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校正残余误差的功率谱分析方法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校正残余误差的功率谱分析方法

一、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校正残余误差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柯熙政,杨尚君,吴加丽,钟禧瑞[1](2021)在《西安理工大学无线光通信系统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总结了国内外自适应光学技术在无线光通信系统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分类,同时介绍了西安理工大学在该领域的工作,包括有波前测量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无波前测量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波前校正、偏摆镜和变形镜组合的波前校正、空间光光纤耦合自适应光学波前校正等。自适应光学技术可有效修正无线光通信系统中由大气湍流引起的畸变波前,提高耦合效率和通信性能。虽然这些方法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实际中尚不完善,但不失为人们在该领域进行的有益探索。

王英[2](2021)在《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非共光路像差校准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空间光通信采用激光信号作为载体,在远程站点之间提供视距、无线、高带宽的通信链路。在自由空间相干光通信中,大气湍流效应使得光信号产生相位起伏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通信链路的可靠性。自适应光学技术作为抑制大气湍流影响最有前景的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在自由空间激光通信、天文成像、光束整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消除系统误差等方面仍然需要进行研究。开展自适应光学系统的优化对提高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有重要意义。本文进行了非共光路像差校准的相干光通信的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推导了中频电流信号的解析表达式。说明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同时介绍了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误差分类以及如何消除误差带来的影响。2、针对非共光路像差影响通信系统质量这一问题,采用了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tochastic Parallel Gradient Descent,SPGD)算法对非共光路像差进行校准。解释了非共光路像差的产生来源,分析了将非共光路像差转换为波前传感器参考点信息的过程,然后分别以耦合进单模光纤的光功率和相干接收系统的中频电压为评价指标设计室内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当非共光路像差校准以后,耦合进单模光纤的光功率可以提高12dBm,中频电压可以提高800mV。3、搭建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平台完成外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非共光路像差校准后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有效校正光束的波前畸变,在阴天、晴天和雨天时,当自适应光学系统闭环时,耦合进单模光纤的光功率分别从-41.54dBm、-44.20dBm和-43.72dBm提高到-30.03dBm、-33.41dBm 和-34.60dBm;中频电压峰峰值分别从 200mV、170mV 和 50mV提高到640mV、380mV和260mV;相干接收增益分别提高了 20.3dB/MHz、13.4dB/MHz和 10.05dB/MHz。

赵子云[3](2021)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建模和误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地基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成像时图像分辨率深受大气湍流扰动影响,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显着改善。自适应光学系统通过实时探测并补偿畸变波前,克服大气湍流的扰动,使地基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获得近衍射极限的分辨率,这使得自适应光学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装备有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口径地基天文光学望远镜造价高昂,耗费物力人力颇巨,因而通过有效的仿真模拟,能为设计和建造系统提供可参考的优化方案并有效规避错误,大大节省成本。因此,论文结合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仿真单重共轭系统到多重共轭自适应系统的闭环校正,并能在极大的系统参数域内实时计算一系列包括光点阵图、湍流相屏和校正成像图等在内的关键信息。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文针对信道内的畸变源大气湍流进行了研究。实时变化的湍流时刻改变着整个光传输信道内的折射率空间分布,来自恒星或卫星等目标源的光通过这些大气湍流受到扰动后,相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变化。论文使用了不同的大气湍流结构函数结合功率谱反演法和泽尼克(Zernike)多项式法生成了湍流相位屏,并对其不同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效果进行了分析,对于谱反演法低频空间分量的缺失也采用了不同级次的次谐波进行补偿,最后结合理论相位结构函数对以上模拟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良好的模拟结果,为下一步的仿真分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次,对大视场高分辨率的多重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重构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4导星的多重共轭离轴目标源的成像校正效果进行了仿真和模拟,获得了在离轴值25的情况下,各目标源残差约240nm左右的校正优化。最后,在构建完整的仿真系统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影响自适应光学系统性能的误差源,并建立了合理的数学模型。