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研究

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阳[1](2017)在《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免疫负性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的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治疗,但是现有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均不能彻底治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但其确切机制不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B细胞参与了HBV感染宿主的免疫调控,新近研究发现其中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可能起到重要的免疫负性调控作用。既往有研究报道Breg细胞可通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参与慢性HBV感染的病理过程。在本论文中,我们系统观察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及其表面TLRs表达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临床特征明确上述免疫学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并探讨相关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对Breg细胞克隆扩增和功能的影响,阐明Breg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对T细胞的负性调控作用,从而有助于完善慢性HBV感染免疫受损机制,同时为寻找免疫治疗新靶标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肝炎门诊2013年11月至2016年7月就诊的不同免疫状态的慢性HBV感染者166例,其中免疫耐受期(immune tolerant phase,IT)患者 43 例,免疫活化期(immune reactive phase,IA)患者 71 例,非活动HBV携带状态(inactive HBV carrier state,IC)患者52例,并纳入50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Breg细胞(CD24hiCD38hi B 细胞)比例,同时检测 Breg 细胞 TLR2,TLR4,TLR6,TLR9,IL-10和IL-35的表达情况。收集部分慢性HBV感染者及健康个体血清,Luminex技术检测血清IL-10水平,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水平。分离健康个体及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以 HBsAg、HBcAg 刺激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reg细胞比例变化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IL-10水平变化,以明确HBV抗原对Breg细胞克隆扩增和功能的影响。磁珠分选出健康个体B细胞及T细胞,分别刺激活化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Breg细胞,构建Breg细胞和T细胞共同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以及T细胞PD-1、CD69表达,采用ELISA方法检测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以明确Breg细胞对T细胞的影响。结果:(1)166例慢性HBV感染者中男性104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为31.40±8.07岁,50例健康对照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32.20±9.48岁。IA组ALT和AST水平均显着高于IT、IC和HC组。(2)CHB患者外周血B细胞比例显着高于HC组,且主要以IA组升高为主。CHB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显着高于HC组,且IA组Breg细胞比例高于IT和HC组,同时IC组Breg细胞比例也高于HC组。(3)CHB患者B细胞及Breg细胞TLR9的表达均较HC组低,而CHB患者Breg细胞TLR2的表达较HC组高。但TLR4,TLR6,IL-10和IL-35的表达在CHB患者和HC组之间无差别。(4)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HC组高,且主要以IA组升高为主,并且和ALT、AST水平呈显着正相关。CHB患者血清BAFF水平较HC组低,且主要以IT组为主,并且和ALT、AST水平呈显着负相关。(5)CHB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而与HBV DNA、HBsAg、HBeAg等水平无显着相关性。(6)HBcAg能诱导CHB患者Breg细胞增加,且产生IL-10增加,而对健康个体则无此作用。CHB患者和HC均无法被HBsAg诱导产生Breg细胞。(7)Breg细胞能通过上调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而抑制CD4+T细胞,且能抑制 IL-2、IFN-丫、IL-10、IL-8 和颗粒酶 B(Granzyme B,GrB)等细胞因子的产生。结论:(1)CHB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例及IL-10分泌水平较HC高,且不同免疫状态间有差别,Breg细胞可能作为CHB患者进入免疫活化期的标志。Breg细胞TLR9和TLR2的表达在CHB患者和HC者之间有差别,但慢性HBV感染是否通过TLRs途径影响Breg细胞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2)HBcAg能够诱导CHB患者Breg细胞增加,且IL-10产生增加。(3)Breg细胞能够抑制CD4+T细胞及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

谌萍[2](2017)在《TIM3和PD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及与慢性乙肝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严重威胁全球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可进一步恶化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主要表现为病毒特异性的适应性免疫功能失活,同时会伴有固有免疫功能的紊乱。目前,在乙型病毒(hepatitis virus,HBV)感染过程中,调控固有免疫功能变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且现有的研究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是近些年以来新发现的免疫调控分子,既表达于适应性免疫细胞如CD4+T细胞和CD8+T细胞,也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肥大细胞,因此TIM3和PD1具有广泛的免疫调控功能。本课题旨在研究,在健康人或者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来源的巨噬细胞上,阻断TIM3对PD1表达量的影响以及阻断PD1对TIM3表达的影响;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来源的巨噬细胞上TIM3和PD1对巨噬细胞的极化的调控作用从而进一步探究在慢乙肝中巨噬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并为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取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46例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予以PMA刺激。用anti-TIM3抗体封闭巨噬细胞表面分子TIM3、用anti-PD1抗体封闭巨噬细胞表面分子PD1,流式细胞术检测anti-TIM3阻断后细胞表面PD]的表达水平以及anti-PDl阻断后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163、CD206表达水平;用磁珠分选法分选CD14+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上清液TNF-α、IL-6、IL-12、IL-lβ、IL-8的分泌水平。研究结果(1)在健康人外周血来源的巨噬细胞,用anti-TIM3阻断巨噬细胞表面的TIM3后,巨噬细胞表面PDI表达量下降;anti-PDl阻断巨噬细胞表面的PD1后,TIM3的表达量下降。在慢乙肝患者外周血,用anti-TIM3阻断巨噬细胞表面的TIM3后,巨噬细胞表面PD1表达量无显着变化,anti-PDl阻断巨噬细胞表面的PD1后,TIM3的表达量显着下降。(2)在慢乙肝患者巨噬细胞上,anti-TIM3阻断组或者anti-PDl阻断组较其相应的同型对照组,CD206,CD163表达量显着下降。提示二者可能有协同阻断作用。(3)在巨噬细胞上,用anti-TIM3抗体封闭巨噬细胞表面的TIM3后,可上调巨噬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6、IL-12的分泌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IL-1β、IL-8、IL-10的分泌量也均上升,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用anti-PDl抗体封闭巨噬细胞PD1,可上调巨噬细胞细胞因子IL-6、IL-10的分泌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IL-lβ、IL-8、IL-10、IL-12、TNF-α分泌量也上升,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证实了在慢乙肝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巨噬细胞中,TIM3和PD1无显着相关性。2、分别阻断TIM3通路或阻断PD1通路,都能促进巨噬细胞向Ml型转化。3、阻断TIM3通路比阻断PD1通路,对巨噬细胞向Ml型极化的影响更大。

