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精心服务——广西桂林矿山机械厂实现产销两旺

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精心服务——广西桂林矿山机械厂实现产销两旺

一、精心设计 精心制造 精心服务——广西桂林矿山机械厂实现产销两旺(论文文献综述)

初妍[1](2016)在《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建筑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再生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也是包括青岛在内的中国广大工业城市在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紧迫问题。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生利用的首要前提是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价值评估。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作为青岛工业遗产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城市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当下,其价值亟需得到认定,而建立准确适用的价值评价体系是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认定的有效方法。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关系,首先提出建立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研究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分析总结了青岛近代工业和工业(建筑)遗产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主体按照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理论准备、指标初选、体系验证、实证检验——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准备。文章首先系统研究了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以及价值评价标准,辨析了工业遗产价值和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关系;而后对青岛近代工业和工业(建筑)遗产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研究了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和特征。以上研究构成了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三维理论基础。第二个部分为指标初选和体系验证。文章基于前一步骤的理论准备工作,创新性的引入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专门针对青岛近代工业遗产厂区内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体系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检验。第三个部分为实证检验。文章详细介绍了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并以青岛国棉六厂为案例,选取五处典型建筑进行价值评价的计算,对该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之后,文章基于该价值评价结果,探索性的提出了青岛近代工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利用的建议和策略。

张露[2](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谢智敏[3](2013)在《产业集群视角中柳州汽车产业战略研究(1978-2012)》文中指出柳州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中国汽车制造的五强城市之一。汽车产业作为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及广西重点发展的千亿产业之一,在柳州、全区经济发展及西南地区汽车产业发展中占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因其带来创新激励及产业成本降低的集聚效应而成为产业保持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是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创新和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有效组织形式。柳州汽车产业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具深厚产业集群基础及特色,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心东移及全国汽车产业格局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背景下,在对西部大开发仅以效益和速度为圭臬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中,以产业集群的视角客观、全面评价柳州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经济生产方式转型,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评价的核心在于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系统。通过打破以往以现实状况为主而忽略历史脉络梳理、以企业为主体而忽略政府政策作用的研究框架,关注企业同时关注政府政策作用,关注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关注普通工人,以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从社会、政府、企业、职工四个层面构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系统。文章分四阶段对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得出其已形成具深厚产业基础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快速向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的结论,为评价系统更客观地发挥效用打下历史基础;继而通过所构建的评价系统对集群发展质量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分析集群自我发展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各关键要素提出产业集群战略,即社会层面需调整集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以建立完整产业链和健全产业间联系,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产业发展载体与人文力量的作用以营造产业良好发展氛围;政府层面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产业政策并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企业层面应以长远眼光看待自主品牌建设,重视开发新能源汽车,实现服务网络“下移”;职工层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应与引进同重,关注普通工人以建立产业未来资源。以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促进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升级及实现外推转向内生、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契合自身良性可持续发展需求向成熟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更好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成为西南地区工业经济强有力的发动机。

张丽[4](2010)在《重庆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产业是重庆市的第一支柱产业,是重庆市最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3号文件把重庆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按照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庆是国家汽车工业重点布局的城市之一。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零部件产业,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的学习,对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及经验借鉴,在对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科学地、系统地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结合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2005-2009五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了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最后,在对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应该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制定政策的参考。本文基于对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首次采用AHP和ANN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给以后的学者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重庆市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参考。

