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维吾尔老人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南疆维吾尔老人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一、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邴波[1](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范晶晶[2](2019)在《新疆五个县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新疆五个县市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现状,发现现存问题,为后续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推动全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8月-2018年5月,采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北疆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南疆阿克苏市、温宿县、若羌县五个县市为样本地区,对上述地区共5家公办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基于三维质量结构理论,采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信息调查表》对纳入机构的服务环境进行调查。采用《养老机构护理员服务能力调查表》调查74名养老护理员的服务能力。采用《住养老人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表》调查274名住养老人服务质量满意度。同期,抽取关键知情人35例,进行深入访谈。定量资料采用SPSS21.0和AMOS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定性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环境现状:文化娱乐业用房和房间内设备和安全保障设备配置率高,达到80%及以上,公共服务和行政辅助用房和设备基本配置,但医疗康复用房和设备配置严重不足。养老机构管理者均由非管理类专业人才担任,23项服务管理制度建立不完善,建立率最高为73.9%,最低39.1%。机构内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养老护理员持证率58.9%。2.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及能力现状:73名养老护理员中,44人(60%)参加过培训,培训次数最多为2次,培训方式多为机构内部年资高的养老护理员一带一入职时培训,培训需求高(86.3%);最高月收入4000元,最低月收入1000元,月平均收入(2400±664.7)元,63人(86.3%)表示对工作满意或非常满意;服务能力自评量表总分为(4.03±0.62)分,各机构间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个维度中均分排名前三位的是服务对象特征的认知能力、清洁卫生护理和沟通交流能力维度,排泄护理维度条目均分最低。3.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结局现状:5家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为51.2%,仅出现1例老人跌倒的不良事件;住养老人服务质量满意度均分为(75.96±11.46)分,服务环境、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娱乐4个维度中,服务环境得分最高(20.53±3.50),医疗护理的得分最低(17.64±3.89)。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通过服务环境、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娱乐四个维度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具备实证数据支持。养老护理员服务能力总分与服务质量满意度总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分析显示不同民族、老人类型、职业的住养老人满意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访谈结果:深度访谈共提炼出三个范畴的10个主题群:(1)养老机构管理者: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各个职位的人才都短缺;财务能力有限,显着影响机构的发展与建设;养老护理员匮乏,素质偏低;养老护理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继续培训不规范。(2)养老护理员:工作强度大,还需承担非护理工作;工资待遇低;培训机会少,需求大。(3)住养老人:对居住环境表示满意,更多关注养老服务;外出需求大;看病就医不方便,很担忧。结论:1.新疆五个县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环境中,生活娱乐及安全保障设施设备配置水平较高,医疗设施设备配置水平低下。管理者才能不足,机构内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短缺。2.养老护理员匮乏、素质偏低是影响新疆五个县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需要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给予养老护理员更多的培训机会。3.新疆五个县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环境、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娱乐四项服务质量对养老机构总体服务质量产生关键性影响,住养老人对医疗护理服务满意度最低。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是新疆五个县市公办养老机构面临的挑战。

兵·巴音吉根[3](2019)在《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文中指出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无限性矛盾始终是客观存在的,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疆自然资源禀赋结构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长远来看,新疆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要着眼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根据2010年普查数据显示,新疆女性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43.3%,从女性人口基数来看,女性的发展水平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加大对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有助于提高其人力资本质量。女性人力资本的优化,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有益于女性收入增加,从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此外,女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将会促进一代人口素质的提升,这有助于阻碍贫困代际传递。因此,研究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围绕新疆女性人力资本现状如何,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何种作用,如何促进新疆女性人力资本,这三个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做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就业、健康、劳动力迁移四个方面对女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运用索洛增长模型分析女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分别从新疆女性人口结构、受教育结构、文盲率、平均预期寿命四个方面对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做了描述性分析。再次,与全国及民族八省区比较,得出新疆女性人力资本的地域差异;以及比较新疆13个少数民族女性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得出其族际差异。再次,通过分析新疆女性在业人口产业分布结构,得出新疆女性人力资本结构水平。最后,以199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Stata软件对新疆女性人力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做出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新疆小学及以下学历女性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的水平上显着负相关;新疆初中及高中学历女性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的水平上显着正相关;新疆大专及以上学历女性人口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着正相关,这与该学历层次女性人口占比较少有关;新疆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着正相关;新疆女性健康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的水平上显着正相关,能够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新疆固定资产总额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着;新疆人均消费总额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着正相关。结合新疆女性人力资本现状和实证研究结果,梳理出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符合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发展的对策建议。

