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唑仑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阿普唑仑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一、阿普唑仑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丁懿[1](2020)在《“五音调神”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五音调神”法对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睡眠质量与脑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五音调神”治疗组予以聆听五行音乐结合针刺百会、神庭、印堂;阿普唑仑组予睡前口服阿普唑仑片。两组治疗均为1次/天,5次/周,持续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PSQI、NDS、SS-QOL、Fugl-Meyer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的PSQI、NDS、SS-QOL、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音调神”组优于阿普唑仑组;两组患者的PSQI、NDS、SS-QOL、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NDS、Fugl-Meyer、SS-QOL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的变化与NDS、Fugl-Meyer、SS-QOL评分变化均存在线性关系。结论:1.“五音调神”法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能够达到与口服阿普唑仑相近的效果,且不存在任何副作用,具有安全、有效、绿色、简便的优势。因此,“五音调神”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2.睡眠质量的改善程度与脑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均有直接线性关系,睡眠质量的提高有助于脑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张霜梅[2](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蔡淑满[3](2020)在《通督调神针刺法对台湾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在通督调神针刺法的基础上,通过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在针刺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日常活动能力、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指标,探讨通督调神针刺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提供临床思路。2.根据研究者本人的地域情况,在台湾地区开展研究,探讨通督调神针刺法在台湾地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情况的适用性和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本研究在进行文献综述研究时着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个方面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和康复方法进行总结,从而为临床研究进行理论铺垫。2.临床研究本研究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2017年最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9例来源于台湾地区中国医药大学北港附设医院、马偕纪念医院、嘉义长庚纪念医院、林口长庚纪念医院、高雄长庚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之后的失眠患者,本试验采用随机单盲法进行随机分组,西药组、基础干预组和通督调神干预组各43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和居家康复训练。基础干预组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针灸治疗学》中风穴位处方和失眠穴位处方: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配穴:肝阳暴亢证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证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证配曲池、内庭、丰隆、天枢;气虚血瘀证配血海、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配肾俞、太冲;通督调神干预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取穴。主穴:百会、大椎、印堂、神庭、风府、身柱、神门。配穴:肝阳暴亢证配肝俞、期门;风痰阻络证配脾俞、肝俞、章门;痰热腑实证配曲池、内庭、丰隆、天枢;气虚血瘀证配关元、气海、膈俞;阴虚风动配肝俞、肾俞、三阴交、京门;西药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片1mg/天/次,睡前口服。针刺组在临床针刺干预时,对患者均进行每两日1次针刺治疗,每次30min,持续8周,十二正经穴位采用双侧腧穴,督脉和任脉穴位为单穴。在针刺干预前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定患者的睡眠状态,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在针刺干预过程中每4周进行一次评估以了解睡眠状态、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在疗程结束后4个月,即从入组干预开始6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没有显着差异。在辨证分型方面两组均以气虚血瘀型占比最多,其次为风痰阻络型和阴虚风动型。2.针刺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结果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及艾司唑仑组的患者在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与干预前比较,PSQI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PSQI评分显着降低。在干预4周时,基础组PSQI评分较西药组PSQI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督调神组PSQI评分与西药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8周时,通督调神组PSQI评分较西药组PSQI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干预组PSQI评分与西药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及艾司唑仑组的患者在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与干预前比较,AIS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AIS评分显着降低。在干预4周时,基础组AIS评分较西药组AIS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督调神组AIS评分与西药组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8周时,通督调神组AIS评分较西药组AIS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干预组AIS评分与西药组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干预前后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及艾司唑仑组的患者在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与干预前比较,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着升高。在干预4周时,通督调神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西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西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8周时,通督调神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西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干预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西药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及艾司唑仑组的患者在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与干预前比较,NDS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NDS评分显着降低。在同一时间点,基础干预组和通督调神组与艾司唑仑组比较,NDS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随访患者针刺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结果随访病例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及艾司唑仑组的患者在干预4周、干预8周及6个月后随访时与干预前比较,PSQI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PSQI评分显着降低。在干预4周时,基础组PSQI评分较西药组PSQI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督调神组PSQI评分与西药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8周时,通督调神组及基础干预组PSQI评分与西药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时,基础组PSQI评分较西药组PSQI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督调神组PSQI评分与西药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病例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及艾司唑仑组的患者在干预4周、干预8周及6个月后随访时与干预前比较,AIS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AIS评分显着降低。