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用高强混凝土强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

桥梁用高强混凝土强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

一、桥用高强混凝土的强度特性与本构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毅[1](2020)在《不同围压下高强混凝土压缩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及本构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地面建筑高度及地下结构深度都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对构成建筑主体结构材料——“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无论是地面结构还是地下结构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往往处于复杂的多向受力状态,研究其在多轴受力状态下的变形与破坏特征对保障建(构)筑物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开展不同围压条件下C60和C70两种高强混凝土单轴及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其在压缩过程中变形与破坏特征,并根据试验结果,基于热力学原理研究不同应力状态下高强混凝土从开始受力直至破坏全过程的能量演化规律。最后基于Weibull统计规律,推导基于耗散能密度的统计损伤变量,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和Hooke定律得到高强混凝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根据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围压越大,混凝土试样的峰值应力以及峰值应力对应的轴向应变越大,混凝土试样破坏形式也随围压的增大由张拉破坏向剪切破坏过渡;(2)混凝土试样在受压过程中,轴向应力在达到峰值之前,试验系统对混凝土试样的输入能主要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储存在试样内部为主,在峰后阶段主要以弹性应变能释放为主,并随着混凝土试样的破坏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量耗散掉;(3)峰值应力对应的输入能密度、弹性应变能密度和耗散能密度存在明显的围压效应,三种能量密度均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峰值应力处的输入能密度和耗散能密度均与围压满足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在峰值应力处对应的弹性应变能密度与围压满足良好的线性关系;(4)形状改变系数Fx随轴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体积改变系数FV随轴向应力的增大而减小,达到峰值应力时,体积改变系数FV小于形状改变系数FX。试验结果与高强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理论结果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因为材料的破坏是能量驱动下的一种状态失稳现象,能量的转化和传递是材料发生变形和破坏的本质,因此基于能量法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能够更好的反映混凝土试样受力过程中的特征。图[33]表[12]参[92]

王家伟[2](2020)在《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平转体系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连续刚构桥一般采用悬臂浇筑法、支架现浇法。当桥梁需要跨越铁路线时,这两种施工方法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营。近年来转体施工方法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连续刚构转体桥通常采用可调整转动姿态的球铰。球铰结构承受来自于桥梁上部结构的转体重量,其力学行为的研究是影响桥梁安全稳定的关键,因此对球铰结构的极限抗压强度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除自重以外,连续刚构桥还将受到转动速度及转动加速度对桥梁结构产生的动力效应、转动过程中的诱发振动效应、脉动风效应和地震作用的影响。由球铰、主梁和桥墩组成的桥梁平转体系在转体过程中受力复杂,对其力学行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以下简称UHPC)材料应用到球铰中,进行了 UHPC立方体和球铰的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球铰半径、钢纤维掺量、纤维长度、水灰比等对UHPC球铰抗压强度的影响,得到了 UHPC球铰的最佳配合比。为了提高球铰的安全性,通过约束球铰核心混凝土方法,设计了三种UHPC球铰加强结构,结果表明:抗压强度分别提高65.3%、90.3%、186.3%。(2)利用极限状态分析理论对UHPC立方体、球铰的极限抗压强度及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单轴压缩下的力学模型,推导出UHPC球铰抗压强度理论公式。结果表明:UHPC球铰的曲率半径会导致其最大压应力是立方体平均压应力的2倍左右,因此试验中UHPC球铰强度低于立方体强度。采用纤维阻裂理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和钢管约束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模型,分别推导出三种约束混凝土球铰在轴向压缩下的抗压强度理论公式,并且分析了三者的破坏机理,理论研究与试验结果一致。(3)通过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转体模型试验,测试了球铰沿径向压应力的分布情况,得到转动过程对球铰压应力的影响程度有限。测试了转速、转动加速度与主梁拉应力、桥墩扭转应力之间的关系,推导了不同转体吨位、不同跨径下施工最大转速及加速度的理论公式。测试了平转过程中主梁的振动情况,发现其竖向振动位移峰值仅与主梁纵向弯曲前三阶振型有关。讨论了主梁竖向振动速度、加速度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提出通过控制转速将振动频率控制在主梁一阶频率范围以内,可以降低平转过程中的振动幅度。(4)以一座万吨级连续刚构转体桥为试验依托工程,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地震作用对桥梁平转体系的动力响应。通过筛选三个方向18条符合计算要求的真实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与反应谱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主要地震响应为墩底的横向弯矩和竖向轴力:UHPC球铰承担全部的轴力和20%弯矩,撑脚承担剩余80%弯矩。提出了桥梁平转体系地震响应的优化算法,对国内5000 t至15000 t的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价:球铰压应力增加11%~20%,撑脚的压应力达到200~331.9 MPa。应适当增加球铰半径,增加撑脚的抗倾覆力矩可以提高转体桥在平转过程中的抗震性能。(5)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了脉动风效应对桥梁平转体系的动力响应。对主梁静力三分力系数进行了计算,通过二维流场的数值分析,得到了主梁的高宽比、悬臂宽度对三分力系数的影响,提出了截面优化建议:当高宽比为0.21、悬臂宽度为2.5 m时,主梁的阻力系数较小且扭矩作用基本为零,此时连续刚构转体桥具有最佳的气动力特性。根据顺风向、竖向脉动风功率谱编制了脉动风速时程的计算程序,采用时域分析法得到桥梁平转体系在风致振动下的动力响应以墩底横向弯矩、主梁的纵桥向、横桥向弯矩为主。其中墩底横向弯矩达到地震响应的54%,静力风作用的131%,因此脉动风效应是不可忽略。(6)最后对试验依托工程的转体过程进行了施工监测,在研究主梁应力与连续刚构桥转速关系的基础上,将施工转速提高至0.05 rad/min。在保证体系安全的情况下,大幅度缩短了施工时间,同时也避免了列车振动对桥梁平转体系的影响。同时测试了UHPC球铰的压应力、墩底应力及主梁各控制截面的振动加速度,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桥梁平稳、安全的完成了转体施工。

王腾[3](2020)在《冻融循环条件影响的陶粒混凝土动态抗压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材料的大规模使用和对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陶粒混凝土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寒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常受到冻害破坏和冲击载荷破坏,因而研究冻融循环条件对陶粒混凝土的动态抗压特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主要对体积含量为40%的陶粒混凝土试样和砂浆混凝土对照组试样进行了静态、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冻融循环温度和循环周次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工作与结果如下:1、冻融循环条件对混凝土损伤的影响。本文共制作了两种尺寸的试样(?70mm×35mm圆柱和150mm×150mm×100mm长方体)。在冻融温度不变(+10℃~-20℃),周次分别取为0、10、20、30时,研究不同循环周次对试样的影响;冻融周次不变(为10次),最高温度为+10℃,最低温度分别为-20℃、-30℃、-40℃、-50℃、-60℃,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温度对试样的影响。冻融循环前后的质量变化和超声波速变化可以表征冻融循环对试样的损伤情况,不论是增加循环周次还是降低循环最低温度,均会对两种类型混凝土造成更多损伤;而砂浆混凝土的质量损失速率和弹性模量改变量明显小于陶粒混凝土的,当循环的最低温度高于-30℃时,砂浆混凝土的质量基本没有损失。2、准静态压缩试验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最低温度的降低和冻融循环周次的增加,试样损伤加剧,抗冻性减弱,静态抗压强度降低,其中陶粒混凝土下降得较为明显,与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且最大应力所对应的应变增大,抗变形能力增大。3、动态压缩试验表明,不论是霍普金森单杆或束杆对尺寸?70mm×35mm圆柱型或150mm×150mm×100mm长方体混凝土开展的冲击压缩试验均显示,随着加载应变率的增大,砂浆混凝土和陶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之增大,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不论是增加冻融循环周次还是降低冻融最低温度,砂浆混凝土和陶粒混凝土强度均会降低,且最大应力所对应的应变随着抗压强度的降低而增大;即两种混凝土的强度随冻融循环周次和最低温度改变的规律具有相似性,在相近条件下,降低冻融循环最低温度与增加冻融循环周次对陶粒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具有相似性。4、本构关系研究表明,陶粒混凝土的损伤演化是一个率相关的过程,混凝土的损伤演化和混凝土的粘弹性过程一样,可看作是一个应力促进的热激活过程,用改进的标准线固体模型表征材料的非线性粘弹性。而冻融循环过程中的损伤总是局部的拉伸破坏引起的,因此,可用拉应力引起的损伤表征冻融循环引起的混凝土的损伤。最终建立的陶粒混凝土本构关系与实验曲线具有较好的吻合度,相关系数均在95.5%以上。

