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病发病年龄和风险及其在遗传咨询中的应用

威尔逊病发病年龄和风险及其在遗传咨询中的应用

一、Wilson病的发病年龄与风险及其在遗传咨询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阳,关静,王秋菊[1](2021)在《聋病遗传咨询师培训需求与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遗传咨询是基因测序转向临床应用必不可少的一环,聋病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多为单基因病,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是遗传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存在遗传咨询机构缺乏、无专业的遗传咨询师、公众对遗传咨询认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本文就我国遗传咨询现状、需求,结合聋病临床遗传咨询实践和培训经验,对聋病遗传咨询需求、内容及培训现状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开展和建立规范精准的聋病遗传咨询。

顾宁宁[2](2021)在《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MLH1、MSH2、MSH6和PMS2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LS最初是在遗传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被发现,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症(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其特征是呈家族聚集性发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发生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在女性LS患者中,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最常见的肠外肿瘤,其终身患病风险约40%~60%。林奇综合症相关子宫内膜癌(Lynch Syndrome–Associated Endometrial Cancer,LS-EC)患者约占所有EC患者的2%5%。临床上约50%的LS女性首发恶性肿瘤为EC,故EC被称为女性LS患者的前哨癌,且在确诊后的10年内和15年内发生其他林奇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分别约为25%和50%。因此,在EC患者中筛查LS至关重要,可对确诊的LS患者进行严密随访检测,进而预防LS相关其他肿瘤的发生,并可对其亲属进行症状前遗传学检测。基因检测是诊断LS的金标准,但由于操作难度大,耗时长,费用昂贵,故临床尚未广泛实施。临床上常用临床筛查标准或通过手术后肿瘤标本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患者进行初筛,再对筛查的高危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确诊。目前常用的临床筛查标准包括Amsterdam II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以及一些临床风险预测模型,虽然这些是基于CRC制定或开发验证的,对LS-EC筛查的敏感度低、漏诊率大,但临床筛查标准无需花费任何医疗费用,仅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即可,在分子检测尚未完全普及之前,我们应探索临床筛查标准的实用性,从而筛选出LS的高危人群。Amsterdam II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已常规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PREMM5模型是对CRC患者进行LS筛查的风险预测模型,于2019年已纳入结直肠癌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CCN Guidelines),但尚未在EC病例中评估它的应用价值。该模型是网络在线应用工具,应用简单便捷,如能在EC患者中初步区分出MMR基因突变携带者和非携带者,则可广泛应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有文献报道与散发型EC相比,LS-EC的发病较早,多伴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目前发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作为临床基本信息已纳入临床筛查标准。但临床筛查标准都是基于CRC病例研究而制定的,没有对EC病例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病理特征做充分评估,故用于筛查LS-EC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关于经基因检测确诊的LS-EC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国内尚无报道,国外文献报道结果也不一致。故需要探索有关LS-EC临床相关因素的特点,将其与现有的临床筛查标准相结合,或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将会提高LS-EC的筛查率,从而指导进一步的遗传学检测,做好临床监测,预防LS相关其他肿瘤的发生。研究目的:1.通过PREMM5风险预测模型与AmsterdamⅡ标准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的比较,探讨PREMM5模型在LS-EC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2.分析LS-EC的临床相关因素特点,探索与LS-EC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为完善临床筛查标准进而提高LS-EC的筛查率奠定研究基础。研究方法:1.依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月11月至2020年11月因EC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1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经病理证实;2.所有入组EC患者留取外周静脉血,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相关基因包括EPCAM、MLH1、MSH2、MSH6、PMS2、STK11、TP53、PTEN、MUTYH、BRCA1、MLH3;3.两名临床医生收集患者完整的个人及家族史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恶性肿瘤史及发病年龄、患者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的恶性肿瘤病史及发病年龄;4.根据临床采集的个人及家族史资料,应用PREMM5模型(https://premm.dfci.harvard.edu/)计算所有入组患者5个基因(MLH1、MSH2、MSH6、PMS2、EPCAM)发生突变的累积风险系数,风险系数≥5%被界定为阳性;根据AmsterdamⅡ标准及修订的Bethesda标准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LS筛查。5.查阅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及病理资料。