袁家明[5](2009)在《近代江南地区灌溉机械推广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效的灌溉机械对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灌溉机械化是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近代,新式灌溉机械率先在江南被引进并使用,我国灌溉农机具迎来了发展新局面。灌溉机械便捷、高效,代表着新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同时,近代江南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促进灌溉机械在地区内快速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广应用,到新中国建立前,灌溉机械成为江南地区应用最为普遍、发展最为成功的新式农业生产机械。当今,加强对近代江南地区灌溉机械推广应用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启迪意义。灌溉机械是以人造机械动力驱动的新式农业机械,其主要部件为机械动力和水泵。灌溉机械的动力分蒸汽机、内燃机(煤气、汽油和柴油引擎)和电动机,其水泵有盛水式、运转式、压力式三种。在农业生产中,内燃机或电动机动力与离心式水泵(属压力式中的动压式)进行配套的灌溉机械,结构简单、效率极高,曾在近代江南的稻作生产中广泛使用。动力是灌溉机械核心。按照动力发展状况,可将灌溉机械的发展分为引进期(1897-1908)、研制期(1909-1919)、快速发展期(1920-1931)和衰退期(1932-1949)四个阶段。在近代灌溉机械发展的50多年里,战乱频仍,即便如此,灌溉机械在江南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灌溉机械的制造和销售是发展灌溉机械的基础性环节。早在“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洋务工厂也曾模仿生产过动力引擎和水泵,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相关产品并没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19、20世纪之交,灌溉机械引进和制造开始兴起。1909-1910年,上海求新机器厂先后在仿制内燃机方面取得突破,可生产火油引擎激水机,并实现人造机械动力与水泵的配套;1919年,我国又成功仿造出柴油引擎。与汽油、煤气引擎相比,柴油引擎动力更为强劲、燃料费用低,性能稳定,更易被农民接受。柴油引擎仿制成功,标志着灌溉机械国产化又向前迈进一步。我国电力马达制造时间较晚,约为20世纪20年代初。早期国产的电力马达不符合国情和农村实际需要,质量上又无力与外国电力马达竞争,因而发展缓慢。直到1932年,上海华成马达厂才生产出质量优良的电力马达,并与新中工程公司生产的水泵实现配套供应和销售,国产电力马达销售逐渐占据上风。至此,我国灌溉机械已能完全国产化。江南地区灌溉机械生产数量大、质量高,同时也是灌溉机械使用最多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仅上海、武进、江宁等苏南几个城市的机械厂,每年生产灌溉机械的规模可观。实现国产化后,灌溉机械价格降为进口机械价格的约1/2-1/3,更便于江南农户的购置和使用。另外,由于气候因素的促进,即1925年的前后几年时期内,江、浙两省连年苦旱,农村中原有的脚踏、牛拖的龙骨车,已无法应付较大的旱灾,农业生产抗旱的需要大大刺激了灌溉机械在江南的发展,水车等传统的灌溉机具正逐渐被取代。到1933-1937年,无锡全县年机械灌田面积可达78-96万亩,占该县耕地总面积的63%-77%。机械灌溉已经发展成为江南稻作地区的重要灌溉方式。近代,承担灌溉机械推广任务的主体有政府、公司和农户。政府承担更多的是公共责任,如制定政策、培植企业、组织试验和全局监管等;江南的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户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并谋求机械灌溉的丰厚利润,纷纷购买灌溉机械,推动了灌溉机械的发展;灌溉公司则是江南灌溉机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1924年是江南电力灌溉发展的起步之年,此后电力灌溉农田面积迅速扩大,电力灌溉逐步取代引擎动力的机灌而成为最受农户欢迎的灌溉方式。灌溉机械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难,江南人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采用“包打水”这种机灌经营形式,灌溉机械应用在逆境中仍然取得显着的发展成绩。灌溉机械被引进之初,就是按照“包打水”经营思路去设计的,这种经营形式此后被广泛采用。“包打水”具有多种经营操作形式,有承包制、按月制和钟点制、包田制和包度制等。正规公司经营的“包打水”管理更为规范,有一套较为严格的程序,对员工的各操作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制度也较为完备。“包打水”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此种经营方式可赚取丰厚的利润。以30年代初的一台24马力(1马力=0.735千瓦)电马达从事“包打水”为例,平均每年电力、人工、设备损耗等的费用支出约为2262.5元;而每年包田灌溉的田亩费、碾米等加工收入总计约可达4080元。近代,江南灌溉机械主要掌握在富裕农民等有经济实力人员手中,为规避风险,“包打水”经营户先期收取的“溉田定洋”或“定钱”(一般为总价的二到三成),基本满足了公司购买灌溉机械设备之用;在某些特殊时期(如灌溉经营伊始、战乱期等),“包打水”经营户还实行“实物制”收费,这些经营策略都可将经营风险转嫁到广大农户(多为购买不起机械设备的贫苦农户等)身上。灌溉机械“包打水”经营明显受盈利目的驱使。近代灌溉机械在江南得以推广应用,这与江南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社会状况有着密切关系。江南制造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能生产更多质优价廉的国产灌溉机械;江南农业商品化不断发展,农业生产者为追求更高的农业生产利润,必然会选择高效便捷的灌溉机械;“包打水”经营方式的灌溉成本较为低廉而利润更加丰厚,必然推动农业资本投入机灌经营;近代江南电力发展,电灌便捷、高效、节俭,深受农民喜爱;江南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贫苦并破了产的农民纷纷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结构性失调,使用灌溉机械的意愿增强,等等。正是诸多因素的推动,江南灌溉机械的推广应用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近代,灌溉机械在江南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江南稻作地区,应用灌溉机械不仅具有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提高作物产量,减轻农户的经济和体力负担,促进农田建设,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作用,还具有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劳力转移、推动工业化发展等意义。

黄宏[6](2009)在《重庆松藻煤电公司煤电一体化战略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把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重庆松藻公司作为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从战略的高度,依靠科技、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进行产业、产品与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行资源的优化重组和整合,切实提高国有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其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以一体化战略、PEST分析法、价值链、SWOT分析法、定量战略计划矩阵等理论为指导,以松藻公司改革发展实践和实际运营为实证分析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波特竞争模型和外部环境评价矩阵以及资源条件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等工具,在对松藻公司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内部因素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分析模型和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制定了松藻公司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提出了实施战略的构想和通过捕捉市场机遇、规避市场风险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坚持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优化组织结构、抓好人才开发和培养、建立现代市场营销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等一系列保障措施。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为松藻公司阶段性发展战略并进一步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目标、深化内部改革、促进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