各项影响大口径地基自适应光学望远镜成像的因素很多,为获得近衍射极限的高分辨力成像效果,需要对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论文分析了影响地基光学望远镜成像的误差源,建立了合理的误差评价模型。并利用仿真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对湍流条件、望远镜口径、采样频率、变形镜驱动器间距、导星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与仿真结果对比表明:误差模型预测精度在较好的观测条件下能达到30nm以内。该模型也为自适应光学系统在生物显微成像、眼底成像、激光大气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从单重共轭到多重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发展得越来越复杂,参数繁多且耦合强,大多的参数选择都存在着折中取舍。本论文建立的仿真方法和误差模型,不仅可以为设计建造自适应光学系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可以为实际运行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最佳工作参数选择提供依据,这不仅对于天文观测应用,对于自适应光学技术在眼底成像、激光大气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实际意义。

曾凤娇[4](2021)在《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自适应光学在大口径地基望远镜、激光传输、激光通信、激光光束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激光光束净化工程应用中,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对激光光束进行实时波前校正,可以实现光束质量优化与光轴稳定度提升。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脑”,波前处理系统的稳定高效是保证光束净化性能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针对光束净化系统在机动平台应用和集成平台的搭载要求,波前处理平台需要在满足高实时性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做到小体积、低功耗、高集成度;另一方面,机动平台上的光束在传输过程中,除了会遭受到大气湍流等传输介质带来的光轴扰动影响外,还会面临平台和系统机械振动输入的低频和高频抖动,为此需要寻求一种可同时有效抑制低高频光束抖动的波前控制算法。因此,本论文——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与控制技术研究,需要针对光束低频宽带和高频窄带抖动抑制问题从波前处理平台和波前控制技术展开研究分析。本文首先明确了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处理的工作流程与实时性需求,分析了基于Zynq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平台用于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图像数据处理和并行化计算的优势,并介绍了该异构计算平台的协同设计方法与总体方案设计,完成波前斜率计算、波前复原与波前控制等功能模块设计,最终实现该波前处理平台的实时信号处理。接着,针对光束抖动抑制问题,提出基于LQG+PI的混合控制技术。该方法根据光束抖动来源对光束抖动信号建立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二阶自回归模型,分析其功率谱密度,进而完成对扰动信号的频率提取和模型参数辨识,并搭建了用于抑制光束抖动的复合控制系统,对响应矩阵线性偏移问题进行了优化改进,再通过数值计算仿真分析了所提混合控制策略的抖动抑制性能。最后,搭建了基于本文所提异构计算平台的自适应光学实验平台,对不同单一频率成分及复合频率成分的光束抖动信号进行基于LQG+PI控制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混合控制策略对低频宽带扰动和高频窄带抖动都表现出较现有常见控制方法更好的抖动抑制性能。

朱凌霄[5](2021)在《自适应光学相位残差的概率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系综平均的自适应光学理论只能提供残差相位的平均值,无法满足下一代自适应光学对于自适应光学系统精确度的更高要求以及自由空间光通信等应用领域对自适应光学技术时间稳定性的高要求。研究自适应光学概率理论能够帮助构建高稳定性、高精度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本论文以变形反射镜的拟合误差、波前控制系统的控制误差以及波前探测器的探测误差三个误差因素为切入点,以误差因素引起的残差相位概率特性为目标,分别对三个误差因素的概率特性开展了仿真实验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总结了自适应光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并详细的介绍了自适应光学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单阶泽尼克拟合叠加法和蒙特卡洛法,仿真了127单元三角形排列变形镜拟合误差的概率密度曲线,两种方法曲线吻合良好;比较了拟合误差分解系数相关性对拟合误差概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性对概率特性影响很大;此外还分析了K-L模式的拟合误差概率特性,基函数的选择并不影响变形镜拟合误差的概率特性。其次,分析了基于纯积分控制器和基于比例-积分控制器的两种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的控制误差和噪声误差的概率特性,结果表明,比例-积分控制器对噪声误差有着更强抑制作用,但对于总体控制误差而言,两种控制器控制误差的概率特性是相似的。最后,分析了光子噪声引起的质心误差在闪烁条件下的概率特性,结果表明,闪烁对于光子噪声引起质心误差概率特性影响很大且不同光强起伏条件下的概率特性不同;光子噪声引起的质心误差与峰值平均光子数成反比,且随着光强起伏条件的增强而增大。

陈家兴,王小勇,林喆[6](2021)在《基于线性二次高斯控制器的空间相机高频像差校正》文中认为为补偿平台震颤、大气湍流等因素给大口径空间相机引入的高频像差,使其获得更高的成像品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二次高斯(LQG)控制器的自适应光学高频像差校正方法。该方法在经典比例积分(PI)控制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模型基础上构建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以波前残差最小为目标函数设计了LQG控制器。通过数值仿真对比分析可知,相较于传统的PI控制器,基于LQG控制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能更好地补偿由于平台震颤等因素带来的如40Hz,60Hz,80Hz,100Hz和120Hz等频率的高频像差扰动。

