红茶生产的现状
第四章 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及红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4.1 优势(strengths)
        4.1.1 自然地理优势
        4.1.2 人文环境优势
        4.1.3 经济旅游优势
        4.1.4 碧螺春品牌优势
        4.1.5 政策优势
        4.1.6 传统生产加工优势
    4.2 劣势(Weaknesses)
        4.2.1 部分茶叶品质不稳定
        4.2.2 机械化程度低,用工短缺
        4.2.3 茶叶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
        4.2.4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4.2.5 认证认可率低
    4.3 机遇(Opportunities)
        4.3.1 消费观念转化,市场前景增加
        4.3.2 农业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增加
        4.3.3 电子商务发展
    4.4 威胁(Threats)
        4.4.1 食品安全不易控制
        4.4.2 国际市场的挑战
        4.4.3 茶叶产业发展增加市场竞争力度
    4.5 矩阵分析
第五章 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及红茶发展对策研究
    5.1 整合茶树土地,培育竞争主体
    5.2 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创新能力
    5.3 修改现行标准,推进机械生产
    5.4 掌握质量安全,发展电子商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苏州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忧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局限性
        1.1.2 开发趋势: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市场走热
        1.1.3 杨湾实境:民俗文化价值突出而身处困境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杨湾古村
        1.3.2 杨湾概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俗(文化)
        2.1.2 民俗文化旅游
        2.1.3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2.2 相关研究动态
        2.2.1 民俗文化相关研究
        2.2.2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2.2.3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第三章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的系统认知
    3.1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构成
        3.1.1 经济类民俗
        3.1.2 社会类民俗
        3.1.3 游艺类民俗
        3.1.4 信仰类民俗
    3.2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特征
        3.2.1 基本特征
        3.2.2 特色及人文内涵
第四章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取与评估
    4.1 古村落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关系评介
        4.1.1 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性
        4.1.2 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融合性
        4.1.3 民俗文化的资源化利用
    4.2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评估
        4.2.1 评估参考
        4.2.2 评估思路
        4.2.3 评估体系
        4.2.4 评估结果
第五章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基础分析
    5.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性要求
        5.1.1 民俗旅游开发条件
        5.1.2 民俗旅游开发形式
        5.1.3 民俗旅游开发内容
        5.1.4 民俗旅游开发空间
    5.2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5.2.1 脱线于区域旅游发展
        5.2.2 旅游开发滞后贫乏
        5.2.3 受制于现实的尴尬
        5.2.4 民俗旅游资源丰厚
        5.2.5 载体基础多样丰富
第六章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
    6.1 杨湾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基本框架
        6.1.1 规划原则
        6.1.2 开发路径
        6.1.3 总体思路
    6.2 生活体验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导引
        6.2.1 规划内容与特征
        6.2.2 规划要点与原则
        6.2.3 开发模式选择
        6.2.4 重点工程规划
    6.3 价值考察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导引
        6.3.1 规划内容与特征
        6.3.2 规划要点与原则
        6.3.3 开发模式选择
        6.3.4 重点工程规划
    6.4 休闲观光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导引
        6.4.1 规划内容与特征
        6.4.2 规划要点与原则
        6.4.3 开发模式选择
        6.4.4 重点工程规划
    6.5 娱乐参与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导引
        6.5.1 规划内容与特征
        6.5.2 规划要点与原则
        6.5.3 开发模式选择
        6.5.4 重点工程规划
    6.6 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布局导引
        6.6.1 总体功能分区布局
        6.6.2 重点工程规划布局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苏州传统村落旅游产品规划研究 ——以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第二章 传统村落旅游产品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旅游产品
        2.1.2 传统村落的旅游产品
    2.2 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
        2.2.1 价值链理论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
        2.2.3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2.3 传统村落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框架
        2.3.1 价值链理论与旅游产品开发
        2.3.2 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产品开发
        2.3.3 集群理念与旅游产品整合规划
第三章 陆巷—杨湾村落集群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分析
    3.1 陆巷—杨湾村落集群概况
        3.1.1 村落集群的地理环境
        3.1.2 村落集群的历史文化演变
        3.1.3 陆巷—杨湾的集群特征
        3.1.4 传统村落集群开发的意义
    3.2 村落集群的旅游资源分析
        3.2.1 苏州传统村落的文化梳理
        3.2.2 陆巷—杨湾村落集群旅游资源的分类
        3.2.3 村落集群的核心资源分析
    3.3 村落集群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
        3.3.1 陆巷的开发现状与问题
        3.3.2 杨湾的开发现状与问题
        3.3.3 集群角度的村落开发问题
    3.4 旅游市场分析
        3.4.1 市场特征
        3.4.2 周边市场的竞合分析
        3.4.3 旅游市场发展态势
第四章 陆巷—杨湾村落集群的旅游产品开发
    4.1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旅游产品开发
        4.1.1 传统农业的开发利用
        4.1.2 古建文化的开发利用
        4.1.3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
        4.1.4 生活体系的开发利用
    4.2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产品开发
        4.2.1 村落的旅游生命周期研究
        4.2.2 村落旅游发展的对比分析
        4.2.3 村落旅游资源的差异开发
        4.2.4 村落核心产品的规划设计
        4.2.5 旅游产品的调控策略
第五章 集群理念下的村落旅游产品整合规划
    5.1 资源整合角度的旅游产品开发
        5.1.1 旅游资源的整合性分析
        5.1.2 基于资源整合的旅游开发
    5.2 旅游产品的体系整合规划
        5.2.1 集群核心产品规划
        5.2.2 专项旅游线路规划
        5.2.3 四大主题系列产品
    5.3 旅游产品的空间整合规划
        5.3.1 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
        5.3.2 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关系
    5.4 旅游产品的形象整合规划
        5.4.1 旅游产品的形象定位
        5.4.2 旅游产品的品牌构建
        5.4.3 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
    5.5 旅游产品开发的运营保障
        5.5.1 运营整合的目的
        5.5.2 运营模式的借鉴
        5.5.3 运营整合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洞庭东山白沙枇杷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策略研究 ——以苏州市东山镇杨湾村为例[D]. 吴有伟.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2]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D]. 牟婷.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3]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差异性研究[D]. 蒋雪琴. 苏州大学, 2019(04)
  • [4]苏南地区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D]. 陈玲.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5]云霄县枇杷产业发展前景与对策[D]. 汤秀明. 集美大学, 2018(10)
  • [6]江苏枇杷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王化坤,陆爱华,高志红,袁卫明,常有宏. 中国果树, 2018(02)
  • [7]农业文化视野下云霄枇杷产业提升策略研究[D]. 柳俊义.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8]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与红茶的品质分析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包梦醒.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苏州杨湾古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研究[D]. 邓亚平. 苏州科技学院, 2015(06)
  • [10]苏州传统村落旅游产品规划研究 ——以陆巷—杨湾村落集群为例[D]. 葛雯. 苏州科技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洞庭山白沙枇杷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