闫丹丹[3](2016)在《β-葡聚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病毒之一。HBV在机体内持续感染进而导致宿主发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慢性乙型肝炎恶化,成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止和治疗成为当今一项重要的医学课题。外周血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其所含的所有免疫细胞中除巨噬细胞具有直接吞噬、清除的作用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产生的如干扰素、IL-12等免疫调节因子在免疫调节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激活初始T细胞进而激发初始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葡聚糖有调节机体免疫和调节代谢等作用,是一种免疫活性最强并且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非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本实验通过体外细胞培养CHB患者外周血DC细胞及PBMC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β-葡聚糖对PBMC及DC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在CHB患者发病机制中,β-葡聚糖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为开展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和开发新型的抗CHB疫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1采集1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有血清培养基和无血清培养基做DC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表面CD11c、CD86的表达水平。2收集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CHB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12例,采集外周血8 mL,使用EDTA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做DC细胞和PBMC细胞培养,分组成四组,分别为未刺激组,LPS组和β-葡聚糖组。在培养的过程中用倒置显微镜间断观察细胞的大小、形态及生长情况。3使用APC-CD11c、PE-Cy7-CD86、FITC-CD80抗体(各2μL)标记DC细胞;使用APC-CD11c、PE-Cy7-CD3、FITC-CD4、PE-CD8a和Percp-CD56抗体(各2μL)标记PBMC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的表达量。4汇总整理所有数据、并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有血清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培养DC细胞,细胞在形态上基本无差别,在数量上差别不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表面CD11c、CD86,两组比较CD11c表达有差异,有血清培养基组略高于无血清培养基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6+表达无差异(P>0.05)。2、DC细胞培养与刺激中,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细胞与健康对照组DC细胞相比较,密度较低;使用LPS、β-葡聚糖刺激24小时后,与未刺激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旺盛,胞体较大,具有典型的树枝状凸起;LPS组细胞成熟较β-葡聚糖组细胞早。3、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细胞与健康对照组DC细胞表面CD11c、CD80、CD86,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刺激组、LPS组和β-葡聚糖组的外周血DC细胞表面CD11c+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0+、CD86+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CD80+、CD86+的表达均高于HBV患者;且给予不同处理后,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CD80+、CD86+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刺激因子CD80+、CD86+的表达量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4、PBMC细胞培养与刺激中,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加入刺激培养2 d后,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细胞在形态上无区别。5、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PBMC细胞中CD11c+的表达,对照组与病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CD11c+的表达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D4+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中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CD3+CD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的表达量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CD3+CD8a+的表达,健康对照组与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均大于患者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中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a+的表达量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CD3-CD56+的表达健康对照组与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均大于患者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的表达量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CD3+CD56+的表达,健康对照组与患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均大于患者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慢乙肝患者、健康对照组中未刺激组、LPS组、β-葡聚糖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的表达量依次为未刺激组<β-葡聚糖组<LPS组。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与DC细胞成熟状态明显低下密切相关,LPS和β-葡聚糖刺激可促进DC增殖,诱导细胞成熟。2、DC细胞在LPS和β-葡聚糖的刺激下,DCs成熟度基本无变化,抗原提呈能力增强。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Th细胞的数量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CTL细胞、NK细胞、NKT细胞的数量均小于健康对照组,从而造成慢乙肝患者的免疫耐受。4、LPS、β-葡聚糖刺激PBMC细胞后,CTL细胞、NK细胞表达量增加,NKT细胞减少。5、β-葡聚糖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有助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耐受状态,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顾生旺,高凯旋,刘欢,周曙,吴德平,张金荣,蒋兆荣,焦峰,王建国[4](2015)在《树突状细胞治疗42例核苷(酸)类似物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治疗核苷(酸)类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降低HBs Ag、HBe Ag定量效果。方法自体血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回输治疗核苷(酸)类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42例,并与348例对照组比较HBs Ag、HBe Ag定量变化情况。结果 DC治疗组与对照组HBs Ag下降显效率分别为28.2%、18.9%;HBe Ag定量下降显效率分别为41%和29.6%,二组HBe Ag下降显效率无显着差异(P=0.31)。结论自体DC回输可以打破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耐受,诱导一定的免疫应答,提高乙型肝炎综合抗病毒治疗效果。

何芳[5](2009)在《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目的:建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取健康人新鲜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0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1L-4)500U/ml完全培养基中诱导培养DCs,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形态特征,透射电镜分析DCs细胞内部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分子的表达,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经本实验体系从外周血PBMCs可诱导DCs生成量为每20ml约(1.2~3.6×106),透射电镜证实呈典型的DCs细胞形态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的表型分子的表达分别为FITC-CD1a49.52±5.11%、PE-HLA-DR 91.19±4.29%、FITC-CD8059.42±7.05%、PE-CD86 86.21±2.39%。