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

不可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

一、难以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强[1](2021)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的影像学变化规律及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经临床、病理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并进行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PCA)的24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13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回顾该13例患者(肝细胞癌11例;肝转移瘤2例,均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共计15处病灶(肝细胞癌13处,结直肠癌肝转移2处)的影像资料。依据术中CT显示的低密度冰球表面界定消融区域,将冰球表面至冰球表面以内5mm处称为消融区边缘带,冰球表面以内5mm处至冰球中心称为消融区内部,所有肿瘤病灶在术中被冰球完全覆盖且位于消融区内部。观察病灶PCA前、后MRI影像学表现,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术后1月病灶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分别比较每处病灶术前、后MRI表现的动态变化。同时于前述时间点分别测定消融区域肿瘤组织及消融区内部正常肝脏组织的ADC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FLASH-T1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低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升高,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均匀高信号(4/15)或混杂高信号(11/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均匀高信号(12/15)或混杂高信号(3/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在TSE-T2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降低,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均匀低信号(4/15)或混杂低信号(11/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均匀低信号(12/15)或混杂低信号(3/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在D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降低,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高信号(8/15)或等信号(7/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等信号(11/15),部分高信号(3/15)、低信号(1/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增强扫描术前15处病灶中有13处表现为快进快出型,2处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伴环形强化,术后3天主要为消融区域内部无强化伴边缘环形轻度强化,术后1月消融区域表现为无强化。ADC值:ADC值肿瘤组织术后3天及1月分别为(1.86±0.09)×10-3mm2/s、(1.89±0.07)×10-3mm2/s,显着高于术前的(0.98±0.15)×10-3mm2/s(P<0.05);ADC值消融区肝实质在术后3天及1月分别为(1.02±0.13)×10-3mm2/s、(1.01±0.09)×10-3mm2/s,显着低于术前的(1.21±0.11)×10-3mm2/s(P<0.05)。结论: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表现为消融区域内T1WI信号呈现上升趋势,T2WI下降趋势,增强扫描无强化。通过测量ADC值可以区分消融区域内的坏死肿瘤组织和坏死肝组织。

胡月[2](2021)在《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价值;探索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不同时期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超声引导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31例(67个病灶)。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41-81岁,平均年龄(60.6±10.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按照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粒子植入,且均一次性植入成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并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复查,观察病灶大小的变化,术前术后的超声造影均做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分析。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对部分病例的粒子区及粒子区周边行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1、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病灶有效率分别为53%、82%、86%、87%。2、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逐渐增大,t PI、t WIS、ΔRT、ΔTTP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AUC、ΔAUC、ΔPI、ΔW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1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增大,t PI、t WIS、ΔRT、ΔTTP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病理组织学活检显示粒子区病灶组织已变性坏死,粒子区周边区域仍有125I粒子的放射性损伤作用。结论:1、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可以成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定量评估方法。3、组织学活检的病理变化验证了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6个月时病灶组织已经被彻底灭活。

罗来辉[3](2021)在《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脏良性肿瘤(Benign liver tumor,BLT)的诊断,手术指征,外科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173例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肝海绵状血管瘤136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9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肝腺瘤4例,炎性肉芽肿2例。结果:173例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6.13%。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指南规定的手术指征,其中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73例,开腹肝切除(Open hepatectomy,OH)组100例。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开腹组肝门阻断率高于腹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开腹组(P<0.01)。LH组有3例中转开腹病例。术后第一天、第二天LH组患者ALT及AST上升水平低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难度组(A组)中,LH组手术出血量及术中输血率高于OH组,(P<0.05),除术后第一、二天LH组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明显低于O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直径≥10cm组(B组)中术后第一天LH组AST、直接胆红素上升水平明显低于OH组(P<0.05),术后第一天及第二天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低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1、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应充分结合病史;2、手术切除是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开腹肝切除与腹腔镜肝切除均是安全有效的方式;3、在高难度组中,虽然腹腔镜组出血较多,但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均是安全有效。在肿瘤≥10cm组中,开腹肝切除组与腹腔镜肝切除组均是安全有效,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治疗选择,提高肝脏良性肿瘤的外科诊治水平。