一般临床信息包括年龄、首发临床症状、月经生育史、体重指数、有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资料包括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情况、肿瘤大小、子宫下段受累情况、有无淋巴结转移、脉管转移、远处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所有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两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完成。6.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散发型E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91±9.64岁。经基因检测确诊8例LS-E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13±6.53岁,其中MLH1突变2例,MSH2突变3例,MSH6突变3例,PMS2突变0例。不同MMR突变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不同,MLH1、MSH2、MSH6突变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2岁、53.33岁、61.67岁。MSH6突变的发病年龄较晚。2.本研究中PREMM5模型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均确诊1例MLH1突变和2例MSH2突变者,且病例完全一致,均漏诊5例。Amsterdam II标准确诊1例MLH1突变和1例MSH2突变者,该2例均被PREMM5模型和修订的Bethesda标准确诊,漏诊6例。PREMM5模型误诊5例,修订的Bethesda标准误诊4例,Amsterdam II标准误诊0例。经统计学分析,PREMM5模型筛查LS-E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AmsterdamⅡ标准及修订的Bethesda标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本研究中LS-EC与散发型EC在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有无肿瘤标志物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在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4.本研究中LS-EC与散发型EC在有无糖尿病病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分析糖尿病与LS的相关性,得出在95%置信区间下,P=0.024、OR值=6.750,即合并糖尿病的EC患者患有LS的风险系数是非糖尿病EC患者的6.75倍。5.不同MMR基因突变所致LS在发病年龄、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PREMM5模型筛查LS-E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AmsterdamⅡ及修订的Bethesda两种临床筛查标准相当,而且临床应用简单便捷,可用于LS-EC的临床筛查。2.LS-EC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13±6.53岁,与散发型EC相比无显着差异;LS-EC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伴有恶性肿瘤家族史。3.合并糖尿病的EC患者患有LS的风险系数是非糖尿病EC患者的6.75倍,提示糖尿病可能是女性LS患者EC发病的高危因素,可指导临床医生对伴有糖尿病的EC患者积极行LS的筛查。但糖尿病能否纳入以及如何纳入LS的临床筛查标准或风险预测模型,以提高临床筛查的敏感性有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4.本研究结果显示LS-EC与散发型EC相比,在临床首发症状、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情况、绝经状态、孕产次、流产次数、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肿瘤标志物有无升高、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子宫下段受累、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各方面均无显着差异。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还需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进一步研究分析。

董健健[3](2021)在《应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Wilson病小鼠模型及其基因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ATP7B基因突变及其功能的失活影响胆汁中的铜排泄,从而诱发体内铜稳态失调,导致肝脑等脏器的病理性损伤。WD中国人群患者中广泛存在8号外显子Arg778Leu和13号外显子Pro992Leu的高频突变,针对这些突变构建动物模型,研究这些动物模型的表型十分必要。CRISPR/Cas9技术是能够高效地同时编辑多个基因的DNA序列,在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这一领域已被广泛使用。WD目前的常规疗法是患者终生服用铜螯合剂和锌盐,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常规治疗方案并不能恢复患者的正常铜代谢,且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本研究应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中国WD患者ATP7B基因的常见突变位点Arg778Leu和Pro992Leu以显微注射技术向小鼠单细胞期胚胎注射Cas9 mRNA,最终成功构建了模拟ATP7B基因R778L和P992L点突变的小鼠模型。进一步,我们从生理和病理角度观察了这两种突变小鼠临床表型,验证了它们的表型与WD患者临床症状的契合程度。我们发现:R778L点突变小鼠血清中全铜蓝蛋白水平显着低于野生型小鼠,R778L和P992L小鼠血清中非铜蓝蛋白结合铜,及肝脑组织中铜的含量则显着高于野生型小鼠;同时,这些小鼠呈现肝脏病理性损伤,而R778L小鼠则伴有行为学异常。NLRP3炎性小体在WD小鼠的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可显着降低WD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并显着减少神经元的病理性损伤,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该小鼠的行为学异常。我们将编码ATP7B cDNA的腺相关载体注射至已构建的WD小鼠中,评估其铜代谢及疾病进展相关参数。我们发现,AAV9-ATP7B治疗后,WD小鼠的肝功能相关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血清全铜蓝蛋白水平也恢复正常,尿铜排泄减少,且在铜超载情况下的生理性胆汁铜排泄也得以恢复。同时,AAV9-ATP7B治疗可逆转WD小鼠肝、脑组织内的铜沉积,抑制WD小鼠脑内NLRP3炎性小体激活,并显着减少炎症导致的神经元病理性损伤。综上所述,我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精确构建了针对中国人群WD的点突变小鼠动物模型,为WD发病机制及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同时,我们也证实了 NLRP3炎性小体激活诱导的神经炎症反应是WD神经损伤的重要机制。最后,我们也确认了通过腺相关病毒技术过表达ATP7B基因以治疗WD的治疗效果,为针对WD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4](2021)在《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文中认为本指南在2008年版《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订,由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领域内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并执笔成稿,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会议上讨论定稿。