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阔混交薪材林效益试验简报

针阔混交薪材林效益试验简报

一、针阔混交薪炭林效益测试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郑芊卉[1](2019)在《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政策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全球一体化趋势逐渐扩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导致的气候变暖早已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履约期进入尾声,《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世界各国积极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区域性、自愿性碳交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建立和发展。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森林经营管理的内涵已经远远大于传统的森林经理,目的也从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维持森林永续发展和利用。但其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对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设计、销售利用等内容。林业碳汇项目在自愿减排市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对自愿减排市场中林业碳交易项目的总结和研究,对今后林业碳汇项目的质量提高有重大意义。论文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我国碳交易市场中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前景。简要分析碳交易市场的种类和机制,阐明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的差别。结合目前全球林业碳交易市场的现状,总结碳交易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历史,梳理其中容易被误解的概念和学者观点,对碳汇、碳交易市场、林业碳汇给出定义。(2)归纳梳理现行方法学。作为项目实施的指导方法和基础工具,方法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究,阐明了方法学的内容、类型、结构作用等方面的含义,说明林业碳汇项目的额外性在交易过程中的重要性。(3)分析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基本情况。收集了我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累计公示审定的99个林业碳汇项目设计文本,整理发现60%以上的项目是在2016年完成备案,总实施区面积达2.53 Mhm2,预计总减排量约1.46 GtCO2-e,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中的7个省区。按项目类型整理发现,碳汇造林项目共68个,实施面积70.66万hm2,预计减排量为0.225 Gt CO2-e;林业碳汇经营项目共24个,实施面积176.99万hm2,预计减排量为1.224Gt CO2-e;竹子碳汇项目共6个,其中造林项目1个,营林项目5个,实施面积5.08万hm2,预计减排量为8.82 MtCO2-e。进一步分区研究分析发现,北方的纯林造林应选较长计入期、实施面积大的项目;华南地区造林项目较多,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提高森林经营类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发展竹林类项目。(4)具体案例研究。广东省大埔县碳汇造林项目开始于2012年4月,主要选用木荷、枫香、香樟、红锥、山杜英、藜蒴等6个乡土阔叶树种进行随机混交种植,在2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减排量2.30MtCO2-e,实现年均减排量约为115152 tCO2-e。项目于2016年12月31日完成第一个监测期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第一监测期内造林规模为7400 hm2,根据项目涉及文本和监测数据,按照方法学计量监测方法,得到监测期内产生的实际碳汇量为37785 tCO2-e,扣除相应年份(2012-2016)基线碳汇量19040.18 tCO2-e,监测期内实际减排量为18744.82 tCO2-e,比预估减排量低11108.97 tCO2-e。通过项目的设计、预估、实施及监测结果对比,发现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由于立地条件等自然因素导致抽样分层数量变少,而按照树龄做出的项目事前减排量预估略大于监测结果。(5)提出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思路。综合国内外林业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我国自愿减排市场的林业碳交易现状,为我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何钟文[2](2016)在《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不同治理措施调控效益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由于受到独特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且治理难度较大。马尾松由于抗旱、耐瘠等特点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得到大面积种植,成为了南方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类型之一;但是这种人为营造的针叶纯林层次结构单一,大多缺少林下灌草层覆盖,地表裸露面积大,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并最终导致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不断退化。针对林下流的快速治理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南方红壤丘陵区内先后探索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研究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不同治理措施调控效益,本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代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为研究区域,通过在野外选取设置4种典型治理措施样地和1个对照处理样地,分别为:草灌乔混交措施(M1)、全坡面小穴播草措施(M2)、条沟草灌带措施(M3)、封育治理措施(M4)和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对照样地(CK),采取野外样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土壤—植被二者出发,系统探究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不同治理措施调控效益,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调控土壤物理性状方面,各治理措施的实施显着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容重变小、黏粒含量增加,增强了土壤的抗蚀性能和抗冲性能;(2)在调控土壤化学性状方面,各治理措施实施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pH值则有所降低;综合来看,不同治理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效果为M1最好,M2和M3效果次之,M4效果一般。(3)不同治理措施实施后,促进了植被生长,各措施样地单位体积根系重量(g/100cm3)都显着高于对照样地,使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显着提高了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使森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以及总物种数都大大增加;综合来看,各治理措施在促进森林群落演替方面的效果是M1和M4最好,M2和M3效果次之。

侯淑艳[3](2013)在《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北京市“十五”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对各区县人工林地块进行随机抽样与典型样地调查,以森林生态学、统计分析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可获取的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进行评价,并提出低效人工林的概念。通过正态等距划分法确定指标评判标准,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低效的等级隶属度。对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分为四个等级,并分别对四个等级进行分类,旨在为北京市森林经营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优势树种间植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相同林分类型由于受人为干扰、立地条件等因素影响,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差异也较明显。直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近似正态分布、近似反“J”形分布、多峰或单峰山状分布,树高分布以近似的正态分布、单峰或多峰曲线分布为主。所有样地,除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外,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较低。多样性指数方面,乔木层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变化幅度中,乔木层变化较大。(2)构建了由一个目标层指标,四个准则层指标和14个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确定分布根据相关标准判定四等分并赋予分值及采用正态等距分析法进行四等分,最后依据指标标准将北京市低效人工林分为四个等级。(3)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指标层各指标权重的总排序为:Ap=(0.09560.04780.01130.02910.04120.02770.02160.01250.13930.27850.13360.03150.07180.0586)(4)低效人工林样地中三级低效林最多,占样地总和的40.7%;其次分别是二级低效林、四级低效林和一级低效林,分别样地总和的29.6%、18.5%和11.1%。(5)对低效人工林进行了评价,并对北京市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进行了分类,结果如下:一级低效林:郁闭度为0.8-0.9之间,林分密度过密,土层厚度>50cm,林分结构差,林分过密而导致林内宿存枯枝、濒、枯死木较多;林下物种单一,人为干扰为轻度。对于此类林分应对宿存枯枝进行卫生伐,以避免火灾,还宜对过密,已死或者濒死的林分进行伐除,适当进行疏伐,以保证合理密度。二级低效林:郁闭度为0.4-0.5,林分密度稀疏,土层厚度在40-50cm之间,该样地属于没有适地适树而造成的发育差、林分生产力低下的人工林。对于该低效林应采取带状或块状伐除改造法,补植与该气候、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三级低效林:平均郁闭度为0.4,林分密度较稀疏,土层厚度在20-40cm之间,林分结构较差,林内病腐情况严较重,林下物种多样性较单一,受到中度人为干扰。该低效林适合间伐补植和林下造林改造法。同时进行封禁管理,严禁人为负向干扰。四级低效林:郁闭度≤0.3,林分密度稀疏,土层厚度<20cm,林分结构差,林内病腐情况严重,林相败破,林分退化严重,林下物种多样性单一,受到重度人为干扰。该类低效人工林适合带状间伐补植改造。对于其土层较薄的问题,适宜在补植中采用客土补植法,并加以抚育,同时进行封禁管理,严禁人为负向干扰。

