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间体育 - 拳击

俄罗斯民间体育 - 拳击

一、俄罗斯民间体育——拳斗(论文文献综述)

颜芬[1](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刘帅兵[2](2019)在《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文中研究指明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境中,武术教育如何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是新时代所需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民国时期的武术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其开展与国家建设相关。政权为寻求强国之路,由“病夫”引发诸多议题,成为各种社会力量为政权献策的切入点。社会精英群体的出现立即成为政权主动寻求合作的社会力量。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自觉参与下,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出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可以说是当代武术教育助推“教育强国”的基石。“历史虽过去,而非真过去”,历史只有在不断被重写中才能实现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和对话,并在新的解释和理解中得以完善和丰富。鉴于此,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和倒溯等研究手段,对国家与社会两者是如何相辅相成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进行诠释,旨在重新发现、理解阐明、解释意义。结论:1)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在顺应社会现实脉络和自身演进中呈现出初始、探索、全盛、滞缓等四阶段。在国家主动建立各种制度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推动着武术教育的生成。其历史性转变体现在逐渐成为国之大事、实现行政力主导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开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完成教育价值的转向。2)民国时期在构建武术教育体系中,师资培育的政策与方式相契合,教法改进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教材也出现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全国教材等三级。师资培育、教法改进、教材编制为武术教育课程设置提供技术前提。从学校武术自主设置课程到地方性课程标准纲领以及全国性课程标准纲领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国家和社会联动合力下将以往武术教育散点性教学的一次重大整合。3)聚焦个案,北京体育研究社作为社会力量承担着国家本应的责任和义务。其提倡武术兼及体育、提交议决案、培养师资、编写教材、探索教法、研究理论是整个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缩影。精武体育会作为社会力量,除开展武术教育之外,积极承担着践行民族解放、重塑新民人格、启蒙强种强国的重任,这直接与国家建设相关。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官方组织,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仅因经济和战争因素就足以使其倒闭,更无之后出现将学校武术教育推向高峰的局面。建议:1)当代武术教育继续在国家与社会相辅相成中主动发力助推“教育强国”进程。强化国家在政策上的保障和扶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重视武术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培养与社会接轨的武术人才。2)继续深化师资培育的全面性,完善师资聘任制度、进修制度、福利待遇。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继续遵循着继承、发展、创新的理路开展。优化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全国教材,使校本武术课程、地方武术课程、全国武术课程相结合。3)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依然要坚守社会的责任担当,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强化武术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规避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依附和模仿。推行多元教育形式联动,维系武术教育的过程性。4)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入挖掘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材的编制以及课程设置当中。5)研制《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使其理论和技术相结合,拳术与器械相结合,套路和技击相结合。同时在《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中留有余地鼓励地方性优秀拳种的引入。