吕浩然[4](2018)在《维汉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方式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比较和阐释 ——基于乌鲁木齐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中国,随着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对于养老模式的探讨也成为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研究的重点议题。学者们针对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各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而在这些研究中许多讨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把老年人单纯的看作是需要被供养的和被照顾的对象。但事实上,许多老年事有能力照顾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特别是对于刚退休的低龄老人来说,他们有着比年轻人更宽裕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调动起这部分老年人进行互助养老的积极性,缓解社会在养老问题上所面临的压力,是一个亟待进行社会创新的议题领域。以往关于互助养老的研究也有从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展开讨论的,但这些讨论常常缺乏理论深度,本研究将对于互助养老的方式、特点、文化背景和社会网络的支持展开探讨。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为个案来研究维汉老年人的社会资本、社会支持及其对互助养老的影响。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首府,它不仅汇聚着在新疆世居的各个少数民族,也聚集了当地最好的经济、社会和医疗条件,这是本研究良好的调查基础。但是,不同民族的老年人的文化背景和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也不同,在这样社会环境中,不同民族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动机和行为也势必会不同。本文从研究维吾尔族和汉族老年人的社会资本分析出发,挖掘维汉老年人对于互助养老的看法和行为,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解释互助养老产生的原因以及维吾尔族老人和汉族老人对于互助养老的看法,并根据新疆当地的社会和文化情况对互助养老的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互助养老能够在新疆一直发展下去,在缓解当地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的同时,也能对当地一些特色的社会现象给予回应。本文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采用文献分析法、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等方法具体展开讨论,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主,运用社会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为依托分析互助养老行为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和因素,并以多元文化背景为基础,分析不同文化是如何影响维汉老年人对于互助及互助养老行为的选择,并根据维汉老年人在互助过程中的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的社会支持体系资源提出以促进互助养老的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不同的社会支持体系和文化背景对人们参与互助的理念和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维汉老年人的社会网络特点不同、与自己子女距离的远近不同,以及互助活动时的偏好不同等。诚然,大多数的文化都是教人行善友爱、互助团结的,从这一方面来说,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它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相似的。但是,在不同文化形成的漫长时间里,由于地域、宗教、传统、社会经济等发展的不同,各种文化的差异也越来越大,甚至同一种文化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来说其影响也是不同的。就本文所研究的互助养老来说,不同文化背景对于人们参与互助行为的驱动力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在对互助养老的思维看法上,也体现在参与互助的程度上。其次,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社会网络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其中,维吾尔族老年人是以地缘为特点发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而汉族老年人则遵循差序格局的原则以亲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展开自已的社会关系。本研究涉及到的是生活在城市社区的老年人,虽然这些老人几乎都有固定退休工资,而退休工资也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正式支持对他们提供基础性保障,但是,经济保障作为老年人生活的保障之一,它所起的作用并不能覆盖老年人需要的各个层面,这时面对老年人的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则需要依靠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目前,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大多都是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在保障基本生活之余,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精神需求,抱团养老作为一种非正式支持能够帮助他们排解孤独寂寞。第三,扩展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体系,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丰富老年人非正式支持系统,协助他们链接社会资源,从而帮助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虽然目前其覆盖范围与服务内容都还有限,但是,由于人们对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并不够完善,因此,发展社区福利体系是缓解老龄化问题时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在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主要依托,利用社会信任的理念整合邻里互助的行为,再配合现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以及社区内其他可以调动的资源所形成的老年社区支持网,能够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符合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定义。第四,发展互助养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根据乌鲁木齐市现阶段的发展特点,维稳工作几乎覆盖了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所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从历经漫长岁月积累的社会资本来说,还是从所涉及的社会网络来说,老年人都有着丰富的资源。现阶段政府的维稳工作虽然多渠道铺开,但涉及老年人群体的工作微乎其微。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老年人背后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在发展互助养老、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互助养老,是一项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发展的事业。本研究通过对于维汉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方式的比较,说明了在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以地缘为特征的互助,以及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互助在组织互助养老中的不同,以及它们对社会支持的影响。特别是在为互助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正式支持的前提下,鼓励非正式支持融入互助养老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社区福利体系,倡导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本和能动性,既可以缓解养老压力,又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齐小萍[5](2018)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基于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样本调查》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地区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将有更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以下简称民族学生)进入浙江高职院校学习。民族学生从熟悉的本民族文化环境进入到汉文化为主的环境,会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了解并有效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民族学生尽快融入新情境文化,融入高校的学习与生活,对做好内地高校民族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浙江省高职院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存在问题和特征是什么?省内不同地区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是否存在差异?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问题最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跨文化教育课程是否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改善民族学生文化适应可能的对策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步:调查研究;第二步:课程实验。对于第一步,本研究在对前人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对现状和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浙江省所属的杭州、宁波、温州、金华、湖州等5个地区的7所高职院校共151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6个少数民族,分别为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回族和蒙古族。