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干预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干预

一、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雯丽[1](2021)在《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首发卒中后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明确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极端梯度上升(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为临床识别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提供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回顾IS复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IS患者复发风险因素相关数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24例首发IS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随访,了解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6个月内和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使用SPSS21.0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IS患者3个月内、6个月内和12个月内复发的影响因素;使用XGboost算法进行IS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结果:1.纳入的524例首发IS患者中,11例(2.1%)在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复发事件,卒中后6个月内累积复发33例(6.3%),卒中后12个月内累积复发59例(11.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与入院收缩压、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P<0.05);卒中后6个月内复发与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舒张压、尿酸、载脂蛋白A1、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与吸烟、饮酒、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微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入院收缩压水平(OR=1.036,95%CI=1.002~1.072,P=0.038),吸烟是卒中后6个月内复发(OR=2.453,95%CI=1.015~5.931,P=0.046)和12个月内复发(OR=2.960,95%CI=1.328~6.595,P=0.008)的独立影响因素。糖化血红蛋白(OR=1.435,95%CI=1.071~1.924,P=0.016)是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SMOTE算法处理后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74岁:OR=2.552,95%CI=1.364~4.775,P=0.003;≥75岁:O R=2.134,95%CI=1.073~4.245,P=0.031),住院时间(OR=1.792,95%CI=1.129~2.847,P=0.013),吸烟(OR=3.319,95%CI=1.809~6.090,P<0.001),饮酒(OR=1.982,95%CI=1.118~3.513,P=0.019),高血压(OR=2.442,95%CI=1.404~4.246,P=0.002),糖化血红蛋白(OR=1.330,95%CI=1.072~1.651,P=0.009),颈动脉粥样硬化(OR=5.648,95%CI=1.623~19.659,P=0.007)是IS首次发病后12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XGboost模型中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前七位的变量依次为中性粒细胞百分位数、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尿酸、入院微机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IS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效能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预测IS复发的准确率、精确率、敏感度、特异度、AUC值分别为0.97、0.91、1.0、0.95、0.97,对IS复发高危人群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结论:1.首发IS患者发病后12个月内复发率为11.3%,处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范围内。2.IS复发影响因素分布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共性和差异,入院收缩压水平高是IS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的高危人群,吸烟者在IS卒中6个月和12个月内易复发,高糖化血红蛋白是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高危人群。XGboost模型较Logistic回归模型,更能识别易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尿酸、入院微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IS复发有重要影响,临床护理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该部分指标情况,实施相应干预措施。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IS复发预测模型对IS复发高危人群识别能力强,且预测效果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未来可进一步考虑前瞻性纳入大样本临床病例验证模型效果且逐步优化模型,进而开发系统投入临床实践应用,为临床工作识别IS复发高危人群提供实践指导。

迪力努·帕日哈提,郑凯英,沙地克·沙吾提[2](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科学、合理的二级预防对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和死亡至关重要,因而寻找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加以积极地干预,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就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近年研究进行综述。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曹露[4](2020)在《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脑梗死在我国脑血管病亚型中大约占70%,最新文献报道,我国脑梗死年复发率达17.7%,积极进行二级预防是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关键策略。目前,尽管有一些临床治疗针对传统危险因素进行了干预,但居高不下的复发率表明仍有一些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危险因素缺乏研究,因此本研究根据文献资料挑选了一批可能与复发性脑梗死(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RCI)相关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以筛选出特异性高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目的探讨与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与脑梗死面积和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1例,依据是否复发分为初发组(n=165)和复发组(n=56)。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梗死灶面积大小,以Adamas分型标准将复发组分为大面积梗死组(n=10)、小面积梗死组(n=23)和腔隙性梗死组(n=23)。根据NIHSS评分将复发组分为重型组(n=5)、中型组(n=31)和轻型组(n=20)。