孙艺嘉[4](2020)在《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与精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纤维增强筋(FRP筋)具有轻质高强、抗腐蚀性能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轻骨料混凝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绿色建筑材料,将二者结合应用于大跨度预应力结构体系,可有效改善结构的跨越能力,尤其在高腐蚀性和高寒等复杂环境下,能够显着提高结构的耐久性能。目前,针对该类结构受力特征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材料与构件两个层面揭示FRP筋与轻骨料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性能,探究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服役阶段的刚度退化机制与裂缝发展规律,建立物理意义明晰的受弯计算方法,对于推广该类构件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完成了15根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与9根无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系统研究了该类构件正常使用阶段性能(服役性能)与承载能力,重点分析纤维与施加预应力对各特征参数的影响,开发相应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该类构件受弯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纤维增韧机理及FRP筋与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性能。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尺度,研究轻骨料混凝土裂缝发展不同阶段纤维-水泥浆体传力特征与纤维阻裂机制,揭示纤维增强增韧机理,开展FRP筋与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滑移行为全过程分析,建立相应本构修正模型。结果表明:钢纤维在拔出过程中通过与水泥浆体的粘结抑制裂缝的开展,进而起到增大延性的作用;碳纤维筋(CFRP筋)与玻璃纤维筋(GFRP筋)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修正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2.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与无粘结预应力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完成了9根配GFRP筋、6根配CFRP筋和1根配钢筋的轻骨料混凝土梁与9根无粘结预应力CFRP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观察其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重点研究各特征参数对服役阶段刚度退化机制与裂缝开展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压碎特征与普通混凝土显着不同,破坏面贯穿骨料,较为平整;增大FRP筋配筋率与施加预应力均能够提高构件刚度并减小裂缝宽度;掺入纤维有利于延缓构件刚度退化,抑制低荷载水平下裂缝宽度的开展;同跨度试件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应力增量-挠度曲线发展趋势相近,弯矩相同时,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应力增量随挠度的增大而降低。3.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开发了能够准确模拟FRP筋脆断特征的累积损伤模型,基于ABAQUS软件动态显式算法,通过嵌入轻骨料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实现对FRP筋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力特性的精细化分析,为拓展该类构件受力性能数据库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的承载力与使用荷载下挠度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引入的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本构模型能够合理描述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分布规律与压碎失效特征,修正的轻骨料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较好地阐释了纵筋与混凝土粘结引起的受拉刚化作用,并合理地量化了纤维对构件开裂后变形规律的影响。4.承载力极限状态性能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基于细观力学的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残余应力模型,明确承载力极限状态正截面薄弱区应力分布,改进了平衡与受压破坏试件的承载力公式;通过定量描述承载力状态下预应力与非预应力FRP筋的应变特征,实现了对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受弯构件破坏模式的识别与控制;结合已建立的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本构模型与条带分析法,基于受弯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正截面的轻骨料混凝土极限压应变进行校核,并给出了相应的等效矩形应力图系数。5.服役阶段变形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鉴于FRP筋应变分布特征是影响构件服役阶段刚度与裂缝开展的关键,引入轴拉构件受拉刚化分析模型,借鉴混凝土受压韧性指标定义,建立了考虑骨料、纤维和配筋量影响的FRP筋应变不均匀系数修正公式;针对无粘结预应力构件,从截面分解思想出发,建立了考虑预应力与非预应力FRP筋应变增长机制差异性的挠度与裂缝宽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此外,通过引入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低滑移”阶段粘结-滑移本构方程,建立了基于粘结的裂缝宽度计算模型。基于已建立的破坏模式判别准则以及服役阶段挠度与裂缝宽度模型,考虑破坏模式的安全性与配筋的经济性,以正常使用要求为控制指标,以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作为验算条件,提出了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计算方法。本文建立了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受弯构件服役阶段挠度与裂缝宽度分析模型,给出了破坏模式判别准则,完善了承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服役性能的计算理论,为该类构件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冯晶华[5](2020)在《超高强度大流态UHPFRC单轴受压本构关系及损伤研究》文中认为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UHPFRC)是一种具有极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耐久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超高强度大流态UHPFRC的抗压强度最高超过190MPa,流动扩展度在180mm(微型塌落度筒试验)以上,在土木建筑、道路桥梁和水利水电等国民生产相关的工程建设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钢纤维的掺入是其能够实现增强增韧的重要因素,但钢纤维掺量、长径比等关键参数对于超高强度大流态UHPFRC受压等基本力学特性以及损伤破坏发展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尤其是受压本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UHPFRC的推广应用。因此,本文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钢纤维掺量、长径比以及不同长径比钢纤维混掺对UHPFRC基本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结构设计用的本构模型;分析了UHPFRC单轴受压中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考虑损伤的本构关系。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超高强度大流态UHPFRC轴心受压全曲线测定试验,测得钢纤维掺量1%~5%范围内的UHPFRC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了钢纤维掺量对单轴受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HPFRC的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均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峰值应变和抗压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之间满足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关系;确定了各钢纤维掺量下UHPFRC的比例极限和泊松比取值;明确了UHPFRC单轴受压变形的四个阶段和破坏形态;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建立了不同钢纤维掺量下的UHPFRC受压三折线本构模型。(2)在典型的钢纤维掺量(3%)下,通过轴心受压全曲线测定试验和弯曲韧性试验,研究了不同长径比(30、65和100)和不同长径比钢纤维混掺组合对UHPFRC基本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HPFRC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随钢纤维长径比的增加而增大;钢纤维长径比增加对于UHPFRC受压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的改善作用不显着,但对于单轴压缩韧性和裂后弯曲韧性的提升明显。通过引入长径比这一参数,并综合钢纤维掺量影响后得到了关于不同钢纤维特征值的UHPFRC受压统一三折线模型。分析了UHPFRC中钢纤维长径比变化对材料韧性的影响机理。(3)通过声发射损伤监测试验,对不同钢纤维掺量和不同长径比的UHPFRC受压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损伤监测。声发射累积能量在UHPFRC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发展过程中随应变和时间均呈现出起初增长十分缓慢,而后突然极速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声发射累积能量作为损伤变量,结合Lemaitre等效应变假设,建立了引入钢纤维特征参数的UHPFRC单轴受压损伤本构关系,其可在0~1.8倍受压峰值应变内对UHPFRC受压应力-应变曲线作出较准确的描述。并将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在归一化后与三折线本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两类本构模型的适用范围。