问卷内容除了个人背景信息外,主要涉及有关文化适应的四个方面:生活满意、生活感觉、思乡情感与文化休克。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访谈对象选自上述5个地区7所院校问卷调查样本中的12名学生,占问卷调查人数的7.95%。个案研究对象选取了 2名学生,主要运用访谈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第二步,课程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各民族学生加深了解、加强交往交流、增进友谊与团结,达到各民族群体交融的目标。首轮的课程实验在经自由选课产生的21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组成)中进行,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除个人背景信息与开放题外,主要涉及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即对课程本身的认可,以及学生在跨文化认知、情感与技能方面的改善,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课程认可度、跨文化认知、情感与技能,共设计13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计划进行修正,再进入第二轮的课程实验,第二轮实验同样在自由选课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中进行,学生人数与第一轮相同,课程结束后,再次进行课程调查与分析。综合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研究和课程实验,本研究得出以下四点主要结论:一、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过程呈现多样性,可以分为U型、J型与水平型等三种类型。访谈调查发现,U型符合西方学者提出的U型曲线理论,“民考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学生)与部分“民考汉”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汉语答卷的学生)在内地高校生活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蜜月期、危机期(文化休克)、恢复期与适应期。J型是在U型曲线模式上的变异,部分“内职班”(新疆内地中职班学生)与“民考汉”学生在内地高校生活只经历三个阶段,即危机期(文化休克)、恢复期与适应期。水平型则反映部分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直接进入适应状态。第二,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基本模式可分为二种:整合模式与分离模式,前一种模式为民族学生既保持本民族文化身份,又与新的居住地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模式;后一种模式为民族学生仅保持本民族文化身份,未与新的居住地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模式。分离模式是阶段性的,当民族学生处于文化适应危机期时才会出现这种模式。访谈分析得出:12位学生中,除一位学生还处于恢复期,其他学生都处于适应期,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总体为整合模式。除直接适应的学生外,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时间长度为1-12个月。除访谈12位学生外,还选取了另外2位典型学生进行分析,这2位学生分别为“民考民”学生和“内高班”学生(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个案研究发现,这2位学生文化适应模式也都为整合模式。第三,不同“性别”、不同“生源类型”、不同“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学生文化适应有极显着差异。“年级”不同、“父亲职业”不同的学生文化适应的差异也是较为显着的。问卷调查发现,男生、以及父亲职业为公务员、教师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更高;“民考民”学生、大一年级的学生更思乡;家庭人均年收入高的学生在浙江的生活更满意、生活感觉更好,文化休克的症状也更少。二、省内民族学生文化适应存在地区差异。问卷调查发现,省内不同地区民族学生在文化适应四维度上表现不同。在生活满意方面,总体上温州地区最高,金华地区最低,同时,宁波地区学生对交友最满意,金华地区学生对自己能熟练运用汉语最满意。在生活感觉方面,金华地区和温州地区学生接近,并略好于宁波地区和杭州地区学生;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学生总体较为接近,变化较为一致,但温州和金华学生生活感觉波动性较大。思乡情感方面,金华地区学生最不思乡,宁波地区学生最思乡,但金华地区学生思乡情感波动幅度大,对家乡食物的思念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在文化休克方面,温州地区学生症状最少,杭州地区学生症状最多。杭州地区不同专业学生思乡情感有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文化休克有差异。宁波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生活满意有差异。温州地区不同年级学生思乡情绪有差异。金华地区未发现不同个体与院校背景学生文化适应有差异。杭州地区民族学生生活满意与文化休克的相关系数最高;宁波地区民族学生思乡情感和文化休克关系的相关系数最高;金华地区民族学生生活感觉和文化休克的相关系数最高;温州地区民族学生生活感觉和文化休克的相关系数为次高。三、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最关键因素是人际交往与感知。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模型显示:生活感觉通过文化休克间接影响生活满意,也可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即生活感觉直接影响文化适应。而生活感觉的主因子为人际交往与感知,所以,可以说:人际交往与感知是影响文化适应的最关键因素。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支持、人际交往与感知、就学动机与愿望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个案研究发现,“民考民”学生由于先前的文化经历不同,人际交往与感知不同,因而在内地高校的文化适应与“内高班”学生有差异,“民考民”学生文化适应相对较差,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人际交往与感知。总之,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共同发现是:人际交往与感知是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最关键因素。四、跨文化教育课程起到较好效果。课程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比较高,课程开设对学生跨文化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第一轮课程实验基础上对第二轮课程计划进行修正,增加了课程的学时数,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扩展与深化。第二轮调查显示,参与第二轮课程实验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维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且增幅依次为认知(2.48%)>情感(1.51%)>技能(1.06%),即第二轮课程实验对学生跨文化认知和情感上的促进作用较大,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第一,创设“文化适应”载体,拓展民族学生服务平台;第二,优化“文化适应”环境,营造校园内外联动氛围;第三,强化“文化适应”教学,探索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刘芳[6](2018)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慢性心肺疾病防治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新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疾病流行现状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现状。分析新疆慢性心肺疾病现状,结合新疆卫生实际工作,为制定新疆慢性心肺疾病防治规划提出策略建议。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以新疆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四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分别在新疆自治区内按城乡分为2层,在每层内采用与容量大小成比例的概率(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抽取所需数量的区/县;在被抽中的区/县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SRS)方法抽取2个街道/乡镇;在被抽中的街道/乡镇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居/村委会;在被抽中的居/村委会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调查个体。文献分析法:搜集查阅新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疾病流行病学现状,了解新疆地区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控措施及政策状况。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定性访谈,了解新疆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了解专家对新疆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现有政策、措施的评价及对下一步防控政策的建议。结果:1.慢性心肺疾病患病率情况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新疆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35%,城市地区患病率为20.25%,农村地区患病率为17.16%;南疆地区患病率为9.75%,北疆地区患病率为21.5%。冠心病患病率为0.36%,其中男性人群患病率为0.5%,女性患病率为0.22%,男性高于女性;南疆地区患病率为0.34%,北疆地区患病率为0.37%。脑卒中患病率为0.80%,其中男性人群患病率为0.92%,女性患病率为0.68%;城市地区患病率为1.68%,农村地区为0.25%;南疆地区患病率为0.06%,北疆地区患病率为1.09%。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病率为18.66%,其中男性人群患病率为22.75%,女性患病率为14.63%,男性高于女性;南疆地区患病率为7.73%,北疆地区患病率为 21.42%。