结论:利用rhGM-CSF和rhIL-4可以从外周血中扩增出大量DCs,为DCs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研究目的:观察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了解慢性HBV感染两证型的免疫表达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并为进一步认识HBV感染慢性化本虚实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别从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经辩证属于肝郁脾虚或肝胆湿热证的患者外周血来源的PBMCs进行体外培养,以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s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1a的表达,并用ELISA试剂盒检测DCs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采用MTT法检测其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比较DCs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两证型中的功能特点,并以1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证型间DCs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形态学观察:从慢性HBV感染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GM-CSF+IL-4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均可获得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病人和正常人在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差别:(2)慢性HBV感染者DCs的表面分子、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及诱导MLR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尤以慢性HBV携带者降低更明显;(3)在免疫耐受状态(即慢性HBV携带者)下,证属肝郁脾虚者的DCs的表面分子CD86 (66.83±6.53%)、CD80(15.19±3.37%)、HLA-DR(78.40±6.68%)表达均较肝胆湿热证CD86(79.35±3.15). CD80(25.69±6.13%). HLA-DR(85.70±7.34%)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属肝郁脾虚者DCs分泌IL-12的含量及DCs刺激T细胞的反应能力均较肝胆湿热证低,但两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清除状态(即慢性乙型肝炎)下,证属肝郁脾虚者的DCs的表面分子CD86(81.22±3.39%).CD80(30.56±6.55%).CD1a(45.19±6.99%)、HLA-DR(86.26±4.91%)均较肝胆湿热证CD86(87.04±2.70%).CD80(36.60±11.79%)、CD1a(47.52±6.17%)、HLA-DR(92.66±2.51%)低,但只有CD86、HLA-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0、CD1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属肝郁脾虚者DCs分泌IL-12的含量及DCs刺激T细胞的反应能力均较肝胆湿热证低,且两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同属肝郁脾虚证其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分别是CD86(66.83±6.53%)、CD80(15.19±3.3%)、CD1a(45.43±7.56%)、HLADR (78.40±6.68%);CD86(81.22±3.39%).CD80(30.56±6.55%).CD1a(45.19±6.99%)、HLA-DR(86.26±4.91%),两者比较CD86、CD80. HLAD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同属肝胆湿热证其DCs的表达分别是CD86(79.35±3.14%)、CD80(25.69±6.13%)、CD1a(46.94±7.02%)、HLADR (85.70±7.34%);CD86(87.04±2.70%)、CD80(36.60±11.79%)、CD1a(47.52±6.17%)、HLA-DR(92.66±2.51%),两者比较CD86、CD80、HLAD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辩证同属肝郁脾虚证在免疫耐受期患者DCs分泌IL-12和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反应能力较免疫清除期低,且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辩证同属肝胆湿热证其免疫耐受期患者DCs分泌IL-12和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反应能力较免疫清除期低,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两证型均表现为DCs存在表型缺失和功能下调,提示其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肝郁脾虚型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更明显,从而难于清除HBV,更易于HBV慢性化,因此,DCs的表型及功能检测在疾病的同一阶段可为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反映两证型免疫表达的特点及免疫学内涵,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辨治服务;但从中医辩证角度来看,在HBV感染不同状态同属肝郁脾虚证或肝胆湿热证,其免疫学特点是否真正存在显着性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认识乙肝证型的实质。

吴宇泽,郭顺根,李元,庞奕晖,戚红丹,张铭[6](2008)在《树突状细胞和慢性乙型肝炎》文中提出

黄振宇[7](2007)在《HBV感染不同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对抗原进行捕获、加工,处理后提呈给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histocompability complex,MHC)-Ⅰ、Ⅱ类分子,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在增强或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DCs的相关研究目前愈来愈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课题拟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外周血来源DCs的功能特点,比较DCs中HBV不同滴度时DCs的功能差异,并研究CpG ODN能否促进DCs成熟,增强DCs功能,从而进一步揭示HBV感染不同状态下DCs的免疫功能。方法本研究对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HBV携带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来源DCs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s培养上清IL-12水平,以比较DCs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的功能特点;同时运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1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阳性患者及10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外周血来源DCs内的HBV-DNA进行了检测,并比较DCs中HBV不同滴度时DCs的功能差异;通过予以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链(unmethylated CpG motif containing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干预,研究CpG ODN能否有效促进DCs成熟,增强DCs功能。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体外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加GM-CSF和IL-4)诱导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s)来培养DCs,24小时后可见贴壁单核细胞聚集成大小不等葡萄串状,粘附于培养板底,第3天可见这部分细胞体积增大,第4天可见部分细胞悬浮于细胞培养液,第5天可见这部分细胞数目增多,部分细胞出现许多毛刺。第7天培养液中飘浮着大量有明显树突状的大个细胞或细胞团。将培养7天的DCs收集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每个视野充满DCs,可见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表面突起比较丰富,胞浆内粗面内质网丰富,线粒体结构较清楚,溶酶体丰富,核大而圆,核膜清晰,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HBV携带者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普遍降低,但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HBV携带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培养第7天DCs上清IL-12水平,发现在DCs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表达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携带者明显低于正常人,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携带者之间则无明显差异。(2)对1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阳性患者及10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外周血来源DCs内的HBV-DNA进行检测发现:12例血清HBV-DNA阳性患者,其中有7例其DCs内可检测到HBV-DNA,5例DCs内未检出HBV-DNA,DCs内HBV-DNA检出率为58.3%。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正常人的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阳性率均在58%以上,而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阳性组及血清HBV-DNA阴性组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率较正常人组普遍降低,尤以血清HBV-DNA阳性组下降更为明显。7例DCs HBV-DNA阳性组及15例DCs HBV-DNA阴性组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率亦较正常人组普遍降低,尤以DCs HBV-DNA阳性组下降更为明显。DCs培养上清IL-12水平在血清HBV-DNA阳性组明显低于血清HBV-DNA阴性组及正常人组,血清HBV-DNA阳性组又低于血清HBV-DNA阴性组。而IL-12的表达水平在DCs HBV-DNA阳性组明显低于DCs HBV-DNA阴性组及正常人组,DCs HBV-DNA阴性组又低于正常人组。相关分析显示,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及DCs分泌IL-12水平与血清及DCs HBV载量均呈显着负相关。