崔力仕[6](2020)在《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本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钢管混凝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套管混凝土、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钢管RPC)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约束钢管普通混凝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构件—CFRP约束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CFRP-钢管RPC)柱,即以超高强度的RPC为核芯,外部CFRP为钢管和核芯RPC提供约束的复合构件。采用CFRP外部缠绕钢管RPC柱体形成CFRP-钢管RPC复合构件,其融合了RPC、钢管和CFRP三者的优异性能,充分发挥了RPC高强度、高韧性以及高延性的优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钢管混凝土在承载力高要求的条件下所暴露出的截面尺寸过大、钢材耗量过大、易腐蚀问题。同时,钢管的非弹性外屈曲、在后弹性阶段会出现应力、强度和延性的退化等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本文通过对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进行试验探索和理论分析,探讨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的基本力学行为,掌握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的基本设计方法,为这一新型构件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完成了12个CFRP-钢管RPC短柱和12个钢管RPC短柱、6个CFRP约束RPC短柱的轴心受压对比试验,研究了钢管壁厚、CFRP、RPC强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FRP-钢管RPC试件表现为剪切型破坏和墩粗破坏,相对于无CFRP约束的钢管RPC试件其钢管局部变形程度较大,承受荷载的历程略长。CFRP约束作用对钢管壁厚为0mm、4mm的试件的承载力提高程度较为明显;对于CFRP-RPC试件,核芯RPC强度相对较高时,RPC的脆性性质明显,CFRP的约束作用表现的不够明显;核芯RPC的强度增大至119.8MPa时,CFRP-钢管RPC短柱的承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随着钢管壁厚的增大,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基于实测的CFRP-钢管RPC短柱的典型荷载-位移曲线,根据曲线特点将CFRP-钢管RPC轴向压缩载荷-变形曲线的一般形式分为四个阶段:线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破坏阶段以及平台阶段。分析了CFRP-钢管普通或高强混凝土极限承载力的现有计算公式,采用极限平衡的方法,考虑CFRP和钢管对核芯RPC的双重约束,以影响系数IF来反映套箍指标?s和?f对核芯RPC的提高程度及对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的极限承载力拟合公式3.17,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3)依据前人提出的约束混凝土的面向分析模型,通过分析CFRP和钢管双重约束下核芯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建立了不同混凝土强度、不同围压下混凝土的轴向应力-应变模型、横向-轴向应变模型以及约束材料(钢管和CFRP)的应力-应变模型。采用增量迭代法对CFRP和钢管双重约束下核芯RPC的应力-应变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迭代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在CFRP-钢管RPC短柱的线弹性阶段,计算得到的曲线与试验所得曲线吻合良好。当试件进入弹塑性阶段,计算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所得应力-应变曲线出现一定的偏差。(4)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短柱模型组成部分CFRP、钢管、核芯RPC以及端板的分析,选取并设置合适的参数。针对各部分的单元选取以及网格划分进行了介绍。为模型设置组成部分钢管、核芯RPC以及CFRP的本构模型,通过ABAQUS输出模型的应力云图和等效塑性应变云图,可以看出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模型模拟加载至破坏后,组成部分钢管达到了其屈服强度,短柱中部的变形大于两端变形,试件呈现墩粗状态。

张鹏程[7](2020)在《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这些丰硕成果也使得传统粗放型建筑行业发展模式所隐藏的问题逐渐显露,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消耗了太多的资源,砂石骨料的使用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而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地震的频繁发生制造了不计其数的建筑垃圾,不论是填埋还是露天放置,都会造成如污染环境、浪费土地等问题的产生,由此,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节能环保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再生混凝土的使用能够实现对建筑垃圾,尤其是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可以较大限度的节约天然骨料、缓解环境压力,从源头上缓解建筑垃圾的填埋和堆放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具有显着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再生骨料在破碎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其内部会出现大量的细微裂缝,影响再生骨料的各项性能,由此,对于再生混凝土本构模型、力学性能等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便逐渐显现。目前,对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主要针对材料性能,通过碳化或者浸泡纳米溶液等措施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另一方面主要针对结构形式,通过在再生混凝土结构中加入钢管或者型钢,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条件,使其转变为三向受力状态,以此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构件中,由于钢管和型钢的加入,对再生混凝土产生了较强的约束作用,有利于提高结构或构件的力学性能。本文从构件方面进行考虑,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构件轴压力学性能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研究,分别从再生混凝土、钢管再生混凝土以及型钢再生混凝土几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运用非线性仿真分析方法对圆钢管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方钢管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以及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状态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非线性仿真分析,对四种仿真分析模型的建模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依据相关试验结果验证了非线性仿真分析模型的有效性。(2)对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理论推导,推导过程基于极限分析法,运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并依据H型钢及钢管对核心区再生混凝土约束效果不同,分别计算H型钢约束区再生混凝土及钢管约束区再生混凝土承载力。分别提出了适用于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以及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有效性。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对不配置型钢的圆钢管(约束)再生混凝土短柱以及方钢管(约束)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同样具有较高的精确度。(3)分别对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以及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过程进行了非线性仿真分析,提取受力过程中的荷载(N)-应变(ε)曲线,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型钢配钢率以及钢管径厚比对此类构件轴心受压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在非线性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对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所得峰值荷载吻合较好。(4)方钢管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与圆钢管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将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截面等效为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截面进行分析,此种简化运用非线性仿真方法进行验证,两种截面的构件在简化关系吻合的条件下,其轴心受压承载力吻合较好,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等效过程的有效性。