内容包括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韩潇[5](2021)在《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相关基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热性惊厥(F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基因结果,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对热性惊厥的遗传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及早区别单纯性热性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癫痫,在疾病早期为患者选择和制定更为合适的预防与治疗策略,控制复杂性热性惊厥患者的惊厥发作,降低癫痫发生率,避免癫痫发作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明确诊断FS的患儿393例,对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以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我院明确诊断FS且自愿签署基因检测同意书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热性惊厥热点基因检测。结果:393例FS患儿中,男性268人,女性125人,发病年龄以12月龄后者居多,以汉族为主。72.01%发生于发热24小时内,惊厥发作时体温多在38.1℃之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单纯性FS与复杂性FS在惊厥发作时的体温无明显差异,两者在初发年龄、发作持续时间、家族史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电图、头颅核磁结果是否正常在性别、初发年龄、抽搐时体温及临床类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抽搐时体温、单次热程中发作次数、抽搐持续时间、家族史、临床类型与FS复发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6个月、抽搐时体温>38.5℃、有家族史、复杂性FS可能是造成热性惊厥儿童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收集我中心完善热性惊厥热点基因检测的FS患儿的基因报告,共发现31种突变基因,其中基因突变与受检者临床表型高度相关或突变为疑似致病性变异的基因有4种:SCN3A、SCN9A、KCNMA1、ADGRV1。结论:热性惊厥是临床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应从患儿发病年龄、发热体温、抽搐持续时间、家族史等方面全面评估。年龄、抽搐时体温、FS家族史、复杂性FS均可能成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FS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受多种易感基因影响,且与癫痫致病基因有重叠。

衡淑君[6](2021)在《子宫内膜癌中四种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中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究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和MMR蛋白表达状态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并接受全面分期手术治疗的27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四种MMR蛋白的表达情况,用?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MMR蛋白表达情况和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7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MMR蛋白表达缺失者55例,占20.2%,其中MLH1、MSH2、MSH6、PMS2单一缺失率分别为2.2%(6例)、1.5%(4例)、2.5%(7例)、1.5%(4例),MLH1/PMS2、MSH2/MSH6、MLH1/MSH2共同缺失率分别为9.5%(26例)、2.2%(6例)、0.4%(1例),MSH2/MSH6/PMS2共同缺失率0.4%(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R蛋白表达缺失与BMI、组织分级、肌层浸润、脉管浸润、肿瘤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发病年龄、肿瘤FIGO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腹水情况、是否有恶性肿瘤个人及家族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MMR蛋白在低BMI、高级别组织学分级、深肌层浸润、有脉管浸润、肿瘤侵犯宫体下段的子宫内膜癌病例中更易发生表达缺失。结论:MMR蛋白表达缺失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表明MMR蛋白表达缺失和表达正常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在临床病理表现上具有不同的特征,MMR蛋白表达缺失具有低BMI、高级别组织学分级、深肌层浸润、脉管癌栓阳性、易侵犯宫体下段的特点。

栾春丽[7](2020)在《单中心10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儿童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年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儿资料,探寻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了解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总结治疗经验,为改善本地区SRNS患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的268例SRNS患儿的临床病理、基因、治疗方案及疗效、长期预后及转归等资料,依据耐药分型、病理类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等进行分组分析,同时探讨影响SRNS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68例SRNS患儿,男177例,女91例,男女比例为1.95:1,发病年龄为0.4214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77±3.54岁。本研究中初治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PSRNS)患儿224例,迟发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LSRNS)44例,两组患儿均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各年龄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268例SRNS患儿单纯型140例(52.2%),肾炎型128例(47.8%)。SRN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水肿(100%),其次是镜下血尿(46.6%)和高血压(9.7%)。