新疆35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6.27%,其中男性人群6.68%,女性5.85%,南疆地区患病率为6.62%,北疆地区患病率为5.11%。血脂异常患病率为22.35%,男性、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7.31%、17.35%,性别有差异。南疆地区患病率为22.51%,北疆地区患病率为22.11%。2.新疆慢性心肺疾病行为危险因素调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新疆18岁及以上人群超重率为31.90%,其中男性超重率为34.45%,女性超重率为28.93%,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地区超重率为36.92%,农村地区超重率28.51%;南疆地区超重率为19.34%,北疆地区超重率为36.47%。肥胖率为17.52%,其中男性肥胖率为18.67%,女性肥胖率为16.16%;城市地区肥胖率为18.93%,农村地区肥胖率为16.49%;南疆地区肥胖率为6.32%,北疆地区肥胖率为 21.69%。新疆18岁及以上吸烟率为21.92%,其中男性吸烟率为42.01%,女性吸烟率为1.43%,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地区吸烟率为26.57%,农村地区吸烟率为19.05%;南疆地区吸烟率为17.75%,北疆地区吸烟率为23.52%。饮酒率为8.75%,其中男性饮酒率为16.4%,女性饮酒率为0.9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地区饮酒率为14.12%,农村地区饮酒率为5.43%;南疆地区饮酒率为2.89%,北疆地区饮酒率为11%。3.新疆慢性心肺疾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相关分析项目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既往吸烟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既往吸烟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超重、既往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吸烟尤其是既往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突出危险因素,与其它同类研究结果相同。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新疆慢性心肺疾病现状以及文献、资料查询分析总结新疆慢性心肺疾病有如下特点:1.新疆慢性心肺疾病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突出;2.新疆慢性心肺疾病民族间差异明显;3.新疆慢性心肺疾病区域间差异明显;4.高血压应成为新疆慢性心肺疾病防控重点;5.控烟应成为新疆慢性心肺疾病防控重要手段。结论:本研究显示,慢性心肺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新疆地区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结合新疆慢性心肺疾病特点以及当地卫生状况、政策措施特点,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新疆慢性心肺疾病防治规划提供建议:1.改变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2.根据南疆、北疆差异,采取有针对性措施;3.以高血压为慢性心肺疾病防治切入口;4.加强控烟工作;5.加强早期预防,降低重点人群发病风险;6.充分利用示范区等现有工作平台;7.坚持防治结合,促进全程健康管理;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9.完善保障政策,减轻群众疾病负担。

再努尔·买买提[7](2018)在《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与持续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南疆(新疆南部,以下简称南疆)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对南疆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老年人的贫困现象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南疆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干旱荒漠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贫困持续期不断延长。南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之所以难以根治,从自然环境来看,南疆地区具有“边境性、民族性、生态脆弱性”等特征,它既是一个落后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又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边境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在国际上也是属于最差生存区域。从社会环境来看,南疆农村地区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年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能力降低,收入水平下降,且伴随着疾病的冲击,由此导致部分农村老年人返贫致贫现象频发。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南疆地区农村老年人致贫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并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贫困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持续期两个方面对南疆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进行了研究,属于问题导向性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于2013年在南疆地区所做的“新疆农村老年人口生存现状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问卷调查。此外,研究使用的部分数据来自于新疆统计年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第五次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等。本文首先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总量、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持续期进行基本统计,进而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民族的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持续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文章从个人原因、家庭原因、传统文化习俗原因、政策与制度原因、生态环境原因等方面分析了南疆农村地区老年人致贫的根源。然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主观贫困,相对贫困和收入贫困三个方面对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法来分析了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收入视角、主观视角和相对视角下的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23.91%、32.88%和28.80%,这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二,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呈现出显着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民族差异。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等几个地州市的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普遍较高,其中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最高。女性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普遍高于男性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而少数民族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更高。主观贫困视角下,少数民族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为汉族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的3倍左右。第三,南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个人因素方面,患慢性病数量越多,健康状况越差,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越高;传统观念加剧了南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在家庭因素方面,子女数量越多,家庭代际关系越好,外出务工收入所占比例越多的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就会越低。在国家政策方面,南疆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成为导致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偏高的重要因素。在自然环境方面,地震、旱灾、冰雪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也加剧了南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第四,南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持续期以短期贫困为主,69.13%的农村老年人的贫困持续期在5年以下,而贫困持续期在10年以上的只有9.55%,部分极端贫困老年人提高了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的平均水平。分地区、分年龄和分民族来看,农村老年人的年龄越大,其贫困持续期就越长;少数民族农村老年人的短期贫困发生率比较高,而汉族农村老年人的长期贫困发生率所占的比例最多。第五,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市场和社会风险是影响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的关键因素。遭受风险冲击的南疆农村老年人,其贫困的持续期就会越长。