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小脑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儿童急性小脑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一、小儿急性小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飞[1](2019)在《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索小儿麻疹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根据得出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及专家函询意见初步构建以危险因素的预防、早期识别和干预为框架的麻疹护理干预方案,并探讨该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了230例麻疹患儿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寻小儿重症麻疹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预防和识别危险因素的方法,为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2.根据第一部分中所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的成因及早期表现,以及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初步提出小儿麻疹护理干预方案并制定出专家函询表,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最终构建出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方案。3.筛选90例符合标准的麻疹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麻疹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在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第二部分构建的护理干预方案至出院,比较两组患儿由普通麻疹患儿进展成重症的例数、患儿发热时间、出疹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满意度等情况,评价该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小儿重症麻疹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低血红蛋白(OR=5.697,P=0.004,95%CI:1.761-18.435)、CD4+/CD8+降低(OR=3.473,P=0.007,95%CI:1.395-8.645)、低血钠(OR=2.815,P=0.035,95%CI:1.075-7.371)、近期呼吸道感染史(OR=2.649,P=0.031,95%CI:1.090-6.437)、低血钾(OR=2.333,P=0.042,95%CI:1.031-5.282)。2.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了小儿麻疹护理干预方案包含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1)预防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2)识别重症麻疹的危险因素及早期表现;(3)改善危险因素的纠正效果。权重依次为0.514、0.278、0.208。确立危险因素评估表共4个方向,17个观察指标。3.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0例麻疹患儿,对照组、实验组各45例。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方案后患儿重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712,P=0.030),两组患儿的发热、出疹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10.179,P<0.001;t=4.961,P<0.001;t=2.724,P=0.007;t=2.822,P=0.002);其住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4.444,P=0.035)。结论1.CD4+/CD8+降低、低血钾、近期呼吸道感染史、低血钠、低血红蛋白是小儿重症麻疹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护士早期识别和预防重症麻疹发生的参考依据。2.本研究在前期危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危险因素的预防、早期识别和干预为框架的小儿麻疹护理干预方案。本研究所函询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较好,对各项指标的意见较一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行性。3.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的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有助于改善患儿病情,减缓小儿重症麻疹的进展,缩短发热、出疹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儿住院满意度,可以作为提高麻疹患儿护理质量,减缓重症发生的参考依据。

杨晶晶,余淑素,张春霞[2](2003)在《小儿急性小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文中认为通过对15例急性小脑炎患儿护理,认为其临床特点有:(1)多病因;(2)起病急骤;(3)以步态不稳、震颤和眼球异常运动为主要症状,但表现欠典型;(4)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5)无特效治疗,但转归良好。护理上要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关心体贴、耐心鼓励等心理护理,加强肢体活动功能锻炼,指导进食适当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严密观察药物反应。