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及病历资料,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OC曲线分析指标的诊断价值;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尿酸(uricacid,UA)水平与RCI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初发组与复发组之间FIB、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颈动脉斑块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规律服用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FIB(OR=2.635,95%CI:1.526-4.594)、UA(OR=1.006,95%CI:1.002-1.010)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B曲线下面积为0.705(0.631-0.780),UA曲线下面积位0.662(0.582-0.742),(均P<0.05),显示两指标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好。4.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比较复发组中不同梗死面积与FIB、UA水平的相关性,发现FIB、UA水平与RCI患者梗死灶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716、0.599,均P<0.05),且大面积梗死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小面积梗死组和腔隙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腔隙梗死组(均P<0.05)。5.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比较复发组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与FIB、UA水平的相关性,发现FIB、UA水平与R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713、0.525,均P<0.05),且重型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中型组的FIB、UA水平显着高于轻型组(均P<0.05)。结论1.FIB、TC、UA、Hcy、颈动脉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及抗血小板药物与脑梗死复发具有相关关系。2.较高的FIB/UA水平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患者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高阳[5](2020)在《“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构建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并进行模型间的多重比较,探索适宜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方法:1.研究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注册登记研究。2.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太原市中医医院共7家临床分中心在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的1741例首发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3.伦理和知情同意本研究临床研究方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2016NO.08)并且获得各参研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每位受试者入选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为缺血性中风病随访期内的复发事件,包括脑梗死、脑出血与TIA。次要终点指标为死亡事件。5.统计方法描述统计使用频数统计、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统计、四分位数统计的方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距(IQR)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变量筛选使用统计相关性检验、距离相关系数和互信息熵进行筛选。运用R软件的t.test、chisq.test和Cov()函数对自变量分别进行统计相关性检验和分析;采用R软件en ergy工具包的dcor函数进行距离相关系数的计算,采用infotheo工具包的multiinformat ion函数进行信息熵的计算。纵向数据的建模分析使用R软件的lme4工具包实现GLMM建模,geepack工具包实现GEE的建模。运用R软件的pROC工具包对所有模型计算AUC值,并绘制相应的ROC曲线。使用R软件survival工具包中的survfit函数得到不考虑竞争事件时的Kaplan-Meier累计复发率估计,使用R软件cmprsk工具包中的cuminc函数计算考虑竞争事件时,中风复发和复发前死亡的累积发生率估计。结果:1.随访和结局情况1741例患者完成随访(含死亡60例),随访时间1-3年,随访期内共175例患者出现复发事件,累积复发率为10.05%(95%CI:8.64%-11.47%),其中复发类型以脑梗死的患者最多,为118例,占67.43%。60例患者出现死亡终点事件,死亡原因中因脑血管病死亡11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5例)。死亡病例中,中风复发前死亡43例,占71.66%,中风后复发后死亡17例,占28.34%(因中风复发导致的死亡9例,占15%)。2.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2.1预测变量本研究变量筛选通过文献整理、统计方法(包括统计相关性检验、距离相关系数、互信息熵、多因素Cox回归)及临床专家意见3种相结合的方法选择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测变量。最终纳入了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4分)、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西医干预(中药干预和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使用)、中医证候、中医体质、重度以上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梗塞灶数目(≧3个)、非均质不稳定性斑块作为中风复发的预测变量。2.2预警模型的构建基于“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早期预警模型,分别考虑了现代医学危险因素以及含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危险因素在中风复发中的预测价值。利用本研究数据综合对比评估纵向数据的模型(GLMM、GEE模型)和横截面数据的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竞争风险模型)的4种模型在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的预警能力。2.3纵向数据模型与横截面数据模型的比较分析在纵向数据中,GLMM和GEE模型在现代医学模型、中医证候模型、中医体质模型和中医证候体质模型中的预测结果均表现较为一致,在现代医学的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69687和0.69695,中医证候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1807和0.71809,中医体质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2661和0.72668,中医证候体质模型中GLMM模型和GEE模型AUC分别为0.79099和0.79102。含中医证候和体质因素的模型AUC值高于现代医学的模型。在横截面数据中,现代医学模型、中医证候模型、中医体质模型和中医证候体质模型在100个训练集拟合结果表现相对稳定,表明Cox模型在不同的数据下的模型表现稳健。三种模型在接近平均水平的训练集下的AUC值分别为0.6929、0.58625、0.66583和0.58621。现代医学的模型优于中医证候和体质模型。竞争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死亡病例影响Cox模型的估计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增大,且对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模型的估计结果影响较大。3.