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导体中的温度场分布

通电导体中的温度场分布

一、通电导线中的温度场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关保刚[1](2018)在《基于高频感应技术的船舶上层建筑焊接变形矫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上层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由焊接导致的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船舶上层建筑的焊接变形矫正是船舶建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船厂对船舶上层建筑焊接变形矫正的方法主要是火焰矫正,但是火焰矫正严重影响了船舶的建造效率。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考虑利用高频感应技术对船舶上层建筑焊接变形进行矫正。在国外一些机构已经将高频感应加热技术应用于船舶上层建筑焊接变形的矫正中,使船舶的建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但国内对于高频感应加热技术在船舶上层建筑焊接变形矫正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将高频感应加热技术应用于我国船舶上层建筑焊接变形矫正中,必须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工作,这对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船舶焊接变形矫正为背景,以船舶上层建筑基础结构和典型结构的焊接变形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利用高频感应技术进行矫正的物理参数、矫正方式和矫正工艺参数。建立静态高频感应加热器模型,研究静态高频感应加热器中电流方向、电流频率、电流大小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得出能够产生较好塑性变形的温度场及其所对应的物理参数,进而将该参数应用到后面的矫正分析中。以静态高频感应加热器模型及其物理参数为基础,建立移动式高频感应加热模型。研究了移动式高频感应加热模型对船舶上层建筑基础结构和典型结构焊接变形的矫正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电磁感应加热的基本理论以及利用有限元法对电磁场和温度场进行分析的基本公式,并梳理了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和焊接变形矫正的基本方法,为相应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支撑。(2)建立了静态高频感应加热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理论利用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对电磁场和温度场进行计算。研究了高频感应加热器模型中两根导线电流方向的对温度场的影响,并对不同电流方向产生不同温度场的原因进行分析。(3)研究了静态高频感应加热器中电流大小、电流频率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同时在钢板上选取典型测点进行分析,读取典型点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确定应用高频感应加热技术进行矫正的最佳温度场和生成该温度场的电流大小、电流频率及加热时间。(4)以静态高频感应加热器模型及其得出的温度场的物理参数为基础,建立移动式高频感应加热模型;利用此模型开展平板对接焊的焊接变形进行矫正,通过施加不同的矫正加热速度得出最佳的矫正加热速度;同时研究了加热线的布置方式,通过对多种加热线的布置方式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最佳的加热线布置方式。(5)利用上述结论对船舶上层建筑中典型结构的焊接变形进行矫正,并研究加热线长度对矫正结果的影响,最终确定较为合适的矫正加热线长度进而得到较为合理的焊接变形矫正效果,用于指导工程应用。

叶开发[2](2016)在《基于外皮温度监测的电缆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估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来年,随着我国城市电网改造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力电缆取代架空线路已成为趋势,而电缆的安全、经济运行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载流量计算的难题。电缆载流量的确定需要有准确的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因此,对电缆运行过程中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进行估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电缆系统热路模型,提出了实时外皮温度计算方法;采用粒子群算法寻优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使计算的外皮温度与实测外皮温度相匹配,从而达到估算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的目的。在试验场开展了空气中阶跃温升试验、直埋敷设周期负荷温升试验,并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验证外皮温度计算方法以及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估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采用粒子群算法与热路法相结合的方法估算媒质热特性参数,并将估算结果用于外皮温度计算,计算得到的外皮温度与实测的外皮温度相吻合;将估算结果经过换算后加载到有限元模型中的土壤区域,有限元模型计算的外皮温度与实测的外皮温度一致,由此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外皮温度计算方法以及电缆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估算方法的正确性,且该媒质热特性参数估算方法无需考虑电缆敷设方式、周围媒质温度、湿度,直接依靠监测的外皮温度对热特性参数进行估算,估算过程简单直观,易于理解。本文提出的方法有助于电力部门了解电缆周围实际环境条件,确定准确的载流量。

樊利芳[3](2004)在《谐振子与氢原子的关系及其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首先综述了谐振子与氢原子的基本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谐振子与氢原子的关系展开了研究,通过厄密特方程与拉盖尔方程的相互转化,将一维谐振子与一维氢原子的本征值方程转化为相同形式的方程,从而比较得出它们能量及波函数间的关系,并通过坐标变换将直角坐标系下二维氢原子的本征值方程转化成与曲线坐标系下二维谐振子的本征值方程相同的形式,从而得出二维氢原子与二维谐振子的能量及波函数的关系。同时本文利用SU(1,1)代数将二维、三维情况下的谐振子同加了反平方势的氢原子分别表示成具有相同形式的两算符下的本征值方程,从而得出他们的能量对应关系。最后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及本人的学习体会对谐振子与氢原子的教学研究进行了简单讨论。

樊利芳,刘洪[4](2002)在《通电导线中的温度场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现实生活中通有交流电为I=I0sinωt的导线和保险丝为模型,用数学物理方法来探讨导线和保险丝上温度场的分布.