张忠正[4](2013)在《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深化林业改革,发展林业经济,是实现林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林产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次生林是中国森林的主体,也是延边林区的主体,其林木质量和非林木资源(林下资源)的综合开发、经营程度,对延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推动延边地区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有利于提升延边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质量。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次生林综合经营对林产业效率、效益的影响,分析了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发展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殷鸣放[5](2011)在《大边沟林场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该文选择森林多功能评价这个当前林业发展中的紧迫课题,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分析,从微观和宏观角度,采用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森林经理学与森林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物木材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国营大边沟林场人工林进行了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森林对土壤的保护、形成和促进降水向其渗透的功能。可分解为缓和枯水洪水功能、保护水质功能、防止泥沙流失功能和防止林地崩塌等4项子功能。可采用覆盖土壤表面的森林和植被面积比例指标进行评价。(2)减少温室气体功能是指森林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功能。可以分解为森林吸收、储存二氧化碳2项子功能。可采用蓄积量、生长量、含碳率、木材比重和扩大系数等指标进行计量评价(3)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是指森林为生物物种提供生存与繁衍的场所并对其起到保育作用的功能。可采用稀少性、多样性和自然性等指标联合评价方法。(4)木材生产功能是指森林能持续、高效率的生产良好材质的木材,并确保林分自身健全的功能。可采用形状比、生长量、蓄积量、修枝、林内路网、平均坡度、小班面积、木材缺欠等8项指标评价(5)通过对研究对象15个小班的实际评价,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其中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是以流域为评价对象,减少温室气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木材生产等功能均以小班为评价对象,实现了小班层次的评价,为制定森林经营措施打下基础。(6)探索了用雷达图法对各子功能评价结果进行全面表达与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多边形面积表达整体功能的评价方法,并根据雷达图方法进行了森林多功能类型划分,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优势齐备型、稳定平衡型、弱势缺失型等3个类型。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在森林经营框架下实现了小班森林多功能计量与评价。(2)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子功能计量与评价。(3)采用雷达图法表达森林多功能综合信息

张民侠[6](2010)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可持续经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标准和目标的制定、技术的提高、政策的保障等方面都有比较多的研究,但对如何建立规范高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较少。本文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以现代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产权理论、自然资源法理论为基础,采用历史文献法、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系统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依法治林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发展的前提,是维护生态安全、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措施之一,必须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各种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好林区的社会治安秩序。(2)临安是我国最早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点区域之一,在保障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及执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对构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通过研究,指出我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方面存在立法目标、原则与现代林业发展的形势结合度不高;立法的层次较低;立法思想过多地注重了森林作为自然体的价值,没有考虑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对法律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影响力较低,公众参与力低;在物证鉴定方面机构不健全,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法律条文中规定较少等问题。(4)通过研究,指出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方面存在执法者数量不足;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偏低;执法机构不健全,各机构之间协调性不够,职能划分不清;存在政府干预、执法腐败现象;存在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现象;执法经费及设备保障不足;执法监督机构不健全,执法监督队伍业务水平不高,执法监督依据不完善等问题。(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牢固树立依法治林,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实行政企分开、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持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法律的宣传和全民参与力度;进行有效、严格地执法,加大执法监督;加强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和生态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社会咨询、公众服务提供准确信息。(6)提出从林木种苗、植物检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森林采伐、林地管理、森林分类经营、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权属管理、森林认证等方面构建完备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强调更新立法理念,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想,注重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的新形势、新需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7)提出了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刑事执法、执法监督的具体对策,强调要改变执法理念,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者的水平,掌握执法技巧;健全执法机构,实行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突出执法主体资格的合法性,防止法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监督效率;加强执法质量考核,完善考评标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提高执法者的积极性。(8)研究了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的司法鉴定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应根据具体案情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提高鉴定的精度,统一鉴定标准并写入法律条文中。建议成立各级森林案件司法鉴定机构,提高鉴定结果的权威性。(9)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首次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综合分析法分别对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用建立的模型对实证区和全国的林业法律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

李国华[7](2009)在《河北滨海盐碱地和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法造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克服困难立地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种子发芽率低、树苗造林成活率低以及初期生长量较差的现象,在河北滨海盐碱地和北京土石山区造林试验中,采用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技术——保育基盘造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河北滨海盐碱地,通过修筑台田、挖排水沟、铺隔离层、基盘育苗、营养客土基盘移植树苗等综合措施,探讨河北滨海盐碱地基盘法造林技术。结果表明:种基盘具有一定阻隔盐碱的作用。2007年种基盘出苗率降序排列依次为Ⅲ、Ⅳ、Ⅱ、Ⅰ,即客土、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体积比为5∶1∶2∶2的种基盘出苗率最高,且蛭石和珍珠岩组合占优势的基盘配方出苗率高于草炭占优势的基盘配方。2008年试验中种基盘的出苗率主要因树种而异,就基盘配方而言,海藻肥对种基盘出苗率影响不显着,粘合剂对其影响显着。经过生长季节6,7,8,9月份连续观测,直到10月7日对基盘苗进行全面统计,存活率和生长状况良好的基盘苗为国槐,白蜡、臭椿和刺槐,其余4种存活率较低。说明河北滨海盐碱地适应性基盘树种主要为国槐,白蜡、臭椿和刺槐。营养客土基盘具有较强的阻隔盐碱的作用,能够为绿化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局部生长环境,营养客土基盘的内部养分环境受台田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一般台田土壤盐分在中度盐化或以下水平时,营养客土基盘内植物易取得高生长量,当台田土壤盐分为盐化或以上水平时,营养客土基盘内植物的生长量会有所下降,且与台田土壤盐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对台田水盐动态情况的观测,初步得出台田土壤的水盐变化规律。台田水盐状况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4月和5月降水较少,蒸发强烈,土壤含水量相对较少,土壤水分变化波动性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土壤含盐量变化波动也较强,有升有降;6月,7月和8中旬降水充沛,土壤含水量达到年季上限水平,土壤含盐量明显的降低,脱盐显着;从8月中旬以后到9月和10月降水明显减少,土壤含盐量又逐渐增大。不同类式的台田水盐状态差异性显着,2007年的台田土壤平均含盐量从低到高依次为南北两条“十”字式、全铺式、对照式、南北两条加塑料布式、南北两条式,2008年的台田土壤平均含盐量从低到高依次为南北两条“十”字式、南北两条加塑料布式、全铺式、对照式、南北两条式。炉渣隔离层的排盐阻盐效果优于建筑垃圾。除此之外,在北京地区的低海拔石质山区对基盘育种造林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9个树种在不同配方种基盘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试验,调查在同等生长条件下不同树种在播种后的出苗情况、生长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预判和改善,然后对各树种在不同配方下生长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确定不同配方对树种的影响,从而找到最适合本地区进行基盘绿化技术的树种和方式。结果表明:9个树种在任意配方基盘下的成活率降势趋势是侧柏>元宝枫>刺槐>白皮松>火炬>白蜡>盐肤木>油松>桧柏。尤其是1—15号配方基盘下侧柏、元宝枫、刺槐、白皮松和火炬的成活率与白蜡、盐肤木、油松、桧柏的成活率差异显着(P<0.05),得出结论是侧柏、元宝枫、刺槐、白皮松、火炬是北京土石山区利用基盘技术造林较适宜树种,白蜡、盐肤木、油松、桧柏等不适宜采用基盘技术播种育苗造林。试验测试的9个树种,除桧柏外其他8个树种——侧柏、元宝枫、刺槐等其基盘苗成活率与化肥量方差分析差异显着,一般情况是基盘苗成活率与所添加的化肥量成负相关。试验设计的5种化肥量水平,侧柏基盘苗随着化肥量的增加成活率下降;元宝枫、刺槐、白皮松、火炬、白蜡基盘苗成活率在化肥量0、0.75、1.50 g·L-1处理下差异显着,当化肥量≥2.25 g·L-1,成活率差异不显着,表明基盘育苗阶段基盘中添加的化肥量在不超过1.5 g·L-1,才能保证幼苗阶段的成活率。通过分析,粘合剂对基盘苗成活率没有影响,化肥量≥2.25 g·L-1基盘苗成活率极低,化肥量≤1.50 g·L-1的基盘配方为较优基盘。通过对化肥量为1.50 g·L-1水平下不同基质配比的3、8、13、16—21号基盘树种成活率分析,16、19、20号配方成活率较高,3、8、13号配方次之,17、18、21号配方最低。在基盘种植后的3种处理方式,塑料薄膜覆盖、枯枝落叶覆盖和塑料瓶罩下的基盘苗成活率有明显差异,塑料薄膜覆盖优于其他两种管护措施。