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经多因素Cox分析和纵向数据分析发现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药干预、西药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重度以上的颅内动脉狭窄、重度以上的颈部血管狭窄是中风的复发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内风证的动态变化和气虚体质与中风复发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纵向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优于横截面数据模型的建模方法,尤其是含中医证候和体质特征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2.纵向数据GLMM和GEE模型能体现中医证候“动态时空、多维界面”属性在缺血性中风复发早期预警模型中的预测价值。3.在纵向数据GLMM和GEE模型中,含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的缺血性中风早期预警模型表现稳定,相比与现代医学模型,能较早地对缺血性中风病复发进行预测,为缺血性中风病二级预防评估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4.年龄、既往脑出血史、冠心病家族史、连续吸烟史、运动锻炼情况、中药干预、西医非肝素类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重度以上的颅内血管狭窄、重度以上的颈部血管狭窄是缺血性中风的复发因素,中医证候内风证的动态变化和气虚体质对复发具有显着影响。5.死亡事件对复发风险估计存在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增大。但是本研究超过1年以上的病死人数偏少,需要更大样本和更长随访时间才能下结论。

涂金燕[6](2020)在《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防治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系统中搜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建档的中风恢复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以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西医常规治疗为主的患者收入对照组,将在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最终共筛选出2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接受中风慢病管理,包括建立中风慢病管理档案,按照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队列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药物、症状、高危因素、合并症/并发症、生活方式、情绪等全方位管理,并按照中风慢病管理规范进行长效随访管理、中风健康宣教管理和核心疗效指标评估等。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建档时、治疗半年和治疗一年后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数、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Essen卒中量表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致死性卒中复发、死亡人数、脑血管手术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统计两组患者建档时和治疗一年后的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量表评分,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的差异性。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建档时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Essen卒中评分,以及建档时中风知晓度和慢病管理依从性分数等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可比性;②两组患者随访半年和一年的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建档时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经治疗一年后观察组的致残率(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致残率(13.0%),治疗一年后观察组BI评分为轻度依赖的比例(98.3%)高于对照组(94.8%);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和一年后的Essen卒中量表评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观察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2例,占总人数1.7%,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0例,对照组治疗一年后的卒中复发人数为9例,占总人数的7.8%,行脑血管手术人数为2例,两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行脑血管手术人数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外周动脉疾病的人数两组均为0;④两组患者的中风知晓度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慢病管理依从性评分治疗前后均有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依从性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⑤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停药现象,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停药人数(7人)较对照组少(10人)。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中医慢病管理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其脑卒中复发率;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的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灯盏生脉胶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残障功能(mRS评分)、提高生活能力(BI评分)有优于单纯的西医基础治疗的趋势,可增加患者的生活独立程度,减少生活依赖的发生;在慢病管理的模式下,患者对中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有显着提高,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可以更加显着的提高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饮食管理、运动锻炼及控制危险因素等依从性,从而显示了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慢病管理的治疗方案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优势。

赵慢[7](2020)在《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文中指出目的:开发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以期为社区护理人员寻求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取文献研究,分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内容、形式、评价等内容,结合课程的内涵,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4个方面进行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构建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采取专家会议法,计算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将专家对课程方案初稿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整理,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稿。