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摄影现状分析

网络新闻摄影现状分析

一、网上新闻摄影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猛[1](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新闻摄影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摄影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现状与特点,并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邵丹[2](2020)在《新闻摄影记者的转型和发展》文中提出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使得新闻摄影记者的工作发生了较大改变,在全媒体时代人们都可以是信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活动,这就给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现状,并提出了几点新闻摄影记者有效改进的措施。

皇甫佳妤[3](2020)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认为图片或者影像在这个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正在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不少学者都认为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在这样的视觉文化时代,图片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媒体都不由自主的更加偏向运用图片来进行传播,报纸媒体可以说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最为大,因此在求突破的道路上也对于图片多加看重。本文将图片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呈现方式,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寻求图片语言在说话者将之报纸新闻语篇中运用到图片语言会产生的言语效果从而探寻其语用功能,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描写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2015年到2020年的图片为语言语料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得知认为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有四个语用功能,在第一章中探讨了重要探讨了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认为图片语言只要在由特定的语境支持下能够进行独立言说,其将不再是文字语言的陪衬或者是装饰,而是可以进行独立的言说。在第二章中主要研究的是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主要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说话人不仅以图叙事,更以言行事,从中传达出一些言外之意给听话者。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心随图动”的图片语言的引导功能,本章加入了符号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分析出图片语言中的符号和听话人的关联,还有图片语言中的说话人的隐喻,从而使得引导功能的实现。第四章是“视”不可挡的易传播功能,这一章节主要从视觉时代受众的思维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图片语言自身的魅力还有图片语言的视觉冲击力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所具有的的易传播功能。上述所讲的这四个语用功能使得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高昂[4](2020)在《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影设备的种类更加丰富,相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航拍器材的日益智能化与便捷化,带来了航拍这种高大上的创作活动在大众摄影领域日益普及,使得当代摄影在形式上、内容上和审美上也变得日益多样化,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摄影的语言系统,具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所讨论的是在中国当代摄影的大背景下,对航拍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同时进一步探讨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背景下发展的特征和意义。作为一名美术学摄影专业的研究生,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好地推动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发展。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表现展开研究:首先,本文阐述了航拍的产生与发展,梳理航空摄影的历史进程,从摄影术诞生时笨拙繁复的航拍创作流程到大型飞行器航拍创作再到当代智能化轻量化的航拍设备,让航拍变得更加便捷,让创作者得到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其次,从形式、内容和审美三个层面阐释了当代航空摄影的艺术特性;再次,通过对多位当代优秀摄影师航拍作品的深度剖析,从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三个领域全面阐述航空摄影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表达;最后,通过讨论航空摄影所带来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出现的问题,辩证的看待航空摄影这一方式的优缺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思考以及对航拍将来发展的期望。本文的原创性意义或创新点在于强调了,航空拍摄带来的形式美感不仅仅在于画面的炫酷,而是在形式背后给人带来美感的提升。不仅仅是形式上点线面的物理特性所构成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内容背后的象征意义。航拍器运用产生的多维度感知,给人以新的美学语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耐人寻味的思考。除此之外,航拍这一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在摄影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对于航空拍摄持积极态度的文章较多,因此在本文的写作中,通过对航空拍摄方式的梳理,辩证地看待航拍的发展意义,梳理航拍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的另一大创新点。