陈浩[7](2020)在《AOSLO光学成像质量改进与视网膜高精度跟踪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视网膜是唯一可以进行无创观察及成像的人体深部结构,大多数视网膜疾病及部分全身系统性病变都将导致视网膜相关生理结构与组织发生改变,因此活体视网膜的高分辨率高对比度成像对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医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通过对视网膜的高分辨率实时成像,可以持续跟踪与刺激视网膜感兴趣区域,对于研究人眼视觉功能与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自适应光学共焦扫描检眼镜(Adaptive Optics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AOSLO)借助于自适应光学技术(Adaptive Optics,AO)实时校正人眼像差,实现了视网膜高分辨率实时成像。然而,由于AOSLO对视网膜成像需要优先考虑人眼安全性,因此AOSLO对曝光功率有严格要求,其成像光能量较低,导致采集的视网膜图像存在低对比度与低信噪比的特点。另一方面,受人眼动态像差特性、波前探测精度以及变形镜校正能力的影响,AO无法完全校正人眼像差,残余像差将导致视网膜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降低。这些因素使AOSLO的医学诊断辅助功能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眼底视网膜存在复杂抖动,AOSLO采集的视网膜连续图像帧之间存在帧间与帧内扭曲,使人们无法稳定观察与跟踪视网膜感兴趣区域,并使其应用也受到诸多限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2阶B样条函数(Basis Spline function)的快速波前复原算法,有效提高了波前复原精度。通过基于去噪预处理和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预估计的盲解卷积算法,显着提高了图像质量,为AOSLO的医疗辅助诊断夯实了基础。通过非线性尺度空间的特征算法与高阶多项式几何变换实现了AOSLO图像配准,基于该技术,完成了AOSLO图像多帧叠加平均,有效改善了图像质量;实现了误差小于0.5像素的视网膜感兴趣区域高精度连续跟踪以及视网膜感兴趣区域运动过程分析,为研究视网膜生理特性和人眼视觉功能及其工作机制提供有效手段。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在充分理解AOSLO成像系统及核心器件的基础上,给出了AOSLO成像数学模型并分析了人眼像差对AOSLO成像质量的影响。通过对人眼残余像差分布与人眼像差探测环境的分析,提出人眼残余波前像差探测存在抗噪性与局部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2阶B样条函数的快速波前重建算法。该算法通过具有平滑性与紧支撑特性的2阶B样条函数拟合局部波前,可以在保留局部复原能力的同时拥有更强的抗噪性,更适合于人眼残余像差探测。实验表明,该算法有效提升了波前复原精度,使局部波前重建均方误差相较传统方法降低了约88%。(2)采用一系列图像处理方法,提高了AOSLO光学成像质量。目前普遍采用迭代盲解卷积算法增强图像,然而由于盲复原问题的病态性,这些算法鲁棒性差,易受噪声影响,同时也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为了解决传统算法鲁棒性差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内容自适应的去噪算法对退化图像进行预处理。该算法通过分析图像不同结构同时稀疏编码误差分布,建立了基于内容自适应结构组的最优化去噪问题。实验表明,利用传统盲解卷积算法复原去噪预处理的图像,其复原结果的振铃效应得到了有效抑制,然而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仍待解决。针对传统盲解卷积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图像梯度空间的PSF估计盲解卷积算法。该算法在图像梯度空间中,通过PSF强度与梯度的稀疏分布先验模型约束迭代过程,同时将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测得的点扩散函数作为精度约束项,显着提高了PSF估计精度。在得到PSF估计后,利用维纳滤波对去噪预处理的退化图像解卷积,得到最终复原图像。此外,为了分析PSF初始估计精度对算法收敛与复原效果的影响,本文通过传统Zernike模式法与第二章中提出的2阶B样条函数波前重构算法分别计算出PSF初始估计,并将它们作为盲解卷积算法输入。实验表明,将基于2阶B样条函数波前重建算法计算出的PSF作为算法初始输入能够显着提高算法收敛速度。利用上述算法,对正常人眼视细胞层与神经纤维层图像以及病人眼图像进行复原。实验表明,相较传统盲解卷积算法,本文算法能够恢复更多图像细节信息同时进一步抑制噪声,有效地提高了AOSLO图像分辨率与对比度,为AOSLO的医疗辅助诊断夯实了基础。(3)提出利用基于非线性尺度空间的特征算法与高阶多项式几何变换配准AOSLO图像,实现了图像多帧叠加平均、视网膜感兴趣区域高精度连续跟踪以及视网膜感兴趣区域运动过程分析。首先,通过分析AOSLO视网膜图像在不同尺度空间中的特征分布,提出非线性尺度空间更适合提取AOSLO图像特征。因此,引入非线性尺度空间下的AKAZE(Accelerated KAZE,AKAZE)特征算法寻找AOSLO图像匹配特征点。得到匹配特征点后,需要计算几何变换模型参数以配准图像。为了寻找最优的几何变换,本文从视网膜运动模型出发,通过高阶多项式拟合视网膜运动过程,并得到对应的高阶多项式变换模型。通过观察不同多项式变换对多个数据集图像配准结果,经验选择出最适合AOSLO图像配准的多项式变换模型为4阶多项式变换。实际配准过程中,受帧间与帧内畸变影响,会出现靠近图像边界的匹配特征点缺失现象,因此本文提出优化AKAZE特征算法边界检测范围以寻找更多靠近图像边界的匹配特征点,并提出一种最大有效区域自动检测与分割方法,显着降低了图像配准误差。基于上述处理方法,本文完成了AOSLO图像的多帧叠加平均。实验表明,相较传统算法,本文方法显着降低图像噪声的同时使平均后图像保持更高的对比度。利用上述配准方法,本文还实现了误差小于0.5像素的视网膜感兴趣区域的高精度连续跟踪以及视网膜感兴趣区域的运动过程分析,为研究视网膜生理特性和人眼视觉功能及其工作机制提供了有效手段。

雍佳伟[8](2020)在《基于自适应光学和图像处理的高分辨成像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高分辨成像系统尤其是大口径地基天文望远镜,外部畸变波前的扰动和光学系统内部的像差是阻碍高分辨成像的主要因素。主要的解决手段有自适应光学技术、事后图像复原技术和混合处理技术(自适应光学校正和事后图像复原结合),前两种技术在单独使用时对像差的校正能力有限,目前混合处理技术是主流方法。但是,这种“混合”的实质是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简单拼接,其波前校正器的控制方法仍沿用最小化波前均方差的传统思路,导致系统的输出—复原图像并不受控制方法的约束。因此,对于混合处理系统来讲,研究一种真正结合两者并以提升复原图像质量为目的的控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优化成像系统所获图像的质量为方向,对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图像复原技术结合下的控制方法,以及自适应光学系统新型控制方法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的结论和成果。