黄雷[8](2008)在《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以我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及其未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本文介绍我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的背景:通过对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介绍,提出未来能源发展成多元化态势,新兴能源逐渐取代化石能源,包括林木生物质能源在内的生物质能源是解决未来我国乃至世界能源问题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本文还简要分析了林木生物质能源的产业价值链。其次,本文指出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最根本的两条原因:国内能源供需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国内能源供需状况方面,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微分方程的方法对我国能源供需现状和长短期预测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导致我国能源短缺的根本因素,分析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作用。在讨论我国环境污染状况时,结合化石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利用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未来环境污染的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改善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再次,本文探求影响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资源因素、市场因素、技术与设备因素。政策因素方面,在分析我国现阶段能源政策和未来能源政策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新兴能源政策的形成机制,并以林木生物质发电为例设计强制性政策的框架,以及各阶段强制性政策的变化。资源因素方面,在介绍我国现阶段林木生物质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基础上,分析随着该产业的发展资源供给方式的变化,提出以能源林基地培育为主的资源供给方式,并从宏观的角度上划分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的优先区域等级。市场因素方面分为能源两级市场,一次能源市场以木质煤为例,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结合资源因素方面的结论,划分木质煤发展市场等级;并对优先发展区域展开实地的调研,由调研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木质煤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二次能源市场方面,利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我国电力市场的供需,结合资源因素方面的结论,划分林木生物质发电发展区域等级;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对能源产品成本核算的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林木生物质发电在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变化情况。技术与设备因素方面,以原材料预处理过程与生产过程为主线,以林木生物质发电为例分析技术和设备因素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最后,本文分析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现阶段该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作用差异。结合案例分析,讨论现阶段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风险模糊评价理论,指出案例的整体风险和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规避措施。此外,基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现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结论,建立静态博弈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得出在约束条件下,政府在多目标规划基础上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的补贴额度。

翟学昌[9](2007)在《优质高产杨树能源林无性系苗期选择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杨树(populus)具有速生、丰产、适应性强和易于集约经营等特点,是我国中纬度平原地区人工林的主要树种。本文以I-72杨(Populus euramericana (Dode)Guinier cv.SanMartino)×I-63杨(Populus deltoicds Bartr cv.Harvard)的22个杂交后代和目前推广的I-72、NL-80351(I-69(Populus deltoids Bartr cv.Lux)×I-63 )、南林-95(I-45(Populus euramericana(Dode)Guinier cv.I-45/51)×I-69)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生长、生理、化学成分和热值等分析,通过布雷金评定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杨树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选出生长性状和热值综合表现优异的无性系。主要结论如下:1.杨树苗期生长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呈极显着差异。年生长节律符合“S”型曲线,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利用Logistic方程对各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的年生长进行拟合,将年生长进程划分为3个时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2.用布雷金评价法选出达到优的6个无性系,按顺序排列分别为:208>328>272>75>347>261。3.杨树无性系各器官生物量最大的均为208,总生物量较大的5个无性系分别为208、328、75、347和261。4.杨树无性系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日进程中,各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均在9时达到最高值,其中,无性系208的净光合速率为最大,达到了18.4μmol·m-2·s-1。在生长季进程中,各无性系7月的净光合速率均为生长季最高,净光合速率最高的为无性系208,达22.8μmol·m-2·s-1。5.杨树无性系间木材基本密度及气干材含水率差异都达极显着水平。木材基本密度最大的是无性系328。气干材含水率最小的为无性系208。6.粗纤维、苯醇抽提物、木质素和灰分含量在各无性系间达极显着差异。粗纤维在茎、根、皮和叶中含量最高的无性系分别为338、75、43和227;苯醇抽提物在茎、根、皮和叶中含量最高的无性系分别为261、275、328和347;木质素在茎、根、皮和叶中含量最高的分别为无性系347、261、75和208;各器官中叶的灰分含量最高,茎的含量最低。茎灰分含量最高的无性系为208。7.杨树各器官中C含量为50%左右,其中皮中的C含量最高,达到50.14%,茎和叶次之,根中最低。茎、根、皮和叶中C含量最高的无性系分别为316、275、208和347。8.各器官干重热值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着,茎、根、皮和叶干重热值最高的分别为无性系316、216、275和183。9.经综合评价,无性系208和328在苗期表现优异,可作为主要培育目标。

颜家安[10](2006)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文中提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二、针阔混交薪炭林效益测试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阔混交薪炭林效益测试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政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特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碳交易的理论与机制
    2.1 碳交易的基本概念
    2.2 碳交易市场
        2.2.1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2.2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的分类
        2.2.3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
    2.3 林业碳汇交易
        2.3.1 碳汇与林业碳汇
        2.3.2 林业碳汇交易
        2.3.3 国际林业碳汇交易进展
        2.3.4 国内林业碳汇交易
    2.4 碳交易的机制
        2.4.1 配额登记记录机制
        2.4.2 计量报告核查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比较分析
    3.1 方法学的定义和分类
    3.2 方法学结构与作用
        3.2.1 基线方法学
        3.2.2 监测方法学
        3.2.3 额外性
    3.3 方法学基本情况
        3.3.1 CDM方法学
        3.3.2 国际自愿减排方法学(VCS)
        3.3.3 中国自愿减排方法学(CCER)
        3.3.4 广东碳普惠制(PHCER)
        3.3.5 福建省林业碳汇(FFCER)
        3.3.6 熊猫标准
    3.4 开发方法学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第四章 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类型与交易分析
    4.1 林业碳汇项目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类型
        4.1.1 林业碳汇交易的基本要素和要件
        4.1.2 我国林业碳汇主要类型
    4.2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交易情况
        4.2.1 我国森林资源概况
        4.2.2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交易进展
    4.3 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差异比较
        4.3.1 项目分布差异比较
        4.3.2 项目类型差异比较
        4.3.3 经营区差异比较
    4.4 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具体案例分析-广东省大埔县碳汇造林项目
    5.1 项目区基本情况
    5.2 项目概况
        5.2.1 项目实施目的
        5.2.2 项目造林设计
        5.2.3 其他合规内容
    5.3 项目基线方法学研究
        5.3.1 基线方法学的选择和适用
        5.3.2 项目事前碳汇量的估算
        5.3.3 事前项目减排量的估算
    5.4 监测方法学的应用
        5.4.1 抽样设计分层样地
        5.4.2 项目活动监测
        5.4.3 抽样方案实施情况
        5.4.4 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不同治理措施调控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2.1 退化马尾松林地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2.2 退化马尾松林地土壤退化研究
        2.3 退化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研究
    3 小结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质、地貌
        1.1.3 气候、水文