那布拉江·艾合买提[4](2021)在《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治疗肝囊型棘球蚴病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治疗肝囊型棘球蚴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临床分析。方法: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自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囊型棘球蚴病并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的共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是否中转开腹分为腹腔镜手术组(A组)和中转开腹组(B组),单因素分析相关临床资料与中转开腹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6例患者,46例中转开腹,单因素分析中两组在BMI(P=0.044),病灶大小(P=0.001),手术时间(P=0.029),出血量(P=0.048),性别(P=0.023),服用阿苯达唑史(P=0.043)病灶位于Ⅰ、Ⅶ、Ⅷ段(P=0.001),棘球蚴病灶紧贴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下腔静脉(P=0.036),有大的血管、胆管进入棘球蚴腔内(P=0.003),病灶位于左外叶(P=0.012),腹腔粘连程度(P=0.001),棘球蚴病灶分型(P=0.012),腹部手术次数(P=0.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BMI,病灶大小,病灶位于Ⅰ、Ⅶ、Ⅷ段,棘球蚴病灶紧贴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粘连程度(Ⅳ级)(OR=1.68,2.32,3.51,3.42,1.50;95%CI=1.00-2.81,1.18-4.53,1.48-8.31,1.13-1.78,1.13-1.98;P=0.049,0.014,0.004,0.017,0.025)为独立危险因素,而病灶位于左外叶为保护因素(OR=0.54,95%CI=0.30-0.96,P=0.034)。结论:对于HCE患者,当BMI较高,病灶过大,病灶位于肝脏Ⅰ、Ⅶ、Ⅷ段,以及棘球蚴病灶紧贴重要的大血管和腹腔明显粘连难以分离时腹腔镜根治性手术容易中转开腹,而病灶位于左外叶时更有利于腹腔镜根治性手术的实施;结合这些因素我们术前可以更准确的评估HCE患者,完善术前准备,明确是否可以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降低开腹手术转化率。

舒俊杰[5](2020)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应用于肝脏复杂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外科手术是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尤其是肝脏恶性肿瘤的首选方式。然而常规手术方式往往难以治疗以中央后方型肿瘤为代表的复杂位置的肝脏占位性疾病。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ELRA)是一项复杂的外科手术技术,结合了肝切除、血管重建、器官低温保存,移植术等多项高难度技术,可用于治疗复杂位置的肝脏占位性疾病。与常规手术方式相比,ELRA优势明显,但围术期死亡率较高。临床上缺乏ELRA治疗恶性肿瘤的大样本观测结果;远期预后不明确;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缺乏详细的ELRA适应与禁忌标准。研究目的探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治疗肝脏复杂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疗效。优化患者选择标准,提高手术安全性。研究方法1.收集41名接受ELRA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按围手术期预后将患者分为围术期死亡组(9例),术后90天内死亡;生存组(32例),术后90天内存活。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术前情况、手术情况、术后短期预后以及随访情况。对术后短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影响远期生存的因素。计算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2.收集50名接受ELRA治疗的肝脏复杂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的资料,按疾病诊断将患者分为良性组(9例),患肝脏良性占位性疾病;恶性组(41例),患肝脏恶性肿瘤。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术前情况、手术情况、术后短期预后以及随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和远期疗效。3.收集106名肝细胞癌患者的资料,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ELRA组(29例),行ELRA治疗;介入组(77例),行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TACE)。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术前情况、手术情况、术后短期预后以及随访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和远期疗效。对两组患者采用1:1倾向评分配对(PSM)。计算生存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研究结果1.所有41例患者ELRA成功,R0切除率100%。手术时间617(422-1204)min,23例(56%)行复杂血管重建,7例(17%)行胆肠吻合。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无肝期时长、胆肠吻合、动脉重建变量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胆肠吻合(胆管侵犯)是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29;P=0.034)。41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3、5年期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4%、36.6%和31.0%。1、3、5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1.5%、21.0%、18.0%。多发肿瘤、胆管侵犯和淋巴转移是远期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2.良性组9例,包括6例肝包虫病、2例肝血管瘤、1例肝髓脂肪瘤;恶性组41例,包括原发性肝癌36例(肝细胞癌29例、胆管细胞癌6例、肝囊腺癌1例),转移性肝癌5例(胃癌肝转移2例,结肠癌肝转移1例,胰腺癌肝转移1例,胆囊癌肝转移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肝硬化、胆红素、血管受侵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残肝标肝比值、血管重建、胆肠吻合等术中情况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90天内死亡者9例,均为恶性组患者,其中3例死于重症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例死于急性肝衰竭,2例死于腹腔出血,1例死于肺动脉栓塞。50例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为17个月(1~119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0%、45.9%、41.1%和41.9%、33.4%、30.8%;良性组患者生存时间为68个月(10~114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为88.9%。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3.经PSM分析得到29对患者,两组之间的一般状况、肝脏情况、肿瘤相关情况等变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1)。ELRA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介入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p=0.039)。两组患者90天死亡率分别为为13.8%(4/29)和7.0%(2/29)。两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4、34.5、30.7%和44.8、13.8和6.9%。结论1.通过ELRA治疗常规手术难以切除的肝脏占位疾病是可行的。相当一部分接受此手术的患者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2.存在主要胆管受侵(需行胆肠吻合)的恶性肿瘤患者是患者行ELRA后围手术期死亡风险升高。3.运用ELRA治疗肝脏良性占位的安全性与远期疗效均优于其用于肝脏恶性肿瘤。针对良、恶性疾病的ELRA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应分别制定。4.ELRA的远期疗效优于TACE,应充分告知患者各种治疗方式优劣势以期使患者最大获益。