(3)将培养第6天的DCs,加入CpG ODN继续培养24小时后,透射电镜观察CpG ODN刺激后DCs与完全培养基对照组DCs相比,其表面的突起丰富、增粗,粗面内质网增多,空泡减少甚至消失。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pG ODN刺激组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HBV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均完全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升高。完全培养基对照组HLA-DR、CD86、CD80的表达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之间比较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携带者组HLA-DR、CD86、CD80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人组明显下降,但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携带者组之间比较却无显着性差异。CpG ODN刺激组HLA-DR、CD86、CD80的表达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之间比较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组HLA-DR、CD86的表达阳性率较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明显下降,但携带者组和正常人组之间比较却无显着性差异;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携带者组CD80的表达阳性率正常人组明显下降,但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携带者组之间比较却无显着性差异。ELISA检测CpG ODN刺激组及完全培养基对照组IL-12的水平,发现CpG ODN刺激组DCs分泌IL-12的水平无论在慢性肝炎组、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均较完全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升高。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及CpG ODN刺激组DCs分泌IL-12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携带者组及正常人组之间比较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携带者组DCs分泌IL-12水平较正常人组明显下降,但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携带者组之间比较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携带者均存在着DCs表型和功能的缺失。(2)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s亦能受到HBV的感染,而且DCs的表型以及分泌IL-12能力与血清及DCs内HBV载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3)CpG ODN能够明显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成熟,为CpG ODN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新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王鹏[8](2007)在《一种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学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疫苗的诞生为人类防治疾病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实践证明,免疫预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继20世纪80年代成功地消灭天花后,随着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疫苗的研制取得了长足进步。回顾疫苗的发展历史,从其生产的技术角度,可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两类。传统疫苗(classic vaccine)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新型疫苗是用遗传重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疫苗,具有传统疫苗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新型疫苗在短期内仍不可能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疫苗。而对于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等,细菌疫苗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随着抗生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的使用,耐药及多重耐药细菌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从细菌染色体、质粒、转座子等遗传学和产生灭活酶、主动外输、渗透屏障、代谢、靶位改变和生物被膜形成等生物化学方面诱导细菌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克服细胞细菌耐药,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开发一些天然抗菌肽和特异的细菌疫苗,以控制感染,是近年来对一些传染性和多药耐药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国际上在用的细菌疫苗约有15种,其中载入我国规程的有12科,分别是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痢疾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脑多糖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多糖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莱姆病疫苗、卡介苗、鼠疫疫苗、布氏菌病疫苗、炭疽疫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其它菌苗也有相继报道。本研究采用变形杆菌作为免疫原研究。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是一类大小、形态不一的细菌,有时球形,有时丝状,呈明显的多形性,周身鞭毛,能运动且运动活泼,无芽孢荚膜,需氧及兼性厌氧,属革兰氏阴性菌。变形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腐败的有机物以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为条件致病菌,多为继发感染,如慢性中耳炎、创伤感染等,也可引起膀胱炎、婴儿腹泻、食物中毒等。变形杆菌属包括普通突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莫根变形杆菌、雷极变形杆菌和无恒变形杆菌。其中以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与临床关系较密切。特别是奇异变形杆菌可引起败血症,病死率较高。因此,控制变形杆菌引起的疾病对于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作为菌苗控制疾病的主要机制在于其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释放细胞因子和产生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产生破坏或溶解。随着淋巴细胞激活的信号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树突细胞在抗原递呈和免疫反应中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乙肝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是肝癌和终木期肝病的重要病因,经研究乙肝病人树突细胞免疫信号分子表达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明显异常。为此,本研究选择乙肝病人外周血中树突细胞信号分子表达、细胞因子分泌,以及小鼠脾细胞增殖、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体内外实验,探讨变形杆菌对树突细胞信号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影响,为变形杆菌应用于菌苗奠定了实验基础。目的本研究采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分离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的尿液样本中的变形杆菌,经进一步鉴定和传代减毒后感染小鼠,分析脾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脾细胞分泌IL-2、IFN-γ水平及抗体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分析乙肝病人外周血树突细胞信号分子表达和IFN-γ水平变化,探讨变形杆菌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为变形杆菌菌苗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方法1.留取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的尿液样本,将所取样品用分区划线法分别接种于肠道菌选择培养基(S,S琼脂)及鉴别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平皿中,置37℃温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特征,在培养后的平皿中找到符合变形杆菌菌落特点的菌落。将挑出的菌落做进一步的鉴定。2.用Blendon镀银染色后观察、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对挑出的菌落作初步鉴定。3.从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患者的尿液样本中分离的变形杆菌通过特殊的处理,将原有的毒性减低,并做毒性试验以证明其毒性的降低。再用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迁徙生长试验、硫化氢产生试验、液化明胶试验、西蒙枸橼酸盐试验、吲哚试验、氨基酸脱羧酶试验、糖(醇、苷)类发酵试验(麦芽糖、木糖)、对氯霉素的敏感性试验对特殊处理后的菌种进行最后鉴定。鉴定无误后将经特殊处理的菌种接种、培养、采集、杀菌、离心、纯化,稀释成2×1011/mL的原液,并对原液进行无菌试验和原液检定。4.将变形杆菌原液用RPMI-1640培养液稀释成2×1010/mL。