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交叉展示”是一种使命

或许,“交叉展示”是一种使命

一、或许,“十示”是一种使命(论文文献综述)

洪妍娜[1](2020)在《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文中研究表明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幼儿视角出发,同时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创作宗旨的文学。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从幼儿的日常认知、学习和交流方式来看,视觉文化环境构成了当代幼儿的一个基本生活和文化语境,幼儿以视觉文本作为其观看世界、认识生活的主要媒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具备视觉传播功能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构成了对幼儿文化生活的覆盖和建构。对于以幼儿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正以极强的影响力改变乃至重塑其艺术面貌。幼儿视知觉理论、幼儿视觉素养与幼儿文学理论是理解和思考视觉文化视域中幼儿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前提。顺应视觉文化的潮流,幼儿文学文本的形态呈现出视觉化趋势。例如,幼儿文学文本插图的图像叙事意识逐渐增强;图画书的自觉和兴盛,与视觉文化时代创作、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在幼儿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符号来呈现刊物特色以及打造图画书板块,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下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更是将幼儿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和转化而来的网络游戏书正逐渐成为幼儿文学出版的重要品种。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它始终处在幼儿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对幼儿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新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与文学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是我们对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进行艺术考察时,应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关幼儿文学创作的童年经验与文化责任的深入思考,对于进一步实现幼儿文学的艺术突破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面对新的文化语境,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文学独有的感性深度,构成了当代幼儿文学理论研究课题。顺应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与提升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幼儿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思考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视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开阔、综合的理论视角把握当代幼儿文学的发展思潮及其特征,进而催生出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同时对于整个儿童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

裴晚弟[2](2019)在《从文化大散文到新散文 ——以祝勇的散文创作为例》文中指出我们在承认“文化大散文”突破“十七年散文”,余秋雨用“文化大散文”终结“杨朔模式”,“文化大散文”跳出新时期初期“小散文”结构僵化等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不得不认清“文化大散文”因沉浸在不断自我模仿中而走向它最初产生时反“模式化”的对立面的事实,它因缺少创新而显得单一、乏味。“文化大散文”生命力的枯竭使的越来越多的散文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大散文”面临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前途,成了“文化大散文”必须面对的现实。回应“文化大散文”必须求新、求变、求发展这些需求的是祝勇的散文创作。祝勇是当代新散文的代表性作家,是散文“新变”理论的主要实践者和总结者。他的散文作品和散文理论作为对“文化大散文”革新的研究对象,很是具有典型性和可寻性。祝勇的散文创作之所以成为“文化大散文”新变的典型代表,是因为祝勇的散文创作在多方面突破了原来文化大散文的“藩篱”,其旗帜鲜明的散文革命引起了散文作者大规模的争论与探讨,吸引了研究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以及相应而生的一系列作品创作的出世,给沉寂的文化大散文带来了空前热闹的新局面,各种争论促进了散文更进一步的解放。本文从四个章节对祝勇的散文创作在“文化大散文”上的具体新变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文化大散文的兴起与危机,在厘清“文化大散文的”的概念、特点和危机的基础上,为祝勇散文创作在“文化大散文”上的新变研究阐明背景和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论述祝勇的散文观,理顺祝勇散文创作与以往“文化大散文”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为祝勇散文在“文化大散文”上的新变提供思想与理论上的基奠。第三章,从物与历史、人的内在关系层面出发,论述祝勇文化大散文创作在散文内容上的新变。第四章,以文体为切入口,从文类文体、语体文体的角度对文化大散文在文体上的具体“新变”进行分析与梳理。

施鸽[3](2019)在《马尔罗艺术史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马尔罗的艺术史论问题,通过对马尔罗艺术史论讨论重点和问题的把握,全面和系统的讨论马尔罗的艺术史论在学界的研究意义和启示。小说家马尔罗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史书写与组织模式,与传统艺术史论方法拉开了差距。他为全球性艺术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能,不是通过理性的方法或者制度的架构,而是通过感性的、诗性的和创造性的“神游”,将世界艺术联系在一起,以期重构艺术与历史、艺术与区域之间的关系。他使用“无墙的博物馆”这一概念模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共享相同的艺术信念和连续的、相继的理想化的广阔艺术世界,以人类共性和通感作为逻辑而非知识性的逻辑对艺术创造物进行组织,并为它们建立联系。马尔罗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观念:一切艺术形式都处在变动之中,寻找一种表达的自由。过去的艺术活在过去的时间当中,即使在有限世界的流逝中暂时地失去了活力,也能等待天才在未来的艺术中对它进行重新发现、重新进入人类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赋予我们的情感和信念以意义。马尔罗的年代,被技术限制,这一设想只能借助摄影技术小范围地实现,而当今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前景则为“无墙的博物馆”成为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也让我们不得不敬佩于马尔罗的远见卓识。马尔罗的艺术史是叙事性的艺术史,“无墙的博物馆”建立了一种崭新的欣赏方式,让艺术史成为一种“寂静之声”,成为一种囊括全世界所有大型博物馆的故事集。它不再像是一般化的民族国家的现代博物馆,成为某个国家族群的身份志或历史志实践,而是最大程度地试图摆脱某一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宗教等对艺术的期许和想象。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全球性艺术史的潜在可能,这一小说家的艺术史不遵循学理性的逻辑,而是以一种想象性的逻辑对艺术史论进行构建,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动态和活力,以感性和想象力鼓舞人心。在当下浮躁、喧嚣和丧失共识、充满偏见的文明世界中,强调艺术对全人类的共同作用,强调文明交流和人类集体命运在艺术史书写中的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郑美良[4](2019)在《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台湾地区是一个拥有包括原住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和语言。但是由于受政治环境、语言政策等的影响,台湾原住民族语言遭遇发展危机,多种原住民族语言濒临消失。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受多元文化思潮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台湾地区开始调整原住民族语言政策,强调保护和弘扬多元化语言文明。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尝试通过政策研究,考察和分析台湾地区在保护和恢复原住民族语言上所采取的实践行动及其效果。