PSRNS患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52.7%)明显高于LSRNS患儿镜下血尿的发生率(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特点:103例SRNS患儿行肾穿刺活检术,占同时期SRNS患儿38.4%。其中最常见病理类型是微小病变型(MCD)(42.7%),其他依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26.2%)、膜性肾病(MN)(17.5%)、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6.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4.9%)及IgM肾病(IgMN)(1.9%)。PSRNS与LSRNS患儿病理类型均以MCD为主。各病理类型中各年龄组和性别分布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MCD组镜下血尿的发生率低于非MCD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MCD组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非MCD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未发现24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与病理类型有关。肾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与SRNS患儿病理类型发现二者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PSRNS与LSRNS患儿在各肾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方面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两者肾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均以IgM沉积为主。3例患儿重复肾活检(2.9%),1例患儿重复肾活检后病理类型由MN Ⅱ-Ⅲ期变为Ⅲ期膜性肾病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患儿重复肾活检后病理类型由MCD转变为FSGS。4.基因检测:21例SRNS患儿行基因检测。其中11例行肾活检,肾穿病理类型MCD 6例,FSGS 5例。9例(42.86%)检测出基因异常,分别为COL4A5 5例,NPHS1 1例,ADCK4 1例,FAT1 1例,WT1 1例,均为初治耐药。基因突变组患儿与无基因突变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分型、耐药分型、病理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基因突变患儿预后不良,1例患儿(NPHS1基因突变)失访,1例患儿(FAT1基因突变)完全缓解,其余患儿尿蛋白均未缓解。5.并发症:本研究10年间共126例SRNS患儿在我院住院确诊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占47.0%。SRNS患儿各种并发症发生例数依次为感染98例、高血压30例、急性肾损伤20例、肾上腺危象10例、血栓栓塞5例、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变4例、低血容量性休克2例。LSRNS组患儿眼部并发症发生率(白内障或青光眼)高于PSRNS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268例SRNS患儿中有194例(72.4%)患儿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或先后予以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共统计160例SRNS患儿确诊激素耐药后1年内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PSRNS和LSRNS患儿环磷酰胺(CTX)、环孢素(CsA)和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治疗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统计到50例行肾活检的SRNS患儿确诊激素耐药后1年内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FSGS患儿CTX治疗的有效率低于MCD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D、FSGS患儿3种不同免疫抑制剂(CTX、CsA、TAC)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随访及预后: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年8月,268例SRNS患儿中失访11例(4.48%)。257例SRNS患儿中92例(35.8%)停用激素治疗。临床转归:完全缓解216例(84.0%),部分缓解10例(3.9%),未缓解14例(5.4%),慢性肾功能衰竭5例(2.0%),死亡12例(4.7%)。LSRNS患儿与PSRNS患儿比,预后较好。不同病理类型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SGS的预后最差。高血压和肾脏病理为FSGS是影响SRN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SRNS患儿中最常见肾穿病理类型包括MCD、FSGS、MN,PSRNS与LSRNS患儿病理类型均以MCD为主,但病理类型之间可转换,必要时需重复肾活检。SRNS合并镜下血尿其病理类型为非MCD可能性大。2.少数SRNS患儿存在基因突变,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对于SRNS患儿,尤其是小年龄组患儿,及早行基因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3.LSRNS与PSRNS患儿相比,预后较好。SRNS预后与病理类型有关,FSGS的预后最差。4.高血压和肾脏病理类型为FSGS是影响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汉东[8](2020)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与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靶向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76个中国无血缘关系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变异和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76个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家系,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综合症性或非综合症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我们先对这些先证者的基因组DNA样本通过靶向外显子组测序或全外显子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Sanger测序和并对可获得的家系成员进行家系共分离来验证测序数据和确定可能的致病基因。结果: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包括62个非综合症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家系,13个Usher综合症家系,一个Bardet-Biedl综合症的家系。