王诗萌[3](2017)在《不同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优势和不足》文中指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统武术为核心,套路为主,具备特色民族精神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媒介贯穿人类历史,使我们的感官和信息渠道不断的延伸,每一种文化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要涉及传播媒介。在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中,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都在其中各自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保护、推广迫在眉睫,传播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义务来承担传承和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传播媒介的发展与革新,每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对其都是一种推动与挑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进行研究。厘清在不同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怎样进行传播与保护的,明晰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不同媒介进行传播与保护所呈现的优势与不足,针对目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传播媒介的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丰实传播媒介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利用传播媒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口语媒介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主要手段,如果没有口语媒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被传播保护,口语媒介虽局限于师徒传承的传播模式,抑制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推广,但也因此保留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第二,文字媒介与印刷媒介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于精准化。第三,电子媒介是当今社会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手段,拓宽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第四,数字媒介是挽救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重要法宝,利用数字技术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买佳[4](2014)在《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指作为近代体育前身的一些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及娱乐活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国家倡导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环节之一。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无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基础、环境建设等方面都与其它学科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系统回顾和探究我国近百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了解和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与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炼出经验与启示,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我国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论文运用文献、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近百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演变历程进行系统研究。除《绪论》、《研究结论》外,论文主体部分设三大章共九部分。本论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晚清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840-1911)。晚晴时期,伴随着军国民教育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兵式体操成为学校体操课的主要内容,彻底改变了中国重文轻武的儒家教育思想。1911年6月,《定军国民教育主义案》颁布实施,拳术在政府的支持下步入校园,对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但是,晚清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军国民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其在学校的发展表现出停滞、没有固定内容、政府不重视等特点。2.民国初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12-1926)。民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打破了晚清教育的全盘西式移植,开始探寻切合中国特色新式教育模式的初步过程。随着《奏定学堂章程》、《壬戌学制》等学制的颁布,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从单一的兵式体操到以田径、游戏、球类、武术等多项为主。1915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议联合会通过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该议案决定各学校添授中国旧有武技。1918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通过的《拟请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案》,决定将武术定为中学校必修内容。自此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步得以推广,并表现出教师质量逐步提高、民族体育教学趋于规范化等特点。3.民国中晚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27-1949)。民国中晚期的学校体育在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下,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内容中增添了天然活动。武术在体育界、教育界、政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不但被写进体育课程标准里,而且成为各种运动会中的比赛项目,尤其还举办了儿童武术大赛。民国中晚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术教师的培养趋于规范化,编写出具有权威性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不足之处在于,国家颁布了大量的法规文件支持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但学校的实施情况却很不理想。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49-1957)。建国初期,我国与前苏联的关系较为密切,教育以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教育部颁布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无不体现着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是,在一边倒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再加上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不够,致使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校体育主要以前苏联学校体育大纲为模板,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体育(武术)排除在中小学的教育之外,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缺失。5.大跃进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58-1965)。大跃进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恢复,1961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大纲》将武术规定为中小学必修内容,并对各年级的内容及课时做了具体的规定,且武术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此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存在课时偏少,专业武术教师缺乏,教师对武术教学兴趣不高,导致武术的实际教学不能够达到大纲的要求。6.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体育受到“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使其处于“以劳代体”、“以军代体”局面,学校体育已经变型,体育课名存实亡。武术虽然在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出现,但其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开展。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各项民族体育赛事很少举办。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学校体育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处于停滞、扭曲和倒退的状态。7.拨乱反正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77-198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渐恢复。1978年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仍然作为基本内容,但是内容变化较大,中小学仍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而高中则以武术攻防技术内容为主,改变了以往以套路为主的内容体系。在这一时期,学校除了开展武术教学以外,还注意发展和挖掘其它民族体育项目进入课堂,如举石担、石锁、拔河、角力、踢毽子等作为选用教材,增加了民族传统体育地方课程的比重。8.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85-现在)。1985年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共进行了三次课程改革,尤其是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国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使得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开始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今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并增加其在课程中的内容比重。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开始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满足着学生的健身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9.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发展将近百年历史,呈现出前进与停滞、高峰与低谷、稚嫩与成熟的相互交替的发展态势。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史梳理,结合国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成功经验,提炼如下启示: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教育主旨,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学校传承为主,彰显其文化育人的教育价值;以教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学校教育任务之一;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落实“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增强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建设,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内容体系;以高质量的师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