倪向勇[8](2020)在《600MPa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文中提出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优越且造价合理,广泛用于抗震烈度高的地区。剪力墙构件作为主要抗侧构件,既要承受上部结构传下来的竖向荷载,又要承受地震及风引起的水平作用。近年来,高性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提高结构性能、减轻自重及节约成本方面发挥巨大优势。其中,高强钢筋作为一种较常用的高性能材料,可减小混凝土结构的配筋率,节约钢筋用量,且可以增加钢筋间距,防止局部位置配筋过密,便于施工。600MPa级钢筋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钢筋,具有较为明显的屈服平台及良好的延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设计规范中未涵盖此类钢筋。因此,为推广600 MPa级钢筋在剪力墙中应用,本文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进行了4片一字形及3片T形剪力墙的拟静力试验,各试件的剪跨比均为2,主要研究参数包括钢筋强度(600 MPa vs.400 MPa),轴压比(0.2 vs.0.1 vs.0.05),破坏模式(弯曲破坏vs.剪切破坏),截面形式(一字形vs.T形)以及加载方向(45o方向加载vs.腹板长度方向加载)等,通过对各试件的裂缝形式、破坏模式、滞回曲线、刚度退化、耗能、延性及钢筋应变等方面对比分析,明晰了试件的抗震性能以及破坏特征,获得了600MPa级钢筋作为抗弯及抗剪钢筋在混凝土剪力墙中的性能表现。(2)建立了600MPa级钢筋混凝土一字形及T形剪力墙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获得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力-位移滞回曲线,并与试验滞回曲线进行对比,然后基于已被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高强钢筋类型,轴压比以及混凝土强度等参数对剪力墙滞回性能的影响,扩充试验结论。(3)建立了T形与I形剪力墙剪滞效应的统一计算方法。将截面的纵向位移简化成由剪滞翘曲位移、平面弯曲位移及轴力作用位移等三部分组成,并假定剪滞翘曲位移为二次抛物线。以剪滞效应产生的附加挠度为广义位移,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剪滞效应计算方法,并结合试验获得的数据及数值算例对其计算准确性进行评估。(4)在对试验获得的弯曲破坏剪力墙刚度退化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将试件刚度退化曲线简化为以开裂点,屈服点,峰值点以及极限点为特征点的四折线模型,建立了各特征点的计算方法,并利用文中及相关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对其计算准确性进行评估。该刚度退化模型可获得剪力墙在不同位移下的刚度值,可为剪力墙弹塑性分析的刚度折减提供参考。(5)利用文中及相关文献中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的试验数据,对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剪力墙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估,其中参于评估的剪力墙试件的纵筋屈服强度在617~1044MPa之间。基于修正压力场及拱抗剪理论,建立了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抗剪承载力的桁架-拱计算方法,并基于试验获得的数据以及相关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对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评估,其中参于评估的剪力墙试件的抗剪钢筋屈服强度在498~849MPa之间。(6)采用将骨架曲线与滞回规则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发生弯曲破坏的配置高强钢筋一字形及T形剪力墙的力-位移滞回曲线计算方法。其中,力-位移骨架曲线是采用将其简化为以开裂点,屈服点,峰值点以及极限点为特征点的折线模型进行建立,而滞回规则是基于Park恢复力模型的滞回规则,最后利用试验获得滞回曲线数据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7)将发生剪切破坏的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的力-位移骨架曲线简化为以开裂点,峰值点以及极限点为特征点的三折线模型,然后通过获得各特征点值来建立力-位移骨架曲线计算方法,并用试验获得的数据与相关文献中试验数据对该三折线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王昊坤[9](2020)在《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足尺牛腿受剪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筋混凝土牛腿作为一种提供悬臂支撑作用的竖向承重构件,在工业建筑、道路桥梁、水工结构、电站厂房等结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发展,实际工程对钢筋混凝土牛腿的抗裂性能和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采用高强度的钢纤维混凝土制备钢筋混凝土牛腿是解决工程实际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特征和牛腿受剪机理的复杂性,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牛腿的剪力传递机理和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牛腿受剪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一些半经验半理论的计算公式。但是,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普通混凝土牛腿,这些公式是否适用于实际截面尺寸较大的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牛腿仍有待验证。为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404526)的资助下,本文围绕剪跨比、纵向受拉主筋配筋率、箍筋配筋率和钢纤维掺量这四个影响因素,采用静载试验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剪跨比在0.3左右、截面尺寸与工程实际相同的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足尺牛腿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剪跨比对牛腿破坏形态有着显着影响。?=0.2的牛腿试件破坏形态为斜剪破坏(剪切破坏),当??0.3时,随着剪跨比的增大,牛腿的破坏形态由斜剪破坏向斜压破坏转化。(2)剪跨比和钢纤维掺量对足尺牛腿正截面开裂荷载影响较大,斜截面开裂荷载则主要受剪跨比、主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筋率影响。掺入钢纤维可有效控制高强混凝土牛腿的裂缝宽度,但对足尺牛腿斜裂荷载影响不大。(3)剪跨比、主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筋率对足尺牛腿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减小剪跨比、增大配箍率均可增大斜压区混凝土实际抗压强度,增大主筋配筋率相当于直接提升了拉压杆模型中拉杆的强度,主筋配筋率过大时,牛腿极限承载力主要由斜压区混凝土强度决定。(4)钢纤维的掺入可以提升牛腿延性,但是并未改变高强混凝土牛腿脆性破坏的特征。(5)本文对足尺牛腿内部剪力传递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考虑剪压区钢纤维混凝土竖向承载力、钢筋销栓力和抗剪钢筋承剪力组合作用下的足尺牛腿极限承载力预测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6)通过对牛腿结构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了牛腿内部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为牛腿结构采用拉压杆模型计算承载力提供了数值计算支撑。结合试验结果,明确了牛腿结构剪力传递机理,进一步验证了牛腿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李嘉新[10](2020)在《高掺合料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消耗大量建筑资源的同时排放出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燃煤发电、冶炼钢铁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及矿渣粉,这些废料若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产生不可磨灭的污染,将粉煤灰和矿渣粉应用于建筑行业,不但可将废弃的资源再次利用,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主要研究C60高强混凝土配置、微观以及本构关系,为结构承载力设计及有限元分析给与一定的参考,主要的工作内容研究如下:(1)矿物质掺合料(粉煤灰+矿渣粉)取代率达到胶凝材料的50%,通过改变粉煤灰、矿渣粉的掺量比例以及基准水胶比,制作高强立方体试件90个、棱柱体试件30个,然后进行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用于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由此确定了水胶比及粉煤灰和矿渣粉的最佳掺量配比。由力学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抗压强度当基准水胶比为0.24、混掺10%的粉煤灰和40%的矿渣粉可以配置C60高强矿物质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分别达到了基准组高强混凝土的103.49%、93.77%、97.55%。(2)选取最佳矿物质掺量组及参考组试件进行微观表征分析,分析矿物质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机理,矿物质最佳掺量组在早期的混凝土水化过程中,从扫描电镜中可以看到大量未水化的球状物质,从XRD衍射图谱中也可观察到参考组混凝土 C-S-H水化硅酸钙峰值略低于矿物质掺量组。而在水化后期,球状的粉煤灰外表面出现大量的絮状凝胶体,周围出现大量成片的“网状”凝胶物质,在后期的XRD图谱中,C-S-H衍射峰值增强,这是后期矿物质掺量组强度优于参考组混凝土的主要原因。(3)选取最佳矿物质掺量组及参考组试件进行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分析混凝土单轴受压破坏形态,通过过镇海教授的分段式本构关系模型。依据实验数据和严密的数学推导,较好的拟合出高掺量矿物质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曲线关系,获得全曲线方程的主要特征值,为掺合料高强混凝土非线性分析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桥用高强混凝土的强度特性与本构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用高强混凝土的强度特性与本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围压下高强混凝土压缩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及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混凝土、岩石类材料能量演化规律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高强混凝土的制备及基本力学试验研究