通过测序分析,我们在43个家系(56.6%)中确定了15个致病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包括RHO基因、PRPF31基因、USH2A基因、CLRN1基因、BBS2基因、CYP4V2基因、EYS基因、RPE65基因、CNGA1基因、CNGB1基因、PDE6B基因、MERTK基因、RP1基因、RP2基因和RPGR基因,其中发现变异频率最多的基因是USH2A(19.7%)基因,其次是CYP4V2基因(6.6%)。此外,在12个家系(15.8%)中确定了7个常染色体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的单个杂合变异,这些基因包括USH2A基因、EYS基因、CLRN1基因、CERKL基因、RP1基因、CRB1基因和SLC7A14基因。我们未能在剩余的21个家系(27.6%)中发现任何可能的致病变异。在我们确定的了67个致病基因变异中,这些变异包括37个错义变异(55.2%)、11个无义变异(16.4%)、1个小片段插入缺失变异(1.5%)、10个小片段缺失变异(14.9%)、2个小片段插入变异(3.0%)和6个剪接变异(9.0%),其中24个变异以前未曾报道过。结论:本研究确定的基因变异扩大了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的变异频率和频谱,这些确定的变异为今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线索。第二部分视网膜色素变性局部一致性及功能连接的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研究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的方法,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静息态下的大脑区域内和区域间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6名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和14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所有研究对象在静息状态下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视觉皮层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视网膜色素变性组患者视觉皮层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相比,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双侧舌回/小脑后叶的局部一致性明显降低。视网膜色素变性组患者双侧舌回/小脑后叶到双侧舌回/楔叶及左侧中央后回正性功能连接明显减少,双侧舌回/小脑后叶到双侧丘脑,双侧舌回/小脑后叶至右额中回、左顶叶下叶的负性功能连接明显增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双侧舌回/小脑后叶的局部一致性与病程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双侧舌回/小脑后叶-左侧下顶叶的功能连接与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结论:我们的结果显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初级视觉皮层的神经活动的同步性降低。此外,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视网膜-丘脑皮质通路和背侧视神经通路上表现出固有的视觉网络损害和重塑,提示视觉空间和立体视觉受损,同步性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能为今后RP的疗效的评价提供一个参考指标。第三部分视网膜色素变性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脑血流量的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研究目的:采用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评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静息态下脑血流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9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受试者,所有研究对象在静息态下进行T1加权像和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核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脑血流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视网膜色素变性组患者脑血流量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相比,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双侧楔叶/舌回/楔前叶/后扣带/枕中回脑血流量明显降低。视网膜色素变性组患者左侧枕中回和枕下回脑血流量与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左侧枕下回、右侧小脑前叶和左侧楔前叶脑血流量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双侧小脑前叶、左侧枕下回和左侧楔前叶脑血流量与病程持续时间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在视觉皮质和视觉相关皮质的脑血流量降低。提示脑血流的改变可能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觉通路的跨突触逆行变性,脑血流量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能为今后RP的疗效的评价提供一个参考指标。

李媛媛[9](2020)在《36例Gitelman综合征及1例SLC12A3/KCNJ1双杂合突变患者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失盐性肾小管疾病,该病由SLC12A3基因突变引起其编码的钠氯共转运体(NCCT)功能失活所致。NCCT是一种氢氯噻嗪类利尿剂敏感的钠氯共转运体,主要表达在肾远曲小管,负责重吸收经肾小球滤过的5~10%的钠离子[11。G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低血钾碱中毒、正常或偏低的血压、低尿钙,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镁血症。该病少见且基因突变及表型异质性大,在临床上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研究分析总结了 36例GS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Bartter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是另一种与GS表型相似的遗传性肾小管疾病,本研究同时分析总结了 1例GS、BS致病基因均发生杂合突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此患者的表型更接近轻症BS患者,尝试对该患者呈现此表型可能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36例GS患者及1例SLC12A3/KCNJ1双杂合突变患者的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治疗方案等。结果(1)36例GS患者中22.2%(8/36例)的患者血镁正常,11.1%(4/36例)的患者有血压高。(2)52.6%(10/19例)的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镁与PTH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3)61.1%(11/18例)的患者存在高血糖;19.4%(7/36例)的患者尿酸增高;30%(9/30例)的患者存在甲状腺异常。(4)9例GS患者共检测到16种不同的突变,其中11种错义突变,1种缺失突变,2种剪接突变,1种插入缺失突变,1种移码突变。