罗媛媛[5](2013)在《1903-1949年四川体育专门学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查询法,专家访谈法对清末民国时期四川体育专门学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自2010年入校以来,论文作者所就读的体育史研究所就在筹备有关校史的材料,以供学校校庆之需,作为所里的一名研究生,也曾协助老师们搜集过相关的历史资料。在此过程中,作者发现,在清朝末期及民国这段时间,四川出现了大量体育专门学校(包括体育专修科、系),四川地处祖国的大西南,西邻青海和西藏自治区、南邻祖国的最西南——云南,如此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与东部沿海相比甚是落后的经济情况,为何在政治混乱的清朝末期及内战不断的民国时期会有这么多体育专门学校出现,这其中又是有着怎样的故事与缘由。正是基于以上的疑惑,论文作者特选取四川地区的体育专门学校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将时间限定在1903——1949年,来进行简单考察。本文集中梳理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清末四川体育专门学校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学校的发展概况;二、民国时期四川体育专门学校产生的背景及部分学校的发展概况,这其中也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从外地内迁至四川的部分体育专门学校的发展情况;三、这些体育专门学校在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四川地区的历史贡献有哪些。经过对资料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以下初步结论:首先,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出现如此之多的体育专门学校,这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而这些学校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当时全国各地急需体育师资,四川地区也不例外;二是受到当时外国列强大幅度入侵及当时政府软弱抵抗这种社会现状的强烈刺激,使得曾经留学在外的部分先进之士借培养体育师资之名来培养革命力量;其次,清末民国时期出现的大部分体育专门学校寿命都很短。最后,这些体育专门学校的出现对四川的体育师资及其他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陈祥奎[6](2009)在《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差异显着,促成中西方体育巨大差异的原因多样,但从历史角度考察,源头的差异首当其冲。西方体育的源头在古希腊,而中国传统体育初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同处在“轴心时代”。此时,分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古希腊都创造出辉煌灿烂而又风格迥异的文化。在体育文化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致使中国与古希腊体育在价值观念、运动形态和运行模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这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后来中国与西方体育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本课题选取轴心时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段下的中国与希腊体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人们廓清对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体育异同点的认识,而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中西方体育的巨大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而这些异同点在体育方面也是可见一斑的。2.体育观念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体育强调兼修内省、追求健康长寿、强调伦理至上:古希腊在体育上崇尚健美、注重健身、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等。3.体育运动形态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体育项目多样,军事体育项目发展较快,民间体育活动带有普适的特点,锻炼方法上强调和谐、适度与内外兼修;古奥运会以及斯巴达和雅典的体育项目亦是多样的,但多以年轻人为主体,锻炼方法上强调根据肌肉的特点进行科学锻炼。4.体育运行模式方面:轴心时代的中国体育是一种平民体育,以群体体制为基础,但缺乏物质保障,同时在宗法制的影响下,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古希腊体育是一种精英体育,以国家体制为主,在物质与制度的保障下,注重强调体育本身的本质与规律。5.体育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先哲们“礼之用,和为贵”、“天人合一”、“宁静致远”、“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轻竞技、注礼仪、重养生”的体育思想,为当时的中国传统体育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强调为了保卫城邦应该锻炼身体,把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密切联系,塑造身心和谐发展,注重科学训练和科学健身。6.轴心时代的中国体育和古希腊体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前者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后者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它们基本上共处于相同的历史时期,但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形式,究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各自起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道路。7.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体育的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西方体育在以后的发展中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体育在历史发展演进中绵延不断,流传甚广。但自近代以来,在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交流与碰撞中步履维艰。古代西方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湮没在中世纪的黑暗中,近代文明的曙光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涅粲重生后的西方现代体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强势文化,但伴随着出现了与古代奥运会相同的自身弊端,出现了重重危机。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中国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可以在西方体育的发展中找到出路,而西方体育之所短正是中国传统体育之所长,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种体育文明的优质互补是未来世界体育的发展方向。

付晶晶[7](2006)在《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教育工作的难点在农村,同样学校体育工作的难点也在农村。如果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和体育工作搞不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总目标,《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提出的增强全国学生体质,大面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历史任务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从实际出发,确实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研究适合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有关教育部门制定措施,改善学校体育的现状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结果如下: 1.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校体育的需要,体育器材购置过程中存在着浪费现象。 2.河南省信阳市部分农村中学每周体育课数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课存在被占用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数量和时间达不到《条例》的规定:大多数学校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体育教师能够明确课余训练的目的。 3.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40岁以下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力量;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偏少;体育教师的学历基本上达标,教师接受培训次数偏少,部分教师科研能力不强,专业思想不够稳定。 4.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相对缺乏,教学工作量偏大,教师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 5.传统观念对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影响比较大,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的地位得不到认可。 6.河南省信阳市部分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政策不太符合,方针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检查、中招体育加试和学生体质测量等过程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农村中学学校体育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使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给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相应的对策:1.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

贡咏梅[8](2005)在《体育的价值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探析》文中认为本文以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为背景,围绕体育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体育教学的课时数、体育经费的投入、体育场地与器材设备状况、体育教师的待遇、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课外体育锻炼、训练等。调查发现:学生与体育教师对现有体育教学表达了较强烈的不满情绪,体育的现状不仅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氛围不相符合,与学生和教师的主观愿望和需求不相吻合,也与德、智、体三育并列的地位不符。主要原因有二:1、关于体育的理论研究弱化,导致对体育功能的认知不足;2、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人们难以在制度上保证体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使体育的功能发挥不足。 本文提出目前国内关于体育的指导思想和功能分析存在偏颇,尤其是没有清晰地表述体育的本质功能,而对体育与健康两者关系的表述也存在问题。本文认为体育的功能应被分为两部分:本质功能和衍生功能。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身体素养的培养。论文还围绕身体素养的内涵、组成以及如何促进对学生身体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本文还认为体育的地位应当被进一步提升。论文通过对体育在教育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文献分析后,进一步论证了体育的本质功能乃是身体素养的培育,同时也论证了体育的地位决定于其本质功能。因此,德、智、体三育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为学生的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全面培植。概言之,体育的地位至少应与智育、德育等同。