在干预4周时,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AIS评分较西药组AIS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干预8周时,通督调神组AIS评分较西药组AI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干预组AIS评分与西药组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时,通督调神组AIS评分较西药组AIS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干预组AIS评分与西药组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随访患者针刺干预前后生活能力评分结果随访病例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及艾司唑仑组的患者在干预4周、干预8周及6个月后随访时与干预前比较,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生活评分显着升高。在干预4周时,通督调神组生活能力评分较西药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干预组生活能力评分与西药组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8周时,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生活能力评分与西药组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时,基础干预组及通督调神组生活能力评分较西药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随访患者针刺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随访病例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及艾司唑仑组的患者在干预4周、干预8周及6个月后随访时与干预前比较,NDS评分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比干预前NDS评分显着降低。在干预4周和干预8周时,随访病例中,基础干预组、通督调神组基础干预组NDS评分与西药组N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时,通督调神组NDS评分较西药组NDS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临床研究过程中各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本次研究纳入的129例患者共出现不良反应32例,分别为,基础干预组7例(5.43%),通督调神组3例(2.32%),艾司唑仑组22例(17.05%)。结论:1.台湾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失眠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主。2.通督调神针刺法和基础针刺法均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3.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评估睡眠质量的PSQI评分、AIS评分方面,通督调神针刺法效果优于基础针刺法和西药。4.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评估生活质量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NDS评分方面,通督调神针刺法效果优于基础针刺法和西药。5.通督调神针刺法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方面行之有效且安全的干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付高爽[4](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商萌萌[5](2020)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对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探讨溶栓是否为PSSD或PSD的保护因素,从而更有效地筛查PSSD或PSD高危人群,为其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非溶栓组),剔除随访过程中失访及死亡病例,最后共入组114例,其中溶栓组41例,对照组73例。采用电话随访形式,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分。发病1个月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睡眠状况,计算NIHSS评分及PSQI评分。发病3个月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抑郁相关情绪状况,计算NIHSS评分及HAMD评分。资料收集整理完成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对于单因素分析有显着意义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做多因素分析。结果:1.溶栓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非溶栓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基底节区梗死部位、24小时内NIHSS评分、24小时内PSQI评分、24小时内HAMD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个月末114例患者中有66例发生PSSD,其中溶栓组PSSD发生率为36.59%,非溶栓组PSSD发生率为69.86%,溶栓组PSSD发生率显着低于非溶栓组。PSSD组与非PSSD组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高血压、基底节区梗死部位、1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SD的发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基底节区梗死部位、1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3.3个月末114例患者中有39例发生PSD,其中溶栓组PSD发生率为19.51%,非溶栓组PSD发生率为42.47%,溶栓组PSD的发生率显着低于非溶栓组。PSD组与非PSD组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高血压、基底节区梗死部位、3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D的发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4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3个月末NIHSS评分与P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以溶栓及3个月末NIHSS评分为变量,与PSD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月末NIHSS评分对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对PSD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溶栓是PSSD的保护因素,急性脑梗死后进行溶栓的患者比未溶栓患者1个月后发生PSSD的风险低。1个月末NIHSS评分、基底节区梗死部位是PSSD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越高,发生PSSD的风险越高。梗死部位在基底节区比非基底节区发生PSSD的风险高。2.溶栓是PSD的保护因素,急性脑梗死后进行溶栓的患者比未溶栓患者3个月后发生PSD的风险低。3个月末NIHSS评分是PSD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越高,发生PSD的风险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高珺[6](2020)在《固本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固本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post-stroke anxiety disorder,PSAD)的临床疗效,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估,为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提供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期能在今后的临床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PSAD的患者,收集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病例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根据两组患者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患者相关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固本调神针刺法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关元、中脘、足三里(双侧)、大陵(双侧)、三阴交(双侧)、太溪(双侧));对照组给予中风偏瘫常规针刺法治疗(取穴:水沟、太溪(双侧)、手三里(双侧)、足三里(双侧)、神庭、承灵(双侧)、神门(双侧)、环跳、阳陵泉、三阴交(健患侧交替使用));诸穴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8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记录患者HAMA评分、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胃肠道症状评分量表(GSR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的改变,以此来评定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疗效分析: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HAMA评分、PSQI评分、GSRS评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PSQI评分、GSRS评分均有降低,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患者的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胃肠道症状有疗效;经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时间节点上的HAMA评分、PSQI评分、GSRS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在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胃肠道症状方面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4周后、8周后的组间比较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在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胃肠道症状方面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 BI指数:经两组治疗后,患者的BI指数均有增加,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效;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时间节点上的BI指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上疗效相当;且在治疗4周后、8周后的组间比较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上疗效相当,且两种治疗方法的起效时间相近。