首先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梳理和回顾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地区原住民族语言政策的历史脉络,整合和分析原住民族语言政策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内容。其次,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考察三所不同类型学校的族语教育政策执行和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台湾的原住民族群约有55万人,占全台湾总人口数约2%,大多居住在山地地区。原住民学生数已达到136371人,占了全体总学生数的3.05%。虽然自2013年以来原住民学生族语交谈频率略有提升,但频率仍然较低;约半数原住民学生认为使用族语不便于与人沟通且缺乏族语学习兴趣;在族语使用能力方面,学生在听力、口语和歌谣歌颂能力均较弱;中学阶段通过族语认证的原住民学生人数也呈逐年递减态势。第二,为切实保护濒临消失的原住民族语言,台湾地区形成了不同层次、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一是形成了以台湾“教育部”和“原住民族委员会”为主体的政策制定主体,全面规划和制定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二是建构了以《原住民族教育法》和《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为标志性文件的语言政策体系,包括相关课程规划、师资培训规划、教材编辑制度、语言认证制度等政策;三是优化了原住民族语言政策的行动路径,更加强调通过学校系统层面推动和深化。第三,台湾各地方、各学校依据政策规划,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执行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课程编排上,台湾在《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都规定了一定时数的族语课程;在师资选拔和培育上,建立原住民族语能力认证考试制度,实施族语师资培训规划;在教材编写上,制定族语《九阶教材》等学习材料。此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通过“母语日”、开展族语活动等方式营造语言学习环境,借助族语评价与认证机制诊断和促进学生族语学习,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采取族语教师协同示范、深入部落体验文化与生活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第四,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执行在学校行政上面临着资源整合的难题;师资方面存在师资老化、年龄断层的问题;在课程实施上面临教材难以统一的局面;家校社合作难以唤起家长的认同与主动意识,也难以营造良好的社区支持氛围。在后续的政策修正与发展中,还应该在尊重语言存续发展的基本逻辑之上,增强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和自决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师资建设。此外,需要着力解决政策执行所需的配套措施,争取社会文化支持,加大相关投入,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的语言教育共同体关系。

刘磊[5](2018)在《中国早期电影院空间文化研究(1896-1949)》文中认为电影院曾是城市在不同时代的地理标志和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文化传统,其凝结着大众对城市的感知、体验与认同。本文以电影院为研究对象,以1896-1949年为限,采取新文化史研究自下而上的微观研究视角,试图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这些世俗层面来观察发生在电影院中的历史现象,以期在历史的细枝末节、电影院的犄角旮旯里梳理出中国早期电影院的发展脉络、文化逻辑和市场规律,并呈现出一幅以电影院空间为表征的社会文化图景。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社会学家纷纷将时间上的青睐转移到空间上来。西方空间理论鼻祖式人物列斐伏尔的“三元组合概念”——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给本文行文结构带来启示,在此基础上,将全文研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电影院的感知空间、电影院的社会空间、电影院的再现空间。电影院的感知空间,即电影院物质和物质化的空间,其可在两个层面上被阅读和分析:一是对其表象(分布、位置、环境、建筑、银幕画面、声音)进行实物性的描绘,二是从外在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过程中寻求物质空间的社会文化解释。电影院首先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是地图上所呈现出的空间分布,它在宏观上涉及中国早期电影院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在微观上关系到电影院在城市空间中的分布特征。电影院的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和象征,往往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听觉”是继“视觉”之后,电影院里又一重要感知方式,“有声电影”的到来,不仅给电影带来了“声音”技术,更是对电影美学的一场颠覆性革命,它影响到了电影的拍摄方法,改变了观众的感知方式和观影体验,还关涉到了现代性、民族、国家和地方等议题。电影院的社会空间,由物质空间之外的各种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关系网络组成。其根植于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权力争夺、话语模式、行为习惯等中,包括电影院商人的经营理念和市场行为,社会改良家推行的观影行为规范,国家颁布的电影院管理条例、规章和电影检查制度,等等。与此同时,电影院还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缩影,有整个社会道德失范、秩序混乱下的军警之患,也有因爱国情感或者职业歧视引发的暴力抗击电影院事件,有殖民者对被殖民国家的书写,也有被殖民者对国家主权的争夺和民族形象的建构,有知识精英和大众媒体对公共话语的塑造,也有市民观众对高压政治的反抗,它是种种社会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的化身。可以说,电影院本身上演着比其放映的影片更精彩的演出,其蕴含的消费、权力、阶级、种族、性别、现代性、身份等问题,使其成为研究社会空间性的最佳文本之一。电影院的再现空间,它是围绕“影片”“媒介”和“人”展开的有关符号、经验、记忆与想象的生产、重构过程,它涉及城市中广大小市民阶层对电影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趣味,关系到电影院空间的延伸和对电影的传播,它也与电影院中活动的“人”密切相关。小市民是中国早期电影最庞大的观众群体,小市民观众对武侠神怪片、鸳鸯蝴蝶片的推崇,内地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冷落,左翼电影迎合小市民的商业策略,都说明在市场表象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起了重要作用。电影广告、海报、说明书等媒介的生产与消费,使观众的观影活动无形间从电影院进入了更广大的日常生活空间,与影片一起成为个体与集体对特定时代影院记忆的一部分。电影院中一切的活动实践,都最终需指向行为主体,即“人”,电影院中除了观众、明星以外,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也是重要的群体,他们作为影院中“第三只眼睛”,所形成对影院的体验、记忆完全不同于观众,从而成为早期电影院一个丰富的注脚。最后,本文在呈现与“还原”——中国早期电影院是什么样的?早期观众是如何看电影的——这一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的同时,着重思考以下几个关于早期电影院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观众为何去电影院?作为“公共空间”的电影院,其空间本体特征是什么?国家权力对公共生活的渗入与控制是如何体现在电影院的日常经营与观众看电影行为中?在回答这些问题基础上,认为中国早期电影院参与了近代以来现代性、民族、国家等宏大议题的建构,这是中国早期电影院发展的一条主线。

谢晨[6](2015)在《江西特级教师“誉后”发展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级教师作为整个教师群体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状态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进展。以往的研究强烈关注新手教师走向特级教师发展的过程,本文探讨的则是特级教师荣誉之后的发展问题。特级教师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优秀的代表,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本文综合各省对特级教师职责的阐述提出,特级教师的“誉后”发展应该在师德(师表)、教育观念示范、教学示范、教研示范、教师培养、支教服务等六个方面体现自身的价值。