朴千荣[9](2004)在《对中国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的文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互有关的行业。旅游关联到旅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它是个综合概念,而且正处在发展、变化和走向统一的过程中。 旅游业的基础是旅游资源。中国西部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历史文物、民族文化风情和自然风光三部分。中国西部的生态系统失调,土地、草场、森林和水文生态都面临严重危机,所以我不主张再过分强调开发利用,而应重在治理和保护。中国西部文物与古迹都很丰富,问题出在没有更全面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我主张加大投入,不论人力和财力都要加强扶持。西部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是用之不竭的资源,但要注意别变味,更要注意保护,要与当地群众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来保护、开发、利用,要使百姓在旅游业中得到实惠,不断走向富足。 目前中国西部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问题,经营管理者(其中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缺乏战略眼光,考虑可持续性发展少,考虑眼前经济利益多;不太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甚至不太顾及中国的国情,因此在服务和管理上有些缺点值得注意克服。 把旅游业放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来做文化思考,是因为旅游业要提供的是休闲性和享受性的服务,只有消费者有闲且有钱的时候才能去旅游。西部大开发可以富民,旅游业也可以富民;民富了,旅游业才能有更多的客源,赚到更多的钱。道理很简单,但要良性互动却不易。

梅子[10](2000)在《俄罗斯民间体育——拳斗》文中研究表明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拳斗这种独具鲜明个性的传统俄罗斯民间体育活动,对于体育史学家竟然是完全陌生的,在他们的着作中往往出现明显的错误。没有哪个俄罗斯人会不喜爱拳斗运动,因为它充分显示了俄罗斯民族的道德品质。众所周知,拳斗运动的传统自古有之。如果说有关英国拳击运动最初的记载从1212年开始,那么根据编年史的记载,俄罗斯拳斗运动早在10世纪就已存在,而且这还只是对当地古代风俗较晚的记载。拳斗运动还存在于多神教的古代。自古以来,全民性的游戏活动往往带有礼节性的特点,即:多在斯拉夫人的节日或是多神教的节日举行,比如在追悼先人的仪式上等等。

