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加快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一、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孙博[1](2020)在《山东省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以平安银行J分行为例》文中指出县域经济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曾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研究县域经济对实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省是全国经济强省,但发展不平衡,且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逐年增大。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发展起到显着的推动作用。过去,县域金融业务滞后于城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对县域认识上的缺失和工作上的忽视。主要体现在较少的从业人员和营业网点、单一的金融业务结构、不发达的电子银行渠道以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及服务等。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县域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把开拓县域金融业务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对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县域金融业务发展结构的调整,紧紧抓住县域经济发展机遇。不能再将县域金融业务等同于以往“农村金融”,除了传统的存、贷、汇及小微业务,还应包含多种规模化融资、投资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文章作者基于在山东省商业银行从业的实际经验,针对山东省县域金融业务发展的抑制因素,主要运用了区域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的概念、特征。根据山东省经济运行情况及县域金融市场现状,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山东省的经济环境加以分析。指出商业银行开展“三农业务”所带来的增值效应以及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县域金融的必要性,提出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何兼顾好分支机构的搭建、风险的管理、金融产品的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平安银行J分行在县域金融市场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面临的挑战等。最后结合当前影响山东省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因素,列举平安银行寿光蔬菜打通产业链金融项目这一优秀案例,研究商业银行在山东省开展县域金融业务的具体发展策略,力争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推动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完成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陆健[2](2020)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坚持绿色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的发展的重要一部分。但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良好的经济空间格局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影响程度,有利促进县域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新时代背景,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为研究范围,运用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以及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县域的经济发展经验,并且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的经济向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经验的指导。通过ESDA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空间格局特征分析。首先,运用标准差椭圆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演变轨迹,得出县域经重心以平均0.685km/年的速度向东南移动,且县域经济极化效应增强,从转角来看,县域经济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且经济空间格局有加强趋势。其次,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全局Moran’I指数是波动下降的趋势,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H--H(高--高类型)县域数量减少,L--H(低--高类型),H--L(高--低类型)县域数量增多,通过冷热点分析,热点县域出现东营和威海两地区周围集聚的局面,且县域经济热点区域从资源城市逐渐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而冷点区域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中部潍坊地区。根据以上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一是县域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二是县域经济空间异质性特征增强;三是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整体上倾向于优化趋势。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得出市场活力、政府支持、社会投资、工业化水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水平、对外经济水平具有抑制作用,且6项因素均在1%水平下显着,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对策:保持沿海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快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强市场经济活力,壮大民营经济;深化对外开放,加快技术创新,打造区域优势品牌;发挥政府职能,建设好县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增加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制造业的升级

冉钊[3](2020)在《基于多源数据的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文中指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欠发达县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自然条件、综合交通、人口素质、信息流通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其与发达县域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然而,县域产业发展又是推动县域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县域产业关联和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多源数据应用成为趋势。因此,基于多源数据进行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研究可以增强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为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借鉴社会学、规划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优化路径。并以辰溪县为例,综合运用统计数据、问卷数据、POI数据以及网站信息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产业关联和布局两个方面研究辰溪县产业发展情况,明晰辰溪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动力机制主要由内生动力、外生动力、环境动力以及联生动力构成,其分别扮演着源动力、主动力、助动力和促动力的角色。基于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层和因素层分析,提出了以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小分割、降低损害和弘扬特色“5D”分析框架为基础的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路径。(2)从产业内部行业关联性上看,资源型重工业对辰溪县工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都具有较强的拉力,而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度较低。从产业外部投资、创新组织和潜在市场关联网络上看,省内投资流主要来源于长沙市和怀化市,投资类型偏向传统和低端产业,省外投资流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地区、江西省和浙江省,投资类型呈现多样化和新型化特征。外部创新网络核心通道是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政产学研创新网络处于弱关联状态,联系相对较松散。外部潜在市场网络开发要注重对湖南内部各地市和周围邻省市场的拓展,提高特色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种植水平。(3)从产业布局上看,辰溪县龙头农业企业和规模工业企业空间格局分别呈现出“西密东疏、沿路分布”和“整体分散、园区集聚”的特点,商贸服务业分布则形成“一核两轴多极”的空间格局特征,同时产业空间布局受交通指向性影响较为明显。运用熵值法对各乡镇综合发展潜力进行测算,将全县23个乡镇划分为高值潜力区、较高值潜力区、中值潜力区、较低值潜力区和低值潜力区5种类型,潜力类型区不同,乡镇职能及产业布局优化措施也不同。(4)辰溪县的产业优化发展应该采取注重农业分区、强调工业集聚、商贸业极化-均衡发展、弘扬特色产业、减少区域分割、降低环境损害等举措。下一步要重点研究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定量分析,基于流空间视角关注欠发达县域与外部要素之间的交互联动性,探讨不同地域类型的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特征规律,构建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理论体系。