    2.1 高强混凝土原材料及浇筑
        2.1.1 高强混凝土的原材料
        2.1.2 高强混凝土的浇筑
    2.2 高强混凝土基本力学试验
        2.2.1 抗压试验
        2.2.2 抗压试验结果
        2.2.3 劈裂抗拉试验
        2.2.4 劈裂抗拉试验结果
    2.3 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高强混凝土单轴及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3.1 试样制备
    3.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案
        3.3.1 单轴试验
        3.3.2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试样破坏形态分析
        3.4.2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4.3 峰值处轴向应力、应变与围压的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强混凝土压缩过程能量分析
    4.1 理论分析
    4.2 能量密度与轴向应变关系
        4.2.1 U_F、U_E、 U_D与轴向应变的关系
        4.2.2 U_V、U_X与轴向应变的关系
    4.3 能量密度与轴向应力关系
    4.4 能量密度与围压的关系
        4.4.1 U_(FP)、U_(DP)与围压的关系
        4.4.2 F_(VP)、F_(XP)与围压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高强混凝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建立
    5.1 本构模型建立
        5.1.1 损伤变量和有效应力
        5.1.2 等效性假设
        5.1.3 混凝土本构模型
    5.2 本构模型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平转体系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续刚构桥转体工艺的研究现状
        1.2.2 UHPC的发展现状
        1.2.3 连续刚构桥平转体系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桥梁平转体系用UHPC球铰抗压强度试验
    2.1 引言
    2.2 UHPC材料的制备
        2.2.1 材料组成及特性
        2.2.2 试件的制备及养护
    2.3 UHPC球铰抗压强度试验
        2.3.1 试验设计
        2.3.2 球铰参数的选取
        2.3.3 试验方法
        2.3.4 结果与讨论
    2.4 提高UHPC球铰抗压强度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钢纤维定向排装置的设计
        2.4.3 结果及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桥梁平转体系用UHPC球铰轴压破坏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立方体试件极限状态分析
        3.2.1 立方体试件破裂角范围的研究
        3.2.2 立方体轴压破坏形态分析
    3.3 UHPC球铰极限状态分析
        3.3.1 球铰接触问题的求解
        3.3.2 球铰径向压应力的计算
        3.3.3 UHPC球铰极限抗压强度的研究
        3.3.4 定向排列钢纤维球铰极限抗压强度的研究
        3.3.5 箍筋约束球铰极限抗压强度的研究
        3.3.6 CFST球铰极限抗压强度的研究
        3.3.7 UHPC球铰轴压破坏形态分析
    3.4 有限元仿真分析
        3.4.1 材料的本构关系
        3.4.2 有限元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平转体系力学行为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连续刚构UHPC球铰平转体系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4.2.1 模型的设计
        4.2.2 模型的制作
    4.3 材料特性
    4.4 试验方法
        4.4.1 转铰的抗倾覆力矩测试
        4.4.2 转铰的静力试验
        4.4.3 转动试验及振动测试
        4.4.4 测点的布置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转铰抗倾覆力矩的测试结果分析
        4.5.2 转铰静力测试结果分析
        4.5.3 转动角速度对连续刚构桥平转体系力学行为的研究
        4.5.4 转动加速度对连续刚构桥平转体系力学行为的研究
        4.5.5 平转过程主梁的振动测试结果
    4.6 转体模型力学行为有限元分析
        4.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6.2 UHPC转铰有限元结果分析
        4.6.3 HPC球铰平整度对主梁平转过程的振动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平转体系地震与风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平转体系动力特性分析
        5.2.1 试验依托工程概况
        5.2.2 结构动力模型的建立
        5.2.3 结构振型计算
    5.3 地震响应分析
        5.3.1 地震输入
        5.3.2 Model 1地震响应分析
        5.3.3 Model 2地震响应分析
        5.3.4 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平转体系地震响应的优化算法
        5.3.5 已建转体桥梁抗震性能后评价
    5.4 风致振动响应分析
        5.4.1 风场的数值模拟
        5.4.2 主梁气动力特性及梁截面的优化
        5.4.3 风致振动响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平转体系实桥施工监测
    6.1 引言
    6.2 工程概况
    6.3 测点布置及转体参数的确定
        6.3.1 测点布置
        6.3.2 施工转体速度的计算
        6.3.3 桥址平均风速的测试
    6.4 监测结果分析
        6.4.1 称重试验
        6.4.2 施工转体速度的监测
        6.4.3 UHPC球铰应力测试
        6.4.4 墩底应力测试
        6.4.5 主梁振动情况测试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冻融循环条件影响的陶粒混凝土动态抗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陶粒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
        1.2.2 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研究进展
        1.2.3 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研究进展
        1.2.4 混凝土材料动态本构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混凝土试样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2.1 试验仪器及原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材料
    2.2 试样制备
    2.3 本章小结
3 冻融循环试验
    3.1 引言
    3.2 冻融循环试验方案
    3.3 冻融循环对试样表面形貌的影响
        3.3.1 圆柱试样
        3.3.2 长方体试样
    3.4 冻融循环对试样质量的影响
    3.5 冻融循环对试样弹性模量的影响
        3.5.1 超声波波速测量
        3.5.2 弹性模量变化
    3.6 本章小结
4 准静态压缩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冻融循环周次对试样的影响
        4.3.2 不同冻融循环温度对试样的影响
        4.3.3 冻融循环对试样静态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动态压缩试验
    5.1 引言
    5.2 动态压缩试验设备及原理
        5.2.1 霍普金森单杆试验装置
        5.2.2 霍普金森束杆试验装置
        5.2.3 试验原理
    5.3 霍普金森单杆试验
        5.3.1 数据分析
        5.3.2 破碎形貌分析
    5.4 霍普金森束杆试验
        5.4.1 数据分析
        5.4.2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动态本构关系研究
    6.1 引言
    6.2 应变率和冻融循环周次影响的本构关系
        6.2.1 理论分析
        6.2.2 本构关系数值拟合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与精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研究进展
        1.2.1 优势与不足
        1.2.2 钢纤维与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性能研究
    1.3 FRP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进展
        1.3.1 普通混凝土构件
        1.3.2 纤维混凝土构件
    1.4 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进展
        1.4.1 服役性能与承载能力
        1.4.2 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应力增量
        1.4.3 预应力损失与张拉控制应力