1.对传统的混合处理系统(共轭式自适应光学系统+事后图像解卷积)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复原图像的质量与波前校正器和波前探测器的性能密切相关。对变形镜的空间拟合误差进行了Zernike模式分析,得出了其在拟合低阶像差的同时会引入大量高阶衍生像差的特点,而哈特曼波前传感等效为一个低通滤波器,变形镜的校正残差特性会降低其波前复原精度,导致复原图像失真。本文在分析变形镜面形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校正度(变形镜控制电压相对于传统方法控制电压的缩放比例)的概念,并基于此建立了优化控制方法,该方法在波前重构精度和整体波前残差RMS值之间寻优到最佳平衡点。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复原图像质量的提升。2.考虑到传统的优化式自适应光学系统通常缺乏事后图像复原而导致成像质量无法获得进一步提升,本文在传统的优化式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结合了图像复原的混合处理系统,并均采用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法的控制方法。第一种混合处理系统中,自适应光学波前校正部分和图像复原部分相对独立,借助波前探测信息,计算出变形镜控制信号并作为迭代算法的初值,该先验知识可大大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迭代结束后,再次根据波前探测信息,并结合远场图像进行事后维纳解卷积,得到最终的复原图像。第二种混合处理系统中,图像复原环节被整体放入SPGD算法的迭代回路,算法的性能指标是复原图像的质量函数,其迭代收敛后,复原图像质量也达到最优。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方法,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法在不同湍流条件下获得的校正效果均有显着提升,并体现出了优异的鲁棒性。3.某些特定Zernike模式在单位圆的同心孔径圆域内具有相关关系,其中具有较强负相关关系的模式组合在一定系数条件下叠加后,一定的同心孔径内的像差会相互抵消,这称为模式间的共轭性。受此启发,我们对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残差中的低阶、高阶两部分像差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均方误差值较大的残差波前中,这两部分像差会体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在一定组合形式下呈现共轭性。基于该结论,设计了一种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最优化方法确定最佳校正度来实现校正残差中低阶、高阶两部分像差系数的最佳匹配,此时残差波前在一定同心孔径内的像差均方根值会降到极值,实现该孔径范围内成像质量的提升。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改善自适应光学系统在面对复杂像差时的成像能力,有效扩展传统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适用范围。本文提出的高分辨成像系统的优化控制技术在提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光学成像质量或混合处理系统的复原图像质量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于充分发挥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图像复原技术相结合后的整体性能,提高最终复原图像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邓可然,魏凯,晋凯,董若曦,李敏,张雨东[9](2020)在《1.8米望远镜钠信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高对比度成像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系外行星的直接成像是当今国际天文学研究的热点,而对潜在的系外行星候选体进行大面积普查将是未来十年天文学的迫切需要。国际上中小型2 m级望远镜上部署的ROBO-AO瑞利激光信标自适应光学系统(AO),可以灵敏而快速地删察系外行星候选体。但瑞利信标高度引起的聚焦非等晕效应是限制其行星探测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1.8 m望远镜61单元钠信标自适应光学系统优化构建系外行星高对比度成像系统,它将在近红外波长范围内提供系外行星的高对比度成像。通过对钠信标AO高对比度成像过程的仿真,发现在理论上,钠信标AO系统的系外行星高对比度成像性能优于ROBO-AO,即在2 h曝光时间内,可以实现与母恒星光通量比为4×10-7的行星的直接成像,而相同环境下,ROBO-AO系外行星直接成像能力为1×10-6,其中行星与恒星的角间距为1’’。

陆长明[10](2020)在《中高轨目标光电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空是人类正在开发的制高点,各经济大国均大力发展航天力量,争相进入太空、利用天空,占领有限轨位资源和频谱资源。目前每年开展数百次的航天发射,太空中运行中数千颗在轨在用卫星,产生了几十万个空间碎片。为了确保航天发射路径畅通无阻,规避在轨在用卫星与空间碎片的碰撞,保护太空中现有商业卫星安全,应该对空间碎片和卫星进行编目管理和识别,对太空中昂贵的在用人造卫星进行碎片碰撞预警。编目管理和识别一般包括搜索发现、跟踪测量和成像识别三个过程,即分辨目标“在哪里”、“是谁”、“是死是活”、“用途是什么”等。中高轨道上分布着红外侦察、卫星通信、全球导航等具有重大价值的卫星,目前光电望远镜是中高轨目标探测与识别唯一有效的地基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中高轨目标的探测与成像技术,根据地球同步轨道上空间目标运动特征,研究搜索策略、测量精度检测、远距离高分辨成像等技术,重点解决工程应用与总体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搜索发现中高轨道目标是探测与识别的前提条件,国内用于搜索中高轨目标的大视场光电望远镜数量较少,所以应挖掘现有望远镜资源的潜能,努力提高望远镜搜索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区折返的搜索方法,结合地平式望远镜步进方式和地球同步轨道带空间目标分布特点,将地球同步轨道带分为三个区,采用不同的搜索策略,此方法减少了地平式光电望远镜搜索地球同步轨道带空间目标的运动轨迹,提高了地平式望远镜搜索地球同步轨道带空间目标的搜索效率,实现对地球同步轨道带高效全区域覆盖。(2)中高轨目标探测光电望远镜在外场完成安装调试后,需要鉴定其天文定位和轴系定位精度。受限于外场恶劣环境和有限条件,无法采用传统的精度鉴定方法,考虑到中高轨目标探测光电望远镜的探测能力较强,在分析光电望远镜定位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探讨利用GPS卫星或北斗卫星鉴定大口径望远镜测量精度的理论方法,依据定期公布的精密星历,在协议地球坐标系、真地球坐标系、真天球坐标系、平天球坐标系、协议天球坐标系之间进行坐标转换,消除岁差、章动、极移等影响,解算望远镜观测时刻GPS或北斗卫星以观测者为中心天球赤道坐标系中的视赤经、视赤纬、方位角和俯仰角,作为理论值,鉴定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天文定位和轴系定位的精度。