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特级教师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岗位职位变化情况、学科教学情况、教育教学研究情况、学习与进修情况、青年教师指导情况、自我发展的愿景六大方面对特级教师“誉后”专业活动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特级教师“誉后”发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其“誉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重评轻管,使得“誉后”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学校工作负荷加重,让“誉后”发展缺乏支持性的文化环境以及特级教师个人角色的混合多元,导致持续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促进特级教师的“誉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角度来说,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为特级教师的“誉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学术”支持,为其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树立专业发展愿景,鼓励由优秀到卓越。文章旨在激发特级教师荣誉后持续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持续的激励、示范、辐射和导向作用,为特级教师的“誉后”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赵剑平[7](2014)在《大鹏一日同风起——正安县主城区改扩建纪实》文中认为引子:消失的凤凰正安古称珍州,辖今绥阳、正安、道真三地。珍者,源东汉大儒尹珍之名。《后汉书·西南夷传》载:尹珍,字道真,生于荒野,自觉浅陋,北上中原,师从许慎、应奉,学成还乡以授,南域始有学焉。后,无地不称先师。珍州自唐始,近七百年光景,名夜郎郡,名信安县,名西高州,珍之名弃而兴,兴而弃,循环往复,仍以珍为贵名之。明玉珍踞蜀称帝,避讳,珍州更名真安州。雍正当朝,颂皇恩,歌德政,也表达一种愿景,复更名正安州,并归入贵州版图。

白敏珍[8](2014)在《对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一位极具重大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关怀着政治事务和政治事件。他的有关政治合法性类型、官僚制、价值中立等政治思想,在西方政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斯·韦伯对于政治家这一理论的研究与阐释,所表达的迥异于其他人的独创性见解更是令人叹服。政治家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掌舵人,其存在的意义及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学术界对有关“政治家”这一思想的研究与探析,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所有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分别是古希腊着名的政治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美国着名的政治家罗尔斯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德国政治家马克斯·韦伯。相较而言,在这些研究者中,当属马克斯·韦伯对政治家这一思想的研究视角最为独特、新颖,涉及的范围最为广泛,研究的力度最为透彻。基于此,研究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内涵、特征及现实价值,对我国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的政府工作人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建设清明政治、责任政府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论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斯·韦伯的生平及其政治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着重从考察他的生活轨迹及学术影响等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内容,分别从其对国家、政治等含义的界定、政治家及其类型、政治家的素养及应恪守的伦理准则、政治家与官僚的区别等方面展开详尽的阐述;第三部分对马克斯·韦伯的政治家思想进行评析,指出其思想的价值所在与存在的局限性;第四部分通过对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一系列研究,结合目前中国的政治现状来探析其对培养当代中国政治家的启示。

沙彦飞[9](2013)在《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研究》文中指出面对模糊、不确定和相互冲突的需求,以及承受的巨大压力,企业家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相对于企业家心理世界的复杂性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性说,决策过程的那种纯理性或纯学术描述与计算显得不够现实,而那种纯直觉或纯经验忠告与猜测则显得不够可信。应对不同决策情境确立适应性心理标准是企业家决策的基本内在机制,也是实现高效决策的关键环。无论是最优决策理论还是满意决策理论,都未能很好地描述企业家决策现实状况。就最优化决策理论而言,最优标准的确定只适用于标准化、抽象化环境,这对经常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企业家来说,最优标准只是一个虚幻的、难以企及的标准。西蒙(H. A. Simon)因其决策理论荣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了“有限理性”与“满意标准”理论,深刻批判了最优决策理论。但是,西蒙把满意标准直接运用到现实选择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理理论缺陷。最低满意标准如何确定,满意是否具有程度性,不同主体的满意程度是否以及为什么存在差别,同一主体的满意标准为什么以及如何变化,这些同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需要得到再解释。西蒙力图用一个难以确定的“满意值”去否定一个不可能确定的“最优值”。同样卡尼曼(Kahneman)、Gigerenzetr、 Sarasvathy等西蒙理论继承者们,也未能清楚地阐述“满意标准”的构成与形成机理。面对复杂的、高度不确定的决策情境,企业家有效决策的关键是关注、识别、选择合适的心理因素作为决策的心理标准。本文在理论分析、理论继承与批评基础上,提炼出“决策心理锚”这一核心概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证其存在性,剖析其内在结构,探讨其运行机理。决策心理锚是企业家决策的心理标准结构,由体现企业家决策本质特征的决策意志、决策预期和决策能力所构成。企业家决策为“决策心理锚”所锚定。决策意志主要有决策的成就导向与自控性两维度,决策预期主要有决策的信心与机会感知两维度,决策能力主要有决策的责任力与创造力两维度。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家决策心理锚是高阶的“三因素-双维度”结构,企业家至少存在三种类型:决策意志型、决策预期型和决策能力型,这在16名知名企业家的质性研究中得到验证。(2)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决策心理锚内在结构“六因子"模型和“三因子”模型的拟合效果不相上下,均为良好的结构,而单因子竞争模型的拟合结构则逊色许多。(3)决策意志、决策预期和决策能力各自对风险决策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决策预期的影响力度更大。决策心理锚对风险决策行为的整体影响程度要高于其构成要素的部分影响。本文尝试性的创新可归纳为:(1)提出核心概念。企业家决策心理锚是企业家决策的心理标准结构,企业家会关注决策方案是否符合其意志水平,是否具有一定的预期利益,是否可行。(2)系统性整合企业家决策行为理论。以多学科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多种研究方法为技术支撑,整合并丰富了企业家决策行为理论研究。(3)运用"Vivo中编码”分析技术。从互联网中采集最新的信息资料,借助于NVivo最新版本NVivo10.0中的"Vivo中编码”技术,较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了企业家决策心理特征,这与传统的手工式、“先入为主”式编码技术是完全不同的。(4)提出企业家决策心理锚评估模型。以决策心理锚的三标准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构建评估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的“三维八分”模型,为评估企业家决策心理锚提供一种分析框架和基本方法。决策心理锚理论是对西蒙满意决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比较科学地解释了满意标准的构成与发生机理,也有效地回答了“马奇问题”。决策心理锚概念的提出,可帮助决策者正确认知与调适决策心理,使其决策达到满意状态,接近最优决策。也可对企业家进行培训与指导,使其愿意承受更大的风险来从事创新事业。囿于自身学力不足,本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寄望于未来之深入探究。