航空摄影作为在当代迅速普及的一种创作手段,在不同的影像创作领域凸显其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随着航拍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其进行创作的群体也迅猛增长,航空摄影已经成为了当代摄影创作中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所以系统的梳理和探讨航空摄影的应用背景及其创作与表现,就显得非常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娇[5](2020)在《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文中认为随着大众传媒的全方位渗透和视觉传播技术的革新,纷繁无尽的图像符号占据现代社会,有力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审美观念……图像化时代来势汹汹、昭然若揭。在众多的视觉化媒介中,新闻摄影被喻为开启图像化时代的导火索,其影响力、真实性、冲击性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2016年,英国摄影基金会联合顶尖名校斯特林大学发布《新闻摄影现状报告》,该报告指出:“新闻摄影领域存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鲜明特征,其83%的从业人员为男性。”立足于警醒的性别批判意识和新闻建构理论可知,男性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新闻摄影记者群体势必会受到众多权力话语、文化偏见、市场因素等潜移默化的诱导,自觉或无意识投射性别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欲望,并通过选择视觉符号、运用摄影技法来实现对女性图像文本的建构,而最终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能否达到现象事实和本质事实的统一,值得深入思考和全面论证。基于上述疑惑,本文以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权威新闻摄影赛事荷赛奖、华赛奖2000年至2019年的涉女性获奖作品为样本,结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精神分析等探究新闻摄影呈现的女性形象特征及其背后纠葛的视觉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机制。全文遵循“What-how-why”的思路,依托符号学、视觉文化、女性主义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表层讨论新闻摄影中的女性图景特征、拍摄手法及典型范式,深层探究图像化时代下性别不平衡所引发的“符号暴力”是否在延续,男性凝视对女性形象的“他者化”又将呈现出何种全新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根据新闻摄影中女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在选择拍摄对象时存在明显的年龄偏好和种族倾向,且多展示受教育水平、政治地位和职业角色低下的女性,鲜少传播女性知识形象、政治形象和职业形象;根据新闻摄影涉女性获奖作品的内容呈现分析可知,其报道主题分布广泛,有战争与灾难、日常生活、当代热点、艺术文体、自然环保等不同类型,但由于新闻摄影对黑镜头的追逐,战争、瘟疫、动乱、暴力等沉重主题成为呈现女性形象的主要场域,存在明显的受难框架;新闻摄影多呈现女性在私人领域的角色,在情感基调上则以负面为主;在呈现女性面容和身体等视觉要素时,多直接展示悲伤、痛苦、憎恨等负面表情,并强调纤细、瘦弱、性感等刻板化的女性特质,存在过度暴露女性身体的倾向;根据新闻摄影在呈现女性时所采用的拍摄手法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常使用近景、特写、黑白拍摄、侧影光、平拍、对比式构图等不同手法。第二,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典型范式包括受难者形象、女性的家庭角色、精英女性形象、边缘女性形象4种类型,分别与女性难民、日常生活中受害者、母亲、妻子、女性政治家、女性文艺工作者、上流社会名媛、女性运动员、扞卫权益的女性斗士、性工作者、少数民族女性、女性宗教信徒、生活在阴霾下的女性儿童相对应。第三,根据对新闻摄影形象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社会心理、文化机制的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凌驾于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塑造对女性的话语权。其中,新闻摄影对女性受害者的呈现,体现了荷赛奖、华赛奖的“黑镜头”倾向以及男性霸权对女性弱者形象的定见;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呈现,凝聚着男性集体无意识对母亲原型的追逐心理;发达种族精英女性形象与落后种族边缘化女性形象的差异化建构,是性别凝视与种族凝视双重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是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与永恒不变的男性欲望;扞卫自身权益的女性斗士这一媒介形象的涌现,则是女性话语权在新闻摄影领域得以苏醒的良好昭示。

余紫琦[6](2020)在《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民工向来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读图时代的到来,摄影无疑成为了进入视觉文化的重要途径,大众也获取了通过视觉形象来阅读新闻的方式。随着90年代以农民工为题材的新闻摄影逐步登上摄影舞台,这类作品带有浓厚的底层取向和人文关怀,与国家、社会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成为了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视觉文本。本文旨在考察当前国内农民工群体的符号表征、视觉建构和社会转型的关系。通过选取2010年——2019年十年间国内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关于农民工群体的新闻报道图片和门户网站腾讯新闻图片报道栏目《活着》的有效内容进行历时性梳理。研究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利用表征理论,首先基于符号学路径解析文本的表意规则,从拍摄形式和拍摄内容两方面分析新闻图片样本,总结归纳两种不同的拍摄范式和形象的视觉建构;再者辅以话语路径对符号背后的意识形态询唤和权力运作方式进行解读,探究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建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路径,呈现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以及媒介表意实践与社会转型历程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在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中所表征的农民工形象虽然存在异同,受到社会转型时期的话语秩序、技术革新、媒介偏向和受众消费需求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然而两者所呈现的正视和关怀的人文理念愈发明显,大众媒介愈发关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的生存和发展,这种为底层的视觉代言无疑意味着社会进步,本文也为日后对农民工群体的视觉形象表征和社会转型期提供了研究样本。