    1.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FRP筋与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
    2.1 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制备与力学性能
        2.1.1 原材料
        2.1.2 配合比
        2.1.3 力学性能
    2.2 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微观形态特征
        2.2.1 试样设计及制备
        2.2.2 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微观形貌
        2.2.3 碳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微观形貌
        2.2.4 纤维增强增韧机理
    2.3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粘结性能
        2.3.1 试验概况
        2.3.2 试验结果
        2.3.3 影响因素分析
        2.3.4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件设计
        3.1.2 加载制度与量测内容
    3.2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3.2.1 混凝土压碎破坏
        3.2.2 平衡破坏
        3.2.3 FRP筋拉断破坏
    3.3 试验结果
        3.3.1 弯矩-跨中挠度曲线
        3.3.2 变形能力
        3.3.3 特征荷载
        3.3.4 FRP筋应变
        3.3.5 裂缝开展
        3.3.6 使用荷载下跨中挠度与裂缝宽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粘结预应力C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概况
        4.1.1 试件设计
        4.1.2 试件制作
        4.1.3 预应力张拉方法
        4.1.4 加载制度与量测内容
    4.2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4.2.1 混凝土压碎破坏
        4.2.2 非预应力CFRP筋拉断
        4.2.3 预应力CFRP筋拉断
        4.2.4 平衡破坏
    4.3 试验结果
        4.3.1 弯矩-跨中挠度曲线
        4.3.2 特征荷载
        4.3.3 FRP筋应变
        4.3.4 裂缝开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精细化有限元分析
    5.1 材料模型
        5.1.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5.1.2 FRP筋累积损伤模型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单元与网格划分
        5.2.2 界面接触与边界条件
        5.2.3 基于显式算法的荷载施加
        5.2.4 稳定性检验
    5.3 有限元模型验证
        5.3.1 破坏模式与承载力
        5.3.2 挠度与FRP筋应变
    5.4 拓展分析
        5.4.1 截面高度
        5.4.2 FRP筋配筋率
        5.4.3 净跨长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服役性能研究
    6.1 FRP筋受弯构件挠度分析
        6.1.1 各国规范模型
        6.1.2 基于受拉刚化效应的建议模型
        6.1.3 应变不均匀系数修正
        6.1.4 模型验证
    6.2 FRP筋受弯构件裂缝宽度分析
        6.2.1 各国规范模型
        6.2.2 基于应变不均匀系数的建议模型
        6.2.3 基于粘结-滑移方程的建议模型
        6.2.4 模型验证
    6.3 无粘结预应力构件挠度分析
        6.3.1 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
        6.3.2 现有模型
        6.3.3 基于截面分解思想的建议模型
        6.3.4 应变不均匀系数修正
        6.3.5 模型验证
    6.4 无粘结预应力构件裂缝宽度分析
        6.4.1 现有模型
        6.4.2 基于截面分解思想的建议模型
        6.4.3 模型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研究
    7.1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
        7.1.1 各国规范模型
        7.1.2 受压破坏承载力建议模型
        7.1.3 模型验证与简化
        7.1.4 破坏模式判别方法
        7.1.5 混凝土受压特征参数
    7.2 无粘结预应力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
        7.2.1 现有极限应力模型
        7.2.2 受压破坏承载力建议模型
        7.2.3 模型验证
        7.2.4 破坏模式判别方法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计算方法
    8.1 破坏模式验算方法
        8.1.1 无粘结预应力FRP筋应力增量实用模型
        8.1.2 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构件
        8.1.3 无粘结预应力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构件
    8.2 基于服役性能的计算方法
        8.2.1 参数简化
        8.2.2 计算流程
        8.2.3 计算实例
    8.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工作的总结
    9.2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A 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信息
附录B 各组试件破坏形态
附录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超高强度大流态UHPFRC单轴受压本构关系及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UHPFRC受压本构关系
        1.2.2 钢纤维对UHPFRC力学特性的影响
        1.2.3 UHPFRC损伤发展过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原材料与试验
    2.1 原材料
    2.2 配合比与试件制备
        2.2.1 配合比
        2.2.2 试件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测定试验
        2.3.2 声发射损伤监测试验
        2.3.3 弯曲韧性试验
3 超高强度大流态UHPFRC单轴受压本构研究
    3.1 试验结果
        3.1.1 UHPFRC轴心受压破坏形态的分析
        3.1.2 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3.2 钢纤维掺量对UHPFRC受压特性的影响
        3.2.1 抗压强度
        3.2.2 峰值应变
        3.2.3 弹性模量
        3.2.4 比例极限
        3.2.5 泊松比
    3.3 UHPFRC轴心受压过程变形分析
    3.4 轴心受压三折线模型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长径比钢纤维混掺对UHPFRC基本力学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长径比钢纤维混掺对UHPFRC强度的影响
        4.2.1 抗压强度
        4.2.2 抗折强度
    4.3 不同长径比钢纤维混掺UHPFRC单轴压缩特性的影响
        4.3.1 单轴压缩破坏形态
        4.3.2 轴压应力-应变曲线
        4.3.3 受压统一三折线模型
    4.4 不同长径比钢纤维混掺UHPFRC弯曲韧性的影响
        4.4.1 四点弯曲破坏形态
        4.4.2 应力-挠度曲线
    4.5 钢纤维增强增韧作用分析
        4.5.1 钢纤维在UHPFRC材料中的增强增韧公式
        4.5.2 UHPFRC强度的理论计算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声发射能量的UHPFRC单轴受压损伤本构关系
    5.1 引言
    5.2 声发射累积能量变化规律
    5.3 UHPFRC单轴受压损伤本构关系
        5.3.1 损伤演化函数的确定
        5.3.2 单轴受压损伤本构关系的建立
    5.4 单轴受压损伤本构关系的验证
        5.4.1 与试验曲线的对比
        5.4.2 与三折线模型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本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符号一览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1.3.1 钢管混凝土
        1.3.2 钢管RPC
        1.3.3 CFRP钢管混凝土
        1.3.4 CFRP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PC的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
    2.1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2.1.1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设计
        2.2.1 RPC配合比计算
        2.2.2 试验方案
        2.2.3 试件制备
        2.2.4 测试方法
    2.3 RPC力学性能测试
        2.3.1 RPC抗压性能试验研究
        2.3.2 RPC抗折性能试验研究
        2.3.3 弹性模量
        2.3.4 峰值应变
        2.3.5 泊松比
    2.4 RPC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和本构模型
        2.4.1 试验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2.4.2 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几何特征
        2.4.3 应力-应变全曲线数学模型推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RP钢管-RPC短柱轴压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