武音茜[7](2008)在《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流,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周期转换处于加速成长或繁荣期,为铜消费的增长展现了光明前景。云南是我国主要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铜行业采取的宏观措施见效,云南铜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应抓住时机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铜产业。因此,深入研究云南铜资源经济与产业价值链结构,为进一步优化云南铜产业格局,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速云南铜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是在先后参加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政策司主持、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负责实施的“我国危机矿山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专题编号:200511044—2)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川—易门铜矿山深部及外围勘查技术及示范研究”(课题编号:2006BAB01B09)等多个项目基础上开展的。在国际矿业经济与铜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典型铜业大国(智利)与我国铜产业结构分析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省典型铜矿山企业和铜矿业集团公司的实证研究,探索研究云南省铜资源经济学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范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是:(1)通过对产业组织学在我国铜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与内在经济规律,提出产业组织学新政策导向。矿产品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对矿产勘探和开发具有直接调节和导向作用,但市场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上世纪80年代矿产品市场价格过低和现今价位过高都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在市场失灵下,政府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是对矿业企业内部-外部运行环境的协调过程,我国政府建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对建立符合WTO规则的新矿业经济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省“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符合产业经济学规律,对全国矿业产业改革具有产业组织学示范价值。(2)从铜产业价值链角度,新构建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范式:铜产业价值链以铜产业链(铜资源勘查/铜矿山探矿→铜矿采矿/选矿→铜冶炼→铜加工→铜产品贸易)为基础,其在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应的产品产出(铜矿业权(采矿权/勘探权)→铜矿石/铜精矿→阴极铜→铜盘条、铜板材等深加工产品),而前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品又是后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并且在每一环节都会产生价值增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贯穿整条产业价值链的资本市场运作,各节点的投融资活动亦能为该环节带来相应的价值增值。在铜产业价值链中,矿业权和铜精矿是产生最大交易成本(费用)的关键节点,它们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铜产业价值链整体效益最大化过程。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铜业公司,其产业价值链结构完整,借力中铝延伸其产业价值链至海外市场,挤入国际竞争平台。(3)基于对铜产业价值链涵义、节点划分与可交易产品的界定,对于铜资源经济范式理解为:铜资源经济(铜产业价值链的链式传递效应+倍增效益)=(铜矿地质勘查业+铜生产矿山+铜冶炼厂+铜深加工业)×资本市场中的高效金融工具×难以复制的专利技术×二元产业组织结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产业价值链上已经进入矿业经济全球化平台,产业价值链的技术/资本传播与扩散模式为其产业价值链整体效益带来了“倍增效应”。(4)在铜产业价值链中设以铜金属储量为平衡单位,铜产业价值链的平衡关系式为:铜产业价值链平衡系数(CIVBS)=矿山探矿新增铜地质储量:开采矿量:铜矿石选矿量:铜冶炼量:铜产品深加工量。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铜产业价值链平衡系数CIVBS=0.92:1:1.74:1.51:0.012,这种产业价值链不平衡的矛盾,一方面揭示了云南铜业总产值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投入要素的增加,即主要靠提高冶炼产品的产量获得,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云南省铜产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发展。(5)应用动态SCP和RSOMP等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总结了云南省铜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建立了云南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范式,并提出相关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周波[8](2008)在《难选鲕状赤铁矿焙烧—磁选和直接还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难选鲕状赤铁矿,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焙烧-磁选制备铁精矿和直接还原制备海绵铁的工艺进行了研究,这对难选鲕状赤铁矿的合理有效利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通过对磁化焙烧温度、磁化焙烧时间、矿样与还原剂的配比等因素设计L9(34)正交试验,经分析各因素对磁化焙烧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磁化焙烧温度>磁化焙烧时间>矿样与还原剂配比。经单因素条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化工艺条件为:磁化焙烧温度为850℃,磁化焙烧时间为45min,矿样与还原剂的配比为50:2.5(质量比),焙烧矿磁选前磨细至93%左右-200目,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铁精矿的品位达61%左右,回收率达96%左右的较好指标。通过对铁-氧系平衡图和产品X衍射分析,被还原的磁铁矿在冷却的过程中部分会氧化生成磁性相当强的γ-Fe2O3。以鲕状赤铁矿直接还原制备海绵铁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采用同心环状装料方式,以无烟煤作为还原剂,CaCO3作为固体碳的气化促进剂和脱硫剂,按矿样:还原剂:添加剂的配比为50:60:8(质量比),还原温度为1050℃,还原焙烧时间为5.0h,焙烧矿磨细至70%左右-400目磁选。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海绵铁品位达到89%左右,金属化率达到90%左右以及回收率达到85%以上的较好指标。经热力学分析和反应产物的金属铁、能谱分析等测试结果表明:固体碳还原铁的氧化物的还原过程为Fe2O3→Fe3O4→FeO→Fe。

王欣[9](2007)在《AC公司推土机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定位于AC公司推土机产品的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新的宏观环境和市场形势下,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AC公司怎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对推土机营销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应性改革,以更好的服务于国内顾客,打造长久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在中国推土机行业排头兵的位置。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波特五种力量模型理论和SWOT分析等理论方法的指导下,分别从AC推土机产品营销所涉及的内外环境因素和市场因素等方面入手,对AC推土机产品当前国内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概括总结AC推土机产品营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以及拥有的优势和机遇,详细地论述各种影响因素对AC推土机产品营销策略作用范围和程度,最终提出适合于AC推土机产品未来发展的营销策略。