南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对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有显着影响。此外,健康状况比较好、文化程度比较高、所在村的地理情况属于平原地区的南疆农村老年人的贫困持续期较短。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建立和完善南疆地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精准扶贫,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扶贫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南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优惠政策,增加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网络;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投向南疆地区;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减少人们的依赖思想;建立起“政府、家庭、市场”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构建农村老年人经济、健康、精神稳定的安全网,降低其陷入贫困的风险。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调查数据新,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经验分析,缺少一手的调查资料,尤其是南疆地区属于人广地稀的偏远地区,在公开数据里面也很难得到关于南疆地区的数据。作者也是一名来自于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实地调研过程中方便于当地居民无障碍沟通,最终取得最新的访谈资料和调研数据。通过贫困发生率,以及贫困的持续期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农村老年人贫困的相关因素,能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二是研究视角具有新意。通过收入视角,主观感觉视角和相对视角三个视角研究了南疆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

王振丽[8](2018)在《巴州卫校不同民族医学生膳食营养KAP调查及营养状况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巴州卫校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和汉族医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及运动能力,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特点、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指导不同民族学生科学饮食、促进和改善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从巴州卫校整体抽取2014和2015年级的47个班共164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人体测量和运动能力测定。人体测量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测量人员按照GB/T 5703-1999方法进行,测量项目包括体重、身高、腰围、胸围和皮褶厚度。体重用杠杆秤测量,以千克(kg)为单位,精确到0.1kg;用电子身高计测量身高,以厘米(cm)计,精确到0.1cm;腰围和胸围用皮尺测量,以cm为单位,精确到0.1cm;皮褶厚度用欣曼皮褶厚度计(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测量,以毫米(mm)为单位,精确到0.1mm。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按公式计算:BMI=体重(Kg)/身高(m)2。运动能力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测试要求,由学校体育教研室老师进行,测定项目包括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50m跑、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引体向上(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生)、立定跳远五个项目。所有检测器材都进行了校正和计量认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2014和2015年级7个专业中,各随机抽取1个班进行KAP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人数为249人。KAP问卷为自行设计,参考了我国居民健康教育KAP问卷并考虑了新疆巴州地区的具体情况,问卷经过相关专家2轮讨论审核确定。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测试数据经双人录入完成后将数据导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民族、性别、年级的医学生的BMI的单项评分采用t/F检验;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医学生身体发育状况、运动能力比较采用x2/Fisher’s检验;不同背景各民族医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平均分差异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饮食行为中早餐行为和零食等食物使用频率采用频数描述。【结果】1、1644人完成身体形态发育测量和运动能力测试,其中汉族375人、回族53人、蒙古族62人、维吾尔族1154人;男生466人、女生1178人。(1)体重分布和BMI单项评分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判断,民族之间体重分布无显着性差异(p=0.371)。再对各民族BMI单项评分,各民族平均分均在90分以上;回族BMI评分显着高于维族和汉族(P<0.01);男生的BMI单项评分显着高于女性(P<0.01);两个年级学生BMI单项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2)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不同民族学生的BMI、胸围和肩胛下皮褶厚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身高、体重、腰围、上臂皮褶厚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维吾尔族学生身高、体重均显着高于汉族和回族学生(p<0.05);蒙古族学生的腰围显着大于其他民族学生(p<0.05);汉族学生的上臂皮褶厚度显着高于其他民族学生(p<0.05)。不同性别学生比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蒙古族学生的腰围高于其他民族男、女生(p<0.05)。(3)运动能力各民族女生肺活量、800m跑和1min仰卧起坐没有显着差异(p>0.05)。汉族女生50m跑时间显着低于蒙古族、回族和维吾尔族女生(p<0.05);回族女生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显着高于汉族和维吾尔族女生(p<0.05)。各民族男生50m跑、1000m跑和1min引体向上没有显着性差异。肺活量、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汉族男生肺活量显着高于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男生(p<0.05);回族男生立定跳远低于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男生(p<0.05);蒙古族男生坐位体前屈显着高于回族和维吾尔族男生(p<0.05)。2、KAP问卷调查249名学生,有效问卷248份,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1618岁之间,占85.9%,各民族年龄构成没有显着性差异。(1)营养知识:营养知识知晓情况:不同民族男生对营养知识认知情况存在差异,汉族学生稍优于其它少数民族学生,回族男生认知稍差;营养知识得分:不同家庭背景,汉族、蒙古族、回族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没有差异;维吾尔族学生的营养知识得分受家庭收入和父亲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明显,但并不是家庭收入越高、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就越高。(2)饮食态度:汉族和维吾尔族女生的饮食态度得分高于其它民族女生(p<0.05);来自城市的学生饮食态度得分高于来源于农村、团场学生(p<0.05);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学生饮食态度得分高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p<0.05)。(3)饮食行为:不同民族男生饮食行为没有显着差异(p>0.05);非独生子女男生显着高于独生子女男生(p<0.05);父亲文化程度高的男生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低的男生(p<0.05)。不同民族女生之间的饮食行为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女生显着高于汉族和回族女生(p<0.05)。维吾尔族女生的饮食行为得分比男生高(p<0.05)。(4)各民族学生吃早餐的比例、早餐食物种类男、女生没有差异;不吃早餐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早餐主要以囊、馒头、面包等谷类为主。(5)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吃零食的现象较严;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食物多样的要求,各民族绝大多数学生每天摄入食物种类较少,尤其是蒙古族和回族学生。【结论】基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巴州卫校医学生BMI评分较好,但是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尚有约1/3的学生低体重、超重或肥胖。2、各民族学生营养和发育状况有差别,且各有特点。维吾尔族学生身高、体重高于汉族学生;蒙古族学生的腰围较粗;汉族学生的上臂皮褶厚度测量值大。3、各民族学生运动能力各有特点,汉族女生速度方面较快;回族女生下肢及腰腹力量和身体柔韧性好优于其它民族女生。汉族男生肺活量大;回族男生下肢及腰腹力量较好;蒙古族男生身体柔韧性较好。4、各民族营养知识普遍较差,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女生普遍比男生知晓率高。来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营养知识、饮食态度和饮食行为有影响。5、调查对象食物摄入种类偏少,不符合食物多样的营养原则,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差距很大,尤其是蒙古族和回族学生。