采用便利抽样选取保定市某社区9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进行预实验,比较脑卒中患者接受干预方案前后健康知识、信念及健康行为改变情况,同时对该人群及其家属,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就教育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及可接受性等进行质性访谈,进一步完善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方案终稿。结果:(1)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形成健康教育课程雏形。(1)教学目标:按Bloom(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设计,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共25项,其中认知领域目标6项,情感领域目标6项,行为领域目标7项;(2)课程内容:以“知信行模式”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核心理念设置课程内容,通过评估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方面的薄弱点,分析患者需求,形成课程内容,并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共分为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健康信念及健康行为、康复锻炼及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3)教学方法:基于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文献资料采取包括以集体讲授、小组讨论、一对一等方法,共四次课;(4)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采取诊断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2)专家会议结果:共有7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此次专家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9075。根据专家“增加课程次数,以保证教育效果”、“进一步规范化健康教育手册和教案中的相关内容”、“修订每次的干预时长,视课程进展及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每次课程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之间”等意见修订健康教育课程初稿,形成健康教育修订稿。(3)预实验结果(1)干预前后比较: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干预后(26.44±2.56)较干预前(18.67±3.32)明显提高(P<0.05);健康信念干预后(120.00±15.23)较干预前(108.44±15.08)明显改善(P<0.05);健康行为干预后(87.11±5.35)较干预前(76.44±6.95)明显提高(P<0.05)。(2)质性访谈结果:患者及家属对该课程满意度达到100%,社区医务人员也对本课程方案表示充分肯定。同时患者提出在课程中增设“健康热线”,并合理运用“微信”平台,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干预时间短,建议增加干预时间。并将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评价指标等建议。(4)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包括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领域;教学内容包括脑卒中基础知识、用药及并发症预防、脑卒中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及康复锻炼和血压/血糖测量6个模块;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反馈法、演示法、经验分享法、个别交谈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采取集体讲授、一对一、小组讨论等形式,每周干预1次,每次30-40分钟,共干预3-6个月;教学评价采取课程实施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的诊断性评价,课堂提问、小测验等过程评价和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改变的终结评价;最终形成的教学材料包括健康教育手册(教材)及健康教育方案。结论:以情境课程设置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法及预实验设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教学内容全面系统,教学目标可测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的教学材料内容科学全面、形式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并且简洁实用,有一定推广价值。

胡亚会[8](2020)在《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伴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现状情况。研究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以及用药治疗现状。分析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入院时间季节性差异,进而得出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及年龄的规律。从而做到早期预防,控制各种危险因素,进而控制脑卒中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方法:研究患者为2016年度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共计208514例。数据来自“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院内患者综合干预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脑卒中高危患者筛查和干预项目GN-2016F0007)”,采用横断面观察法,对数据库的人口学信息、档案表信息、死因登记表、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脑血管病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史、糖尿病史、现病史、一般体征、现测血压(需测量2次)、心脏听诊、血糖检查、血脂检查、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降压药物应用、抗栓药物应用等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获得我国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情况、伴随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同时期天津市市区内各气象因素指标,气象资料来自于天津市气象局,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男性多于女性(58.9%VS 41.1%),老年脑卒中患者多于中青年(69.5%VS 30.5%),年龄以60-69岁最多,70-79岁次之,18-39岁最少。地域以北方地区为多,占55.5%,南方地区占44.5%。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最多,占36.7%,初中次之,占36.0%,大学及以上最少,占7.8%。按卒中类型分类,缺血性脑卒中占86.7%,出血性脑卒中占10.9%,其他类型脑卒中占2.4%。2.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差异:总体吸烟率为27.6%,饮酒率为15.7%;缺乏运动占62.3%,高盐饮食54.9%,饮食荤素不均衡占39.2%。吸烟率及饮酒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高盐饮食: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荤素均衡、蔬菜、水果及牛奶或酸奶摄入量:城市高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女性高于男性。3.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差异:高血压病史54.5%,脑血管病史30.6%,糖尿病史17.6%,冠心病史14.4%,血脂异常史6.7%,脑卒中家族史者占6.4%。城市地区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除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史外,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北方地区高于南方。4.