黄生湘[10](2005)在《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识别与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及培育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核心竞争力管理。由于在我国引进核心竞争力概念不久,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缺乏科学简洁的办法,这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研究成为紧迫课题。 论文首先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简要介绍了几种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企业资源论,提出了基于资源论的核心竞争能力识别基本模型。 论文在提出核心能力识别基本模型后,以株冶集团公司为例,从关键资源识别,行业优势评估,顾客价值认同和专家调查几个方面着手,识别了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最后提出了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向及途径。

二、精心设计 精心制造 精心服务——广西桂林矿山机械厂实现产销两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心设计 精心制造 精心服务——广西桂林矿山机械厂实现产销两旺(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
        1.1.3 中国城市面临的紧迫问题
    1.2 工业遗产研究综述
        1.2.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1.2.2 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1.2.3 青岛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4.1 青岛地域范围界定
        1.4.2 工业遗产和工业建筑遗产
        1.4.3 青岛近代工业遗产和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范围界定
        1.4.4 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研究
    2.1 遗产的价值构成研究
        2.1.1 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2.1.2 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2.2 国际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研究
        2.2.1 基于国际宪章和文件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2.2.2 西方典型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认定标准
    2.3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研究
        2.3.1 法规和文件视野下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2.3.2 学术研究视野下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2.3.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估研究
    2.4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评价标准
        2.4.1 代表性
        2.4.2 稀缺性
        2.4.3 完整性
    2.5 工业遗产价值与工业建筑遗产价值
        2.5.1 工业遗产价值和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关系
        2.5.2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
    2.6 小结
第三章 青岛近代工业和工业(建筑)遗产的产生与发展
    3.1 第一阶段:近代工业初创期(1897—1914)
        3.1.1 青岛开埠与产业肇兴
        3.1.2 主要工业类型
        3.1.3 从海防市镇到贸易城市
    3.2 第二阶段:近代工业发展期(1914—1922)
        3.2.1 城市及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
        3.2.2 外来资本的输入
        3.2.3 轻纺工业的崛起
    3.3 第三阶段:近代工业繁荣期(1922—1938)
        3.3.1 近代工业体系的完备
        3.3.2 首个工业用地规划的编制
        3.3.3 民族工业的发展
    3.4 第四阶段:近代工业衰退期(1938—1949)
        3.4.1 “工业复兴”计划及其实施
        3.4.2 近代工业的军事色彩
        3.4.3 民族工业的夭折
    3.5 第五阶段:近代工业发展的新时期(1949 至今)
    3.6 小结
第四章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4.1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特征
        4.1.1 与港路的依存关系
        4.1.2 遗产群落的聚集与分散
        4.1.3 空间布局的山海特色
    4.2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特征
        4.2.1 行业性质
        4.2.2 建筑功能类型
        4.2.3 建筑结构形式
    4.3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风格特征
        4.3.1 德式风格
        4.3.2 日式风格
        4.3.3 折衷风格
        4.3.4 现代建筑形式
        4.3.5 中国传统样式
    4.4 小结
第五章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构
    5.1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制定思路
        5.1.1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
        5.1.2 评价体系的目的、内容和评价范围
        5.1.3 评价体系的特点和构建方法
        5.1.4 评价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5.2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5.2.2 指标项的选取原则
        5.2.3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构
        5.2.4 评价体系结构模型的验证
    5.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评价方法
        5.3.1 评价标准的选择
        5.3.2 各项指标的具体说明
        5.3.3 指标权重计算
        5.3.4 指标测评函数
    5.4 小结
第六章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实测研究——以青岛国棉六厂为例
    6.1 青岛国棉六厂概况
        6.1.1 青岛近现代纺织业概况
        6.1.2 国棉六厂历史沿革
        6.1.3 设备、技术和产品
        6.1.4 经营管理和福利保障
        6.1.5 现状厂区规划和交通
        6.1.6 厂区建筑现状
        6.1.7 厂区景观现状
    6.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 国棉六厂典型建筑指标体系测评
        6.3.1 被测评建筑的选取
        6.3.2 被测评建筑指标项的定级
        6.3.3 综合模糊评价计算
    6.4 国棉六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测评结果分析
        6.4.1 被测评的生产建筑价值评价结果分析
        6.4.2 被测评的民用建筑价值评价结果分析
        6.4.3 价值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
        7.1.2 青岛近代工业和工业(建筑)遗产产生和发展历程
        7.1.3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和特征
        7.1.4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建构和检验
    7.2 展望
        7.2.1 技术层面
        7.2.2 方法层面