韩静茹[9](2017)在《蒙古族在库尔勒多民族关系中的协调作用探析 ——以巴音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关系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主题之一,作为少数民族大聚居小分散的新疆,民族多样性的背后,彼此间的关系则是融洽与矛盾并存。特别在南疆维汉民族关系表现出偏见多于理解、误解多于认同的地方,新疆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造就了不同于南疆其他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新形式。本文在分析巴州土尔扈特蒙古族的独特历史地位和民族性格后,从当地蒙古族入手,以该民族同城市中维吾尔族、汉族的日常交往、生活习俗、语言文化、日常交往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分析蒙古族人在维汉两个民族交往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依据中间人理论分析蒙古族在维汉民族关系的调解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探寻新时期多民族社区中民族关系新的处理和解决方式。

热伊麦·穆太力普[10](2017)在《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发展能力与妇女生存质量相关性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素质、家庭居住条件、关注媒体状况、家庭功能、家庭生活压力事件、家庭养老情况、接受公共服务情况以及妇女(家庭女主事者)生存质量进行定量调查和当前家庭存在问题进行定性调查,了解维吾尔族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现状及与妇女生存质量的关系,从而为提升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发展能力和妇女生存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7月2015年10月对南疆、北疆、东疆18个乡村维吾尔族603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素质、家庭居住条件、关注媒体状况、家庭功能量表、家庭生活压力事件、家庭养老情况、接受公共服务情况、妇女生存质量量表。定量资料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影响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发展能力和妇女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等,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家庭发展能力指数与妇女生存质量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内容归类法整理资料,主体框架分析法归类分析资料,运用排列图筛选关键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结果:1)定量研究结果:(1)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发展能力方面显示处于中等及以上的家庭所占的比例为85.2%;而家庭发展能力高低次序为东疆>北疆>南疆。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美满,家庭成员自述健康状况良好,较高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家庭居条件较好,住房无困难,家庭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好,关注媒体及内容较丰富,与老年人共同居住,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较高等均为是家庭发展能力的保护因素。(2)生存质量调查显示87.89%的农村维吾尔族妇女生存质量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越美满、家庭成员关系越好、家庭成员自述健康状况越好、丈夫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越好、家庭成员接受相关公共卫生服务状况越高妇女生存质量越好,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妇女生存质量越差。(3)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发展能力与妇女生存质量呈现弱相关(R=0.157,P<0.05),农村家庭发展能力较差,则该家庭女主事者生存质量呈下降的趋势。2)定性研究结果:(1)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主要存在问题主次因素显示,经济、医疗、住房、就业问题均为关键因素,家庭养老为重要因素,家中关系、农业及畜牧业、教育问题、交通问题均为一般因素。(2)新疆农村地区维吾尔家庭希望社会提供帮助的相关需求主次因素显示,教育、经济、医疗均为关键因素,就业问题为重要因素,养老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农业及畜牧业均为一般因素。结论: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发展能力处于中等偏上状态,妇女生存质量处于良好的状态,其各因子影响因素较多。通过提高农村家庭人口素质、改善家庭经济,提高公共服务利用率,加大对重病患者的救治和帮扶,改变农村居民在经济发展的认识水平,纠正思想上存在的惰性和发展的短见,加强子女教育扶持,从而提升农村地区家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进一步协助妇女经济独立,提高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关心她们生理健康的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指导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妇女生存质量。

二、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新疆五个县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及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理论依据
    1.5 关键词及其定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环境现状
    3.2 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及能力现状
    3.3 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结局现状
    3.4 公办养老机构相关知情人的访谈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理论的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适用性分析
    4.2 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环境现状探讨
    4.3 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及能力现状分析
    4.4 公办养老机构服务结局现状探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2.1 概念界定
        1.2.2 人力资本理论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与展望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女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女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分析
    3.1 女性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
        3.1.1 教育对女性人力资本的影响
        3.1.2 就业对女性人力资本的影响
        3.1.3 健康对女性人力资本的影响
        3.1.4 劳动力迁移对女性人力资本的影响
    3.2 女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索洛模型分析
        3.2.1 索洛模型概述
        3.2.2 基于索洛模型分析女性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4章 新疆女性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4.1 新疆女性人口结构
    4.2 新疆女性受教育结构
    4.3 新疆女性文盲率
    4.4 新疆女性平均预期寿命
    4.5 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差异性分析
        4.5.1 省级差异
        4.5.2 族际差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女性在业人口产业结构分析
    5.1 新疆产业结构
    5.2 新疆女性在业人口产业分布结构
        5.2.1 新疆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的一般特征
        5.2.2 新疆女性在业人口产业分布基本态势
        5.2.3 新疆女性在业人口产业分布的决定因素
    5.3 新疆女性就业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模型与变量的定义
    6.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 实证分析
        6.3.1 数据平稳性检
        6.3.2 回归结果
        6.3.3 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维汉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方式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比较和阐释 ——基于乌鲁木齐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4.3 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资本
    2.2 关于互助养老的研究
        2.2.1 互助养老与其他养老方式的比较
        2.2.2 国外互助养老的经验研究
        2.2.3 国内互助养老的研究
    2.3 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2.4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评述
        2.4.1 缺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讨互助养老的研究
        2.4.2 缺乏社会资本对互助养老影响的讨论
        2.4.3 缺乏对互助养老的系统分析
3 乌鲁木齐市互助养老的情况概述