李瑶[6](2020)在《芪连扶正胶囊联合TACE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芪连扶正胶囊联合TACE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肿瘤内科常规治疗并行TACE,观察组患者加服芪连扶正胶囊。连续观察2治疗周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肿瘤转移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及毒副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芪连扶正胶囊联合TACE治疗转移性肝癌可以改善患者大部分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并增加体重,降低肿瘤标志物、改善毒副反应。但在减小和稳定病灶方面,加服芪连扶正胶囊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另外,芪连扶正胶囊对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均不明显。结论:芪连扶正胶囊具有扶正抗邪、减毒增效的作用,与TACE联合治疗转移性肝癌安全可行、疗效确佳。芪连扶正胶囊联合TACE是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吴志正[7](2020)在《腹腔镜肝切除应用肝血流阻断后行低中心静脉压麻醉的回顾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手术操作中应用肝血流阻断技术及对低中心静脉压麻醉后,对患者术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84例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手术病例,应用间歇肝门血流阻断后控制性低中心静脉技术(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LCVP组)45例,仅行肝门血流阻断后未控制的普通中心静脉压组(Normal central venous pressure,NCVP组)39例。比较手术切除肝实质组织所需时间、术中失血量、是否输血,以及术后肝功能、住院天数等评估不同技术方法的效果。结果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术操作过程中。肝门血流阻断后,LCVP组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Q1及Q3,两组平均的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手术的操作的时间,统计的总的肝门阻断时间低于NCVP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术后住院天数LCVP组略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肝功能变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中。间歇肝门血流阻断经本研究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在血流阻断后应用低中心静脉压技术,较单纯只进行了间歇的肝门血流阻断操作的患者资料对比,可以进一步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手术进度使其总时间得到减少。本研究的数据支持,在入肝血流阻断的前提下,再加行低重心静脉压技术是安全且有益处的方式。在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面,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水平不差于仅肝门血流阻断后未控制中心静脉压者。

温阳辉[8](2020)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与腹腔镜下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的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5年1月20日至2017年9月30日进行根治性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病例,其中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组28例,非解剖性肝切除组31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3天肝功能复查中,非解剖组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显着高于解剖组(P<0.05),而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2年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非解剖组术后2年复发率显着高于解剖组(P<0.05)。术前ALT值、术前肝硬化情况及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2年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术后2年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P<0.05)。结论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可以减少剩余肝脏因肝门阻断而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率,在肝脏剩余体积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肝癌。

苏泽隆[9](2020)在《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开展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新技术,并初步探索其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摸索可安全用于肝胰恶性肿瘤术中放疗,预防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的安全照射剂量,为有效降低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探索新的辅助治疗方法,为形成新的肝胰恶性肿瘤治疗模式分享经验。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集我科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肝胰恶性肿瘤患者各3例,共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外科立体定向小型加速术中系统50KV低能量X线,照射工具均为平板施源器。胰腺恶性肿瘤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肿瘤切除后的瘤床、区域淋巴结、门静脉、肠系膜上缘以及其他复发的高危区域;肝癌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近肝门区的大血管如门静脉、肝动脉等附近的手术切缘、切开取癌栓的门静脉、肿瘤切除后的瘤床以及术者认为容易复发的区域。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各项术中、术后与手术和IORT相关的事件,评价反映肝功能、肾功能等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估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功能状态以及术后肿瘤的复发模式,主要终点是了解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的临床效果,包活患者的局部复发情况以及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本试验组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联合术中放疗,因术中联合术中放疗,手术时间对比我科未行IORT的患者相对延长,胰腺恶性肿瘤组及肝癌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2h和7.7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767ml和933ml,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输血治疗;IORT照射剂量平均为12Gy和15Gy,照射时间平均为22.3min和18.7min。术后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出现乳糜瘘,经对症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于IORT相关并发症如胃轻瘫、消化道出血、胆瘘、放射性肝炎及胰腺相关并发症等;术后肝癌组有1例患者因合并重度肝硬化,术中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残肝无法代偿,出现肝功能不全及大量腹水,与术中行IORT并无直接相关性,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可见IORT术后对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损伤。最终至随访终止日,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2月出现肝转移和左侧肋骨转移,可疑右侧肾上腺转移,最后因肿瘤晚期恶病质死亡;肝癌组有1例右肝弥漫型肝癌患者,因术前合并肝炎后重度肝硬化,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最后在术后2个月出现肝内多发转移和肝肾综合征而死亡,2例死亡患者为肿瘤性死亡;余患者至随访终止日均未见明显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至随访终止日此胰腺恶性肿瘤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肝癌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7个月和17个月。结论: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对患者术后恢复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术中和术后安全性,术中放疗剂量在15Gy左右是安全可行的。IORT作为肝胰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虽然在病例数和随访方面有限,受到统计限制,但根据现有的研究和我们的经验表明,手术切除联合IORT可减轻肝胰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望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案。