林阳,杨亚琼,陈宁,郭建,何俐[3](2021)在《丙种球蛋白治疗我国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丙种球蛋白治疗我国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 Fang Data、Pub Med、Science 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搜集丙种球蛋白治疗我国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7个RCT,包括4 4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患者,丙种球蛋白组的退热时间、意识障碍消失、惊厥和呕吐症状停止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常规治疗组更短,治疗非有效率更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当前有限证据表明,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均优于常规治疗。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胡雪原[4](2021)在《痉厥理论与温病痉厥证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以来,中医药在医疗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者广泛认为COVID-19是由于感受“疫疠”之邪而导致的一种流行性的急性外感热病,属于“瘟疫”的范畴。在COVID-19最为严重的危重期中,患者往往迅速出现高热惊厥、脓毒症休克等神经系统功能的障碍。如何对危重期的急性病症进行高效的辨治是外感热病中病情转归的关键,也是治疗中的难点。痉厥就是临床中常见的中医急症之一,多出现于温病过程中病情危急的阶段,它既可以作为独立症状出现在其他疾病当中,也可以作为单独一个主要的疾病。古籍是古代医家学术理论和临证诊疗经验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古籍中有效知识的探索和挖掘,从而探索关于痉厥证治的新发现,为现代医学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整理出痉厥的学术源流,对痉厥的内涵进行阐释。总结和归纳温病过程中痉厥的病因病机和辨治,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可以促进古籍中的有效信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为现代医学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与内容(1)痉厥的源流考证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和讨论痉厥的学术源流。从“痉”和“厥”两方面进行释义,结合历代医家对“痉”“厥”症状和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痉厥之名的出现和辨治,为下一步痉厥的研究奠定文献基础。(2)痉厥和温病痉厥的内涵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将痉厥从症状拓展为疾病的内涵进行阐释,明确痉厥的病名、症状和病因病机,这是对痉厥进行辨证论治的理论前提。(3)温病痉厥的病因病机和证治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分为湿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毒疫类温病三部分探讨温病过程中痉厥的病因病机和辨治特点。(4)温病痉厥的用药规律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将温病痉厥的方药数据按照湿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毒疫类温病分为三类,进行数理统计(频次、频率)、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分析出温病痉厥的用药规律。3.研究结果(1)通过对痉厥历史源流的梳理发现,在清代以前,痉与厥都被看做是两个不同的病证。秦汉时期的医家们对痉和厥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提出外感致痉的学说,并认为厥是阴阳失调的气机逆乱。晋隋唐时期又补充了对外感痉证的治疗,同时在《内经》基础上增加了对各种厥病的治疗方法,痉和厥论治体系初步形成。金元时期的医家们在病因病机方面造诣极大,提出了外邪与内伤共同致痉的观点,并且系统总结各类厥病,使痉和厥的病因病机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后世的温病医家在这基础上开始并发展了关于痉厥的研究。(2)对痉厥和温病痉厥的内涵进行探讨,痉厥作为疾病涵盖了项强、抽搐、瘈疭、拘挛等痉证的症状表现和神昏、神识不清、昏蒙等厥证的症状表现。其成因有很多,伤寒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有之,但总以温病中发生的痉厥尤为多见,所以温病痉厥就是指出现于温病过程中的痉厥。并且通过对温病痉厥进行探讨,提出主要的病理因素为外感六淫中的风、湿、热邪、暑邪,以及继发性的病理产物如痰湿、瘀血。主要的病机为温邪内陷、痰浊蒙闭、阳明结热、血热瘀结。(3)根据温病的类型分为温热病、湿热病、毒疫病进行探讨。温热类温病中的痉厥主要以热伤气阴、邪陷心肝、痰热闭窍、热瘀血结、阳明热炽、气阴两伤等为主。湿热类温病中的痉厥主要以湿热酿痰、湿热痞结、胃热津枯、湿火内闭为主。毒疫类温病中的痉厥主要以火毒充斥、湿热疫毒和燥热疫毒为主。在治疗上要扶正祛邪、早期防治、攻逐祛邪、调和阴阳、急证急夺、顾护阴液。(4)温热类温病中频次较高的10味中药分别为犀角、甘草、生地黄、羚羊角、玄参、石膏、朱砂、麝香、连翘和麦冬。治疗的常用药对为:麝香-朱砂,朱砂-牛黄,麝香-牛黄,黄芩-栀子,黄芩-黄连,朱砂-冰片。通过聚类分析分为清热养阴、开窍醒神、清热泻下、滋阴潜阳等六类药物。湿热类温病中频次较高的10味中药分别为犀角、朱砂、连翘、生地黄、羚羊角、玄参、麝香、滑石、黄连和甘草。治疗常用药对为:犀角-玄参,犀角-羚羊角,麝香-朱砂,连翘-石菖蒲,犀角-石菖蒲,连翘-金银花等。通过聚类分析分为开窍行气、清热息风、清热泻下、清热化湿等四类药物。毒疫类温病中频次较高的10味中药分别为犀角、生地黄、朱砂、麝香、羚羊角、白芍、甘草、冰片、雄黄和人参。治疗的常用药对为:麝香-朱砂,麝香-冰片,朱砂-冰片,麝香-雄黄,羚羊角-石膏等。通过聚类分析分为辟秽开窍、清热息风、苦辛通降、清热养阴等四类药物。4.结论(1)历代医家关于痉与厥的认识,是后世温病医家提出痉厥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对痉厥的内涵进行探索,规范整理出了痉厥的相关症状,解决症状名不规范和症状表述不清晰造成的内涵不完整和不明确,提出了将痉厥作为疾病进行论治的可能性。(2)温病痉厥的治疗用药以清热养阴、开窍息风为主,但是又分别各有特点。从功效上来看,温热病痉厥主要使用的是清热、养阴、开窍、息风的药物,并以祛除热邪,顾护阴液为主。湿热病痉厥用药以清热开窍、息风、化湿和行气的药物为主。毒疫类温病以清热养阴、辟秽解毒、益气扶正的药物为主。由于痉厥常见于温病过程的极期,所以在湿热类温病、湿热病类温病和毒疫类温病中的病机和证治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病证分型,提出相应的治则和治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治疗方药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进一步佐证理论研究中的相关结论,并以更加直观、详细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类型温病过程中痉厥用药的配伍规律和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