苏艺,陈井安[4](2020)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经验与展望——以四川省为例》文中指出新时代,县域经济已成为承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多重战略的综合经济形态。西部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回顾了新中国70周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取得成就和经验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展望和路径选择。

刘建颖[5](2020)在《新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成功案例研究 ——以沙湾县安集海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贫困全部解决。精准扶贫的这六年来,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要想富民强区,实现精准脱贫,必须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特色经济,这是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有效举措。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边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各种优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加快了新疆依靠特色产业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沙湾县安集海镇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欧亚大陆桥横穿而过,区位优势明显,是着名的“中国辣椒之乡”。近年来,沙湾县安集海镇依靠辣椒产业实现了区强民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随着辣椒产业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经济合作的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了辣椒产业的跨区域合作,并以此使镇区农户脱贫致富。但是放眼新疆其他地区,尤其是新疆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还较低、产业的规模还很小、将区域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的能力还很弱,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等,这些都是新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遇到的现实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沙湾县安集海镇发展辣椒产业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新疆其他地区进行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经验。基于这一目的,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民族发展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区际分工理论、“国家的视角”发展理论与现代化理论为依托,对特色产业的内涵、特征、新疆特色产业的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将个案分析与总体分析相结合,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利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沙湾县安集海镇辣椒产业在沙湾县如何依靠政府主导、政策依托、龙头企业带领、合作社聚合等各方面进行剖析,构建出沙湾县安集海镇特色产业成功发展的基本框架,总结出具有特色发展经验的“安集海模式”,这对新疆其他地区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从而实现精准脱贫具有指导意义,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在此之下,笔者将“安集海模式”对新疆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从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四个维度作出经验推广。

陈楚楚[6](2019)在《江西省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研究 ——以资溪县为例》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江西省省委在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的二十四字发展方针,致力于全面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效果。只有全力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助力推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以资溪县为例,全面分析了资溪县在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客观的指出了资溪县在发展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总量较小等问题,并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方式推进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资溪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论证了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系统梳理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总结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对推进全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通过对县域经济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两者关系的研究,得出结论即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反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又会助推县域经济的发展,适当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县域人民就可以同时拥有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毛丽佳[7](2019)在《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为研究地域,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和界定跨省界地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地,本论文的研究以断裂点模型为研究工具,并对其参数应用进行拓展,从而进一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县域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关系,由此计算出重庆市黔江区的综合得分最高,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进而对跨省界两两相邻的县域进行空间联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空间联系。同时,本论文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中药材、茶叶、畜牧养殖、矿产、旅游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优势产业带、缺乏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和缺乏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等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关联视角,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为基础,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区位熵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的优势分布县域,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进而基本确定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清洁能源、矿产升级转型、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旅游业可以作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象。综上所述,本论文以空间关联为视角,针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协同创新开发模式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由此,进一步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跨省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对武陵山片区跨省界区域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谢祥[8](2019)在《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数据显示:我国县级别的行政区域共2862个,县域面积占到我国陆地面积的91%以上,所有县域内总人口达到8.