        1.1.4 土壤、植被
        1.1.5 社会经济状况
    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1.2.1 水土流失现状
        1.2.2 水土保持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样地选取、调查与样品采集
        2.2.2 室内实验分析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调控分析
    3.1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调控
        3.1.1 土壤含水量
        3.1.2 土壤容重
        3.1.3 土壤孔隙度
        3.1.4 土壤颗粒组成
        3.1.5 土壤崩解性
        3.1.6 土壤抗冲性
        3.1.7 土壤物理性状指标统计分析
    3.2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化学性状调控
        3.2.1 土壤有机质含量
        3.2.2 土壤全N含量
        3.2.3 土壤全P及速效P含量
        3.2.4 土壤全K及速效K含量
        3.2.5 土壤pH值
        3.2.6 土壤化学性状指标统计分析
    3.3 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根系重量特征
第四章 不同治理措施对森林群落特征影响分析
    4.1 对植被覆盖度影响
    4.2 对物种多样性影响
    4.3 对植被生长状况影响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1 人工林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中国人工林的发展
        1.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1.1.3 人工林林下植被研究
    1.2 低效林研究进展
        1.2.1 低效林概念研究
        1.2.2 低效林的类型划分
        1.2.3 低效林成因研究
        1.2.4 低效林改造研究
    1.3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3.1 概念研究
        1.3.2 直径分布研究
        1.3.3 树高分布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型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水文
        2.1.5 植被
    2.2 北京山区社会经济概况
    2.3 北京市人工林概况
        2.3.1 北京市森林发展历史
        2.3.2 北京市人工林的发展及组成
    2.4 各研究地点概况
        2.4.1 西山林场
        2.4.2 延庆县
        2.4.3 房山区
        2.4.4 密云县
        2.4.5 怀柔区
        2.4.6 门头沟区
        2.4.7 昌平区
        2.4.8 平谷区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研究目标
        3.1.2 主要研究内容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调查
        3.2.2 人工林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3.2.3 物种多样性分析
        3.2.4 人工林评价
4 低效人工林优势树种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1 低效人工油松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1.1 低效人工油松林树种组成结构
        4.1.2 低效人工油松林直径分布
        4.1.3 低效人工油松林树高分布
    4.2 低效人工侧柏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2.1 低效人工侧柏林树种组成结构
        4.2.2 低效人工侧柏林直径分布
        4.2.3 低效人工侧柏林树高分布
    4.3 低效人工刺槐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3.1 低效人工刺槐林树种组成结构
        4.3.2 低效人工刺槐林直径分布
        4.3.3 低效人工刺槐林树高分布
    4.4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4.1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树种组成结构
        4.4.2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直径分布
        4.4.3 低效人工栓皮栎林树高分布
    4.5 低效人工杨树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5.1 低效人工杨树林树种组成结构
        4.5.2 低效人工杨树林直径分布
        4.5.3 低效人工杨树林树高分布
    4.6 低效人工林密度对蓄积量的影响分析
    4.7 小结
5 低效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分析
    5.1 优势树种多样性分析
        5.1.1 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2 侧柏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3 刺槐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4 栓皮栎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1.5 杨树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5.2 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分析
        5.2.1 物种丰富度与生长型的关系
        5.2.2 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
        5.2.3 物种均匀度与生长型的关系
    5.3 小结
6 低效人工林评价体系及其判定标准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6.1.2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评价指标解释
        6.2.1 林分多样性
        6.2.2 林分结构
        6.2.3 林分稳定性
        6.2.4 立地条件
    6.3 评价指标标准
        6.3.1 定性指标标准
        6.3.2 定量指标标准
    6.4 低效人工林的概念
    6.5 小结
7 低效人工林评价
    7.1 指标权重计算
        7.1.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7.1.2 构造判断矩阵
        7.1.3 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一次性检验
        7.1.4 各指标权重值计算
    7.2 确定单项指标隶属度
        7.2.1 隶属度确定的指标类型划分
        7.2.2 隶属函数的确定
        7.2.3 样地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7.3 综合隶属度叛别
    7.4 低效人工林样地等级评价结果
    7.5 不同树种低效人工林评价
        7.5.1 油松低效人工林评价
        7.5.2 侧柏低效人工林评价
        7.5.3 刺槐低效人工林评价
        7.5.4 栓皮栎低效人工林评价
        7.5.5 杨树低效人工林评价
    7.6 低效人工林等级评价分类
    7.7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论题的新意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森林资源的理论
    2.2 林产业的理论
    2.3 林产业经济效益的理论
    2.4 次生林研究的理论
第三章 延边地区林产业的现状分析
    3.1 延边地区森林资源总体情况
    3.2 延边地区林产业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延边地区次生林的利用及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4.1 延边地区次生林概况
    4.2 延边地区次生林产业的综合经营现状分析
    4.3 延边地区次生林产业综合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4 发展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的必要性
第五章 延边地区提升次生林综合经营效益的对策建议
    5.1 推广次生林现代经营技术,提升林木品质
    5.2 以推动林下产品的开发为核心,加快次生林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升级
    5.3 加大对次生林经营管理的政策扶持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大边沟林场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1.1.2 森林环境问题与社会环境意识
        1.1.3 森林多功能经营的社会需要
        1.1.4 森林多功能研究的意义
    1.2 森林经营的多种模式
        1.2.1 美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
        1.2.2 德国近自然林业经营模式
        1.2.3 加拿大国际模式林经营模式
        1.2.4. 日本流域管理系统经营模式
    1.3 多种森林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1.3.1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1.3.2 碳汇造林与国际碳贸易
    1.4 森林多功能研究状况
        1.4.1 国外森林多功能研究
        1.4.1.1 森林多功能评价与森林原理
        1.4.1.2 森林多功能特点
        1.4.1.3 森林多功能评价的复杂性
        1.4.1.4 森林多功能分类
        1.4.2 国内森林多功能研究
    1.5 多变量评价研究
        1.5.1 复杂系统评价的特点
        1.5.2 多变量的可视化方法
        1.5.3 雷达图的应用
2 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概况
    2.2 制约森林多功能发挥的因素
    2.3 研究区域需求分析
    2.4 研究区域森林主要功能确定
    2.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5.1 研究目标
        2.5.2 研究内容
        2.5.3 研究方法
        2.5.3.1 数据来源
        2.5.3.2 林木生长量与蓄积量
        2.5.3.3 碳储量计量
        2.5.3.4 生物多样性调查
        2.5.3.5 子功能与整体功能综合评价
        2.5.3.6 评价结果的应用
        2.5.4 技术路线
3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3.1 评价思路及指标定义
    3.2 评价方法
    3.3 参数计算说明
    3.4 评价结果分析
        3.4.1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状况调查
        3.4.2 数据处理
        3.4.3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3.4.3.1 山坡地与河岸地功能评价
        3.4.3.2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结果
        3.4.4 评价结果分析
4 减少温室气体功能
    4.1 评价思路及指标定义
    4.2 评价方法
        4.2.1 吸收与储存二氧化碳的计量方法
        4.2.2 含碳率、扩大系数、木材密度的确定
        4.2.3 立木材积与生长率、蓄积量模型
        4.2.4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计算
        4.2.5 森林储存二氧化碳量计算
    4.3 评价结果分析
5 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
    5.1 评价思路及指标定义
    5.2 评价方法
    5.3 评价结果分析
6 木材生产功能评价
    6.1 评价思路及指标定义
    6.2 评价方法
    6.3 参数计算说明
    6.4 评价结果与分析
7 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
    7.1 森林子功能同时表达
    7.2 森林整体功能综合评价
    7.3 森林多功能类型划分
8 森林多功能评价的应用