蒋暑雨[5](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范佳[6](2020)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送检脑脊液二代测序检出病毒序列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现病史、既往史、送检时间、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腰椎穿刺结果、治疗方案、转归等,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中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与传统临床诊断的一致性。结果: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送检脑脊液二代测序检出病毒序列者共44人,男性占29例,女性占15例,男女比例1.93:1,年龄范围为15-85岁,年龄中位数为46岁。44例中检出病毒种类主要为人类疱疹病毒,其中检出排名前五位的病毒依次为: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a疱疹病毒1型、巨细胞病毒和人类疱疹病毒6A。44例患者中,诊断相一致组中占18例,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为40.9%。18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但以大脑半球受累及脑膜刺激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头痛12例(66.7%),发热12例(66.7%),意识不清2例(11.1%),头晕3例(16.7%),恶心呕吐2例(11.1%),癫痫发作1例(5.5%);也可出现精神症状4例(22.2%),包括胡言乱语2例,烦躁2例;还可表现为小脑受累症状,如行走不稳1例(5.5%)。诊断不一致组26例中,其中最终临床确诊结核性脑膜炎10例,隐球菌脑膜炎4例,自身免疫性脑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1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例,神经性布氏杆菌病1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脑梗死1例,癫痫1例,周围神经病1例。结论:1.病毒性脑炎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大脑半球受累及脑膜刺激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2.传统诊断方法如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学、PCR等在临床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3.脑脊液二代测序具有协助临床明确病原体,发现新病原体,获得更多病原体信息等优势。4.脑脊液二代测序灵敏性及特异性可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报告解读有待进一步优化。5.脑脊液二代测序结果病毒特意序列数越高,其置信度可能越高,必要时可行PCR、Sanger测序等方法进一步验证。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7](2019)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校2018级大专临床专业入学学生随机分成的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实验班(将病理尸检融入实践教学)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班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将病理尸检运用于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尤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结论:病理尸检运用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张雪花,陈宝川,龚国梅,苏丽端[8](2018)在《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总数87例,其中将2016年1-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4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100%,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李柏成,张剑锋[9](2018)在《国内恙虫病在不同人群中发病及诊疗特点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恙虫病在不同人群的症状表现、流行病学、病死率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为探究该疾病发生规律,防治疫情发展,笔者查阅国内近10余年有关恙虫病相关文献,对不同年龄段及人群流行特征进行归纳,主要覆盖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厦门、江苏、北京等部分地区。本文就未满17岁未成年人、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及成人的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误诊误治等情况分别总结作一综述,旨在加深对国内不同人群恙虫病发病情况、诊疗特点的了解和认识,以减少误诊误治,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便利于国民健康和疫情控制。

二、小儿急性小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急性小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小儿急性小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临床表现
        1.2.1 全身症状
        1.2.2 共济失调表现
        1.2.3 实验室检查
        1.2.4 治疗及预后
2 临床特点
    2.1 多病因
    2.2 起病急
    2.3临床表现欠典型
    2.4 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
    2.5 无特效治疗,转归良好
3 护理
    3.1 详细询问病史及密切观察病情
    3.2 心理护理
    3.3 肢体功能锻炼
    3.4 皮肤护理
    3.5 呕吐护理
    3.6 药物疗效反应观察
    3.7 饮食护理