何金穗[7](2019)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社摄影部的改革研究 ——以湖北地区三家主要日报为例》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新闻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媒介融合转型,报社为节约成本、为改革组织结构,将摄影部裁撤掉或者将其并入文字部门,让摄影记者的地位愈发模糊。基于这样的背景,摄影部门的现状如何?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它们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有着何种改变?这都值得去关注。本文以摄影部为研究切入点,选取湖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三家报社:《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利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文本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媒介融合时期,湖北地区三家报社重塑中央式的新闻室,实现组织内部资源的共享。摄影部在此基础上与其他部门合作,共享新闻线索,创新新闻报道。为适应媒体行业大环境的要求,摄影部注重丰富新闻呈现形式,尝试视频、直播、VR;同时积极运用先进的摄影设备、后期技术,改变传统拍摄方式,在特定项目中采用航拍、全景等手段。在新闻内容打造上,三家报社摄影部追求高质量的新闻图片,打造高水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摄影专版;为保证图片质量,三家报社对原有的绩效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增加针对图片、视频报道的多项考核标准。同时,坚持“采编经营分离”的原则,专注新闻拍摄与策划。然而,在融合转型中,三家报社摄影部都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和困境,比如发展定位不明确、专业人才欠缺、图片商业价值意识不到位等。整体看来,湖北地区三家报社摄影部为了适应媒介融合,对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尝试变革。但是,作为中部地区较为有影响力的三家报社,摄影部的融合举措在全国范围内还不够突出,变革定位尚不够清晰,仅处于“随大流”的阶段,自身的独特性并不明显。这也恰恰反映出大多数传统媒体的现状,值得反思。

田井溢[8](2019)在《全网共享背景下我国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摄影由艺术门类向产业门类转型,在整个摄影市场中,摄影器材市场和图片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宽带速度的提高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图片这一内容搭载形式成为了用户最喜爱的内容形式,技术的提高促进了读图时代的来临,各类手机摄影应用的研发使得摄影创作的门槛和成本大幅度降低,全民刮起了“摄影热”。在种种背景下,图片的需求量飞速攀升,图片市场迅速兴起,网络图片公司、商业图片库、图片网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然而在图片市场大热的背后,版权问题却日益突显。和国外相比,我国公民版权意识整体薄弱,相关版权的认定和保护机制也不太完善,在数字时代下,图片盗版比起从前更加难以防范,图片市场版权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在本文的绪论中,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图片版权的研究现状与大致方向,对文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当前我国数字图片版权发展环境复杂,笔者在第二章中将这种复杂的环境总结为了三个时期,即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期、图片行业扩张期以及版权问题突显期,在厘清这三个时期的特点的同时对现有版权保护措施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对数字图片版权发展状况完成初步的了解。本文的第三章为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数字图片版权现状及问题,笔者以面对面访谈和线上访谈的形式对部分媒体负责人、专业摄影师等进行了深度的访问,通过他们了解了目前业界在版权图片的生产、保护过程中的运作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整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二者的整理,从图片来源、交易模式、侵权现状及解决措施、现有保护手段几个方面来对数字图片版权现状进行阐释。在第四章中,笔者根据版权权利人和版权使用者主体的不同,依据调查结果,将目前数字图片版权的主要问题分为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版权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制度还是实践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在第五章中探讨了国外版权保护经验,通过借鉴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及版权现状,提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当前数字图片版权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本文在第六章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当前我国数字图片版权保护应该从健全版权集体管理机制、加强版权相关行业内部合作、强化公众版权意识等方面入手,只有完善了以上三个方面,才能在现有法律机制下,有效避免数字图片侵权现象,从而促进图片产业与版权产业的良性发展。