    8.1 多功能森林经营管理目标
    8.2 多功能森林现地区划
    8.3 多功能森林的诱导方法
    8.4 多功能森林经营策略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本文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研究
        1.2.2 基础理论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实证区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2.1 临安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临安市的自然概况
        2.1.2 临安市的社会经济概况
    2.2 临安市森林资源概况[30]
        2.2.1 临安植物区系及类型
        2.2.2 临安市自然保护小区概况
        2.2.3 临安市的林地资源与森林蓄积
        2.2.4 临安市森林分布概况
        2.2.5 临安市森林公园概况
    2.3 临安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
        2.3.1 营林生产情况
        2.3.2 林业科技推广
        2.3.3 森林认证
        2.3.4 政策保障措施及成果
    2.4 临安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现状
        2.4.1 林木种子及新品种管理方面
        2.4.2 植物检疫及病虫害防治方面
        2.4.3 森林防火方面
        2.4.4 林地管理方面
        2.4.5 森林采伐管理方面
        2.4.6 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
        2.4.7 野生动物保护方面
    2.5 临安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现状
        2.5.1 执法队伍方面
        2.5.2 森林公安执法现状
        2.5.3 典型案例
        2.5.4 其他执法机关执法现状
第三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1.1 林木种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3.1.2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2.1 森林分类经营相关法律法规
        3.2.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3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3.1 森林采伐更新相关法律法规
        3.3.2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4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4.1 生态公益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4.2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5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5.1 野生植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5.2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6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6.1 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6.2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7 林地保护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7.1 林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7.2 林地保护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8 森林权属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8.1 森林权属相关法律法规
        3.8.2 森林权属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9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9.1 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3.9.2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10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10.1 森林病虫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
        3.10.2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11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11.1 森林防火相关法律法规
        3.11.2 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3.12 森林认证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
        3.12.1 我国森林认证现状
        3.12.2 森林认证立法的必要性
    3.13 其他方面
第四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林业执法概说
        4.1.1 林业行政执法
        4.1.2 林业刑事执法
    4.2 林业执法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1 林业执法队伍现状
        4.2.2 林业执法队伍存在的问题
    4.3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3.1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
        4.3.2 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4.4 林业刑事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4.1 林业刑事执法现状
        4.4.2 林业刑事执法存在的问题
    4.5 林业执法监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1 林业执法监督现状
        4.5.2 林业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国外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的借鉴与启示
    5.1 美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5.1.1 美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5.1.2 美国森林经营思想和法规的演变
        5.1.3 美国林业主要法律法规及特点
    5.2 德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5.2.1 德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5.2.2 德国的林业法律法规
        5.2.3 德国的林业执法
    5.3 日本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5.3.1 日本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5.3.2 日本的林业法律法规
    5.4 俄罗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法制保障措施
        5.4.1 俄罗斯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5.4.2 俄罗斯的林业法律法规
第六章 建立完备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律保障体系
    6.1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必要性
        6.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可行性
    6.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立法理念
        6.2.1 立法理念的内涵
        6.2.2 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新理念
    6.3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的指导原则
        6.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6.3.2 生态优先原则
        6.3.3 协调发展的原则
        6.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6.3.5 协同合作的原则
        6.3.6 公众参与的原则
        6.3.7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3.8 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的原则
    6.4 森林可持续经营各法律关系的协调
        6.4.1 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协调
        6.4.2 林业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协调
        6.4.3 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
        6.4.4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社会形势发展的协调
        6.4.5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现行法律制度的协调
        6.4.6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协调
        6.4.7 森林可持续经营立法与国际法律的协调
    6.5 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6.5.1 林木种苗管理法律的完善
        6.5.2 森林分类经营法律的完善
        6.5.3 森林采伐更新法律的完善
        6.5.4 生态公益林保护法律的完善
        6.5.5 天然林保护的立法
        6.5.6 野生植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6.5.7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完善
        6.5.8 林地保护法律的完善
        6.5.9 森林权属的立法
        6.5.10 植物检疫法律的完善
        6.5.11 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的完善
        6.5.12 森林防火法律的完善
        6.5.13 森林资源监测的立法
        6.5.14 森林认证的立法
第七章 林业司法鉴定技术研究
    7.1 林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1.1 林业司法鉴定的意义
        7.1.2 林业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
        7.1.3 解决问题的对策
    7.2 涉案林地面积鉴定技术研究
        7.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2.2 研究的地点与仪器
        7.2.3 林地面积测量的方法
        7.2.4 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
        7.2.5 结论与讨论
    7.3 涉案林木材积鉴定技术研究
        7.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3.2 涉案林木材积测算方法与讨论
        7.3.3 结论与讨论
    7.4 涉案野生动植物鉴定问题的思考
        7.4.1 成立野生动植物鉴定机构
        7.4.2 野生动植物鉴定中心鉴定的类别
        7.4.3 野生动植物鉴定流程图
第八章 建立规范高效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执法保障体系
    8.1 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8.2 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