张永寒[10](2020)在《巴塞罗那中期HBV相关肝细胞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5年中国肝癌发病数37.0万,发病率占第4位,死亡数32.6万,总体死亡率居第2位[1]。手术切除是中期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和根治希望的主要手段,但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仍使患者难以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率及根治机会。分析影响肝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因素,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巴塞罗那分期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期系统,针对不同分期推荐不同的首选治疗策略。但我国原发性肝癌病因多与乙肝病毒性肝炎相关,而欧美等以丙肝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相关,巴塞罗那分期在中国肝癌患者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验证,我国学者针对B期患者较多推荐手术切除治疗。通过探索对B期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探索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更加客观评估患者预后,使患者获得最大生存获益,减少治疗损害。目的探讨巴塞罗那分期中期肝细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按高危因素分为不同亚组,比较生存差异,为临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的50例行解剖性肝切除巴塞罗那分期中期肝细胞癌的临床资料与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甲胎蛋白、手术时间、Ki-67、CK19等因素对术后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总体生存情况截止至随访时间,死亡37例,存活13例。平均生存时间27.8±2.7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0%、32.0%。2.Ki-67、CK19抗原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Ki-67在细胞核中表达黄色或棕色颗粒,Ki-67高表达率为52.0%,CK19在肿瘤的细胞膜和胞质中表达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阳性表达率为44.0%。3.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总体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微血管侵犯、Ki-67表达与BCLC B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分别χ2=8.411,10.939,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微血管侵犯、Ki-67高表达是影响BCLC-B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别HR=0.445,0.399,均P<0.05)。4.Ki-67表达水平、MVI与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Ki-67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497,P<0.05),其他因素与Ki-67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VI阳性组与阴性组肿瘤直径(χ2=0.317,P<0.05)、血清AFP(χ2=0.3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与M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亚组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Ki-67低表达和无微血管侵犯为低危险组,Ki-67高表达或肿瘤微血管侵犯为危险因素组,两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2.152,P<0.05)。低危险组术后1、3生存率分别为84.2%、57.9%,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高危险组术后1、3生存率71.0%、16.1%,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结论1.微血管侵犯及Ki-67高表达是影响中期肝癌术后总生存率的高危因素。2.Ki-6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MVI有无与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有关。