住院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年龄越大,伴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越大,在≥80岁年龄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比例最高占46.4%。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北方地区高于南方。5.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一般特点:总体男性高于女性,老年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中青年中女性比例(43.7%VS 35.2%);城市高于于农村;南方高于北方;老年患者中吸烟、饮酒率较中青年低,饮食素食为主者比例高,水果摄入量少;老年患者既往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于中青年;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史低于中青年。6.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情况: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56%,其中阿司匹林比例最高,占77.1%,其次为氯吡格雷占8.9%。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175,P<0.001)。7.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比例越来越高。其中≥80岁患者死亡比例最高,占所有死亡患者32.1%。无性别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性脑卒中。8.住院脑卒中患者入院季节差异性:总体上来讲,春季(34.9%)>夏季(31.9%)>冬季(19.7%)>秋季(13.5%),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9.天津市卒中患者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r=-0.613,P>0.05)。10.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差异性:平均血压值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男性高于女性,老年平均收缩压高于中青年,平均舒张压低于中青年患者;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脑卒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156,P<0.001)。结论:1、我国住院脑卒中患者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按年龄分层60-69岁年龄组最高占31.2%,因此对于该年龄组老年人脑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2、住院脑卒中患者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总体上北方地区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高于老年;城市地区高于农村,但农村地区高盐饮食居多。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3、住院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者占54.5%,显示高血压是脑卒中首位的危险因素,也符合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且脑卒中在春季多发可能与该季节气温变化大,血压随之波动有关。研究还显示60-69岁为多发年龄组,提示从中青年人血压开始加强管控,从而降低这组人群的脑卒中的发病率。4、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37.7%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第二位的危险因素,在此中74.6%还同时伴有高血压病,提示二者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促进了脑卒中的发生。同时本研究还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老年脑卒中患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5、脑卒中二级预防抗栓药物总体应用率较低,在城市地区、男性、南方地区应用率略高。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年龄越大,脑卒中死亡率越高。出血性脑卒中高于缺血性脑卒中。伴有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史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更高。6、整体脑卒中患者入院时间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按不同亚组分析,农村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出血性脑卒中则为夏季入院居多,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提示脑卒中患者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时要做好预防措施。7、天津市不同月份入院脑卒中患者频次与月平均气压呈正比,与月平均气温呈反比,即冬季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压最高,而脑卒中入院患者数最高,但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后,无明显相关性。8、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呈现“北高南低”特点,在北方地区、农村、中青年、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较高,且存在血压变异性,冬春季平均血压水平高于夏季。提示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较低,应进一步宣传普及脑卒中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潘娜[9](2020)在《芜湖地区院内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及卒中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芜湖地区院内脑卒中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变化及干预效果,为及时调整危险因素干预力度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分析和总结该地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危险因素的干预控制情况,为有关部门能够更好地指导脑卒中控制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及脑卒中高危患者进行入组分析。基于2017年度“国家脑卒中医院内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以芜湖地区1997例筛查人群作为观察队列,干预随访一年后,观察脑卒中高危人群、相关危险因素的构成变化及干预效果。分组:脑梗死组:本次发生脑梗死的入组患者;脑出血组:本次发生脑出血的入组患者;高危组:既往有过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或具备高危因素里的3项或3项以上的入组患者。结果:(1)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997例,研究对象被分三组:脑梗死组780人,脑出血组218人,高危组999人;随访干预1年后死亡病例共28例,其中脑梗死组死亡10例,脑出血组死亡3例,高危组死亡15例;失访共150例,其中脑梗死组失访48例,脑出血组失访12例,高危组失访90例;脑梗死组患者年龄大于脑出血组和高危组;脑梗死组和高危组患者BMI大于脑出血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高危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中高危组占比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有高血脂病史的患者中占比从大到小依次是高危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超重或肥胖患者中占比由大到小依次是脑梗死组、高危组、脑出血组。