4 HAMA评分与BI指数的相关性:两组的HAMA评分的减分率与BI指数的增分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两者存在正相关,证明PSA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越佳者焦虑症状恢复越好。5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方法在临床操作的安全性评价上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证明两组方法均具有临床安全性。结论:1.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固本调神针法在治疗PSAD患者的焦虑情绪、睡眠状况及胃肠道症状上均优于临床常规针刺法,同时固本调神针法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躯体症状的恢复上与常规针刺组的疗效相当;故固本调神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情绪的同时亦可提高中风后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2研究初步表明了固本调神针法对PSAD患者焦虑情绪的减轻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有疗效,同时此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姜晓涵[7](2020)在《行气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总结前期临床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观察行气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针刺手法这一关键要素在临证治疗中的灵活运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针刺治疗均取百会、四神聪、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溪(双侧)等穴位。实验组严格控制进针方向与深度,并采取行气法使针感沿穴位所在经络走行传导至预期方向;如行针后仍难以达到循经感传的效果,可先尝试候气留针,待气至针下再施行气法;如感传方向与预期方向相反,可采用按截法调整至期望方向。对照组参照《针灸学》采用常规针刺操作手法。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通过统计治疗前、1个疗程治疗后、2个疗程治疗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各项观察指标的评分及变化,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结合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PSQI)减分率进行疗效判定,比较各个阶段两组在夜间睡眠状况、日间状态、情绪及中医证候表现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及其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职业影响、合并基础病情况、身体质量指数和治疗前各项疗效观察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评估组内比较:经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各项疗效观察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受试者经治疗后的各项疗效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3.临床疗效评估组间比较:在1个疗程治疗后、2个疗程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受试者的PSQI总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整体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中,在1个疗程治疗后和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PSQI总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1个疗程治疗后、2个疗程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实验组整体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整体改善程度优于实验组。4.综合疗效判定: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1%,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22%。经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总体疗效判定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评估:两组受试者的安全性评估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针刺治疗手法的安全性相当。结论:1.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夜间睡眠状况、日间状态、焦虑抑郁情绪及中医证候表现等。2.在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行气法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手法。行气法在近期(约1个月内)疗效方面较常规针刺手法更具优势,但在治疗结束后的远期(超过1个月)疗效维持方面可能稍差。3.在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方面,行气法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手法。4.在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常规针刺手法的改善程度优于行气法。5.常规针刺手法治疗总有效率为86.11%,行气法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行气法整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手法。6.在两种针刺治疗手法的安全性评价方面,行气法与常规针刺手法的安全性未见明显差异。

沈志强,郭道骝,奚广军[8](2020)在《枣仁安神胶囊联合阿普唑仑对老年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的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枣仁安神胶囊联合阿普唑仑对老年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性失眠伴焦虑抑郁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普唑仑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枣仁安神胶囊,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焦虑和抑郁情况,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睡眠时间和入睡时间,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检测血清中NE和BDNF含量,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5%,优于对照组的72.3%(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全血高、低切黏度值、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改善优于对照组,睡眠时间更长,入睡时间更快,睡眠PSQI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NE含量下降,BDNF含量上升,观察组变化程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26%)显着低于对照组(17.02%)(P<0.05)。结论枣仁安神胶囊联合阿普唑仑改善老年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微循环状态及干预血清中NE和BDNF等神经因子表达水平有关,用药安全性高。