频发突变为p.T60M(2/9)和 p.D486N(3/9)。4 个是新发现的突变:c.2890C>T,p.Arg964Trp;c.257dupT,p.A8TGfs*2;c.2633+1-2633+2insT,Splicing;c.2549-18G>A,Splicing。(5)基因检测结果特例:1例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GS患者表型,基因测序结果示SLC12A3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中均未发现突变位点存在;1例患者同时出现GS、BS致病基因杂合突变,表型更接近BS。(6)表型分析:(1)血镁是影响表型的重要因素:正常血镁组血氯和血钠水平均高于低血镁组(P<0.05);(2)基因型对表型的影响:频发突变组(p.T60M和p.D486N)的24小时尿钙高于非频发突变组(P<0.05)。(7)GS患者的治疗以补充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为主,同时给予螺内酯和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非甾体类药物口服。结论(1)低镁可能是部分GS患者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原因。(2)即使有高血压或者血镁正常,也不能排除GS的可能。(3)低钾血症、代谢碱中毒、低血镁、低尿钙等GS表型并不一定是由SLC12A3基因的外显子突变所致。(4)SLC12A3/KCNJ1双杂合突变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BS表型: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正常血镁及正常尿钙、肾结石等。

王舒婷[10](2020)在《脂肪酸氧化障碍筛查与致病基因突变探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的串联质谱筛查目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被认为最有价值的出生缺陷预防措施之一。随着串联质谱技术的逐步成熟,其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干滤纸片标本单次测试,可同时进行数十种小分子代谢物的分析,检测出脂肪酸β氧化障碍。脂肪酸β氧化障碍包括超过15种不同的疾病,其临床症状多样,通常在急性失代偿发生之前无明显异常表现。利用串联质谱法进行新生儿筛查之后,可以尽早确诊脂肪酸β氧化障碍,积极干预。我们对天津地区六年来串联质谱脂肪酸β氧化障碍筛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以评估脂肪酸β氧化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自2013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对所有在天津市妇幼卫生系统参加串联质谱筛查的新生儿和婴儿采集末梢血,制成干血斑。送至华大基因公司检测43个酰基肉碱指标及相关比值,筛查14种脂肪酸氧化障碍疾病。对检测指标异常的婴儿进行召回复检,复检阳性的儿童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结果:通过串联质谱筛查270292例婴儿,其中通过助产机构筛查的出生3-7天的新生儿155522人,通过儿童疾病筛查的1-3个月龄婴儿114770人。共有男孩140167人,女孩130125人,男婴筛查率与女婴筛查率一致。天津市串联质谱平均筛查率为35.75%,其中北辰区和津南区新生儿筛查率达95%以上。初筛阳性352人,筛查阳性率0.5%。召回280人复检,最终确诊38人。天津市脂肪酸氧化障碍患病率为1:7112。其中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病率最高,其次为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和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结论:串联质谱技术用于儿童疾病筛查能扩大筛查病种,检出脂肪酸氧化障碍疾病。天津地区脂肪酸氧化障碍疾病发病率较高,及早对这类疾病的患者进行预防和干预十分必要。第二部分 脂肪酸氧化障碍的基因分析目的:针对串联质谱筛查出的可疑病例,采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TGNS)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阐明天津地区儿童脂肪酸β氧化障碍的发病特点及致病基因遗传特征。对确诊儿童进行干预和随访,观察其长期预后。方法:对串联质谱检测初检和复检结果均异常,可疑脂肪酸β氧化障碍的儿童取静脉血2ml或3滴末梢血斑,送至华大基因进行靶向二代测序(TNGS),阳性病例进行Sanger验证。对确诊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治疗和随访。结果:确诊15例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者,5例携带者;10例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2例携带者;4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1例携带者;3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1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缺乏症患者;2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症患者;1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2例异丁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共检测到43个突变位点,其中有29个错义突变、5个框移突变、2个无义突变、3个剪接突变、3个缺失突变、1个缺失插入突变。共检测到新发突变15个。对12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在随访过程中,一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和一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症患者死亡。一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反复发作低血糖昏迷。其它患者尚无明显临床症状,生长发育水平均正常。结论:TNGS技术在脂肪酸氧化障碍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明确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发现该地区的热点突变。脂肪酸氧化障碍是一类可引起儿童猝死的代谢性疾病,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二、Wilson病的发病年龄与风险及其在遗传咨询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lson病的发病年龄与风险及其在遗传咨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聋病遗传咨询师培训需求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遗传咨询的现状与总体判断
    1.1 遗传咨询需求
    1.2 遗传咨询师培训班
    1.3 遗传咨询相关政策法规
2 聋病遗传咨询师培训内容
    2.1 聋病遗传咨询的临床流程
    2.2 特殊类型的聋病遗传咨询
        2.2.1 未找到遗传病因患者的遗传咨询
        2.2.2 意外(次要)发现的遗传咨询
        2.2.3 耳聋基因携带者的遗传咨询
        2.2.4 综合征型耳聋的遗传咨询
3 聋病遗传咨询师培训形式
4 聋病遗传咨询小结与展望

(2)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LS的分子机制