采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肝素抗凝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和培养树突状细胞。对照组为RPMI-1640培养基(含10%小牛血清)500μL+培养的树突细胞;实验组为RPMI-1640培养基(含10%小牛血清)500μL+培养的树突细胞+变形杆菌稀释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CD86的表达水平。5.将变形杆菌原液用蒸馏水稀释成2×109/mL,腹腔接种BALB/C小鼠。采用3H-TdR摄入法检测小脾细胞经PHA、变形杆菌、ConA体外培养后脾增殖能力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鼠血清抗体水平;并通过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加入变形杆菌培养后IFN-γ和IL-2浓度。6.取肝素抗凝外周血制备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实验分为五组,分别为只加入培养基、HBcAg、HBcAg+变形杆菌培养液、HBsAg、HBsAg+变形杆菌培养液,用ELISPOT检测五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结果(一)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产1.分离的细菌符合变形杆菌的菌落特征2.初步鉴定证明所分离细菌可能是普通变形杆菌三糖铁琼脂培养基呈黑色,并产生H2S气体;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结果为动力阳性、靛基质阳性、尿素酶试验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出现绿色,结果为阳性。3.最后鉴定证明所分离细菌是普通变形杆菌毒性试验结果说明经传代培养后变形杆菌的毒性出现显着下降(传代培养前后LD50分别为1.35×106和7.92×107)。三糖铁琼脂培养基试验+、动力靛基质尿素酶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迁徙生长+、硫化氢产生+、液化明胶+、西蒙枸橼酸盐d、吲哚试验+、氨基酸脱羧酶一、麦芽糖+、木糖+、对氯霉素敏感性R,证明原始菌种为普通变形杆菌。将原始菌种制成2×1011/mL的变形杆菌原液。(二)变形杆菌能显着提高体外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CD80,CD86阳性细胞百分率通过体外分离HBV感染病人和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细胞,正常人的CD80,CD86的表达阳性百分率均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P=0.000,P=0.000);经变形杆菌培养48h后,慢性乙肝病人CD80,CD86的表达率显着增加(P=0.000,P=0.000),而健康人的CD80、CD86表达阳性百分率改变不显着(P=0.185,P=0.118)。(三)变形杆菌对小鼠免疫有一定的影响1.变形杆菌能够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小鼠经变形杆菌液腹腔种后(1次/周,2周),采用3H-TdR摄入法检测,经PHA或变形杆菌培养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淋巴细胞均出现显着的增殖反应(PHA组t=-27.860,P=0.000;变形杆菌组t=-14.630,P=0.000)。采用变形杆菌和ConA共同与脾细胞培养后,三种不同剂量的变形杆菌刺激后脾细胞增殖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0.5mL实验组、1mL实验组、2mL实验组均为P=0.000)。2.变形杆菌对小鼠外周血抗体IgG2a的影响对变形杆菌接种小鼠后血清IgG抗体亚型IgG2a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个实验组小鼠变形杆菌均能诱导小鼠产生IgG2a抗体;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0.25mL实验组P=0.015,0.5mL实验组和1mL实验组P=0.000)。3.变形杆菌能够增加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IL-2不同剂量(0.1mL、0.3mL、0.9mL)变形杆菌接种小鼠后,取脾细胞与变形杆菌培养48 h后,不同剂量实验组较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产生细胞因子IFN-γ显着增加(三组均为P=0.000),而以0.9mL实验组增加最为显着(与0.1mL组、0.3mL组比均为P=0.000);不同剂量实验组较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产生细胞因子IL-2显着增加(三组均为P=0.000),而以0.9mL实验组增加最为显着(与0.1mL组、0.3mL组比均为P=0.000)。(四)变形杆菌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分离乙肝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ELISPOT方法检测HBV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结果显示:HBcAg+变形杆菌实验组产生的斑点数显着高于HBcAg实验组(P=0.031,x2=0.797),HBsAg+变形杆菌实验组产生的斑点数也显着高于HBsAg实验组(P=0.048,x2=1.033)。结论(一)通过肠道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分离反复尿路感染病人尿中变形杆菌,方法可靠,经进一步鉴定和传代后毒力明显下降。(二)变形杆菌能够显着增加乙肝病人外周血中树突细胞CD80和CD86阳性细胞百分率,对正常人外周血中树突细胞CD80和CD86表达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并不增加。(三)变形杆菌腹腔感染小鼠后,能够增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和脾细胞分泌IL-2和IFN-γ水平。(四)变形杆菌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

盖丽丽[9](2007)在《小柴胡片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了解正常人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否具有功能上的差异,探讨慢乙肝患者体内HBV持续感染的机制。2.从细胞免疫学角度评价小柴胡片治疗前后慢乙肝病人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功能的变化,并探讨打破HBV持续感染状态可能办法。3.探索HBcAg负载对DC抗原提呈能力及刺激CTL特异性活化的影响,从而尝试将HBcAg负载作为刺激慢乙肝病人DC功能恢复或上调的新办法。研究方法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收集临床试验中出现良好临床应答的5例患者的肝素抗凝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调整细胞浓度至2×106个/孔,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贴壁培养3小时后,获得单核细胞,再添加rhGM-CSF和rhIL-4终浓度分别达到100ng/ml和500U/ml,置37℃、5%CO2细胞培养箱继续培养,至第7天添加rhTNF-α,使其终浓度达到60ng/ml,继续培养至第11天,荧光显微镜下采集成熟DC的图像。收集培养的DC,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志CD1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水平,并将DC与自体T淋巴细胞进行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鉴定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2.HBcAg负载对DC刺激细胞增殖能力和CTL分泌IFN-γ水平的影响:我们引入了具有极强免疫原性的HBcAg刺激培养治疗后的慢乙肝患者DC,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分析负载前后DC表面标志表达水平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再利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分析抗原负载后DC对于CTL的活化,特别是IFN-γ的分泌水平的变化,考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与机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之间是否存在联系。3.HBcAg负载的DC对CTL应答的影响:CTL应答的强弱可以通过细胞毒性试验进行判定。我们将治疗后的慢乙肝患者DC用HBcAg负载后作为刺激细胞与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为效应细胞,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转染了HBV病毒的HepG2.2.1.5细胞作为靶细胞,运用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LDH释放试验)检测CTL对两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而评价HBcAg负载DC对CTL应答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1.成功诱导培养出5例正常人及5例获得临床应答的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来源DC,并进行了鉴定:培养11天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胞体可见大量毛发样突起,细胞形态不规则,呈半悬浮生长状态,细胞增殖不明显,具备典型DC的形态学特征;正常人群与CHB患者的外周血DC在分子表面标志CD1a、CD80、CD83、CD86的表达分别为(49.8±3.3)%VS(40.5±2.9)%、(75.0±1.2)%VS(43.3±1.9)%、(21.3±2.8)%VS(6.8±1.4)%、(56.0±1.1)%VS(72.3±3.0)%,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HLA-DR则分别为(95.7±1.2)%和(96.7±1.0)%,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120);正常人和CHB患者DC与自体T细胞在1:60混合比的刺激指数SI分别为(2.20±0.14)VS(1.84±0.03),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t=5.722,P=0.000)2.CHB患者接受治疗前后CD1a、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40.5±2.9)%VS(41.1±2.6)%、(43.3±1.9)%VS(44.1±2.0)%、(6.8±1.4)%VS(8.6±0.8)%、(72.3±3.0)%VS(73.1±2.3)%和(96.7±1.0)%VS(97.1±0.7)%,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748,0.488,0.122,0.543,0.503);经HBcAg刺激的DC与无HBcAg刺激的DC相比,两者的分子表面标志表达率也基本无太大的改变,但其中的CD83的表达分别为(11.0±1.2)%和(8.6±0.8)%,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最适混合比培养下,正常人组与CHB治疗前、CHB治疗后(无HBcAg负载)和CHB治疗后(HBcAg负载)的DC刺激增殖SI分别为:2.20±0.14、1.85±0.03、1.95±0.03、2.06±0.02和1.95±0.03,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P<0.005,P<0.000)。