邱文君[9](2019)在《菖志黄连温胆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痰热内扰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菖志黄连温胆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证实其疗效,为此方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拓宽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试验组予中药菖志黄连温胆汤煎剂治疗,对照组予阿普唑仑片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睡眠改善状况、中医证候积分、PSQI量表评分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PSQI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两组间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临床总疗效对比分析,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菖志黄连温胆汤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痰热内扰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着,可缓解失眠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王岳青[10](2019)在《从清热化痰法论治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运用《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中医证候评定表》进行中医疗效评定,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因子分析结合多导睡眠技术进行睡眠质量评价,观察中医药干预方法对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的改善情况,以明确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的疗效、优势和安全性,并探讨清热化痰法改善痰热扰心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对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选取其中的痰热上扰型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痰热上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病人采用单盲随机化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30例纳入中药治疗组,30例纳入西医对照组。治疗组予黄连温胆汤加减联合治疗,每日两袋,早晚分两次服用;对照组予佐匹克隆片7.5mg,临睡前服治疗,疗程均定为4周,以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结合多导睡眠参数等为观测指标对睡眠进程、睡眠结构进行分析比对,运用《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中医证候评定表》进行疗效评定,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各评定1次,填写病例报告表,并记录相关情况。结果共有6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完成此次临床观察。最后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以此观察黄连温胆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清热化痰法改善痰热上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的PSG特点。此外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进行记录,以评估黄连温胆汤的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60例,60例完成临床观察,脱落率为0。2.一般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者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方面临床疗效相似。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在各单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各项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说明试验组在改善睡眠不安、心烦易怒、多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口苦口粘、嗳腐吞酸、健忘、耳鸣、便秘舌脉等中医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5.多导睡眠参数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参数经相关样本t检分析,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参数服从正态分布,予均数士标准差对该数据分布情况进行描述,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组治疗后在各单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在提高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降低入睡时间、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减少非快动眼睡眠1期百分比,延长慢波睡眠,增加快动眼睡眠期的百分比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1.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的中医疗效优于佐匹克隆片,可显着改善患者的心烦易怒、痰多胸闷、口苦口粘、嗳腐吞酸、耳鸣、便秘舌脉等中医证候。2.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3.清热化痰法可明显改善痰热上扰型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降低入睡时间、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减少非快动眼睡眠1期百分比,延长慢波睡眠,增加快动眼睡眠期的百分比。

二、阿普唑仑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普唑仑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五音调神”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性治疗
        2.2 分组干预
        2.3 评价指标
        2.4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分析
        2.5 不良事件情况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评分结果
        3.3 相关性分析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研究
        4.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研究
        4.3 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
        4.4 研究结果分析
        4.5 “五音调神”法可以改善脑卒中后睡眠质量
        4.6 睡眠质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4.7 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4.8 睡眠质量与肢体运动功能的关系
    5 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5.1 创新性
        5.2 不足
        5.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3)通督调神针刺法对台湾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脑卒中后失眠的中医研究概况
        1.1.1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1.1.2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1.3 脑卒中与脑卒后失眠的关系
        1.1.4 脑卒中后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1.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研究概况
        1.2.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1.2.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发病机理的研究
        1.2.3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研究病例纳入标准
        2.1.4 研究病例排除标准
        2.1.5 研究中止、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2 临床研究
        2.2.1 病例分组方法
        2.2.2 基础治疗方案
        2.2.3 分组干预方案
        2.2.4 针刺干预治疗注意事项
        2.2.5 观察指标
        2.2.6 技术路线
        2.2.7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基本资料
        2.3.2 各组患者PSQI评分统计结果
        2.3.3 各组患者AIS评分统计结果
        2.3.4 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统计结果
        2.3.5 各组患者NDS评分统计结果
        2.3.6 各组随访患者PSQI评分统计结果
        2.3.7 各组随访患者AIS评分统计结果
        2.3.8 各组随访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统计结果
        2.3.9 各组随访患者NDS评分统计结果
        2.3.10 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统计结果
    2.4 分析与讨论
        2.4.1 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理论依据
        2.4.2 本研究使用评估量表的选择依据
        2.4.3 研究结果及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2 中药辨证治疗
        3 针刺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成立工作小组
        2 建立条目池
        3 专家遴选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三、研究结果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研究资料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信息采集