刘海[10](2012)在《艺术自律:现代性的美学话语 ——兼论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实践》文中指出自现代性的展开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与文化制度的建立到审美现代性的反叛与救赎,再到现代艺术的激变,“艺术自律”不断地获得文化的认同与艺术自主性的积淀。它促使文学艺术成为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中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现代性的艺术话语,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形态,一种反叛工具理性的审美救赎,一种建构审美乌托邦的审美伦理,并最终导向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形式化狂欢与实验性反叛。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艺术自律”观念的确立,并贯彻了艺术自主性精神。它不仅仅只是艺术体制上的维护,也是艺术自觉的表现。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形式变革”与先锋派的创新性实验,就基于“艺术自律”的精神,甚至前卫艺术的先锋实验与反艺术的后现代性趋势,也是得益于这种精神。因为,反叛传统艺术体制与艺术惯例的反艺术行为,维护的恰恰是艺术自主的精神内核。作为文化领域中现代艺术的变革,它们直接参与了审美现代性的文化反叛,并试图积极地建构一套关于审美权力的政治话语。事实上,现代性的艺术话语及其场域,也是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话语权斗争的一支力量,一次审美救赎的突围路径。而这些文化事象,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或张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的研究将在亲临20世纪现代艺术激变的历史场景中,探讨现代艺术与“艺术自律”的关系。首先,整个论文的研究框架及其展开的具体思路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在现代性的视域下,探究“艺术自律”观念确立的过程,并细致梳理其形成的具体缘由,阐明其内在的学术机理;第二步,在现代艺术激变的历史场景中,比较它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探索现代艺术的发展理路;第三步,分别论说现代主义艺术、先锋派运动与“艺术自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最终走向;第四步,针对技术介入下现代艺术的变革,谈论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文化工业对艺术的操控及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第五步,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审视由艺术自律到审美政治的发展,并以具体的事例解说王尔德审美化的生活实践、嬉皮士的审美行动、波西米亚式生活的审美情调及其格林尼治村景象;第六步,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中,就涉及的几个次生性问题予以尝试性地解答,如知识分子与艺术自律、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史编写的“事件化”处理,等等。尽管,这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显性地突显出现,却又在深层次上与“艺术自律”关系密切。最后,在文章的结语部分,具体表明了本话题研究者对于“艺术自律”命题的反思,涉及中西两个方面的文化剖析。

二、或许,“十示”是一种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或许,“十示”是一种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1)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视觉文化视角的确立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视觉文化
        二、图像转向
        三、幼儿与幼儿文学
    第三节 中国幼儿文学的历史发展
        一、19世纪末之前的幼儿文学
        二、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幼儿文学
        三、1949年之后的幼儿文学
第一章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视知觉理论
        一、幼儿视知觉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二、幼儿视知觉的心理特点
        三、视觉文化环境中幼儿视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视觉素养理论
        一、视觉素养与幼儿的视觉学习
        二、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
    第三节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文学理论
        一、立体的幼儿文学文本观
        二、幼儿文学的召唤结构
第二章 当代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形态
    第一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插图语言——以《365夜故事》图画本为例
        一、《365夜故事》:从文字版到图画本
        二、《365夜故事》图画本的艺术特性
        三、从听赏到观赏
    第二节 幼儿文学出版的图画书化趋势
        一、图画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二、图画书的定义
        三、图文互动:幼儿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四、视觉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写——以童谣图画书为例
    第三节 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呈现
        一、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传达
        二、幼儿期刊文本的图画书化
    第四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延伸
        一、幼儿文学的影视改编
        二、影像文本反哺幼儿文学
    第五节 幼儿文学新型视觉文本——“网络游戏书”
        一、“网络游戏书”的兴起和发展
        二、网络游戏书的文学化复制——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
        三、反思与展望:从游戏走向游戏精神
第三章 幼儿文学活动的视觉化表现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一、视觉媒介与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二、幼儿文学视觉生产的产业化运营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传播
        一、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二、关于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思考——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消费
        一、视觉消费下的幼儿生存状况
        二、视觉消费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视觉文化与中国幼儿文学重构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观念重塑
        一、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的幼儿文学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形态重塑——以电子图画书为例
        一、电子图画书的定义与分类
        二、电子图画书的艺术特质
        三、电子图画书的未来发展
    第三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功能重塑
        一、幼儿文学传统功能的坚守
        二、幼儿文学功能的再认识:视觉艺术欣赏功能
        三、幼儿文学视觉艺术欣赏功能呈现
第五章 对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思考
    第一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创作
        一、童年经验的回归
        二、文化责任的坚守
    第二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研究
        一、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之关系的再思考
        二、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再理解
    第三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阅读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结语
征引文献
    一、中文着述
    二、中文报刊论文
    三、外文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从文化大散文到新散文 ——以祝勇的散文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化大散文的兴起与危机
    第一节 背景:文化大散文的缘起
    第二节 危机:文化大散文的衰弱
    第三节 出路:文化大散文的新变
第二章 祝勇的散文观
    第一节 祝勇与“文化大散文”
    第二节 散文不可回避的革命
    第三节 “体制”阻碍了散文的发展
第三章 祝勇在散文内容上的新变
    第一节 物的存在:图史互证
    第二节 物的象征:文化传承
    第三节 物的书写:图文并茂
    第四节 物之物证:生命绵延
第四章 在散文文体上的新变
    第一节 综合性写作:多种文体元素的浇筑
    第二节 虚构与想象:由真实原则到真诚原则
    第三节 叙事的探索:由单一原则到多元叙事之美
    第四节 语体文体:语言的革新
    第五节 长度增加与散文气象的新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马尔罗艺术史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为何聚焦马尔罗?