        8.2.1 增强执法者的服务意识
        8.2.2 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8.2.3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8.2.4 建立奖惩等激励机制
        8.2.5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执法者的责任心
        8.2.6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8.2.7 开展岗位大比武活动
        8.2.8 强化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
        8.2.9 加大对森林公安的宣传力度
    8.3 建立规范的林业执法体系
        8.3.1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林业执法工作
        8.3.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8.3.3 立法工作要跟上形势的发展
        8.3.4 解决好执法机构的经费问题
        8.3.5 完善林业执法体制
        8.3.6 严格执法程序、时限
        8.3.7 掌握执法的技巧
        8.3.8 加强林业法制宣传力度
        8.3.9 依靠科技支撑,减少对森林的采伐
    8.4 建立高效的林业执法监督体系
        8.4.1 建立健全林业执法监督机构
        8.4.2 健全和完善林业执法内部监督机制
        8.4.3 加强林业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
        8.4.4 建立健全法制审核机构
        8.4.5 突出督察“护法”职能
        8.4.6 加大打击司法腐败的力度
        8.4.7 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8.5 建立科学严格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
        8.5.1 执法质量考核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8.5.2 目前林业执法质量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8.5.3 执法质量考核评价工作的完善
        8.5.4 林业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8.5.5 林业刑事执法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第九章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9.1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的意义
    9.2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2.1 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
        9.2.2 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
        9.2.3 影响执法实施的因素
        9.2.4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9.2.5 林业法律实施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9.3 层次分析评价法
        9.3.1 层次分析法评价的原理
        9.3.2 林业法律实施效果层次框图
        9.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9.3.4 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9.3.5 实例分析
    9.4 基于AHP 与灰色综合评价法
        9.4.1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9.4.2 实例分析
第十章 结论与创新
    10.1 结论
    10.2 创新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7)河北滨海盐碱地和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法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国内外盐碱地治理研究现状和北方土石山区造林发展现状
    1.1 国内外盐碱地治理现状
        1.1.1 盐渍土的分布
        1.1.2 国内外盐渍土的研究现状
        1.1.3 滨海盐碱地的类型、分布和特征
    1.2 北方土石山区造林的研究现状
        1.2.1 封山育林技术
        1.2.2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技术
        1.2.3 经济林旱作栽培技术
    1.3 国内外基盘造林绿化技术研究概况
        1.3.1 基盘绿化技术研究现状
        1.3.2 科学发展的需要
        1.3.3 生产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
2.研究地区概况
    2.1 河北滨海盐碱地试验基地概况
    2.2 北京土石山区试验基地概况
3.研究技术途径
    3.1 研究内容
    3.2 重点解决的问题
    3.3 研究方法
        3.3.1 河北滨海盐碱地试验区的研究方法
        3.3.2 北京土石山区试验区的研究方法
        3.3.3 技术路线与步骤
    3.4 试验区的建立
        3.4.1 河北滨海盐碱地实验区
        3.4.2 北京土石山区实验区
    3.5 基盘制作与播种
        3.5.1 种基盘的制作
        3.5.2 选种和播种
4.河北滨海盐碱地基盘法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4.1 河北滨海盐碱地试验台田水盐动态分布的研究
    4.2 河北滨海盐碱地优化种基盘配方的研究
    4.3 河北滨海盐碱地树种适应性的研究
    4.4 海藻肥和粘合剂对种基盘出苗率和生长情况分析
    4.5 营养客土大基盘和营养客土小基盘研究
        4.5.1 营养客土大基盘移植树苗生长状况
        4.5.2 营养客土小基盘移植桑树苗生长状况
5.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法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5.1 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树种适应性的研究
    5.2 不同树种成活率影响因素分析
        5.2.1 粘合剂浓度对成活率的影响分析
        5.2.2 化肥量对成活率的影响分析
        5.2.3 小结与讨论
    5.3 北京土石山区优化基盘配方的研究
    5.4 不同管护措施的优劣比较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试验主要过程照片图解
    7.1 滨海盐碱地照片
    7.2 华北土石山区照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
    3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基本结构
1 国内外能源问题及能源发展趋势综述
    1.1 世界能源问题的产生与概况
        1.1.1 世界能源的短缺问题
        1.1.1.1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1.1.1.2 世界能源供给潜力分析
        1.1.2 世界能源问题的派生问题
    1.2 世界各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
        1.2.1 节能与减排
        1.2.2 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1.2.3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1.3 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能源发展趋势
        1.3.1 世界各国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现状
        1.3.2 未来世界能源结构的发展路径分析
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概述与其产业价值链的简要分析
    2.1 林木生物质能源概况
    2.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和优势
        2.2.1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可再生性
        2.2.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环保性
        2.2.3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地区适宜性
        2.2.4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其他优势
    2.3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形式
        2.3.1 绿色能源新秀—石油植物
        2.3.2 绿色石油能源—醇类燃料
        2.3.3 绿色能源农场—薪柴林
        2.3.4 绿色清洁能源—沼气
        2.3.5 绿色固体能源—固化的农林废弃物
    2.4 国内外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及意义
        2.4.1 国外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的概况
        2.4.2 我国利用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历史回顾
        2.4.3 我国现阶段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的重大意义
        2.4.3.1 可以缓解我国对能源需求逐年增长的压力
        2.4.3.2 为基层林业职工和农民开辟经济收入的新途径
        2.4.3.3 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2.4.3.4 可有效促进造林绿化和防治土地退化
    2.5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价值链的简要分析
        2.5.1 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
        2.5.2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价值链与产业发展路径简要分析
        2.5.3 产业价值链角度下的影响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因素的关系分析
3 国内化石能源供需失衡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1 我国主要能源的供给现状与预测分析
        3.1.1 我国主要能源供给(生产)状况
        3.1.2 我国能源生产(供给)的短期预测与长期预测
        3.1.2.1 能源供给的短期预测
        3.1.2.2 能源供给的长期预测
    3.2 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3.2.1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历史与现状
        3.2.2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长短期预测
        3.2.2.1 能源消费(需求)的短期预测
        3.2.2.2 能源消费(需求)长期预测
        3.2.3 能源消费区域差异
        3.2.3.1 城乡能源消费差别
        3.2.3.2 省级区域能源消费差异
    3.3 我国能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分析
        3.3.1 工业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3.2 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3.3 市场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3.4 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作用分析
4 环境污染加剧与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4.1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4.2 环境污染的定性分析