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6%,其经济生产总值达到25亿元,占到全国GDP的一半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也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一个县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宏观经济能否持续的发展,所以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成分,从县一级所属的行政单位上来看,其治理相对独立,便于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的国情特点决定了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等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平衡协调、统筹规划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着眼点与立足点。县域作为区划单位将城乡经济的不同点有机融合,作为城乡经济交汇的中间环节,在经济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区位优势,起着衔接上下游、疏通各环节的关键作用。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需要重视其特殊性,利用其承上启下的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农业生态自然经济等。要想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就要完全加快城乡经济制度的健全,在经济制度上鼓励银行等机构增加城乡金融业务的覆盖面,创建完整的金融业务系统。本课题以衡阳市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在理清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区位理论等相关理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找出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区情条件等,并充分论证这些条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和具体内容。再者通过分析衡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机遇及威胁,指出衡阳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县域经济的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出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出该地区需以工业、现代农业为主导、第三产业拉动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为基准,从而排除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吕林蔚[9](2019)在《“互联网+”视角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特色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我国民族贫困地区,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果不把经济搞好,那么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所以说推进民族团结,推动进步事业发展,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积极发挥社会主义作用,才能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彰显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领的正确性。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特色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互联网+”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推动我国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选项之一。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是湖南省重点扶贫的困难县,近年来,靖州县在运用“互联网+”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有较为鲜明的样本意义。文章站在“互联网+”的角度,以靖州苗族侗族县特色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及归类整理,发展“互联网+具有高效融合性,利用“互联网+”有利于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然后笔者选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目的在于了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利用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寻找当地的相关人员对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利用“互联网+”发展以生态农业、民族旅游以及商品贸易为代表的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验证,发现靖州县在运用“互联网+”促进以生态农业、民族旅游和商品贸易为代表的特色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运用问卷调查对靖州县利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及对“互联网+”影响特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认识进行调查发现靖州县在对“互联网+”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上和在“互联网+”的运用上都不成熟。最后就“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分别进行了分析,结合靖州县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特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包括:改善“互联网+”环境,加大互联网基础性投入,提高群众对“互联网+”的认识,加速互联网的使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特色产业,涵盖了“互联网+”生态农业商贸企业的发展和“互联网+”民族旅游发展,通过运用新型网络营销方式,开拓新市场,促使新产业链的形成;借助“互联网+”做实、做细、做特色经济发展工作,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进一步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互联网+”背景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周久贺[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县域经济历经蹒跚起步、探索发展、全面推进、拓展深化、提质升级五个阶段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实力持续增强,财政收入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收入稳步提升。40多年来,广西县域经济在发展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一是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二是把推进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三是把做好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五是把优化县域环境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以平安银行J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相关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区域金融理论
    2.2 区域经济对区域金融的影响
    2.3 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4 县域经济及县域金融
        2.4.1 县域经济基本内涵
        2.4.2 县域金融基本内涵
        2.4.3 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作用
    2.5 金融中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3章 山东省县域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3.1 县域金融发展的历程
    3.2 山东省发展县域金融的必要性
    3.3 山东省县域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3.3.1 山东省县域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
        3.3.2 山东省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3.4 山东省县域金融市场存在问题
第4章 平安银行J分行县域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4.1 平安银行J分行发展现状
    4.2 平安银行J分行SWOT分析
        4.2.1 SWOT分析法
        4.2.2 平安银行J分行发展优势
        4.2.3 平安银行J分行发展劣势
        4.2.4 平安银行J分行发展机遇
        4.2.5 平安银行J分行面临挑战
        4.2.6 SWOT矩阵
    4.3 平安银行J分行县域金融发展策略