HBcAg负载DC刺激PBLs与无HBcAg负载DC刺激PBLs均能活化较多的CTL,并分泌出较高水平的IFN-γ,5例CHB病人分别用HBcAg负载的DC刺激PBLs,均显示出强烈的刺激CTL分泌IFN-γ的作用,与无HBcAg负载的DC相比,其刺激强度有显着差异(P<0.05)。3.5例接受治疗的CHB患者的外周血单核来源DC经过HBcAg刺激后,对于两种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57.93±3.00)%和(77.73±3.63)%,两者间比较有显着差异(t=-16.284,P=.000);未经HBcAg刺激的DC对两种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7.42±2.02)%和(64.45±1.76)%,两者间比较也有显着差异(t=-24.559,P=0.000);无HBcAg负载DC刺激自体PBLs与未受DC刺激的自体PBLs对两种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之间也有显着差异(t=-13.527,P=0.000;t=-15.526,P=0.000);HBcAg负载DC刺激自体PBLs与未受DC刺激的自体PBLs对两种靶细胞HepG2和HepG2.2.1.5细胞的杀伤率之间也有显着差异(t=-3.881,P=0.001;t=-22.345,P=0.000);5例接受治疗的CHB患者DC经HBcAg刺激或无HBcAg刺激与HepG2反应产生CTL杀伤率各自进行比较,分别为:(56.40±1.57)%VS(46.60±4.12)%、(59.17±2.64)%VS(49.20±0.46)%、(55.67±0.71)%VS(48.00±1.44)%、(58.23±1.10)%VS(46.60±0.89)%和(62.00±0.44)%VS(46.70±0.75)%,病例1经HBcAg刺激与否的自身比较无显着差异(t=2.83,P=0.104),病例2、3、4、5经HBcAg刺激与否的自身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6,0.010,0.006.0.00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经HBcAg刺激或无HBcAg刺激与HepG2.2.1.5反应产生CTL杀伤率各自进行比较,分别为:(74.67±1.29)%VS(61.90±0.60)%、(81.77±0.72)%VS(63.73±0.21)%、(74.17±1.40)%VS(64.47±0.85)%、(76.33±1.34)%VS(65.73±1.21)%和(81.70±1.45)%VS(64.40±0.70)%,5个病例经HBcAg刺激与否的自身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3,0.000,0.012.0.005,0.006)。研究结论1.CHB患者外周血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我们认为,DC的刺激增殖能力下降与其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下降有一定关系,可能是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下降导致DC抗原提呈能力的下降,进而影响了DC的刺激增殖能力。提高CHB患者DC的抗原提呈能力可能有助于HB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清除。2.慢乙肝病人接受小柴胡汤治疗前后DC的表面标志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但治疗后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表明治疗后CHB患者外周血DC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调,经HBcAg刺激后CD83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与DC的成熟度提高、抗原提呈能力的恢复有一定关系;综合表面标志表达水平、AMLR和ELISPOT的结果,我们认为,HBcAg负载可以使治疗后患者的DC抗原提呈能力得到上调或恢复,从而使DC启动的Th和CTL细胞免疫应答得到增强或恢复。3.CHB患者DC经HBcAg冲击后,能有效提呈HBcAg,诱导HBcAg特异性CTL反应。我们的实验证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DC经HBcAg抗原冲击后,能有效的诱导HBV特异性CTL。该结果为DC作为免疫佐剂进行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实验依据。小柴胡汤作为治疗慢乙肝的有效方剂已被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均有影响。考虑入选本次研究的患者仅接受了小柴胡汤片剂的治疗,并未进行西医临床的抗病毒治疗,结合我们整个DC功能的实验究结果分析,可以推断,小柴胡汤片剂可能对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功能的恢复或上调具有一定作用,因而可能使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提高。

陈明泉[10](2006)在《HBV DNA载量、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发病机制一直是传染病领域研究的重点、难点。至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慢性化以及其持续感染的机制尚未阐明。在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缺乏有效措施的情形下,研究弄清HBV感染慢性化及持续感染的发生机制尤显重要、紧迫。很多研究认为,HBV持续感染与体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功能下调密切相关,但对DCs功能下调的发生机制尚无一致认识。由于在CHB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DCs是在HBV感染后已经呈现持续感染状态中的细胞,我们认为此时机体的免疫状态应以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e)为主,而HBV感染慢性化应是天然免疫(innate immune)和适应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此时DCs的功能下调,可以解释HBV持续感染时机体的免疫状态,但这尚不能解释HBV感染慢性化的过程。本课题中,我们以DCs的成熟障碍(Dysmaturation)的发生机制为研究目的,联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与DCs的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患者外周血HBV DNA载量和DCs上表达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结合CHB的临床特征,开展研究。第一部分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功能变化目的研究观察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型、功能变化,探讨HBV在DCs成熟障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入选时予PCR法测定外周血HBV DNA载量,经肝穿刺明确肝组织病理状态。入选病例符合HBV DNA载量>105copies/ml;除外其他肝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两个条件。入选后,所有病例予以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4周,再次测定外周血HBV DNA及肝穿刺。依据治疗前后外周血HBV DNA载量分为两组:高载量组(CHB-H组)28例(HBVDNA>105copies/ml)和低载量组(CHB-L组)25例(HBV DNA<104copies/ml)。从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DCs表型;MTF法测定DCs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ELISA法测定DCs分泌IL-12、IL-10等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以1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1 CHB-H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较CHB-L组为重,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肝纤维化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2 DCs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s的扩增数量、速度低于正常人(P<0.02)。3 DCs表面标记:正常人的HLA-DR、CD86(B7-1)、CD80(B7-2)和CD83表达阳性率均大于80%,而两组CHB患者HLA-DR、CD86(B7-1)、CD80(B7-2)和CD83的表达率普遍降低,CHB-H组分别为43.22±8.22%、37.89±7.75%、39.24±8.56%及20.31±4.86%;CHB-L组分别为45.11±7.99%、40.37±6.52%、37.48±7.71%和22.87±5.68%。CHB患者DCs表面分子HLA-DR、CD86(B7-1)、CD80(B7-2)和CD8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均显着降低(P<0.001),尤以CD83的降低更为显着;不同HBV DNA载量的两组CHB患者间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在MLR中的刺激能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5 CHB-H组DCs、CHB-L组DCs和正常人DCs上清液中IL-10的量分别为(19.74±8.34)pg/ml、(21.36±4.88)pg/ml和(25.23±9.46)pg/ml,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在纯DCs培养和MLR中,IL-12的量CHB-H组为(102.37±48.96)pg/ml,CHB-L组为(122.27±51.36)pg/ml则分别明显低于正常人DCs(304.55±101.52)pg/ml和(116.27±55.54)pg/ml,有显着性差异(P<0.005)。