        4.2.1 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4.2.2 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
    4.3 环境污染的定量分析
    4.4 我国未来各产业发展与各主要污染物的预测分析
    4.5 林木生物质能源对环境清洁作用分析
5 政策因素对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5.1 我国现阶段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与政策
        5.1.1 加强节能工作
        5.1.2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1.3 积极开发利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5.1.4 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建立能源生产供应产地
        5.1.5 调整我国国内能源空间错位关系
    5.2 未来能源政策走向研究
        5.2.1 未来能源发展战略
        5.2.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5.2.3 新型能源的管理体系
        5.2.3.1 新型能源管理体系现状
        5.2.3.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管理现状
    5.3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选择及设计的建议
        5.3.1 能源政策形成机制
        5.3.2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设计与规划
        5.3.2.1 我国现行相关林业政策现状
        5.3.2.2 强制性政策的设计与选择
    5.4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政策的整体设计
        5.4.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初期
        5.4.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形成时期
        5.4.3 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高速发展期
6 资源因素对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1 产业发展初期的资源供给方式—现有资源
        6.1.1 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分析
        6.1.1.1 薪炭林(能源林)的生物质资源量
        6.1.1.2 林业生产和更新剩余物资源状况
        6.1.1.3 灌木生物质资源量
        6.1.1.4 木本油料树种的油料产量
        6.1.2 现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可利用性分析
    6.2 产业形成阶段及以后的资源供给方式——资源培育
        6.2.1 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的基础条件分析
        6.2.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和培育方式
        6.2.2.1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模式
        6.2.2.2 树种选择
        6.2.2.3 造林时间
        6.2.2.4 整地方式
        6.2.2.5 造林密度
        6.2.2.6 轮伐期
        6.2.3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培育和开发利用优先区域
        6.2.3.1 东北内蒙古林区
        6.2.3.2 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
        6.2.3.3 华北和中原地区
        6.2.3.4 南方集体林区
        6.2.3.5 华南热带地区
        6.2.3.6 西南高山峡谷地区
        6.2.3.7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6.3 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发展潜力与政策取向分析
        6.3.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发展潜力分析
        6.3.2 保证持续资源供给的政策走向分析
7 市场因素对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影响分析——一次能源市场
    7.1 一次能源的替代品——木质煤的概况
    7.2 林木生物质能源市场可能性区域分析
        7.2.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市场等级划分
        7.2.2 林木生物质能源市场的理论模型分析
    7.3 对林木生物质能源可能性区域的调研
        7.3.1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综述
        7.3.2 用能散户调查分析
        7.3.3 企业用能调查分析
        7.3.4 对用能散户和企业调查总结分析
    7.4 调节市场的政策走向分析
    7.5 木质煤与秸秆的关系分析
8 市场因素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二)——二次能源市场
    8.1 二次能源市场分析
        8.1.1 影响电力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8.1.1.1 宏观经济形势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8.1.1.2 人口增长及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8.1.1.3 电价的影响
        8.1.1.4 经济中的结构变化对电力需求的影响
        8.1.2 电力需求的预测分析
        8.1.3 电力市场供给分析
        8.1.3.1 电力市场供给的历史演变
        8.1.3.2 对中国未来电力供给的初步分析
        8.1.4 电力市场供需对比分析
    8.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的发展区域分析
        8.2.1 当地电力市场的供需状况
        8.2.2 区域资源状况
        8.2.3 劳动力与运输成本状况
        8.2.4 各区域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布局与潜力分析
    8.3 电力市场产品成本核算问题
        8.3.1 电力企业传统成本核算的缺陷
        8.3.2 环境成本与环境价值标准
        8.3.2.1 环境成本的内涵
        8.3.2.2 环境价值标准
        8.3.3 不同类型发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1 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2 核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
        8.3.3.3 林木生物质发电厂的环境成本核算
    8.4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8.4.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初期竞争力分析
        8.4.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形成期竞争力分析
        8.4.3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产业发展及成熟期竞争力分析
        8.4.4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与其它新型发电形式的关系
9 技术设备因素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9.1 原材料采集技术
        9.1.1 原材料收割技术
        9.1.2 原料的处理过程
        9.1.2.1 直接作为燃料的原料处理方式
        9.1.2.2 加工成成型燃料的原料处理方式
        9.1.3 原材料运输
        9.1.4 生物质原料的贮存
        9.1.5 原料的综合处理路线
    9.2 产业发展各阶段原料采集技术与成本分析
    9.3 生产技术与设备分析
        9.3.1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生产技术
        9.3.1.1 直接燃烧发电
        9.3.1.2 生物质气化发电
        9.3.1.3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
        9.3.2 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设备分析
        9.3.2.1 收割设备和原料处理设备
        9.3.2.2 发电设备和控制系统
        9.3.3 设备与成本的关系分析
        9.3.4 关于设备的政府优惠政策建议
        9.3.4.1 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关税优惠
        9.3.4.2 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的增值税优惠
10 木质煤在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10.1 我国农村发展林木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意义
        10.1.1 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10.1.2 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10.1.3 有利于我国林业发展
        10.1.4 改善农民收入状况
    10.2 林木生物质固体燃料与农村常规能源的比较
    10.3 案例介绍与分析
        10.3.1 吉林西部的自然状况
        10.3.2 市场需求预测
        10.3.3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10.3.4 建设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
        10.3.5 经营模式及建设目标
        10.3.6 能源林技术方案
        10.3.7 项目实施进度
        10.3.8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3.9 财务评价
        10.3.9.1 年总成本与年销售收入估算
        10.3.9.2 敏感性分析及结论
    10.4 现阶段木质煤面临的能源消费市场分析
        10.4.1 木质煤产品的自身分析
        10.4.2 产品目标消费群分析
        10.4.2.1 目标消费群的收人水平
        10.4.2.2 目标消费群对木质煤产品的偏好及接受程度
        10.4.2.3 目标消费群对价格的敏感度
        10.4.3 现阶段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10.5 现阶段木质煤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状况的简要分析
        10.5.1 现阶段木质煤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0.5.2 现阶段影响木质煤产业的政策因素与各因素结合作用分析
11 林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与案例分析
    11.1 我国林木生物质发电发展的宏观目标及现状
        11.1.1 我国发展林木生物质发电的宏观规划
        11.1.2 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现状
    11.2 通辽市奈曼旗林木生物质发电示范案例
        11.2.1 奈曼旗概况
        11.2.1.1 奈曼旗地理概况
        11.2.1.2 奈曼旗的林木生物质资源
        11.2.2 示范项目建设设计简述
        11.2.3 电力系统现状及预测
        11.2.3.1 通辽电网现状
        11.2.3.2 奈曼电网现状
        11.2.3.3 奈曼旗电力负荷平衡预测
        11.2.4 本项目的环保分析
        11.2.5 经济效益分析与财务评价
        11.2.5.1 经济效益分析
        11.2.5.2 财务评价结论
    11.3 通辽市奈曼旗林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风险分析