        7.2.3 理论层面
        7.2.4 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产业集群视角中柳州汽车产业战略研究(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柳州汽车产业的历史脉络
    一 柳州汽车产业成长期——逐步积累阶段(1978——1995年)
        (一) 成长期发展背景
        (二) 成长期主要成就
    二 柳州汽车产业短暂回落期——徘徊过渡阶段(1996——2000年)
        (一) 短暂回落期发展背景
        (二) 短暂回落期主要成就
    三 柳州汽车产业快速崛起期——突破跨越阶段(2001——2010年)
        (一) 快速崛起期发展背景
        (二) 快速崛起期主要成就
    四 柳州汽车产业的创新期——精益化阶段(2011年以后)
        (一) 创新期发展背景
        (二) 创新期主要成就
    五 小结
第二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综合性评价
    一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比较竞争优势
        (一) 硬环境建设方面的优势
        (二) 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机遇与优势
        (三) 政府较好地转变了职能,抓住机遇为企业“搭台”
        (四) 主导企业在产业内拥有较大影响力,自主品牌建设初显成果
    二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 硬件环境建设方面零部件产业为产业链“短板”
        (二) 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挑战与不足
        (三) 政府层面的挑战与不足
        (四) 企业对外方技术依赖性强,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五) 高层次人才培养起步较晚
        (六) 普通工人的民生问题
    三 小结
第三章 柳州汽车产业集群战略选择
    一 社会层面
        (一) 硬环境建设方面需调整集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
        (二) 软环境建设方面需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产业发展载体与人文力量的作用
    二 政府层面
        (一) 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产业政策
        (二) 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
    三 企业层面
        (一) 以长远眼光看待自主品牌建设
        (二) 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
        (三) 汽车产品走“亲民”路线,服务网络“下移”
    四 职工层面
        (一) 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同重
        (二) 关注普通工人,建立产业未来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重庆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2 本文的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零部件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1.3.2 创新能力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重点、难点问题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研究及理论
    2.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技术创新的概念
        2.1.3 产业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
        2.1.4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2 技术创新理论
        2.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3 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经济理论
        2.2.4 新熊彼特主义的技术创新理论
    2.3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2.3.1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2.3.2 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变革
        2.3.3 产业技术创新扩散
        2.3.4 产业集群创新理论
    2.4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研究
3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 国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1 美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2 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3 德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1.4 韩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2 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3.2.1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3.2.2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3.2.3 兄弟省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现状
    3.3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经验借鉴
        3.3.1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产业创新发展的保障
        3.3.2 创新平台的搭建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支撑
        3.3.3 建立产业联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3.3.4 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3.3.5 产业集群将有力地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4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规模
    4.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结构
    4.3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布局
5 建立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5.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5.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5.3.1 层次分析法(AHP)
        5.3.2 人工神经网络(ANN)
        5.3.3 层次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的集成
    5.4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5.4.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5.4.2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确定指标的权重
        5.4.3 最终权重的确定及评价
6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及成因分析
    6.1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6.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6.2.1 技术创新基础能力落后于汽车整车产业
        6.2.2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6.2.3 技术创新产出较低
        6.2.4 缺乏核心技术产品,技术水平低
        6.2.5 产业集群水平低,效果不明显
        6.2.6 人才流失严重,高级专业人才匮乏
7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确定
    7.1 我国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7.2 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发展的重点领域
        7.2.1 AMT、DCT 自动变速器
        7.2.2 齿轮
        7.2.3 电动汽车电池