此方法可用于大口径光电望远镜外场检测验收或日常标定中。(3)获取形体特征是目标识别最直观的手段,大口径光电望远镜能够有效对低轨目标高分辨成像。本文初步探讨了对中高轨目标成像的大口径光电望远镜技术,口径应大于100m。大气湍流严重影响了地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的成像分辨率,应该为其配置百万单元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和激光导引星,校正大气湍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激光导引星的原理和若干问题,仿真了自适应光学系统。采用斜率平均法、质心偏移法和圆形孔径内的Zernike系数分解法仿真实现三种外形的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采用直接斜率法仿真实现了波前处理机的波前复原算法。波前校正器采用高斯模型仿真实现。(4)鉴于难以研制满足中高轨探测需求的超大口径光电望远镜,本文研究了新的超远距离成像技术:强度相干技术和傅里叶望远镜技术。在分析强度相干成像原理和测量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改进的室内强度相干模拟实验,对实物进行成像,验证了强度相干理论的正确性。针对原有强度相干模拟实验成像过程复杂、测量信噪比低、仿真数据不准确等缺点,设计了新的室内强度相干模拟实验方法,利用此种方法更为简单地对目标强度相干成像,降低了模拟实验复杂度,且能够更为真实的模拟强度相干成像的噪声分布。(5)为了便于开展傅里叶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分析系统性能、评估成像效果,本文在研究傅里叶望远镜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简化物理模型和工作流程,实现了傅里叶望远镜成像的全过程仿真。采用高斯光束模拟激光器发射地光束,大气相位屏模拟大气湍流对激光波前相位畸变的影响,实现两束和三束光束的干涉,合理选择三束发射器进行相位闭合抵消大气湍流影响,干涉条纹与目标形状叠加后收集光能量并解调所需信号,通过共轭对称填补剩余象限的空间频谱,最终使用傅里叶逆变换恢复目标形状。(6)在研究剪切光束成像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口字形排布的四束光代替传统L形三束剪切光照射目标,提出了一种四光束剪切光束成像目标重构算法。

二、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校正残余误差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校正残余误差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非共光路像差校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相干光通信的研究发展及现状
        1.2.2 自适应光学技术在相干光通信中的研究进展
        1.2.3 非共光路像差校准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相干光通信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
    2.1 相干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2.2 有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基本理论
        2.2.1 有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基本原理
        2.2.2 波前传感器
        2.2.3 波前控制器
        2.2.4 波前校正器
        2.2.5 有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控制算法
    2.3 无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基本理论
        2.3.1 无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2 无波前传感器自适应光学优化算法
    2.4 光束质量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误差分析
    3.1 误差分类
        3.1.1 标定误差
        3.1.2 拟合误差
        3.1.3 测量噪声误差
        3.1.4 带宽误差
    3.2 非共光路像差的分析
        3.2.1 非共光路像差的产生
        3.2.2 非共光路像差的折算
        3.2.3 非共光路像差校准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4 非共光路像差校准的实验研究
    4.1 光功率为评价指标的误差校准方法
        4.1.1 实验系统
        4.1.2 实验装置
    4.2 中频电压为评价指标的误差校准方法
    4.3 两种不同评价指标的误差校准方法对比
    4.4 相干光通信系统实验研究
        4.4.1 实验流程
        4.4.2 非共光路像差校准对波前的影响
        4.4.3 非共光路像差校准对耦合进单模光纤光功率的影响
        4.4.4 非共光路像差校准对中频电压峰峰值的影响
        4.4.5 非共光路像差校准对中频电压功率谱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未来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建模和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自适应光学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进展
        1.2.1 自适应光学研究进展
        1.2.2 AO系统研究进展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自适应光学系统原理
    2.1 自适应光学器件
        2.1.1 波前探测器
        2.1.2 波前校正器
        2.1.3 波前控制器
    2.2 波前数据处理算法
        2.2.1 基于模式的波前处理法
        2.2.2 基于斜率的波前数据处理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湍流的数值模拟
    3.1 功率谱反演法
        3.1.1 湍流结构函数
        3.1.2 大气湍流功率谱
        3.1.3 湍流相位屏模拟
        3.1.4 次谐波
    3.2 Zernike多项式法
        3.2.1 系数协方差矩阵
        3.2.2 karhunen-loeve展开