在脑卒中史、运动、吸烟及饮酒史上三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脑梗死组患者血压、血糖、运动及吸烟/饮酒控制较好;脑出血组患者运动控制情况较好,血压、血脂未得到控制;高危组患者血压、血糖、运动及吸烟/饮酒控制较好;(4)干预后脑梗死组有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的患者卒中再发率较高;脑出血组干预后有糖尿病的患者卒中再发率较高;高危组干预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的患者卒中再发率较高。(5)对各组卒中发生或复发危险因素的Logistic归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脑梗死组患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饮酒,保护因素是保持运动;高血糖是干预后脑出血组患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干预后高危组患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保护因素是保持运动。结论:芜湖地区院内人群脑卒中各项危险因素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间存在一定差异;进行干预1年后各研究组危险因素占比发生变化,这些危险因素差异及变化反映干预措施实施的情况,为今后本地区脑卒中的防治及复发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国晓霞[10](2020)在《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的用药依从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分析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复发危险因素中的作用。方法:1.连续收集2016.10-2017.02和2018.10-2019.02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其一般资料及相关危险因素,电话或面对面随访其出院3个月、6个月、1年用药及复发情况。2.研究分组:所有入组患者均服用基础用药,如降压药、降糖药,根据他汀类药物用药依从性优劣,分为依从性好组与依从性差组,比较两组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情况,并将2016-2017年与同期2018-2019年患者的依从性进行比较。3.所有入组患者进行缺血性卒中的复发危险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入组的1065例患者随访1年时,出院3个月内复发33例,复发率为(33/1065)3.10%,6个月内复发61例,累积复发率为(61/1065)5.73%,12个月内复发94例,累积复发率为(94/1065)8.83%。2.他汀类药物的服用率在出院3个月、6个月、1年时分别为91.74%、82.16%、73.24%。出院1年时2016-2017年筛选患者他汀类药物的服用率为72.69%,2018-2019年同期筛选患者服用率为74.59%,两年份服用率相比无显着差异(P=0.282,P>0.05)。3.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依从性优的患者(886例)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组(151例)的复发率(20/151,13.25%)高于依从性好组(735例)的复发率(56/735,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5)。4.在所有入组患者(1065例)中,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组的占比(577/780,73.97%)高于在依从性差组的占比(191/285,6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5),其他影响因素无显着差异(P>0.05)。5.糖尿病(OR:1.649,95%CI:1.038-2.618,P<0.05)、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OR:0.590,95%CI:0.375-0.928,P<0.05)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服药率随出院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2.缺血性卒中患者随出院时间的延长复发率逐渐累积增加。3.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为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4.糖尿病、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为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5.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组的患者。

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3 西医学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3.1 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
        3.1.1性别
        3.1.2 基因因素
    3.2 可干预性危险因素
        3.2.1 高血压
        3.2.2 颈动脉粥样硬化
        3.2.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2.4 血清尿酸
        3.2.5 糖尿病
        3.2.6 高同型半胱氨酸
        3.2.7 肥胖
        3.2.8 房颤
4 中医学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5 小结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进展
        1. 疾病预警模型的研究概况
        2. 现代医学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
        2.1.1 ESRS预警模型
        2.1.2 SPI-Ⅰ/SPI-Ⅱ预警模型
        2.1.3 RRE-90预警模型
        2.1.4 IPSYS预警模型
        2.1.5 FSRJ预警模型
        2.1.6 ALESSA预警模型
        2.1.7 IAC预警模型
        2.1.8 GRECOS预警模型
        2.2 国内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
        3. 常用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警模型的建模方法
        3.1 Logistic回归模型
        3.1.1 一般原理
        3.1.2 Logistic回归模型特点
        3.1.3 Logistic回归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2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3.2.1 一般原理
        3.2.2 Cox模型特点
        3.2.3 Cox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3 随机森林
        3.3.1 一般原理
        3.3.2 随机森林模型特点
        3.3.3 随机森林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4 支持向量机
        3.4.1 一般原理
        3.4.2 支持向量机模型特点
        3.4.3 机器学习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5 竞争风险模型
        3.5.1 一般原理
        3.5.2 竞争风险模型特点
        3.5.3 竞争风险模型在中风复发预测中的应用
        3.6 其他模型
        4. 问题与展望
        附件:文献综述检索式
    综述二: 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价值与研究现状
        1. 疾病预测的中医理论基础
        2. 古人的疾病预测方法
        3. 中医证候和体质特征可能是疾病早期的预警信号
        3.1 中医证候特征可反应疾病的早期变化
        3.2 中医体质是证候的基础
        3.3 中医证候和体质的中风复发生物学基础
        4.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
        5. 前期研究基础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复发病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数据来源
        2.3 伦理和知情同意
        2.4. 研究对象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5 中西医诊断标准