        4.3.1 建立适合县域特色的支行客户结构
        4.3.2 深入推进零售转型
        4.3.3 开发适合县域的多元化产品及服务
        4.3.4 科技引领发展
        4.3.5 加强风险防控和基础管理
        4.3.6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
    4.4 典型案例
        4.4.1 项目背景
        4.4.2 实施进程及企业需求
        4.4.3 具体实施方案
        4.4.4 项目总结
第5章 山东省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5.1 精准的市场定位
    5.2 紧跟时代发展的产品及服务模式
    5.3 系统完善的县域网点建设
    5.4 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
    5.5 完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县域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化方面的研究
        1.3.3 关于县域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方面研究
        1.3.4 关于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存在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经济
        2.1.2 空间格局
        2.1.3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不平衡发展理论
        2.2.4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第3章 国外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3.1 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3.1.1 日本“一村一品”发展经验
        3.1.2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经验
        3.1.3 德国中小城镇均衡发展经验
        3.1.4 美国城镇化发展经验
    3.2 国外发达县域经验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启示
        3.2.1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3.2.2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
        3.2.3 加强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同治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第4章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4.1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分布范围
    4.2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4.2.1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逐渐增强
        4.2.2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4.2.3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4.2.4 农业现代水平持续提高,带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4.3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4.3.1 区位优势
        4.3.2 绿色生态优势
        4.3.3 创新驱动优势
第5章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5.1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5.2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3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的演变分析
    5.4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5.4.1 县域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5.4.2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异质性特征增强
        5.4.3 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整体上倾向于优化趋势
第6章 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6.1 空间计量模型说明与设定
        6.1.1 基本模型说明
        6.1.2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6.2 影响因素指标及数据选取
        6.2.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2.2 数据的来源
    6.3 模型选择和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选择
        6.3.2 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多源数据的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区概况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2 基础理论
    2.1 产业布局理论
    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 创新理论
    2.5 地域分工理论
3 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及优化路径
    3.1 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3.1.1 内生动力因素子系统——源动力
        3.1.2 外生动力因素子系统——主动力
        3.1.3 环境动力因素子系统——助动力
        3.1.4 联生动力因素子系统——促动力
    3.2 基于“5D”分析框架的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路径
        3.2.1 提高密度(Density)
        3.2.2 缩短距离(Distance)
        3.2.3 减少分割(Division)
        3.2.4 降低损害(Damage)
        3.2.5 弘扬特色(Difference)
4 辰溪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4.1.1 传统农业社会阶段
        4.1.2 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
        4.1.3 工业化转型发展阶段
    4.2 产业关联性现状分析
        4.2.1 产业内部行业关联性
        4.2.2 产业外部企业投资网络
        4.2.3 产业外部创新组织网络
        4.2.4 产业外部潜在市场网络
    4.3 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4.3.1 龙头农业企业及规模工业企业空间布局
        4.3.2 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
        4.3.3 乡镇产业布局优化
    4.4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 辰溪县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资源禀赋
    5.2 历史文化
    5.3 创新协作
    5.4 市场条件
    5.5 交通网络
    5.6 上层次区域战略
6 辰溪县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6.1 注重农业分区,强化功能融合
    6.2 强调工业集聚,布局动态调整
    6.3 商贸业发展坚持极化-均衡并重
    6.4 弘扬特色产业,注重品牌效应
    6.5 减少区域分割,强化内外合作
    6.6 降低环境损害,营造良好氛围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经验与展望——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1.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县域经济快速崛起阶段
    2.1978年至1992年:县域经济加速上升阶段
    3.1992年至2002年:县域经济增长点形成阶段
    4.2002年至2012年:县域经济的再加速阶段
    5.2012年至现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阶段
二、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1.县域经济实现连续跨越,综合实力显着提升
    2.县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3.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不断增多,发展水平越趋均衡
    4.县域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发展活力不断得到释放
    5.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感显着提升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
    1.由点及线、由线成面、区域协同,根据不同时期调整优化发展战略
    2.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又注重合纵连横
    3.把改革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4.紧抓各种时代机遇,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四、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展望