    争议中的马尔罗
    研究文献综述
    马尔罗艺术观及史论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艺术的三个基本命题
    一、艺术创造的本源
    二、艺术创造的主体
    三、艺术世界
第二章 人类文明史中的艺术
    一、艺术意义的形成及变化
    二、艺术与时间
    三、“无墙的博物馆”
第三章 艺术史的书写与建构
    一、诗人想象的“另类模式”
    二、艺术演进的内在张力
    三、从形式到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Bibliography
致谢

(4)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濒临消失
        二、语言保护政策措施成效低下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多元文化与教育
        二、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相关研究
        三、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
        四、研究信效度与研究伦理
        五、研究范围与限制
第二章 台湾原住民族及其语言教育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族概述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族学生背景分析
        一、学生人数构成
        二、原住民学生就学人数
        三、各县市原住民学生分布情况
        四、各级学校原住民学生族籍分布情况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族学生族语使用情形分析
        一、使用族语状况
        二、族语能力自评
        三、参加族语认证情况
第三章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历史演进
    第一节 “二战”前族语教育政策发展
        一、“荷西”时期(1624-1662 年)
        二、“明郑”时期(1662-1683 年)
        三、“清领”时期(1683-1895 年)
        四、“日据”时期(1895-1945 年)
    第二节 “二战”后到解严前的族语教育政策
        一、社会环境变迁推动政策修订
        二、实施国语政策削弱原住民族语言
    第三节 解严后到《原住民族教育法》的族语教育政策
        一、族群意识兴起促使政策转变
        二、多元文化下的原住民族语言教育
    第四节 《原住民族教育法》后的族语教育政策发展
        一、正视本土文化完善政策制定
        二、振兴原住民族语言教育
第四章 台湾当前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分析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法律基础
        一、原住民族教育法
        二、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
        三、对现行原住民族语言保护规范的分析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管理体系
        一、台湾“教育部”
        二、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
    第三节 台湾当前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价值分析
        一、法源基础
        二、信念价值
        三、现有问题分析
        四、计划目标
        五、执行策略
        六、预期效果
    第四节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规划
        一、台湾原住民族语言课程规划
        二、台湾原住民族语言师资培育规划
        三、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材编辑
        四、台湾原住民族语言认证制度
第五章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第一节 台湾国民中小学族语教育基本状况分析
        一、台湾国民中小学族语师资结构
        二、台湾国民中小学族语课程编排方式
        三、台湾国民中小学族语教材使用情况
    第二节 学校执行族语教育政策行政管理分析
        一、学校执行相关配套措施
        二、学校政策执行成效评鉴
    第三节 学校族语教学分析
        一、族语教师教学信念引导教学实践
        二、族语教学策略分析
    第四节 学校执行族语教育政策的效果检视
        一、学校行政的困境
        二、教师面临的困境
        三、执行族语教育政策的成效与困境分析
第六章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政策执行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一、跨族群通婚带来的语言困境
        二、部落的文化经营的变化
    第二节 教育政策因素分析
        一、语言同化政策的影响遗留
        二、菁英族人族语危机意识淡薄
    第三节 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一、学校氛围的营造
        二、族语师资老化与断层问题
        三、族语教师信念影响教学实践
        四、族语认证引导族语教学策略
        五、教学策略影响教学成效
    第四节 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一、部分家庭对族语教育的重视
        二、遭受家长漠视的族语教育
第七章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传承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与教育
        一、坚持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
        二、坚持理解共荣的发展路径
    第二节 语言与语言教育
        一、多元文化中语言的地位
        二、语言教育的政策规划
        三、多元文化中的语言教育
    第三节 语言教育问题
        一、语言教育的功利性强
        二、有语无言的教育生态
        三、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的资源匮乏
        四、原住语言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节 语言教育政策的修正
        一、遵循语言存续发展的基本逻辑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第五节 语言教育政策执行的支持与保障