    3.3 大气湍流模拟及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重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
    4.1 星向多层共轭
    4.2 层析模式重构
    4.3 层析模式MCAO仿真
        4.3.1 系统基本参数
        4.3.2 大气湍流环境
        4.3.3 目标源与导星
        4.3.4 数值仿真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光学系统误差分析
    5.1 系统模型
        5.1.1 AO系统控制模型
        5.1.2 湍流功率谱
        5.1.3 噪声功率谱
    5.2 AO系统的误差模型
        5.2.1 AO系统的带宽误差
        5.2.2 波前探测器的测量误差
        5.2.3 波前校正器的拟合误差
        5.2.4 角度非等晕误差
        5.2.5 激光导星的锥效应
        5.2.6 其他误差
    5.3 模拟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适应光学系统
        1.2.1 波前传感器
        1.2.2 波前校正器
        1.2.3 波前控制器
    1.3 波前处理平台与控制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3.1 波前处理平台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3.2 波前控制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平台
    2.1 引言
    2.2 波前处理控制对异构计算平台的需求分析
        2.2.1 工作流程
        2.2.2 实时性分析
    2.3 异构计算平台的架构选型
        2.3.1 PS端APU
        2.3.2 PS端RPU
        2.3.3 PS端GPU
        2.3.4 PL端 DSP Slices
    2.4 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平台设计
        2.4.1 软硬件协同设计
        2.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平台实现
        2.5.1 图像显示系统搭建
        2.5.2 软硬件数据传输分析
        2.5.3 波前斜率计算模块
        2.5.4 波前复原计算模块
        2.5.5 波前控制计算模块
        2.5.6 波前处理平台运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抑制光束抖动的波前控制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光束抖动信号模型与参数辨识
    3.3 抑制光束抖动的LQG控制系统
    3.4 基于LQG+PI混合策略的光束抖动控制
        3.4.1 LQG控制器
        3.4.2 PI控制器
        3.4.3 LQG+PI的混合控制策略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控制实验验证与分析
    4.1 实验搭建
    4.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自适应光学相位残差的概率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自适应光学基本理论研究现状
        1.2.2 基于概率理论的自适应光学理论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适应光学各误差及其来源
    2.1 影响自适应光学系统性能的因素
    2.2 各个误差及其误差源
        2.2.1 波前探测器
        2.2.2 波前控制器
        2.2.3 波前校正器
    2.3 畸变波前泽尼克多项式展开
    2.4 相位残差与各误差源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形镜拟合误差的概率特性分析
    3.1 单阶泽尼克模式的拟合误差
        3.1.1 拟合误差分析
        3.1.2 变形镜仿真
    3.2 单阶泽尼克模式拟合误差
    3.3 蒙特卡洛方法求解拟合误差
    3.4 拟合误差泽尼克模式分解系数相关性
    3.5 基于K-L模式的拟合误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前控制误差的概率特性分析
    4.1 时域信号生成
        4.1.1 泽尼克模式时间功率谱函数
        4.1.2 谱反演方法求时间信号序列
    4.2 控制误差概率特性分析
        4.2.1 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模型
    4.3 控制系统各误差因素对残差相位概率特性的影响
        4.3.1 控制系统的控制残差
        4.3.2 控制系统高频噪声引入的噪声误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前传感器探测误差的概率特性分析
    5.1 哈特曼传感探测误差
        5.1.1 探测误差引起总质心误差
        5.1.2 忽略闪烁影响的光子噪声质心误差
    5.2 闪烁条件下的光子噪声误差
        5.2.1 光强孔径平均gamma-gamma概率密度模型
        5.2.2 闪烁影响的光子噪声质心误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线性二次高斯控制器的空间相机高频像差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PI控制器的AO系统控制模型
2 基于LQG控制器的AO系统控制模型
3 两种AO系统的校正效果对比
4 结束语

(7)AOSLO光学成像质量改进与视网膜高精度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视觉与视网膜
    1.2 疾病及其视网膜表征
    1.3 自适应光学与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
        1.3.1 视网膜理论成像分辨率及限制因素
        1.3.2 自适应光学及其在视网膜成像中的应用
    1.4 自适应光学共焦扫描检眼镜
        1.4.1 基于AOSLO的视网膜生理研究
        1.4.2 AOSLO的发展现状
    1.5 论文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AOSLO光学成像存在的问题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AOSLO成像模型及人眼残余波前像差探测研究
    2.1 AOSLO光学系统介绍
    2.2 AOSLO成像理论
    2.3 人眼像差与点扩散函数关系及其对图像质量影响
    2.4 基于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的人眼残余波前像差探测