        5 数据录入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相关情况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四、讨论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条件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信息资料采集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患者一般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3.2 PSSD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PSSD单因素分析
        3.2.2 PSSD多因素分析
    3.3 PSD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PSD单因素分析
        3.3.2 PSD多因素分析
        3.3.3 PSD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尿激酶静脉溶栓是PSSD及 PSD的保护因素
    4.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PSSD及 PSD的危险因素
    4.3 基底节区梗死部位是PSSD的危险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固本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 PSAD 的认识
    2 中医学对 PSAD 的认识
    3 导师治疗 PSAD 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4 量表的评价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5 研究结果分析
    6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行气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须同时符合下列标准)
        1.2.3 排除标准(符合下列任意一项即排除)
        1.2.4 终止标准
        1.2.5 脱落标准
        1.2.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对照
        2.3 盲法原则
        2.4 治疗方案
        2.4.1 基础操作
        2.4.2 分组治疗
        2.5 观察指标
        2.5.1 基础资料(详见附录)
        2.5.2 疗效评估
        2.5.3 安全性评价指标
        2.6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评估
        3.1.1 性别、职业影响、合并基础病情况
        3.1.2 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
        3.1.3 治疗前各量表评分
        3.2 临床疗效结果评估
        3.2.1 两组PSQI总评分比较分析
        3.2.2 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分析
        3.2.3 两组情绪量表评分比较分析
        3.3 综合疗效判定
        3.4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1.1 失眠的病因
        1.1.2 失眠的发病机制
        1.2 失眠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1.2.1 失眠的分类
        1.2.2 失眠的诊断标准
        1.3 失眠的西医治疗
        1.3.1 认知行为治疗(CBT-I)
        1.3.2 物理疗法
        1.3.3 药物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不寐的认识
        2.1 不寐的源流及病因病机
        2.1.1 不寐的源流
        2.1.2 不寐的病因病机
        2.2 不寐的诊断标准
        2.3 不寐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论治
        2.3.2 针灸治疗
    3 行气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探讨
        3.1 中医对心肾不交型失眠的认识
        3.2 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3.3 针感、得气与气至
        3.4 行气法的理论基础
        3.5 选穴和刺法的理论依据
        3.5.1 百会
        3.5.2 四神聪
        3.5.3 内关
        3.5.4 神门
        3.5.5 足三里
        3.5.6 三阴交
        3.5.7 太溪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枣仁安神胶囊联合阿普唑仑对老年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的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治疗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2.3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睡眠PSQI评分比较
    2.5 2组患者血清中NE和BDNF含量比较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9)菖志黄连温胆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痰热内扰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3.2 治疗前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4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5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分析
    4 结论
讨论
    1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失眠的认识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失眠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西医治疗
    3 菖志黄连温胆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失眠的依据
        3.1 立论依据
        3.2 菖志黄连温胆汤的来源和组成
        3.3 方药分析
        3.4 现代药理研究
    4.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失眠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从清热化痰法论治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1.中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2.中医学对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3.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中医辨证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西医研究概况
        1.西医学对睡眠障碍的认识
        2.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发病因素
        3.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4.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流程图
    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案及研究指标
        3.数据的采集和录入
        4.统计分析
    结果
        1.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的一般情况
        2.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治疗前各因子
        3.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治疗后结果
        4.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阿普唑仑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五音调神”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D]. 丁懿.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
  • [2]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通督调神针刺法对台湾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D]. 蔡淑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发生PSSD及PSD的影响分析[D]. 商萌萌. 河北大学, 2020(08)
  • [6]固本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珺.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行气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姜晓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枣仁安神胶囊联合阿普唑仑对老年性失眠伴焦虑抑郁的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沈志强,郭道骝,奚广军. 西北药学杂志, 2020(02)
  • [9]菖志黄连温胆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痰热内扰证的临床研究[D]. 邱文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从清热化痰法论治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 王岳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阿普唑仑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