张晗玉[9](2017)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走向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具有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特点。传统互联网就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互联网+”时期,互联网不能再被称之为是一个行业,它迈出了一个行业的领域,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促使经济模式不断的发生变化。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能源平台。从此,互联网成为创新的引擎,影响各行各业。“互联网+”下的环境使得视觉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新闻也从传统的文字消息变为图文并茂的网上读图时代。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传统的新闻摄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为新闻摄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新闻摄影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和舒适。传统新闻摄影和“互联网+新闻摄影”之间不是孤立的,传统新闻摄影的经营者要树立一种合作的观念、手段和意识。“互联网+”时代下更积极利用传统新闻已有的资源,建立融合的契机。要不断的扩展新闻摄影的发展空间,创立更为丰富、更具有专业性的摄影道路。互联网时代为传统新闻摄影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迎来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新闻摄影的现状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讨论了“互联网+”时代新闻摄影的优缺点,以及“互联网+”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的分析。

郑广嘉[10](2017)在《新媒体时代环境运动的媒体图像传播与意义建构》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环境问题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有关PX项目的建设、由垃圾焚烧厂选址引发的环境运动,经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表演,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环境政策制定与传播,同样影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哲学。在视觉元素充斥世界的图景中,图像既是动员方式,又作为传播符号,成为环境运动的重要组成。媒体是环境运动的关键,缺少媒体的中介作用环境运动无法形成。而图像则是我们建构和思考世界的方式,海德格尔说,我们的世界已经被把握为图像了。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视觉回归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转变。笔者希冀探讨媒体图像对环境运动的传播过程及其意义建构。论文基于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以"话语是什么——话语怎样建构权力——话语建构了怎样的权力"为路径展开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图像本体讨论。媒体图像如何呈现环境运动?其中涉及哪些重要的视觉元素?第二,图像意义生成的语境讨论。图像在哪些语境中进行传播?对公众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图像意义生成的路径讨论。图像如何进行动员以形成对图像的一致认知?环境运动中的媒体图像建构了怎样的框架以阐释当前的环境运动?第四,图像意义讨论。图像作为重要的话语,在环境运动中建构了怎样的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建构了怎样的权力?这是本篇论文尝试探讨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思考图像传播对环境运动和更宏观的社会的影响。笔者根据舆情热度,选取了 2003年以来,发生在我国大陆的10起影响较大的环境公共事件中的媒体图像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符号学与修辞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图像本体研究及图像意义规制的语境研究基础上探究了图像的情感动员策略,最终形成了图像框架和意义阐释。10起事件分布于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运动的发生原因、媒体图像对不同区域的环境运动的呈现中均出现较大差异。发生在乡村地区的环境运动多源于参与主体的受害者意识推动,媒体图像多以受害结果的展示为主,身体抗争成为其反应环境问题、争取自身利益的主要方式,与公众同情心理相契合;而发生在城市地区的环境运动多源于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媒体图像聚焦环境运动的过程,参与环境运动的公众展示了其运动过程的专业性、自主性和规模性,形成了与政府、企业的抗衡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图像的意义首先规制于文化语境、政策语境、事件语境、伴随性文本语境以及心理语境中。在媒体图像对我国环境运动的呈现中,环境问题实际发生、由受害者意识推动的环境运动中,媒体图像多以身体抗争的悲情叙事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而在以环境问题尚未发生、由民主参与意识推动的环境运动中,媒体图像多以抗议行为为主的恐惧诉求策略进行情感动员;除此之外,还存在以集体记忆为主的积极动员策略。而在情感动员中媒体图像的意义建构得以完成,形成了由质疑普罗米修斯主义向建构民主参与式话语的框架的转变。而在更大的意义范围中,媒体图像建构了环境运动缘起的"决策的民主参与与责任的非平等分配"归因方式,也建构了环境传播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环境传播正义的缺失。总体而言,在媒体图像的呈现中,图像建构的框架逐渐跳脱环境领域,开始在环境话语中加入政治话语。正如在修辞学视角下将环境话语接合进其他更为社会关注的话语如种族问题话语、女性话语中一样,将环境话语接合进民主参与话语中,也是环境问题的解决方式。

二、网上新闻摄影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新闻摄影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现状与特点
    (一)摄影素材来源多元化
    (二)更加贴近民生
    (三)一些图片真伪难辨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面临的机遇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
    (一)深耕新闻内容,提高报道专业性
    (二)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图片资源库
    (三)关注本地内容
    (四)集合民间摄影爱好者,栏目更具参与性
    (五)借助技能培训,强化实践能力
四、结语

(2)新闻摄影记者的转型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现状
    (一)传统媒体新闻摄影记者发展空间有限。
    (二)硬件设备与条件不足。
    (三)全民摄影的分流。
    (四)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的多元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记者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性。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升图片影响力。