        1.2.2 LS的分型
        1.2.3 LS-EC的筛查与诊断
        1.2.4 LS-E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1.2.5 LS-EC的预防
        1.2.6 LS-EC的治疗及预后
    1.3 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一般临床信息
    3.2 基因检测结果
    3.3 PREMM5 模型筛查LS-EC结果
        3.3.1 PREMM5 模型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3.4 AmsterdamⅡ临床标准筛查LS-EC结果
        3.4.1 AmsterdamⅡ临床标准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3.5 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LS-EC结果
        3.5.1 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不同MMR基因突变的结果分析
    3.6 三种临床筛查方法的结果比较
        3.6.1 PREMM5 模型与AmsterdamⅡ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3.6.2 PREMM5 模型与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3.6.3 AmsterdamⅡ标准与修订的Bethesda标准筛查结果比较
    3.7 一般临床特点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1 发病年龄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2 临床首发症状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3 绝经状态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4 月经婚育情况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5 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6 恶性肿瘤家族史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7.7 肿瘤标志物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 LS-EC与散发型EC病理特点分析
        3.8.1 病理分型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2 病理分期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3 分化程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4 肌层浸润深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5 肿瘤大小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6 子宫下段受累情况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7 淋巴转移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8 脉管浸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8.9 腹水/冲洗液细胞学与LS-EC的相关性分析
    3.9 不同MMR基因突变所致LS-EC的一般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分析
    3.10 合并糖尿病LS-EC一般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LS-EC的临床筛查标准
    4.2 LS-EC的一般临床特点
    4.3 LS-EC的临床病理特点
第5章 结论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科研成果
致谢

(3)应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Wilson病小鼠模型及其基因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Wilson病
        1.1.1 遗传学
        1.1.2 铜稳态
        1.1.3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1.1.4 临床症状和体征
        1.1.5 治疗策略
    1.2 结构性影像学在Wilson病诊断中的应用
    1.3 Wilson病的动物模型
    1.4 CRISPR/Cas9技术在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2章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ATP7B点突变Wilson病小鼠模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ATP7B基因R778L、P992L质粒的构建与验证
        2.3.2 ATP7B基因R778L、P992L基因编辑胚胎定点整合效率
        2.3.3 R778L、P992L基因编辑F0、F1和F2小鼠鉴定
        2.3.4 R778L、P992L小鼠存在铜转运蛋白表达异常
        2.3.5 R778L、P992L小鼠存在铜代谢异常
        2.3.6 R778L、P992L小鼠存在肝脏铜沉积并伴肝组织病理性损伤
        2.3.7 R778L、P992L小鼠CNS存在铜蓄积并伴行为学异常
    2.4 讨论
    2.5 本章结论
第3章 NLRP3炎症小体在WD小鼠神经病理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WD
        3.3.2 铜诱导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ASC胞外的释放
        3.3.3 抑制NLRP3的激活可改善铜诱导的神经炎症
        3.3.4 MCC950可抑制铜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
        3.3.5 MCC950可逆转WD小鼠脑内神经元损伤
        3.3.6 MCC950抑制WD小鼠脑内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3.4 讨论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使用腺相关病毒系统基因治疗WD模型小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AAV9载体可在WD小鼠肝脏内有效转录
        4.3.2 AAV9-ATP7B基因治疗可纠正WD小鼠铜代谢异常
        4.3.3 AAV9-ATP7B基因治疗可抑制WD小鼠肝脏铜蓄积和肝损伤
        4.3.4 AAV9-ATP7B基因治疗可逆转WD小鼠脑铜蓄积和行为学异常
        4.3.5 AAV9-ATP7B治疗抑制WD小鼠脑内NLRP3炎症小体激活并改善神经元损伤
        4.3.6 AAV9-ATP7B基因治疗可恢复WD小鼠的生理性铜排泄
    4.4 讨论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相关基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热性惊厥相关基因分析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基因检测流程