        2.4.1 人眼波前像差定义
        2.4.2 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器与波前重建算法
        2.4.3 人眼残余波前像差重构问题分析
    2.5 基于二阶B样条函数的波前快速复原算法
        2.5.1 B样条曲线
        2.5.2 基于二阶B样条曲面的波前复原
        2.5.3 基于泊松方程的快速波前复原算法
        2.5.4 实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AOSLO光学成像质量改进研究
    3.1 引言
    3.2 AOSLO图像复原
        3.2.1 图像的退化与复原
        3.2.2 图像复原方法介绍
    3.3 AOSLO图像去噪预处理
        3.3.1 图像先验分布统计学习
        3.3.2 图像不同区域去噪能力分析
        3.3.3 内容自适应的去噪算法
        3.3.4 实验结果
    3.4 基于PSF估计的盲解卷积算法
        3.4.1 基于L0范数的图像梯度先验
        3.4.2 基于强度与梯度稀疏的PSF先验
        3.4.3 盲解卷积算法最优化问题求解
        3.4.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精度图像配准的视网膜生理颤动研究
    4.1 引言
    4.2 典型的AOSLO图像配准算法
    4.3 基于AKAZE特征与高阶多项式的高精度配准算法
        4.3.1 AOSLO图像在不同尺度空间特征分布
        4.3.2 AKAZE特征算法
        4.3.3 AKAZE特征与传统特征算法比较
        4.3.4 基于视网膜运动模型的高阶多项式变换
    4.4 实验结果
        4.4.1 基于多帧叠加平均的AOSLO图像质量提升
        4.4.2 视网膜感兴趣区域高精度数值跟踪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后续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ZERNIKE模式数学表达式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自适应光学和图像处理的高分辨成像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图像复原技术及其在自适应光学的应用概况
        1.3.1 盲解卷积算法
        1.3.2 相位差法
        1.3.3 斑点重建法
        1.3.4 自适应光学和图像事后复原技术结合的混合处理方法
    1.4 课题背景、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自适应光学基础及传统波前控制方法
    2.1 自适应光学基础
        2.1.1 自适应光学系统基本原理
        2.1.2 波前像差的描述
        2.1.3 波前传感器
        2.1.4 波前校正器
        2.1.5 波前控制器
        2.1.6 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性能评价
    2.2 传统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控制方法
        2.2.1 共轭式自适应光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2.2.2 优化式自适应光学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2.3 6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模型
        2.3.1 变形镜模型
        2.3.2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结合共轭式自适应光学和图像复原的混合处理系统控制方法
    3.1 结合AO技术和事后图像复原的传统混合处理方法及其存在的缺陷
        3.1.1 基于自适应光学的望远镜成像模型
        3.1.2 基于波前探测和维纳解卷积的事后图像复原技术
        3.1.3 系统分析
    3.2 结合AO技术和图像复原的混合处理系统控制方法
    3.3 仿真与分析
        3.3.1 仿真参数设置
        3.3.2 控制方法的仿真与分析
    3.4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优化算法设计
        3.4.1 算法设计
        3.4.2 检验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优化式自适应光学和图像复原的混合处理系统及其迭代控制方法
    4.1 两种混合处理系统及其迭代控制算法的提出
        4.1.1 混合处理系统Ⅰ及其控制算法实现步骤
        4.1.2 混合处理系统Ⅱ及其控制算法实现步骤
        4.1.3 性能指标
    4.2 两种混合处理方法的仿真与分析
        4.2.1 仿真参数设置及静态波前畸变生成
        4.2.2 混合处理方法Ⅰ的仿真和讨论
        4.2.3 混合处理方法Ⅱ的仿真和讨论
    4.3 两种混合处理方法和目前主流控制方法的比较
        4.3.1 生成基于湍流统计模型的静态波前
        4.3.2 点目标下的静态波前畸变校正对比
        4.3.3 扩展目标下的静态波前畸变校正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像差共轭组合模型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方法
    5.1 Zernike模式共轭组合模型的基本概念
        5.1.1 Zernike模式的相关性
        5.1.2 Zernike模式共轭组合模型
        5.1.3 Zernike模式共轭组合对光学成像质量的影响
    5.2 共轭像差组合在变形镜校正残差中的存在性分析
        5.2.1 理论分析
        5.2.2 仿真验证
    5.3 基于像差共轭组合模型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方法
    5.4 控制方法的仿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127单元变形镜的实验验证
    6.1 实验系统
    6.2 一种结合共轭式自适应光学和图像复原的混合处理系统控制方法实验验证
        6.2.1 实验步骤
        6.2.2 实验结果
    6.3 基于像差共轭组合模型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方法实验验证
        6.3.1 实验步骤
        6.3.2 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7.2 论文的创新工作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高轨目标光电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空间目标探测需求