二、俄罗斯民间体育——拳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民间体育——拳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武术教育阶段划分研究
        1.4.2 武术教育研究
        1.4.3 武术科学化研究
        1.4.4 社会思潮对体育(武术)教育影响的研究
        1.4.5 人物思想研究
        1.4.6 体育政策研究
        1.4.7 文献综述述评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6.1 基本结构
        1.6.2 研究重点
        1.6.3 研究难点
        1.6.4 研究创新点
2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进程特征
    2.1 武术教育的历史进程
        2.1.1 清末武术教育式微
        2.1.2 武术教育的初始阶段(1912-1915)
        2.1.3 武术教育的探索阶段(1916-1927)
        2.1.4 武术教育的全盛阶段(1928-1938)
        2.1.5 武术教育的滞缓阶段(1939-1949)
    2.2 武术教育历史性转变的表现特征
        2.2.1 武术教育逐渐成为国之大事
        2.2.2 武术教育实现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2.2.3 武术教育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普及与发展
        2.2.4 武术教育逐渐完成教育价值转向
    【本章小结】
3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生成归因
    3.1 体育议决案对武术教育生成的促进
        3.1.1 军国民教育为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提供合法地位
        3.1.2 兵式体操的废除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有利时机
        3.1.3 推动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必修课
        3.1.4 推动武术师资的培育
        3.1.5 推动武术教材的编订
        3.1.6 推动武术教育的社会化
    3.2 社会思潮对武术教育发展的规范
        3.2.1 军国民教育思潮促使武术教育传授方式的改造
        3.2.2 民主与科学思潮促使武术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2.3 自然主义体育思潮为武术教育目标的设定提供学理性支撑
        3.2.4 民族体育思想下武术教育的军事化实践
    3.3 社会精英在武术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3.3.1 梁启超:尚武精神倡导者
        3.3.2 范源濂:教育家
        3.3.3 马良:军政要人
        3.3.4 张之江:国术馆馆长
        3.3.5 唐豪:武术史拓荒者
        3.3.6 徐一冰:留日学派
        3.3.7 吴志青:武术科学化倡导者
        3.3.8 许禹生:武术教育者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主体表现
    4.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的政策、方式及其表现特征
        4.1.1 武术教育师资培育相关政策述略
        4.1.2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
        4.1.3 武术教育师资培养方式的表现特征
    4.2 武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造动因、类别及其历史意义
        4.2.1 武术教学方法改造动因
        4.2.2 武术教学方法分类
        4.2.3 武术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4.3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以及课程设置状况、特征
        4.3.1 武术教材选用思想与实践
        4.3.2 课程设置状况及特征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呈现缩影
    5.1 北京体育研究社对武术教育的历史贡献
        5.1.1 提倡武术兼及体育,促使土洋体育融合
        5.1.2 拟定议决案,为武术进入学校提供“立法”保障
        5.1.3 消除门派畛域,加强交流,培养武术专业师资
        5.1.4 编写武术教材,探索武术教学新模式
        5.1.5 创办期刊,研究理论,促进武术科学发展
    5.2 精武体育会的社会意义
        5.2.1 促进民族运动,践行民族解放
        5.2.2 改造国人奴性,重塑新民人格
        5.2.3 崇尚文武兼修,启蒙强种强国
    5.3 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的产生、发展及其启示
        5.3.1 国体师专产生的历史归因
        5.3.2 国体师专发展及特点论述
        5.3.3 国立师专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启示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不同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优势和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口语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
        3.1.1 口语媒介
        3.1.2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口语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优势
        3.1.3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口语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不足
    3.2 文字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
        3.2.1 文字媒介
        3.2.2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文字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优势
        3.2.3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文字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不足
    3.3 印刷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
        3.3.1 印刷媒介
        3.3.2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印刷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优势
        3.3.3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印刷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不足
    3.4 电子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
        3.4.1 电子媒介
        3.4.2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电子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优势
        3.4.3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电子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不足
    3.5 数字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
        3.5.1 数字媒介
        3.5.2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数字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优势
        3.5.3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数字媒介传播与保护的不足
        3.5.4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数字媒介个案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思路及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动机与思路、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涉及的相关概念及时间界定
        一、涉及的相关概念
        二、研究时间界定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840-1911)
        一、社会与教育背景
        二、晚清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840-1911)
        三、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四、癸卯制颁布后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
        五、晚清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初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12-1926)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民国初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三、孙中山、徐一冰的体育教育思想
        四、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五、民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三节 民国中晚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27-1949)
        一、社会与教育背景
        二、民国中晚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三、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四、民国中晚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49-1957)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两次体育课程改革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58-1965)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第三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三、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四、新中国建立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进入学校的历史意义
        五、大跃进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66-1976)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第四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三、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四节 拨乱反正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77-1984)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第五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三、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四、拨乱反正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五节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1985-现在)