        2.5.1 西医诊断标准
        2.5.2 中医诊断标准
        2.6 研究变量
        2.6.1 结局指标
        2.6.1.1 主要结局测量
        2.6.1.2 次要结局测量
        2.6.1.3 测量时点
        2.6.1.4 结局评价
        2.6.2 预测指标
        2.7 样本量计算
        2.8 质量控制
        2.9 数据管理
        2.10 统计方法
        2.11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分析
        3.1.1 随访情况
        3.1.2 结局情况
        3.1.2.1 复发事件
        3.1.2.2 死亡事件
        3.1.3 一般描述分析
        3.1.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1.3.1.1 性别
        3.1.3.1.2 年龄
        3.1.3.2 既往史特征
        3.1.3.3 家族史特征
        3.1.3.4 个人生活史特征
        3.1.3.4.1 连续吸烟史
        3.1.3.4.2 锻炼情况
        3.1.3.5 发病特征
        3.1.3.5.1 入组时收缩压
        3.1.3.5.2 TOAST分型
        3.1.3.5.3 发病节气
        3.1.3.5.4 神经功能特征
        3.1.3.6 中西医用药干预特征
        3.1.3.7 中医证候特征
        3.1.3.8 中医体质特征
        3.1.3.8.1 中医体质判定情况
        3.1.3.8.2 中医主要偏颇体质情况
        3.1.3.8.3 中医主要偏颇体质(前4位)的相兼情况
        3.1.3.9 实验室检查特征
        3.1.3.9.1 载脂蛋白A1
        3.1.3.9.2 载脂蛋白B
        3.1.3.9.3 纤维蛋白原含量
        3.1.3.9.4 同型半胱氨酸
        3.1.3.10 影像学特征
        3.1.3.10.1 梗塞灶数目
        3.1.3.10.2 颅内血管狭窄情况
        3.1.3.10.3 颈部血管狭窄情况
        3.1.3.10.4 颈动脉斑块性质
        3.2.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3.2.1 单因素分析
        3.2.2 多因素分析
        3.3.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
        3.3.1 纳入模型的预测因素
        3.3.2 建模方法的选择
        3.3.3 建模的分类
        3.3.4 模型评价指标
        3.3.5 复发预警模型的构建
        3.3.5.1 基于纵向数据的复发预警模型构建
        3.3.5.1.1 建模数据集的选取
        3.3.5.1.2 纵向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
        3.3.5.1.3 纵向数据的模型拟合结果
        3.3.5.2 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复发预警模型构建
        3.3.5.2.1 建模数据集的选取
        3.3.5.2.2 横截面数据建模方法的筛选与确定
        3.3.5.2.3 横截面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
        3.3.5.2.4 横截面数据的模型拟合结果
        3.3.5.2.5 竞争风险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特色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
        4.1.1 中医证候对中风复发的意义
        4.1.2 中医体质对中风复发的意义
        4.1.2.1 气虚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2 痰湿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3 血瘀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1.2.4 阳虚质对中风复发的影响
        4.2 中医证候特征适合纵向数据的建模方法
        4.2.1 中医证候具有“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属性
        4.2.2 纵向数据模型的优势和特点
        4.2.3 纵向数据的模型与横截面数据的模型的比较
        4.3 中医证候体质的预警模型可早期识别中风的复发风险
        4.4 本研究与现有缺血性中风复发预测模型的比较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1.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西医治疗方案
        1.1.3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面临的难题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1.2.1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风病的分期药物治疗
        1.2.4 中风的中医特色治疗
        1.2.5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1.3 中风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1.3.1 慢病管理的概念
        1.3.2 中风慢病管理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
        1.3.3 慢病管理的国内外发展模式
        1.3.4 广东省中医院中风慢病管理平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试验设计
        2.3.1 病例分组
        2.3.2 治疗方案
        2.3.3 观察指标
        2.3.4 终点事件发生的评定标准
        2.3.5 统计分析
        2.3.6 试验设计图
        2.3.7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4.1 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2.4.2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病机分析
        2.4.3 灯盏生脉胶囊的组方和疗效分析
        2.4.4 慢病管理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意义
        2.4.5 中医药与慢病管理的结合
        2.4.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
        1.1.2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实施不理想
    1.2 研究现状
        1.2.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现状
        1.2.2 国内外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现状
        1.2.3 概念的界定
        1.2.4 理论框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构建
        2.1.1 文献研究法
        2.1.2 专家会议法
    2.2《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预实验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资料收集过程
        2.2.4 质量控制
        2.2.5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2.2.6 伦理原则
第三章 结果
    3.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形成健康教育课程方案初稿
    3.2 专家会议结果
        3.2.1 专家一般资料
        3.2.2 专家权威程度
        3.2.3 对专家会议法中课程初稿的意见整理
    3.3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预实验及质性访谈结果