(4)痉厥理论与温病痉厥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一: 神经系统急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二: 痉厥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前言
1. 痉厥的源流考证
    1.1 “痉”与“厥”的释义
    1.2 痉厥的历史沿革
        1.2.1 “痉”与“厥”的发展
        1.2.2 对痉厥认识的深化
        1.2.3 痉厥作为疾病专篇论述
    1.3 小结
2. 痉厥与温病痉厥的内涵
    2.1 痉厥的内涵研究
        2.1.1 痉厥病名的探讨
        2.1.2 痉厥症状的规范化
        2.1.3 痉厥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痉厥的相似疾病辨析
        2.2.1 癫痫
        2.2.2 昏厥
        2.2.3 闭脱
    2.3 温病痉厥与痉厥的关系
    2.4 小结
3. 温病痉厥的病因病机和证治
    3.1 温病古籍的选取范围
    3.2 温病痉厥的病因病机
        3.2.1 病因与发病
        3.2.2 病机
    3.3 温病痉厥的辨证论治
        3.3.1 温热类痉厥
        3.3.2 湿热类痉厥
        3.3.3 毒疫类痉厥
    3.4. 温病痉厥证治特点分析
        3.4.1 祛邪扶正为纲
        3.4.2 注重早期预防
        3.4.3 治疗善用泄法
        3.4.4 重视调和阴阳
        3.4.5 急症亦应急夺
        3.4.6 注重顾护阴液
    3.5. 温病痉厥治疗禁忌与调摄
        3.5.1 禁忌
        3.5.2 调摄
    3.6 小结
4. 温病痉厥的用药规律研究
    4.1 方药的录入范围
        4.1.1 纳入标准
        4.1.2 排除标准
    4.2 数据的规范化和数据库建立
        4.2.1 数据规范化
        4.2.2 数据库建立
    4.3 统计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温热类痉厥
        4.4.2 湿热类痉厥
        4.4.3 毒疫类痉厥
    4.5 小结
5. 讨论
    5.1 痉厥作为疾病的合理性
    5.2 温病痉厥的分型探讨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6)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与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病毒性脑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实验班
        1.2.2 对照班
    1.3 学习效果评价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客观评价
    2.2 主观评价
3 讨论
    3.1 拥有丰富病理尸检资料及有经验的教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3.2 病理尸检应用于病理学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8)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1.2.2 制定循证护理总体方案
        1.2.3 实施循证护理
        1.2.3. 1 加强病情观察和监测
        1.2.3. 2 皮肤护理
        1.2.3. 3 口腔、饮食护理
        1.2.3. 4 交叉感染护理
        1.2.3. 5 心理护理
        1.2.3. 6 健康宣教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9)国内恙虫病在不同人群中发病及诊疗特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人群恙虫病的流行特征
    1.1 未成年
    1.2 青壮年、中老年
    1.3 老年人
    1.4 孕妇
2 不同人群恙虫病的临床特点
    2.1 未成年
    2.2成人
    2.3 孕妇
3 不同人群恙虫病的治疗对比
    3.1 未成年
    3.2 成人
    3.3 妊娠
4 误诊误治
5 预防措施

四、小儿急性小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小儿重症麻疹危险因素分析的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研究[D]. 陈小飞. 青岛大学, 2019(02)
  • [2]小儿急性小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J]. 杨晶晶,余淑素,张春霞. 南方护理学报, 2003(06)
  • [3]丙种球蛋白治疗我国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J]. 林阳,杨亚琼,陈宁,郭建,何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08)
  • [4]痉厥理论与温病痉厥证治研究[D]. 胡雪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诊断的临床一致性分析[D]. 范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
  • [8]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张雪花,陈宝川,龚国梅,苏丽端. 中外医学研究, 2018(36)
  • [9]国内恙虫病在不同人群中发病及诊疗特点的研究进展[J]. 李柏成,张剑锋.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12)

标签:;  ;  

儿童急性小脑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