        一、培育社会文化
        二、增加资源投入
        三、建构社区-家庭-学校的语言共同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族语师资是落实政策的关键主体
        二、族语教材是实施政策的重要载体
        三、家庭是实践政策的核心力量
        四、族语认证分级制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政策工具
        五、使用族语的场域与机会是保障政策效果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保护和发展原住民族语言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成年人学习族语的途径
        二、提高族人对族语的重视
        三、创新族群语言文化教育
        四、保障族语教师职业发展
        五、优化族语教师团队结构和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原住民族语)
附录二:十二年国教课程纲要原住民族语文
附录三: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
附录四:台湾《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
附录五:访谈邀请函
附录六:访谈同意书
附录七:访谈大纲
后记

(5)中国早期电影院空间文化研究(1896-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概念:电影院
    二、电影院史前史:电影的传入与放映
    三、研究综述
    四、理论依据
        (一) 背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转向
        (二) 灵魂:文化研究
        (三) 骨架:空间理论
        (四) 理论适用与反思
    五、研究框架
        (一) 电影院的感知空间
        (二) 电影院的社会空间
        (三) 电影院的再现空间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编电影院的感知空间第一章 分布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院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一、分布概览
        二、分布特征
    第二节 电影院在城市空间的分布:以青岛为例
        一、电影院在青岛的城市空间分布
        二、电影院在青岛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
        三、电影院在青岛的“地方感”
第二章 建筑
    第一节 地理位置
        一、位于广场中心
        二、位于马路交叉口
        三、与街道成排布置
        四、置于其它建筑体内
    第二节 外观风貌
        一、西方梦幻:殖民语境下中国影院建筑的西洋化
        二、民族特色:中国元素与地方性特征的渐现
    第三节 内部空间
        一、兼具多重功能的大厅
        二、从传统戏院到现代观众厅
        三、附属空间的完善
    第四节 设备配置
        一、通风设备与公共健康
        二、冷暖气设备与影院营收
        三、灯的装置:从观赏到照明的需求变化
    第五节 建筑安全
        一、“少奶奶”扇倒大逸乐影戏院始末
        二、建筑规则中的安全标准
        三、工务局、警察局的安全检查
第三章 声音
    第一节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一、有声电影的传入
        二、有声电影本土化过程中的特点
        三、观众对有声电影的接受与排斥
    第二节 声音焦虑下的技术、民族与国家
    第三节 国语与方言之争:以粤语片为例
        一、粤语片兴起的契机
        二、粤语片的本土化接受现状
        三、粤语片“禁”与“反禁”的四个阶段
        四、“禁”与“反禁”的两条线索
第二编 电影院的社会空间第四章 经营
    第一节 资本形式
        一、10年代:外资垄断下的雷玛斯时代
        二、20年代:国人自营电影院的突围与起步
        三、30—40年代:多元化的资本组成
    第二节 供片关系
        一、电影院获取影片的的途径
        二、电影院与制片商的利润分成
        三、供片纠纷与合同的不平等性
    第三节 放映机制
        一、影院等级下的轮次放映
        二、从循环放映到分场放映
        三、放映机制主导下的票价制定
    第四节 营销策略
        一、费尽心力的新片炒作
        二、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
        三、博人眼球的明星登场
    第五节 抗税斗争
第五章 规训
    第一节 电影院里的形形色色
        一、吃相百态
        二、秩序混乱
        三、人声鼎沸
        四、色情泛滥
    第二节 空间规训:卫生与文明
        一、中国式卫生
        二、从空间的“卫生化”到卫生的“空间化”
    第三节 行为规训:如何看电影
        一、来自精英阶层的改良指导
        二、商业路径中的观影规范
        三、国家权力下的行为控制
    第四节 电影检查:看什么电影
    第五节 规训的效果:抵抗与错位
        一、精英改良的失败
        二、“对号入座”风波
        三、“禁烟运动”的夭折
        四、反思
第六章 冲突
    第一节 日常纠纷
    第二节 军警之患
        一、军人看白戏及军民矛盾
        二、都市内战——金都血案
        三、军人为何看白戏
    第三节 民族矛盾
        一、电影院中的情感政治
        二、焚烧“汉奸”影片《木兰从军》
    第四节 公会暴力
        一、《假凤虚凰》事件
        二、电影事件中的职业身份认同
        三、公会暴力在电影事件中的复杂性
第七章 殖民
    第一节 伪满洲国的电影院
        一、疯狂建设与严密控制
        二、商业失败与殖民流产
    第二节 沦陷时期的京津电影院
        一、影院业的“恢复”
        二、日伪对电影院的建设、控制与检查
        三、日伪对电影院的殖民利用
        四、商业、爱国与殖民的博弈
    第三节 “孤岛”和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院
        一、“繁荣”的“孤岛”影院业
        二、“繁荣”背后:谴责与辩护
        三、“高调”的商业:日本对上海电影业的殖民策略
第三编 电影院的再现空间第八章 影片
    第一节 小市民市场下的“武侠神怪”与“鸳鸯蝴蝶”
        一、谁是小市民
        二、火烧银幕:武侠神怪片的流行与“销迹”
        三、另一个维度:鸳鸯蝴蝶派电影
    第二节 在政治与商业之间徘徊的左翼电影
        一、国民党对左翼电影的“推波助澜”
        二、小市民喜欢看左翼电影吗?