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成正相关;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存在成熟障碍;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表型缺陷、刺激T细胞功能下调;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s的表型变化、功能下调与外周血HBV DNA载量间无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研究目的:观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 3,TLR3)的表达变化,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成熟障碍的原因,探讨HBV感染慢性化与持续感染的机制。方法: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入选时予PCR法测定外周血HBV DNA载量。入选病例符合HBV DNA载量>105copies/ml除外其他肝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两个条件。入选后,予以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16周,再次测定外周血HBV DNA。依据治疗前后外周血HBV DNA载量分为两组:CHB-H组20例(HBV DNA>105copies/ml)和CHB-L组17例(HBV DNA<104copies/ml)。从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取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s,对未成熟期DCs(immaturative DCs,imDCs)与成熟期DC(maturative DCs,mDCs)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测定;ELISA法测定DCs分泌IL-12等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对imDCs与mDCs应用流式细胞仪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TLR3的表达。同时以1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1 DCs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但较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的培养方式,其增殖速度较慢、数量较少(P>0.05);2正常人组DCs于培养第5、7天CD80、CD86、HLA-DR、CD83的表达率分别为:28.31±8.79、82.35±8.67;31.17±11.23、79.61±10.08;27.61±10.28、92.79±8.48;23.46±11.53、83.76±5.47,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CHB-H组DCs于培养第5天CD80、CD86、HLA-DR、CD83的表达率分别为:18.57±10.22、24.16±10.46、17.87±10.38、14.28±6.77;而第7天的表达率分别为:42.46±9.22、40.72±11.24、48.57±12.51、22.25±11.22,各表面分子的表达率第5天和第7天两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HB-L组DCs于培养第5、7天CD80、CD86、HLA-DR、CD83的表达率分别为:20.13±10.43、39.48±7.63;19.16±6.45、34.58±13.44;22.24±12.37、43.73±16.87;15.39±10.44、21.68±6.38,组间比较P>0.05。3正常人组、CHB-H组和CHB-L组imDC上TLR3的表达率分别为8.89±4.21、7.46±4.11、28.49±7.72,mDCs上TLR3的表达率分别为:正常人组5.71±4.33、CHB-H组6.68±3.17、CHB-L组6.15±3.88、。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imDCs上TLR3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两组CHB患者,P<0.001,有显着性差异;而两组CHB患者imDC上TLR3无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人组imDCs上TLR3的表达率高于其mDCs,有显着性差异,P<0.001;而慢乙肝患者imDCs与mDCs上TLR3的表达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4 CHB患者DCs上TLR3的表达与其外周血HBV DNA载量无明显相关性。CHB患者mDC上TLR3的表达与imDC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三组DCs的培养上清夜中IL-12的产量: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1.54±20.75、137.62±43.38;CHB-H组分别为26.22±11.20、31.84±12.35;CHB-L组分别为31.59±14.16、42.11±10.76,与正常对照相比较,两组CHB的DCs产生IL-12的水平降低(P<0.05)。结论:1通过细胞因子组合IL-4、GM-CSF体外培养扩增的DCs为imDC,经TNF-α处理后的DCs为mDCs;2 CHB患者外周血DC上存在TLR3的表达减少;3 DCs上TLR3的表达变化可影响CHB患者DCs的表型、功能;4 CHB患者DCs上TLR3的表达变化与其外周血HBV DNA载量间无明显相关性;5 CHB患者外周血DC上存在TLR3的表达缺陷,可能为DCs成熟障碍、功能下调的重要原因。

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免疫负性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性HBV感染的流行现状
    1.2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1.3 HBV感染后机体免疫机制
    1.4 调节性B细胞与慢性HBV感染
        1.4.1 调节性B细胞的来源及表型
        1.4.2 调节性B细胞在疾病中的作用
        1.4.3 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1.4.4 调节性B细胞的活化
        1.4.5 TLRs与慢性HBV感染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及TLRs表达特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2.4 实验试剂
        2.2.5 常用试剂配制
        2.2.6 实验方法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纳入个体的临床基本特征
        2.3.2 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亚群比例
        2.3.3 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及Breg细胞表达TLRs水平变化
        2.3.4 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2.3.5 Breg细胞与HBV感染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BV抗原对Breg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仪器与耗材
        3.2.3 实验试剂
        3.2.4 常用试剂配制
        3.2.5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采集
        3.2.6 HBV抗原刺激对Breg细胞的作用
        3.2.7 培养上清IL-10浓度检测
        3.2.8 培养后Breg细胞比例检测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BsAg刺激健康个体PBMC及B细胞后Breg细胞比例变化
        3.3.2 HBsAg刺激健康个体PBMC、B细胞及T细胞后上清IL-10水平变化
        3.3.3 HBsAg刺激慢性HBV感染者PBMC后Breg细胞比例及上清IL-10水平变化
        3.3.4 HBcAg刺激健康个体PBMC后Breg细胞比例及上清IL-10水平变化
        3.3.5 HBcAg刺激慢性HBV感染者PBMC后Breg细胞比例及上清IL-10水平变化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Breg细胞对T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仪器与耗材
        4.2.3 实验试剂
        4.2.4 常用试剂配制
        4.2.5 Breg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4.2.6 细胞培养后T细胞亚群比例变化检测
        4.2.7 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4.2.8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细胞培养生长情况
        4.3.2 Breg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后T细胞亚群变化
        4.3.3 Breg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后T细胞表达PD-1水平变化
        4.3.4 Breg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后T细胞表达CD69水平变化
        4.3.5 Breg细胞对T细胞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2)TIM3和PD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及与慢性乙肝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注释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3 主要常规试剂及耗材
4 实验方法
5 统计方法
6 实验结果
7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β-葡聚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1、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
    2、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3、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