二、通电导线中的温度场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电导线中的温度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频感应技术的船舶上层建筑焊接变形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电磁感应加热电磁场和温度场有限元研究
    2.1 引言
    2.2 电磁感应加热的机理
        2.2.1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2.2.2 感应加热的集肤效应及透入深度
    2.3 电磁场基本理论
        2.3.1 安培环路定律
        2.3.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3.3 高斯电通定律
        2.3.4 高斯磁通定律
    2.4 电磁场中常见的边界条件
    2.5 高频感应加热电磁场有限元分析
        2.5.1 数学模型
        2.5.2 电磁场有限元解法
    2.6 高频感应加热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2.6.1 高频感应加热温度场有限元分析方法
        2.6.2 空间域的离散
        2.6.3 时间域的离散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态感应器电磁—热耦合数值仿真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电磁—热耦合场的分析方法
        3.2.1 直接耦合分析方法
        3.2.2 载荷传递分析方法
    3.3 电磁感应加热过程电磁一热耦合场分析
        3.3.1 电磁场分析有限元模型
        3.3.2 热分析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3.3.3 电流方向与温度场的关系
        3.3.4 电流频率与温度场的关系
        3.3.5 电流大小与温度场的关系
        3.3.6 典型点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板对接焊焊接变形矫正研究
    4.1 引言
    4.2 塑性变形理论
        4.2.1 屈服准则
        4.2.2 强化准则
        4.2.3 流动准则
        4.2.4 增量理论
    4.3 利用感应加热技术进行焊接变形矫正热弹塑性分析假设
    4.4 热弹塑性本构方程
        4.4.1 塑性力学模型
        4.4.2 总应变增量
        4.4.3 应力增量
        4.4.4 弹塑性有限元公式
    4.5 平板对接焊变形矫正分析
        4.5.1 平板对接焊焊接变形分析
        4.5.2 移动式高频感应加热器模型的建立
        4.5.3 变形矫正量与高频感应加热速度的关系
        4.5.4 变形矫正量与高频感应加热位置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结构焊接变形矫正研究
    5.1 引言
    5.2 T型结构焊接变形矫正研究
        5.2.1 T型结构模型的建立
        5.2.2 T型结构焊接变形分析
        5.2.3 T型结构焊接变形矫正模型
        5.2.4 T型结构焊接变形矫正分析
    5.3 板架结构焊接变形矫正研究
        5.3.1 热源模型的建立
        5.3.2 板架模型的建立
        5.3.3 板架模型的焊接变形分析
        5.3.4 板架焊接变形矫正模型的建立
        5.3.5 焊接变形矫正效果与加热线长度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外皮温度监测的电缆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估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电缆温度场及载流量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2 电缆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缆系统散热的热路模型
    2.1 电缆的暂态热路模型
        2.1.1 建立热路模型的基本假设
        2.1.2 绝缘层稳态热路模型推导
        2.1.3 电缆暂态热路模型
    2.2 热路模型的参数计算
        2.2.1 各层材料热阻的计算
        2.2.2 各层材料热容的计算
        2.2.3 损耗的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外皮温度监测的电缆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的粒子群算法研究
    3.1 电缆外皮温度计算
        3.1.1 电缆外皮温度的分析与研究
        3.1.2 电缆本体暂态热路分析
        3.1.3 周围媒质暂态热路分析
    3.2 外皮温度计算精度分析
    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周围媒质热阻热容估算
        3.3.1 算法思路
        3.3.2 粒子群算法(PSO)基本原理
        3.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周围媒质热阻热容估算
    3.4 阶跃电流温升试验验证
        3.4.1 试验说明
        3.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电缆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评估
        3.4.3 基于热路法的电缆周围媒质热阻估算
        3.4.4 方法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周期负荷下电缆周围媒质热特性的粒子群估算及有限元验证
    4.1 试验及周围媒质热特性估算
        4.1.1 单回路周期负荷试验的周围媒质热特性估算及其热路分析
        4.1.2 多回路周期负荷试验的周围媒质热特性估算及其热路分析
    4.2 电缆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有限元的理论基础
        4.2.2 电缆瞬态温度场计算模型建立
    4.3 结合周围媒质热特性粒子群估算的电缆暂态温度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4.3.1 单回路直埋瞬态温度场有限元仿真
        4.3.2 多回路直埋瞬态温度场有限元仿真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谐振子与氢原子的关系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谐振子与氢原子
    1 谐振子的基本理论
        1.1 一维谐振子的代数解法
        1.2 二维谐振子的双波表示
        1.3 二维各向同性谐振子的三种定态解
        1.4 在极坐标中求解二维各向同性谐振子
    2 氢原子的基本理论
        2.1 二维氢原子四类升降算符的矩阵元
        2.2 三维氢原子的微分方程解法
        2.3 三维氢原子的SO_4动力学对称性
二 谐振子与氢原子的能量及波函数的关系
    3 一维谐振子与一维氢原子的能量及波函数关系
    4 二维谐振子与二维氢原子的能量及波函数关系
        4.1 对文献[1]的分析
        4.2 通过坐标变换求解二维谐振子与二维氢原子的关系
        4.3 通过特殊方程间的转换求解二维谐振子与二维氢原子的能级及波函数
    5 谐振子与加了反平方势的氢原子的能级关系
        5.1 二维谐振子与加了反平方势的二维氢原子的能级及波函数关系
        5.2 三维谐振子与加了反平方势的三维氢原子的能量及波函数关系
三 谐振子与氢原子问题的教学研究
    6 确立谐振子与氢原子在量子力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7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四、通电导线中的温度场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频感应技术的船舶上层建筑焊接变形矫正研究[D]. 关保刚.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1)
  • [2]基于外皮温度监测的电缆周围媒质热特性参数估算方法研究[D]. 叶开发.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3]谐振子与氢原子的关系及其教学研究[D]. 樊利芳. 华南师范大学, 2004(03)
  • [4]通电导线中的温度场分布[J]. 樊利芳,刘洪.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标签:;  ;  ;  ;  ;  

通电导体中的温度场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