    3.1 新疆的多元文化及其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影响
    3.2 乌鲁木齐市养老情况概述及发展互助养老的需要
    3.3 乌鲁木齐市互助养老的参与主体
        3.3.1 政府
        3.3.2 社区
        3.3.3 社区老年人
        3.3.4 社会组织
    小结
4 维汉老年人在互助养老中的社会支持分析
    4.1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4.2 非正式支持
    4.3 正式支持
    小结
5 维汉老年人的选择及互助养老的分类
    5.1 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的选择
    5.2 乌鲁木齐市互助养老的分类
        5.2.1 非正式互助养老
        5.2.2 正式互助养老
    小结
6 维汉老年人的社会网络特点及其对互助养老的影响
    6.1 维吾尔族老年人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
    6.2 汉族老年人以亲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
    6.3 维汉老年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及社会交往
    小结
7 文化对于维汉老年人互助方式的影响
    7.1 维汉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7.2 维汉老年人的互助特征
        7.2.1 维吾尔族老年人“不求回报式”的互助
        7.2.2 汉族老年人“平等式”的互助
    7.3 不同文化对于维汉老年人互助的影响
        7.3.1 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利他思想对于维吾尔族老年人互助的影响
        7.3.2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差序格局对于汉族老年人互助的影响
    小结
8 政策倡导与建议
    8.1 基于不同民族老年人互助养老特征的建议
    8.2 基于完善社区支持网络的建议
    8.3 基于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促进民族团结的建议
    小结
9 结论及反思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研究反思
    9.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人员清单
附录3: 部分参与互助养老的老年人的具体情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5)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基于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样本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二、浙江高职院校民族学生培养现状
        三、新时代浙江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适应
        一、文化
        二、文化适应
    第二节 文化适应理论
        一、单维度文化适应理论
        二、双维度文化适应理论
        三、文化适应过程理论
    第三节 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四节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第五节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
        一、民族高等教育类型与发展目标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模式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阶段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时间长度
        五、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六、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创新点
第四章 问卷调查发现(一): 总体状况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
        一、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与院校变量特征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学特征及个体与院校背景差异分析
    第二节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文化适应影响因素识别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生活满意调查的主成分因素提取
        三、生活感觉调查的主成分因素提取
        四、思乡情感调查的主成分因素提取
        五、文化休克调查的主成分因素提取
    第三节 文化适应四维度的关系分析
        一、文化适应四维度相关分析
        二、文化适应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卷调查发现(二): 不同地区学生文化适应差异
    第一节 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
        一、杭州地区学生的群体特征
        二、宁波地区学生的群体特征
        三、温州地区学生的群体特征
        四、金华地区学生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不同地区学生文化适应比较分析
        一、不同地区学生文化适应四维度差异比较
        二、不同地区学生文化适应四维度相关性差异比较
        三、不同地区学生不同个体与院校背景文化适应差异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访谈调查与个案分析研究
    第一节 访谈调查研究分析
        一、访谈对象及内容设计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个案研究分析
        一、分析对象与内容
        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问题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
        一、多元文化教育含义及实施目标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文化适应策略
        三、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
    第二节 民族文化理解教育课程实验
        一、课程实验设计
        二、课程实验与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表现出多元特征
        二、省内不同地区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有差异
        三、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最关键因素是人际交往与感知
        四、跨文化教育课程起到较好效果
    第二节 研究建议与展望
        一、研究建议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访谈提纲
    附录B: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C: 个案访谈提纲
    附录D-1: D学校《我们的民族与文化》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一)
    附录D-2: D学校《我们的民族与文化》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二)
    附录E: 课程调查问卷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慢性心肺疾病防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新疆自然环境
        1.2 新疆经济发展
        1.3 新疆卫生事业发展
        1.4 新疆慢性心肺疾病概况
        1.5 新疆慢性心肺疾病调查及防治规划制定的必要性
        1.6 项目情况介绍
    2 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2.1 抽样方法
        1.2.2 样本量估计
        1.2.3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4 统计分析
        1.3 疾病及诊断标准说明
        1.3.1 疾病研究范围
        1.3.2 疾病诊断标准说明
    2 研究结果
        2.1 新疆慢性心肺疾病患病率情况
        2.2 新疆慢性心肺疾病行为危险因素分布状况
        2.3 新疆慢性心肺疾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新疆慢性心肺疾病及行为危险因素患病率分析
        3.1.1 高血压
        3.1.2 糖尿病
        3.1.3 血脂异常
        3.1.4 冠心病
        3.1.5 脑卒中
        3.1.6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3.1.7 超重和肥胖
        3.1.8 吸烟和饮酒及其他生活方式
        3.2 新疆慢性心肺疾病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3.2.1 高血压行为危险因素
        3.2.2 糖尿病行为危险因素
        3.2.3 血脂异常行为危险因素
        3.2.4 冠心病行为危险因素
        3.2.5 脑卒中行为危险因素
        3.2.6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行为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 防控策略研究
    1 数据来源及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方法
        1.2.1 文献分析法
        1.2.2 专家访谈法
    2 研究结果
        2.1 新疆死因构成
        2.2 新疆预期寿命情况
        2.3 新疆经济发展情况
        2.4 新疆卫生工作现状
        2.4.1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2.4.2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5 专家访谈
    3 讨论
        3.1 新疆慢性心肺疾病控制分析