    第三节 映像之别——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分野
        一、地位: “重要”而非“垄断”
        二、问题:诲盗、色情与辱华
        三、阻力:文化、节奏与语言
第九章 媒介
    第一节 笔墨硝烟——报纸广告
        一、电影广告的噱头
        二、电影广告市场的失序
    第二节 视觉代言——电影海报
        一、电影海报的来源、特性与历史
        二、电影海报的三种功能
    第三节 纸上舞台——电影说明书
        一、电影说明书的一般形制
        二、电影说明书之于观众的意义
        三、电影说明书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话语空间——电影批评
        一、影评与公共空间
        二、影评的话语模式
    第五节 以声夺人——唱片与无线电广播
        一、电影歌曲的流行
        二、留声机、无线电对电影的传播
第十章 群体
    第一节 众生群像——观众
        一、观众结构:谁去电影院
        二、观众心理:为什么去电影院
        三、观众反应:文化的再生产
    第二节 职业困境——影院员工
        一、售(收)票员:为生计奔波
        二、引导员:学“坏”了的女子
        三、译意风小姐:昙花一现的宠儿
        四、解说员:幻影时代的说书人
        五、纠纷与罢工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江西特级教师“誉后”发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倡导“教育家”办学的现实要求
        1.1.2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1.1.3 特级教师再成长的强烈诉求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特级教师相关研究
        1.3.2 国外优秀教师相关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1.4 概念界定
        1.4.1 特级教师
        1.4.2“誉后”发展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江西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现状调查
    2.1 江西特级教师队伍的现状
    2.2 特级教师“誉后”发展调查设计
        2.2.1 问卷和访谈结构
        2.2.2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概况
        2.2.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2.3 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
        2.3.1 岗位职位变化
        2.3.1.1 工作单位变动
        2.3.1.2 职务变化
        2.3.1.3 社会兼职
        2.3.2 学科教学
        2.3.2.1 课时量
        2.3.2.2 教学工作重心转移
        2.3.3 教育教学研究
        2.3.3.1 课题研究
        2.3.3.2 教研活动
        2.3.3.3 教研成果
        2.3.4 学习与进修
        2.3.4.1 日常自主学习
        2.3.4.2 外出学习与研修机会
        2.3.5 青年教师指导
        2.3.5.1“师徒结对”指导
        2.3.5.2 作为教师培训者
        2.3.5.3 名师工作室指导
        2.3.6 自我发展愿景
3 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教育行政重评轻管,“誉后”发展缺乏政策引领
        3.1.1 缺乏政策激励机制
        3.1.2 缺乏考核评价制度
        3.1.3 提供研修与学习的机会少
        3.1.4 经费支持不足
    3.2 学校工作负荷加重,“誉后”发展缺乏支持性文化环境
        3.2.1 教学任务繁重
        3.2.2 工作压力偏大
        3.2.3 缺乏合作团队
        3.2.4“教而优则仕”现象普遍
    3.3 特级教师角色复杂多元,攀高履新心有余而力不足
        3.3.1“高大全”的身份角色
        3.3.2 多重困扰下的发展状态
        3.3.3 相对滞后的教研能力
        3.3.4 日趋下滑的健康状况
4 促进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特级教师政策,营造良好的“誉后”发展环境
        4.1.1 建立激励机制
        4.1.2 实施考核评价制度
        4.1.3 优化评选条件
    4.2 提供学术支持,搭建“誉后”发展的专业平台
        4.2.1 加大高端研修培训力度
        4.2.2 鼓励教育教学研究
        4.2.3 建设名师工作室
        4.2.4 组建特级教师团队
    4.3 树立专业发展愿景,鼓励由优秀到卓越
        4.3.1 坚定教育信念,保持职业热情
        4.3.2 淡化荣誉光环,追求本真人生
        4.3.3 突破发展“高原”,建立教学主张
        4.3.4 坚持终身学习,发挥引领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对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国内外有关“政治家”的研究
        2、国内外有关马克斯·韦伯的研究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难点
一、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 马克斯·韦伯的生平经历
    (二) 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形成的背景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2、前辈思想的影响
        3、时代背景因素
二、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国家、政治的内涵
        1、国家
        2、政治
    (二) 政治统治合法性类型
        1、传统型
        2、卡理斯玛型
        3、法理型
    (三) 政治家及其类型
        1、“依赖”政治而活
        2、“为了”政治而活
    (四) 政治家的素养
        1、对政治家具有决定意义的三种素质
        2、虚荣是从政者的大敌
    (五) 政治家应恪守的伦理准则
    (六) 政治家与官僚的区分
三、对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评析
    (一) 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价值所在
        1、资产对于政治家的重要性
        2、政治家素养的重要性
        3、对政治家与官僚的经典区分
    (二) 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局限性
四、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对当代中国培养政治家的启示
    (一) 培养正确的权力意识观念
    (二) 加强激情、责任感及判断力的培养
    (三) 树立正确的信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难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难点
        1.4.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5.1 提出核心概念
        1.5.2 系统性整合企业家决策行为理论
        1.5.3 质性研究中的"Vivo中编码”方法
        1.5.4 提出企业家决策心理锚评估模型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行为决策理论
        2.1.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1.4 动力心理学
        2.1.5 认知心理学
        2.1.6 领导心理学
        2.1.7 积极组织行为学
        2.1.8 理论述评
    2.2 文献综述
        2.2.1 不确定情境下行为决策的心理偏差标准
        2.2.2 不确定情境下行为决策的满意标准
        2.2.3 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伦理中的决策标准
        2.2.4 心理学中的心理结构与心理描标准
        2.2.5 综合评述
第3章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的存在性分析
    3.1 企业家决策的本质特征分析
        3.1.1 决策的自主性
        3.1.2 决策的目的性
        3.1.3 决策的标准性
        3.1.4 决策的非程序性
    3.2 企业家满意标准的形成条件分析
        3.2.1 时空区间与满意标准水平
        3.2.2 合理的心理结构
    3.3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理念的提出
        3.3.1 理论批评
        3.3.2 理论继承
        3.3.3 企业家决策标准之标准
        3.3.4 企业家决策心理描构念的提出
        3.3.5 企业家决策心理描的特征
    3.4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存在性的实验研究
        3.4.1 实验目的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4.4 实验讨论
    3.5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的质性研究
        3.5.1 对象与方法
        3.5.2 探索性分析
        3.5.3 进一步分析
        3.5.4 讨论
第4章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内在结构分析
    4.1 决策意志的内在结构
        4.1.1 成就导向
        4.1.2 自控性
    4.2 决策预期的内在结构
        4.2.1 信心
        4.2.2 机会感知
    4.3 决策能力的内在结构
        4.3.1 责任力
        4.3.2 创造力
    4.4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内在结构实验研究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
        4.4.4 实验讨论
    4.5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内在结构模型
        4.5.1 已有的企业家决策模型
        4.5.2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内在结构模型
        4.5.2.1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内在结构概念模型
        4.5.2.2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内在结构数学模型
        4.5.2.3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评估模型
第5章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运行机理研究
    5.1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的影响机理
        5.1.1 情境因素对决策心理锚的影响机理
        5.1.1.1 企业情境的影响机理
        5.1.1.2 时间情境的影响机理
        5.1.2 决策心理锚内在结构的影响机理
    5.2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对风险决策行为的作用机理
第6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1.1 概念的操作化
        6.1.2 项目分析与与问卷修订
    6.2 样本特征描述
    6.3 研究数据信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相关分析
    6.4 效度与因素分析
        6.4.1 探索性因素效度分析
        6.4.2 各分量表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6.5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运行机理实证分析
        6.5.1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的影响机理实证分析
        6.5.1.1 企业情境与时间情境对决策心理锚的影响机理实证分析
        6.5.1.2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的内在因素影响机理实证分析
        6.5.2 企业家决策心理锚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机理实证分析
        6.5.3 企业家与企业特征变量的差异研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艺术自律:现代性的美学话语 ——兼论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当前“艺术自律”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二、本选题遗留的问题
    三、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简述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绪论:现代性与艺术自律
    一、现代性的断裂
    二、启蒙现代性与艺术自律
    三、审美现代性与艺术自律
第一章 “艺术自律”观念的确立
    一、何谓“艺术自律”?