8 提升重庆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8.1 政府层面
        8.1.1 加强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8.1.2 继续加大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投入
        8.1.3 改善零部件产业融资环境
        8.1.4 推进产学研合作走向深入
        8.1.5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8.2 企业层面
        8.2.1 增加研发资源的投入力度
        8.2.2 实施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并举的创新战略
        8.2.3 促进创新投入、产出协同发展
        8.2.4 集中优势,重点开发关键技术领域
        8.2.5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9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5)近代江南地区灌溉机械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近代江南灌溉机械引进和推广应用背景及发展历程
    第一节 近代灌溉机械引进和推广应用背景
        一、对新式农业机械观念转变
        二、近代农业科技出现
        三、便捷交通条件
    第二节 近代江南灌溉机械发展历程
        一、引进和试用
        二、发展阶段划分
第二章 近代江南地区灌溉机械制造与销售
    第一节 近代灌溉机械动力和水泵
        一、动力机
        二、水泵
    第二节 近代江南地区灌溉机械制造和配套
        一、机械仿造
        二、引擎制造
        三、电力马达制造
        四、灌溉机械配套
    第三节 近代江南灌溉机械宣传示范和销售
        一、宣传与示范
        二、销售过程
第三章 近代江南灌溉机械推广主体与经营形式
    第一节 政府管理
        一、制定政策和规划
        二、灌溉机械推广应用管理
    第二节 公司经营——“包打水”发展和内部管理
        一、“包打水”发展
        二、“包打水”内部管理
    第三节 农户经营
        一、苏南
        二、浙北
    第四节 “包打水”效率和经营特点
        一、灌溉机械效率
        二、“包打水”经营特点
第四章 近代江南灌溉机械推广应用原因分析
    第一节 近代江南制造业发展
        一、民族机械工业发展
        二、灌溉机械制造技术进步
    第二节 江南农业生产发展需求
        一、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
        二、水稻生产高耗水需求
    第三节 “包打水”灌溉高效益驱使
        一、“包打水”支出情况
        二、“包打水”收入情况
    第四节 近代江南电力发展
        一、城镇电力发展
        二、农村电力发展
    第五节 近代江南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
        一、农村工场手工业兴起
        二、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和土地集中
        三、对外贸易促进机械和廉价燃料输入
第五章 近代江南灌溉机械推广应用作用和意义
    第一节 灌溉机械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一、扩大灌溉面积
        二、提高作物产量
        三、缓解粮食供求矛盾
    第二节 灌溉机械有利于促进农田建设
        一、开发和治理农田
        二、提高作物抗灾害能力
    第三节 灌溉机械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一、农户使用灌溉机械前支出
        二、农户使用灌溉机械后支出
        三、农户收入增加
    第四节 灌溉机械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一、繁荣农村副业
        二、改善作物结构
    第五节 灌溉机械影响农村劳力供求关系
        一、促进农村劳力转移
        二、致使农村劳力价格上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田亩用水量算法
附录二 自来水灌田公司章程
附录三 上海华成电器厂销售电力马达过程
附录四 三十六年度江苏省农田排水灌溉工作实施计划
附录五 武进县定西推广电力戽水
附录六 戚墅堰发电所抽水灌溉营业规程
附录七 吴县实物制“包打水”的情况
附录八 无锡县实物制“包打水”的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重庆松藻煤电公司煤电一体化战略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及特色之处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企业战略管理与一体化战略
    2.2 价值链理论
    2.3 SWOT 分析方法
3 煤电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意义
    3.1 煤电一体化概述
        3.1.1 煤电一体化概念
        3.1.2 煤电一体化动因分析
    3.2 我国煤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3.2.1 我国煤、电发展现状
        3.2.2 我国煤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3.2.3 煤电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3.3 煤电一体化的发展意义
4 重庆松藻煤电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1 松藻煤电公司一般环境的PEST 分析
    4.2 公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1 现有竞争者威胁
        4.2.2 潜在进入者威胁
        4.2.3 供应商威胁
        4.2.4 购买者威胁
        4.2.5 替代品威胁
    4.3 公司外部环境因素综合分析
5 松藻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5.1 重庆松藻煤电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5.1.1 公司总体概况
        5.1.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5.1.3 公司业务概况
    5.2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5.3 生产能力分析
    5.4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5.5 企业管理能力分析
    5.6 信息化建设分析
    5.7 财务状况分析
    5.8 公司内部环境因素综合分析
6 公司发展的SWOT 分析
    6.1 SWOT 分析主要步骤
    6.2 SWOT 分析的一般方法
    6.3 战略方案选择
        6.3.1 备选战略发展方案
        6.3.2 备选产业分析
        6.3.3 备选方案的评价
7 松藻煤电公司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选择
    7.1 松藻公司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7.2 松藻公司发展战略发展思路
    7.3 松藻煤电公司战略发展目标
    7.4 松藻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7.4.1 发展电力产业
        7.4.2 发展煤电铝项目
8 重庆松藻煤电公司的战略实施策略
    8.1 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实现多种产业跨越式发展目标
    8.2 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8.3 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8.4 积极推行信息化建设,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力
    8.5 提升文化理念,培养独特的企业文化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依据
        1.1.1.1 问题的提出
        1.1.1.2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2.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学派
        1.2.3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4.1 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与特色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国际矿业经济与铜业发展趋势研究
    2.1 国际矿业经济发展现状
        2.1.1 矿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流,云铜集团挤入国际行列
        2.1.2 全球矿业产业集约度迅速提高
        2.1.3 跨国矿业公司核心竞争力迅速形成,成为云铜集团同行竞争对手