    (三)转变工作思维,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3)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选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图片语言
        二、语篇
        三、语用功能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描写阐释法
第一章 “一图为何能够胜千言”: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
    第一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呈现
        一、新闻中的图表
        二、新闻漫画
        三、新闻摄影图片
    第二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的表征
        一、新闻图表的独立言说
        二、漫画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
        三、新闻摄影图片独立言说
    第三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功能的成因分析
        一、语境为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功能夯实基础
        二、独立言说功能与图片语言的意义息息相关
        三、独立言说功能依赖指示词语的象征用法
    第四节 独立言说功能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现实意义
        一、增加读者在有限时间内可获取的信息量
        二、促进报纸新闻语篇的创新发展
第二章 “有图有真相”: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行为
        一 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主体依据新闻内容发生改变
        二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表达
        三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原则
    第二节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实现
        一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内容
        二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方式
        三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特点
    第三节 图表类新闻图片语言的叙事
第三章 “心随图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引导功能
    第一节 符号对于图片语言引导功能的重要性
        一、符号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点
        二、符号将形象构成意义
        三、符号易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下图片语言影响着读者的认知
        一、图片语言引导着读者的情感与思维
        二、符号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性
        三、隐喻是图片语言能够成功引导读者的关键
    第三节 其他要素也影响着符号对于受众认知的变化
        一、色彩的运用
        二、光影效果的呈现
        三、空间结构的变化
第四章 “视不可挡”: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易传播功能
    第一节 “读图时代”下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由来
        一、读图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
        二、阅读变化造就了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
    第二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势
        一、图片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
        二、新闻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点
    第三节 图片语言具有视觉冲击力
        一、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外在表现
        二、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内在力量
        三、图片语言在视觉上也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航拍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航拍的演进
    二、当代航拍的发展
        (一)民间航拍的萌发
        (二)航拍影像系统一体化整合
第二章 航拍的艺术特性
    一、航拍的形式特性
        (一)视角变化带来视觉活力
        (二)构图取景更加自由
        (三)光影利用更加灵活
    二、航拍的内容特性
        (一)空间的立体性
        (二)视觉重量的平衡性
        (三)内容的独特性
    三、航拍的审美特性
        (一)新视角带来陌生化体验
        (二)陌生化带来的认知变革
第三章 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表现
    一、航拍在中国当代新闻摄影中的应用表现
        (一)灾难摄影中的时效性与适应力
        (二)荷赛与航拍
    二、航拍在中国当代风光摄影中的应用表现
        (一)侯贺良的风光摄影新视角表现
        (二)何俊杰的风光摄影批判性
    三、航拍在中国当代纪实摄影中的应用表现
        (一)吴国勇的无处安放
        (二)卢广的纪实摄影新语法
第四章 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中应用表现的价值思考
    一、航拍产生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人文价值
    二、航拍出现的问题
        (一)不规范操作带来伤害
        (二)隐私权受到危害
        (三)航拍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三、对航拍的展望
        (一)加强对航拍的学习与交流
        (二)完善管理规范
        (三)技术与艺术的共同发展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部分摄影作品