二、难以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以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影像学在经皮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实体肿瘤中的应用与价值
    2.1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概述
        2.1.1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发展
        2.1.2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原理及机制
        2.1.3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临床应用
    2.2 影像学在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中的应用
        2.2.1 超声
        2.2.2 CT
        2.2.3 MRI
    2.3 实体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2.3.1 超声
        2.3.2 CT
        2.3.3 MRI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一般资料
    3.2 手术相关仪器设备
    3.3 手术流程及术中CT应用
    3.4 MRI检查方法
    3.5 图像分析及评估
        3.5.1 病灶消融区域分区
        3.5.2 病灶影像学表现
        3.5.3 ADC值测量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MRI表现
    4.2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特征
第5章 讨论
    5.1 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的原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基础
    5.2 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常规MRI表现及机制
    5.3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后的应用价值
    5.4 研究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超声造影评估~(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
    2.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2.1.1 ~(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
        2.1.2 ~(125)I放射性粒子对肿瘤的治疗机制
        2.1.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2.2 超声造影应用
        2.2.1 超声造影剂
        2.2.2 超声造影的应用领域及现状
    2.3 超声造影对于肝脏的临床应用
    2.4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理论基础
    2.5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优势
    2.6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纳入标准
        3.1.2 病例排除标准
    3.2 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125)I放射性粒子
        3.2.2 超声造影剂
        3.2.3 仪器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病理组织学活检
        3.3.2 超声造影检查
        3.3.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意义
        3.3.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3.3.5 治疗后疗效评价
        3.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病灶局部控制情况
    4.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5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2.6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6个月CEUS 定量参数变化
        4.2.7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与12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4.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病灶局部病理变化
第5章 讨论
    5.1 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5.2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5.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病理变化分析
    5.4 本研究的优势
    5.5 本研究的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方法和资料
    2.1 资料来源
    2.2 外科治疗方法
        2.2.1 术前检查及准备
        2.2.2 手术步骤
        2.2.3 术后处理
        2.2.4 出院标准
    2.3 观察指标
        2.3.1 术前资料
        2.3.2 术中资料
        2.3.3 术后资料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情况
    3.2 OH组与LH患者术前资料比较
    3.3 OH组与LH患者术中术后资料比较
    3.4 OH组与LH患者术后实验室资料比较
    3.5 亚组间OH组与LH患者术前资料比较
    3.6 亚组间OH组与LH患者术中术后资料比较
    3.7 两亚组间LH组与OH患者术后实验室资料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影像学检查和术前诊断
    4.2 手术治疗指征及方法
    4.3 术中出血与手术时间
    4.4 术后并发症
    4.5 术后实验室指标与住院时间
    4.6 不足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4)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治疗肝囊型棘球蚴病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手术方法
        2.3 参考指标
    3.质量控制
    4.统计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
    2.单因素分析
    3.多因素分析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应用于肝脏复杂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运用ELRA与 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疗效对比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共识与争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芪连扶正胶囊联合TACE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一般临床资料
    3.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和方法
        4.1 肿瘤病灶变化
        4.2 中医证候变化
        4.3 生活质量评定
        4.4 肿瘤标志物变化
        4.5 毒副反应
    5.疗效评定
        5.1 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3 生活质量评价
        5.4 毒副反应评定
        5.5 注意事项
    6.统计学方法
    7.结果
        7.1 肿瘤病灶变化
        7.2 中医证候变化
        7.3 生活质量变化
        7.4 肿瘤标志物CEA、 CA199、 AFP变化
        7.5 毒副反应
讨论
    1.肿瘤转移及转移性肝癌发病机制探究
        1.1 传统医学的认识
        1.1.1 病因病机
        1.1.2 转移(传变)途径
        1.2 现代医学认识
        1.2.1 肿瘤转移的含义
        1.2.2 肿瘤转移的方式
    2.TACE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现状
    3.芪连扶正胶囊方药探究
        3.1 药物相关说明
        3.2 药物组成及配伍
        3.3 方药分析
        3.4 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4.疗效分析
        4.1 肿瘤病灶变化
        4.2 中医证候变化
        4.3 生活质量变化
        4.3.1 KPS评分变化
        4.3.2 体重变化
        4.4 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变化
        4.5 毒副反应
        4.5.1 血液系统毒副反应
        4.5.2 消化系统、肝、肾毒副反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转移性肝癌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腹腔镜肝切除应用肝血流阻断后行低中心静脉压麻醉的回顾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术前评估与麻醉方式
    3.手术方法
    4.切除肝脏体积及总肝脏体积的评估
    5.记录数据类型
    6.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术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解剖性肝切除
    1.6 非解剖性肝切除
    1.7 观察指标
    1.8 随访
    1.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2.3 两组患者2年复发率与死亡率对比
    2.4 影响肝细胞肝癌术后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2.5 影响肝细胞肝癌术后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恶性肿瘤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胰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临床资料
        三、治疗方法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结果
        一、术中临床指标
        二、术后临床指标
        三、术前及术后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四、术后并发症
        五、复发模式
        六、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七、生存情况
    讨论
第二部分 肝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临床资料
        三、治疗方法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结果
        一、术中临床指标
        二、术后临床指标
        三、术前及术后及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四、术后并发症
        五、复发模式
        六、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七、生存情况
    讨论
结论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巴塞罗那中期HBV相关肝细胞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巴塞罗那中期肝细胞癌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难以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D]. 王智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2]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D]. 胡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3]肝脏良性肿瘤外科诊疗分析[D]. 罗来辉. 南昌大学, 2021(01)
  • [4]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治疗肝囊型棘球蚴病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分析[D]. 那布拉江·艾合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5]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应用于肝脏复杂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舒俊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6]芪连扶正胶囊联合TACE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 李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腹腔镜肝切除应用肝血流阻断后行低中心静脉压麻醉的回顾分析研究[D]. 吴志正. 山东大学, 2020(02)
  • [8]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疗效对比[D]. 温阳辉. 苏州大学, 2020(02)
  • [9]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D]. 苏泽隆.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巴塞罗那中期HBV相关肝细胞癌预后分析[D]. 张永寒.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不可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