        2.1.4 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将矿山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2.1.5 保护性的矿业税收政策
        2.1.6 国外矿业投资政策
    2.2 铜工业发展趋势
        2.2.1 世界铜工业状况
        2.2.2 铜工业产销状况
        2.2.3 铜工业的发展趋势
    2.3 智利铜产业结构与发展现状
        2.3.1 概况
        2.3.2 矿业发展
        2.3.3 智利铜产业发展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铜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空间链和企业链分析
        3.1.1 铜矿资源的空间分布概况
        3.1.2 铜生产企业概况与铜业上市公司企业链
    3.2 供需链分析
        3.2.1 矿床类型及其对我国铜矿业开发的制约
        3.2.2 铜矿资源质、量对产出的制约
        3.2.3 我国铜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3.2.4 铜精矿供应紧张,铜精矿供应链与冶炼生产需求链间矛盾突出
        3.2.5 下游主要消费行业发展与需求分析
        3.2.6 我国自给铜矿供给情况分析
        3.2.7 铜进出口贸易分析
        3.2.7.1 铜资源进口依赖严重
        3.2.7.2 铜的终端产品出口高增长
    3.3 价值链分析
        3.3.1 世界铜加工中心向中国转移,但价值链效益差,环境代价高
        3.3.2 铜产业价值链与交易成本
        3.3.3 高铜价正在悄然改变铜加工业的产业结构
        3.3.4 骨干铜冶炼企业继续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发展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区域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链研究
    4.1 云南省资本市场建设
    4.2 云南省铜资源分布与铜产业集中度
    4.3 云南省铜产业链
        4.3.1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
        4.3.2 云南省铜矿资源潜力
    4.4 云南铜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4.4.1 云南省具有地缘经济优势
        4.4.2 铜矿山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
        4.4.3 矿山接替资源能力开始增强
        4.4.4 核心企业集团与资本市场开始对接
        4.4.5 铜产业发展外部社会环境好
    4.5 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位置实证研究
        4.5.1 RSOMP分析方法
        4.5.1.2 企业集团公司研究
        4.5.1.3 RSOMP分析方法的提出
        4.5.2 云南省“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
        4.5.2.1 云铜集团RSOMP分析
        4.5.2.2 云锡集团RSOMP分析
    4.6 云南省铜产业与相关产业集群
        4.6.1 地质勘探
        4.6.2 水/电/煤能源
        4.6.3 科研和人才队伍
        4.6.4 道路交通和物流运输
        4.6.5 矿业旅游和旅游工艺品
        4.6.5.1 矿业旅游
        4.6.5.2 传统工艺铜制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
    5.1 对铜产业价值链涵义、节点与可交易产品的界定
        5.1.1 产业价值链概述
        5.1.2 交易成本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5.1.3 铜产业价值链节点划分与可交易产品
        5.1.4 云南省铜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式
    5.2 铜资源储量和铜矿业权可供性与交易潜力分析
        5.2.1 云南省铜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
        5.2.1.1 一些铜矿山面临铜资源开采枯竭问题
        5.2.1.2 云南省危机铜矿山找矿实证
        5.2.2 云南铜矿山资源潜力
    5.3 云铜集团下属矿业公司内部产业结构
        5.3.1 玉溪矿业有限公司
        5.3.2 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5.3.3 云南星焰有色金属股份公司
        5.3.4 云南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
        5.3.5 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5.4 云南铜矿山企业运行机制的动态SCP实证分析
        5.4.1 SCP分析方法
        5.4.2 动态SCP分析实例
        5.4.2.1 金沙公司投资体制改革
        5.4.2.2 投资体制改革前后的SCP分析对比
        5.4.2.3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矿山地质找矿成果
        5.4.2.4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技术创新实例分析
        5.4.2.5 投资体制改革前后的动态SCP分析研究
        5.4.2.6 金沙公司动态SCP分析的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有关会议列表

(8)难选鲕状赤铁矿焙烧—磁选和直接还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铁矿资源概述
        1.2.1 国外铁矿资源的储量与分布
        1.2.2 我国铁矿资源的储量、分布与特点
    1.3 焙烧-磁选在国内外的研究
        1.3.1 磁化焙烧的分类
        1.3.2 焙烧工艺及焙烧炉
    1.4 国内外对直接还原制备海绵铁的研究
        1.4.1 国外对海绵铁的发展研究
        1.4.2 国内对海绵铁的发展研究
    1.5 直接还原制备海绵铁的方法
        1.5.1 气基直接还原
        1.5.2 煤基直接还原
        1.5.3 小结
    1.6 国外海绵铁的产量
    1.7 海绵铁的应用
        1.7.1 海绵铁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7.2 海绵铁在电弧炉炼钢中的应用
        1.7.3 海绵铁与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
        1.7.4 海绵铁与钢铁工业的短流程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样及试验方法
    2.1 试样与试剂
        2.1.1 试样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粒度分布
        2.1.2 试样的矿物组成
        2.1.3 铁矿物的产出形式
        2.1.4 还原剂和添加剂
    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焙烧-磁选
        2.3.2 直接还原
第三章 焙烧-磁选的研究
    3.1 引言
    3.2 焙烧-磁选正交试验
    3.3 焙烧-磁选单因素试验
        3.3.1 还原剂的选择
        3.3.2 磁化焙烧温度试验
        3.3.3 磁化焙烧时间试验
        3.3.4 还原剂用量试验
        3.3.5 磨矿细度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直接还原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1 直接还原焙烧矿冷却方式的选择
        4.2.2 直接还原焙烧方式的选择
        4.2.3 均匀混合装料和环状装料焙烧时间试验
        4.2.4 还原剂种类的对比试验
        4.2.5 还原剂用量试验
        4.2.6 添加剂用量试验
        4.2.7 直接还原时间试验
        4.2.8 直接还原温度试验
        4.2.9 磨矿细度试验
        4.2.10 磁选磁场强度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5.1 C-O系燃烧反应热力学
    5.2 CaCO_3离解的热力学
    5.3 焙烧-磁选反应机理
    5.4 直接还原过程反应机理
    5.5 铁氧化物还原动力学
第六章 前景展望
    6.1 焙烧-磁选发展前景
    6.2 直接还原发展前景
第七章 结论
    7.1 焙烧-磁选研究结论
    7.2 直接还原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AC公司推土机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主要内容及重点
    1.3 论文思路与结构框架
2 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理论
        2.1.1 营销概念
        2.1.2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2.1.3 营销理论的发展趋势