(5)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之处
    (七)论文技术线路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1.1 文献综述
        1.1.1 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
        1.1.2 新闻摄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
    1.2 理论依据
        1.2.1 凝视理论
        1.2.2 话语权力和欲望双重控制下的性别凝视
        1.2.3 男性文化霸权理论
        1.2.4 神话原型理论
第二章 华赛奖、荷赛奖涉女性获奖作品的内容呈现
    2.1 研究样本说明
        2.1.1 研究资料及样本选择依据
        2.1.2 样本筛选标准、时间区间及分析单位
        2.1.3 样本采集情况
        2.1.4 类目建构说明
    2.2 获奖作品中女性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2.2.1 年龄:青年女性接近半数、老年女性比重较低
        2.2.2 种族:白人女性所占比重最高
        2.2.3 职业:家庭角色突出、职业身份弱化
        2.2.4 摄影记者性别:男性摄影师占据主导地位
    2.3 获奖作品内容呈现
        2.3.1 样本总量:逐年上升
        2.3.2 报道主题:战争与灾难类所占比重最高
        2.3.3 情感基调:负面倾向显着
        2.3.4 报道领域:公共领域稍占上风
        2.3.5 面部表情:消极表情接近半数
        2.3.6 体型:聚焦丰腴和瘦弱的身体
        2.3.7 身体暴露程度:以裸露的身体为表达符号
第三章 新闻摄影建构女性形象的拍摄技法
    3.1 摄影技法
        3.1.1 景别:大量运用近景和特写
        3.1.2 拍摄高度:俯拍与仰拍中的潜意识
        3.1.3 色彩:黑白照片篇幅众多
        3.1.4 被摄角度:正面拍摄+侧面拍摄占据主导
        3.1.5 光线角度:对侧光的反复运用
        3.1.6 摄影构图:对比布局塑造形象冲突
第四章 新闻摄影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典型范式
    4.1 受害者
        4.1.1 软弱痛苦的女性难民
        4.1.2 日常生活中的受害者
    4.2 以母亲和妻子为代表的家庭角色
        4.2.1 母亲
        4.2.2 妻子
    4.3 精英女性形象
        4.3.1 女性政治家
        4.3.2 女性文艺工作者
        4.3.3 上流社会名媛
        4.3.4 女性运动员
        4.3.5 扞卫自身权益的女性斗士
    4.4 边缘人群形象
        4.4.1 性工作者
        4.4.2 少数民族女性/女性宗教信徒
        4.4.3 生活在阴霾下的女性儿童
第五章 新闻摄影女性形象的呈现原因探究
    5.1 黑镜头下的符号暴力
    5.2 男性文化霸权下的刻板成见
    5.3 种族凝视下被他者化的女性
    5.4 性别凝视中永恒的男性欲望与神话原型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2 概念界定
        1.2.1 农民工
        1.2.2 新闻摄影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民工相关研究
        1.3.2 《人民日报》针对农民工的表意实践
        1.3.3 网络图片栏目针对农民工的表意实践
    1.4 理论基础
        1.4.1 表征理论
        1.4.2 摄影范式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5.2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1.5.3 研究价值与意义
        1.5.4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人民日报》表征农民工的范式
    2.1 拍摄内容
        2.1.1 主体属性:概念化的群像
        2.1.2 主要议题:社会救助
    2.2 拍摄形式
        2.2.1 拍摄高度:客观的平拍视角
        2.2.2 拍摄景别:呈现互动的中景
        2.2.3 中高调与明亮色彩的积极结合
    2.3 反复出现的视觉要素
        2.3.1 “他者”景观
        2.3.2 常摄的公共空间
    2.4 农民工的形象类别
        2.4.1 有序流动的集体群像
        2.4.2 政策帮扶下的受恩者
        2.4.3 积极融入社会的城乡建设者
        2.4.4 进取向上的正能量传播者
    2.5 摄影范式特征
        2.5.1 政策导向下的宣传性
        2.5.2 日常生活的普遍性
        2.5.3 记载变迁的史时性
3 《活着》表征农民工的范式
    3.1 拍摄内容
        3.1.1 主体属性:个体叙事
        3.1.2 主要议题:日常艰辛与苦难
    3.2 拍摄形式
        3.2.1 拍摄高度:强化俯拍镜头的艺术性
        3.2.2 拍摄景别:远景和全景的全貌呈现
        3.2.3 低调氛围和艺术化再处理
    3.3 反复出现的视觉要素
        3.3.1 底层民众的生活写实
        3.3.2 私人领域的窥视
    3.4 农民工的形象类别
        3.4.1 日常苦难中的悲情人群
        3.4.2 面临难题的弱势群体
        3.4.3 底层奋斗的青年逐梦者
    3.5 摄影范式特征
        3.5.1 兼顾特殊性和普遍性
        3.5.2 灰镜头下的猎奇性
        3.5.3 公益定位下的移情性
4 农民工形象表征的异同及成因
    4.1 农民工表征范式的异同
        4.1.1 官方与民间表征范式的同构之处
        4.1.1.1 正视与关怀的拍摄理念
        4.1.1.2 代际传承的现象建构和生存聚焦
        4.1.2 官方与民间表征范式的不同之处
        4.1.2.1 政治造像与艺术隐喻
        4.1.2.2 精英立场和底层发声
    4.2 表征异同的成因与社会转型的联系
        4.2.1 表征同构之处的成因
        4.2.1.1 农民工问题的现实图景
        4.2.1.2 新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演变
        4.2.2 表征不同之处的成因
        4.2.2.1 主导话语和职业话语的博弈
        4.2.2.2 技术赋权与传播偏向的差异
        4.2.2.3 满足受众视觉消费需求与追求社会效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7)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社摄影部的改革研究 ——以湖北地区三家主要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1.3.2 关于湖北地区报业融合研究
        1.3.3 关于新闻摄影部的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方法