        3.2.1 试件设计
        3.2.2 材料性能
        3.2.3 加载方式和数据采集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现象
        3.3.2 参数影响分析
        3.3.3 荷载-轴向变形曲线分析
    3.4 CFRP钢管-RPC短柱极限承载力
        3.4.1 极限承载力计算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应力-应变模型研究
    4.1 概述
    4.2 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模型
        4.2.1 轴向应力-应变模型
        4.2.2 峰值应力及对应的轴向应变
        4.2.3 轴向应变-横向应变模型
    4.3 钢管应力-应变模型
    4.4 CFRP应力-应变模型
    4.5 约束作用
    4.6 约束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4.6.1 基本假设
        4.6.2 采用应力-应变模型
        4.6.3 模型计算全过程
        4.6.4 结果分析与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FRP-钢管RPC构件的有限元分析
    5.1 概述
    5.2 ABAQUS介绍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1 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5.3.2 材料的本构关系
        5.3.3 约束处理
        5.3.4 界面接触定义
        5.3.5 加载步骤
    5.4 计算结果分析
        5.4.1 模型应力云图
        5.4.2 模型等效塑性应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钢管(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1 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2 钢管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钢管约束(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1 钢管约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2 钢管约束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4 钢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5 钢管约束型钢(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非线性仿真研究
    2.1 引言
    2.2 模型设计
        2.2.1 圆钢管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模型
        2.2.2 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模型
    2.3 非线性仿真模型建立
        2.3.1 材料参数选取
        2.3.2 单元选取
        2.3.3 接触条件
        2.3.4 边界条件
        2.3.5 网格划分
        2.3.6 非线性仿真模型验证
    2.4 非线性仿真结果分析
        2.4.1 构件变形及应力特征
        2.4.2 模型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2.4.3 两种模型荷载-应变曲线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与承载力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短柱轴压承载力分析
    3.3 短柱多轴应力分析
        3.3.1 基本假设
        3.3.2 约束区再生混凝土应力分析
        3.3.3 H型钢多轴应力分析
        3.3.4 圆钢管应力分析
        3.3.5 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3.4 承载力计算公式、相关试验与非线性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4.1 圆钢管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对比分析
        3.4.1.1 与相关文献试验数据对比
        3.4.1.2 与非线性仿真分析结果对比
        3.4.2 圆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对比分析
        3.4.2.1 与相关文献试验数据对比
        3.4.2.2 与非线性仿真分析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非线性仿真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设计
        4.2.1 方钢管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模型
        4.2.2 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模型
    4.3 非线性仿真模型建立
        4.3.1 材料参数选取
        4.3.2 单元选取
        4.3.3 接触条件
        4.3.4 边界条件
        4.3.5 网格划分
        4.3.6 非线性仿真模型验证
    4.4 非线性仿真结果分析
        4.4.1 构件变形及应力特征
        4.4.2 模型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4.4.3 两种模型荷载-应变曲线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与承载力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短柱轴压承载力分析
    5.3 等效理论验证
    5.4 短柱多轴应力分析
        5.4.1 基本假设
        5.4.2 钢管应力分析
        5.4.3 约束区再生混凝土应力分析
        5.4.4 型钢多轴应力分析
    5.5 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
    5.6 承载力计算公式、相关试验与非线性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6.1 方钢管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对比分析
        5.6.1.1 与相关文献试验数据对比
        5.6.1.2 与非线性仿真分析结果对比
        5.6.2 方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对比分析
        5.6.2.1 与相关文献试验数据对比
        5.6.2.2 与非线性仿真分析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教研项目
致谢

(8)600MPa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强钢筋基本性能研究综述
    1.3 高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研究现状
    1.4 T形剪力墙研究现状
    1.5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柱及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5.1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研究现状
        1.5.2 高强钢筋混凝土柱研究现状
        1.5.3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剪力墙拟静力试验
    2.1 试验设计
        2.1.1 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参数分析
        2.1.2 试件设计及制作
        2.1.3 材性试验
        2.1.4 试验加载设备及加载制度
        2.1.5 量测内容
    2.2 破坏过程及特征
        2.2.1 裂缝发展
        2.2.2 破坏特征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力-位移滞回曲线
        2.3.2 骨架曲线
        2.3.3 耗能分析
        2.3.4 钢筋应变分析
        2.3.5 延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剪力墙滞回性能数值模拟
    3.1 Vector系列程序简介
    3.2 修正压力场理论简介
    3.3 材料本构关系及单元选择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4.1 一字形剪力墙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3.4.2 T形剪力墙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3.5 参数分析
        3.5.1 高强钢筋类型
        3.5.2 轴压比
        3.5.3 混凝土强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翼缘剪力墙的剪滞效应计算方法
    4.1 剪力墙剪滞效应研究现状
    4.2 弹性状态下带翼缘剪力墙剪滞效应计算方法
        4.2.1 总势能函数建立
        4.2.2 带翼缘剪力墙控制微分方程建立及求解
    4.3 试验与有限元验证
        4.3.1 T形剪力墙翼缘正应力的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
        4.3.2 I形剪力墙翼缘正应力的有限元计算值及理论分析值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弯曲破坏剪力墙的刚度退化模型
    5.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刚度退化研究现状
    5.2 刚度退化试验结果分析
        5.2.1 钢筋强度对剪力墙刚度退化影响
        5.2.2 轴压比对剪力墙刚度退化影响
        5.2.3 不同破坏模式下剪力墙刚度退化对比
        5.2.4 不同截面形式的剪力墙刚度退化对比
    5.3 四折线刚度退化模型
        5.3.1 模型简化
        5.3.2 特征点定义
    5.4 刚度退化模型建立
        5.4.1 线性退化机制
        5.4.2 各特征点刚度值
        5.4.3 各特征点的位移值
    5.5 刚度退化模型评估及应用范围
        5.5.1 模型评估