    4、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antigen receptor,CAR)的T细胞(CAR-T)
    5、小结
第一章 不同培养基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1.1 血液标本的采集
        2.1.2 分离PBMC
        2.1.3 DC细胞的刺激和培养
        2.1.4 细胞的收集
        2.2 细胞形态的观察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表面CD11c、CD86 细胞的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细胞生长状况
        3.2 细胞计数
        3.3 所培养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
        3.3.1 两组所培养细胞CD11c~+表达率的比较
        3.3.2 两组所培养细胞CD86~+表达率的比较
    4 讨论
第二章 β-葡聚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血液标本的无菌采集
        2.2 DC细胞的培养
        2.2.1 分离PBMC
        2.2.2 DC细胞的体外培养
        2.2.3 DC细胞的刺激
        2.2.4 DC细胞的收集
        2.2.5 细胞形态的观察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86 的表达
        2.2.7 统计学处理
        2.3 PBMC细胞的培养
        2.3.1 分离PBMC
        2.3.2 细胞的刺激和培养
        2.3.3 细胞的收集
        2.3.4 细胞形态的观察
        2.3.5 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CD11c、CD3、CD4、CD8a和 CD56 的表达情况
        2.3.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PBMC的获取
        3.2 DC细胞实验结果
        3.2.1 各组DC细胞形态的观察
        3.2.2 各组DC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情况
        3.3 PBMC细胞实验结果
        3.3.1 各组PBMC细胞形态的观察
        3.3.2 各组PBMC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树突状细胞治疗42例核苷(酸)类似物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5)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正文
    第一部分 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究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6)树突状细胞和慢性乙型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1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 的功能
2 DC和HBV的相互影响
    2.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内存在HBV
    2.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的DC
    2.3 DC的功能状态与血液中HBV的载量显着负相关
3 HBV感染后DC的功能变化
    3.1 DC在病毒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3.2 DC可以激活抗病毒CTL反应
    3.3 DC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 的杀伤活性。
4 临床应用

(7)HBV感染不同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英汉对照表
四、论文正文
    前言
    第一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功能的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V-DNA水平与DCs功能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CpG ODN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五、综述
    综述一 树突状细胞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综述二 CpG ODN的免疫学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六、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七、致谢

(8)一种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学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产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体外的功能测定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变形杆菌对小鼠免疫的影响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变形杆菌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影响
    一 材料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综述: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小柴胡片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面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1. 发病机理
        2. 治疗方面
    第三节: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肝的研究概况
        1.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肝符合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规律
        2. 药理作用研究
        3. 临床疗效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试验一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实验二 HBcAg负载对DC刺激增殖能力和CTL分泌IFN-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实验三 HBcAg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CTL应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HBV DNA载量、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功能变化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研究
英文摘要
    PART Ⅰ:Phenotype and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BV DNA loads
    PART Ⅱ:The associat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3 (TLR3) express on dendritic cells with down-regulative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 of CHB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BV DNA loads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功能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正文部分参考文献
综述
    树突状细胞在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汇总
英文缩写
致谢

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节性B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免疫负性调控作用研究[D]. 王贵阳. 南京大学, 2017(05)
  • [2]TIM3和PD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及与慢性乙肝的相关性研究[D]. 谌萍. 浙江大学, 2017(03)
  • [3]β-葡聚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D]. 闫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4)
  • [4]树突状细胞治疗42例核苷(酸)类似物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J]. 顾生旺,高凯旋,刘欢,周曙,吴德平,张金荣,蒋兆荣,焦峰,王建国.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5(03)
  • [5]HBV慢性感染不同状态下肝郁脾虚与肝胆湿热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其功能研究[D]. 何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4)
  • [6]树突状细胞和慢性乙型肝炎[J]. 吴宇泽,郭顺根,李元,庞奕晖,戚红丹,张铭. 解剖学杂志, 2008(02)
  • [7]HBV感染不同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D]. 黄振宇. 中南大学, 2007(12)
  • [8]一种耐药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学效应的实验研究[D]. 王鹏.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2)
  • [9]小柴胡片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影响[D]. 盖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HBV DNA载量、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陈明泉.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