    2.3 个案选择
3 报社媒介融合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国内外报社媒介融合发展历程
    3.2 湖北地区报业集团融合发展态势
    3.3 媒介融合时代报社摄影部改革主要趋向
4 湖北三家报社摄影部的改革尝试
    4.1 摄影部门人员的变动
    4.2 更新生产流程增加采集渠道
        4.2.1 重塑“中央厨房”实现信息融合
        4.2.2 与外界合作扩大图片来源
    4.3 专注摄影专版聚焦本地内容
    4.4 引进新技术探索新方式
        4.4.1 拓展技能试水视频直播
        4.4.2 更新设备尝试新式拍摄
    4.5 坚持采编经营分离更新管理体制
        4.5.1 分离采编经营保障图片质量
        4.5.2 改革考评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5 摄影部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困境及阻碍
    5.1 集团融合目标不明确摄影部转型难以实现
    5.2 图片经济价值认识不足摄影部盈利能力欠缺
    5.3 摄影部与其他部门联动性差
    5.4 部门转型欠缺专业人才
        5.4.1 摄影人才储备不足
        5.4.2 图片编辑能力单薄
6 对摄影部进一步深化改的建议
    6.1 坚持新闻专业性大胆尝试创新
    6.2 注重图片产业化创造图片经济社会价值
    6.3 更新管理体制注重部门合作
    6.4 对外人才引进对内塑造复合型记者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访谈对象

(8)全网共享背景下我国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文献梳理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文献简要评析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数字图片
        1.3.2 版权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数字图片版权发展状况
    2.1 当下数字图片版权发展环境分析
        2.1.1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期
        2.1.2 图片行业扩张期
        2.1.3 版权问题突显期
    2.2 现有数字图片版权保护措施
        2.2.1 立法相关保护措施
        2.2.2 技术相关保护措施
        2.2.3 其他保护措施
3 数字图片版权现状实证分析
    3.1 图片来源
        3.1.1 自行生产
        3.1.2 图库购买
        3.1.3 行业合作供图
    3.2 版权图片交易模式
    3.3 图片侵权现状及解决措施
        3.3.1 图片侵权现状
        3.3.2 处理措施
    3.4 现有图片版权保护手段
4 全网共享背景下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特点及主要问题
    4.1 全网共享背景下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特点
        4.1.1 图片版权保护涉及渠道多、范围广
        4.1.2 图片侵权与维权成本差异大
    4.2 全网共享背景下数字图片版权保护主要问题
        4.2.1 公众:版权意识浅表化
        4.2.2 媒体:版权维护与传播力矛盾化
        4.2.3 图片公司:版权权利人利益与图片使用者利益冲突化
5 国外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经验及借鉴价值
    5.1 美国版权保护经验及借鉴价值
        5.1.1 保护经验:“六振警告”系统的运用
        5.1.2 借鉴价值:行业合作创造版权保护新思路
    5.2 英国版权保护经验及借鉴价值
        5.2.1 保护经验:版权集体管理机制的完善
        5.2.2 借鉴价值:民间组织的完善增加版权管理效率
    5.3 欧盟版权保护经验及借鉴价值
        5.3.1 保护经验:网络内容服务新平台的建设
        5.3.2 借鉴价值:详细的规则提供公平的版权交易环境
6 全网共享背景下数字图片版权保护对策
    6.1 健全版权集体管理机制
        6.1.1 完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
        6.1.2 构建完整版权评估体系
        6.1.3 建立第三方版权认证、保护及交易平台
    6.2 加强版权相关行业内部合作
        6.2.1 引入类似“六振警告”模式规则
        6.2.2 给予个人及中小平台技术支持
        6.2.3 给予图库、媒体专业人才支持
    6.3 强化公众版权意识
        6.3.1 开展版权相关活动及培训课程
        6.3.2 鼓励版权意识植入的版权作品开发与创作
        6.3.3 建设版权保护专业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采访稿)
附录B(调查问卷)
致谢

(9)“互联网+”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走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
    一、“互联网+”理念提出与发展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二)“互联网+”代表新的经济形势
        (三)互联网思维概括
    二、互联网+新闻摄影与传统新闻摄影的不同
        (一)操作更加简约化
        (二)信息传输速度快
        (三)低成本
        (四)易储存,存留时间长
        (五)民众参与度
        (六)扩大展示平台
第三章 新闻摄影在“互联网+”下的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下新闻摄影的特点
        (一)在线
        (二)公民参与度的增加
        (三)个性化新闻传播
        (四)“互联网+”推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
    二、新闻摄影作用于“互联网+”
        (一)民生新闻摄影热
        (二)让新闻摄影变得大众化
        (三)“互联网+”使新闻摄影的市场与网络相融合
        (四)收集、储存资料更加方便
        (五)盈利手段的多样化
    三、互联网+新闻摄影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一)网络安全性
        (二)新闻图片造假
        (三)隐私难以保护
第四章 新闻摄影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一、在新闻摄影中正确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一)提高摄影人员的素质与效率
        (二)规范数字技术使用标准
        (三)利用“互联网+摄影”的思维紧跟时代的变革
    二、新闻摄影未来的发展走向
        (一)实现传媒一体化
        (二)突出新闻摄影专业化