        3.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3.3.2 干预前后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信念及行为得分情况
        3.3.3 质性访谈结果
    3.4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终稿
第四章 讨论
    4.1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科学、规范
        4.1.1 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4.1.2 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
        4.1.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4.1.4 教学评价体现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4.2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有效性
        4.2.1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的影响
        4.2.2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
        4.2.3 健康教育课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
    4.3 《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可接受性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对象分布
        1.1.3 研究方法
        1.1.4 研究内容
        1.1.4.1 基本人口学信息
        1.1.4.2 病史信息
        1.1.4.3 体格检查
        1.1.4.4 心电图检查
        1.1.4.5 实验室检查
        1.1.4.6 颈动脉超声检查信息
        1.1.5 定义与标准
        1.1.6 研究对象分组
        1.1.7 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
        1.1.8 质量控制
        1.1.9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全国不同地区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
        1.2.2 全国不同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城乡差异
        1.2.3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南北差异
        1.2.4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性别差异
        1.2.5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城乡差异
        1.2.6 全国不同地区 2016 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南北方差异
        1.2.7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性别差异
        1.2.8 全国不同地区2016年度住院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1.2.9 住院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0 脑卒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1 高同型半胱氨血症伴高血压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般特征比较
        1.2.12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情况对比分析
        1.2.13 住院脑卒中患者伴发颈部斑块情况对比分析
        1.2.14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5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比较
        1.2.16 老年脑卒中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既往病史比较
        1.2.17 复发性脑卒中与初发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1.2.18 生活方式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19 既往病史对复发性脑卒中的影响
        1.2.20 住院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应用情况比较
        1.2.21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达标情况对比
        1.2.22 住院脑卒中死亡患者一般特征
    1.3 讨论
        1.3.1 整体流行现状
        1.3.2 脑卒中危险因素
        1.3.3 老年脑卒中的特点
        1.3.4 复发性脑卒中特点
        1.3.5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
        1.3.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高血压病
    1.4 小结
二、天津市脑卒中患者住院人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气象资料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气象资料
        2.2.2 同期患者入院人数与气象资料相关性
        2.2.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一般特征的季节性差异比较
        2.2.4 不同卒中类型一般特征季节性差异
        2.2.5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压季节性差异
        2.2.6 住院脑卒中患者血脂血糖季节性差异
    2.3 讨论
        2.3.1 脑卒中入院时间与气象因素相关性
        2.3.2 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的影响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芜湖地区院内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及卒中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标准
        1.4 研究指标及判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D]. 郑雯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迪力努·帕日哈提,郑凯英,沙地克·沙吾提. 新疆中医药, 2020(05)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复发性脑梗死与FIB、U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曹露.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病证结合”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纵向数据早期预警模型的多重评价[D]. 高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2)
  • [6]基于慢病管理平台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D]. 涂金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D]. 赵慢. 河北大学, 2020(08)
  • [8]中国住院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调查研究[D]. 胡亚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芜湖地区院内人群脑卒中高危因素及卒中复发的临床研究[D]. 潘娜.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10]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研究[D]. 国晓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