    1.更加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2.更加注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3.更加注重以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4.更加注重以分功能定位为手段,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5.更加注重破除各种不平等待遇,坚定不移走放活民营经济之路
    6.更加注重以增强县域发展动力活力为指向,坚定不移地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

(5)新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成功案例研究 ——以沙湾县安集海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特色产业相关研究
        2.2.2 精准扶贫相关研究
    3.相关概念界定
    4.内容概括和研究方法
        4.1 内容概括
        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1.1 新疆沙湾县县情
    1.2 安集海镇简介
        1.2.1 安集海镇人口情况
        1.2.2 安集海镇自然气候
        1.2.3 安集海镇主要农作物情况
        1.2.4 安集海镇经济情况
第二章 沙湾县安集海镇贫困原因与扶贫历程
    2.1 沙湾县安集海镇前期贫困的原因
        2.1.1 自然灾害原因
        2.1.2 文化原因
        2.1.3 多民族贫困户自身原因
    2.2 沙湾县安集海镇扶贫的发展历程
        2.2.1 第一阶段:粗放式扶贫——政府兜底,纳入低保
        2.2.2 第二阶段:政府相关活动扶贫——扶贫又“扶智”
        2.2.3 第三阶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章 沙湾县安集海镇辣椒产业扶贫发展优势
    3.1 政府政策
        3.1.1 国家层面
        3.1.2 自治区层面
        3.1.3 沙湾县层面
    3.2 精准的区域特色产业选择
        3.2.1 相对比较优势
        3.2.2 专业化程度
        3.2.3 竞争能力
    3.3 龙头企业——以新疆安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3.3.1 市场引导作用
        3.3.2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3.3.3 推进农业产业化
    3.4 “合作社+”的农户参与模式
        3.4.1 强化镇区多民族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3.4.2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4.3 降低小农户的交易成本
        3.4.4 跨区域发展
    3.5 多民族贫困户社会方面的转变
第四章 沙湾县安集海镇特色产业扶贫成功经验
    4.1 政府发挥着特色产业扶贫的主体地位
        4.1.1 精准定位辣椒产业
        4.1.2 加大跨区域合作,增加项目引进
        4.1.3 建设产业基地,完善辣椒基础设施
    4.2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4.2.1 龙头企业的引进与培育
        4.2.2 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4.2.3 辣椒专业合作社的帮扶作用
    4.3 各民族贫困者内生发展动力
第五章 “安集海模式”对新疆扶贫的特色经验推广
    5.1 政府要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
        5.1.1 立足资源禀赋,选准特色产业
        5.1.2 加大投入,引入优势项目
        5.1.3 加大力度,打造县域品牌
        5.1.4 加大对外开放,提高特色产业外向度
    5.2 龙头企业要发挥特色产业扶贫帮扶作用
        5.2.1 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
        5.2.2 实现订单农业,提高农户抵御风险能力
        5.2.3 扩大销售市场,提高企业实力
    5.3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对各民族贫困户的集聚作用
        5.3.1 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5.3.2 构建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5.3.3 形成完善的监管体制
        5.3.4 扩大合作社与市场的联系
    5.4 不断提高各民族贫困户的信心和决心
        5.4.1 转变思想,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战
        5.4.2 掌握技术,提升能力
        5.4.3 确定贫困人口主体地位,提高素质技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江西省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研究 ——以资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县域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现状
        1.2.2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
        1.2.3 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之处
第2章 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综述
    2.1 县域行政管理与经济发展理论相关概述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行政管理
        2.1.3 县域生态经济
    2.2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
        2.2.1 生态文明建设
        2.2.2 可持续发展
        2.2.3 循环经济
        2.2.4 低碳经济
    2.3 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3.1 县域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2.3.2 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3.3 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即县域生态经济
第3章 江西省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3.1 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1.1 江西省县域行政划分
        3.1.2 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3.2 江西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3.2.1 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
        3.2.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做法
    3.3 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能力不强
        3.3.2 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矛盾突出
        3.3.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3.3.4 生态保护投入不足
        3.3.5 发展思路不清晰,观念陈旧
第4章 资溪县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实证研究
    4.1 资溪县县域情况概要
        4.1.1 资溪县县域行政区划概要
        4.1.2 资溪县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2 资溪县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概况
        4.2.1 资溪县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4.2.2 资溪县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4.3 资溪县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分析
        4.3.1 主成分分析
        4.3.2 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分析
第5章 推进县域经济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对策
    5.1 转变发展理念,深化政府机制体制改革
        5.1.1 完善生态行政建设,推进政府转型
        5.1.2 完善政府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引入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5.1.3 严格监督管理,完善问责机制
    5.2 强化政府引导,推进产业体系绿色升级
        5.2.1 开发绿色农业生产链
        5.2.2 培育低碳工业体系
        5.2.3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业
    5.3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5.3.1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5.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4 构建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模式
        5.4.1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多样化人才队伍