        11.3.1 本项目敏感性分析
        11.3.2 基于模糊理论的项目整体风险评价
        11.3.2.1 模糊评价的引入与风险评价指标
        11.3.2.2 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敏感度
        11.3.2.3 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及一级模型
        11.3.2.4 风险模糊评价二级模型
        11.3.3 各风险因素的分析以及风险措施
    11.4 现阶段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基础状况简要分析
        11.4.1 现阶段林木生物质发电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
        11.4.2 现阶段影响林木生物质发电的政策因素与各因素结合作用分析
12 现阶段激励性政策的定量分析
    12.1 模型的分析基础
    12.2 理论模型的建立
        12.2.1 静态博弈模型
        12.2.2 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及最优税收与补贴水平
    12.3 模型应用及分析
        12.3.1 木质煤项目的模型应用
        12.3.2 通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的模型应用
        12.3.3 对模型应用结果的评价
13 结论与讨论
    13.1 结论
    13.2 创新点
    1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优质高产杨树能源林无性系苗期选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物质能研究及开发现状
        2.1.1 直接燃烧供热或发电
        2.1.2 生物质气化
        2.1.3 生产液体燃料
    2.2 能源林研究进展
        2.2.1 木质能源树种研究现状
        2.2.2 短轮伐期矮林研究现状
    2.3 杨树人工林研究进展
        2.3.1 杨树人工林栽培的研究现状
        2.3.2 杨树人工林的发展前景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及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杨树无性系生长量与生物量测定
        3.3.1.1 杨树无性系生长量测定
        3.3.1.2 杨树无性系生物量测定
        3.3.2 叶片性状测定
        3.3.3 光合特性测定
        3.3.4 木材物理性质测定
        3.3.5 化学成分测定
        3.3.5.1 粗纤维含量测定
        3.3.5.2 苯醇抽提物含量测定
        3.3.5.3 木质素含量测定
        3.3.5.4 灰分含量测定
        3.3.6 元素含量测定
        3.3.6.1 C 含量测定
        3.3.6.2 N 及 P 含量测定
        3.3.6.3 灰分元素含量测定
        3.3.7 热值测定
        3.3.7.1 干重热值测定
        3.3.7.2 去灰分热值测定
    3.4 统计分析
        3.4.1 苗高和地径曲线拟合
        3.4.2 苗高和地径综合评价
    3.5 数据分析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差异分析
        4.1.1 苗高和地径年生长规律研究
        4.1.2 苗高和地径差异分析
        4.1.3 生物量差异分析
    4.2 杨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差异分析
    4.3 杨树无性系光合特性差异研究
        4.3.1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4.3.2 光合作用的生长季变化
    4.4 杨树无性系木材物理性质分析
        4.4.1 木材基本密度分析
        4.4.2 气干材含水率分析
    4.5 杨树无性系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4.5.1 不同器官粗纤维含量差异
        4.5.2 不同器官苯醇抽提物含量差异
        4.5.3 不同器官木质素含量差异
        4.5.4 不同器官灰分含量差异
    4.6 杨树无性系元素含量差异分析
        4.6.1 不同器官C 含量差异
        4.6.2 不同器官N 含量差异
        4.6.3 不同器官P 含量差异
        4.6.4 不同器官灰分元素含量差异
    4.7 杨树无性系热值差异分析
        4.7.1 干重热值差异
        4.7.2 去灰分热值差异
    4.8 杨树无性系综合评价
        4.8.1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相关分析
        4.8.2 生长性状与光合指标相关分析
        4.8.3 叶片性状与光合指标相关分析
        4.8.4 去灰分热值与木材性质相关分析
        4.8.5 杨树无性系的综合评价及选择
5 初步结论
    5.1 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差异
    5.2 杨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差异
    5.3 杨树无性系光合特性差异
    5.4 杨树无性系木材物理性质差异
    5.5 杨树无性系化学成分差异
    5.6 杨树无性系元素含量差异
    5.7 杨树无性系热值差异
    5.8 杨树无性系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0)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基本框架
        三、研究假设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一、海南岛自然生态描述
        二、海南岛人文生态描述
第二章:海南岛第四纪古生态环境
    第一节:海南岛第四纪古环境
        一、古植被与古气候环境
        二、古动物环境
    第二节:先住民及其对环境的扰动
        一、先住民
        二、先住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三、先住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生态后果
    小结
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
    第一节:汉代以来的森林变迁
        一、汉唐时期的森林残损
        二、宋元时期的森林残损
        三、明清时期的森林残损
        四、近百年森林的剧变
    第二节 森林百年剧变原因探析
        一、人口增长与森林剧变
        二、森林采伐与森林变迁
        三、橡胶种植与森林变迁
        四、刀耕火种与森林变迁
        五、热带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
        六、森林火灾与森林变迁
    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着名林木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历史上着名林木及其特征
        二、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三、人类活动与着名林木变迁
    第二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个案史研究
        一、海南沉香树
        二、花梨木
        三、龙脑香科树木
        四、松树
        五、鸡翅木
        六、海南藤
        七、海南粗榧
        八、方志记载的其它名木
    小结
第五章: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
    第一节:概述
        一、移民引种时期
        二、南洋华侨引种时期
        三、民国政府引种时期
        四、日本人引种时期
        五、多渠道引种时期
    第二节:热带作物引进史
        一、橡胶作物
        二、油料作物
        三、果树作物
        四、饮料作物
        五、香料作物
        六、栽培绿肥和饲料植物
    第三节:造林树种引进史
        一、桉树
        二、相思、木麻黄和加勒比松
    第四节:海南岛园林观赏植物引进史
        一、常见观赏乔木外来种
        二、常见观赏灌木外来种
        三、常见观赏攀缘植物外来种
        四、常见观赏草本花卉外来种
        五、常见观赏棕榈植物外来种
        六、常见观赏竹外来种
        七、常见观赏地被及草坪植物外来种
    小结
第六章: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二、野生动物区系的演变
        三、野生动物种群的变迁
        四、野生动物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个案研究
        一、黑长臂猿
        二、猕猴
        三、麋鹿
        四、坡鹿
        五、黑熊
        六、云豹
        七、獭、狸
    小结
第七章:海南岛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变迁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生物多样性
        二、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二节: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一、外来物种入侵
        二、海南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水土流失现况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三、森林与水土流失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
        二、海南岛灾害发生的时代特征及其趋势
        三、森林与自然灾害
    第五节:海南浆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
    小结
第八章: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与责任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第二节: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
        一、海南的尴尬处境:经济特区与生态省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三、举全国之力,齐心共建海南生态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针阔混交薪炭林效益测试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政策与实践研究[D]. 郑芊卉.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2]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不同治理措施调控效益研究[D]. 何钟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3]北京市低山区低效人工林结构特征与评价研究[D]. 侯淑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4]延边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策略研究[D]. 张忠正. 延边大学, 2013(01)
  • [5]大边沟林场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的研究[D]. 殷鸣放.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6]森林可持续经营法制保障体系研究[D]. 张民侠.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7]河北滨海盐碱地和北京土石山区基盘法造林技术研究[D]. 李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8]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D]. 黄雷.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9]优质高产杨树能源林无性系苗期选择的初步研究[D]. 翟学昌.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10]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D]. 颜家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针阔混交薪材林效益试验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