        (一) “艺术自律”范畴的产生
        (二) “艺术自律”范畴的内涵
    二、“艺术自律”观念的学理溯源
        (一) 康德“审美无功利”论
        (二) 汉斯立克自律论音乐美学
        (三) 法兰克福学派“艺术自律”观
    三、“艺术自律”形成的社会因素
        (一) 艺术场域与艺术自律
        (二) 艺术教育与艺术自律
        (三) 技术时代的艺术自律
    四、“艺术自律”的四个维度
        (一) 作为劳动分工与体制化的自律
        (二) 艺术场域的自足性:从“艺术界”到“艺术场域”
        (三) 作为形式化诉求的自律
        (四) 作为审美伦理的自律
第二章 现代艺术的“形式革命”
    一、现代艺术的诞生
        (一) 激变中的现代艺术
        (二) 在否定与反叛中确立自身
    二、现代艺术的“形式革命”
        (一) 现代艺术的内向化变革
        (二)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
        (三) 建构一种形式化的批评理念
    三、秉承艺术自主的独立精神
    四、在激变中走向“不确定性”
        (一) 现代艺术的“不确定性”
        (二) 现代艺术的“无题”表征
第三章 现代艺术与艺术自律
    一、“现代艺术”界说
        (一) 必要的界定
        (二) 两者的关系
    二、现代主义诗学
        (一) 自我指涉的形式美学
        (二) 形式自律:纯形式化的自律诉求
        (三) 逃亡者的诗学
    三、先锋派的政治
        (一) 先锋派的“审美暴力”
        (二) “杜尚”的意义
        (三) 反自律的自律性:一种审美化的伦理
        (四) 走向一种抵抗的诗学
第四章 现代技术与艺术自律
    一、技术与艺术:何来的两厢悖论?
        (一) 技术与艺术:话题的源头
        (二) 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
    二、技术介入下的“震颤美学”
        (一) 都市生活的现代性体验:从波德莱尔说起
        (二) 技术冲击下的艺术变革
        (三) 本雅明的“震颤美学”
        (四) 一种新感受力的产生
        (五) 为什么“技术与艺术相悖”成为一种“常识”?
    三、文化工业中的艺术元素
        (一) 沦为符号消费的现代艺术
        (二) 反审美的“审美化中断”
第五章 从艺术自律到审美政治
    一、“审美政治”的形成
        (一) 艺术审美的政治化取向
        (二) 美学家的社会批判理论
        (三) 政治化的审美解放学说
    二、游戏的人:实践中的审美伦理
        (一) 文化与游戏
        (二) 现代艺术的游戏精神
        (三) 审美伦理的艺术实践
    三、格林尼治村:一种审美化的异托邦的存在?
        (一) 波西米亚式的生活:被浪漫化的乌托邦世界
        (二) 覆灭的审美乌托邦之梦
        (三) 审美乌托邦之思
第六章 历史终结与最后的诗
    一、知识分子与艺术自律:公共场域的兴起
        (一) 公共场域与艺术自律
        (二)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
        (三) 基于一种空间政治学的思考
    二、艺术消亡了吗?
        (一) 艺术哲学的危机:艺术阐释力的衰竭
        (二) 艺术史的失范:艺术事实与艺术体制
        (三) 美学理论的失语: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分裂
        (四) 青春的文化反叛
    三、艺术事件化:艺术史编写新思维
        (一) “事件化”的提出
        (二) “事件化”编写模式的合理性
        (三) “事件化”编写的法则
结语:“艺术自律”命题的反思
    一、“艺术自律”与历史的对话:一场虚设的审美救赎?
    二、“艺术自律”在中国的命运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或许,“十示”是一种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 洪妍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2]从文化大散文到新散文 ——以祝勇的散文创作为例[D]. 裴晚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5)
  • [3]马尔罗艺术史论研究[D]. 施鸽. 南京大学, 2019(07)
  • [4]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的分析[D]. 郑美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中国早期电影院空间文化研究(1896-1949)[D]. 刘磊. 山东大学, 2018(12)
  • [6]江西特级教师“誉后”发展调查研究[D]. 谢晨.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7]大鹏一日同风起——正安县主城区改扩建纪实[J]. 赵剑平. 中国作家, 2014(14)
  • [8]对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研究[D]. 白敏珍. 云南大学, 2014(01)
  • [9]企业家决策心理锚研究[D]. 沙彦飞. 南京师范大学, 2013(11)
  • [10]艺术自律:现代性的美学话语 ——兼论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实践[D]. 刘海. 武汉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或许,“交叉展示”是一种使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