    2.2 波特五种力量模型
    2.3 SWOT分析法
3 AC推土机营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3.1 国家基础设施投资
    3.2 重大工程的建设
    3.3 民营、个体用户的兴起
    3.4 国内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
        3.4.1 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对推土机营销的直接影响
        3.4.2 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对推土机营销的间接影响
    3.5 技术发展趋势
    3.6 国内信用环境
4 AC推土机市场影响因素—波特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4.1 顾客
        4.1.1 大中型客户
        4.1.2 小客户
        4.1.3 客户对推土机产品性能的要求
        4.1.4 客户对推土机营销网络的要求
        4.1.5 客户对服务的要求
    4.2 现有竞争对手
        4.2.1 河北宣工
        4.2.2 天津建筑
        4.2.3 上海彭浦
        4.2.4 其它厂家
    4.3 潜在进入者
    4.4 替代品
    4.5 供应商
        4.5.1 供应商对推土机主机质量的影响
        4.5.2 供应商对产品售后服务过程零配件供应的影响
5 AC推土机营销内部环境分析
    5.1 AC公司营销体系分析
        5.1.1 AC营销体系优势
        5.1.2 AC营销体系劣势
    5.2 AC代理商分析
        5.2.1 AC代理商体系的优势
        5.2.2 AC代理商体系的不足之处
    5.3 AC推土机客户服务水平分析
        5.3.1 AC客户服务现状
        5.3.2 AC客户服务不足之处
    5.4 AC当前产品系列市场地位评价
        5.4.1 AC推土机产品分区域销售情况分析
        5.4.2 AC分机型产品销售状况
6 AC推土机营销策略探讨
    6.1 AC推土机产品营销 SWOT分析
    6.2 强化产品的市场导向
        6.2.1 加强大马力推土机开发
        6.2.2 针对性开发小型推土机
        6.2.3 加速开发特殊用途推土机
        6.2.4 现有主要产品线的针对性竞争策略
    6.3 加强自身营销体系建设
        6.3.1 加强营销管理人才的招聘及培训
        6.3.2 加强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基础工作
        6.3.3 加强对办事处的ERP系统培训工作
        6.3.4 加强办事处综合考核
    6.4 强化对代理商的管理、支持,打造战略联盟
        6.4.1 加强对代理商的扶持、指导力度
        6.4.2 重点培育,扩大独家代理数量
        6.4.3 加强代理公司信息化建设
        6.4.4 优化代理商考核体系
        6.4.5 加强协作、指导,共同降低销售风险
    6.5 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6.5.1 加大服务投入,完善服务网络
        6.5.2 提高对用户的技术支持水平
        6.5.3 进一步规范代理商的服务行为
        6.5.4 进一步延长主机产品有效质保期
        6.5.5 切实加强产品质量保证期外的维修服务
        6.5.6 提高零部件服务响应的及时性
    6.6 市场薄弱区域重点突破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识别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1.2.1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兴起
        1.2.2 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1.2.3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区别及联系
        1.2.4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
        1.2.5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1.2.6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1.2.7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缺陷
        1.2.8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特点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2.1 核心竞争力定性识别方法
        2.1.1 文字描述法
        2.1.2 技能树法
        2.1.3 过程分析法
    2.2 核心竞争力定量识别方法
    2.3 核心竞争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识别方法
    2.4 基于企业资源论的识别方法
        2.4.1 企业资源论的相关论述
        2.4.2 企业资源论对核心竞争力识别的贡献
        2.4.3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原则
        2.4.4 基于资源论的核心竞争力识别基本模型
    2.5 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的比较
第3章 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识别
    3.1 企业背景
    3.2 核心竞争力识别的方法选择
    3.3 企业关键性资源识别
        3.3.1 企业关键性资源识别模型
        3.3.2 制造资源识别
        3.3.3 营销资源识别
        3.3.4 采购资源识别
        3.3.5 财务资源识别
        3.3.6 技术创新资源识别
        3.3.7 企业拥有能力的初步认定
    3.4 企业行业优势评估
        3.4.1 企业行业优势评估程序
        3.4.2 评估对象的确定
        3.4.3 评估指标的选择
        3.4.4 评估数据的处理模型
        3.4.5 评估结果的简要分析
    3.5 顾客的价值认同识别
    3.6 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综合识别
第4章 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
    4.1 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向
        4.1.1 株冶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
        4.1.2 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方向
    4.2 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4.2.1 整合资源,打造核心产业
        4.2.2 着眼长远,实施人才战略
        4.2.3 放眼国际,加强技术创新
        4.2.4 以人为本,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
        4.2.5 与时俱进,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四、精心设计 精心制造 精心服务——广西桂林矿山机械厂实现产销两旺(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D]. 初妍. 天津大学, 2016(12)
  • [2]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3]产业集群视角中柳州汽车产业战略研究(1978-2012)[D]. 谢智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4]重庆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 张丽. 重庆大学, 2010(04)
  • [5]近代江南地区灌溉机械推广应用研究[D]. 袁家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6]重庆松藻煤电公司煤电一体化战略发展研究[D]. 黄宏. 重庆大学, 2009(02)
  • [7]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D]. 武音茜.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8]难选鲕状赤铁矿焙烧—磁选和直接还原的研究[D]. 周波. 广西大学, 2008(12)
  • [9]AC公司推土机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欣.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10]株冶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识别与培育研究[D]. 黄生湘. 中南大学, 2005(06)

标签:;  ;  ;  

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精心服务——广西桂林矿山机械厂实现产销两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