        5.4.2 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辐射作用
        5.4.3 加强资金投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5.4.4 加强舆论宣传,培养生态文明文化
    5.5 打好生态牌,多措并举筹集资金
        5.5.1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5.5.2 积极向上争取生态补偿金
        5.5.3 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7)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关于特色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
        1.2.3 关于省际边界经济联系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基本界定
        2.1.1 跨省界地区的基本界定
        2.1.2 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基本界定
        2.1.3 特色产业的基本界定
        2.1.4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概念
    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形成因素
        2.2.3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3 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演化
        2.3.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2.3.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2.3.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期
        2.3.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2.4 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1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2 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2.4.3 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2.4.4 有利于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2.4.5 有利于促进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4.6 有利于跨省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及其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概况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 民族文化资源
        3.1.4 资本现状
        3.1.5 科教文卫发展情况
        3.1.6 政策环境
    3.2 产业与产业结构特征
        3.2.1 产业结构现状
        3.2.2 产业结构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空间关联的天然基础
        4.1.1 地缘关系的紧密性
        4.1.2 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4.1.3 自然资源的共有性
        4.1.4 经济发展的共通性
        4.1.5 社会发展的依存性
    4.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
        4.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空间作用的评价与结果——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
        4.3.2 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3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权重赋值
        4.3.4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4.3.5 经济联系空间作用及其特征分析
    4.4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各县域功能定位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1 武陵山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类型、分布特征及比较分析
    5.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1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湘西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3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4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铜仁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5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5.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5.3.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5.3.2 地理标志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
        5.3.3 缺乏具备资源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5.3.4 缺少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5.3.5 城市体系发育尚未成熟,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5.3.6 缺乏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社会管理边缘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研究
    6.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
    6.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
        6.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6.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
        6.2.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
    6.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资源禀赋评价
        6.3.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影响因素
    6.4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6.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6.4.2 选取指标
        6.4.3 对区位熵模型的改进
        6.4.4 特色产业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7.1 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
    7.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7.3 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7.4 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8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打造跨省界连片特色现代农业小镇,实现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8.2 突出地理标志产品民族特色,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8.3 立足优势资源特征培育优势工业产业带
    8.4 以共有的民族人文资源助推特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8.5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中心城市
    8.6 实现地方政府间跨域协调合作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9.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的涵义和特点
        2.1.1 县域经济的定义
        2.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2.2 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
        2.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2.2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
        2.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第3章 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3.1 衡阳市县域经济基本概况
        3.1.1 衡阳市基本情况
        3.1.2 衡阳市县域经济现状
    3.2 衡阳当前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3.2.1 以种养殖农业产业为主
        3.2.2 以制造工业项目为主