        1.1.2 中高轨目标概述
        1.1.3 中高轨目标光电探测分析
    1.2 国外中高轨探测现状
        1.2.1 国外中高轨测量现状
        1.2.2 国外中高轨成像现状
    1.3 国内中高轨目标探测现状
        1.3.1 国内中高轨测量现状
        1.3.2 国内中高轨成像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中高轨目标搜索策略研究
    2.1 搜索策略
    2.2 搜索结果
    2.3 搜索步骤
    2.4 小结
第3章 中高轨目标测量精度检测方法研究
    3.1 基本测量原理
        3.1.1 探测原理和光学设计
        3.1.2 轴系定位原理
        3.1.3 天文定位原理
        3.1.4 GPS和北斗卫星简介
    3.2 利用GPS卫星鉴定测量精度流程
        3.2.1 精密星历获取
        3.2.2 插值处理
        3.2.3 时间关系转换
        3.2.4 天文定位的坐标转换
        3.2.5 轴系定位的坐标转换
        3.2.6 试验数据应用
    3.3 利用北斗精密星历鉴定测量精度
        3.3.1 可行性分析
        3.3.2 试验数据应用
    3.4 小结
第4章 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技术研究
    4.1 中高轨目标光学成像技术总述
    4.2 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原理浅析
    4.3 自适应光学系统
        4.3.1 波前传感器工作原理
        4.3.2 波前复原算法
        4.3.3 波前校正器工作原理
    4.4 激光导引星
        4.4.1 激光导引星的必要性
        4.4.2 激光导引星的原理
        4.4.3 存在的局限性
        4.4.4 实现激光导引星的若干问题
    4.5 大口径望远镜设计与仿真
        4.5.1 光电望远镜设计
        4.5.2 波前传感器仿真
        4.5.3 直接斜率法仿真
        4.5.4 波前校正器的仿真实现
    4.6 小结
第5章 强度相干成像技术研究
    5.1 强度相干成像原理
        5.1.1 光场相干性
        5.1.2 Van Citter-Zernike定理
        5.1.3 图像恢复
    5.2 强度相干测量原理
    5.3 有边界限制的极大似然频谱模值估计算法
        5.3.1 频谱模值估计原理
        5.3.2 频谱模值估计方法
        5.3.3 数值计算分析验证
    5.4 强度相干试验平台构建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实现
        5.4.3 实验验证
    5.5 小结
第6章 傅里叶望远镜技术研究
    6.1 傅里叶望远镜数学模型
        6.1.1 傅里叶望远镜成像原理
        6.1.2 两个发射器形成单一条纹
        6.1.3 相位闭合技术
    6.2 空间频谱成像
        6.2.1 光学传递函数基本概念
        6.2.2 光学传递函数成像系统中的应用
        6.2.3 深入理解光学传递函数
    6.3 物理建模仿真实现
        6.3.1 原理演示验证系统设想
        6.3.2 简化模型
        6.3.3 激光器
        6.3.4 发射器布局
        6.3.5 误差源分析
        6.3.6 大气建模
    6.4 仿真结果
        6.4.1 目标处干涉条纹仿真结果
        6.4.2 目标参数设置
        6.4.3 恢复计算过程
        6.4.4 图像恢复结果
    6.5 小结
第7章 剪切光束成像技术研究
    7.1 剪切光束成像原理
        7.1.1 成像原理
        7.1.2 信噪比分析
        7.1.3 大气补偿
    7.2 四光束剪切光束成像目标重构算法研究
        7.2.1 四光束剪切光束成像理论
        7.2.2 四光束图像复原算法
        7.2.3 四光束剪切光束成像
    7.3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工程应用价值
    8.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校正残余误差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理工大学无线光通信系统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进展[J]. 柯熙政,杨尚君,吴加丽,钟禧瑞.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08)
  • [2]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非共光路像差校准实验研究[D]. 王英.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建模和误差分析[D]. 赵子云.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波前处理与控制技术研究[D]. 曾凤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5]自适应光学相位残差的概率特性研究[D]. 朱凌霄.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线性二次高斯控制器的空间相机高频像差校正[J]. 陈家兴,王小勇,林喆.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1(01)
  • [7]AOSLO光学成像质量改进与视网膜高精度跟踪技术研究[D]. 陈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0(02)
  • [8]基于自适应光学和图像处理的高分辨成像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D]. 雍佳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0(02)
  • [9]1.8米望远镜钠信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高对比度成像性能研究[J]. 邓可然,魏凯,晋凯,董若曦,李敏,张雨东.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0(08)
  • [10]中高轨目标光电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D]. 陆长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06)

标签:;  ;  ;  ;  ;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波前校正残余误差的功率谱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