        一、社会及教育背景
        二、第六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1986-1991)
        三、第七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1992—1999)
        四、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2000-至今)
        五、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
        六、改革开放时期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开展的特点
第四章 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
    二、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教育主旨,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以学校传承为主,彰显其文化育人的教育价值
    四、以教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五、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学校教育任务之一
    六、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七、落实“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八、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九、增强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建设,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内容体系
    十一、以高质量的师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1903-1949年四川体育专门学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2 清末四川体育专修科(系)及专门学校发展概况
    2.1 体育专修科(系)及学校的兴起背景
    2.2 主要的体育专修科(系)及体育专门学校的发展概况
        2.2.1 四川体育专门学堂
        2.2.2 成都体育学堂
        2.2.3 重庆体育学堂
        2.2.4 四川王氏树人学堂体操专修科
    2.3 小结
3 民国时期四川体育专门学校发展概况
    3.1 体育专修科(系)及学校兴起的背景
    3.2 主要的体育专修科(系)及体育专门学校的发展概况
        3.2.1 国立高等师范学院音体科
        3.2.2 国立成都大学体育系
        3.2.3 天健体育专科学校
        3.2.4 国立四川大学体育系
        3.2.5 省立重庆大学体育专修科
        3.2.6 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
        3.2.7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
        3.2.8 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
    3.3 小结
    3.4 内迁体育专门学校的历史情况
        3.4.1 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
        3.4.2 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3.4.3 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
    3.5 小结
4 清末民国时期四川体育专门学校产生的影响
    4.1 培养了体育师资
    4.2 为辛亥革命及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人才
        4.2.1 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4.2.2 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4.3 为现当代四川体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4.3.1 促使体育师资教育走向规范化
        4.3.2 极大地推动了运动竞赛在四川的发展
        4.3.3 在体育科研方面也颇有成就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6)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体育的研究
        1.2.2 古希腊体育研究
        1.2.3 中西体育的比较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分析法
        2.2.3 比较研究法
        2.2.4 系统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世界
        3.1.1 轴心时代的古代中国
        3.1.2 轴心时代的古希腊世界
    3.2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古希腊体育的比较分析
        3.2.1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古希腊体育文化观念
        3.2.2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古希腊体育运动形态
        3.2.3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古希腊体育运行模式
        3.2.4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古希腊体育思想
        3.2.5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古希腊体育差异原因比较分析
    3.3 轴心时代的中国体育与古希腊体育的不同历史命运及其对现代体育发展的启示。
        3.3.1 绵延流长的中国传统体育
        3.3.2 涅盘重生的西方现代体育
        3.3.3 将中国传统体育文明与现代体育文明内在的衔接起来,实现两种体育文明的匡补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相关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对比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
        4.1.1 体育课教学
        4.1.2 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竞赛的现状
        4.1.3 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4.1.4 经费、场地和器材状况
        4.1.5 组织机构和管理
    4.2 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体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4.2.1 学生所谓的“安全问题”
        4.2.2 河南省信阳市学校体育环境
        4.2.3 评价体系
        4.2.4 落实学校体育政策过程中的问题
5. 改善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体育现状的对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8)体育的价值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设计
    一、中小学生体质现状的两则案例
    二、本文的问题:学生身体素养较差之原因探究
    三、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对初中体育课时的调查分析
    二、对体育经费以及体育教学器械的调查分析
    三、对体育教学质量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四、对体育重要性及地位的调查分析
    五、对体育功能或作用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论
第三部分 体育的本质功能及衍生功能
    一、体育的本质功能
        1、对我国体育功能的指导思想或价值取向的分析
        2、体育功能的表述有待进一步提炼
        3、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
    二、学校体育的衍生功能
第四部分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
    一、体育在教育中的历史地位
    二、体育的地位决定于其本质功能
    三、体育的地位至少应等同于德育和智育
第五部分 总结与对策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对中国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的文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绪论
    1 、 选题的出发点
    2 、 题解
        ① 中国西部的概念
        ② 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和目的
        ③ 旅游业的概念
        ④ 文化的概念
    3 、 研究方法
二、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与东西差距
    1 、 全国旅游业发展快
    2 、 西部旅游业发展更快
    3 、 西部旅游业比东部仍有差距
三、 西部旅游资源概况
    1 、 文物古迹
    2 、 民族风情
        ① 建筑
        ② 服饰
        ③ 节日
        ④ 恋爱与婚姻
        ⑤ 体育运动
        ⑥ 宗教信仰
        ⑦ 饮食与歌舞
    3 、 自然景观
四、 关于西部旅游业的文化思考
    1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族文化
    2 、 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问题
        ① 农田与水土流失
        ② 草原退化和沙漠化
        ③ 森林面积大减
        ④ 水缺少和水污染
    3 、 发展旅游业必须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4 、 要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5 、 要加强文物保护
    6 、 要努力提高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俄罗斯民间体育——拳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2]民国时期武术教育的历史诠释[D]. 刘帅兵.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3]不同媒介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优势和不足[D]. 王诗萌. 沈阳体育学院, 2017(03)
  • [4]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 买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 [5]1903-1949年四川体育专门学校研究[D]. 罗媛媛. 成都体育学院, 2013(03)
  • [6]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D]. 陈祥奎. 曲阜师范大学, 2009(10)
  • [7]河南省信阳市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D]. 付晶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8]体育的价值 ——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探析[D]. 贡咏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对中国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的文化思考[D]. 朴千荣.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10]俄罗斯民间体育——拳斗[J]. 梅子. 世界博览, 2000(01)

标签:;  ;  ;  ;  ;  

俄罗斯民间体育 - 拳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