        1.4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热性惊厥发病机制及相关热点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子宫内膜癌中四种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准备物品
        2.2 免疫组化检测过程
        2.3 设置对照
        2.4 质量控制
    3.相关定义及标准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DNA错配修复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单中心10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儿童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基线资料
    2.临床表现
    3.病理资料
    4.基因检测
    5.并发症
    6.治疗
    7.随访及预后情况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与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靶向外显子组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视网膜色素变性局部一致性及功能连接的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第三部分 视网膜色素变性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脑血流量的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网膜色素性变性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9)36例Gitelman综合征及1例SLC12A3/KCNJ1双杂合突变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Gitelman综合征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脂肪酸氧化障碍筛查与致病基因突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脂肪酸氧化障碍的串联质谱筛查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查标本的采集与递送
        1.1.3 实验原理
        1.1.4 实验过程
        1.1.5 结果处理
        1.1.6 检测指标
        1.1.7 脂肪酸氧化障碍的筛查病种
        1.1.8 疾病诊断
    1.2 结果
        1.2.1 筛查率
        1.2.2 行政区内助产机构筛查率
        1.2.3 性别分布
        1.2.4 初筛阳性和确诊
        1.2.5 召回率
        1.2.6 孕产高危因素与初筛阳性
        1.2.7 阳性检出率、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
    1.3 讨论
        1.3.1 串联质谱在脂肪酸氧化障碍筛查中的应用
        1.3.2 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筛查率
        1.3.3 脂肪酸氧化障碍发病率
        1.3.4 召回率
        1.3.5 高危儿筛查情况
        1.3.6 筛查评价
    1.4 小结
二、脂肪酸氧化障碍基因突变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基因检测对象
        2.1.2 标本采集和运送
        2.1.3 基因面板的设计
        2.1.4 DNA提取,靶标区域捕获和下一代测序
        2.1.5 数据过滤和功能注释
        2.1.6 突变和基因型解释
        2.1.7 Sanger测序
        2.1.8 脂肪酸氧化障碍疾病诊断
        2.1.9 治疗与随访
    2.2 结果
        2.2.1 脂肪酸氧化障碍基因诊断结果
        2.2.2 天津地区脂肪酸氧化障碍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2.2.3 脂肪酸氧化障碍患者治疗和随访
        2.2.4 通过TNGS检出的其它疾病基因携带情况
    2.3 讨论
        2.3.1 靶向二代基因测序的应用
        2.3.2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
        2.3.3 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2.3.4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2.3.5 极长链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2.3.6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缺乏症
        2.3.7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症
        2.3.8 多种酰基辅A脱氢酶缺乏症
        2.3.9 异丁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肉碱代谢障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Wilson病的发病年龄与风险及其在遗传咨询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聋病遗传咨询师培训需求与现状[J]. 王洪阳,关静,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04)
  • [2]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顾宁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3]应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Wilson病小鼠模型及其基因治疗研究[D]. 董健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04)
  • [5]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征分析及相关基因分析研究[D]. 韩潇.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子宫内膜癌中四种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临床分析[D]. 衡淑君.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单中心10年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儿童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 栾春丽. 山东大学, 2020(02)
  • [8]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与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研究[D]. 但汉东. 武汉大学, 2020(03)
  • [9]36例Gitelman综合征及1例SLC12A3/KCNJ1双杂合突变患者临床分析[D]. 李媛媛.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脂肪酸氧化障碍筛查与致病基因突变探讨[D]. 王舒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威尔逊病发病年龄和风险及其在遗传咨询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