        (三)创新新闻摄影的理念、内容和思维意识
        (四)严格遵守新闻摄影中的职业道德准则
        (五)实现新闻传播平台的多样化
        (六)互联网+新闻摄影与传统新闻摄影交融的双重性
        (七)VR新闻、无人机视频,将在未来有更多的开放的可能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新媒体时代环境运动的媒体图像传播与意义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环境运动的发展与视觉转向
    第一节 研究缘起:环境运动进入中国话语场
        一、环境运动及其在中国的兴起与特殊演变
        二、新媒体格局中的技术影响与环境运动发展
        三、图像时代的来临与视觉化想象
    第二节 理论工具:话语即权力
        一、从话语与权力到图像与权力
        二、作为规训起点的符号
        三、从象征性交换到意义建构
        四、心理是意义建构的中介
    第三节 文献综述:环境运动、图像与舆论动员
        一、环境运动研究的实践聚焦
        二、媒体与环境运动的关系探讨
        三、媒体图像及其认知行为影响研究
        四、媒体图像的情感动员研究
        五、媒体图像的意义建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
        二、内容分析
        三、网络民族志
第二章 受害者意识类环境运动的图像本体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择及样本说明
    第二节 受害者与施害者:图像中的二元对立
        一、河南修武儿童铅中毒事件:互文中的图像阐释
        二、山西临汾魏村镇村民集体下跪事件:身体抗争的瞬间凝视
        三、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引发悲情的身体叙事
        四、我为祖国测空气:图像的原型动员
    第三节 被支配的受害者与弱势的特写
第三章 民主参与意识类环境运动的图像本体研究
    第一节 公众与权威:积极的抗争行为
        一、厦门PX项目事件:邻避集体记忆的起点
        二、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对比中的反话语空间构建
        三、四川什邡宏达钼铜项目事件:凸显政府的图像"冷处理"
        四、宁波镇海PX事件:偏向公众立场的现场记录
        五、江门反核事件:理性与感性的视觉对垒
        六、南京拯救梧桐树事件:图像的怀旧弥漫
    第二节 积极的行动者与情感动员
第四章 作为图像意义规训的语境:图像意义的基础
    第一节 规定意义的语境
        一、语境理论的发展
        二、语境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图像传播中的语境类型与结构
        一、政策语境
        二、文化语境
        三、事件语境
        四、伴随性文本语境
        五、心理语境
    第三节 环境运动中的图像传播语境与心理影响
        一、预设中的愤怒:合理诉求非常规达成
        二、文化意涵中的心理冲击:图像对身体的征用
        三、具体事件的背景支撑:图像意义的直接语境
        四、伴随文本唤醒记忆:怀旧对比中的意义建构
        五、被影响的心理语境:形成当下图像意义建构
第五章 图像意义的路径研究:情感动员形成舆论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图像叙事的发展
        一、媒体图像的包容性逐渐增强
        二、隐匿呈现的主体关系
        三、从被动的悲情身体叙事转向主动的积极动员行为叙事
        四、问题解决转向民主参与
    第二节 身体抗争的悲情话语策略
        一、作为图像主体的"受害者"与"施害者"
        二、公众与企业的强弱关系呈现
        三、图像的"伤害"主题建构
        四、图像的悲伤情绪唤醒
    第三节 抗议行为为主的恐惧诉求策略
        一、作为图像主体的"抗议者"与"监督者"
        二、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抵制与政府对民意的尊重
        三、民主参与主题和危害主题建构
        四、图像的恐惧心理契合
    第四节 集体记忆为主的积极动员策略
        一、作为图像主体的集体记忆
        二、现实与记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建构
        三、积极行动的主题建构
        四、图像的怀旧心理调用
第六章 图像中的框架与意义建构:质疑普罗米修斯主义与建构民主参与式话语
    第一节 质疑普罗米修斯主义框架
        一、普罗米修斯主义话语的逻辑
        二、质疑普罗米修斯主义的框架建构
    第二节 建构民主参与式话语框架
        一、民主参与式话语的实体与逻辑
        二、民主参与式话语框架的凸显
    第三节 图像建构中的环境运动景观
        一、图像中的环境运动转向:从抗议到行动
        二、对环境问题及环境运动归因的认知影响
        三、对环境运动的参与动机及行为影响
        四、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环境传播正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网上新闻摄影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J]. 王猛. 传播与版权, 2020(12)
  • [2]新闻摄影记者的转型和发展[J]. 邵丹. 采写编, 2020(05)
  • [3]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皇甫佳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D]. 高昂.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D]. 张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新闻摄影中农民工形象的表征研究(2010-2019) ——以《人民日报》和腾讯《活着》为例[D]. 余紫琦.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7]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社摄影部的改革研究 ——以湖北地区三家主要日报为例[D]. 何金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全网共享背景下我国数字图片版权保护研究[D]. 田井溢.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互联网+”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走向分析[D]. 张晗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10]新媒体时代环境运动的媒体图像传播与意义建构[D]. 郑广嘉.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标签:;  ;  ;  ;  ;  

网络新闻摄影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