        3.2.3 以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主
    3.3 衡阳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3.3.1 衡阳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3.3.2 衡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3.3.3 衡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分析
        3.3.4 衡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威胁分析
第4章 国内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启示
    4.1 县域经济的典型模式
        4.1.1 长沙模式
        4.1.2 山东模式
        4.1.3 广东模式
    4.2 成功案例对衡阳市的启示
        4.2.1 学习长沙县的发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4.2.2 借鉴山东的特色农业道路,立足实际,探寻自我特色
        4.2.3 学习广东发展模式,注重招商引资
第5章 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5.1 工业主导型县域的发展路径
        5.1.1 对产业扶持政策进行调控和指导
        5.1.2 确定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原则
        5.1.3 培育衡阳县域经济工业产业集群
        5.1.4 完善工业产业监管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5.2 现代农业主导型的发展路径
        5.2.1 推进新农村建设
        5.2.2 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5.2.3 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5.2.4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5.2.5 依托物联网技术促进数字农业发展
    5.3 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5.3.1 积极发展旅游业
        5.3.2 积极发展物流产业
        5.3.3 积极发展县域金融
    5.4 人才发展型的县域发展模式
        5.4.1 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引进人才
        5.4.2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本地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互联网+”视角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特色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径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二、特色经济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县域民族特色经济理论
        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一般理论
        三、“互联网+特色经济产业”的融合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二、“互联网+”与特色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靖州县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节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靖州县特色经济发展的概况
        一、综合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二、农业产业经济稳步发展
        三、旅游服务经济蓬勃发展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靖州县特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经济发展经济底子欠缺
        二、经济成果分享水平一般
        三、特色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不强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靖州县特色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靖州县特色经济发展的访谈
        一、非结构性访谈地点、人群基本情况
        二、非结构性访谈的内容及方式
        三、非结构性访谈分析
        四、非结构性访谈结论
    第二节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靖州县特色经济发展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方式与原则
        二、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
        三、调查的时间和地点、调查的对象和采用的调查方式
        四、调查统计方法及分析
        五、调查统计结论
    第三节 关于“互联网+”促进靖州县特色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五、SWOT分析总结
第五章 利用“互联网+”促进靖州县特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改善“互联网+特色经济”发展环境
        一、完善基础性建设
        二、提高发展性认识
        三、加大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节 利用“互联网+特色经济”实现相关产业发展
        一、加大“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投入
        二、创新“互联网+民族旅游”的发展方式
        三、提高“互联网+商品贸易”的发展力度
    第三节 利用“互联网+特色经济”实现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发展理念
        二、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三、缩小城乡差距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互联网+”背景下促进特色经济发展的调查问卷
附录B 非结构性访谈具体内容

(10)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 蹒跚起步阶段 (1978—1983年)
    (二) 探索发展阶段 (1984—1991年)
    (三) 全面推进阶段 (1992—2001年)
    (四) 拓展深化阶段 (2002—2012年)
    (五) 提质升级阶段 (2012年—至今)
二、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 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二) 县域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收入质量逐步提高
    (三) 县域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四) 县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总量比重继续提高
    (五)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三、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 坚持把推进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 坚持把做好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 坚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五) 坚持把优化县域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以平安银行J分行为例[D]. 孙博. 吉林大学, 2020(04)
  • [2]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陆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多源数据的欠发达县域产业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辰溪县为例[D]. 冉钊.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经验与展望——以四川省为例[J]. 苏艺,陈井安. 农村经济, 2020(05)
  • [5]新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成功案例研究 ——以沙湾县安集海镇为例[D]. 刘建颖.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江西省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研究 ——以资溪县为例[D]. 陈楚楚. 南昌大学, 2019(01)
  • [7]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毛丽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8]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谢祥.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互联网+”视角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特色经济发展研究[D]. 吕林蔚. 吉首大学, 2019(02)
  • [10]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 周久贺. 桂海论丛, 2019(03)

标签:;  ;  ;  ;  ;  

加快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