        3.2 新疆疾病谱分析
        3.3 新疆卫生人力资源分析
        3.4 新疆医疗机构慢性心肺疾病救治能力
        3.5 新疆现有政策措施
结论
政策建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慢性心肺疾病防治规划建议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与持续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数据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贫困与老年贫困
        二、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持续期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命周期与脆弱性理论
        二、社会排斥与社会歧视理论
        三、贫困文化理论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
        二、基本情况
第二章 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一节 农村老年人贫困的现状
        一、新疆地区农村人口发展的现状
        二、新疆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贫困发生率
        三、农村老年人的贫困持续期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贫困的地区特征
        一、南疆与北疆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
        二、贫困发生率的地区差异
        三、贫困持续期的地区差异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贫困的性别特征
        一、贫困发生率的性别差异
        二、贫困持续期的性别差异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贫困的年龄特征
        一、贫困发生率的年龄差异
        二、贫困持续期的年龄差异
    第五节 老年人贫困的民族特征
        一、贫困发生率的民族差异
        二、贫困持续期的民族差异
第三章 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个人原因
        一、个人疾病原因
        二、个人健康原因
        三、个人教育原因
    第二节 家庭原因
        一、子女多寡原因
        二、代际关系原因
        三、家庭收入结构原因
    第三节 传统文化习俗原因
        一、宗教信仰
        二、生育观念
        三、语言文字
    第四节 政策与制度原因
        一、政策原因
        二、制度原因
    第五节 生态环境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生态气候环境
        三、自然灾害特征
第四章 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设置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一、影响农村老年人收入贫困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二、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贫困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三、影响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设置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一、模型估计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二、风险因素对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的影响
        三、保障因素对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的影响
        四、控制变量对农村老年人贫困持续期的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8)巴州卫校不同民族医学生膳食营养KAP调查及营养状况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运动能力对比分析
    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检测项目
        2.2 检测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调查结果
        3.3 研究对象运动能力对比分析
    4 讨论
        4.1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测量结果
        4.2 运动能力测量结果
第二部分 不同民族学生膳食营养KAP调查分析
    1 调查对象
    2 问卷调查
        2.1 问卷编制和内容
        2.2 问卷的信度
        2.3 问卷调查
        2.4 评分标准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KAP调查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蒙古族在库尔勒多民族关系中的协调作用探析 ——以巴音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民族关系研究
        二、南疆蒙古族研究
        三、新疆城市民族社区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田野点概述
    第一节 巴州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一、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
        二、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三、多民族间的民族关系
        四、小结
    第二节 库尔勒市概况
        一、田野点选取
        二、库尔勒市区位环境
        三、库尔勒市区概况
    第三节 巴音社区
        一、社区的前期选取
        二、社区概况
        三、社区人员构成
第三章 平等理念——民族关系的基础
    第一节 思想观念上的和平感悟
        一、游牧文化的精神传承
        二、戍边观念的思想建构
    第二节 东归历史中的思想观念
        一、土尔扈特、和硕特的发展
        二、土尔扈特部东归
        三、东归历史中的和平启示
第四章 语言文字——族际互动的工具
    第一节 蒙古族对当地各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
        一、南疆蒙古语言文字的发展
        二、当地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
        三、巴州各民族对其他民族语言的使用
    第二节 蒙古族对维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一、多元的居住环境
        二、广泛的职业选择
        三、紧密的民族友谊
    第三节 蒙古族对汉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一、社会环境的主导
        二、学校教育的选择
第五章 理解他者——族际互动的媒介
    第一节 典型的纯蒙古族家庭
    第二节 蒙汉结合的新式家庭
    第三节 走向都市的蒙古人家
    第四节 交往多元的现代家庭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蒙古人——多民族社区民族关系的调节者
    第二节 反思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发展能力与妇女生存质量相关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现场
        1.2 研究对象
        1.3 样本含量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调查表设计阶段
        3.2 调查实施阶段
        3.3 资料整理与录入阶段
    4 统计方法
        4.1 定量资料
        4.2 定性资料
结果
讨论
对策建议
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家庭发展能力对女性生存质量影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老年人身体形态指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2]新疆五个县市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现状研究[D]. 范晶晶.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新疆女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 兵·巴音吉根.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4]维汉老年人的互助养老方式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比较和阐释 ——基于乌鲁木齐的调查[D]. 吕浩然. 浙江大学, 2018(12)
  • [5]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基于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样本调查[D]. 齐小萍. 南京大学, 2018(04)
  •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慢性心肺疾病防治规划研究[D]. 刘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7]南疆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与持续期的研究[D]. 再努尔·买买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8]巴州卫校不同民族医学生膳食营养KAP调查及营养状况分析研究[D]. 王振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9]蒙古族在库尔勒多民族关系中的协调作用探析 ——以巴音社区为例[D]. 韩静茹. 兰州大学, 2017(04)
  • [10]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家庭发展能力与妇女生存质量相关性调查研究[D]. 热伊麦·穆太力普.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南疆维吾尔老人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