        5.5.2 应用范围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承载力设计方法
    6.1 剪力墙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1.1 计算方法简介
        6.1.2 基于试验数据的评估
    6.2 拟静力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6.2.1 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6.2.2 既有模型简介
        6.2.3 本章提出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6.2.4 基于试验数据的裂缝夹角及拱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评估
        6.2.5 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对配置高强钢筋剪力墙适用性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弯曲破坏剪力墙力-位移滞回曲线
    7.1 计算假定
    7.2 剪力墙构件的力-位移骨架曲线简化
        7.2.1 一字形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简化
        7.2.2 T形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简化
    7.3 一字形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特征点计算方法
        7.3.1 开裂荷载与位移
        7.3.2 屈服荷载与位移
        7.3.3 峰值荷载与位移
        7.3.4 极限荷载与位移
    7.4 T形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特征点计算方法
        7.4.1 开裂荷载与位移
        7.4.2 屈服荷载与位移
        7.4.3 峰值荷载与位移
        7.4.4 极限荷载与位移
    7.5 滞回规则建立
    7.6 试验验证
        7.6.1 骨架曲线对比
        7.6.2 滞回曲线对比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剪切破坏剪力墙力-位移曲线
    8.1 研究现状
    8.2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简化
    8.3 荷载计算
        8.3.1 开裂荷载
        8.3.2 峰值剪切荷载
        8.3.3 极限荷载
    8.4 位移计算
        8.4.1 开裂位移
        8.4.2 峰值位移
        8.4.3 极限位移
    8.5 剪切破坏剪力墙荷载-位移曲线计算模型评估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足尺牛腿受剪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2.3 非线性有限元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足尺牛腿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3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2.4 试验结果
        2.4.1 原材料基本性能试验结果
        2.4.2 牛腿受剪承载力试验结果
        2.4.3 牛腿试件破坏过程与最终破坏形态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牛腿破坏过程和最终破坏形态分析
        2.5.2 剪跨比对牛腿承剪性能的影响规律
        2.5.3 主筋配筋率对牛腿承剪性能的影响规律
        2.5.4 箍筋配筋率对牛腿承剪性能的影响规律
        2.5.5 钢纤维掺量对牛腿承剪性能的影响规律
    2.6 本章小结
3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足尺牛腿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建模方式选取
    3.2 单元类型选取
        3.2.1 混凝土单元
        3.2.2 钢筋单元
    3.3 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3.3.1 混凝土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
        3.3.2 钢筋本构关系与屈服准则
    3.4 有限元模型建立
        3.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4.2 单元划分
        3.4.3 边界条件与荷载施加方式
        3.4.4 求解设置
    3.5 非线性计算的收敛控制
    3.6 本章小结
4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1 承载力对比
    4.2 荷载挠度曲线
    4.3 混凝土应力分布
    4.4 钢筋应力分布
        4.4.1 主筋应力分布
        4.4.2 箍筋应力分布
    4.5 裂缝开展形态
    4.6 本章小结
5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足尺牛腿承载能力预测
    5.1 正截面开裂荷载预测
    5.2 斜截面开裂荷载预测
    5.3 牛腿极限承载力预测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高掺合料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2 矿渣粉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粉煤灰与矿渣粉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损伤本构
    1.3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掺和料C60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用主要原材料
    2.3 主要试验仪器
    2.4 配合比设计
    2.5 试件制备及养护
    2.6 抗压强度试验
        2.6.1 试验方法
        2.6.2 试验的过程与试件的破坏形态
        2.6.3 试验数据分析
        2.6.4 工作性能分析
    2.7 混凝土的劈裂抗拉、抗折强度实验
        2.7.1 劈裂抗拉试验方法
        2.7.2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2.7.3 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2.7.4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2.7.5 试验数据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掺和料C60高强混凝土微观试验
    3.1 引言
    3.2 XRD试验分析
        3.2.1 试验原理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试验数据分析
    3.3 电镜扫描
        3.3.1 试验原理
        3.3.2 样品的制备
    3.4 试验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掺和料C60高强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
    4.1 引言
    4.2 单轴受压试验参数及试件的制作
    4.3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方法
        4.3.1 如何实现稳定的下降段
        4.3.2 试验设备
        4.3.3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4.4 混凝土单轴受压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混凝土单轴受压破坏特征
        4.4.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4.3 混凝土棱柱体单轴受压曲线
        4.4.4 峰值应力
        4.4.5 峰值应变
    4.5 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拟合
        4.5.1 现有受压全曲线方程
        4.5.2 混凝土应力-应变经典方程分析
        4.5.3 上升曲线拟合
        4.5.4 下降曲线拟合
    4.6 混凝土应力应变试验全曲线与拟合曲线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桥用高强混凝土的强度特性与本构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围压下高强混凝土压缩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及本构模型研究[D]. 李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连续刚构桥UHPC球铰平转体系力学行为研究[D]. 王家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冻融循环条件影响的陶粒混凝土动态抗压特性研究[D]. 王腾. 宁波大学, 2020(09)
  • [4]FRP筋纤维增韧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与精细化分析[D]. 孙艺嘉. 长安大学, 2020
  • [5]超高强度大流态UHPFRC单轴受压本构关系及损伤研究[D]. 冯晶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6]CFRP-钢管RPC轴压短柱本构关系研究[D]. 崔力仕. 广州大学, 2020(02)
  • [7]钢管(约束)H型钢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 张鹏程. 广州大学, 2020
  • [8]600MPa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 倪向勇. 东南大学, 2020
  • [9]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足尺牛腿受剪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 王昊坤.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高掺合料高强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D]. 李嘉新.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桥梁用高强混凝土强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